1

孩子不想去的兴趣班那就不是孩子的兴趣班,而是家长的兴趣班,那个家长可能搞错了兴趣的主体。

让孩子通过兴趣班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应该是提个不错的举措。如果孩子有感兴趣的东西,那可以给其报名,让其按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这是好事,而且应该提倡。有的孩子没有接触过课外的一些东西,不知道什么兴趣不兴趣的,家长也可以通过让孩子先去参与的方式,或者看孩子自身的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其乐在其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不过,如果孩子已经不喜欢了,还强迫孩子去参加,甚至弄得孩子心理都出了问题,那就有些过分,家长应该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了。现在有些家长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冠冕堂皇的说为孩子着想为孩子好。如果孩子能调整自己还好,不然,就培养了一个仇视家长的孩子出来,还害了孩子一生。

有人说,孩子不懂事,可以强迫。我同意。但强迫多了就不妥了,变成了故意伤害孩子。

孩子的能力素质的确重要,但快乐的人生、心理的健康才是最根本的。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班,他是不会不想去的。我家孩子五年级,最近喜欢和同学打篮球,我们给他报了个暑假篮球急训班。我们做家长的在给孩子报兴趣班的时侯一定要和孩子商量,不能把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根据孩子自身特点来选择。如:孩子就坐不住画画或不喜欢,对绘画学习效果也不好就不要让她学。如孩子喜欢运动,就给他选择体育类的兴趣班(跆拳道,武术,旱冰,羽毛球,乒乓球等)如果孩子对音乐感兴趣,那可报的兴趣班就更多了。

暑假除让让孩子完成作业外,解锁学习一项新技能也是一件好事,如游泳是每个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会一种乐器将来长大,生活中也能让自己解压。总之选择合适的兴趣班,认真规划孩子的假期,即使什么也不报,只要暑假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可。千万不能每天只玩手机!睡懒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3

感谢邀请:

学习兴趣不能被“成长焦虑”所绑架。社会需要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提供必要、安全的活动场所,让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不因假期而中断或者无处可去。“暑假上午学美术,下午学英语,晚上还要去画画!每天都被家长吵着出门,很不愿意去!这已经不是兴趣的选择了,兴趣是持续性的做个人喜爱的事情。

人生成长历程中会有许多兴趣需求,享乐是第一需求,其他只有能够为享乐提供服务的成长兴趣才能为真正可持续的生活兴趣需求。学习如同饮食,孩子每天摄入大量食物中的绝大多数被用以维持生存消耗掉了,只有极少数转换为促进身体成长的能源,孩子学习成长历程中要接触、学习的知识同样很多,能够真正成为生活品质提升助推工具的却非常之少。

快乐之后才会产生兴趣

兴趣源于生活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了获得知识而学外语的兴趣则是间接的。兴趣有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对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百度百科解释】

兴趣多种多样,概括分类为:

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主要指人们对舒适的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方面)的兴趣和追求;精神兴趣主要指人们对精神生活,(如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知识)的兴趣和追求。就中学生来说,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无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都需要师长进行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有的中学生想象力丰富,富于创造性,喜欢制作各种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全神贯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有的中学生业余喜欢绘画,每当完成一幅画,他都会对自己取得的成果表现极大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没有直接兴趣,制作各种模型的过程就很乏味、枯燥;而没有间接兴趣的支持,也就没有目标,过程就很难持久下去,因此,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3】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社会兴趣指社会成员对某一领域的普遍兴趣,或社会某一领域对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

运动是童年最主要的兴趣选项

1、发掘孩子的学习成长兴趣

孩子的成长兴趣不会凭空而生,兴趣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兴趣有时会是短暂的,而且兴趣还遵循“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历程。也就是说,当孩子偶尔表现出某方面行为兴趣的时候,只有给予了他练习的机会,他才能继续在该兴趣方向上继续前行。同时,孩子的兴趣还有待用激励的方式放大。因为,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偶尔提及难免会有空洞之感,这就需要家长能与孩子多互动,细心观察发掘,发掘他们在某些特定行为上所展现出来的“乐此不彼”,比如孩子外出时,总爱去舞蹈场和大家共舞一曲、孩子听见优美的歌声总爱跟着一起唱......如果孩子能够在不经意间喜欢上某项活动,这就是他们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源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成长体验,也就是说多给予孩子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就更有可能发掘孩子的真实成长兴趣。生活中之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陪伴,那是因为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细心的家长就能发掘孩子的兴趣方向。当然,前提是家长给予了孩子充分展示自我兴趣的自由,如果家长喜欢控制孩子的行为,那么即使每天都与孩子一起活动也不会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这就“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根源所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关键是那双慧眼能发掘孩子们的成长兴趣,并坚定的去陪伴、引导他们成长。

2、兴趣需要有触发场境

生活中人们常说:“触景生情”,意为在特定环境下会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孩子们的兴趣同样如此,孩子展现特定的兴趣一定是以对该事物有接触、认知为前提的。任何人对未曾接触过的事物都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兴趣,就如同一个从未出过大山的人,问他楼房的能有多高,他一定会告诉您只有他所见到最高的房屋那么高;如同您问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人,他只能告诉您比他家门前的水潭大一点儿的设想;古代人能够想象到的交通工具一定不会包括现代的邮轮、汽车、火车、飞机......

兴趣是在已有物质基础之上构建起来的,是对现有生活基础的定向深造。触发兴趣的场景就是每个人所能接触到的成长环境和生存介质,比如网络通系统是基于电流能通过导体传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的互联网是基于电报和电话网络对于信息传递这一功用而发展起来的;即将到来的物联网又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升级换代而来......

兴趣不是标准品

3、兴趣如何助力成长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期展现出不同类型的兴趣,就如同您问孩子未来想成为老师、医生、警察......他们今天会说想成为警察,而明天您再次问他们时,他们会告诉您更喜欢去当一名老师。面对孩子们易于变化的兴趣,这就需要家长做出决策,是让孩子根据喜好去感受兴趣还是真要在某一兴趣上有所突破。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集成长注意力的“吸铁石”。人生学习成长的注意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应环境变化而变的有意识性精力集中调度行为,期待孩子在学习成长上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就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灵活的成长引导方式。常言道:“小别胜新婚”,对孩子的成长引导同样需要适时调整引导策略,就如同学校课表是搭配着安排、课间有休息时间、学期间有长假......对调整孩子学习成长的注意力就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孩子自身兴趣带动学习成长全面发展,教导方法要灵活多元、逐步放手引导孩子学习成长自主自觉。

4、能用的知识才能学得快

生活中时常有人抱怨孩子不爱学习,学习上不上进。这其中的核心便是当前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联系不紧密,学习的知识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困惑,比如2019年全国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学校和宣传工作都做的特别到位、讲的深入,孩子们同样学的仔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给孩子们带来了困扰。因为,在家中或者其他地方分类好的垃圾,在运输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还是混装状态。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习的知识需要通过思考来消化、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深化学习所得。劳动极度分工、知识信息化使得知识结构越来越抽象,理解的难度越来越大,离生活实践也越来越远,比如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难见到农忙劳作的情景了,孩子对于各种动物的认识已然被各种毛绒玩具和绘本所替代。因此,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真实性,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往往与生活实践相去甚远。所以,学习上的困惑使有些孩子在学习上的兴趣被信息的不真实所掩埋。

5、孩子学习路上需要有伴

人生的成长是社会性的,人类的活动都不能离开群体。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所谓:“孤掌难鸣”,孩子的学习成长路上需要有陪伴,学校授课制度足以说明孩子学习过程中同伴的重要性。一个人独自学习成长,即不知道自己学习了能有何用、也不知道学习的内容是否能用、更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相对与同伴在哪里。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给予孩子自由活动实践时间,让孩子能交到他们自己的同伴,大家能在游戏互动中知道彼此所学的位置。游戏活动中,孩子最荣耀的事情就是“****我会,我教你”、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我不会,你能教我吗?”能获得肯定的回答“我愿意!”

成长焦虑之下的“上班”不是兴趣

兴趣不能被成长焦虑所绑架

“成年人不是在工作就是行走在去工作的路上”,今天用这句话来形容孩子的学习在恰当不过“孩子不是在学习【这里指被成年人组织引导的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的确,随着人类文明信息的高度发展,每个人进入社会生活需要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在原始社会人类只需要掌握捕猎、采摘技能即可实现生存;农业社会掌握如何种植、养殖,懂得通过劳动向自然要资源就能实现富足生活;工业社会掌握一项生产技能、懂得一项技术就能实现小康生活。但是,这些都随着物联网、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变成的有人说:未知数,人们不再确信什么能力能够确保自身生活幸福。

有人说:“信息时代,每个人只有不断奔跑才能确保不被社会所‘淘汰’。”成长焦虑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比如老人为了联系身在远方的儿女不得不学习如何使用新的社交工具、艺术家不得不通过新方式为消费者呈现艺术创作......害怕自家孩子输在成长“起跑线上”,每个家庭都期待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但是家庭能够提供的保障是有限的,于是家长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

家庭教育向外求援、学校教育“减负”将孩子交给家庭或社会、教育市场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将孩子送上的“上班路”,当前许多城市家长如果没有给孩子报个班都自感惭愧、对不起孩子、自家孩子会输在成长“起跑线”上。线下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知识上线、在线教育为孩子们链接知识提供了便捷窗口,知识亦然成为继衣食住行之后最重要的商品**营、**班、**课堂......如今教育培训广告已经占据了成为媒体资源的主要金主。

教育培训花大力气做广告宣传而不是沉下心去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做服务,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贩卖成长焦虑。当前,教育培训行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是浮躁的,从学校教育追求高分、高升学率到培训机构追求高经济效益,这其实或多或少的进入了“病态教育”。因为,人生的成长是一项综合性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的提升不太可能通过某个单项课程来实现,而且单技能、高个人能力与知识促进人际间社会交往的本质存在矛盾。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社会越发展、智慧知识越多学习成长选择面越大,由此带来的成长焦虑也越严重,越是在不确定性面前越需要有耐心。家庭、学校、社会需要给予孩子充足的学习成长时间,学校和社会要为家庭解决陪伴孩子学习成长与工作服务社会的时间分配难题、要做好家庭做工作时间对孩子的学习成长监护工作。因此,学校要担负起更多引导孩子学习成长的责任,而不是“减负”将孩子推向家庭和社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不是通过广告公关获客,要将公关费用和精力投身到踏踏实实辅助孩子学习成长上,做好为每个孩子通过常态化、可持续学习成长服务的准备。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4

应该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暑假去上兴趣班,要知道暑假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的地区都采用了网络教学的方式授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全新的尝试。


在学习上,孩子们和家长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学习美术,英语甚至是画画,弹琴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以后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家长想的是或许这些技能以后能够用得上,但是家长恰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


作为孩子,很少有愿意去学习这些技能的,大部分的孩子是由于父母的原因去学习的,因此家长的付出和孩子的学习效果是不成比例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孩子不想去,但是又不得不去,这才导致了孩子的学习的费劲。

长期之后,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

5

现在的各种兴趣班培训班太多了,很多小孩根本承受不了太大的压力,以前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培训,快快乐乐的,也挺好。

现在社会不一样了,不学习就会落后!也没办法,我小孩马上读幼儿园,我也想给他安排个什么兴趣班,但最多一个,太多了真的累!

6

暑假天天上兴趣班,孩子却不愿意学,为什么?

因为他没兴趣呗!“兴趣班,兴趣班”说的就是“兴趣”两个字,孩子不愿意去学,说明这个“兴趣”不是孩子的“兴趣”。孩子每天都在被动学习,肯定会丧失动力。

让孩子自主选择,不要盲目跟风,不要把“你想学什么”变成“我想让你学什么”

有的家长连问都不问孩子想学什么,有的更甚,看别人报什么他就给孩子报什么,这些孩子可悲的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天天上午下午的上着家长的“兴趣班”。

应该给孩子选择权,了解他的真实情况,不要盲目跟风,毕竟是孩子去学习!

根据孩子天赋和特长选择,当孩子兴趣渐浓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孩子学习“兴趣”最重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会事半功倍!我自己的女儿也报了兴趣班,学的是画画。刚开始时,也是不愿意去学,我试着对她说“先上个暑期班,如果真的不是这块料后面就不学了”,结果学了几天,老师说底子很好,我也给予了一顿大餐的奖励。她现在很有兴趣去学!

让孩子在学习中看到希望和进步,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相信他能学好!

要学就要学好,帮孩子消除惰性

十个孩子九个都有惰性。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是让孩子懂得规矩意识,有了规矩的制定,才会有明确的目标。

不能容忍孩子的惰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如果不喜欢,适时的选择放弃

“强扭的瓜不甜”,一旦孩子失去兴趣时,要及时的放弃。

尊重孩子的意愿远比厌倦的学习更有意义!

如果孩子特别有兴趣,那课外班的学习会使他将来的工作学习如虎添翼。如果孩子特别排斥,那还不如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轻松的度过暑假,因为快乐的玩也是一种学习!

7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会有困惑或者曾经有过困惑,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每个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望之成龙或者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曾经梦想或者期望的那个人。我想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精彩,而不应该是活成你的样子或者你期望的样子才是精彩。他们因我们而来,并非一定要按我们期望或者预设的程序走,我们仅仅期望他们活的快乐就好。

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幸:孩子们因为大人们所谓的期望而过得特别“充实”,一周七天没有一天休息,每天披星戴月、风雨兼程,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大人们“理想”。我们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他们需要什么?他们期望什么?他们仅仅只是“你的孩子”,我们却剥夺了他们可以不做“我们的孩子”的权利。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孩子们并不快乐。或者说他们都来不及发现生活中让他们快乐的“点”。如果有一天,孩子们突然休息了,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在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决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紧张情绪下,很多家长都在追求尽可能的“捕更多的鱼”,却忘记了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关于兴趣班,应该是孩子们的兴趣班,不应该是大人们兴趣班。你了解孩子们兴趣吗?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罢了。

“用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整天说:要劳逸结合。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孩子们的学习也适用这一原则。你做到了吗?

每个家长心中都应该有一个“成才”的标准。有的人适合学习,有的人适合运动,有的人适合做领导……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他们价值所在,我们虽然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至少不应该做到“生搬硬套”,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世界因为不同而更加精彩。孩子们如能从事他们喜欢的工作和事业,家长们应该为他们而高兴、庆幸。

社会不会仅仅需要“只会学习的机器”,更多的是需要人格健全、心智成熟、善于学习、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等优秀品质的人。这才应该是家长们的教育的共同兴趣之所在。

8

我们老一辈的看法,个人见解,小孩还是要靠大人逼着学习,多学点各方面的知识总是好的。不然都很贪耍,而且学习很没有耐心,学什么都很快就没兴趣了!

9

所谓的兴趣班,其实说白了是家长的兴趣班,而不是孩子的兴趣班。因为很多时候,家长给小孩报一些兴趣班,只是根据家长自己的兴趣,有时候并没有从孩子他本身的兴趣出发,只是强迫孩子去学习。一些家长认为有必要的一些东西。可是家长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的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的喜欢是什么?

所以我的观点是,对待小孩呢,要因材施教,要看一下小孩子他具有什么特长。小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的身体素质各方面的天赋应该是适合去学习什么。同时呢,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也要适当的去引导,要让孩子们能心平气和,能够自己的对某些方面感兴趣,而不是强迫的那种,不要产生是家长强迫他们去学他们才去学的感觉。只有把学习转化为孩子内在的动力,孩子才能学的开心,也能学的更有效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