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秀之所以称为位面之子,是因为他开挂般的一生,刘秀之所以被称为最完美的皇帝,是因为他不但能打仗,更能治理国家,称帝后他励精图治,使得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都说东汉相比于西汉存在感太低,我觉得不对,是因为光武帝的光芒太强,以至于后面的皇帝无法越过他而已。

加强中央集权,这对每一位开国皇帝来说都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决的事情,刘秀也一样,他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开始,为了更直观,我们将他和另外一名开国皇帝朱元璋做对比:

一 政治上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了他们丰厚的物质和崇高的地位,但收回了他们的实权。朱元璋直接了当,杀功臣!到目的都是杜绝功高震主,除后患。

刘秀削弱了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作用。朱元璋又是直接了当废丞相,设内阁,目的都是独断决策权。

二 经济上刘秀大赦天下,实行度田制,并丈量土地,普查人口。朱元璋又是直接,先丈量土地,普查人口,完了直接移民。目的也都一样,稳定民心,复苏经济。

不得不承认两位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说朱元璋是一代霸主,刘秀则更像是一名贤君!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36年,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再次归于一统。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 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一、设置尚书台

刘秀除去贵族的参政权和有军功将军们的兵权,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将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

二、整顿吏治

光武帝即位之后,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三、偃武修文,与民休戚

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

四、打压豪强,实行度田政策

豪强势力的发展,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拖,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乱首领人物迁往他郡,切断他们与原所在郡的联系,给了豪强地主严重的打击。

度田也成为东汉朝廷的定制。因各项政策措施地实行,为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垦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五、大兴文教

建国后,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在他的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学校,民间也出现很多私学。

3

你好,很有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回答题者的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中央集权。

提到中央集权,就不得不说一下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完善好这个制度,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治国的核心,包括到了现如今的中国,亦是如此。

对于这个制度,其实分为是两个层次,一是专制主义,主要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皇帝通过制衡相劝,从而达到君主集权;二个是中央集权,主要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化地方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以,汉光武帝刘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其实上就是如何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对此,刘秀的主要措施有二,听我细细道来。


1.厚赏以削兵权


汉光武帝刘秀起于西汉末年,靠着一路起兵斗争逐渐的光复汉室江山,延续了大汉王朝的国祚。在这个过程中,军事力量的依靠是其成功的关键,也因此,刘秀非常了解兵权的重要性,同时,鉴于西汉末年的农民军起义的教训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强大,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刘秀在开始执政前,就有所防范地方郡国势力,因此废除郡国兵制,罢除了郡国都尉这一地方武官机制。可以说,在刘秀登基为帝之前,就已经在思考如何加强地方控制了。

登基为帝后,当时武将势力庞大,面对这种情况,不同于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大肆诛杀功臣武将的无情,刘秀是分封这些功臣武将为列侯,给于他们崇高地位和丰厚财帛,只是解除兵权。这种做法,和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如出一辙,既解除了来自武将的威胁,又得到仁君的赞誉,鱼和熊掌可谓兼得。


2.精简以安民心


除了在军事上实施措施以外,刘秀还加强对地方官吏和百姓的管理。由于经历过战事,地方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恢复生产,以安民心,刘秀施行仁政,减少百姓的徭役,减轻赋税,曾在战事尚未结束时,就将税率由原先的十分之一减少到三十分之一,这样,既赢得民心,也使得地方百姓更加信服刘秀的仁义,从而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同时,精简官员设置,裁并郡县,使得地方官员十置其一,郡县数量大减,将权力集中于中央,避免地方权力出现过大而导致地方的难以管制


以上这两方面的举措,使得刘秀确实达到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但也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后来地方兵弱而无力抵抗外敌的入侵,地方豪强的部曲家兵实力上升,典型的东汉末年的董卓、袁绍等人,而中央又无能力处理,最终东汉灭亡


可以说,一啄一饮间,得失如何,也只能随着历史发展,让后世者感慨评论了

以上一点拙见,欢迎指正。

4

东汉初期,为了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些改革官制的措施。主要的做法是:(1) 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尚书台。东汉初期以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为最高官职,但三公徒有虚名,并无实权。

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三公要直接参与中枢决策,必须加以“录尚书事”的头衔。 (2) 强化州刺史职权,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全国分置十二州,由十二刺史各部一州。

刺史除了检阅所属郡国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的监郡权外,还有选拔官吏,直接向皇帝劾奏之权,甚至参与地方行政事务的管理。这就形成了内有尚书操纵朝政,外有刺史控制地方的高度集权局面。(3) 强化监察机构,加强皇帝权力。

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府),掌监察。其权力仅次于尚书令。在京师设置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称“三独坐”。




5

不要抢,我来答!烦请阅读之前点个关注先!谢谢各位小主啦!

跟随时空隧道的脚步,穿越回两汉时期,在朝代更迭,纷扰复杂的局势中,光武帝刘秀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成为了兴复汉室的英雄人物,成为了“光武中兴”的帝王。在他的有序统治之下,使得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重新焕发了生机,国家政权较为稳定,中央集权大大地得到加强。我想应该有以下措施:

一、以“怀柔之心”打动人心,积极争取鼓励与支持

俗话说,欲成霸业,必先招募人才,笼络人心。刘秀可谓是将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他富有智慧地努力协调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尽力帮助每一位大臣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赏罚分明,陟罚臧否,以一颗宽容之心对待群臣,让大家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所以都纷纷忠心效劳于他。

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在刘秀统治的阶段,几乎很少用暴力血腥的手段去处理问题,反而采取一种温和宽容的方式来解决。根据历史记载,汉朝大功臣王梁擅自出动野王兵去攻打他国,刘秀以不听诏令命令他赶快停止,无奈的是王梁本人非常倔强,没有听刘秀的命令。要说啊,在古代任何皇帝中,王梁最后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因为杀戮不听话的臣子是唯一能够让他们乖乖听话,服从统治的巩固政权的手段。幸运的是,最后王梁没有死,刘秀念在旧情上,赦免了他,还给他加官进爵,屡次陪同刘秀上战场,杀敌人,立下一件又一件的大功。

的确如此,从刘秀的统治方式上来看,虽然我们看上去表示很不理解,但是历史就是证明了他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帮助臣子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他抱着一颗“怀柔之心”,最终避免了

“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的悲剧。试着想一想,如果历史上的领导者都能够向刘秀学习,少一份杀戮,多一份真诚,多一份宽容,也许通过这样常人不能理解的特殊的沟通方式,向下属传递“我原谅你了”的信息会更好吧?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吧?以柔克刚,以人为本,才是王道!

二、独出心裁的军事思想,领导军队有方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如此评价刘秀:

“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

可以说,王夫之的评价可谓是真真切切,毫无任何过分夸大之词。

刘秀的军事团队管理可以被概括为“三字经”:精、合、通

精:团队构成要精干

合:队伍内部齐心协力,协同作战,采取群狼战术

通:团队成员要通才,上能治军,下能治郡

刘秀的军事战略思想也可以概括为“三字经”:慎、止、仁

慎:谨慎,不打无准备的仗

止:适可而止,学会收手,穷寇莫追

仁:以仁心换大爱,还安宁

我想,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不仅可以概括刘秀军事思想的沉淀,更可以折射刘秀个人的品质精神。这是助力他走向成功的动力,这是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

综上所述,这就是刘秀,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更是一位心系苍生,怀揣大爱的仁义君主。他,值得我们赞赏,值得我们学习…

6

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弄清楚两个问题:什么是中央集权?汉光武帝刘秀何许人也?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接受中央控制。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全新完整的官僚体系,这也标志着延袭中华两千余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正式确立。该制度包括两个层面: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就不在复述,一个体现的是君臣关系,一个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中表现了贯穿中国两千多年的两组矛盾: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者各自独立,但又相反穿插,构成一条权力争斗的主线。

[人物生平]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生于陈留郡济阳宫,东汉王朝建立者(在位32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公元8年,王莽篡立新朝,刘秀随兄刘演起兵于南阳郡。公元25年即位,尊奉汉元帝为皇考,光复汉室,定都于洛阳。经过12年的统一战争,结束了农民战争、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局面。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开创“光武中兴”时代。公元57年驾崩,享年六十二,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集权措施]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刘秀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 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管具体政务。尚书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集军权于中央: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

精简地方机构: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刘秀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完善监察制度:监察机构有三,其一为御史台,改御史大夫为司空,架空其权力,以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掌监察,轶千石。御史中丞下有治书侍御史二人,掌解释法律条文;侍御史十五人,掌尚书台组织示意图察举官吏违法,接受公卿、郡吏奏事。官吏朝见皇帝或国家举行祭天、祀庙、封王侯、拜将相等大典时,御史中丞或侍御史监察威仪。其二为司隶校尉,兼领一州事,秩比二千石。设从事史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务。司隶校尉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参与议论朝政时,位在九卿之上,朝贺时,处于公卿之下。监察权之大,“无所不纠,唯不察三公。”在公卿朝见皇帝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号曰“三独坐”。其三为州刺史,在司隶校尉辖区之外,分全国为十二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刺史于每年八月巡行所属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长吏政绩,年终奏于皇帝。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建立。

退功臣,进文吏:刘秀善待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除了他们的兵权,让他们一个一个安享荣华富贵。

除邓禹、李通等少数人以外,其他功臣均不得参与政事。同时引进大批文吏,弥补退功臣后造成的大批官职空缺,有效提升了官员的素质,解决功臣居功自傲的难题。

实行度田,抑制豪强:豪强势力的发 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以及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赋税徭役负担,刘秀于建武十五年(39年)下诏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遇到豪强势力的抵制,“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予东汉以极大威胁。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拖,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贼便解散了,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乱首领人物迁往他郡,“赋田授廪”,切断他们与原所在郡的联系,给了豪强地主严重的打击。“度田事件”之后,地方豪强遭到沉重打击。

倡导儒学,宣扬谶纬迷信:在洛阳修建太学,地方兴建学校和私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大力推崇儒家今文学派所制造的讖纬迷信,在帝王的提倡和支持下,加之俗儒的附和,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汉光武帝刘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监察各方面给出了符合当时情况的解决方案,为东汉两百余年的统治拟定了一个“完美”的政治框架,但其还是有所疏忽,或许他怎么也想不到东汉王朝的权利不在皇室,而在宦官与外戚之间来回滚动,怎么也想不到本为监察的州刺史会成为地方割据的领头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势本就如此,再完美的制度也需因时制宜,不断完善,做不到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会有人来做自下而上的革命。

喜欢我的朋友点个关注吧??????

7

刘秀(公元前6~ 57年),字文叔,汉族,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后汉书·光武帝纪》说他是高祖的九世孙。

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西汉皇族后裔刘秀与兄在家乡舂陵乘势起兵,与众英雄并争天下。公元25年,他获得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重新建立起刘汉政权,建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通过各种办法加以控制。在他执政期间,大多数功臣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对于朝中诸臣,督责尤严。

第二,为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一切政务不再经三公管理。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第三,秦汉以来,地方政权机构为郡县二级制。为了监察地方的政绩,汉武帝时已分州派遣刺史,进行视察。刘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给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四,东汉封建政府职能的调整

1.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

在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光武帝曾裁并其他许多中朝官职,所以尚书台更能集中行政权力。尚书台设千石的尚书令和六百石的尚书仆射,令、仆以下有六曹尚书分掌庶政,每曹有丞、郎若干人。皇帝挑选亲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录尚书事”,实际上等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台,所以尚书台专权用事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2.加强监察机构

(1)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 秦和西汉中央最高监察官为御史大夫,汉成帝年间,由何武建言,设三公官,以御史大夫改作司空,分行丞相职权,地位是很高的。御史大夫下有二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此外,还有侍御史、御史等。东汉政权建立后,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已不负监察之责,有时根本不设此职。而将原为御史大夫属下之中丞改任为御史台(府)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其权位逐渐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

(2)复置司隶校尉。 西汉武帝时始置,为中央要职,又是地方监察官、负责监察京师百官,至成帝时废。东汉立国后,复置之,又扩大其职权,并领一州。属于司隶校尉部的郡有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设从吏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州部事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

(3)扩大刺史的职权范围。 西汉武帝始设刺史以加强对百官和强富豪公的监察。东汉时,进一步扩大刺史职权范围。全国分十三州(部),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除与西汉相同者外,另从建武十二年(36年)始有每岁举茂才为定制,年举刺史所辖州茂才一人。 于是刺史增加选举之权。同时,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亦转归刺史。

3.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与废除内地郡国都尉

光武帝裁并400多县,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道、侯国数的1/4。吏职减去9/10,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这些措施主要为省开支。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域逐渐变为具有郡职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

第五,巩固王朝的措施

1.退功臣进文吏。为了适时削夺将帅军权,刘秀提出此项措施。其关键是“退功臣”。采取两种做法,一为封侯褒扬。如“云台二十八将”等。二是奉朝请。即功臣日常不任官职,有事奉请入朝参议。

2.以柔道治国。这种理论来源于刘秀对道家著作的理解。所谓“柔能治刚,弱能制强”。这是由于他对西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等社会现实的考虑。他主张采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思想来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

3.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刘秀自幼习研《尚书》,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他大力倡导儒学,朝廷上下讲经蔚然成风。明、章两帝亦如此,儒学正式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刘秀一生笃信图谶,即位之后更是如此。

4.释放囚犯,减轻刑法。东汉社会存在相当多的囚徒与奴隶,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刘秀从建武二年至十二年中七次下诏释放奴婢,并且大量赦免囚犯,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大量劳动力。

5.削弱诸侯王势力。东汉初期先是分封刘秀宗室叔侄兄弟为王,继而又封刘秀诸子为王。前者先封为王,再降为侯,又降为公。前者封国多为一个郡,后者二郡。体现亲疏之别。东汉诸侯王政治上无治民权,王国之傅与相由皇帝任命。并多方限制各王的政治行为。










8

“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光武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与他娶妻的壮志一样,在治理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刘秀也是颇有抱负。他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巩固新生政权。

政治方面

一、“退功臣,进文吏”。他让大多数的功臣以列侯奉朝请,享受优厚待遇,但不参与政治。同时防范宗室、外戚专权,提拔一些地位低、饱腹经书的人为官。

二、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东汉的尚书台原是负责公文发放的机构,官吏资浅任轻。这样的机构全国政务枢纽三公(司徒、司马、司空)相提并论。但光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同时,九卿的权力也多为尚书台分割取代。

三、强化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察举官吏违法;置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处理本部各郡监察事物;设置州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行各郡国,检阅刑狱情况,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年终奏于皇帝。

四、加强军权。撤销地方兵都尉,将兵权并归守相;取消地方常备军,使地方军无独立作战能力。同时,加强中央军队的建设,尤其是守卫首都的南军和北军。

经济方面

一、释放奴隶和囚徒,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社会劳动力。

二、组织军队屯田和精兵简政。这对于减轻人民的兵役、徭役和赋税十分有利。

三、安抚流民。通过赐爵,鼓励流民重新定居登记;通过“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的荒地、苑囿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最后,通过赈济和减刑戍边来缓和阶级矛盾。

刘秀从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采取措施,这样治理的组合拳,巩固了新生政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9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新莽末年,朝政昏庸,农民起义,豪强割据,天灾人祸导致天下大乱。汉光武帝刘秀自南阳起兵,历时十二载,终于光复汉室,一统中原。成语云:飞鸟尽良弓藏,这一个定律运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了帝王,特别是开国帝王的身上是比较合适的。例如明朝太祖朱元璋应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位期间大肆杀戮功臣良将,几乎所有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元老都不得善终。但是,中国古代帝王如此不近人情,“卸磨杀驴”的手段真的是表明他们是冷血无情之人?应该不是,只不过这些帝王的着眼点是维护和巩固整个王朝的统治,确定保证一家一姓的决定统治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分析东汉皇帝刘秀的统治手段。

一:扩大尚书台权力

1.加强尚书台,削弱三公权力在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实际权力在中朝的尚书台.光武帝曾裁并其他许多中朝官职,所以尚书台更能集中行政权力.尚书台设千石的尚书令和六百石的尚书仆射,令、仆以下有六曹尚书分掌庶政,每曹有丞、郎若干人.皇帝挑选亲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录尚书事”,实际上等于自己直接指挥尚书台,所以尚书台专权用事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二:加强监察机构

1.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秦和西汉中央最高监察官为御史大夫,汉成帝年间,由何武建言,设三公官,以御史大夫改作司空,分行丞相职权,地位是很高的.御史大夫下有二丞,一为御史丞,一为中丞.此外,还有侍御史、御史等.东汉政权建立后,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已不负监察之责,有时根本不设此职.而将原为御史大夫属下之中丞改任为御史台(府)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其权位逐渐与司隶校尉、尚书令并重.

2.复置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始置,为中央要职,又是地方监察官、负责监察京师百官,至成帝时废.东汉立国后,复置之,又扩大其职权,并领一州.属于司隶校尉部的郡有河南、河内、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司隶校尉秩比二千石,设从吏十二人,主管察举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州部事务,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

3.扩大刺史的职权范围.西汉武帝始设刺史以加强对百官和强富豪公的监察.东汉时,进一步扩大刺史职权范围.全国分十三州(部),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除与西汉相同者外,另从建武十二年(36年)始有每岁举茂才为定制,年举刺史所辖州茂才一人.于是刺史增加选举之权.同时,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亦转归刺史.

三: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与废除

内地郡国都尉光武帝裁并400多县,相当于西汉末年县、邑、道、侯国数的1/4.吏职减去9/10,边塞的亭侯吏卒也陆续罢省了.这些措施主要为省开支.地方政权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监察区域逐渐变为具有郡职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行政区域;刺史则相应地变为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

四:罢黜功臣,维护统治

刘秀在定鼎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维护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地位,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就是刘秀罢退功臣,类似于赵匡胤事情的杯酒释兵权,这一个做法对于维护巩固统治而言,无疑是有利的,剪除了来着功臣集团的威胁。

据《论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一文当中明确指出,“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并且招揽大批文吏入朝。”由此可知,光武帝刘秀的举措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并不是仅仅为了善待功臣,更多的的用这样一个以退为进的手段来胁迫功臣集团放权,用来巩固刘家王朝的统治地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10

刘秀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

首先,刘秀着意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通过各种办法加以控制。在他执政期间,大多数功臣以列侯奉朝请,让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不参与朝政。对于朝中诸臣,督责尤严。刘秀之所以这样刻薄大臣,不设丞相,削弱三公权力,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的专制权力。对宗室诸王,也严加控制,禁止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明帝时,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楚王刘英信奉黄老浮屠,与方士往来,被人告发为谋逆,连累收捕者达数千人。

其次,为加强中央集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尚书台原是管理公文发放的机构,所任官吏,年资较浅。尚书令、尚书仅为千石、六百石的中下级官吏,尚书郎则多由令史久任者补之,为一般士大夫所轻视。至西汉武帝时,尚书已被重用,尚书令逐渐掌握了实权。刘秀为了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到自己手中,又扩大了尚书台的组织,加强尚书台的职权。一切政务不再经三公管理。尚书台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第三,秦汉以来,地方政权机构为郡县二级制,西汉末,共设郡国103个,县邑道侯国1587个。为了监察地方的政绩,汉武帝时已分州派遣刺史,进行视察。刘秀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刺史固定为州一级的地方长官。刺史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给皇帝,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四,在军事制度上,刘秀也做了重大改革。东汉建立不久,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以后又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实际上取消了地方军队。在和平时期,少量维持地方治安的郡县兵,皆由太守令长兼领。在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在重要的沿边地区,设有边防军,为中央军队的一部分。东汉政府还经常用赦免和减罪的办法,募集犯罪的人戍守边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