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曹操为主线就会发现:野心也是逐渐膨胀的 无非是过程中某些人的做法令文若鄙夷
我朋友弈语已经讲过关于“竖子不相与为谋”的故事了,我就不再多说曹操的发迹故事了,只说一句就是,曹操早期与那些养寇自重保存实力的军阀割据政权,很不一样。
从开始的不一样,到终究的又一样,有个渐变的,递进的过程。
就比如说二董的故事: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两点信息:1.曹魏集团内部,之于西迎献帝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诸曹夏侯根本就不尿献帝很容易理解。丘八们不干,当然军师们要参与说服工作,于是大家同去。
2.董承作为献帝使者,联络张杨的过程里,又积极参与到了袁术部的据险设防,说明最初献帝或者说董承的意中人,并非曹操,而是二袁。因为献帝去洛阳前,恰恰已经是过了黄河的,和杨奉部在一起而大袁无视,而后小袁属于优先拉拢对象。
请注意以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元年正月: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那么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里,袁术之于献帝明显就是爱理不理,并且极有可能因为黄巾四将的流民暴动属性,不仅不理献帝,而且把已经派出的武装回收了。
说明面临流民暴动,袁术不打算武力镇压,反而通过重兵回防城镇保护粮食等重要资源,因为那样会损失自身力量,流民劫掠完就会相潮水一样散伙的。(度过饥荒)
反而是曹操,通过一些列的军事上“亮肌肉”行为,收获了献帝的“芳心”!重要的是,张扬的态度变化了,有袁术的站队就叫板曹操;袁术一闪,立即转变立场?当然这也是中间势力的必备生存之道。因为不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即便拥有河洛形胜,洛阳的体量也太小了,更是个缩小版的“四战之地”。也所以,收获“接驾”的政治成果罢?只能成为张扬无奈的现实选择。
董承:董贵人她爹,哪一边的自己想去?就一句话,董承的卫将军是建安元年献帝封的,然后是西迎事件里屁好处没有;直到建安4年,曹操看透他了,又封侯又招安,没想到来年就后悔了,砍了他脑阔。
董昭:绝对的“影帝”级墙头草,本来跟袁绍玩,腻歪了跑去跟张扬,结果人家有眼力见儿,搁西迎献帝事件里中了“头奖”;看人家的表现,进言洛阳残破,劝曹操迎献帝幸许昌。这话曹操听见高兴,不定张扬心里万千只羊驼呼啸而过,因为根据记载,张扬起码修过宫室,无非是是否为献帝所“满意”,豆哥不知道。
也仍然是这个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从此青云直上,不出意外的积极参与到加九锡,劝进魏王的政治表演当中去了,而且历经曹丕曹睿两朝,活到了81岁。
是不是还是那句老话:没心没肺,长命百岁?
豆哥目前暂时对董昭的生平,未作系统研究,也无意批判董先生的政治投机行为,因为要知道,乱世里苟全性命其实是理智的行为,衣食无虞的荀彧可能要命的就是那么点“清高”?
豆哥突然有了个奇妙的想法,譬如一家人两公婆,老公问老婆我美不美?老婆一定会说,糟老头子坏得很老不正经;再去问三姨太,三姨太做梦都在恶心大老婆,于是说:作为您终生的“小迷妹”,您浑身都散发着男性荷尔蒙的芬芳;告诉你老妇人为啥不告诉你真相?因为她想独占您到地老天荒。
首先说:关于荀彧死因的公案,豆哥不涉及,因为《三国志》没看完,所以回避。
如果说豆哥以上关于一家三口的臆想,属于脑洞大开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把曹操和荀彧看做一对终身的挚友,曹操经历过的,荀彧看得最清楚,甚至一定程度上,说荀彧就忠于汉室也是不严谨的,因为曹操的霸业里,事实上他襄助最大。
回到问题:以荀彧的格局和眼界,汉室衰微的迹象他不可能看不见,曹魏崛起的势头终将在未来收获实现节点的来临,他比任何人更清楚。
譬如:
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献帝玩的这套“制造矛盾”的制衡把戏?大概率上,就是留守许昌的荀彧首先发现的,并且及时传递消息,避免了袁曹过早翻脸的政治“危机”,也因此献帝多少斤两,敢说荀彧不清楚?
最终回答:仅凭以上政治作为以及“莫须有”的死因,就判断荀彧终于汉室,是不严谨的;反而是,在曹魏势力未成型之际,舍袁绍而投曹操,一定程度上,荀彧与曹操是有着相近“政治诉求”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是伙伴,也是“知音”。
是不是豆哥不解释荀彧和董昭的差别,就不够圆满?那么你们去纵观历史上的劝进故事,或者您直接就观察您公司的同事,真正劳苦功高的重臣元老,往往还都不稀得干这些下作买卖。
因为那些劝进的,那些谄媚的,那些邀功请赏的,那些“功利主义者”们,往往吃相上的“丑陋”,都清晰地写到了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