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荀彧而言,投靠曹操确实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当初十八路诸侯讨董之时可是矫诏,相当于已经承认了汉献帝刘协的正统地位,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如果不认献帝那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可当时势力最为雄厚的袁绍却想着让刘虞为帝,这种在战略和政治上的短视也让荀彧萌生退意,可在当时,想要扫平群雄,除了二袁,也就曹操比较靠谱了。


此时的曹操确实是一个热血的中二青年,这时他的理想就是匡扶汉室,讨董联盟成立之初,最有希望平定天下的就是袁氏两兄弟,但是这两人在讨董过程中非常保守,反观曹操身先士卒,留下“竖子不足与谋”这一句话,就率领自己的小部队追击董卓去了,追击途中还差点丢了性命。


曹操和荀彧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他们是能一起奋斗的(在早期)。虽然曹操本身有一点瑕疵,不是根正苗红的士家阶级,但是荀彧看重的是曹操的雄才大略。(荀彧前期在中央政府上班,之后又去袁绍那里上班)个人觉得荀彧在中央、士家大族中转了一圈发现都无法实施自己的才能,最终才选择了曹操。


曹操对于荀彧是非常看重的,“吾子房也”,曹操迎奉汉献帝之后,荀彧的职位可是尚书令,尚书令在东汉基本相当于宰相,曹操基本就把东汉朝廷的掌管权给了荀彧,之后的曹操除吕布灭袁绍基本平定了东汉北方,面对称帝的袁术率先攻打,这可是大大的忠臣行为,曹操平定了北方给予人民修养生息的时间,还震慑了乌桓等少数民族,放在当时也算扬汉朝国威的大事,如此忠臣良将,荀彧为何不投靠呢?


曹操和荀彧原本就是一对平肩作战的好战友,但是却因为现实最终分道扬镳,辅助曹操放在当时确实是最佳选择。

最佳贡献者
2

依曹操为主线就会发现:野心也是逐渐膨胀的 无非是过程中某些人的做法令文若鄙夷



我朋友弈语已经讲过关于“竖子不相与为谋”的故事了,我就不再多说曹操的发迹故事了,只说一句就是,曹操早期与那些养寇自重保存实力的军阀割据政权,很不一样。

从开始的不一样,到终究的又一样,有个渐变的,递进的过程。


就比如说二董的故事: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


两点信息:1.曹魏集团内部,之于西迎献帝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诸曹夏侯根本就不尿献帝很容易理解。丘八们不干,当然军师们要参与说服工作,于是大家同去。


2.董承作为献帝使者,联络张杨的过程里,又积极参与到了袁术部的据险设防,说明最初献帝或者说董承的意中人,并非曹操,而是二袁。因为献帝去洛阳前,恰恰已经是过了黄河的,和杨奉部在一起而大袁无视,而后小袁属于优先拉拢对象。


请注意以上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建安元年正月: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以天子还洛阳,奉别屯梁。太祖遂至洛阳,卫京都,暹遁走。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那么接下来的5个月时间里,袁术之于献帝明显就是爱理不理,并且极有可能因为黄巾四将的流民暴动属性,不仅不理献帝,而且把已经派出的武装回收了。

说明面临流民暴动,袁术不打算武力镇压,反而通过重兵回防城镇保护粮食等重要资源,因为那样会损失自身力量,流民劫掠完就会相潮水一样散伙的。(度过饥荒)


反而是曹操,通过一些列的军事上“亮肌肉”行为,收获了献帝的“芳心”!重要的是,张扬的态度变化了,有袁术的站队就叫板曹操;袁术一闪,立即转变立场?当然这也是中间势力的必备生存之道。因为不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即便拥有河洛形胜,洛阳的体量也太小了,更是个缩小版的“四战之地”。也所以,收获“接驾”的政治成果罢?只能成为张扬无奈的现实选择。




董承:董贵人她爹,哪一边的自己想去?就一句话,董承的卫将军是建安元年献帝封的,然后是西迎事件里屁好处没有;直到建安4年,曹操看透他了,又封侯又招安,没想到来年就后悔了,砍了他脑阔。


董昭:绝对的“影帝”级墙头草,本来跟袁绍玩,腻歪了跑去跟张扬,结果人家有眼力见儿,搁西迎献帝事件里中了“头奖”;看人家的表现,进言洛阳残破,劝曹操迎献帝幸许昌。这话曹操听见高兴,不定张扬心里万千只羊驼呼啸而过,因为根据记载,张扬起码修过宫室,无非是是否为献帝所“满意”,豆哥不知道。




也仍然是这个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从此青云直上,不出意外的积极参与到加九锡,劝进魏王的政治表演当中去了,而且历经曹丕曹睿两朝,活到了81岁。


是不是还是那句老话:没心没肺,长命百岁?


豆哥目前暂时对董昭的生平,未作系统研究,也无意批判董先生的政治投机行为,因为要知道,乱世里苟全性命其实是理智的行为,衣食无虞的荀彧可能要命的就是那么点“清高”?


豆哥突然有了个奇妙的想法,譬如一家人两公婆,老公问老婆我美不美?老婆一定会说,糟老头子坏得很老不正经;再去问三姨太,三姨太做梦都在恶心大老婆,于是说:作为您终生的“小迷妹”,您浑身都散发着男性荷尔蒙的芬芳;告诉你老妇人为啥不告诉你真相?因为她想独占您到地老天荒。




首先说:关于荀彧死因的公案,豆哥不涉及,因为《三国志》没看完,所以回避。


如果说豆哥以上关于一家三口的臆想,属于脑洞大开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把曹操和荀彧看做一对终身的挚友,曹操经历过的,荀彧看得最清楚,甚至一定程度上,说荀彧就忠于汉室也是不严谨的,因为曹操的霸业里,事实上他襄助最大。


回到问题:以荀彧的格局和眼界,汉室衰微的迹象他不可能看不见,曹魏崛起的势头终将在未来收获实现节点的来临,他比任何人更清楚。


譬如:

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


献帝玩的这套“制造矛盾”的制衡把戏?大概率上,就是留守许昌的荀彧首先发现的,并且及时传递消息,避免了袁曹过早翻脸的政治“危机”,也因此献帝多少斤两,敢说荀彧不清楚?


最终回答:仅凭以上政治作为以及“莫须有”的死因,就判断荀彧终于汉室,是不严谨的;反而是,在曹魏势力未成型之际,舍袁绍而投曹操,一定程度上,荀彧与曹操是有着相近“政治诉求”的利益共同体,他们是伙伴,也是“知音”。



是不是豆哥不解释荀彧和董昭的差别,就不够圆满?那么你们去纵观历史上的劝进故事,或者您直接就观察您公司的同事,真正劳苦功高的重臣元老,往往还都不稀得干这些下作买卖。

因为那些劝进的,那些谄媚的,那些邀功请赏的,那些“功利主义者”们,往往吃相上的“丑陋”,都清晰地写到了脸上。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乱世当中各路英雄豪杰、谋士武将各领风骚,荀彧便是曹操麾下极为重要的一位谋士,乃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当可谓功勋卓著。长久以来,便一直有荀彧忠于汉室的说法,在曹操欲进爵国公之时荀彧的确反应激烈,并因而吃罪于曹操。那么荀彧为何不投奔同样“忠于汉室”的刘备呢?其实主要还是时势的问题。



荀彧出身名门,天下大乱之际转投曹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乃是荀子之后,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年少时期便颇有才名,南阳名士何颙称其为“王佐之才”,评价极高。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通过举孝廉入仕,人守宫令。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又自立为相国。荀彧虽无力推翻董卓,但却也不想与其同流合污,于是只好辞官归乡。

后来,时任冀州牧的同郡人韩馥派人来接荀彧,而荀彧也认为颍川乃是四战之地,于是便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当时冀州已落入袁绍手中,袁绍也将荀彧奉为上宾,且荀彧的弟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事,因而并未诚心归附。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开袁绍转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言道,“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荀彧为何投奔曹操?只因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表现出色

初平元年(190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董卓初战不利,被联军击败之后,逐烧毁洛阳宫室,裹挟汉献帝迁都长安。



战事初始阶段对于诸侯联军可以说极为有利的,然而在董卓退却之后,联军诸人却都吞并酸枣一带,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只有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眼见无法劝动诸人,曹操只得独自引军西进,结果在荥阳汴水因兵力相差悬殊,曹操遭遇大败,士兵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仓皇逃得性命。

回到酸枣后,曹操又建议各路诸侯各守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共同围剿董卓。而各路诸侯却各怀鬼胎,眼见董卓已经退走,都在伺机发展自己的实力,甚至相互之间发生火拼,联军已成瓦解之势。

正是由于曹操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中表现出来的“舍生忘死、一心为公”,让荀彧认为曹操才是值得辅佐之明主,只有曹操才能担得起匡扶汉室的重任,而其他诸侯或许实力要强过后起的曹操,但均是不顾大局,只为一己私利之辈。这种情况下,荀彧投靠曹操也就不难理解了。



荀彧为何不投靠刘备,时势而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刘备虽然投身洪流较早,奈何起步实在太低,初始阶段只能到处寻求庇护,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宛如乱世之中的无根浮萍。

1、刘备初始势力太小,刘备成事之后荀彧已死。

在荀彧投奔曹操之时(191年),刘备此时不过是平原县县令,不仅没有任何根基,还在到处寻求庇护。就算此时的刘备已经有匡扶汉室的熊心,但实力却实在有些不够看,荀彧或许聪颖,但毕竟不是神仙,岂会料到刘备之后能够成事?刘备成事乃是在经历赤壁之战,夺取荆州、益州之后,这已经是建安十九年(214年)了,此时荀彧已经去世两年了。

2、刘备是否真心匡扶汉室,难以预料。

这又是一个问题,就算刘备当时已经具备了争夺的实力,可他真的是一心为了匡扶汉室吗?刘备虽然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但真实情况如何谁也不知道,而且就算他是真正的汉室宗亲,可毕竟不是正统,谁又能保证他夺取天下后会还政于汉献帝?而此时曹操虽然势大,且独断专权,但曹操毕竟一生都没有行谋逆之事。

4

很简单,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曹操才是“真心实意”的匡复汉室。并且曹操还是难得的明主,那为何说曹操是“真心实意”的扶汉?

观遍当时汉末的诸军阀,袁氏兄弟虽有实力,并且还世受大汉皇恩,但这这袁氏兄弟都不地道,一个想着另立新君,一个想着自立为帝,都是“心不在汉”的佞臣。

而其他大汉宗室的诸侯,益州刘焉父子、荆州刘表,这二人有地盘,也有实力,和大汉皇帝也是一个姓,但这些宗室根本就不管大汉朝廷,东汉末年的州牧制度的提出者正是刘焉,这刘焉知道汉室不行了,便向灵帝提出了州牧制度,这样使得地方大吏的权力进一步加大,到了汉末后期,这些州牧们俨然就是一地的“土皇帝”,而这真是刘焉想要的效果,这样他便能割据益州以自保。

而刘表呢,也只想在自己荆州的一亩三分地上过日子,并不想管其他事,想让他去匡复汉室,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当然了,汉宗室还有一个那就是刘备,这早期的刘备虽有雄才,但没钱没地盘,而到时很多人有都认为刘备只是打着“扶汉”的幌子替自己办事。所以,也不是荀彧的选择。

江东孙家同意也是只管自家的主儿,而这一圈比下来,也就只剩下曹老板了,曹老板后期虽变心了,但早期却是一心扶汉的,讨董联盟军,应该没有比曹操更卖力的吧,只不过随着自己势力一步步膨胀了,曹操的内心也膨胀了。

其实,荀彧早期并不是不对曹操产生疑虑,是他一直对曹操都抱有幻想,幻想他有一天平定天下,还政于汉天子,直到后来曹操受封魏公、魏王,荀彧才认识到自己的梦碎了,曹操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忠于汉室的曹操了,而是变成了如今只忠于自己的曹操。

5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荀彧一生忠心汉朝,为此在曹操开始出现不臣之心后,荀彧就开始和曹操唱起反调,也因此得罪曹操,最后郁郁而终(也有说服毒自尽)。那当初荀彧为什么要投靠曹操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荀彧有王佐之才,早年投靠在袁绍处,后来觉得袁绍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就离开袁绍投奔到曹操这边。此时的曹操也是以结束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恢复汉朝天下的能臣自居。这和荀彧的理念是一致的。荀彧认为曹操是终结乱世,中兴汉室的最佳人选。所以选择曹操才有可能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

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订了统一北方的规划,举荐很多人才,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士和功臣。当初在汉献帝遇险时,极力主张让曹操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迎奉汉献帝后,开始以朝廷的名义讨伐各诸侯,征战四方,这和荀彧的理念是一致的。

一直到曹操成为丞相后,虽然汉献帝已经彻底成为傀儡,但在荀彧看来,曹操最多是个权臣,就像霍光一样,但只要忠心于汉朝,那荀彧也可以接受。

直到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加封九锡后,曹操想代汉自立的心思已经很明显了。这就和荀彧的理念相违背了。荀彧公开反对曹操的做法,两个人开始决裂。

所以荀彧一开始投奔曹操,是因为曹操和自己的理念相同,都是要结束乱世,匡扶汉室,曹操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决心也让荀彧认为只有辅佐曹操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这是荀彧选择投奔曹操的原因。后面随着曹操权力和威望的提升,曹操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和荀彧的理念不再一致,双方也就分道扬镳了。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6

荀彧这个人真的是三国第一矛盾的人,他不像刘备,也不像曹操,跟孙权也不一样,他是曹操的第一谋士,同时他也想做大汉的忠臣。

荀彧的前半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前期的曹操大概也是真的想扶保大汉,想做汉室忠臣,荀彧跟曹操可能真的是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因为他们那时候有着共同的梦想,这是荀彧投靠曹操的基本思想之一,但是后期的曹操变了,他不再想做汉室的忠臣了,他想取代汉室,成立自己的王朝,曹操改变的原因可能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他有这个实力了,野心都是跟随着实力走的,再一个他可能要为自己的家族着想,汉献帝数次想除掉自己,更是让曹操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要么更进一步,要么粉身碎骨。

荀彧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从心里是明白曹操的处境的,但是他内心其实是想扶保大汉的,一边是追随了数十年的主公,一边是自己内心的梦想,这种情况下,真的很容易人格分裂,荀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又快乐的辅佐了曹操二十年,眼看着曹操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汉室忠臣发展成了汉室国贼,荀彧的内心大概也是非常矛盾的,到后期还是内心深处的忠汉思想占了上风,开始跟曹操对着干了,想凭自己的一己之力阻止曹操封王掸让之路。

可惜的是,大汉王朝已经历经四百余年,气数已尽,荀彧也被曹操杀掉,为这大汉王朝殉葬了。

7

看过《三国演义》,在不少读者的印象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被世人骂作奸贼,他在世人眼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奸雄。那么一直效忠汉室江山的荀彧,却为何还一直为曹操出谋划策呢?难道荀彧就没意识到,他帮助曹操壮大,实际上是养虎为患吗?荀彧忠于汉朝,为何要投靠曹操?

  • 荀彧

荀彧(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从荀彧的个人情感来分析

荀彧当初他跟随曹操,是因为看中曹操的才能,可兴复汉室。正因他跟随曹操多年,十分了解曹操(其实刚开始他就感觉到曹操的野心)。但两人相处多年,是感情很深厚的朋友,荀彧不愿相信曹操要称帝。但当董昭等人劝曹操称帝时,曹操对荀彧的反对感到不满,不再信任荀彧。荀彧才对曹操彻底失望。

然而荀彧当时任守宫令(即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的小官),没有大权。汉献帝为堂堂一国皇帝,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凭荀彧当时的权力无法直接救出汉献帝。

荀彧对曹操失望,但作为朋友,还是希望通过劝说曹操使其放弃帝位。曹操不听荀彧劝告,曹操想要逼迫荀彧做出抉择,是继续跟随自己还是选择背叛。荀彧无法背叛汉室忠于曹操,因友情,又不愿背叛曹操。两难之间,唯有一死。

从家族利益来分析

在曹操执政后期,荀氏家族和曹魏集团之间,也早已经是密不可分了。而此时的荀彧,在面对着自己的理想时,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前面也提到过了,当曹操要求自己加九锡,进魏王之时,荀彧这才看清了曹操的枭雄面目。因为曹操这些举动,正是在模仿当年王莽篡权之前的种种行为。

正因如此,荀彧才不能接受此时的曹操真正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汉贼”。当然,荀彧在意识到这一点时,曹魏集团早就成了气候,这其中也离不开荀彧的精心打理。

面对如此情形,荀彧仅凭他一人之力,又如何能将这汉室江山,从曹操手上再夺回去还给刘氏呢?除此之外,荀彧所在的颍川荀氏,也早就和曹操集团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荀彧做事之前,也难免要为家族考虑。

正因如此,在荀彧意识到自己理想破灭之时,他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是曹魏集团的壮大,也有着荀彧自己的心血;而且荀彧身上背负着的,还有自己家族的命运。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荀彧终于放弃了抵抗,带着他的理想从容自尽,从此成全了他汉室忠良的名声。

结语:

荀彧在当时可谓看人极准,当初家族和同乡众人投奔袁绍时,独荀彧投了曹操,认为只有曹操能安定汉室。他荐举的荀攸、郭嘉、司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没有想到,曹操一时豪杰,居然有了谋位的打算,这与荀彧的观点产生了分歧。但在当时,汉室已名存实亡,荀彧也没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汉室,最后却扶助了汉贼。

8

一、荀彧是大汉旧臣,家族内多人都世代享受大汉的俸禄,荀彧在朝廷为皇帝管理文房四宝,虽然没有立过什么大功,但荀彧本质上是个忠臣,他不希望大汉被董卓等人篡夺。

曹操最初打着保卫大汉皇权的旗号,对汉献帝尊敬有加,好吃好喝的招待汉献帝,荀彧看在眼里,就认为曹操是保护大汉的股肱之臣,他有兵力有实力有才能,跟着曹操就能复兴大汉。所以荀彧就决定跟着曹操混了!

二、后来,曹操的狼子野心逐渐暴露出来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独揽大权,对皇帝颐指气使,上殿面君,还挎着佩刀,根本不把皇帝看在眼里。

荀彧是忠于大汉的旧臣,看到曹操有谋逆之心,十分失望,开始反对曹操。曹操加九锡时,他强烈反对,认为这是曹操篡位的前兆。

三、曹操意识到荀彧不支持自己,对荀彧也开始疏远,一次,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石盒,里面却是空的。曹操是在借这个空食盒在嘲笑荀彧在白吃大汉的俸禄,白吃自己给他的俸禄,荀彧不甘受辱,自杀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