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献帝之立,非袁绍之意。袁绍为讨董盟主时还假手袁术和王匡杀了献帝的使者,一旦真的灭了董卓,会不会废献帝另立,也不知道。袁绍曾有另立刘虞的意思,后来还想自己称帝,发现不得人心,就杀了手下耿苞掩饰过去。

以上都显得好像袁绍对献帝不感冒,也不想为献帝效力。

但是,其实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即使动过另立、自立的念头,也不代表袁绍这辈子都不会想拥护这位汉朝唯一的皇帝。只是因为袁绍最后失败了,所以史书把他的一些戏份淡化了。

曹操的许昌朝廷建立后,制定典章的应劭是袁绍的人,这已经可以说明袁绍对曹操迎驾至少是默许的,甚至是支持的。

而且《三国志·曹仁传》有这么一段:

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广阳在幽州,那是袁绍的地盘。难道曹操任命曹仁去幽州袁绍的地盘当太守,然后又不让曹仁去?如果曹操没有得精神分裂症,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袁绍的意思,也就是说,袁绍还能对曹操建立的许昌朝廷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调走曹操的属下。

所以曹操以献帝名义任袁绍为太尉的时候,因为袁绍当场暴走,曹操就吓得赶紧改命袁绍为大将军也就很科学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陈琳的《讨曹操檄》了:

后会銮驾返旆,群虏寇攻。时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离局;故使从事中郎徐勋,就发遣操,使缮修郊庙,翊卫幼主。

因为从一开始,就是袁绍因为分身乏术,派徐勋委托曹操帮忙搭把手代为迎驾的。虽然檄文肯定要代表袁绍立场,美化袁绍,但既然是给天下人看的,再涂脂抹粉也只能往动机上抹,不至于无中生有发明一些根本没发生过的事把亲历者当傻子。

对照历史,很容易发现,当时袁绍同时对公孙瓒和东郡太守臧洪作战,说他当时分身乏术并不夸张。

当时袁绍的大本营就在邺城,后来曹操建立魏国的大本营也在邺城。袁绍通过曹操掌控朝廷的模式,正是后来曹操自己掌控朝廷的模式:自己在外经营自己的地盘,同时通过亲信遥控朝廷。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袁绍不仅懂,而且已经做了。只是曹操翅膀硬了,以汉室名义招揽了众多人才后自立了并且打败了袁绍,袁绍玩脱了。

所谓的袁绍后悔没有迎驾,指的也是没有迎到邺城。

最佳贡献者
2

在东汉末年,群雄混战。汉献帝也因为失去权威,变成了手下的玩物。他先是被董卓控制在手里,然后迁往长安。董卓死后,他又落入董卓的旧部手中,受尽了屈辱。最终,他和群臣逃出关中,重新回到洛阳。可是这时洛阳已经是满目疮痍,残垣断壁。汉献帝和他的朝廷朝不保夕,有的大臣竟然被饿死在草莽之中。



在这个时候,离他较近的两个势力曹操和袁绍,他们的手下都向自己的主公建议奉迎汉献帝。而且提出的理由都差不多,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好听一点就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其实实质都是一个样。可是,势力比较雄厚的袁绍拒绝了奉迎汉献帝的建议,使得曹操抢了先。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都,控制了朝廷的大权,拥有了大义的名分。到这个时候袁绍方才后悔,当时已经为时已晚了。

那么,袁绍为什么会拒绝手下奉迎汉献帝的建议呢,他的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难道以袁绍的政治头脑,就没有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利益吗?


其实,在当时,袁绍的手下就已经分成了两派,为奉迎汉献帝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主张奉迎汉献帝的是袁绍的谋主沮授,他就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理由劝袁绍奉迎汉献帝到邺城,然后积蓄力量,以天子的大义来讨伐敌手。袁绍将要按照沮授的建议做的时候,被另一派反对奉迎汉献帝的郭图、淳于琼给劝阻了。

郭图他们的理由是汉室难以复兴,现在天下战乱不断,正是中原逐鹿的时候。如果奉迎了汉献帝,就要按照汉献帝的旨意来做事,等于是作茧自缚。所以说不如不奉迎汉献帝。袁绍听了郭图他们的意见,再加上汉献帝是董卓当年废了少帝立的,不合袁绍的心意,所以袁绍最终没有奉迎汉献帝。


我们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到,袁绍其实被沮授打动,也确实有奉迎汉献帝的心思。但是被郭图等人劝止,没有实施。袁绍既然听取了沮授的意见,那么他就肯定明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而且在曹操奉迎了汉献帝之后,他接到曹操借着汉献帝的名义下的旨意,也感到十分后悔。

那么,袁绍拒绝奉迎汉献帝,真的是表面上郭图说的,奉迎了汉献帝十分不自由,抑或是对汉献帝不是自己所立不合心意吗?其实并非如此。


袁氏兄弟是东汉末年争雄的军阀中,先天条件最好的两个。他们凭着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声势,借着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条件,率先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这两兄弟,早就不把汉室放在眼里,早早就做起了统一天下,替代汉室的梦。尤其是袁术,居然自立为帝,成为三国时期第一个自己称帝的人。袁术也立刻遭到了以曹操为首的各个割据势力的讨伐,迅速土崩瓦解,兵败身死。

相比起袁术,袁绍的能力和度量要大得多。他在当年讨伐董卓的联军解散的时候,就定下了先统一北方四州,再南下争夺江山的计划。而且袁绍在沮授、田丰等人的辅佐下,计划也实施的十分顺利,很快就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军阀。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在沮授向袁绍建议奉迎汉献帝的时候,他刚开始还曾动了心。可是,在郭图、淳于琼等人的劝说下,他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汉献帝大义的名分。因为自己的势力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依靠自己的实力,已经完全可以统一天下。如果奉迎了汉献帝,反而会让自己将来夺取汉室江山的计划出现波折。

这是因为在袁绍的手下,还有很大一片对汉室没有死心的人。像郭图、淳于琼这样认为汉室不可复兴的人还是占极少数。以沮授为首的一大批人员,还抱着正统的思想观念。直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手下耿包向他写密信请求他自立,还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反对。我们可想而知,如果袁绍将汉献帝奉迎到自己的领地,在这些抱着正统思想的部下拥戴下,袁绍反而会有失去权力的可能。基于这种可能,袁绍也不敢去冒这个险。


因此,袁绍决定不去理会汉献帝朝廷的死活,让它自生自灭。如果汉献帝由于没有物资来源,自己溃灭更是符合袁绍的心意。于是袁绍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扩张自己势力的战争中去。不过,出乎袁绍的意料之外,他没有想到曹操会抢先一步,将汉献帝奉迎到自己的领地。这样一来,汉献帝的朝廷不但没有自生自灭,反而成了曹操最大的政治资本。

曹操先是控制了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然后用朝廷的名义号令群雄。当袁绍接到汉献帝封自己为太尉的旨意时,在感到后悔的同时也感到气愤。为了不惹怒袁绍,曹操赶快把自己担任的大将军的职位让给了袁绍。在平息了袁绍的怒火后,曹操利用这宝贵的时间,削平周围的割据势力,为将来的官渡之战的胜利创造条件。


所以说,袁绍不奉迎汉献帝的根本原因,是他过于自大,早已有了不臣之心。他自以为自己的实力强大,不屑于像曹操那样去借助朝廷大义的名分。而且,袁绍也希望汉室朝廷早日灭亡,以为自己代汉为帝创造条件。所以,他没有理睬奉迎汉献帝的建议。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够看出,曹操的政治水平要远高于袁绍。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也是双方在各方面较量的必然结果。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3

袁绍一开始是嫌弃汉献帝的,并没有认识到汉献帝的重要性,他有过一次绝佳的机会控制汉献帝的,但他错过了,结果让曹操占了先机,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曹操逐渐成为了政治爆发户,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他占尽了政治优势,势力发展很快,等袁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为时已晚,只能说袁绍目光短浅,政治嗅觉度不高,小富即安的格局,终究输给了一代枭雄曹操。

袁绍其实起点比曹操要高,他出身名门望族,来自于汉末权倾天下门阀“汝南袁氏”,自高祖起,四代子弟中就有五人位居三公。

而袁绍因为名门之后,在二十岁的时候就授官濮阳县令,开始了他的官宦之路。

随后在铲除宦官势力,讨伐董卓的过程中逐渐展露头角,成为东汉末年一支重要的军阀势力,他先后兼并冀州、青州、并州,并准备讨伐幽州的公孙瓒,志在统一整个河北地区,而与此同时,曹操仅仅得手兖州,实力与袁绍不在一个档次,但是曹操眼光长远,在对待汉献帝这个问题上,曹操高瞻远瞩,他懂得夺得汉献帝,就多了一张王牌,而袁绍本来先有机会控制汉献帝的,但最终下了一招臭棋,满盘皆输。

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一路颠沛流离,逃到曹阳,离袁绍驻扎地不远,此时他的谋臣沮授提醒袁绍,今皇上流离失所,宗庙受到破坏,各地诸侯互相攻伐,而无一人愿意担当守护天子,如果将军能早迎大驾,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则将军霸业成也。袁绍有所心动,但被同样为谋臣的郭图、淳于琼反对,他们认为汉室衰微,把天子请到身边,那么事事都得请示天子,一旦不从,容易落个抗拒诏令的罪名,实在是个累赘。袁绍摇摆不定,最终放弃迎接汉献帝,便宜了曹操。

公元196年,曹操力排众议,亲自到洛阳朝见汉献帝,并借口洛阳破败不堪,粮食短缺,成功将汉献帝忽悠到许昌,在许昌建立新都,从此成功的将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

从此,曹操成功开启了开挂模式,势力发展势如破竹,凭借着政治优势,掠取了河南大片土地,很多地方军阀见风使舵,纷纷投靠曹操,甚至连远在千里之外关中割据势力也投靠曹操。

看到曹操凭借汉献帝捞得这么多好处,袁绍追悔莫及,上书朝廷要求迁都甄城,不过曹操何等精明人物,早就看穿袁绍计俩,以天子名义一口回绝袁绍提议。

袁绍和曹操由此结怨 ,两雄争霸在所难免,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领兵数十万,准备讨伐曹操,夺取汉献帝,同年,在官渡与曹操决战,结果大败,主力7万全部被消灭,最终领得800亲兵狼狈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幽愤病死,所据之地尽归曹操拥有。

观袁绍一生,高开低走,本来实力碾压曹操,无奈一副好牌打烂,轻易将汉献帝拱手让给对手,成就了一代枭雄曹操。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4

挟天子真的可以令诸侯吗?诸侯真的愿意听傀儡皇帝的话吗?根据史实来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说也有几十年了,但到底令了哪些诸侯?



按照当时的诸侯来看,吕布算一个,不过是被曹操自己打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在灭掉吕布的时候根本没有动用朝廷的力量,当然,当时的朝廷也没什么力量,后面的袁术、张绣、刘备都是同样的道理。

再看后面,征赤壁,讨马超等等,纵然曹操是真的带着天子口谕,但这几个诸侯好像也并没有给朝廷面子吧,对曹操该打还是打。



荆州投降看表面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终于有用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非也,荆州的顶梁柱刘表死了,新人想要立足自然很难,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靠山,曹操无疑是最佳人选,有非常大的实力,这跟皇帝在谁手中也并无半点关系。

挟天子真的能令诸侯吗?我觉得不能,像孙权,心里压根没有汉室,你打我,我就打回去,皇帝诏令什么的根本不管用。再看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刘皇叔,曹操都已经挟天子了,不打你打谁?



曹操作为军阀,原本是一人独大,但天子来了之后相当于空降一个领导,虽然是表面的没有什么用的傀儡皇帝,但在各方面上还是相当不便的。

就先拿汇报工作来说吧,那些忠于汉室的人都想跨过曹操直接向天子汇报,毕竟大家都是忠于汉室而不是忠于曹操,这时候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有错。



如果真的同意了,那真的是挟天子令诸侯,别的令不了,只能令自己,这不是花钱找罪受吗?袁绍军中反对接回汉献帝就是用的这个原因。

那要是不同意,肯定是会引起不满,虽然你是军阀,但你表面还是汉臣,大家都是汉臣,凭什么我需要向你汇报工作?解决的办法无非是杀鸡儆猴,虽有恶名但也有权,很明显,曹操就选的这一条。



当然了,挟天子这件事还是有点油水的,不然既令不了诸侯,也十分麻烦,为什么曹操还要接手?有了天子之后所谓的官位也就变成了一句话的事,诸侯确实不需要这些名分,但天下有才之人需要啊,我给你官位,你给我卖命,非常合理。

再反观袁绍,袁绍确实也需要有才华的人追随,但他有盟主这个身份,再加上家大业大,袁绍给个官位大家都还是比较认同的,曹操在没天子之前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了天子之后才能跟袁绍比肩。



但袁绍在这件事上并没有处理好,袁绍确实不需要挟天子,但把这个权利给曹操就不对了,当后来知道的时候才发现晚了,曹操已经发展起来了,不得不说,袁绍确实是不如曹操的。

任何时代的政治都是非常复杂的,站在我们的角度看袁绍确实很蠢,放着大好的机会不要,但站在袁绍的立场就会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我有兵有马有权力,何必再去找一个约束自己的领导呢?



总的来说,袁绍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吗?自然是懂的,但是不需要甚至是不屑,这也不能说袁绍不对,唯一不足的就是把这次机会让出了,让曹操抓住了这次机遇。

看历史,不能站在我们现在人的角度去看,这样就会有一种古人为什么那么傻的错觉,最好应该换位思考,想一下当时袁绍的处境,就会发现袁绍处理的还是算不错的。

感谢阅读,感谢点赞的你~

关注文青,每天用一分钟的时间来看不同角度的历史~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5

强者争利,弱者争名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小人无罪,怀璧其罪。小人物争夺实际利益往往会被人直接了结;

所以啊,袁绍不迎接天子是因为形势所决定的;

当时曹操弱而袁绍强,天子对袁绍是弊大于利,因为受到的制约多而得到的实力少;

打个比方吧:傻子都知道钱是个好东西,问题是只有傻子会拿自己的肾换苹果,聪明人从来都是权衡利弊;

换而言之,如果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失败了,你们还会觉得天子是个好东西么?

泥菩萨摆在那就是个装饰,事情还是要自己干的,真要到了过江的时候,泥菩萨准得把你拖累死!

6

我认为袁绍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但是他没有像曹操那般成功执行这一策略的方法和执行力。

古人往往会依据前人经验办事,但是在曹操和袁绍之前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经验几乎没有。虽说董卓在他们之前也是挟天子,但是却没有做到命令各路诸侯,反而引来诸侯们的讨伐。

袁绍出身于官宦世家,祖辈都是作着汉朝的官。如果袁绍要“挟天子”,将要顶着多大的压力,董卓的前车之鉴才刚刚过去,“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于袁绍来说是一个冒险的做法。

袁绍作为汉末的一个大诸侯集团,本身实力已是很强。以袁绍的实力要去夺取别人的地盘并不一定要用天子的名号,汉天子在他的手里反而是一个烫手山芋,会引来其它诸侯的讨伐。

袁绍在军事和政治能力上不如曹操,他没有曹操的高瞻远瞩,也没有曹操的胆量去挟持天子称王称霸。等到曹操势力扩张以后,威胁到了自身,才发起行动已经为时已晚。

所以硕袁绍是知道“挟天子”的,但是是否能够通过挟持天子达到命令诸侯的结果只有曹操成功,也才会被人拿出讨论。

7

曹操和袁绍之间,他有一个本质上的差别,袁绍手底下的势力,它分为两拨儿,曹操手底下势力,他只有一波人。

什么意思呢?大家想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大的一个问题在哪儿?毫无疑问就是权威性,新三国里面对于这个事情也做过描述,也就是说,你袁绍把天子赢到自己家里面来,那么对于你来讲,你是这个地盘里面的老大,还是天子才是这个地盘里面的老大,你手底下的人是听你的话 还是听天子的话?

这个事情,袁绍必须得仔细考虑一下,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至于说在这之前我反对他成为天子,我想立其他人作为天子我。不稀罕他那些土地,这都是小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权威的问题。

一山不容二虎。你这个地盘儿里面不可能存在两个声音,这样的话对于袁绍来讲,自己想要割据一方讨伐董卓,最后成为冀州老大,这都没有意义了。

那有人就会说了,为什么曹操没有这样的担忧,甚至于后来把天子迎回到自己的。腹地许昌,然后携天子以令诸侯的。

因为二者之间的势力组成是完全不同的。

曹操手底下的势力是怎么组成的,一帮发小,然后再加上自己南征北战提拔起来的或者俘虏过来的人才。这些人说白了都是依靠着曹操才上位的才掌握军权的,才掌握权力才掌握富贵。

所以离开了曹操就会造成一种情况,自己没有上升的阶梯了,而且背叛了自己的主公以后想在其他势力里面混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曹操这个势力,它能够拧成一股绳造能够一心对外,或许在这之前曹操刚刚占领兖州的时候,他手底下还有两波甚至多股的事例在。不停的勾心斗角,但是等到吕布把兖州地区大大小小的声音给它统一了,然后被曹操给驱逐出去之后,整个兖州就只剩下曹操一个声音。

所以曹操把天子赢回来,他不需要担心自己手底下人大规模的背叛自己,然后去迎合天子,或者自己成为孤家寡人,天赐的声音就是天子声音,而曹操的声音就是曹操的声音,这个地盘曹操自己说了算,其他人根本插不上话。

说实话,就曹操当时的那种状态反倒要比它统一了,北方四周以后要更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统一北方四周之后,曹操手底下接纳到了大量的人才,以及来自于其他势力的投降派。这个时候曹操自己也头疼,包括后来荀彧跟他分道扬镳,也是因为曹操手底下人多了,所属的势力变多了,最后都得进行表态,否则这一辈子不表态,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操,那该多好。

至于说袁绍,袁绍手底下的势力分两拨,而且这还是能够看得见的两拨人。第一波是跟着袁绍一起打天下,当初在渤海郡的时候组建起来那一批势力,颜良文丑,许攸,郭图就是属于这一个派系的。至于说第二波人就是冀州,冀州刺史韩馥投降的时候,整套冀州的班底全部都被袁绍给接收了。

包括张合高览居受田丰。这些人都是属于冀州一个派系,也就是说对于袁绍来讲,他打心底都不放心,冀州这个派系是真心投降的。

就算你投降了,你也不是真心投降,你只不过是少了一个主心骨,现在天子过来了,那么又多了一个主心骨的同时给了你们多一份的选择,这个时候,那些心里面一直心心念念的冀州刺史韩富的那些人就该跳出来了。

说实话,袁绍不是害怕他是真的有这种可能性。你,包括后来提出这个说法的人是谁,就是当时的沮授,你如果是许攸提的这个意见,袁绍或许还会听一下,可你提出这个意见之后,袁绍根本就不会听,甚至于直接把这个事情给他上了一刀锁链,以后这事儿就是死也不去接这个天子。

8

袁绍出身于东汉帝国的政治世家,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事情,就算别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袁绍还能不明白吗?因为东汉帝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那可是一个号称在帝国的中后期开始由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朝代。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专权,本质上不就是某种形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因为从道理上来说,皇帝才应该是帝国真正的主宰啊,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凭什么交替在东汉帝国专权呢?不就是因为外戚和宦官在一定时期拥有了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的权力吗?所以说所谓的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不就是外戚或宦官在玩“挟天子以令诸侯”吗?只不过这种形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对来说比较委婉罢了。

那么真正开始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玩的比较公开的是谁呢?不就是董卓嘛。如果有人认为在董卓挟持了汉献帝以后,东汉帝国台面上的那些诸侯中会有人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除了让人一声叹息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有这种看法的人恐怕不是真傻就是故意的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事情董卓死了李傕郭汜继续玩,李傕郭汜失去了对皇帝的控制其他能控制皇帝的人继续玩,总之东汉帝国总是不缺乏继续玩这件事的乱臣贼子的。以至于让很多人感叹当时的东汉帝国太不幸了,出奸臣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真是一个奸臣下去了另一个奸臣马上就又起来了,真不知道那些真正的忠臣孝子们都到那里去了。在别人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玩的这么嗨的时候,居然有一个名字叫做袁绍的二傻子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而这种二傻子竟然还混成了那个时代实力最强大的一个诸侯,这真的是让后人不得不拍案惊奇啊。

如果袁绍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那么袁绍为什么在汉献帝东归以后没有做这件事呢?袁绍之所以没有做这件事,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

1、袁绍就算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要选择的挟持对象也不会是汉献帝。

在董卓准备废掉汉少帝改立汉献帝的时候,大多数人虽然都表达了反对意见,但是一看董卓的态度比较坚决也就不再多说话了,只有少数几个人表现出了要在这件事情上跟董卓死磕到底的劲头,而袁绍又是这少数几个人中表现的最为突出的一个人。袁绍不仅因为废立皇帝这件事当众顶撞董卓,甚至还当场要对董卓拔刀相向比比谁的刀更锋利。袁绍在汉献帝登基之前闹这么一场,虽然他自己可以解释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跟奸臣董卓作斗争,但无论如何都使得他与汉献帝之间产生了一些隔阂。

在汉献帝东归以后,袁绍如果在迎汉献帝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比其他诸侯都更加积极,好像他才是最拥护汉献帝的那个人,怎么看都会让人觉得场面有点小滑稽。你袁绍既然这么拥护汉献帝,当初不惜跟老董动刀子也要阻止汉献帝登基又算怎么一回事儿呢?当然袁绍和汉献帝之间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并不能说袁绍就不能转头去支持汉献帝了。因为对于政治人物来说,这种事情又算得了什么呢?人人都知道吕布就是董卓的爪牙,但在吕布火并了董卓无法在关中立足之后,不是立马就打出了诛董义士的旗号在关东到处混饭吃嘛。此时的袁绍如果够厚黑一口咬定虽然自己在汉献帝登基之前大闹过一场,但这并不影响自己成为全天下最支持汉献帝的那个人,别人又能把他怎么样呢?但袁绍偏偏在汉献帝东归之前又做了一件更加得罪汉献帝的事情,这件事情一做可就几乎把汉献帝给得罪死了。

据说在董卓挟持着汉献帝西迁到长安以后,关东的一些诸侯们就开始起歪心思了。一些关东的诸侯认为皇帝不过就是个小孩子,又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现在恐怕连皇帝到底还在不在人世都没人知道了。大家与其受制于董卓借用天子的名义发出来的伪诏,倒不如另立一个皇帝,那样的话董卓手里那个皇帝不就直接作废了吗?看他还怎么玩“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一场迎立幽州牧刘虞为新皇帝的大型造势活动就开始了,带头来操办这场活动的主要是两个人——冀州刺史韩馥和渤海太守袁绍。史书中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

初平二年 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绍复与术书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乎?”术答曰:“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馥、绍竟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欲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

对于韩馥和袁绍的这个提议,关东的诸侯们积极呼应的不多,明确反对的倒不少。别看曹操和袁术这两位在日后,一个被人说成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另一个直接僭越称帝了。但在这件事情上,这二位表现的那可真是堪称东汉帝国最名副其实的忠臣孝子。总之韩馥袁绍你们两个乱臣贼子想拥立谁当皇帝我们不管,但我们只认长安那个天子。而这件事的主角刘虞在面对韩馥和袁绍送来的这个大馅饼的时候,那也是一副大义凛然绝不与韩馥和袁绍这种乱臣贼子同流合污的态度。最后在韩馥和袁绍的一再逼迫下,刘虞甚至不惜用逃亡到匈奴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才让韩馥和袁绍放弃了推举他来当皇帝的想法。

这件事之所以得不到诸侯们的支持,大概是因为诸侯们也都不傻,韩馥和袁绍搞这种事情不会是为了什么忠于汉室,只不过是想学董卓也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罢了。这种纯属就是方便韩馥和袁绍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来打击其他诸侯的事情,怎么可能得到其他诸侯的支持呢?而刘虞之所以不愿意配合韩馥和袁绍,大概也是觉得这种事情不会得到诸侯们的支持的,自己如果配合着韩馥和袁绍去胡闹只不过是给自己招来灾祸罢了。事实上公孙瓒最后就是用刘虞曾经想称帝这个罪名把刘虞给杀了。

而汉献帝又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袁绍的这种行为属于什么样性质的行为?当初老子要继位的时候,他就叽叽歪歪地在那闹事,现在又造谣说朕不是先帝的儿子,这是要一举摧毁朕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啊!这些人都说董卓如何霸道如何欺负朕,可董卓再怎么欺负朕不还是要认朕这个皇帝吗?而韩馥和袁绍这两个乱臣贼子,直接造谣说朕不是先帝的儿子,他们这是不但要谋逆,而且还要诛心那,根本就是比董卓还狠那。

当然了这件事也从侧面说明了袁绍绝对是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的,要不然他这么卖力的运作改立刘虞来当皇帝这件事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缺少一个可以在上面管束他的人吗?没一个人在上面管着他他就难受吗?只能说或许袁绍就算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要选择的挟持对象也不会是汉献帝。

2、“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

汉献帝先是被董卓挟持到了长安,董卓死后又继续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挟持着。这次汉献帝之所以能够东归,据说是在两个大忠臣杨奉和董承的拼死护送下才得以实现的。那么这两位大忠臣又是什么身份呢?杨奉是李傕的部将,而董承是牛辅的部将,说白了杨奉和董承是董卓部将的部将。

杨奉和董承这两位大忠臣之所以会历尽艰辛护送汉献帝东归,到底因为东汉帝国的国运突然变好了,真正愿意效忠皇帝的忠臣孝子终于出现了,还是因为这两位只不过是想把汉献帝哄骗到一个脱离了李傕郭汜控制的地方,然后由他们来主导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呢?这个就没人能说的清楚了。因为还没等杨奉和董承有足够的时间来尽情地玩“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被曹操用阴谋手段给诈走了。要是杨奉和董承可以在他们的手中把汉献帝控制的久一点,这两位大忠臣会不会忍不住向他们的那些老长官们致敬,可就真的只能用一句诗来回答了“王莽谦恭未篡时”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杨奉和董承这两个人在史书中的形象会不会跟董卓比较接近就会是另外一个谜团了。

但是无论杨奉和董承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历尽艰辛护送汉献帝东归,都不会是为了给袁绍提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便的。面对已经东归的汉献帝,袁绍来洛阳进个贡朝个拜是可以的,但如果想把汉献帝迁到袁绍控制的冀州地区,恐怕立马就会跟杨奉和董承这两位撕吧起来。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你袁绍这样做到底想要干什么,真以为大家都猜不出来是吧,恐怕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吧。哦当时还没有司马昭是吧,那也是“董卓之心,路人皆知”。

而袁绍真要是为了抢夺汉献帝,跟杨奉和董承这两个名气飙升的大忠臣在洛阳附近撕吧起来,一旦汉献帝发出一些对袁绍不利的诏书号召大家来勤王,洛阳附近的张杨和曹操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一旦出现其他诸侯群殴自己的局面,以袁绍在洛阳附近的实力明显是要吃亏啊。

而袁绍如果真的非要去做这件事,倒也不是说就完全没有机会。只要袁绍在不惊动洛阳附近那些诸侯的前提下,偷偷地将自己的主力调往洛阳附近,那样的话就算其他人反对,以袁绍的军事实力硬干也会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做成这件事。但那样就会打乱袁绍先北后南进而一举夺取天下的部署了,不要忘了北边的公孙瓒还在呢?袁绍为了抢夺汉献帝搞这么大的调动,一旦公孙瓒借机死灰复燃了,袁绍的麻烦就大了。

而曹操之所以能成功的抢到汉献帝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除了曹操的势力范围确实离洛阳比较近这个因素之外,还不得不佩服曹操在抢夺汉献帝的时候所运用的一系列计谋实在是太高明了,要不然曹操也很难做成这件事。毕竟别人千辛万苦的护送汉献帝东归,也不是为了给曹操做嫁衣的。关于曹操是如何连忽悠带威胁的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一搜相关的资料,这段故事堪称各种抢人大战中的经典案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总之,或许是袁绍觉得此时的汉献帝也没啥可挟持的价值了,也或许是袁绍觉得挟持汉献帝实在是太麻烦了,反正袁绍终归是没有做这件事。至于说袁绍没有做这件事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呢?后果是有一点的,但绝对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关于这一点,从史书中的相关记载就能看出来。《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戊辰,以绍为太尉,封鄴侯,绍耻班在曹操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表辞不受。操惧,请以大将军让绍。

曹操在成功地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后不久,就以汉献帝的名义下了斥责袁绍的诏书。面对曹操用汉献帝的名义发出的这种斥责自己的诏书袁绍虽然只能接受,但袁绍会对曹操作出的让步也就仅此而已。就算皇帝在曹操的手中,但凡袁绍想在那件事情上跟曹操计较起来,曹操也只能选择退让。比如在该由谁来占据大将军之位这件事情上,袁绍一旦表达出了自己对曹操的不满,曹操立马就惧怕起来了,主动把大将军之位让给了袁绍。如果“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有那么厉害,此时的曹操又何必惧怕袁绍呢。

袁绍的失败,主要还是败在了军事上。至于把袁绍的失败归结为袁绍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理都不懂,只不过是因为袁绍最后是一个失败者,史官们为了衬托失败者的愚蠢,故意把袁绍的失败归结为连很多简单的道理都不懂罢了。

9

袁绍岂能不懂?

别听历史书上写的,如果不把袁绍写的无能,如何体现曹操的英明神武?

再者公元196年,曹操还以袁绍小弟自居。

而北方公孙瓒灭了刘虞,兼有幽州、青州,更有黑山为援,袁绍疲于应付。

关中有李傕郭汜的西凉铁骑。

公元194年,袁绍与公孙瓒和解,南下薄落津,准备驱离李傕郭汜等西凉诸将。

结果黑山军南下,竟然攻下邺城。

彼时魏郡太守栗成为内应。

曹操得到汉献帝后,前期的确无往而不利,后期有衣带诏、伏完等人外戚乱、二荀的冤死案、建安二十四年的许昌大火案。

饶是曹操英明神武,也不得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雄心。

再看袁绍,建安六年,拥有冀州全境,袁谭在青州所向披靡,高干在并州也有起色。

只剩幽州公孙瓒,还因为杀了刘虞天怒人怨。

如果是你,你会迎汉献帝来河北捣乱吗?

袁绍之所以败,败在心急,内乱太多。

麾下几大谋士各自为战,使得袁绍心力憔悴。

若汉献帝来了以后,想必仅政治斗争就能彻底拖垮袁绍,南下一统天下,那就是个笑话。

若袁绍只信任沮授、田丰,哪怕是许攸一人,也能荡平中原。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袁绍为何离开雒阳?

是因为反对董卓行废立之事。

汉献帝能不记在心里,汉献帝出招。

袁氏一直是忠臣的人设,一旦学曹操那样反击,必然会被人人攻讦。

袁绍还曾谋立刘虞,身上留下来的政治黑点太多了,想请汉献帝都不敢。

10

这个问题是从事后诸葛亮、后见之明的角度提出的。站在当时的角度,没有哪个割据诸侯曾把皇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一个,就是董卓,结果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大家都把皇帝当作一个烫手山芋,拥立皇帝,可能引不来一群朋友,但很可能引来一群敌人。大家没吃过螃蟹,只见过一个人吃过,他还因为胃寒而死了,那剩下的人在吃之前自然要考虑再三了。

之后曹操迎皇入许,得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讨不臣的红利,有了第一个吃香螃蟹的人,袁绍自然就知道拥立皇帝的好处了,于是屡次催促曹操把皇帝转移到领地北边,靠近自己的地方。但曹操自然是不会同意的,于是袁绍就失去了这样一个好机会。显然,袁绍走的是保守的道路,他拥有肥沃的领地,士族的支持,即使没有皇帝也有很大的号召力,因此不愿意冒风险去奉迎皇帝。而曹操,作为宦官的养孙,本身政治号召力不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乐意冒风险,反正不成也是强敌环伺,成了就不费吹灰之力坐享巨大的政治红利,何乐而不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