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苛政和滥用劳力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始皇死的时候,这种情况已经抑制不住了。所以就算是扶苏继位,最多也就是晚几年灭亡,他改变不了天下局势。

要想秦朝不灭亡,最起码要解决这两件秦朝自身的问题,还要有平叛的实力,但扶苏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废除秦法

商鞅变法让整个秦朝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战争武器,所向披靡,最终一统天下。乱世用重典,秦法完全是为乱世订制出来的。

可经过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天下百姓渴望的是修养生息,渴望的是仁政。这时秦法已经不能适应大一统的局面了,时代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所以就算扶苏继位,他能在极短时时间内废除法家思想,找到新的思想来统治秦国?显然不可能。这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国只是在吕不韦当政时,有向儒家思想转变的苗头,但随着吕不韦的死这棵火苗也熄灭了。

滥用劳力

扶苏继位短时间也解决不了滥用劳力这个问题,当时主要是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的修建。

首先就是秦始皇陵,你能停?秦始皇刚死,扶苏就和天下说他父亲的陵不修了?不但要修,还要大修快修。这个劳力省不了,省了就是不孝。

再说长城和阿房宫,这快建完了,把它们停掉?拆掉?只会适当减少劳力,延长修建时间,不会停掉不建的。

平叛的实力

扶苏继位无非多一个名将蒙恬,还有人才吗?张良、萧何、韩信、会投靠秦朝吗?蒙恬是名将,但能有项羽、韩信名吗?

所以我认为,就算扶苏成功继位,秦朝无非多苟活几年,给项羽和刘邦增加点任务难度,秦国灭亡的结果依然无法改变。

最佳贡献者
2

朝代的更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只是皇帝人选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扶苏继位就会比胡亥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扶苏能不能让秦国减缓灭亡的速度,或者说让大秦帝国避免灭亡的命运,要看他有没有解决大秦帝国所面临问题的能力,胡亥昏庸无能、残忍好杀,这是表面现象,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不是一个暴君或者说昏君的问题,如果那样说的话,我们就太高看胡亥了。

扶苏在政治上究竟有何表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史料记载中并不多,只说扶苏其人仁而爱人,他替儒生们说话,对秦始皇法家治国的思想并不认同。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扶苏认为严刑酷法,并不能让人在精神上被征服,也不能真正被认同,把强权征服六国的方法用在统治上并不适用,既然已经统一天下,就要适当的采取怀柔政策来稳定民心,同时对秦法做出修整和调整,以顺应时势之变,不令天下震动为宜。如果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秦统一天下后,所管理的对象变复杂了,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管理对象。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是秦始皇对于扶苏的建议并不认同,他让扶苏作为监军到上郡,和蒙恬一起防范北方的匈奴,他想让自己的儿子理解,自己这么做并不是自己残暴,而是为了巩固大秦帝国统治的需要。

但秦始皇对于自己太过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身体会出现问题,这也是他没有妥善处理好继承人问题的原因,因为他只考虑了培养而没有做好传位于扶苏的万全打算。他看重的丞相李斯背叛了他,他喜欢的小儿子胡亥辜负了他,他亲近的赵高则导演了整个沙丘之变,成为了大秦帝国的掘墓人。其实秦始皇挺可怜的,孤家寡人的一种含义就是曲高和寡和高处不胜寒。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决定了大秦帝国的走向,胡亥的继位宣布了扶苏的死刑,对于这个结果,秦始皇是没有预料到的。

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面对伪造的诏书,扶苏选择了引颈受戮,他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建议,他没有去抗争,君命难为的思想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这和他的父亲嬴政截然不同。当初吕不韦专权、嫪毐乱政,母后赵姬袒护,面对不利局面秦王政采取了果断措施,拨乱反正、诛杀了叛逆,而不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否则就没有大秦的天下一统。扶苏和他的父亲相比,空有仁者之心却无杀伐决断之能,这也是完成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3

若秦始皇死后,公子扶苏继承秦帝国的皇位,秦帝国依然会快速灭亡!为什么有这样的观点呢?且看一下分析!

秦帝国在秦始皇统一以后迅速灭亡,实际上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注定了!历史上对商鞅变法主流观点是,商鞅变法极为成功的将落后孱弱的秦国变成了只知道耕战的军事大国!但商鞅变法也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即所谓的耕战模式是刺激秦国在军事实力上持续强大的根本原因!

普通的秦国民众,通过努力的耕种或者英勇的参与对外战争,获得战功获得爵位和身份地位的提升,这个模式在初期有非常大的刺激民众努力的作用,但当秦帝国一通六国,对外战争主要成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和对当时还处于芒荒之地的南方处于部落联盟的战争时,通过战功提升略微可以,但却难以继续将战功和略微转化为获得土地的实际利益!

秦末当时的格局是,一部分秦国的将士在秦帝国快速统一战争中略微提升非常迅速,已经没有迫切改变或者提升略微和身份的需要,这部分人都是秦军的核心战斗力,所以,秦末的秦军战斗力和战斗意愿是非常低下的!而耕地尤其是习惯的耕地已经无法继续扩大,更多的民众已经不再抱有成为秦军士兵,通过战斗获得爵位的希望!

秦国统一六国其实非常短暂,虽然秦国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贵族悉数迁至秦国首都附近进行管理,但仍然将其它各国的非核心贵族遗留在当地,毕竟春秋战国的历史非常久远,诸如楚国这类国家,从周王室分封到被秦国灭亡的时间间隔超过数百年,已经形成独立的文化和习俗,民间遗留了大量的诸如项羽此类贵族!他们对当地民众的影响力远超过秦国在当地的官吏!

甚至可以认为,恰恰是秦帝国统一六国灭掉早就腐朽不堪的六国王室,让诸如项羽这类在六国王室中并不是核心的贵族,有了振臂一呼的机会!

所以,就算相对温和的扶苏继承了秦始皇的皇位,依然无法改变秦国统一埋下的暴乱伏笔!

4

只能说,有这个可能吧。

秦朝灭亡,当然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刑法太过严苛,使民众无法承受。而传说中的扶苏公子,是一位宽和仁慈的少年。从性格角度来说,扶苏的确可能对秦法的严酷,进行调整和纠正。


但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只考虑一个因素,未免太过简单了。

你以为造反全是因为“民不聊生”吗?

并不!


项羽第一次看到秦始皇,说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刘邦第一次看到秦始皇,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是。”他们都没有考虑秦始皇给民众带来的痛苦。

仅凭一颗仁慈的心,能统治一个帝国吗?


扶苏有没有统治能力,我们不知道,史书也没有留下记载。史书记载的,只是他的仁慈。

靠仁慈做皇帝,是远远不够的。

5

那得看扶苏的政策。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始皇帝不单一统六国,还集中了优势兵力占据百越之地,第一次奠定了中华传统汉人王朝土地基础。可惜,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大秦二世而亡。


有人说这是秦二世昏庸,赵高残暴的原因,那么把二世皇帝换成精明仁厚的扶苏,故事得结局会发生改变吗?

其实以秦朝严密的政权组织和社会组织,百姓造反的几率不会太大,成功可能性也很小。再加上扶苏个性仁厚,温和,很符合王朝守成之君的要求。也许扶苏能施行仁政,会像后来的西汉文帝,南朝宋文帝一样,做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6

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实际上并不可能会长治久安,因为当时的情况已经不是皇帝的问题,而是国家统治方式的问题,房价的统治方式是技术性的统治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辅助这种统治水平的技术水平,在这种前提下是没有办法统治这么一个大的国家的。

简单来讲就是技术型的统治方式,制定法律一切按照法律来触犯法律就管样就砍头,你要暴乱我就镇压你,逻辑而言这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如果是纯粹的法律治国,那么必须要有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而清朝前无古人的国土面积,就需要有一大批经过法律教育和训练的执行人,这一点是很不现实的,当时用的书本全部都是由竹简记载的,限制了这一条的实现,所以他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粗陋的。

除此之外还有暴乱,如果想要做到及时评论,只有两条路,第一在全国各地大量驻扎军队,保证任何一个地方有暴乱,立马就能够投放部队,并且进行评判,但是这需要有大量忠于皇帝的常备军,当时的经济能力是完全不支持的,政治条件也是不支持的。

而维持少量的精英部队是可以满足经济条件,但是以当时的交通能力是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地方有叛乱马上能赶到很可能叛乱,的消息刚知道你在过去的话,人家都占了很大一块地盘了,而实际上秦朝也是死在这种各地着火来不及扑灭的情况。

所以秦始皇当时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他占领了一块远远超过自己的统治能力的土地,所以。即便是扶苏能够上位。他也逆不了天,顶多算得上是一个重镇,而在秦朝之后的汉朝也是在这条路上摸索了好久,才在汉武帝的时候,采用改良的儒家方法思想统一利用思想上的认同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朱石传还有举孝廉制度可以把它称之为是中央实现是相统一的方式之一,而行为上更加符合道德,而不是以技术能力作为官员的选拔标准在无形中给王朝的子民树立了榜样。划定了思想的边界从根上杜绝了离心离德的现象,这是非常高明的统治手法。但是中国有相当一长段时间科技不发达,也是因为这种中央的选拔方式所导致的负面影

朱石站在法律的控制上都是划定一个固定的框架,比如说杀了人就要死,但是在法律的细节和执行上。全部都由当地的宗族和地方官员来进行调节,没有追求过于细致的法律规范。

7

胡亥已经触底了,扶苏当了皇帝,秦帝国不会亡这么快!

扶苏是秦始皇36年,因为劝谏所谓的“焚书坑儒”,被派到上郡去的,两年后,秦始皇就在第五次巡游途中,于沙丘暴死。

秦始皇死后,唯一随从的公子胡亥、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事赵高,秘不发丧,按计划路线继续巡游,并矫诏赐死扶苏,扶苏的第一反应就是哭!

大家看《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扶苏的哭说明了什么?

是无奈,是委屈,也是绝望!

自从两年前,因为反对秦始皇被派到上郡,到赐死的诏书送来,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不是一次斥责、“发配”了事,而是多次的斥责,秦始皇为什么连续打击仁孝的扶苏呢?因为扶苏除了仁孝,还有自己对治国理政的理解和坚持,被派到上郡后,扶苏应该还有动作,秦始皇继续批评、斥责他,扶苏呢?虽九死其犹未悔,说是监军,就是发配,即便如此,一死而已,初心不改。

所以,赐死的诏书一来,扶苏于无奈、委屈、绝望中,宁愿以死明志,向他的父亲明志,因为他相信是他的父亲要他死的,因为之前的连续斥责,他可能早就做好了死的准备,好了,这一天终于来了,死就死吧!

我们不能说扶苏愚蠢,蒙恬把道理都讲透了,为什么还执迷不悟,这样的人能担负起大秦帝国的重任吗!

扶苏在坚信作为父亲的秦始皇还活着的前提下,秦始皇赐死的诏书,也扼杀了扶苏的政治主张,我们只看到扶苏哭了,没有看到为什么哭,无奈的绝望,最后的抗争,也就是说“死谏”!

扶苏除了死,其实也没有别的办法!

蒙恬的话听起来不错:“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其实就是正确的废话,你再申请一百次,还是让你死,秦始皇都死了,你还能不死?

如果蒙恬说愿意起兵,扶苏还会死吗?可能就不会了。

当然,只是说可能,蒙恬听命于秦始皇,不受扶苏绝对控制,但是赐死的诏书一来,他也不能不说点什么,所以无论说什么,除了和扶苏起兵造反,别的都是废话、场面话!

那为什么觉得扶苏当皇帝,秦帝国不会灭亡这么快呢?

一是胡亥的昏庸和残暴已经触底了,而是扶苏的仁。

正如扶苏劝谏的一样,战国经过几百年战乱,经秦国统一后,天下急于休养生息,扶苏看到了隐藏在统一帝国背后的隐患,所以才触怒龙颜,到了上郡后,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到扶苏的仁,不是投机取巧,不是妄自菲薄,是对大秦帝国未来治国理政额战略性修改。

这种意识扶苏只是代表,因为他是长公子,扶苏身边肯定围绕了一群人,一群了解民间疾苦,洞察帝国忧患的人,只不过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失败了!

从李斯支持胡亥的做法,也可以证明,他俩的政治主张是不合拍的,扶苏当了皇帝,李斯不会再有秦始皇时代的待遇,这对于信奉老鼠哲学的李斯来说,恐怕不是失落那么简单!

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能从仅有的少量史料中,试图剥开迷雾、探寻真相,而历史的真相,并没有藏在史书上,它藏在复杂的人性里。

8

如果是扶苏继位,秦朝肯定是不会那么快灭亡的。

?

首先,秦始皇在位期间一直施行严苛的政治制度,秦二世继位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到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以至于出现了“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局面。老百姓在苛政之下几乎丧失了生存的空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内部原因。

?

而扶苏性情仁厚,他生前在自己执政的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施行减轻苛捐杂税,与民休息的政策,所以扶苏在民间的声望很高,很受老百姓的爱戴。如果扶苏做皇帝,一定会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减轻老百姓的生存压力,让秦朝日益尖锐的内部矛盾得以缓解,秦朝的统治也必然会持久稳固起来。

?

其次,扶苏之死导致了大将蒙恬蒙冤自尽。而当时,蒙恬几乎是秦朝唯一可以震慑匈奴的猛将。蒙恬之死无疑给了匈奴肆无忌惮骚扰秦朝边界开了绿灯,从此之后秦朝的边防便再无宁日,秦朝的外患日益加剧。

?

由于边防的持续吃紧,兵役的重负又被摊到普通百姓的头上,而抗兵役的处罚也被加重,民众稍有懈怠便会被处以极刑,这种高压政策让秦朝本已处于爆发边缘的内部矛盾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大泽乡起义的爆发,引发了秦朝灭亡的导火索。

?

所以扶苏之死使秦朝内忧外患的问题越加突出,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而如果扶苏做了皇帝,势必会缓解这些矛盾,促进秦朝经济与军事力量的良性发展,也就是说,扶苏做了皇帝,秦朝很可能会继续强盛,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




9

秦始皇的天下人郡县制政治制度与执着理念,压制了权贵之利,控制了官僚之利,堵住了小人之利。嬴政一死,这些利益集团们,同时欲欲谋动,窃机而动。

首先是官僚争斗拉开序幕,胡亥毛嫩,焉知利弊?朝官争利,牵一发而动全身,杀兄弒弟为古人所不耻,已失其威。楚人本就刁蛮,文风杂乱,“王侯贵种乎”?于是,那些复国候王及后人,方士,一起来捞油水了。小人乱江山,名曰反暴政。那个王朝不是暴政?手段不同而已。人骗,武抢,目的车于敛财,有一个好东西?老百姓就是韭菜,绒鹅。陈胜吴广有嬴政之雄才?无非想做个王候。历史上的文墨之官,又有几个是好鸟?数得出来的清官。

扶苏掘政,名正言顺,至少不会立马失尽民心。要想驽政,须更张易法,满足官僚贵族小人的渔利之便,倒晦的还是老百姓。这一点,后两千多年王朝历史不是实践的很清楚吗?

秦亡非暴政,而是天下为公的郡县制。它触碰了权贵官僚小人的敛财之路。

历史上,凡事利民谋利君王,无一不是暴君。病在与民争利的王朝走狗身上。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