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堂亲”?可能对于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他们都不太明白。先来解释一下这两个词,我们知道,过去农村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一大帮。


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又会有自己的孩子,开枝散叶,家族也就越来越庞大,亲戚关系也就由此而生。亲戚关系中又分为父系亲戚关系和母系亲戚关系,父亲那边的亲戚就叫堂亲,我们时常会听到别人说,这是我堂哥,指的就是父系亲戚中和自己同辈的人。

相对于父系亲戚,母亲那边的亲戚就叫表亲,表姐表妹表姨夫,叫起来亲热无比,说的就是母亲亲戚一辈中和自己有关系的人。正是基于农村亲戚关系而衍生出来的表亲堂亲关系,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生活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亲戚关系牢不可破,哪怕是过了五百年,哪怕是出了三千里,都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原因而变得淡漠起来。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小时候到农村家里过年的场景,那可真是有意思了。


走到父亲家里,个个都是堂哥堂姐,一大堆的亲戚,有些我连名字都不记得。走到母亲家里也一样,都是表亲,虽然有些人我叫不出名字来,但是天然的血缘关系却能够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后来我离开了家乡来到城里做事,自己成了家,偶尔老家会有人来,我有时实在记不起他们叫什么,只知道他们是我的堂亲或者表亲。他们来到城里是来找我帮忙的,既然是亲戚,当然不能推辞,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们,直到他们满意。当然有时候能力所限,也帮不到他们,他们也不会过于苛责。

这些表亲来的时候也不会空着手来,总是会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尽管这些东西在城里也能买得到,但总归是人家的一片心意,不能伤了人家的心。非常奇怪,我和这些亲戚有的长达十年未见,可是见面却是十分亲热。

同样我在单位的同事相处也是十年,可是一朝分开,却是形同陌路之人,见面也只是点头而已,话也懒得说。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血缘关系牢不可破吧,中国人之所以特别重视血缘关系,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过了多少年,带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永远是最牢靠的。


只是可惜,随着城市里家庭人口的减少,一家三口的模式渐渐取代了大家庭,许多亲戚之间的称谓也慢慢消失了。上学的时候,女儿总是指着课本里的“舅舅”、“姨妈”、“表哥”,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费尽了心思,也很难准确表达出来,只能是跟女儿模棱两可地说一说,也不知道她能不能明白。

其实明白不明白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亲戚关系早晚会慢慢消亡。但是我们要记住作为中国人,无论到什么时候,由血缘关系而衍生的亲戚关系永远是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最佳贡献者
2

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是在说亲戚关系,内外不同,远近亲疏有别。

亲戚由父系与母系组成,男娶女嫁,男重女轻,男内女外,男亲女戚,男女父母,合为亲戚。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一是夸张空间广大广泛,一是夸张时间久远深长,借以表现表亲、堂亲之不同,有区别。表是外表,发散在外的意思,堂是内里,同宗同脉同族之意。表是姻亲,是外戚,堂是宗亲,是内亲。外戚广泛而远,随时间远去而疏离,内亲深长厚重,时间越长而越深。表亲是姓亲,堂亲是同姓同宗亲。父系兄弟叔伯侄类为堂亲,母系兄弟姐妹叔伯侄类为表亲。表亲主要有三种:姑表,即父亲的姐妹外嫁后所生的子女;舅表,即母亲的兄弟所生子女称之;姨表,即母亲的姐妹嫁后所生子女称之。这三种表亲都是姻亲在外而广泛的,所以用“三千里”远阔来夸张表达其外展漫延之广泛。堂亲是同源同宗的,用“五百年”时间久远深长来显示其内深长厚重。借此展现人际关系亲密与粘稠度。但不管是内里堂亲还是外戚表亲,人要互相走动往来才亲,亲而互不往来,不相互关心友爱帮助,还互相数说不是,甚至指责使坏,亲也不亲了。有的不是亲,却能相互往来,互有关心帮助扶持,那也是亲了。

3

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个主要还是几千年传下来的男权有关系。男人是一族之长,一家之主。女方嫁到男方就是男方家族一员。所以堂亲就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可以世世相传几千年。表亲则不会。

4

“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真切道出了人际关系的“粘度”!所谓"粘度”,就是一种关系的紧密度!比如说,某某小孩很粘人,就是说这个小孩与大人的关系很亲密,离不开大人,或者说这个小孩的“粘度”很高。

这里说的表亲三千里,首先明确表亲,就是老表之间的一种亲情,比如说自己阿姨的兄弟姐妹,比如说自己舅舅的孩子,再比如说自己姑姑的孩子,自己本人与他们都有表亲关系,但是这种表亲关系,由于隔了一层看不见的“亲情墙”,原本看起来亲情很近的,却看起来很远。

特别是在古代,交通不便,表亲之间相距十至几十公里,算是非常遥远的了,可以说很难串门一次,由于串门的机会比较少,次数比较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来往,于是表亲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亲近”的,但实际上却变得淡漠起来,具体表现为“粘度”不高。

当代这个社会也是如此。由于信息比较发达,手机就可以传递千里迢迢、万里迢迢的信息,再加上老表的工作很繁忙,特别是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之后,这种繁忙的程度就更加厉害,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信息,就算是老表之间的沟通了,也当作是老表之间的一次非正式“见面”了。人们在习惯于通过手机或者电话或者信息联系之后,真正见面的机会就非常少了,有时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到一次,所以这个时候的表亲关系反而比古代还要淡漠,几乎没有“粘度”了。

以上就是对“表亲三千里”的具体阐释。

所谓“堂亲五百里”,意思比较明确,就是堂兄弟姐妹之间的一种亲情,这种亲情,由于隔着一个“堂”字,关系就显得很微妙,但这种微妙比“表亲”之间要好很多。“堂亲”之间由于隔得比较近,距离比表亲之间近很多,存在很明显的基因遗传关系,大家之间一般都会有同一个伯父、同一个爷爷、同一个舅舅、同一个阿姨、同一个哥哥、同一个姐姐,所以大家之间来往比较密切,这种密切的“粘度”,要比表亲之间要浓要厚,所以正好验证了我们常常说的“堂亲五百里”的意思。

老祖宗的话,很有韵味,真正道出了自古至今人际关系的真谛。

5

逢年过节的时候,走亲访友已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亲戚不走就渐渐的疏远了,但是一般来说,亲戚有堂亲和表亲的分别,单单从血缘关系上看,表亲都是来自母系家族那边,然后堂亲的活则是来自父亲这边,在农村堂亲是设出五伏的。

不管怎么说,都是自家的亲戚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从亲疏程度上看的活,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区别,总的来说,比较亲近的话还是和自家的堂亲的程度比较大,表亲的话平常来往比较少,只有逢年过节见上一面,故而在农村有,"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一说。

我们单从字面上来看,表亲路程远的话,基本上慢慢的就成了陌生人。从通信联系上也相对较少了,时间久了也就不相互走动了。堂亲的话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有父系的血缘关系,如果没有大的矛盾的活,关系都是比较好的,因为在农村非常注重家族关系,在农村谁的家族大,在村里无论大情小事就有话语权。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下面我们来总结分析一下。

一,姓氏。相信大多数孩子都是跟着父亲的姓氏,跟母亲的姓氏很少见,由此能更加直观的看到亲疏的远近程度,但是对于表亲的话,在1一2代相对还好,还逢年过节互相走动,超过3代只有见面打招乎的程度了,至于逢年过节的来往少之又少了。

二,距离远近。在农村堂亲之间距离不是很远,基本上都在一个村子里,甚至是左邻右舍,但是对于女性就不好说了,毕竟很多都是远嫁过来的,在结婚前,基本上不认识什么人,也没有什么亲朋好友,在结婚之后有了孩子。这边的生活琐事多了,相处的关系也就近了。

三,受传统观念,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男性在家庭里起主导作用的地位,故而堂亲这边的关系来往比较多,自然而然也就更近了。

大概就是这几方面原因造成亲疏关系的近远。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哪?

6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句话也叫“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

意思是说“表亲”和“堂亲”是有区别的,表亲会随着时间会越来越疏远,而堂亲则不会随时间疏远。

要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表亲和堂亲。

表亲是指父亲的妹妹或姐姐出嫁后,也就是自己的姑姑和姑夫所生的孩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表亲。

自己和姑姑家的孩子之间的关系称为姑表亲。

另外母亲的姐姐或者妹妹出嫁后,也就是自己的姨娘和姨夫所生的孩子,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就也属于表亲。

自己和姨娘家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成为姨表亲。

换言之,姑表亲和姨表亲统称为表亲。由于过去属于男权社会,男人社会地位高于女人,过去女人实际是有社会地位。

这样一来,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就会把姑表亲看得比姨表亲更重要。民间有俗语叫做“姑表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又如“姨表亲,不叫亲,死了姨娘断了根”。这些话说明姑表亲比姨表亲更亲一些。

然而表亲相比于堂亲又有不同的地方

堂亲是指父亲的哥哥和弟弟成家后,也就是自己的叔叔、伯伯和婶子、大娘所生的孩子,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就称为堂亲。比如堂哥、堂弟、堂妹、堂姐等。值得一提的是表亲未必和自己同姓,但是堂亲却和自己同姓。

过去是男权社会,认为表亲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而堂亲则是同宗同祖的血缘关系。比如唐朝李渊和隋炀帝杨广就属于姨表兄弟,到后来李渊夺了杨广的江山,李世民还霸占了杨广的萧皇后。如此看来姨表亲还真不亲。

又如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我估计他和汉献帝刘协已经是十八竿子打不着的堂亲,但是刘协仍然称刘备为皇叔,由此可见堂亲源远流长。

了解以上的知识后,对“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这句俗语就容易理解了。

“表亲三千里”给人一种疏远的感觉,这就印证了表亲不如堂亲更亲近的内涵。

堂亲五百年”给人一种历史上的厚重感,有源远流长的意思。

综上所述,古人用两种不同的感受,形容出了表亲和堂亲之间的距离,我不得不感叹古人把控文字的能力。

文/秉烛读春秋

7

这句俗语的韵味就在于两个不同体系的亲戚传统关系,一个以时间为距离,是纵向的;一个用空间为距离,是横向的。两者均带了一定的夸张色彩。

我国民间一句妇孺皆知俗语“五百年前是一家”。说的是先祖本是同一宗族,一般以同姓相称。语出元代戏曲作家郑廷玉的戏曲作品《布袋和尚忍字记》,在此作品的楔子有这样一句话:“可不道一般树上有两般花,五百年前是一家。”

(民间古宗祠)

也有民俗文化专家认为,“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话出自源自从明初到清末民初,时间长达500多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又称大槐树移民,其后裔遍及全国。当人们初次相见时,问起原藉同为山西洪洞人时,开始以老乡相称,而得知是同姓后,就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把时间一对照,专家们的话并不完全可靠。此话的最早出去是元代,且是以戏曲的方式传播,早已深入民间。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承认,到了清末及民国时,“五百年前是一家”屡屡被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提起,是他们赋予了这句话新的内涵:即同姓氏之间均可称之为“五百年前是一家”,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到了后来,人们把宗亲之间的亲近关系用“五百年前是一家”来表示,以说明源出同宗的堂亲关系。这也就是说堂亲之间,即便过了五百年以后,依然在历史上拥有共同的血脉,是一家人,民间又有俗话说“堂亲万万年”。

(山西洪洞大槐树)

“表亲三千里”用的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中国人自古喜欢用千里、三千里、万里、十万八千里等来形容距离极远或差别极大。也就是说,堂亲虽过五百年后,依然是一家人,而表亲,一旦断了联系,就好像相隔遥远的人一样,形同陌路,哪怕就住在几里十几里内的邻村,也大多不相识了,更不用说相隔几十里地或上百里地的表亲。

民间有很多俗话来形容表亲关系越来越疏远的。如“一代姑,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也就是说表亲到了三四代后,基本上就不再来往了。又如“姑死舅埋,表兄表弟不往来”、“姐走门槛断”等等。

(回娘家)

在以父权为主的社会,父系血统是不变的,主要体现在家族、宗族和姓氏的稳定上。而表亲为外戚,是一种动态的亲戚关系,上一代与下一代、再下一下,他们的表亲不是固定的,一代一代地不断更换,其亲近的程度自然是不同的。如果这些表亲一代又一代累积下去,都要相互来往,那该是一个庞大的亲戚关系,要维持这种亲戚关系是做不到的。而父系血统,虽然号称五百年是一家,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一般的家族也只讲究五服、八服、十服,或者只讲房族支派,即便如此,大多也只是人情事务间的来往,远一些的基本与表亲一样不来往。

堂亲的来往主要有两种重要因素维系。一是家族谱、二是祭祖。尤其是祭祖(宗祠祭祀、清明挂大众青)最能聚集堂亲。而表亲,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别人的表亲,不可能去参加外姓的宗族活动,别人也不允许。

(走亲戚)

在有一些地方,“表亲三千里”之说也不是绝对的,表亲之间也有五百年前是一家之说。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大姓各自为村落,这些不同姓氏之间的人见面时,往往以“老表”相称,立即显得非常亲密,与同姓氏之间见面以“家门”或“老家”相称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这些姓氏之间世代通婚(过去同姓不能通婚),相互称“老表”不会有错,他们的祖上就是实实在在的表亲。

8

这句话是说表亲疏远得快,堂亲维系的时间长。

表亲一般泛指除父亲兄弟以外的亲属,俗称“亲戚“,父亲兄弟之间的亲属,称为"堂亲“,俗称“本家人”。

农村有句说表亲戚的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

"一代亲“。表亲的第一代人,不管是姑舅表亲、姨表亲,因为有父母辈的近亲血缘关系,所以走往很近。过去,表兄妹结婚的很多,父母辈也是希望亲上加亲,让亲戚关系通过联姻走得更长久。如贾宝玉的二个结婚对象,一个是姑表妹,一个是姨表妹。如今,独生子女多,表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并不亚于堂兄弟姐妹。

表亲到了第二代,困父母亡故,血缘纽带没有了,只能沦为表面上的亲戚,来往不会十分密切了。到了第三代人身上,没有长辈提示,很多人傻傻的理不清关系,所谓的亲戚来往基本没有了。

表亲不象堂亲同姓同宗。表亲因联姻而成,亲源复杂,在一些农村,往往全村人都互称"老表",拐弯抹角的家家都是亲戚。比如,金庸和钱学森、徐志摩居然是表兄弟,原来,钱的夫人蒋英是金、徐二人的表姐。所以,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几个人竞是表兄弟。

表亲不象堂亲居住在一起,表亲通常天南地北,堂亲相对集中。

说"堂亲五百年“,并非说堂亲有多么的亲,过去,族谱五百年后可以分修支谱,所以两个同姓不宗之人常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总之,"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是老祖宗的人情世故之总结。是颇有几分道理的。

9

表亲三千里,说的是蔓延的广度;堂亲五百年,说的是扎根的深度。


表亲三千里,说的是蔓延的广度。常见的表亲分为姑表、姨表和舅表。表的意思,本身就有外部的、发散的意味。可以看出,无论哪一个表亲,都是由于本家族与另外的家族的联姻而形成的。不过,最重要的是,表亲与自己的身份的本质区别在于,对方的父系与自己的父系不同。


由于父系的不同,所以某人与其表亲,就一定分属于不同的家族。这是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也是如此),每一个家族的血脉都是按照父系传承的。 由于不同的家族的分布可以很广,所以,表亲往往就不限于十里八村啦。



堂亲五百年,说的是扎根的深度。一个古老的家族,往往有一名声名赫赫的始祖。以这位始祖为起点,父传子,子传孙,以致无穷。所谓堂亲说的就是,沿着这位始祖的血脉,并且继承了这位始祖的姓氏,一直走到现在的,不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内部成员的那些亲戚。


可见,堂亲的来源不如表亲那么广泛,但堂亲的来源与自己的来源是相同的。既然是同属于一个家族,那么,这一个家族开枝散叶的广度,就很有可能不如表亲那样的多个不同家族分布的广度啦。不过,堂亲的血脉联结的深度就与表亲不同啦。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究亲情的社会。所以说,亲情是一个中国人安身立命所必不可少的。人生在世,我们既需要表亲们的照应,同时也需要堂亲们的支持。


一个广泛,另一个厚重。所以说,表亲与堂亲,一个都不能少。

10

俗语“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是什么意思呢?其中又蕴含着什么有意思的道理呢?

我认为这是对亲戚关系亲疏远近的一种看法儿,也就是说表亲没有堂亲更亲近,更能延续,更可持久,这句话中的“三千里”和“五百年”,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夸张表述罢了。

首先,咱们要对堂亲与表亲的界定作一下明确的了解。


生活中,我们对一般以“亲戚”泛指所有的亲属,其实“亲戚”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亲言族内,戚言族外,虽说都是自己的血亲,二者之间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亲”泛指的是父系血亲,也就是说与自己同姓的父系亲属皆包括其中。

按远近关系分别是:父亲、伯父、叔父、兄弟、堂兄弟等等,族内亲属为同宗,亦称为“堂亲”,又名为“本家的”。


在古时候,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财产继承与家族权力都是在族内运转,而不会跑到母系亲属那一边,所以族内亲属之间往往会涉及到财产继承与家族权斗。

比如朱棣夺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光绪继承了堂兄同治的皇位等等。

而“戚”则泛指的是母系血亲,指的就是与母亲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按远近关系,分别是:舅父、姨妈、表兄弟等等,表兄弟是同一个外祖母的兄弟,舅父、姨妈家的儿子与我们自己就是表兄弟的关系。古代亦称为“外戚”。


不过,表亲也有亲疏之分。父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就是亲表;祖父,曾祖父的姐妹或祖母,外祖母的兄弟姐妹的子孙就是远表。

由此可见,堂亲缘于与父系存在血亲的关系;表亲缘于与母系存在的血亲和姻亲。

大致了解了堂亲表亲的不同后,那么,俗语“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是否真的符合现实情形呢?

这个问题还真的需要认真分析一番,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室、大家族尤其注重同宗之间的亲属关系,不论哪朝哪代,皇帝的兄弟不仅可以封王,就是他侄儿也都会封王,而皇帝的姐妺出嫁了,就成了外姓人,其子孙自然就是表亲了。


如此这般,“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看似很有道理,不过回看历史风云,因为族内亲属之间涉及到财产继承和家族权斗,反而是和睦不足争斗有余。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得到皇位,竟然杀了自己的骨肉兄弟。宋太宗赵光义为了皇位,给世人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迷团。

而作为外戚的表亲呢?却常常受到皇帝的亲近与重用。

汉武帝时期,对他的舅舅田蚡委以重任,而对他的叔父梁孝王刘武却是防范有加。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表亲权力再大,也不会推翻自己,而宗亲则会篡位,取而代之。


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会发现,外甥与舅舅、姨妈的关系比较亲,而侄子与伯父、叔父的关系却走动的少。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财产继承纷争外、还与孩子受益母亲感性的影响,有着莫大的关系。

记得有这样一句俗语:“天上老鹰大,地上舅公大”。即是形容表亲舅舅的地位之高。作为母亲的兄弟,对于外甥来说是最亲近的族外亲属,所以亦称为舅父。


在外甥家庭的一些重要事务的处理上,舅舅的意见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比如在一些地方,外甥分家时,大都会由舅舅主持;外甥婚嫁时,舅舅需要坐上位,甚至舅舅不到场,都不可以开宴的。

综上所述,俗语“表亲三千里,堂亲五百年”的确表述的有些片面,同宗同姓的堂亲,虽说血浓于水,可是亲情还是与表亲稍逊一筹,只是骨血观念更正统一些罢了。


然而,值得人思考的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些人重利忘亲,并没有什么“是亲三分向”的意识,反而奉行的是“亲不亲,穷富分”的势利观,这也是有人觉得亲戚冷漠的原因之一。

所以,表亲堂亲的身份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内心的相亲相爱,这才是亲情永存的真正所在。你说对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