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是严重的退步

商鞅变法的核心实际上用四个字来形容,即“弱民强-君”。这四个字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商鞅变法就是要把民众训化成君-王意志下的工具,把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放浪不羁、开放自-由的人训化成顺-民,使顺-民为君-王所用,这是历史的悲剧!

“弱民强-君”如何在变法中体现出来呢?主要有两点:一是编订户籍,二是什伍连坐,三是重农抑商。

变法前的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各国、各阶层的人口流动非常大,“不务正业者”遍地皆是,造就了开放自-由的人性,这是很不利于统一思想和实现君-主集-权的。商鞅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站在了君-王的立场去变法。

编订户籍、什伍连坐和重农抑商的目的

商鞅把那些“不务正业”的人编订户籍,目的就是限制其自由流动,统一管理,让民众失去人身自-由,只能依附于王-权体-制下的社会组织结构!!

但是自由放荡的人性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所以商鞅变法初期遭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包括农民),所以他只能推出什伍连坐制度,用bao力来征-服民众,强制民众服从管理!不服从者上至皇亲也要依法从事,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是拿来杀-鸡儆-猴,威-慑民众的!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目的仍然是用政治手段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防止自由流动造成人口流失和社会动荡!其目的和编订户籍和什伍连坐一样!!

变法的结果

最终,秦国率先把自由散漫的人民用高压手段束缚,并使之成为顺-民、成为奴-才,如此一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君王实现了集-权。权-力集-中后,国家就可以充分组织大规模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同一时期的东方六国仍然在自-由散漫的环境中挣扎,殊不知秦国的社会制度已经悄然改变!

结论:所以,商鞅变法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几千年,成为扼-杀自-由个性、阻碍社会进步的开端!

最佳贡献者
2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大秦帝国崛起问题上。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商鞅变法是历史的进步。

春秋战国,是中国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时期,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和过渡时期。从中国历史进程上来看,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在应对中国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各国的实力此消彼长、起伏不定,任谁也奈何不了谁,皆是因为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诸侯邦国拥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纷纷进行改革或变法,但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取得的效果最为显著,实力大增,原因何在?

商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主持下的变法其实是将法家思想进行实践,发扬光大。而法家思想中所主张的君主集权和法治思想,在县制和严刑峻法的推行下,得到了成功运用。不仅集中了国家权力,政令整齐划一,提高行政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国家团结和统一。

商鞅变法中推行的军功爵录制,调动了军士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事战斗力。“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激发了经济活力,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假如没有商鞅变法的成功实践作为秦国根基,秦国是很难崛起的,也就难以诞生后来统一的大秦帝国了。

事实证明,法家的思想适合战国时期统一的发展趋势,商鞅变法正是迎合了这种趋势,将法家理论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因此,商鞅变法是历史的进步,是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历史事件。

题主所补充的有人认为“秦国成也商鞅败也商鞅”,显然是商鞅变法背了黑锅。事实上严刑峻法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战国时期,是可取可行的,是重新规划社会秩序的需要。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继续推行严刑峻法,就大不可取了。让秦朝走向灭亡的不是商鞅变法,也不是法家思想的错,而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不懂得因时而变、善用法理、与时俱进。

3

这么多错误的历史观,令人震惊。

商君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一,废除了奴隶社会体制。连活人赔葬都减少了。

二,结束了奴隶主,领主的各自为大的分裂状态。

三,将法律公平公开化了,君王犯罪,同平民一样要受惩处。做不到也是一种进步。平民有告状申诉的权力。奴隶有吗?

四,由中央委派官员,统一管理中国。

五,防止了孔子这帮人的奴隶制复辟。

六,废止了奴隶主,领主的残酷刑法,封建社会比之温和了许多。

七,立有战功的奴隶可以分到土地,转变身份为平民,这个进步不大吗?是彻底的社会改革。

八,允许自耕农的出现,废除了奴隶主,领主所有制,从此向封建社会进化。还不伟大吗?

4

数千年来中国的普遍观点,其实对商鞅变法以肯定为主。理由很简单,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秦国强大才得以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由此开辟了几千年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如果否定商鞅变法,岂不是否定大一统?否定大一统,那就是否定中央集权,否定大国政治——那就不是一个历史看法的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了。

但实际上这种论调,是简单粗暴的。试想,如果纳粹德国一统了欧洲大陆,日后出现一个大欧民国,难道这大欧民国的人,就该歌颂纳粹的武力强大,歌颂希特勒的强横意志,因为只有在希始皇的英明统治下,欧洲才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所以你看,统一,其实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不含褒贬,只代表着武力的强大而已。

秦国灭六国,并不是因为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多么先进,人民生活有多么幸福。实际上从秦灭六国的过程来看,东方的赵、齐、楚这些国家的百姓,原本的生活水平是高于秦的,生活的自由度,更是远远高于秦。

我们可以简单地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赵、齐、楚、燕,你可以当兵当官,也可以做生意人赚钱买地,也可以当个普通的农民耕田养羊放鸡赶鸭,大体而言,约束并不是很严格。

但是生活在秦国就不一样了,根据商鞅的法律,如果你不是贵族老爷,你基本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留在国内耕田,一是上战场当兵杀人。也就是说,当官、当兵、当农民,是秦国人的三大选择,而大多数人,只有后两种机会。

你们都知道秦国的军功爵,这是历史上很少见的拿人的首级来换取工资的制度,哪怕在古代也决不多见。如果你是秦人,你的一生,评价的标准就是杀人杀多少,杀得多工资待遇就高,杀得低工资待遇就低——你自己想一想,这是怎样一个国家?难道不是魔鬼的国度么?为什么你要歌颂这样一种制度?

人类主流文明,对于战争正义与否,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你是为了国土安全的防卫性战事还是侵略扩张?而秦国发动的战争,难道是防卫性战事?恐怕绝大多数,是侵略扩张甚至于屠杀性质的战争。你如果拿这个标准去衡量秦国,你会觉得秦国发动的战争是正义的吗?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某一类人对秦式暴力的肯定,引发了对清朝入关屠戮的肯定,甚至对日军侵华大屠杀的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讲,秦粉、清粉、日粉,不客气地说,就是同一批人!如果某一天我们的国家遭遇外来武力的入侵,这些秦粉、清粉、日粉,也一定会匍匐在入侵者脚下,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武力强大,就足以成为一切真理的代言。

所以,秦粉、清粉、日粉,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越南人能最终赶走美国人,美国拥有那么强大的武力,为什么不能将越南这样的小国彻底清除,就像当年秦、清、日做的那样。他们无法理解朝鲜这样的小国,何以能在中日之间独立存在?他们更无法理解当年拥有强大武力的英王查理一世,为何会被一群下人送上断头台?而推翻查理一世的人,居然没有一个愿意自己出来做英

国的王?他们也无法理解,当年弱小的美国人,为什么强大的英国就不会调动全部武力将其残酷镇压?

这么讲吧,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且发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就是因为有理智的人存在,用科学、民主来指导当下的时代。

而秦粉、清粉,尽管生活在这里,但他们的真正归宿,属于那个黑暗的过去。

歌颂商鞅,歌颂秦,就是他们为黑暗的赞歌。

5

2200年前的商鞅变法不论正确与否,对中国的影响都可谓甚微甚微。历史的车轮碾过这段时光后,所剩无几。商鞅以后,重大变法不止10次,小变小改不下几百次。把商鞅变法拿出来对照一下,还有多少?不说今天,就说1000年前的宋王安石变法,我们能从中看到商鞅变法的影子吗?不要一听说商鞅变法强了秦国,秦国又统一了中国,所以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商鞅变法今尤存;不要以为历史学家都不敢轻否商鞅变法,我们也不敢冒昧,不敢造次。我以为所有的变法,不管它当时如何伟大,起了多大作用,它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背景。离开了,它就仅剩历史意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开放的、包容的、进步的历史态度,遵重历史,而不囿于历史;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人类是在即定的历史面前,承接历史,而非随意的创造历史!

6

我是红辰,为您解答。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要说最自由的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谁也奈何不得谁,百姓们安居乐业,学术界百家争鸣。如果没有秦国的强势崛起,那么华夏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比西方的古希腊“共和国”要早二百年。

商鞅变法改变了历史走向

商鞅变法,把老秦人变成了“工具人”,虽说平民可以靠军功受爵,有了进身之阶,但是这大大激发了人类潜藏的好战本能,把百姓绑在了秦国这架战争机器上。靠人头计算军功的做法,让被秦军攻破的城池中,士卒们为了军功,连平民都不放过,导致战后城中人口十不足一。

其二,重农抑商,商人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重利,但是他们也刺激了国家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善加引导,对国家的富强,对百姓提高生活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害。

其三,独尊法家,依法治国本无可厚非,但是“连坐法”就有些过分了,你以为自己遵纪守法就可以了吗,不,你的邻居犯法了,你没有发现和举报,你与犯法的邻居同罪。不仅刑法不近情理,老百姓自己家里的农活还没干完,就被国家征调去服劳役了,而且去服劳役还有很大的生命危险,不小心就挂了,参照“孟姜女哭长城”,人民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最重要的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焚烧了很多文学经典,你们学纵横学难道想造反?烧了;你们学墨家思想难道不支持朕攻打蛮夷,开疆拓土?烧了;你们学道家阴阳学难道想求神拜佛,拜朕就好了,朕是天子,烧了……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参照“焚书坑儒”。

红辰说

从以上红辰个人观点来看,商鞅变法让中国的历史走向了另一条路(封建帝国主义),是前进或者退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那些毁于战火的古代哲学、文学经典重现世间,对于我们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将有巨大的帮助。

7

在当时的背景下,当然是进步了!


分封制的背景

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周朝实行分封制,天子分封诸侯管理地方!

分封制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完美的制度,因为他解决了很多问题!

交通闭塞,中央不能有效管理

因为交通闭塞,交通通讯设施落后,加上开发程度低,信息传递速度慢,这么大的地域,中央政府不可能实行有效的管理!

一直到春秋时期,开发程度依然很低,秦国长途奔袭,越过晋国境内偷袭郑国,快到郑国首都了才被发现!

因此,分封制在很长一段时间没发挥了它的历史价值!

直到生产力提高,开发程度进一步增强,分封制的弊端逐渐显露!


分封制的弊端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各国之间联系的紧密,交通闭塞的状况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

各国为了强国,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富国强兵,这短时间,分封制的弊端逐渐爆露!

首先依附分封制的井田制,出现弊端!

井田制下,人们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相违背!

激烈的国际竞争,列国急需解放生产力,提高粮食产量,以希望在战争中获取更大的地盘!

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种地的效率提高,井田制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土地私有制呼之欲出!

经济改革的迫切性提高,这是商鞅变法的大时代背景!


商鞅变法的进步性

商鞅变法,首先承认土地私有,之前的人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辛苦劳作,粮食都是别人的,自己剩下的能勉强饿不死就不错了,而现在,谁有本事,谁就多种地,缴税之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你说这不是进步吗?

为了扩大兵源,很多奴隶获得解放,成为新国人,相对于过去的奴隶生活,他们获得了很大的自由,这不是进步吗?

为了鼓励耕战,秦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粮食种的好可以得爵,战场立功可以得爵,基层民众上升的通道被打开了,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不是进步吗?

之前刑不上大夫,法家改革以后,大家平等,一切依法治国,有钱有地位的人犯法不会因为他们有钱有势就不受惩罚,难道不是进步吗?


否定商鞅的都是上帝视角

否定商鞅变法进步性的人,无非就是拿两点说事!

一,严刑峻法

法律很严这一点没错,但是不要忘了,那是两千年前,不要跟现在比好吗?

那个年代哪个国家的法律不严酷?哪个诸侯国没有残酷的惩罚?

凭什么商鞅做了就是错的?

二,商鞅的疲民弱民

拜托,你先看下变法的进步性再说好吗?

之前列国的国人大部分可都是奴隶,他们连畜生都不如!

商鞅变法解放了大部分奴隶,他们成了国人,有了相对的自由身,难道不是进步吗?而且通过努力,国人可以获得爵位的,尽管有难度,但路是通的,总比六国死路要进步吧?要知道东方六国的朝堂上依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的,这样的国家,即使疲我弱我又如何?总比做奴隶要好吧?


商鞅变法也有弊端

不得不承认,任何东西都是双刃剑,商鞅变法也有弊端,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利大于弊!

商鞅变法重在解决当时的秦国问题,以及为日后统一铺路!

要明白,每一代人有每代人要完成的使命!

随着时间的发展,商鞅变法的弊端暴露,这时候后人的使命应该是继续改革,弥补不足,出台新的适应当时时代的政策,但是后人不给力,却把责任推给当初制定制度的人,合适吗?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凭什么后来人享受着商鞅变法的成果,不思进取,反而把时代的弊端推给商鞅来承担?

8

若谈及商君之法,不如看下时代背景和商君的作为。

首先,商君之法是在战国时期提出的,而商君也是法家三派中法派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代,华夏文明还处于奴隶末期,也就是说平民百姓皆为奴隶,偶有个别如百里奚者可以脱除奴级,而奴隶的待遇不言而喻,奴隶要为地主打工,自己没有土地,奴隶要尊崇地主不得反抗,而且几乎没有被礼遇过,所谓礼不下庶人。大环境如此,庶人奴隶是完全没有地位,任凭地主贵族打压的,所以商君变法初期,徙木立信,取得庶人奴隶的信任。

其次,变法是选择,也是富强的根本途径。当时的秦国以战养战,百姓苦不堪言,秦国得关中沃土,却一日不如一日。孝公看到山东六国纷纷变法而富强,所以以长远眼光选择了变法。而在孝公支持下,商君先后改革了农田,征兵,官吏等各方面政策,使得若秦变得富强,可以说之后的秦王都是踩着商君法庇佑的,商君法以农养兵,不仅提升了百姓耕种参军立功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当时亲过得基本国情。若用法家术派或者势派只可有一时之强,不了得到好的效果。

最后,商君一直被诟病的问题:1.法度漏洞,秦法清明,虽然现在看起来漏洞百出,在当时以无出其右;2.酷法严刑,主要是一当时的社会,其他国家对待庶民奴隶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二变法辛酸,一路受到氏族险阻,不严苛无以震慑四方;3.商君法导致秦国灭亡,商君法度使弱秦变强秦,强秦一统六国,但是到了统一后在不适用,秦始皇并未发觉,这是统治者之过而非法之过。

9

我是谈秦说汉:

“商鞅变法”在短期之内,刺激了社会的生产力,激励了老百姓对战争的狂热,促进了国库快速充盈及军力快速增强。让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同时,也让寒门也有了立功封爵的机会。因此,“商鞅变法”相对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四处征战。虽扫灭了六国,统一了华夏,但又如何呢?一批又一批的人死于战乱,不断地镇压各地叛乱,各地又不断的反叛,暴政产生暴力,暴力又要推翻暴政。而商鞅所推崇的中央集权制,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呢?下面来我们来分析一下。

  • 商鞅变法

在秦孝公鼎力支持下,商鞅顺利展开变法工作了。变法内容包括:什伍连坐法,即十家编为一什、五家编为一伍,相互监视检举,一家犯法,十家连带治罪;奖励织耕,即多劳多得,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军功爵位制,确立以战功来授给爵位

为加大新法令的宣传力度,商鞅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10金。”百姓半信半疑,又将赏金增加到了50金。有一个百姓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将木头搬到指定位置,商鞅果然赏其50金。这也是典故“立木为信”的出处。

  • 变法强国

新法实施一年,虽然说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王族内部,阻力很大。但效果也很明显,国库充盈,军队强大起来了。又开始第二次变法,下令父子分居、合村并县;废井田,开仟陌;开征赋税,统一全国度量衡。秦国很快强大到了连周天子都送来祭肉以讨好秦孝公,各国诸侯都来祝贺。

已被任命为大良造的商鞅,带兵出征魏国安邑,并打败了安邑的守军。次年,又接着又打败了魏军,河西之地尽归秦所有,魏国被迫迁都到大梁。商鞅也被秦孝公赐号为商君,食於、商十五个邑。商鞅出任秦相十年,功成名就,但苛法也让多少人深受其害,多少人因战乱而妻离子散。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惠文君。马上有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逃跑时因无证件店家不给投宿,商君自叹:“新法之毒,如此之深。”自己制定的酷法,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也够讽刺的了。这也说明,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其实他自己都执行不了


  • 写在最后

商鞅变法在短期内为秦国带来了国富兵强,为后来的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被延续使用了几千年,在领土完整,抵抗侵略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但法令太过于严苛,百姓长期无法承受,因此得不到百姓的拥护

商鞅变法的目的只是国家强大 ,却没有做到人民富足,自然就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了。所以说,一切不是以老百姓安居乐业为目的的政策都是耍流氓,都是落后的,都是要被打倒的

2020/8/5

10

商鞅的变法固然是成功的,实用性很强,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却也是一场黑色的、血腥的、倒退的改革。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最著名的变法当属商鞅变法。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两次推行变法,以“主以尊安,国以富强”为目的,效果非常显著,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一、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推动奴隶制繁荣的基本生产关系—“井田制”趋于瓦解。中国历史进人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大变革时期,王权旁落,诸侯林立,各国为了快速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招贤养士,谋求一统天下的霸主之道。各诸侯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掀起了重大的变革与调整。

秦国发迹于西北边陲,祖先以游牧及狩猎为生,公元前897年,秦人先祖赢非子得到周王封地——附庸(今天水),以此为基地专门为周王室牧养马匹。秦初期,统治者面临的主要威胁就是西戎,由于长期与戎用兵,其国民习俗、文化深受近邻戎的影响,因此初登历史舞台的秦曾以野蛮和“非诸夏”之国闻名,被中原诸国“夷狄视之”。秦孝公即位之时,秦国民风民俗落后,保守势力强大,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等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秦孝公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为了走出国家动荡的阴霾,在当时激烈的争霸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收复失地,扩充势力,变法图强成为初登大位又胸怀大志的秦孝公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商鞅(当时名卫鞅)响应秦孝公昭告天下的求贤令,入秦共谋国事。

二、商鞅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程念祺在《商鞅的为人为政与战国风气》一文中,这样描述了商鞅初入秦与秦孝公的四次会面:商鞅为人为政的刻薄少恩,与他的极端功利主义,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读《史记·商君列传》,对商鞅为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并无一定的政治理念,而是极端功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据司马迁讲,商鞅第一次去见秦孝公,对孝公大讲“帝道”。帝道是属于道家一派的治国理论,强调的是“顺天而成”。但是,这种理论太玄,跟秦孝公讲不通。于是,商鞅第二次去见秦孝公,又改讲“王道”。王道是属于儒家一派的治国理论,秦孝公也不感兴趣。有了前两次的试探,商鞅第三次去见秦孝公,又用“霸道”来试探秦孝公;秦孝公很感兴趣,却未及与之深谈。

商鞅虽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改革、变法英雄,但其自身却有着致命的弱点并最终导致车裂人亡、改革流产。首先,商鞅武断专横,他采取的改革、变法措施丝毫不容百姓置喙,指责不行、赞扬也不行,凡是胆敢议论者就被认为扰乱秩序,不但给予严厉处罚,而且强制迁往边疆。如此一来,改革、变法也就缺少了民意的基础。

作为改革、变法的组织、领导、策划者,商鞅不顾百姓死活、漠视民生改善,自己却大造楼堂宫阙,极尽铺张奢华。据《史记》记载:商鞅每次出门,后边都要跟着数以十计的车辆,车上都是顶盔掼甲的卫士,身强力壮的人做贴身警卫,持矛操戟的人紧靠车子奔随。这些防卫缺少一样,商鞅便不出门。

三、变法带来的退步效果

第一是经济上的倒退。商鞅重农不重商,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规定对于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都要罚为官奴。商鞅治下,秦国无货币,只能以物易物。然而,不管奖励耕织,还是承认土地私有,抑或统一度量衡,商鞅变法都是为了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使他们变成纯粹的生!产粮食的工具,全力为秦国的扩张大业储备粮食。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一目的,他还废止了粮食的自由买卖,并对酒肉按成本的十倍征税。

第二是社会功能的倒退。男子成年了,就得分家登记户口,否则赋税翻一番。同时,在以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基础上,推行连坐制度,鼓励告发,对知情不报者处以腰斩,对告发者奖赏,致使全国百姓都生活在人人自危的境地中。商鞅施行连坐法,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就负有揭发的责任,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连坐罪非常重,小揭发检举的腰斩,揭发的奖赏则十分丰厚,窝藏有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罪。这就是说,别想干什么出格的事,你身边时刻有人在盯着你。

第三是文明上的倒退。为定秦律,商鞅还“燔诗书而明法令六比秦始皇先一步将火把伸向书籍。可以说,没有商鞅的“燔诗书',也就不会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两次焚书相隔近150年,但中国文明史上的这两道冲天大火却如出一辙,熏黑了诗书,熏黑了世道人心,国家有法令而无文明。

第四是他又限制人口迁徙流动。秦人还不能自由迁徙,旅客住店要有官府凭证,如果旅店收留了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店老板就会与“奸人”同罪;当时秦国人丁稀少,因此商鞅制定法律,不管去哪里,都要官府出具身份证明和通关文书,而商业的发展却是最离不开人与物的流动的。所以从商品经济的角度而言与管仲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是一场巨大的倒退。

商鞅的两次变法,共持续二十余年,致使秦国“兵革强大,诸侯畏惧”,帝国初成。他的这番改革,如果换在一个现代商业社会的公司实行,那基本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企业是唯利的,唯结果的,唯效率的。但是商鞅错就错在,他把这番改革用在国家身上,致使社会的发展倒退。

就这样,商鞅通过高税收、重刑罚、严户籍和焚诗书等诸多“新政”,把秦国百姓一举打造成为了没有财产、没有自由、没有思想的亦农亦战的战争机器。就这样,商鞅变法一方面带来了国富,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民贫;一方面带来了国强,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民弱。当然,对商鞅来说,国富民贫和国强民弱正是他的目标和追求,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国富民贫了、国强民弱了,才能实现国泰民安。

比他早300年的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相”的管仲说过的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商鞅变法的结果:国家“仓廪实”了,但人民却并未“衣食足”。虽然面对高压政策和极权统治,百姓“规矩”而“听话”,但这种没有“衣食足”作保证的“规矩”而“听话”,又能维持多久呢?

150年后的贾谊说得好:“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公元前209年,被发配渔阳的陈胜、吴广900人,“度已失期”,就揭竿起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两年后,一统江山才仅仅14年的秦王朝宣告覆灭。

对于秦朝迅速崩溃的原因,不少人认为应归于秦始皇的暴政。实际上,秦亡的命运早在商鞅变法时就已注定,因为以国富民贫、国强民弱为目标的富国之道恰恰就是灭亡之道。正如北宋时,苏轼在给神宗的上书中所说: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不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变法,最终会导致亡国!用现在话说,如此脱离群众、不接地气,改革、变法失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