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扶苏如果做了皇帝,秦朝肯定不会灭亡的那么快,甚至有可能扭转乾坤,把秦朝的统治长时间的继续下去。

扶苏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

史书上说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而且为人宽仁,很有政治主张。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两人相互讥讽、评论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

秦始皇闻讯大怒,命令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互相告发达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就亲自下令要把他们全部活埋。

扶苏针对此事,上书劝谏秦始皇:“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秦始皇听后大怒,将扶苏发配到上郡去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扶苏和秦始皇的政见不同,扶苏倾向于儒学的治国思想

秦始皇奉行的是法学的治国思想,实行的是严刑暴政。无休止的征用天下民力,大肆修建阿房宫和他的陵墓,搞的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扶苏的老师是信奉儒学的博士淳于越,而儒学讲的是仁政,和法学的治国思想格格不入,扶苏更相信儒学的治国理论。而秦朝刚统一了天下,需要的是儒学的治国思想。

当时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上郡,也有把他和那些儒生们分开的考虑,以免扶苏继续和那些儒生们搞在一块。

遗憾的是,奸臣赵高谋划了沙丘政变,把本来是扶苏的皇位篡改给了胡亥。之后,又伪造了一封遗诏给扶苏,列举了扶苏和蒙恬的罪过,逼迫扶苏自杀了。

毫不夸张地说,奸臣赵高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大罪人,如果赵高不篡改遗诏让扶苏当上皇帝,扶苏上台后,会修正秦始皇的各种暴政,秦朝肯定不会那么快就被灭亡,甚至有可能会长久的统治下去。

最佳贡献者
2

那可不一定!要延续秦帝国政权,还有扶苏做皇帝之外的原因。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丝语期待你的【关注】,一起去探秘历史,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说到无比强大的大秦帝国,人们都会为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二世而亡感到惋惜,希望找到其快速灭亡的真正原因,并在长期的争论与历史探讨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及看法,其中主要有:1),秦始皇施行暴政和荒淫无度所致;2),秦始皇没有彻底消灭六国贵族,给了六国旧贵族势力死灰复燃的机会;3),公子扶苏没能继承皇位,如愿做皇帝。

其实,丝语认为秦始皇创立的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赵高等的霸政弄权。的确,秦始皇执政期间施行的高压政策、用度失衡以及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存在对大秦帝国的灭亡有相当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在关键时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但是,其根本原因在于赵高等的霸政弄权,这个只要了解历史上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的人,都不难想到和明白。

秦朝末年的时候,赵高试图谋权篡位,为了试探朝廷中大臣有谁是顺从自己意愿的,就在某一天,当着所有朝廷中大臣的面献给秦二世一只鹿,并当众说这是一匹马。这明显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秦二世当然不信,赵高就故意问大臣们:“这是不是一匹马?”

害怕赵高权势的大臣都回答说:“是马!”,只有少数大臣说是鹿,并且不久就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由此可见,即便性情比胡亥温和的公子扶苏等上了帝位,做的也只不过是傀儡皇帝,一样逃脱不了被长时间以来试图谋权篡位的赵高等杀害的命运,秦朝同样改变不了“短命”的历史。换句话说就是只要没有解决掉霸政弄权的赵高等谋权篡位之臣,扶苏做皇帝也改变不了秦朝“短命”的历史!

3

很难说。

扶苏肯定比会胡亥要好些,可能改善民生甚至缓和秦帝国与百姓的紧张关系,减少劳役与军役,但依旧还有几个限制因素:

一、扶苏性格相对软弱

在整个秦国数百年铁血政策的影响下,以军功扩张的政府体系是否认同扶苏,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六国贵族影响可能更大

在秦始皇与胡亥镇压下,六国旧贵族纷纷潜水等待时机,但依旧拥有对民间基层的强大影响力。性格温和,崇尚儒教的扶苏如果放缓放松控制,这些六国旧贵族必定公开活动并获得比历史上更大的影响力。

三、耕战体系很难刹车

秦国核心就是关中,五六十万关中子弟从军是为了前程,统一六国之后,失去功勋来源是很危险的,所以秦始皇向北进攻匈奴向南发展岭南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扶苏继位,改弦更张会令军官士兵及他们的父老陷入没有晋升渠道的怨恨。而不改变政策则依旧是穷兵黩武。

因此,扶苏及他所信任的蒙恬兄弟在秦国体系中是少数派,而且蒙恬是否赞同休养生息也是未知数。哪怕蒙恬完全支持扶苏,蒙恬北方军团的广大士兵是否支持扶苏?

重要原因:秦国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很多治国思想还在探索之中,秦始皇与胡亥坚持严厉控制国民是失败了,但扶苏继位又是什么情况呢?

如果扶苏成功改变国策,短时间之内秦国军政体系会发生崩溃,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会反对扶苏。而进行彻底清洗、更换秦国军队与政府体系是不现实的。

如果扶苏改革失败,或者没有办法进行疾风暴雨的改革让百姓得到修养,则六国百姓与关中父老依旧不会满意扶苏。

4

倘若扶苏做皇帝,至少在他那一代秦朝亡不了,原因如下:

第一,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军事指挥失误

陈胜吴广起义后,以赵高为首的大臣害怕担责,向秦二世刻意隐瞒,以至于延误了战机;直到遍地都是起义军,隐瞒不下去了,才告诉了胡亥。



倘若扶苏继位,肯定不会重用赵高;秦王朝统一时间不长,政治还算清明,正常情况下,他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起义军情况。然后调动大军,是很容易扑灭起义火苗的。

第二,将相不和,以至于前线秦军临阵投降

章邯领导的虽然是乌合之众,但战斗力还是很强大,和起义军作战初期,并没吃多大亏。战事紧要关头,赵高害怕章邯功绩过大,以后威胁到自己,就处处掣肘,掐断前线粮饷。

章邯既要防备项羽,还要防备后方,精疲力尽,腹背受敌。打输了是死,打赢了还是死路一条,以至于将士无心作战,最后干脆投降了项羽。



大秦士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之前的几百年,几乎没有出现过降敌的情况,章邯降敌的最大祸首就是极品赵高在使坏。倘若扶苏继位,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出现。

第三,倘若扶苏继位,会重用蒙氏兄弟,短时间内没有祸患

蒙恬参加过很多次大战,以他的军事才能,扑灭小股起义军肯定不在话下。章邯只不过是一个中级军官,指挥的又是没怎么训练过的劳役,就能打退起义军的多次进攻;蒙恬率领精兵强将,起义军根本发展不起来。



扶苏性格较为软弱,蒙氏兄弟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长期下去有架空皇帝的可能。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出现过多次,但都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复苏这一代大权还不至于旁落。

综上所述,倘若扶苏继位,秦王朝肯定不会短命。

5

扶苏做皇帝,相信秦朝不可能会是短命王朝。

第一:扶苏是秦始皇长子,伟人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宽厚仁义,有政治远见,实际上也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最佳皇位继承人。当初之所以让扶苏去监督蒙恬修筑长城,实际上也是希望扶苏能够结交蒙恬,获得军队的支持。

并且扶苏也可以在与匈奴的战斗之中锻炼成长起来,获得军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帝王之才。

在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病重时,便写遗诏给扶苏,遗诏内容是让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也就是说,秦始皇内心真正的皇帝继承人人选依然是扶苏而不是胡亥。

扶苏继位,不仅名正言顺,而且天下归心,对于维护秦朝长久统治有莫大好处。

第二:秦朝当时刚刚统一天下没几年,全国各地的局势还十分的不稳定,六国残余势力在各自的旧地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地方上的乡绅富户依然认可旧贵族旧势力而不是新兴的秦朝统治者,他们十分希望能够推翻秦朝的统治,恢复自己往日的荣光,重新获得对地方的统治权。

但对于地方上的老百姓来说,谁做天子、谁做诸侯还是知县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希望在大战结束之后能够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能有个一亩三分地、娶个老婆生个娃,过上丰衣足食、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凡却幸福的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按照扶苏宽仁的性格,必定会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老百姓肩上的负担,加上他自身在早期积累的威望,确实可以争取到老百姓的支持。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民心,秦朝的统治自然会长久。

第三: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大力推广郡县制,一方面是为了将地方官员任免权牢牢掌握在君王手中,加强对地方上的统治;一方面也是吸取了周朝灭亡的教训,避免功臣集团恃功傲物,形成周朝那样的诸侯,导致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

但这一做法无疑损害了许多功臣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半路投奔秦朝的人,他们之所以为秦朝做牛做马玩命打天下,为的就是能够将来封侯拜相,然后封一块土地或者一座城池福荫子孙。

如今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就等于剥夺了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世袭土地、享受世禄世卿的机会,而且秦朝在商鞅变法的时候已经确定废除旧世卿世禄制,贵族公卿无军功不得受爵的规定,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

当初秦朝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的时候,朝堂上就一片反对的声音,若不是李斯拼命说服秦始皇、而秦始皇也有感于分封制的弊端,恐怕秦朝实施的也是郡县制了。

秦始皇一死,若扶苏继位,以扶苏的性格,很有可能就会答应了功臣集团推行分封制的请求。如此一来,这些分封的功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自然也会拼了命去维护秦朝。

6

相比较二世胡亥,大秦帝国公司肯定不会那么快倒闭。

但,要使帝国基业长存、万世不衰,扶苏 做不到,大秦帝国的倒闭只是时间问题,六国遗臣们随时等着他的破产清算......

那要说帝国的生死存亡跟一把手有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呢??

有关系,但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举个栗子:

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出现了不少开国皇帝,以及 末代亡国之君,往往亡国之君都昏庸无道有着暴君的头衔。唯独 对崇祯皇帝,史家多以评价“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崇祯是有能力、有魄力的,史书记载称其“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然而,当时是明王朝内忧外患岂是一个 明君 所能挽救的??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 大秦帝国,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拉开了其倒闭的序幕,“天下苦秦久已”!!秦的灭亡,在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乱世用重典,盛世用仁政”是千百年来的治国金典。

地处边陲的西秦,自从商鞅 变法以后,逐渐强大起来。秦的强大,就是仰仗着法家思想,依靠各个典章立法,武装起来了强大的战争机器。最终在秦始皇手上,一扫六国,统一天下。然而,面对大一统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地域、风俗,如何更有效的管理呢??

法家? 儒家?还是 其他诸子??最终始皇帝,选择了法家。用“法”来统一思想认知,用“法”来约束四方。所以我们会发现,秦律非常的严苛,他认为,能用武力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是的,但武力只能解决一时,却解决不了一世、二世、三世.....万世

杜牧 曾经说道“亡秦者,非六国,秦也”,贾谊 也说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 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岂是一个 扶苏 所能挽救的??

再者,扶苏 的个人性格不可能力缆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一、缺少政治家的城府

扶苏作为秦始皇长子,未来大秦帝国的接班人,但是同时又是众公子的眼中钉、绊脚石。面对众公子对太子位对未来皇位的觊觎,扶苏没有任何政治预警。面对脾气火爆杀伐果断,刚愎自用的始皇帝,扶苏缺少该有的顺从妥协。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亲自判决了460多擅自抨击朝廷、评议始皇帝的术士,活埋于咸阳。扶苏针对始皇帝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 ,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从此远离中央政治中心。

二、性格软弱,没有好胜心,易于被玩弄

皇帝,位居万人之上。九五至尊,有着绝对的权威。然而,扶苏适合当这个“秦二世”吗??

我认为,不适合。从扶苏之死就可见一斑。

手握30万重兵,但凡有些好胜之心,挥师南下,兵临咸阳,那胡亥、赵高等还不束手就擒??

“生死之事”,仅凭一份奏折就草草了结了自己,未免太过于草率。岂不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历史记载: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就哭泣着走入内宅,准备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陛下如今在外,还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把守边疆,让公子你来监督,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务!如今只因一个使臣到来,你就想自杀,你哪里知道这不是奸诈的诡计呢?我请求你重新去请示一下,等请示之后再死也不迟!”使者在旁边一再逼迫催促,扶苏对蒙恬说:“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说完便自杀而死。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经过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乱世,迎来了第一次大一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秦始皇无疑是成功的,是当之无愧的“千古第一帝”!!

但,他太操之过急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都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然而却忽略了这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的 六国思想....

随着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以及 后来的楚汉争霸,六国思想 逐渐被大一统思想所取代,最终成就了四百 余年 “大汉王朝”

题外话

“扶苏” 古代指树木的枝繁叶茂,给长子起这个名字,想必那也是寄托了 始皇帝 对长子、对帝国 为了美好的愿望吧......


@博物历史观

7

朋友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观点很明确,扶苏做皇帝,秦朝同样会在短时间内灭亡。

1.秦始皇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先河,社会和人民需要时间的磨合适应。

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堪称是一大开天辟地的壮举。之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富国强兵,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等等,让原来各国的人民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做法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秦始皇在做这些开天辟地的壮举时,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那便是“他只是人,不是神,他迫切的想把几百年的事用几年来完成”,这就是导致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当时的秦朝看似完成了统一,实则内部面临着巨大的矛盾和威胁,原六国遗民大多把秦国当成了他们“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秦朝的各郡县频繁爆发起义暴乱,初生的秦朝时刻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正是因为秦始皇的存在,秦朝才能存在,正如秦始皇在时,哪怕是刘邦项羽、陈胜吴广也不敢露头反对,只能在远处卑微的仰视着。但秦始皇再厉害,终究是人,是人便不可能永生,他一死,所有所谓的豪杰便纷纷起义造反。秦始皇没有输给任何人,只是输给了天意,输给了历史命运,他只是作为了一个先行者,而历史选择了“泼皮无赖”刘邦。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需要数十年的时间磨合,而秦始皇明显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正是秦始皇种树,刘邦摘果实啊!

2.公子扶苏的性格能力注定了他不可能挽救将亡的秦朝。

公子扶苏是秦始皇最中意的儿子,但其为人太过于仁慈软弱。当时秦始皇巡游时突然驾崩,导致继承皇位的遗诏被奸臣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另一个儿子胡亥把控,而这两人联合起来给扶苏送去伪造的遗旨,说秦始皇不满扶苏,令其自尽,而当时的扶苏本就被诸多大臣将军看好,并且还有驻扎北方的大将蒙恬带领着30万大军,但凡他是一个正常人,直接带领军队回去,那皇位肯定轮不到胡亥这个傀儡做。所以说这位公子扶苏仁爱虽然好,但太过于软弱了,这样的性格未必能做好皇帝这个位子,更不用说让他去打败刘邦项羽了。刘邦“泼皮无赖”,可谓是小人,骗这样仁慈的扶苏绝对绰绰有余;而项羽残忍好杀,勇猛无敌,同样也不是扶苏能对付的了的。所以纵然是扶苏做皇帝,也不可能挽救秦朝。

在历史上,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先行者、开创者、改革者,大多只能身后留名,下场大部分都比较悲惨,而秦始皇虽然是皇帝,但其开创的秦朝同样躲不过灭亡的结局。总的来说,社会的磨合重建需要时间,所以最后只能是秦朝先行,汉朝正式稳固。

(以上便是在下之愚见,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8

这个还真不好说,首先扶苏做为秦始皇的长子,他是有这个机会和实力改变一切的。

在秦始皇终于放下了长生不老的梦想以后,他是准备皇位传给扶苏的,临终一刻,遗言也是让扶苏赶快回来继位,可惜命运就是这样的开玩笑,在始皇帝死后,诏书被赵高串通李斯给改了,改成了让胡亥继位,这位兄弟那可是妥妥的败家子,继位以后,三年时间,就把秦朝六百年数十代先王创下的基业,给败完了,始皇帝如果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爬出来掐死胡亥和赵高。

如果说赵高和李斯没有篡改遗诏,按照始皇帝的遗愿让公子扶苏继位,这秦朝还会二世而亡吗,我认为,如果是扶苏继位的话,秦国绝不可能二世而亡的,首先扶苏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公子,他喜欢宽仁刑法,主张与民休息,停止大型宫殿的修建,北方长城的修建扶苏认为也是没有必要的,其实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原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秦始皇和扶苏应该都看到了这一点,他们所不同的是秦始皇并没有想好应对之法,在没有合理的改革方案之前,秦始皇选择了保持原有的制度,就是不停的征发劳役,严刑峻法,一切基本还是按照商君之法来的,而关健问题是,商君之法只适用于未一统之前的秦国,统一之后的秦国商君之法其实已经不适用了,甚至可以把商君之法比作灭国之法也无不对,扶苏应该是看到这一层了,他想改革,就不断的给秦始皇上书,希望宽仁刑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如果始皇帝能够采纳扶苏的意见的话,秦国尖锐的社会矛盾立马就会缓解,可惜的是,商君之法已经用了数百年,太过于深入人心了,始皇帝也一样,他还是固执的认为,商君之法是一統天下的法宝,不肯弃之,甚至以为扶苏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无数的先人智慧被付之一炬,而扶苏本人也被贬到北边去修长城了。

如果扶苏真的有机会继位的话,我相信他是有一套整体的改革方案的,但是面临的挑战也是不会小的,因为改革肯定要侵犯秦国老贵族的利益的,他们会不会狗急跳墙发动兵变给扶苏来一个致命一击,其实都说不好,但是扶苏毕竟是秦始皇的儿子,相信如果有机会继位,也是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

9

完全会是不同结局。

秦实在是亡于始皇帝不知道应该把皇帝的位置定在怎样的高度上,既然高过三皇五帝就应该有高于他们的派头。而且为了震慑安抚征服的六国百姓,他不停巡游。巡游期间他高高在上,连宰相都不见。车帘微微打开,让六国老百姓都看一下自己,从此没有国君了,看一下你们唯一的主宰是怎样的威仪。

秦朝就亡于始皇帝和外界断绝了联系,唯一一个传话筒就是赵高。连李斯都有点怕他,所以后来被他控制继而被杀。扶苏被废,立容易控制的胡亥。

赵高是难得地坏事干尽,很多有关战事的情报全部被压下,只许报平安。军情就是这么一步步恶化的。

如果扶苏做了皇帝肯定没有赵高什么事。扶苏性格仁厚,很有可能像明仁宗一样摈弃先帝各种苛政。如果扶苏做了皇帝,李斯和蒙恬都不会死。这样内政与军事都有堪大任的人才。

如果秦皇室不是自己先混乱起来就不可能有那些蜂起,即使有也会被蒙将军灭掉,李斯也会因势施政。绝不可能那么短时间内成燎原之势。

怎么说都是假设。赵高的能量太了得了。

10

扶苏做皇帝,也不一定可以改变秦朝的短命的命运,从这里,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扶苏为人,秦朝政治体系,民众基础

一、扶苏为人

史书上也只是记载了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有仁君之姿,但是忽略了一点正因为公子扶苏的忠孝仁义,害了自己,因为恪守这些,而不去怀疑是否圣旨是假的,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据依然要为自己的清白拼搏一把,更不要说此时他的手下有蒙恬大将以及30万大军了,但是依然选择自杀,这样的君子贤人真的有能力登基后去处理权臣李斯以及弄臣宦官赵高吗?当自己的旨意出不了咸阳城的时候,又和秦二世胡亥有何区别,胡亥的残暴也是在赵高的推波助澜下放大的,很大一部分是赵高所作所为。君子不可欺之以方,当皇帝的不是当圣人,是需要去和群臣博弈,来管理天下的。

二、秦朝政治体系

秦朝整体上依然是以法家兴国也是以法家治国的,律法大于一切,这也造成了不近人情,过于苛刻,对于百姓来说,天下初定,应该张弛有度,但是依然紧绷,而且假如当扶苏继位后,那必然要实行改革,即从法变儒,实行仁政,这必然要触犯到阶级的利益,别忘了,秦国的贵族,军士是从军功上获得的,当这天下一切平定之时,这头秦国猛兽也失去了目标,军功来于何处,利益来与何处,只能通过去剥夺其他六国百姓来获取利益,这时候实行仁政,必然要有魄力以及军事权力,而这时,秦朝的军事体系又与之相对,所以,秦朝的改革是艰难的。当朝廷上都是法家思想,一个君主要儒家仁政,这不是法家落败,就是这个君主被群臣所吞噬,这需要的是扶苏的魄力和铁血手腕进行改革。

三、民众基础

最关键的就是民众基础不牢,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并没有实质上把六国子民当做自己的子民,依然采取的是高压政策,民众苦不堪言,同时,对于六国遗孀,秦朝又没有赶尽杀绝,依然有着六国贵族的存在,并且竟然是放纵这些人而不加约束,这也就造成了六国百姓依然思念自己国家的以前君主,这时候对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百姓依然不强,还是各自有母国,很容易被煽动复国,也就是不心向大秦,民心不再,对于一个朝廷是危险的,而要想收复民心,扶苏有需要去改革秦朝体制,这又是不可避免的需要铁血手腕,这些也就是还要看他个人是否可以做到了。

因此对于扶苏做皇帝,也可能是烈火烹油,和秦朝贵族阶级出现对抗,反而可能会瞬间被吞噬,这需要的不仅仅他是一个君子贤人,历朝历代的伟大的帝皇,没有一个是圣人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