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也是普通人,他的遭遇不可能没有思想情绪,按照常理他必然通过作品呈现他的情绪与思想并贯穿于作品始终,偏见泄愤在所难免,作为文人作为史学家不可能直截了当骂街,转弯抹角含沙射影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不同遭遇不同阶层的史学家,情绪立场不同,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完全出于公心做到不偏不倚,难免用有色眼镜看问题,尽管如此,司马迁也不会把刘邦写成“流氓无产者”,他是告诉后人“流氓”不是无产者的专属,何况每个人都十分清楚他们的祖先们都是无产者出身,谁敢说他祖先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始终是贵族?相信司马迁也不敢说这大话。
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看了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高祖本纪》之后,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刘邦是个流氓的无产者,而是他被司马迁写的十分真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尽管的《高祖本纪》开篇中,就有大量的神话描写,什么真龙之子、贵不可言、帝王之气,斩白蛇起义等等。但这些描写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造势,对于刘邦这样的布衣之人来说,没有合理的理由,怎么能替代秦而成帝业。也就是他缺少天命,这种天命怎么来呢?只能通过造势让人认同自己,否则汉的建立就缺少合法性。
按照道德标准去衡量,刘邦显然不是个君子,他是个善于顺势应时、趁势而起的人,而且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这些都被司马迁真实的记录下来,不隐恶、不逢迎,就是司马迁的本色。说刘邦是南登大雅之堂的流氓无产者,这样的说法我不能接受,也无法接受。
那么刘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刘邦从小就不好务农,不愿意在田间耕作,那他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两件事:一件是读书,一件是结交天下豪杰之士,为自己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同时刘邦通过读书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也是到后来他能够胜任泗水亭长这一职务的原因,要知道秦的官吏任命是需要经过严格考核的,刘邦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无法担任其职。
刘邦性格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豁如,另外一个就是大人长者。所谓豁如就是心胸开阔,不计眼前得失,不计蝇头小利,可以与天下人共利,这也是现代管理学中所提到的双赢思维;所谓大人长者,容易接近且待人宽厚,这也是楚怀王当初命刘邦统帅部队进军关中的关键原因,因此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和拥戴。
刘邦在常人眼里既不是英雄更不是圣人,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我们每一个人并没有什么分别。但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勤奋获得了所拥有的一切,这一切都与他的性格特征与能力特点有巨大关系,他不是某方面的专才,却是管理方面的全才。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管理者,因此才能把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凝聚在一起,形成成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刘邦,最接近常人的帝王,司马迁,最接近真实的史家。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世界上有的人总是听不了反对的意见,尤其是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当一个人的眼睛生在额头时,他怎能看见前方的陷阱?”
(西汉)司马迁
前言
中国古代众多官职中,特意设立了史官这个职位。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明白,一旦自己不能知道历史正确的信息,自己的王朝很可能会覆灭。
“董狐直笔”这个成语,就是说给所有史官知道,历史就应该如实记载。
司马迁是史官,记载帝王的行为是天职,不是诽谤。
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从小就接受严格的训练,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史官。
春秋的齐国史官董狐,宁可被杀,也不愿篡改历史。他是司马迁的偶像,史官的楷模。司马迁自然把这种传统牢记在心。
董狐直笔
汉武帝对司马迁行腐刑前,司马迁已经动词写《史记》。后人猜测司马迁故意写刘邦行为不检,含有报复汉武帝的嫌疑。
这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司马迁写完《史记》后,汉武帝自己也看了,还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
汉武帝对司马迁写的《史记》都没有意见,那些不是刘邦的子孙的人,反而在鸣不平,岂不是奇哉怪也?
刘邦自己有错,但不隐瞒。
刘邦由平民成为天子,他当然不会把自己伪装成什么大贵族,该怎样就怎样,这是他的性情。
刘邦——影视剧照
司马迁距离汉初已经过了几十年,又不是当事人,他怎么可能知道刘邦隐私呢?显然这些信息都来自前代史官的记载。
刘邦都不介意的事,后人反而常怀“戚戚”之心。这不是怪事中的怪事吗?
小结
历史没有我们想象那样光明,但也没有那么阴暗。
对历史人物,有时候不必过度解读。别人向你提意见,你就认为是黑你,这不免鸡肠小肚,岂不是连古人都不如?
首先很惊讶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
先说一下《史记》这本书。
《史记》被公认为相当严谨的一本史书,后来的很多史书以及对于历史的研究,大都会参考司马迁先生的《史记》,从这就可以看出它在历史上的价值。
而司马迁编写《史记》,是公认的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过分析和实地考察的。
再来说司马迁这个人。
司马迁本身就出生于西汉,并且也是官员家庭,对于西汉的的历史记载有着天然的优势,很多事情在当时都能找到记载,并不是如同后来考查。
而且《史记》这本书,后来也被司马迁的女婿进行了公开,西汉的朝堂对此也表示了认可,这就说明司马迁对于刘邦的记载在当时是被认可的。
既然被官方认可,就不可能如同提出的,司马迁把刘邦说的那么不堪。
最后说一下刘邦。
刘邦本就出身微末,身上有一些毛病很正常。和项羽相比,他有着更多的市井气息,地痞流氓之类的也符合出身。
说说无产。刘邦父母也是普通百姓,就如同刘邦娶了吕后之后,吕后也需要带着孩子下地干活,在沛县这样的小地方,加上秦末百姓的情况。刘邦的无产也是合乎逻辑的。
提一下刘邦的好色。个人并没有感觉司马迁对于刘邦描述的多么好色,这一点仅仅是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的,这本身就有问题。
古代女性的地位本就低下,刘邦又手握大权,有很多女人在当时再正常不过的。
但也正是因为刘邦的缺点,才更显得伟大,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天下,这种强烈的对比突出的不是刘邦的这些缺点,而是他的雄才大略。
刘邦的这些缺点,在当时看来有的反而是荣耀,有的并不是问题。所以司马迁这样描述刘邦,一方面是事实,另一方面这些也并非如同我们眼光认为的是不好的描述。
我是@历史停一秒 ,喜欢用白话说历史,想要看不一样的历史,记得关注我。
确实,在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所编著的《史记·高祖本纪》里刘邦的形象不是怎么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大豪杰,大英雄,但是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几乎用实录的方式把汉高祖刘邦刻画的相当真实,相当实际,用平素的叙事方法展现了一代具有深谋远虑,不屈不挠的大政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他的能力,他的天赋真是爆棚的好运与自负,汉天子刘邦那是超人中的实用主义政治家。
诚然,在《史记·高祖本纪》里司马迁毫不隐讳的把汉高祖刘邦描写了他的另一面:好酒及色,不事劳作,他的毛病多多,吃酒赊账,捉弄官吏,尤其是对于儒生仕人那更是多不待见,当初为沛公的时候他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面撒尿。这真是难登大雅的流氓无产者,隔到现在来看那真是一个无耻之极的流氓坏蛋,但是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真实的一面。这里需要特加赞赏的是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文胆,记叙本朝皇帝,几乎用实录的方式可见司马迁的胆略与史学家的良知,反正我就是我了,哎咋地咋地!司马迁的著名书信《报任安书》就足以说明他的一切。
另一方面,史书的记载,按照司马迁的描述,汉高祖有他的常人难以做到的能力,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而且有干大事业的气度,又是那么多围绕汉高祖刘邦神化的用意,他能够扳倒顶天立地的大英雄,西楚霸王项羽,这就是汉高祖刘邦的绝世能力,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人物他都有他的性格的多重性,革命成功了他是什么?革命不成功了他又是什么?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后人认为他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就是看到了他记叙历史的严谨性,真实性,把汉高祖刘邦记叙他的好多不齿的一面正是反映他即有平素的生活,又有伟略的深沉,扳倒项羽、赢得天下这是最好的大政治家注脚,从这些平素真实的描写更能刻画汉高祖刘邦人格的伟大,或许这正是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方面有着极其聪明的一面,我们说在记叙历史文献、文学方面史学家司马迁道是聪明绝顶。
秦汉民风本来开放,那才是真正中华民族的本色。
而且刘邦生于齐鲁大地,之前的齐国本来就是战国七雄中海纳百川的诸侯国,齐桓公时,管仲专门兴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大妓院”,地点就设置在齐桓公后宫的后面,齐国还办有诸侯国知名的“稷下学宫”,吸引各地精英人才到此交流,我想有国家大妓院,也是吸引这些精英纷涌而至,并且愿意留下来治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吧。
司马迁是个严谨的史学家,正是因为太过正直,替李陵辩护,才被汉武帝治罪,实行了宫刑。
司马迁是真实的还原刘邦人性的一面,在那个时代,好色应该也是属于男女共用的褒义词,老夫子都说“食色,性也”。刘邦好色,其实吕后也没闲着,不也和审食其不清不楚吗?
司马迁并没有贬低刘邦的意思,而且西汉朝对司马迁的治史也是认可的,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也会天上掉下几个字,那都多大点事。
而且,刘邦虽然好色,但一旦影响到大局,刘邦能够马上收手,表现出大政治家的风范。
刘邦最先打入咸阳,刚开始刘邦进入秦皇室的后宫,也是两个眼珠不够用,沉迷于女色之中,虽然年纪已经不小,可也是乐在其中,但听到大臣的劝告之后,刘邦马上清醒过来。
刘邦是个普通人,四十七岁之前还只是个亭长,说白了也和其他老百姓一样,就混日子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参与到秦末争霸中,最终能够在群雄中胜出,特别是打败了楚霸王项羽,不能不说,刘邦是个食色性的普通人,更是个能把握时局,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者。
不对,司马迁没有这么写。
每个人站的历史角度不同,看人也就不同。司马迁生活在秦汉交汇时期,中国社会还处在奴隶主贵族社会向封建平民社会过度阶段。在刘邦建汉之前没有平民登上皇位的,秦以前的夏商周各国全部都是贵族把持着国家的统治权,突然,由刘邦带领一群泥腿子登上了国最高层,让一切贵族出身的感到十分不舒服。
司马迁是站在贵族立场上的,其家世代为史官,他看不起刘邦这群泥腿子,甚至还有些恨他。司马迁比较中意的是项羽,他认为应该是项羽得天下、当皇帝,因此他把项羽描写成高大的英雄,而且还是失败的英雄!
其实,刘邦也未必真是好色、流氓,只不过是平民的生活习惯与贵族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项羽和刘邦一个代表着上层精英,一个代表着下层平民。司马迁是站在贵族立场的,内心中比较向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态,对贵族的行为大加赞赏,对平民的行为格外鄙视,这就出现了《史记》中褒项羽、贬刘邦的结果。
同样的事情在曹操和朱元璋身上也出现了。东汉未年世家大族当道,曹操不是世家大族出身,甚至他父亲还为太监的养子,这就为一帮世家大族出身的人看不起。同时他又釆取“唯才是举”的办法招览人才,彻底得罪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导致后来得到奸诈骂名,同时也是曹魏速亡的一个原因。
朱元璋出身乞丐却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为封建士大夫所不容,因此他被后世文人描绘成一脸麻子奇、丑无比,再加严惩腐败、打击功臣,便被描给心胸狭窄、毒蛇心肠形象。
同样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也不少,朱之文成名后多少大师骂他,某著名歌星说:“是国家给农民一个平台,要不他还是个农民”。王宝强成名后使多少科班出身的人眼红,都巴不很他出点啥事。从根本上讲还是这些所谓的精英从骨子里看不起农民,认为他夺走了他们的东西。
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是错误的,刘邦在我国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他创立的汉朝存在了426年。我们今天说的汉语,我们是汉族,某人是汉奸,我们用的汉语拼音,都与刘邦有关。人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司马迁对我国的历史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某个问题看错是,不足为奇的。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需要放到当时的环境中,每个时代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古代那不叫好色,而是风流。这是男人的特权和女性的悲哀。
六国内游侠风气重,贵族豪门喜欢养士,游侠是“士”数量中很多的一类人。早年,刘邦外出游历,目的便是成为贵族的门客。
门客是当时普通人最快、最合适的晋升手段。刘邦正是有了这份“经验”,回到沛县后毫无意外地成为当地游侠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时间一久,县令得利用刘邦的”人脉“,将他放到泗水亭长的位子上,为刘邦将来的伐秦大业添砖加瓦。
再回到司马迁的《史记》中,太史公还是说好话比较多,例如“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