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拿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铁证如山。
要说在封建社会,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跟旁人是无关的。
国家既然是爱新觉罗的私有财产,是兴是衰,百姓的日子照样过,没有什么区别。至于土地割让给了谁,海军搞不搞,那更是皇帝一家的事,不容得别人心疼。
所以说,慈禧修颐和园无论花没有海军经费,都是人家自己的私事,跟百姓无关。
但既然皇帝被推翻,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的,我们就有权在此议论一下,慈禧修颐和园,到底有没有用海军经费。
有人说那是梁启超康有为抹黑慈禧她老人家的,其实不然。
当时光绪很想亲政,慈禧不想丢掉权力,于是光绪的老爸奕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想赶快修好颐和园,(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工重建。)还要把里面环境整的美不胜收、尽量高大上一点,让慈禧老人家一进到里面就流连忘返,乐不思归,玩物丧志吗,就渐渐不理朝政,儿子光绪就可以把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可是要多快好省修好颐和园,没有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多快好可以,省是不能省的。最高领导人的园子不能层层转包,也不能修成豆腐渣工程,没有真金白银是不行的。
因此修好颐和园是一项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但最要命的是国库空虚,中法战争进行了三年(1883到1885),打得大清精疲力竭,还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财政入不敷出。
这时候,奕譞急中生智,就把脑筋动到海军衙门上,宣称要建设海军,就向李鸿章开口要钱。
主子一动嘴,奴才跑断腿。
李鸿章听了不敢怠慢,就从南部的省份筹到了260万两。
有人听了会不以为然,慈禧还是大清最高统治者,大权独揽;光绪是名义上的皇帝,也有点权力;奕譞是光绪父亲,能有多大权力?
说出来你别不信,奕譞的权力比儿子都大。
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失宠,他挂帅的军机处被慈禧扔进垃圾篓,全班斥退,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甲申易枢”。
从此之后,慈禧就开始重用奕譞,44岁的他开始进入权力中枢,成为大清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颐和园工程,却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海军衙门成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颐和园是由海军衙门“承修”的
碰巧,一年之后,奕譞总理海军衙门。
而颐和园的承建单位是海军衙门,设计单位也是海军衙门,所以说挪用海军经费,奕譞有贼心有贼胆,还有做贼的条件。,
奕譞等奏请恢复昆明湖水操,企图以此名义修建颐和园。
九月初十日,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
海军衙门会神机营奏,在昆明湖试小轮船,复乾隆水师之旧。
十月二十四日,翁同龢又在《日记》中写道:
庆邸晤朴庵,深谈时局。嘱其转告吾辈,当谅其苦衷。盖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
勃海即渤海,滦阳即地处滦河之北的避暑山庄。
昆明湖代替了渤海,万寿山代替了滦阳,就足以说明借办海军之名,行修清漪园之实,这在清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可是老百姓被蒙在鼓里。
为了糊弄百姓,光绪十三年(1887)冬,又对外宣布,把水师学堂设在昆明湖。
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百姓陆续得知了这个秘密,大清政府承认有个清漪园工程,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这些工程,既然黑箱操作,它的经费来源也就是国家机密。
但是颐和园经费来自海军,是不争的事实。
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十一日,奕劻等在奏片中说:
臣衙门经费有“入不敷出之势,又加以颐和园工程需款亦属不赀”“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数解清。尚可勉强挹注。以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
李鸿章为筹备的海军经费向各省强行摊派。
广东认筹银一百万两,两江认筹银七十万两,湖北认筹银四十万两,四川认筹银二十万两,江西认筹银十万两,直隶认筹银二十万两,共银二百六十万两。
这笔钱全部交给了光绪的老爸,用在了颐和园工程上。
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郑州段决口,改为河工捐。光绪十五年(1889),海军衙门因为没钱花,就停止向人民征收河工捐,而改为海防捐。
光绪十三年(1887)以前的海防捐,和颐和园没有关系。光绪十五年(1889)以后的新海防捐,和颐和园的关系就撇不开了。
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不重要,反正花的不是慈禧的工资,都是民脂民膏。
对于自己花海军修颐和园的理由,《走向共和》里的慈禧还振振有词,她的理论是:本太后是国家的面子,我的生日过不好,日子过不好,洋人不就瞧不起咱们大清了吗?
好,您过生日,海军嘛,疥癣之疾。
颐和园花了海军的钱,让北洋水师没有经费投入被日本打败,似乎也不重要;因为慈禧没有花海军的钱,让海军强大,没有在甲午海战中失败,保护的也是一个腐朽的清政府。
大清的灭亡对人民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没有甲午海战的失败,大清也不会灭亡那么快。
更何况,就算北洋海军没有被克扣军饷,也未见得会形成什么战斗力。毕竟李中堂的家财也指望着北洋海军,而那些把军舰当旅馆的水兵们,怕是也很难打赢方兴未艾的旧日本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