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颐和园的修建费用确实挪用了部分海军衙门的费用,但是具体有多少是海军经费目前并无定论。但是修建颐和园耗费的巨额资金,无疑影响了对海军的投入。

颐和国原名清漪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焚毁。自光绪十年起,光绪下令对清漪园进行修整,作为慈禧太后还政以后退居养老的居所。光绪十四年清漪园正式改名为颐和园,至光绪十七年,颐和园的主体工程完工,慈禧入住其中。不过此后陆续还有一些工程继续,加上筹办慈禧的六十寿诞,直到光绪二十一才告一段落。

颐和园的修建共耗费了多少银子并无记录,在梁启超所著《瓜分危言》中提到此前为建设海军筹款3000万两,尽数被挪用,“尽数以充土木之用”。太监王世和的《造陶庐日录》中也提到海军衙门贪污海军军费3000余万两用于修建清漪园。由于梁启超的名望,慈禧挪用3000万两海军款修建颐和园的说法一时流传很广。

不过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财政一直非常紧张,每年都入不敷出,勉强维持而已。自1875年筹建海防始,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在20年间北洋水师拿到的海防经费总数不过2300万两,根本不可能筹集3000万两的巨款用于海军建设,因此这个说法显然不确。

根据姜鸣老师考证,目前可查证的,海军衙门共挪用了400多万两白银用于颐和园的修建。不过海军衙门当时除了管理南北洋水师外,还要负责东北练军军饷,因此这挪用的400多万两未必全是海军军费。

此外光绪十四年九月,为了修建万寿山醇亲王奕譞以筹集海军经费为名,让各地督抚募集了260万两白银,“存储生息”,用于工程款项。这笔钱原本就是为了修建颐和园所募集,只是用海防捐的名义遮人耳目,因此不能算做挪用海军经费。

因此颐和园实际上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这个目前尚没有定论,总数应该在400万两之内。不过颐和园工程前后历时十多年,耗资巨大,对清政府的财政来说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无疑也影响了对海军的投入。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不要胡说八道。

慈禧挪用海防经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有无数铁证,没有什么质疑的必要。

当时光绪就要亲政,慈禧想要在幕后操盘。

但慈禧非常不喜欢紫禁城,她曾经在这里得过一场重病,治疗几个月才恢复,差点就送了命。

相比起来,慈禧更喜欢颐和园,希望在光绪亲政以及去那里居住。

但颐和园当时已经比较破坏,很多地方需要重新维修。众所周知,宫殿的维修需要巨额资金。

但当时满清财政紧张,刚刚打完中法战争,还有巨额赔款,根本没有钱修颐和园。

对于慈禧挪用海防经费的问题,从古至今已经有很多学者研究过,各种资料非常多。

大家只有随便翻翻论文,就可以得到充足的信息。

即便满族团体的历史学家,再怎么护短也承认: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万两,出自海军衙门经费737万两、总理衙门经费770万两。

除本为颐和园工程而筹的“海军巨款”息银32万两外,属于“挪用”性质的海军衙门经费数额约705万两。

一些为此狡辩的人,通常会偷换概念,以所谓慈禧挪用的是海军衙门经费,而不是北洋水师军费。

实际上,海军衙门主要的经费都是拨款给北洋水师的,甚至可以说海军衙门主要就是为了北洋水师而组建的机构。

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覆灭以后,海军衙门也没有存在意义,在覆灭后第二个月就撤销。

当然,这种偷换概念有一定道理。因为海军衙门经费即便就是用于北洋水师,但没有下拨之前,还是属于海军衙门所有。

所以,慈禧不可能将下发到北洋水师头上的经费,从军舰上搬走,只需要直接从海军衙门挪走即可。

军衙门的经费来源分为四部分:

第一是海防专款,每年由政府拨款400万两;

第二是临时拨款,比如1885年所指拨的广东余存洋款42万余两等;

第三是海防捐输,主要是各地半强迫性质的捐款;

第四是鸦片税厘,主要包括进口鸦片销往内地的厘金和国内所产鸦片的产销税厘。

海军衙门的这些拨款,原则上是专款专用,连户部也无法干涉。

唯一能够挪用海军衙门专款的,只有总理大臣醇亲王奕譞,还有慈禧太后了。

奕譞之所以挪用经费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奕譞是光绪的亲生老爸,但她甚至慈禧的凶狠残忍。所以,奕譞平时除了拍慈禧的马屁以外,从不敢越雷池一步。

奕譞当时知道如果儿子光绪成为皇帝以后,自己第一个有杀身大祸。

所以,奕譞虽然是海军衙门的最高领袖,但实权完全交给李鸿章负责,他自己只是负责挪用经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此举表示奕譞不但不会争夺权力,还借机向慈禧献媚。

而当时整个满清的财政非常困难,户部经常赤字,甲午战争爆发以后,光绪命令户部拨款,后者竟然只拨款十多万两白银,因为确实无钱。

有钱的海关,掌控在英国人手中,一毛不拔。

然而,因为当时对于建设海军最为关注,而且花费最多。

总体来说,建设北洋海军的全部开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协饷、购买军舰以及官兵薪粮和日常费用等,共用银3500万两。

由于海军如此稍强,所以还给了海军衙门自行收罗捐款的权力,所以衙门是唯一有钱的部门。

其实稍微对甲午战争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

在长崎事件的1886年,拥有2艘铁甲舰的北洋水师,实力是强于联合舰队的。

所以虽然北洋水师水兵在长崎港杀了警察,日本人也只敢等水兵再次上岸时候来报复,结果互有死伤,并不敢直接海战。

但在1894年,也就是仅仅8年后,日本联合监督的实力就远远强于北洋水师。

因为在这8年内,联合舰队购买了几乎所有的主力舰,而北洋水师1艘军舰也没有购买。

甚至每年仅有100多万白银的维持费用,还不到许诺的一半。

3

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晰几个概念:

1、海防经费。狭义而言,特指作为财政名目出现的海防专款;广义而言,指实际用于海防建设的费用,既包括海防专款,也包括因海防专款不敷而从其他财源另拨的购船经费、海军要塞修建等经费等。

2、海防专款。即近代财政史或海军史著作提到的“海防经费”,划拨于光绪元年,是南北洋海防建设的专用款项。光绪十一年底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并由此涉及海防经费挪用的问题。

3、海军衙门经费。海军衙门因承担南北洋海防建设、东北练兵、铁路修建、三海及颐和园工程等而收用的款项。包括开办经费、海防专款、雷正绾军饷、洋药税厘“常年经费”,其源非海防专款一项,其用非海防建设一途,与海防经费不存在对等关系。

4、海军经费,与“海军”相关的各种经费,或指“海军衙门经费”,或指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立以后的北洋海防建设费用。

光绪十四年,因户部暂缓从洋药税厘项下每年添拨“新增经费”100万两,海军衙门因此而上奏,在这份奏疏中,提供了下面这些主要信息:

其一,“南北洋经费”指南北洋海防专款,是海军衙门的“放项正款”,并不宽裕。

其二,海军衙门挪用了457500余两修颐和园。

其三,所挪用经费为海军衙门“闲款”,与备“放项正款”的海防专款对立叙明,不应包括后者。

海军衙门“闲款”,指没有固定用途、支用相对自由的款项,与北洋主力舰维养、东北练兵、铁路修建等大宗支出没有直接关系。主要包括海军衙门收用的六分平余银河官民捐输款两大类。六分平余银,指南北洋海军、东北练军等薪饷公费改按京平发放而扣回的节省款,每100两扣6两,自光绪十三年起,作为海军衙门“各项杂支用款......免其造册核销”。

官民捐输款,又称为报效款,以申请皇帝谕旨和赏赐为目的,往往因皇恩浩荡而使报效官员法外升擢跟海防捐等常规捐纳不同,需受户部、吏部种种定章制约。海军衙门自成立起,即收受此类捐输款,“海军创设,需款浩繁......不得已籍收捐款为权宜补苴之计”。

光绪十五年六月,海军衙门再次上奏。而在这次奏疏中,提供了两条信息:其一,海军衙门从光绪十五年起,每年提取30万两修建颐和园。其二,据海军衙门所言,该款出于“海军经费”。

“海军经费”是“海军衙门经费”的简称。即“臣衙门开办以来部拨各款”。也就是从光绪十一年海军严讷开办以来,户部先后拨付的335万两、原南北洋海防专款每年“四百万”两、雷正绾军饷每年约34万余两、洋药税厘“常年经费”每年约65万两、洋药税厘“新增经费”每年100万两等。

具体到我们通常认为的“海军经费”,从时间上判断,应是洋药税厘“新增经费”、光绪十四年,海军衙门还直言经费入不敷出,到了光绪十五年,海军他们则强调“以今岁而论”能够每年提银30万两。

那么问题来了,光绪十五年海军衙门经费有何不同?查了史料发现,从这一年起,海军衙门筹议每年添拨洋药税厘100万两,并以其中20余万两修建颐和园。到光绪十四年九月,海军衙门得偿所愿,自光绪十五年起每年添进洋药税厘“新增经费”100万两,从中抽拨30万两办理颐和园工程,也是计划中事。

钱是挪用了,不过海军衙门称挪借的海防新捐,可由“海军巨款”息银偿还,而这笔“海防巨款”一共260万两存在了银行,可遗憾的是,这笔钱的利息后来拿去偿还出使经费100万两,到甲午战前都没有还清。

而根据史料所知,所有颐和园工程经费的缺口都可以从海防新捐内挪垫,这意味着海防新捐成为颐和园工程经费的大宗来源。但在光绪十七年之前,南北洋海防建设、东三省练兵等用款前提下,海防新捐并没有全部用于颐和园工程。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记载,海防新捐自开办起至光绪十九年九月止,户部收119万余两,各省除截留外应解海军衙门278万余两,共应解海军衙门397万余两。从时间上看,距海军他们裁撤还有一年多时间,但考虑到捐数逐年递减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增收幅度不会太大。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若其中大多移用于颐和园工程,则挪垫数额大约为300万两。

下图是颐和园工程经费来源的大体情况:

传统观点强调颐和园工程的经费来源于海防经费,进而严重影响了北洋海军的发展,似无直依据。但在甲午战前数年的关键时期,清政府确实曾挪用大量海军衙门经费、总理衙门经费修建颐和园而非补贴北洋海防建设。虽然挪用的钱款是不是南北洋建设的海防专款,尚无直接证据,但在清政府宁愿耗费巨资修建颐和园、追求安逸享受的情况下,北洋海军难以获得及时发展,最终战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4

对慈禧的抹黑已经快一百多年了,一般攻击套路都是从慈禧的个人生活习惯开始。一百多年来,慈禧这个清末的倒霉老太太被有心人描述成了一个只顾着自己享受,却不顾国家死活的蠢货。其中传播最为广泛的谣言就是,慈禧为了自己享乐挪用了海军军费,从而造成了北洋水师的惨败,顺便说一句,这个谣言是康有为造的。

不可否认,慈禧在生活上确实奢靡,一顿饭要吃108道菜也是真的,但是慈禧在大事上不是一个糊涂的人,否则慈禧也不可能斗倒八大臣,掌握满清政府将近半个世纪,所以对于这种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从而导致甲午海战惨败的谣言大家就不要相信了。


慈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她上台的时候,整个中国可以说是遍地狼烟,南方有太平天国,云南和甘陕有变乱,北方还闹捻军,四周还有帝国主义环伺准备把中国分而食之,但是慈禧老太太硬是化解了这些危机,最起码在自己死之前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就冲慈禧敢于冲破祖宗的规矩,大胆启用汉族官员,支持洋务运动就说明慈禧作为统治者至少是合格的。

甲午海战的惨败和慈禧修园子没有关系,就是慈禧不修园子甲午海战也赢不了。因为当时满清政府的投入重点就不是海防,而是陆防。在1840年以后,满清政府的国门第一次被英国人的舰艇打开,在见识了西方人的坚船利炮以后,当时的满清朝廷认为自己也应该升级海军,这样才能不被欺负,所以发生了由汉臣主导的洋务运动,倾国之力建造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建成以后,满清着实威风了一阵,还去日本炫耀了一番,但是海军的建设是需要持续投入的,而海军又是真正的吞金巨兽,当外部列强的压力变小以后,满清政府对于海军投入就不那么积极了。


而且当时对于满清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海上,而是来自于陆上,具体就是新疆的阿古柏势力,这个家伙在俄国的鼓动下一直想把新疆分裂出去。海上没有紧迫的威胁,而陆上的威胁却实实在在的,所以当时满清的国防军费大部分都投在了新疆,防止新疆被阿古柏分裂出去,你以为左宗棠抬着棺材去打击分裂分子不花钱啊?


满清的国防军费大头花在了陆防上面,所以海军得到的军费就少了,再加上北洋水师的头目李鸿章手脚不干净,喜欢揩油,所以那些年北洋水师的船舰更新就落后于日本,并最终败于日本。

虽然海军打输了,但是满清的军费没有白花,至少打败了阿古柏,防止了新疆被分裂出去,慈禧的选择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就这一点,慈禧是有功的。


慈禧如果按传统史书眼光来看:领导中兴,开展洋务,平乱定难,名臣归心,至少是个小武则天,不比吕后差多少吧?


可惜了,她遇上了匪夷所思的剧变时代。

5

慈禧拿海军经费去修颐和园,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铁证如山。

要说在封建社会,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跟旁人是无关的。

国家既然是爱新觉罗的私有财产,是兴是衰,百姓的日子照样过,没有什么区别。至于土地割让给了谁,海军搞不搞,那更是皇帝一家的事,不容得别人心疼。

所以说,慈禧修颐和园无论花没有海军经费,都是人家自己的私事,跟百姓无关。

但既然皇帝被推翻,国家已经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集团的,我们就有权在此议论一下,慈禧修颐和园,到底有没有用海军经费。

有人说那是梁启超康有为抹黑慈禧她老人家的,其实不然。

当时光绪很想亲政,慈禧不想丢掉权力,于是光绪的老爸奕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想赶快修好颐和园,(颐和园前身是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工重建。)还要把里面环境整的美不胜收、尽量高大上一点,让慈禧老人家一进到里面就流连忘返,乐不思归,玩物丧志吗,就渐渐不理朝政,儿子光绪就可以把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可是要多快好省修好颐和园,没有钱是不可能的,因为多快好可以,省是不能省的。最高领导人的园子不能层层转包,也不能修成豆腐渣工程,没有真金白银是不行的。

因此修好颐和园是一项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但最要命的是国库空虚,中法战争进行了三年(1883到1885),打得大清精疲力竭,还要承担巨额的战争赔款,财政入不敷出。

这时候,奕譞急中生智,就把脑筋动到海军衙门上,宣称要建设海军,就向李鸿章开口要钱。

主子一动嘴,奴才跑断腿。

李鸿章听了不敢怠慢,就从南部的省份筹到了260万两。

有人听了会不以为然,慈禧还是大清最高统治者,大权独揽;光绪是名义上的皇帝,也有点权力;奕譞是光绪父亲,能有多大权力?

说出来你别不信,奕譞的权力比儿子都大。

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失宠,他挂帅的军机处被慈禧扔进垃圾篓,全班斥退,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甲申易枢”。

从此之后,慈禧就开始重用奕譞,44岁的他开始进入权力中枢,成为大清炙手可热的人物。

而颐和园工程,却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海军衙门成立之后不久就开始了。颐和园是由海军衙门“承修”的

碰巧,一年之后,奕譞总理海军衙门。

而颐和园的承建单位是海军衙门,设计单位也是海军衙门,所以说挪用海军经费,奕譞有贼心有贼胆,还有做贼的条件。,

奕譞等奏请恢复昆明湖水操,企图以此名义修建颐和园。

九月初十日,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

海军衙门会神机营奏,在昆明湖试小轮船,复乾隆水师之旧。

十月二十四日,翁同龢又在《日记》中写道:

庆邸晤朴庵,深谈时局。嘱其转告吾辈,当谅其苦衷。盖以昆明易勃海,万寿山换滦阳也。

勃海即渤海,滦阳即地处滦河之北的避暑山庄。

昆明湖代替了渤海,万寿山代替了滦阳,就足以说明借办海军之名,行修清漪园之实,这在清廷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可是老百姓被蒙在鼓里。

为了糊弄百姓,光绪十三年(1887)冬,又对外宣布,把水师学堂设在昆明湖。

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百姓陆续得知了这个秘密,大清政府承认有个清漪园工程,将清漪园改名颐和园。这些工程,既然黑箱操作,它的经费来源也就是国家机密。

但是颐和园经费来自海军,是不争的事实。

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十一日,奕劻等在奏片中说:

臣衙门经费有“入不敷出之势,又加以颐和园工程需款亦属不赀”“海军经费果能按年全数解清。尚可勉强挹注。以今岁而论,即可每年腾挪三十万两,拨交工程处应用。”

李鸿章为筹备的海军经费向各省强行摊派。

广东认筹银一百万两,两江认筹银七十万两,湖北认筹银四十万两,四川认筹银二十万两,江西认筹银十万两,直隶认筹银二十万两,共银二百六十万两。

这笔钱全部交给了光绪的老爸,用在了颐和园工程上。

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郑州段决口,改为河工捐。光绪十五年(1889),海军衙门因为没钱花,就停止向人民征收河工捐,而改为海防捐。

光绪十三年(1887)以前的海防捐,和颐和园没有关系。光绪十五年(1889)以后的新海防捐,和颐和园的关系就撇不开了。

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钱,不重要,反正花的不是慈禧的工资,都是民脂民膏。

对于自己花海军修颐和园的理由,《走向共和》里的慈禧还振振有词,她的理论是:本太后是国家的面子,我的生日过不好,日子过不好,洋人不就瞧不起咱们大清了吗?

好,您过生日,海军嘛,疥癣之疾。

颐和园花了海军的钱,让北洋水师没有经费投入被日本打败,似乎也不重要;因为慈禧没有花海军的钱,让海军强大,没有在甲午海战中失败,保护的也是一个腐朽的清政府。

大清的灭亡对人民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没有甲午海战的失败,大清也不会灭亡那么快。

更何况,就算北洋海军没有被克扣军饷,也未见得会形成什么战斗力。毕竟李中堂的家财也指望着北洋海军,而那些把军舰当旅馆的水兵们,怕是也很难打赢方兴未艾的旧日本海军。

6

首先,慈禧确实挪用了海军经费用于修建颐和园等皇家园林。

此外,鲜为人知的是,挪用海军经费仅仅是慈禧搜刮修园子经费的冰山一角。在奕譞、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慈禧以海军的名义,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先后榨取了一千余万两银子满足自己的私欲,手段肮脏、行为卑劣。

下面,为大家简要的总结下慈禧通过海军名义筹款修园子的种种手段。

1、挪用海军衙门经费

海军衙门自成立以来,就被慈禧视为私人小金库,每到修园子的时候,慈禧都会想方设法挪用海军衙门经费。

海军衙门的经费有两类,第一类是衙门成立之初,户部下拨的开办经费,这笔钱本属于衙门的启动资金,共计约340万两。

第二类是每年的常用经费,主要来自于各省的税收和厘金,每年约为360万两。

这两部分钱,慈禧都没放过。

海军衙门刚成立几个月,慈禧就命令内务府从开办经费中借出一部分钱用于三海工程(中海、南海、北海)。

慈禧给主管海军衙门的奕譞下旨:“着准内务府由海军衙门存款内借银肆拾万两。”

之后,慈禧又三番五次的以借款的名义多次调用海军衙门的开办经费,将这340万两银子挥霍一空,自然也没有按借款的规矩还钱给海军衙门。

而海军的常用经费中,连续7年每年约有30万两拨给内务府,用于修建颐和园。

不仅如此,颐和园中的昆明湖周边的水操学堂等工程、设施都是以海军训练的名义进行施工,经费自然也得海军出。

比如光绪十二年,海军衙门“放给修建水操学堂等处工程,动用库平银六十七万八千七百十二两”

海军常用经费被挪用的总额预估约为230万两到330万两之间,这笔钱如果用于军舰采购,可以再购买两艘铁甲舰。

2、挪用海防捐

中法战争之后,清廷为了筹措海防建设经费,先后两次设立海防捐,简单来说就是以海军衙门的名义卖官鬻爵。

但是,这笔本来应该用于海军建设的经费,有相当一部分被欲壑难填的慈禧给抢去修园子了。

光绪十二年到十四年的三年间,海防捐总共筹集了157万两银子,几乎全数被慈禧挪用。

光绪十六年到光绪二十年,海军衙门将78万两海防捐银“借”给内务府修园子。

慈禧对海防捐的挪用,直到光绪二十一年,颐和园工程逐渐完工,才开始有所减少,

李鸿章在给海军衙门的信中写道:“各省海防新捐,光绪二十一年以后,颐和园工程渐简,或能按年照数匀拨。”

粗略统计,慈禧先后挪用的海防捐资金高达350万两左右。

3、以海军名义对内逼捐、对外借款

被慈禧剥削的不仅仅是海军,连各个封疆大吏也没跑掉。

光绪十四年,为了讨慈禧的欢心,李鸿章和奕譞沆瀣一气,想出了一个“万寿山集款”的馊主意。

其目的是以筹备海军建设款项的名义逼各地的督抚捐款,修建颐和园。

此议一出,慈禧喜出望外,立刻批准。

直隶、两广、两江、两湖、江西等各地官员不得不掏腰包给老佛爷上供,仅仅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就认捐了100万两白银。这笔总计高达260万两的巨款,全部被慈禧投入到颐和园工程,一分不剩。

令人咂舌的是,如此横征暴敛依然无法满足慈禧的胃口,修园子的资金还是不够。

穷极之下,慈禧命令奕譞、李鸿章以“会办海军需用名义”,向西方列强借款。李鸿章受命后,从德国华泰银行借款500万马克,约合白银100万两,以海关关税分摊归还。

总结

康有为曾经说过:“西后提其余款千余万筑颐和园,大工遂停。”

此说大体不假,据不完全统计,慈禧以海军名义搜刮、挪用的经费总额约为1400万两以上。这些本应用于巩固海疆国防的巨额经费统统挥霍在了颐和园、三海的亭台楼阁之上,对清廷的海军建设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经费缺乏导致北洋水师没有资金采购新船、无法进行舰只的大修和维护,在甲午战争中,被装备精良的日本海军打的一败涂地。

仅凭这一点,慈禧就该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资料:

《清史稿》、《光绪朝东华续录》、《清末海军史料》等

7

一直有传说,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师军费,修造颐和园,以致甲午大败。这是谣言。

园工的开设,固然可说是为慈禧祝寿,但是在圆明园已被焚毁的情况下,不仅慈禧太后,即现任与未来皇帝,仍然需要一个在京休闲兼办公的去处,天天待在紫禁城,帝后都受不了。也就是说,无论祝寿与否,作为皇家体制,终是需要这样一所园子。

当然,为了园工而挪用海军经费,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但是,园工挪用了海军经费吗?答案是NO。

所谓海军经费,即北洋水师的军费。军费订有章程,为每年二百万两,但是,实际收到的,年均在百万左右。这里面没有什么太大的贪腐,清代中央政府对于部省预算的拨款,几乎都是要打折扣的。那么,海军到手的钱,去了颐和园?没有。北洋海军再节约,每年也必须花掉一百五十多万两,否则无法运行,而中央拨款只有百万,军方得靠自己举债挪借,勉强支撑,根本拿不出余款报效老佛爷。

园工挪用的经费,来自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简称)的经费。这个衙门,听上去似乎只管海军,其实是当时的权力中枢。此前,中枢是军机处,後来权力转移到总理衙门,到了光绪中期,则由海军衙门领导一切。海军衙门的老大是醇亲王,他的儿子是光绪皇帝,他的老婆是太后的妹妹,现在老佛爷说快把园子修好,让我有地儿养老,以便归政于光绪皇帝,请问醇亲王对园工是不是特别上心?

因此,有大量海军衙门经费投入了园工。还不够,又设了海防捐,让有官瘾的人参与众筹,又向大省督抚哭穷,让他们赞助,这些外省的钱则称为“海军巨款”。尽管有海军海防字样,但是这些钱本来就跟北洋海军经费没关系,所以不能称为挪用海军经费。

挪用六百万云云,主要是当时政界的帝党与清流,风闻言事,用来攻击李鸿章醇亲王甚至西太后的舆论手段。





8

没错,慈禧为了享受,为了更好的玩乐,挪用海军的军费修了颐和园,致使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惨败,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发展地机会。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9

精修园子了,当时圆明园已经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为了享受决定在修建一座园林,这就是颐和园,当时中日战争爆发,正需要海军军费,慈禧不顾大臣反对,挪用海军军费几十亿两修建颐和园,真是厚颜无耻。

10

在近代史的论述中,常有人说“是因为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所以北洋水师才会输掉战争”。其实和清朝制度上的问题相比,修颐和园对北洋水师的影响并不算大。r

修颐和园有一个政治大背景。慈禧在打压了奕訢后,掌握了朝廷大权。但是慈禧的权力有个漏洞:她掌权是因为皇帝年幼,不得不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可等到皇帝成人后,权力就应该还给皇上了。后来同治皇帝长大,慈禧找理由拖了几年,实在是拖不过去了,才不得不把权力交了出来。可是同治感染上了天花病毒,在当时没有治疗的办法,只亲政了两年多就身亡了。同治生病的时候,慈禧重新掌握了批阅奏折的权力。同治死时没有儿子,也没有立遗嘱(到底是真没立还是慈禧给掩盖了,这就不得而知了),由谁继位就由慈禧说了算。r

当年同治要结婚的时候,慈禧和慈安都推荐了人选,结果同治选择了慈安推荐的女子当皇后。换句话说,同治的皇后是慈安那边的人。同治去世的时候,这个皇后已经怀孕了,当时就有大臣建议:咱应该等皇后生产后,如果生的是男孩,就让这男孩继位。慈禧就没答应。不算这个未出生的孩子,按照继承顺序,应该是同治平辈中最年长者继位,但是这个候选人的年纪大到已经可以亲政了,结果慈禧也没有答应。最后慈禧力排众议,选择了后来的光绪帝继位。因为光绪当时只有4岁,离成年还很久,而且光绪的母亲还是慈禧的妹妹。为了把关系理顺,慈禧还把光绪过继给咸丰当儿子,这样,慈禧就是光绪名义上的母亲,才有资格继续垂帘听政。这是洋务运动进行到一半时候的事,后来又过了十几年,到了甲午战争爆发前,光绪也到了亲政的年纪了,慈禧不得不停止了垂帘听政。r

综合来看,慈禧对于光绪继位的问题是有心理矛盾的。一方面,慈禧本人贪恋权力,想要持续垂帘听政下去。另一方面,慈禧也知道按照法理交出权力是迟早的事,而且光绪亲政时慈禧已经五十多岁了,按照古代的标准已经是一个老年人,她也不可能永远霸着权力不放,她得考虑清廷未来的稳定。其实,这两个矛盾心理——贪恋权力和“对大清未来负责”——在慈禧的内心里很可能是统一的:她认为自己之所以霸着权力不撒手,不是因为一己私欲,而是为了国家。朝政处处是危机,小皇帝年幼没经验,我要是撒手了国家该怎么办啊。r

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一方面,慈禧从光绪小时候开始,就对他非常用心地培养,既不断向光绪强调二人之间的“母子”感情,也努力培养他的施政能力。另一方面,在光绪执政后,慈禧仍旧以“训政”的名义继续控制政权,小事光绪可以说了算,但是朝政大事都要征求慈禧的意见。也就是说,在清日战争即将开战的时候,慈禧对光绪处于“试用期”阶段。光绪处理日常政务,但是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的手里。r

在光绪周围,还有一群押宝在皇帝身上的大臣,他们盼着光绪能早日亲政,这群人也就能借此掌握大权。其中以光绪的老师翁同龢为代表,他们称为“帝党”。r

在翁同龢等人的策划下,光绪开始了修建颐和园的工程。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北京周围的皇家园林都残破不堪不能居住,光绪、慈禧等人只能住在紫禁城和一些规模较小的皇家园林里(比如距离紫禁城非常近的“西苑”,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海公园和中南海)。后来,光绪看中了距离圆明园不远,受劫掠较少的清漪园。他花了大笔银子重修清漪园,打算给慈禧居住。这一方面是为了向慈禧展示自己的孝道:您老人家为朝廷辛苦了这么多年,也该找一个地方好好享受了。另一方面,也是让慈禧搬出紫禁城,住到北京城外,让她离政治中心远一点。光绪把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颐”是“颐养天年”的“颐”,意思就是您该退休啦,到那边歇着去吧。r

慈禧本人十分偏好享受,不管国家财政如何吃紧,她个人的物质享乐一定要保证。同时,慈禧也考虑到权力早晚也要放手,于是答应了这个安排。在这个背景下,修颐和园就不仅仅是慈禧的个人享受问题,而是关系到下一代领导班子能否顺利交接的政治问题。但是国家财政日益吃紧,在这个时候还要拿出大笔银子修建园林,大臣们对此意见很大。当年火烧圆明园后,同治就想拿出一笔钱来重修圆明园,结果遭到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差一点搞到君臣反目,最终是两宫皇太后出面说这园子咱不修了,这事才算完。因为顾忌大臣的反对,光绪和慈禧在为颐和园筹钱时就玩了个花招,说要在颐和园的昆明湖里操练水师,要建立一个“昆明湖水师学堂”。然而昆明湖不通外河,水面风平浪静,根本不适合操练水师,这其实是为筹款找的借口。为了配合这名目,李鸿章还调来了北洋水师的官兵和小型蒸汽船,在昆明湖里大张旗鼓地操演了一番。就在这个“修建水师学堂”的名义下,光绪和慈禧向各个政府部门、各省督抚伸手索要“海军军费”,又以“海防”名义向社会募捐,这些钱被用来修园子或者挪作他用。这就是说,修颐和园虽然不应该,但它占用的不是北洋水师的专款,就算不修颐和园,这笔钱也不一定会花在北洋水师的身上。r

当然,当时全国上下各处都需要银子,无数的平民正在饥馑中哀号,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穷奢极欲地修园子,这是十足的祸国殃民之举。但也要明白,北洋水师缺钱的根本原因,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是生产力低下、贪腐严重导致的全面经济落后。退一步说,就算修颐和园的钱款全都投到了北洋水师里,也只能解一时之急。然而海军需要的是长期大笔的资金投入,偶尔的拨款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