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正在写崇祯的三大战役与江南的一败涂地。

三大会战是什么?

松锦会战:1640年初到1642年初,明朝前后投入15-17万部队,清朝举国之力。会战结果以明朝失败告终。其后果就是皇太极说的“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 安能拒战。”明最精锐的骑兵、最善战的将军基本损失殆尽。

开封会战:1641年到1642年9月,围绕开封进行的一次大会战。1641年初,李自成袭取洛阳后,开始围困开封。前后三次。其间明军达成了添油战术。1641.7襄城战役秦督傅宗龙战没;1642.2秦督汪乔年战没;1642.5朱仙镇会战,左良玉及诸将精锐损失殆尽。明军关内可战部队损失惨重

郏县会战:1643年9月,孙传庭出关与李自成的一次决战。在1642年10月,孙传庭柿园之战失败后,回关中整顿军马、财政,在朝廷催促下出关作战,全军覆灭。

三次大会战近乎决战,明军的可以作战主力部队基本被歼灭在长江以北。后来李自成东进,如入无人之地,可以说长驱直入。

南明的一败涂地:

南明理论上有五镇,五镇各种裹挟军队,加上江南新募的部队。总数有几十万。其部署主要有三大系统:

(黑色为江南四镇、红色为左良玉、绿色为南明新募兵)

第一:长江中游左良玉部。左出身于辽东,在关内剿寇崛起。其部有核心主力和收降的民军构成;朱仙镇会战,左部主力损失惨重,之后即为乌合之众,而且左身体也不好,越来越难弹压诸将。并不堪战。至于其部80万,是号称,可信度为负,其实际数字(算上家口)应该在20万上下,可以作战的在五六万,其中分为十几个总兵统领,各怀鬼胎。联合作战能力很低。

第二:江北四镇:黄得功、刘良佐是江北防御部队,没有参与过大的会战;刘泽清所部主要剿灭山东土寇为主,没有参与过大的会战;高杰部参与过柿园之战、郏县之战,虽然以失败告终,之后一路溃逃,但已经是四镇最堪战的部队。

第三:江南新募的京营部队及诸将之兵。从未参加过战斗,解决土匪都费劲。在三个系统中最弱。这种部队在作战中能抗一下就算有气节了。

乌合之众、残兵、新兵,这样的部队怎么能堪战。而且统帅和当时最优秀的李自成、阿济格、多铎都不是一个层次。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

参考:

《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清实录》、《崇祯实录》|等

最佳贡献者
2

左良玉应该没有八十万的兵,十来万其实就已经很多了。

对于士兵数量,越是后来的朝代,兵民比例是越来越低,士兵素质也越来越高,在唐朝以前,士兵一般都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从唐朝才开始了职业军人。而明朝,在辽东战场举国之力,发动的松锦大战,也就十几万人,可见,在明朝,任何一路势力都不可能拥兵达到八十万。第一是编制上没有那么多,第二是养不起!

从左良玉儿子左梦庚投降清军的人数来看,左良玉当时有10来万能上战场的就不错了!

那么,为什么左良玉打不过清军,或者说不敢打呢?

我认为,顾城对左良玉的评价最为准确。

顾诚: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他的统兵东下主要是避免同李自成率领南下的大顺军作战,假借伪太子"密诏"赴南京"救驾"显然是一派谎言,离开武昌时就大肆屠戮,对弘光朝廷任命的巡抚、总督等方面大员任意拘留,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

也就是说,左良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由官军有转变为匪军的趋势,后来,干脆就是“勇于虐民,怯于大战”,兵部尚书,杨嗣昌兵败张献忠,与左良玉坐视不管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在后期南明政权形成时期,不但没能稳定政权,相反,还拥兵自重,带兵扰乱南明政权,从而加剧了南明政权的动荡,导致迅速灭亡。

这样的人,即使真的打败了农民军,打败了清军,建立起的政权也是风雨飘摇的,老百姓得不到安居乐业的!

3

左良玉在明末的表现只能用“败类”二字描述,坐拥湖广富饶之地,拥兵数十万之众,虽战斗力不咋,好歹有那么多人枪在,不图齐心抗清,对内却欺负懦弱的弘光朝廷,清军一到望风而降。

当时左良玉号称拥有80万大军,虽有些夸张,但考虑到他所据的湖广之地受战争破坏不大,拥有数十万部众也理所当然,但他军队里人员组成极其复杂,鱼龙混杂,流寇居多,在战乱中许多人聚集到他大旗之下,不仅心不齐,还有各自的小算盘甚至野心。左良玉也年事已高,根本管不住这些军头们。

左良玉的军队战斗力差到渣,当时李自成的败军在清军的追击下一路南逃,被清军揍的是屡战屡败,几乎成了丧家之犬,但是他们遇到了左良玉的军队后,左良玉的军队一触即溃,大败而逃。

打不过农民军,左良玉却要搞什么清君侧,发兵勤王,搞起了内斗,当然他的大军在进军的过程中被南明军队一路堵截,死伤惨重,最终清军南下,左良玉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左梦庚贪生怕死直接率领20万部众投降了阿济格。而这些军队成了以后清军继续南下攻打南明的主力炮灰。

左良玉的〞讨逆〞对南明覆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乃明之败类,反观李定国,一生忠于大明,戎马一生,即使陷入绝境亦不忘初心,最后随永历帝而去,乃人杰也。

4

我们首先要知道左良玉和左梦庚的处境。从1638年开始,逐渐位高权重的左良玉开始日渐骄横自恣,拥兵自重。不再卖力作战,不服从崇祯皇帝指挥,随意放纵部队抢夺妇女和财物。

此时的左良玉已经变成了彻底的军阀,随后更加成为战场上著名的逃跑将军。朱仙镇大战,左良玉等人只有10多万明军,到了1642年,就发展到了20万军队,1664年清军入关这一年,左良玉更是发展到号称80万大军。

但是,左良玉军队的整体素质非常差,在朱仙镇一战,左良玉的精兵几乎损失殆尽。随后在各个地方强拉男丁入伍,还有各种乌合之众,以及掠夺进来的妇女儿童,做劳役的男子,才拼凑出所谓的80万大军。

而左良玉的将领们更是每天通宵达旦地有歌妓舞女相陪,1645年4月,左良玉病死,儿子左梦庚接班。1645年5月,清军多铎占领南京等地,阿济格大军也打败大顺军主力,长江上游清军打败南明弘光政权,在长江中下游,清军打败大顺军。

而此时,夹在中间的左梦庚,已经到了最后需要抉择的时候。他不敢与多铎作战,也不敢挑战清军战神级的阿济格,随后在九江向清军投降。所部被清军挑选出10个总兵和36营数万士兵。

清军从左梦庚部队精选出李国英,卢光祖,徐勇,金声恒,张应元,吴学礼等人随同清军继续南下征战。左梦庚能战之兵,只有几万人,最后的在南明弘光和大顺军同时战败的情况下,左梦庚认为回天无力,选择了放下武器投降,加入到清军阵营。以保全自己和部将们的权势,家产。

5

左良玉真正的主力部队在开封会战时已经损失的差不多了。开封会战之前左良玉还参加各种围剿流寇的军事行动,开封会战后不管崇祯开出各种优厚的条件,左良玉再也调不动了。开封会战后左良玉的兵马是增加八十万,说到底这些不过是乌合之众,战斗力和开封会战前不可同日而语。

6

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刘邦50万大军,还不是被项羽3万人,打的只有逃命的份。

王莽军号称几十万,还不是被刘秀几千人,打的溃不成军。

窦建德十几万部队,还不是李世民3000多人,彻底击溃。

所以啊,打仗有时,真的不是谁人多,谁就能赢。

孙子兵法不是说,兵在精不在多嘛~

7

左良玉之兵多为招募流民和壮丁,战斗力很弱,而满洲则是关外歼灭明朝边军主力的八旗劲旅,而明朝被满洲歼灭的精锐的边军打败左良玉部队是易如反掌,那么左良玉对战比明朝边军主力还要强大的八旗兵,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当然四十多年以后,满洲军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沙俄的士兵冲击满洲八旗精锐也是易如反掌!

8

凡世间之事,皆有定数。天若亡你,纵使你全民皆兵,也抵不过仁义之师轻轻一根手指,就让你烟消云散。譬如萨达姆,当初支持率百分之九十九,结果咋样,世人皆知。但天若兴你,甲不过百,便可定鼎天下。这方面的例子,我们的祖先当中就太多了。所以说,善驭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9

据说20咱人投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