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末期东北有几百万汉族,在努尔哈赤的一系列屠杀政策下所剩无几了。《满文老档》有记录辽东之屠也称辽东屠杀,指的是明末时期的后金政权在中国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一带的屠杀汉人事件。

努尔哈赤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 、“不论贫富,均皆诛戮” 的政策。在入关前,一面吹嘘他优待“尼勘” ,一面却对汉人实施民族压迫,稍有反抗,便大肆屠杀,残杀了100多万辽东汉人。 同时还让大量的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百姓充当奴隶。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辽东之屠

别名

辽东屠杀

时间

明末时期

地点

辽东

主要人物

努尔哈赤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历史背景

女真人压迫汉人

汉人的反抗

4屠杀过程

5被杀人数

6主要影响

7历史评价

8参考资料

历史背景

女真人压迫汉人

剃发易服

剃发易服

辽沈为汉族聚居区。女真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后金社会有 了空前的扩展,由单一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化成多种社会经济结构的交错,特别是与汉族地区先进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交错。

努尔哈赤一方面要维护满洲八旗作为战胜者、占领者、统治者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地位,“既不愿又不可能把辽东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在八旗内部消化”;一方面又作出将辽沈汉民从明朝黑暗统治中拯救出来的救世主姿态,于后金天命六年七月,在辽阳颁布“圈地与计丁受田令”。

“圈地与计丁受田令” 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圈地。《满文老档》记载如下:

1621年(天命六年七月)十四日,一行将前往分田,故先期告谕各村曰:在海州地方取田十万日,在辽东地方取田二十万日,共取田三十万日,给我驻扎此地之兵马。

.

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下令在辽东地区和海州等卫,圈占原汉民土地共三十万日 ,以安置从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迁至辽东的满族八旗贵族、勋臣、兵丁及家属。这一做法,成为顺治年间清军入关后,在京畿等地区实行圈地、拨补换地等政策的先声。

“圈地与计丁受田令” 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对辽东新占领区的汉民实行“计丁受田”。也就是说,努尔哈赤下令革除明朝辽东地区土地集中、贫富不均的弊病。首先将辽东地区全部土地收归后金国家所有,然后圈占三十万日土地给予八旗,再后将其他土地以每一男丁给六日,五日种粮一日种棉;每三丁种官田一日,每二十丁一丁当兵、一丁应役的方法,在辽东汉民中平均分配。

“圈地与计丁受田令”的重点,在于圈地。为了保持满族八旗的政治经济优势,为了保持满族八旗的战斗力,作为战胜者、占领者、统治者的努尔哈赤,理所当然地要剥夺被占领地区的土地为八旗所有,实行原有奴隶制的生产方式。所余之地,才尝试着对原居汉民重新分配,以改变明朝统治下的社会弊病。

只是第一,由于重点是圈地、是保证满族八旗对土地的占有,而土地却无论如何是有限的,原居汉民没有能够分到足额的土地。第二,努尔哈赤改变明朝统治下社会弊病的做法,虽在他本人几乎是从奴隶制统治思想到封建制统治思想的飞跃,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尚未脱尽农奴色彩的封建制的初级阶段,如每三丁种官田一日的劳役地租,每二十丁一丁当兵、一丁应役的耕战合一的做法等,对于辽东地区的汉族人民仍是不能容忍的倒退,于是受到了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进行的激烈反抗。

汉人的反抗

叛逃。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夹山河十二家人家,扶老携幼逃离后金辖区;刘济屯五村汉人乘高粱秆编成的筏子渡辽河投明;复州一万一千多男丁叛逃,投向明朝;鞍山、海州及周围之人纷纷叛逃,村村堡堡没有了鸡鸣狗吠、生息炊烟,只有刺耳呼啸的寒风在空旷的残垣断壁中随意穿行。

暴动。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金州两秀才为首,十人“合谋作乱”;镇江(丹东附近)陈良策率众起事,将后金守将佟养正执送明朝;汤站险山农民群起回应,成群结队南行投明,后金军眼睁睁看着,不敢近前。

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岫岩千名汉人乘木船八艘、独木船十四艘逆岫岩河而上,猛烈炮击后金五处哨探,后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

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镇江、凤城、岫岩、长岛、双山、平顶山、海州、鞍山、首山、彰义等地都树起了反抗后金的义旗。

偷袭,暗杀,投毒。后金天命八年,催征公粮的后金官吏有被汉人绑架,放到车上带走杀死;有因单独行动,被汉人杀死;有被汉人以交朋友为名,骗到家中杀死。与此同时,屡屡出现汉人在水、酒、猪肉中下毒,毒死后金军民的事件。

1622年(明天启二年、后金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甚至以“光棍盗贼尚无畏惧”,下令嗣后满人不许与汉人交友,不许与汉人接触,不许单独外出,必须携带弓箭,十人接队而行,若结伙不足十人,而九人同行,“见即捉拿”,罚银九钱,“八人者罚银八钱,七人者罚银七钱,一人者罚银五钱”。六月下令“凡诸申汉人开设店肆之人,务将肆主姓名刻于石上或木上立于肆千,若不书名则罪之。无店肆携物售卖之人,概行禁止,以防下药鸩人。尤应晓谕我诸申妇孺,凡购食之人务记肆主姓名”。还要注意水、盐、葱、瓜、茄子、鸡鸭,以免遭汉民投毒暗算。

屠杀过程

努尔哈赤虽然说“恩养尼堪”,但是却大杀辽民,也极端反汉。

  1623(明天启三年),六月,听说复州汉民人数增加,接受明国“派来之奸细和札付”,将要叛逃,努尔哈赤派遣大贝勒代善、斋桑古、阿济格、杜度、硕讬等贝勒,率兵两万,前往,将男人全部杀光,带回大量子女、牲畜。

1624年(明天启四年)正月,努尔哈赤连下九次汗谕,遣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国的大部分辖区,查量汉民粮谷,凡每人有谷不及五金斗的,定为“无谷之人”。努尔哈赤辱骂“无谷之人”是“不耕田、无谷、不定居于家,欲由此地逃往彼处(明国)之光棍”,谕令八旗官兵“应将无谷之人视为仇敌”,发现其“闲行乞食”,立即“捕之送来”,并于正月二十七日“杀了从各处查出送来之无谷之尼堪”。

1625年(明天启五年)十月初三日,努尔哈赤下达长谕,指责汉民“窝藏奸细,接受札付,叛逃不绝”,历数镇江、长山岛、川城,耀州、彰义站、鞍山、海州、金州等地汉民武装反抗事例,宣布要斩杀叛逃之人。他命令八旗贝勒和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各去自己辖属的村庄,“区别”汉民,凡系抗金者,一律处死。各将遵令,“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马斩杀”。

时有辽民几尽杀光之说。

  努尔哈赤还在十月初三的“汗谕”中,命将未杀的“筑城纳赋”之“小人”(即劳动者),全部编隶汗、贝勒的拖克索(庄),每庄十三丁、七牛,耕地百晌,八十晌庄丁“自身食用”,二十晌作“官赋”。编丁隶庄后,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每备御各赐一庄”。 这样一来,原来“计丁受田”的汉民,失去了“民户”的身份,沦落为奴隶制农奴性质的“庄丁”,被迫缴纳数倍于“计丁授田”之丁上交的丁赋,人身奴役加重,剥削更为厉害。

辽东地区的大多数汉民(即除去原系阿哈的汉民以外),从“计丁授田”的后金国“民户”,下降为缴纳高额地租、惨遭庄主压迫的封建农奴,严重地加深了辽民的苦难,农奴制庄园恶性扩展,遍布后金辖区,这是很大的倒退。

努尔哈赤令汉人与女真人合户,实际上是将满族旗人分置于汉人各户之中,满人奴役汉人,汉族男丁承担了全部重体力劳动,汉族妇女则成了他们的奴婢。

如此的不平等,加上缺衣少食,就导致了1623年满、汉之间的一系列冲突。许多汉人故意在食物和饮水中投毒,焚烧房舍,还杀死了一些后金的哨卒。

努尔哈赤对汉人抗暴作出的反应,是进一步种族歧视、种族清洗。他愤怒地责问八贝勒:“我等之兵去后,耀州之人即扬言杀我妇孺,其他各地之人亦毒杀我等之诸申,尔等知否?”又斥责各旗大臣对汉人过分宽容:汉官与我等之诸申,因何同等对待?若我等之诸申犯罪,则问其功劳,问其官位,稍有理由,即应赦之。若尼堪犯下死罪,又未尽心效力,复有偷窃之事,则应尽诛其子孙亲族,为何仅责打了事?

窃据沈阳后,满汉人户便被指定居住在按种族划分的区域内。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规定汉人不得持兵器;而女真人则无论是不是八旗兵丁,都要随身携带兵器。这种旨在阻止汉人反抗的歧视政策,可能正是1625年汉人叛乱的导火索。这年秋,许多满族兵民被杀,据说还有汉人派人向附近的明军求援,希望重返明朝。11月,努尔哈赤采取了严厉措施,遂令满族官吏进行彻底调查,清洗各村带头闹事的秀才:并非我等嘉善拔擢之官员,乃是昔为明国秀才、大臣而今无官者,听信奸细之言,煽动当地村民。凡此等人,皆检出诛之。

从万历四十七年六月伪金,复州兵民起,由于辽东军民痛恨后金苛政,猛烈反抗,努尔哈赤不从改革弊政、减少杀戮、缓和矛盾以平息民怒稳定局势这一根本上着手,却改变策略,怀疑汉官,疏远汉官。

当努尔哈赤决定派兵屠杀复州兵民时,“抚顺额驸”李永芳谏阻说:“所谓复州之人叛者,非实也,恐系人之诬陷矣。”李之本意是应当慎重,核实情况后再发兵,这原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努尔哈赤却大发雷霆,厉声指责李永芳等汉官“以明帝为长久,以我为短暂”,“心向明国”,蔑视金汗,竟革去他的总兵官职,捕其子来审讯,后虽复官,但也不似过去那样信任和重用了。

被杀人数

眼下东北人绝大多数是民国时候闯关东的河北,山东人的后代;而当地原住汉民的后代可说是凤毛麟角。

早在民国之前的历史上辽宁是有汉人。辽东在明代属于辽东都司,于洪武八年并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辽东都司共设25卫2州,其中25卫是汉族聚居区,2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明朝和历史上的其他汉族政权一样在统计人口时往往只统计汉族人口而不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因为只有汉族人才负担赋税。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汉族聚居区古代就是九州之一的幽州之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而且人口不在少数,仅25卫中的金州卫一卫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人口45620人 ,可以从中看到辽东25卫在明洪武年间就有汉族人口100多万,这还不算驻屯的军户及其家属。

明朝洪武年间统计当时明朝统计的总人口只有6000万人,而现在中国的人口在13亿以上,假如按照正常人口繁衍的比率来看,就照100万人来算,他们的后代到现在应该已有了2000多万,这将在现在辽宁4090万总人口占到一半以上的比率,而绝非凤毛麟角了。那导致现在辽宁原住民后代绝迹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的祖先集体“失踪”了。

主要影响

努尔哈赤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辽东生产。这一曾经是“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货贿羡斥”的富饶地区,竟弄得人丁锐减,田园荒芜,庐舍残破,百业凋敝,社会混乱,民不宁居,饥荒频仍,物价飞涨,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局面 。

辽东大屠杀使明军将士作战时比以往更加顽强。

由于努尔哈赤多次叫嚣和实施杀穷鬼杀富户杀不服之尼堪,整个辽东的汉人都被努尔哈赤率作乱女真人屠得几乎干净了。侥幸没被屠杀的辽东汉人都沦为了满洲人的奴隶,这也是最早沦为通古斯人奴隶的一批中国人。另有少数人则被编入伪军汉八旗。

历史评价

清廷前期统治者例如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册。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是说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 [1]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和明朝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是1644年灭亡的王朝,一个是1912年灭亡的王朝。

在1644年,欧洲国家已经开始殖民了,国家很小,竞争很大,所以,热兵器发展特别快,航海技术等开始碾压同时期的中国。

明朝是农业社会,东北当时并不适合种植农业,因为气候寒冷,但是关内人口压力巨大,所以,辽宁省当时人口已经破了百万。

同时期清朝康熙帝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接触了西方先进文化,转身闭关锁国,禁止民众学习西方文化,他害怕民众利用科技来反对清政府统治,并且禁止汉人进入东北,造成东北空虚。

清王朝作为封建王朝无疑是高水平的,通过政治军事思想高压恐怖统治,维持了268年,但是作为国家来讲,它是最差的。比倒数第二名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更差,因为土耳其最终成立了现代国家,而清政府没有。它本有无数机会,却因为害怕民众造反,拒绝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3

明朝有个政治框架结构设计的问题,政治弱点相对于其他朝代很突出,从大明建立之初就初现萌牙,就是党争太惨烈,太无耻。

到万历年间,已经是越铁血,越能干,越有战略眼光的人,越不懂党争的潜规则,死于党争的可能性反而越大。越正确的战略,首先政治正确上就越过不了关,只能说,天欲亡强明,才有这种极其矛盾的现象愈演愈烈。懂党争的,个人和党派的利益高于其他,就不要谈战略眼尖,想他们出点有利国家的利益的战略意图基本不可能。


可以预计,谁先提出这个计划,基本就严重打破党派的利益的平衡,肯定要先切割各派利益的蛋糕才能解决,万历一朝以前或许有可能,万历十五年后,在财政开始吃紧,党派利益绝对优先的情况下,几乎谁提谁倒霉,谁就成为各党派斗争的牺牲的先烈。这些计划,能解决这个巨大的阻碍,在党派利益越来越绝对优先,国家利益越来越鸡肋的年代,能成功的机会极低。

4

第一明朝并没有长时间控制东北,第二明朝在东北的主要是控制集中在今天辽宁的辽西,辽中,辽南一代,东北其他地区根本鞭长莫及,第三当时辽宁的汉人也不少

5

了解下真实历史吧!明末到万历年间东北地区有二百万汉人在那里生活,只是后来辽东沦陷后被满清基本上杀光了,就剩二十来万。怎么叫不向东北移民?

事实上辽东自古以来就是汉人的领土,三国时辽东太守叫公孙渊,三十六计有一计叫\"隔岸观火\",曹操就是用这一计让公孙渊杀了袁绍的两个儿子

6

清朝向东北移民了,说没移民是不符合实际的。首先是允许关内的汉人到东北垦荒,就是在北京的八旗子弟,也向东北反向流动。吉林省伊通县,现在之所以是满族自治县,就是该县的满族人并非土著居民,而是从北京回迁的人口。东北有条经四平的南北走向的“柳条边”,分边里边外,东边为里,西边为外。所谓移民主要是指边里,据老年人讲,边里边外政策都有很大的区别。另外,吉林延边和集安的鲜族人,就是在东北空虚的时候越过鸭绿江来到这里的。

7

你好好看看书,了解一下当时东北地理,气候,物产,粮食,人口结构。

东北古有“苦寒之地”之称,中原王朝有管控能力时罪犯流放的地方。气候有半年多的霜冻期,粮食产量极低,当地的土著人多以采集渔猎谋生。

明朝中期放弃了朱棣主动出击的战略, 土木堡之变后,更是恢复了传统以长城为界限的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范围,辽东地区影响力和控制力随着满族的崛起不断的萎缩至山海关。

无论当时的国家政策还是当地的条件都不支持大规模的移民。就是清朝统一后东北依然是地广人稀的苦寒之地!

8

第一明朝面对的是东北多省!无法进入真正东北和心区。首先宋朝贵族伊根人,以及蒙古等等这些民族就不可能叫回回建立的政权进入。能把辽宁一代空出来也是为了战略布局,当时明朝是一个极其残忍变态的杀了不少佛门人。道教被搞出北方地区。。张三丰后期对明朝没有太多的好感明朝派出杀手一路追杀到东北辽宁。道观里现在还有好多弓箭的印子'可想当年是一场多么惨烈的战斗。张三丰是东北人,自小喜欢武术。明朝这孙子能赶出什么好事。明朝吃人喝血。安徽人河北人带着白帽,都明白怎么回事。

9

唐宋以降,汉民族越发倾向于保守,内敛。以往开疆拓土,勇于进取的精神荡然无存。汉民族长时间局限于汉地十八省的狭窄范围。明朝廷抑武扬文的风气日盛,进取之阶不复于出将入相,而汲汲于八股取士。汉民族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除了开国时把蒙古人往北边赶一赶以策安全外,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领土要求。东北对汉民族来说过冷,当时有限的农耕技术并未能很好的实现农业开发,开国伊始,明廷即满足于发发委任状对东北少数民族实行宗主权而已,并没有把广大东北作为本土统治。加上女人裹了小脚,无法远足,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民赴东北开垦土地,有明一代,汉民族不得不重起马鹿工程.. ...长城来防御北寇,而此时欧洲已开始大规模的世界范围的殖拓,没有冒险精神,固步自封的因子如病毒般传导给满清,导致了近代中国几乎陷于亡国灭种的地步。

10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就存在畏惧感,明朝也不例外。自秦皇汉武开始,为防御北方的入侵,耗费举国之力修筑长城就是铁证。长城所到之处就是中原王朝在北方的第一道防线,因为从实力上决定了不能征服关外民族,战略上就没有意识要去控制满洲地区。

郑和七下西洋(如果属实),其目的就是去炫耀东方文明,就没有一点为了国家利益而去殖民谁的想法,说难听点就是去海外旅游了七次。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一个守字道出了君王们的核心战略思想,王权争夺、官宦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江山保住了就保住了荣华富贵;小老百姓能迁徙的方向自然在王土之内,有限的人口岂能浪费在野蛮民族的蛮荒之地上。就是满清入关以后,东北地区也被视为龙脊之地,严禁关内百性通关进入,边境管控与现在比过之而无不及。

防御作为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基因,现在仍然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明朝那个年代,汉民族的当家人压根就没有派人过去种地那个想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