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怱必烈选自周易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的元定的朝号,隨着征战的平熄,在社会管理,经济文化都有长足稳定的发展`:一,达到中国又一次大统一,且扩展国土达到历史最宽,一是正式将西藏纳入中央管理,二是乌拉尔以东,含贝加尔湖的西伯利亚及东北亚达千万以上平方千米纳入版图。可惜以后朝代不设管理,并被俄逐步蚕食了。二,多民族往耒,杂居并通婚,从中学了汉文明,尽管南人,汉人地位低,但数量巨大,且技朮文化精英占主要。于是产生了新的回民族。呈显民族大融合时代。三,加强了东西方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西方及波斯耒国定居的,甚至可以做官,西方文化和教会大举耒华也在这一时期,不像前朝不淮传异教,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就是这时耒华并向欧洲详细介绍汉的经贸文化的。四,继唐宋后又繁荣了中华文化,除诗,书,字,画,音律,歌午,评话继承外,还产生了从宋的板话发展的小说,元曲等,直接推動了戏曲诞生及发展。五,它开创以省为行政管理先河,开拓了后耒的省市县影响台基础。逐步证明元的蒙古人建朝,实为民族融合的国体,实质是汉文明强大的影响力,在此时,将多民族融合成中华文明大家庭的结果。伟哉中华!
元朝统一中国后,继续坚持中华主体不可分割。
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四大汗国,促进了欧洲和中国的文明融合发展。
对宗教的开放态度,令多种世界主要宗教传播到中原腹地。
经济上建立了泉州对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大发展。
军事上,蒙古人将火药传至欧洲,促进了近代火器的发展。
同时欧洲国家开始了海上贸易权的争夺,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
而明太祖的‘片板不可入海’,使中国错过了海洋争霸。
元朝,在现在人许多人看来,仅仅比清朝稍好一点而已,万能的网友,为中国历朝历代都编了所谓谥号,这些谥号中,只有元朝和清朝的谥号,非常不友好,元朝的谥号实蛮,也叫蛮元,清朝的谥号叫奴,也叫奴清。
我虽然很不认可,用一个字来评价一个王朝,但网友的态度,也表明了许多人对于元朝和清朝的态度。饱受争议的四等人制度和元朝的屠杀,都成为元朝的污点。但元朝,作为中国历史的朝代之一,元朝依然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空前绝后的贡献。这个贡献,名叫元曲。
关汉卿画像
元曲,和唐诗宋词齐名的艺术高峰
元曲是风靡元朝以及后来封建王朝的艺术,这只是一个统称而已,如果细分,还可以分为元散曲,和元杂剧。而其中各自又有各自的规则,成为一种非常系统,非常完整的艺术形式。
不过元曲和元杂剧,都不是元朝首创,就好比唐诗,并不是唐朝首创,但在唐朝达到巅峰,宋词也不是宋朝首创,但在宋朝达到巅峰。曲艺的繁荣,贡献最大的要数唐玄宗李隆基,而盛唐成为曲艺的一个小高峰,到了宋朝,民间也开始有许多宋代的杂剧。但无论唐朝还是宋朝,都有主流文学,曲艺被边缘化。
到了元朝,好诗都让唐人写完了,好词都让宋人写尽了,文人墨客开始寻求更新的艺术形式,元曲成为热门。元朝短短百年国祚,元曲蔚然成风,形成了大量或雅或俗,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也出现了大量和唐宋文人齐名的元曲大家。中国文化再次因为元曲,达到巅峰。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元曲衍生出来的市井文化
一个公认的说法,市井文化源于宋朝,但宋朝的市井文化,依然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市井文化,并不是一种百姓的市井文化。而元朝,凭借元曲的亲民特性,让元朝出现了真正的市井文化。
后世有人评价“诗庄”“词媚”“曲俗”。俗并不是贬义,因为元曲只是深入基层,扩散到了民间,但质量却丝毫不差。这种市井文化的出现,也让中国文化逐渐从贵族专有,辐射到平民阶层,大量目不识丁的普通百姓,通过元曲和元杂剧,了解到了历史,文化,以及文人墨客的思想,生活。文化生活落实到了民间,在潜移默化中,让文化普及,让文明从民间开花结果。
如果在往深说,市井文化的出现,也是一种变相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蒙古贵族大部分都没啥文化,而有文化的文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元曲,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比如《窦娥冤》的出现,已经表现出对时政的抨击,这种潜移默化的舆论导向,不仅保存住华夏文明的底蕴,也影响了百姓的态度和立场。当然,这种影响,像春雨润物一样,细致无声,却很有效果。
元朝为中国带来了元曲的繁荣,也足够了,元朝的出现,并没有让中国文明断代,反而让中国文明更加大众化,更加普及,让文明根植于民间,蔚为大观。
蒙元给中国带来的,是自公元755年大唐安史之乱以来,中国第一次全面统一。而且兼具唐代的开放,自信与宋代市民社会的前现代特征。除了儒学,喇嘛文化、伊斯兰、基督教文化与佛文化并兴,丰富多彩。还带来中国历史上最轻的赋税,最宽松的文化创作环境。
明太祖虽搞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但对于元朝,他还是承认:“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一,蒙元统一中国,恰恰不是靠成吉思汗式的毁灭杀伐,蒙古人在汉人的抵抗下,方式方法做了重大调整:蒙古人的滥杀政策,在四川一脚踢到铁板上,钓鱼城之战蒙哥大汗以及一大批蒙古贵族、将领丧命城下,三个月强攻不克,顿兵挫锐,蒙军不得不带着失败的耻辱撤兵北返。
对待汉人的政策,蒙古高层内部发生了严重分歧。以忽必烈为首的亲汉派最终占了上风,并且在几乎全是汉族士人组成的高级参谋班子辅佐下,击败了汗位最有力的争夺者,(继位正统性甚至远在忽必烈之上)------草原本位主义者、蒙古本土势力的领导者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周边,是一大批最正统的蒙古杀掠集团的头头脑脑,它们视忽必烈是蒙古人里的异端,是“勾结汉人”的家伙。
然而,正是凭借联合汉人,忽必烈轻易击败了阿里不哥集团。从此,忽必烈看到了汉文化的力量,在对待南宋的战争中,蒙古人第一次改变了态度。忽必烈要求南征的主帅伯颜,效仿当年以宽和仁厚著称于史的北宋名将曹彬。整个灭宋之战,除了常州等极个别城市还存在蒙古式传统做风之外(三光),其他的都是以中国式儒家政权的作风收服了整个南方。特别是南宋首都临安是在几乎秋毫不犯的情况下和平占领的。
也就是说,除了蒙古早期屠过四川,建立 元朝后的蒙古,在统一其他广阔的南方地区时,其残酷程度,不仅远低于明、清,甚至低于以仁厚著称的北宋对南方的统一!
虽说曹彬下江南,被历代汉人士绅做为仁义之师的典范、标杆和称颂,实际上远不完美, 曹彬率军进入金陵时,入城之兵一样有不少杀戮之事,比如火烧升元阁的惨剧,一次就烧死避难的南唐士大夫、豪民富商以及他们的妇女眷属数千人。曹彬还在酒后,一怒杀了一批怀念故国的南唐的伎乐。
直到仁宗时,欧阳修还曾提到,金陵“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
以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相对于曹彬在金陵,元兵入临安才是真正的秋毫无犯。
至于说到民族等级的压迫,元朝对蒙古本族人,倒真未见得多好。蒙古人要负担沉重的兵役、站役,蒙古军人每逢出征,要自行筹备盔甲、刀箭、马匹。为此不得不将自己儿女贱卖给当地汉人居民。
(见《元史》:“蒙古军在山东、河南者,往戍甘肃,跋涉万里,装橐鞍马之资,皆其自办,每行必鬻田产,甚则卖妻子。戍者未归,代者当发,前后相仍,困苦日甚”)
元代汉人可以大量将蒙古老百姓贱买为奴,拉到沿海卖掉赚钱。延佑四年(1317)元廷在诏书中曾提到“蒙古诸部贫乏,往往鬻子女于市民为婢仆”,并多次重申“禁止回、汉人商人典买蒙古人为奴”(《元史》卷26《仁宗本纪》二)但这种重申根本没用,强调蒙古人等级优越,现实呢,蒙人却大批被汉人弄成奴隶,趋势还愈演愈烈,元英宗时,官府不得不开设“宗仁卫”来从汉人、回人手里收养赎回的蒙古子女,结果开办不到一年,就收养超过一万户之多!需要去汉、回手里赎的又有多少?自忽必烈开始,因为对汉人轻税,元政府经费一直很紧张,到中叶早就入不敷了,最后只好停办,干脆一拍屁股不管了!
而汉人本身,却享受极低的赋税,更没有什么兵役负担。这从我国各地方保存下的方志记载上,都证明这一点,比如浙江宁波、杭州等发达地区,一亩田的年税额,竟然只有三升!而苏州、常州、松江、无锡等苏南地区,就更是轻傜薄赋,竟然成了后世明代士绅最羡慕,最向往的时代。
这恐怕是当时整个蒙古世界里,只有中国地区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可作比较的的是统治伊朗的伊儿汗国,对当地人的剥削竟达到收获量的三分之二,相当于中国暴秦时代的“太半之赋”。
而且,蒙古、色目人在中国南方居住的极少,对汉人根本谈不上构成什么压迫。比如南京(当时叫集庆府),元代有22万户居民,而蒙、色人仅仅14户!在元代新兴的江南大城市松江(今上海松江),因出现一名色目女性,竟引发满街士民聚众争相围睹一看稀奇的事。
其次是文化认同,元朝行中国之礼乐,定都于中国北京,兴中国文教。实际上将社会主动纳入了华夏文明的轨道上。
一般的我们都知道元朝是唐季以来对科举限制最多,甚至长时间不开科举的朝代。但这不等于蒙古人不尊重文教,不重视读书人。蒙古统治者在自身适应儒化的同时(从皇帝到贵族,大量蒙古人拜汉人名士为师),对汉人儒户、士人的徭役全部免掉,并且严禁县乡胥吏打扰他们。又复兴学校,在南方各地到处兴建学府。官办的州学县学,以及鼓励和支持私人办学。许许多多的学者,被礼聘到新建的气派官学里,做学官、教谕。即使不愿与元政府合作的士人,也可以选择私人的书院去做山长,自由的讲学,在学子们面前,抒发自己的胸襟。要知道,元朝建了2万多座州县官学,还有私人捐资建立的400多所书院,足够容下所有怀才不遇,胸中不满的士人。
季羡林曾赞叹,元代在中国古代文化教育领域有特殊贡献,在死板的四书五经的学习科目之外,发展了天文、历算等科技教育,创立了诸路阴阳学、社学,官学、书院之多,甚至超过了两宋的时代。
元代对学术、文学创作、言论、戏曲小说的宽松、开放政策,是后来明清罕见的,也许只有北洋时代尚可一比。儒士们免去了政治、经济上种种后顾之忧,不论是不是遗民,皆受到官府的尊敬,优待,又不搞思想禁锢,使华夏文明重获生机,又无旧宋党争伐异之顽疾。
这就彻底打动了一批人,汉族士人最终在道统上完全认可了元朝。
有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宋朝遗民舒岳祥。
在元朝灭宋时,他从心里是抗拒、仇恨、恐惧新王朝的,宋之亡,他倍感失落,痛苦,耻辱。但随着元政府开始推行的一系列宽和、积极的政策,舒岳祥的心灵坚冰也开始被渐渐触动和融化着:
一座座华丽的学宫拔地而起,当周边的百姓、邻居都在新的秩序中免除了过去的劳役、重税,从城市到农村,一派百业复兴的面貌,到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的氛围。
“时事传来日日新,信疑相半向谁询?”----在周边环境的日新月异,和民众的变化之中,舒岳祥也开始徘徊和纠结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在向前了,所有的一切,都蓬勃自由的繁荣起来了,似乎再不跟上就要落伍了。舒岳祥也切身感觉与生活在宋代没什么不同,甚至读书环境更好,兴学倡儒,自由自在,又没有经济负担。原本的消极厌世,对前朝感情难于割舍,转而希望摆脱困境,有所作为,对未来充满新的期望,
“百年犹有四十在,须见升平作幸民!”
再看不到他还有多少于夷夏观念的鄙视和抗拒。还有王应麟,宋亡后,他隐居宁波,不与世人相接。但因为官府的种种礼遇,负担上的优免,最终受邀,出席了官府新建立的庆元府州学的落成式,并为之撰写《重建州学记》。文中改以元世祖至元年号,采用新朝纪元,以此表示出政治认同。
有元一代士人,在种种优遇下,尽情的沉浸于“玉山雅集”、“西湖梅约”的聚会生活,以及对文学戏曲的创作中。
当然,汉人知识份子,仍然有拒绝的自由。有汉族士人就因骂了元政府是鞑子,被仇家告了官,但官府根本不想管,挡了回去。
那位坚定的宋之遗民郑思肖,一辈子大骂蒙元,骂得极其恶毒,元政府根本当空气,随他骂,不骂说不定有官做,要骂就请继续。最后郑先生太太平平活完一生,以寿终!
还有谢枋德,反元言词激烈,在元政府正百般拉拢江南士人的时候,他出来大叫“江南人才仕元可耻”。但元朝仍是以礼相待,各种利诱,被他坚决拒绝。强请到大都,他也是哭拜前宋皇太后的陵、和宋帝居住的方向,恸哭再拜。最后绝食而死。元政府始终未用刀斧,还算是尽了礼数。
这要是在清朝,嘿嘿嘿。。。。后果你会懂的。
这和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以自身为本位,将中国当成劣等民族加以凌辱、践踏,对中国从种族到文化加以鄙视,将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远远凌架于中国之上的日本侵略者,有根本区别。
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认同,南宋、金末的南北文化衰败、保守枯燥的风气得以扭转,诗风文风的风貌一转为自信、自豪、华丽,创作者们认为自己处在强大的时代,只有汉唐才可一比。
二,蒙古因它早期的征服、杀戮最终遭到汉人的彻底清算。元末红巾军、明朝开国大军,作为汉人的部队,毁灭性打击了蒙古势力,并对蒙古老家进行了一次次犁庭荡穴的报复,所做所为,等于将蒙古人当年对汉人在内的各族做的事,在蒙古人身上回敬了一遍。
看看汉人对蒙古各汗庭、京城的扫灭记录:
大翰耳朵(明军一次)
哈拉和林(明军两次)
元上都(红巾军、明军各一)
元中都(红巾军一次)
元大都(明军一次)
应昌(明军一次)
北元达延汗时期威宁海汗帐被明军攻破一次
蒙古人被虐得比宋朝首都被人攻陷两次还悲催几倍
这其中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军的捕鱼儿海歼灭战最为典型(此役打完顺手又把蒙古帝都哈拉和林给三光了),光俘虏的蒙古王公贵族、嫔妃女眷、宰相、各院官员、臣民、军人、妻女就达9万多(包括在和林俘虏的1.48万人),除了北元皇帝仅以身免,整个蒙古的上层统治集体、黄金家族,皇室女眷被一锅端。堪称蒙古的靖康之耻。北元皇帝的妻子也遭到明军的强暴,也算是替全世界的蒙古受害者狠出了一口鸟气。此役被俘的大批蒙古亲贵,后来在朱元獐制造的蓝玉案中,全部株连,尽遭屠杀。
这么几场事捣腾下来,你觉得你还能多恨蒙古人呢? 今天的俄罗斯人会特别仇恨德国人吗?为什么?还不是苏联最终以灭亡德意志第三帝国作为终篇?
所以,今天的我们,不妨以平和的心态,客观的看待蒙元带给我们的一切。
促进民族融合,这是最主要的
元朝搞国际贸易,商人日子好过的多,贫富分化大,农民依然贫困,马可波罗游记对元的商业模式有详细的描述,他形容泉州是最繁忙的港口,“一切运载香料和贵重物资的船只”均在这里停泊。朱元璋建明后第一件事就是重农抑商,朱元璋片面的以为元的灭亡是重商抑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元朝(1271年-1368年),汉语全称为大元,蒙古语国号全称大元大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忽必烈时期的元朝与蒙哥汗时期的蒙古帝国应当是不同的,蒙古帝国的统治范围除了元朝外还有四个汗国,忽必烈称帝后这几个汗国已经在事实上独立。
元朝的历史短暂而复杂的,光明而又黑暗。现在我来说一下元朝到底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什么。
1.空前的疆域
自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王朝先后失去西域、河西、辽东、云南、交趾等地,后来的辽朝甚至比宋朝更加强大;元朝就不一样了,先后征服西夏、金、南宋、高丽、大理,就连吐蕃也被纳入版图。
云南在唐朝中期时出现独立政权,经历过王朝更替,也有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原王朝没有非要把它纳入统治的想法,宋太祖干脆置之不理称:“大渡河外非吾有也”;如果不是蒙古人去征服,中原王朝很难想象会去开拓云南。青藏高原也是如此,这里在元朝之前就从没有被汉人政权统治过,而元朝实现了,他们在这里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青藏高原也从此纳入中国版图。
元朝使得中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统一局面,今天中国的版图在元代初步形成。
附图,1294年元朝疆域
2.行省制度
元朝结束了长期以来金宋南北分治的局面,为了有效管理广大地区,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这是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此后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行中书省制度,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由宣政院管辖,其余地区划分为10个行中书省。
附图,1294年忽必烈去世时的元朝行政区划
3.民族结构变化
元朝时期疆域空前扩大。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也越发密切,蒙古人的大规模征服使我国的民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元朝开始,党项、契丹等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古老民族相继消失,他们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之中。老的民族消亡,新的民族诞生,蒙古族以及回族相继诞生,在西北甘、青地区也形成了若干新民族,例如东乡、土、撒拉、保安、裕固等。
随着民族关系日益密切,在很多地区出现了民族杂居、互相融合的现象。从蒙金战争时期就陆续有大批汉人被迁往蒙古草原以及天山南北、辽阳、云南等地;蒙古人以及西征时带回来的色目官员、军户、商人等也大量移居内地;在大都、上都、杭州、泉州、等城市有许多蒙古人、维吾尔人(祖先)、穆斯林、党项人、女真人与契丹人等。元代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对我国民族分布格局有明显的影响。
附图,亦思巴奚兵乱(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
4.空前的对外交流
自秦汉以来,中国与欧洲之间的交往是间接的,蒙古人西征使得双方得以直接交往。这一时期双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极多,马可波罗是东西方交往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元朝时期的海上交通兴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次大陆、西南亚、东北非洲都有联系。下图为现存14世纪初的世界地图《混一疆里历代国都之图》,地图结合了早期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地图,描绘了从西方欧洲、非洲到东方日本的大致形状,不仅阿拉伯半岛画得相对准确,也画出了大体的非洲。这幅地图是由两幅早期的中国地图混编而成,分别是元朝的李泽民于1330年的声教广被图和清浚1370年的混一疆理图。这也是元朝人对世界的重新认识,也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天朝中心论”。
附图,《混一疆里历代国都之图》
元朝时期发达的交通与中外交往的空前活跃为吸收世界各地科技创造了条件,这使得元代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历法、数学、农牧业、医药学与地理学等方面。
元朝时期,波斯、阿拉伯发达的天文、医学等成就传至中国,因此元朝在天文历法方面十分发达。元世祖忽必烈曾邀请阿拉伯的天文学家来华,并先后在上都、大都、登封等处兴建天文台与回回司天台,设立了远达极北南海的27处天文观测站,在测定黄道和恒星观测方面取得了远超前代的突出成就。
元朝人郭守敬主持编订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于1280年颁行,延用400多年,清朝人甚至说“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扎马鲁丁与后来的郭守敬等研制出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窥几、正方案、候极仪、立运仪、证理仪、定时仪、日月食仪等十几种天文仪器,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都在天文台工作。
附图,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的郭守敬雕像
元朝是异族首次统一中原,由于蒙古人世界性的征服,因此它带来了许多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文化。
欢迎交流与讨论!!!!
奠定了中国今天版图的基础。
元朝给中国带来了欧亚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
旅游免费骑马,广大的国土面积,,南宋甚至不包括云南,当时还是大理国段氏,还有新疆,内蒙古东北。还有各种先进世界一流的武器,各种各样的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