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的战绩我就不多说了,稍微尊重历史的人,不说别的,只是将《三国志》(最好读一读裴注)、《晋书》这两本书看看,就不会说诸葛亮“十战九输”。

诸葛亮不是军师,而是军师将军,这是蜀汉有名号的将军,其地位仅在糜竺之下,比关羽、张飞的地位都高。

司马氏灭蜀,司马炎专门派人到蜀中收集诸葛亮的著作,《三国志·诸葛亮传》便是这么来的。

至于五次北伐,我也不用具体举例,我们就看看一伐和五伐的区别就行。

一伐,诸葛亮派赵云、邓芝吸引火力,他本人则只是“偷塔”,说明诸葛亮不敢同曹魏交战。

二伐,诸葛亮就打陈仓,被郝昭堵住,在张郃等援兵到来前撤了。

三伐,诸葛亮拿下武都、阴平二郡。

四伐,诸葛亮主动同曹魏交战,不仅带着曹魏大军遛弯,还杀掉了张郃。曹魏第一级别死掉的将军,一个夏侯渊,另一个就是一个张郃。

五伐,诸葛亮直接在五丈原屯田,打算不走了。要知道五丈原可是曹魏的地盘,离长安有多近大家看下地图就明白了。

打仗难道只能一下灭掉敌人老巢才是胜利?诸葛亮这一点点推进,取得的战绩不行?至于说诸葛亮盲目北伐,耗空蜀汉资源,更是无稽之谈了。

诸葛亮死后,蜀汉撑了20年,蜀汉得有多大的底子,资源被耗空还能硬挺20年?更别说姜维上台后的数次北伐。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很为出题人的安全担心:诸葛亮是三国时最聪明的谋士,如今是中国人智慧的代言人,迷妹粉丝无数,说他“十战九输”难保不遭三国迷、粉丝们的围攻。其实无论是诸葛亮外在的名声,还是他出山后的实绩,担任军师,接受托孤都是实至名归的。至于后期北伐六次都以失败告终,则有着更多的历史必然性。

诸葛亮出山前就大名远扬,“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刘备正是因为听到徐庶、水镜先生等多人的推荐才三顾茅屋。见面以后就要拿出干货才行,诸葛亮的《隆中对》就给刘备提供了一份未来数十年可行性计划报告,让多年来没头苍蝇似的刘备一下子找到了方向。刘备从此如鱼得水,那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不是随便说着玩的。

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一步步占领了荆州,夺取益州,中间虽有波折,但总的战略目标是顺利完成了。这一阶段的战场上,诸葛亮的胜绩是有目共睹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备临终前才托孤诸葛亮、李严。

刘备之死是由于不当出兵攻打孙权,这一仗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未夺回失陷的荆州,还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国力衰退,人才凋零,原先的五虎上将都已去世老去,没了可用的大将,在战场上的排兵布阵也自然捉襟见肘了。更重要的是新任的老板刘禅,也处处不能让人放心,时时还要劳累前方战场上的诸葛亮操心后方的事,这样打仗赢了倒是怪事。

前面所述还不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毕竟蜀汉原本实力最弱,生产经济也比不上中原地区,再失去荆州,无法实现原来巜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中原的契机,所以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虽然北伐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并不影响诸葛亮三国第一谋臣的地位。诸葛亮每次出兵,自己也明白最终的结果,明知不可为,也要抗天命而为之,就是因为要有所做为,一心报国。所以我们今天尊重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智谋出众,更是因为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

诸葛亮公元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直到公元209年赤壁之后刘备拿下荆南四郡,才给了诸葛亮第一个官职,这个官职是刘备专门为诸葛亮发明的,叫“军师中郎将”,同时刘备给诸葛亮的任务是:负责调整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赋税,以充实军资。

刘备发明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应该有两方面的考虑,军师在三国时期是谋士的意思,比如曹操手下的军师祭酒是郭嘉,中军师是荀攸,这两人的官职中都有军师两个字,又都是曹操的谋士,而中郎将是中层军事武将的官职,低于将军,高于校尉。

因此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刘备既想让诸葛亮充当谋士的角色,又想让诸葛亮承担一些军事官职的任务,后来庞统也同样担任了这个职务,因此看起来这个职业是刘备用来应付谋士的官职,属于过渡性官职。

刘备入川后,诸葛亮的官职升为军师将军,仍然还有军师两个字在其中,将军比中郎将升了一级,因此诸葛亮也算升了官,但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主要职责是负责刘备左将军府的一切事务,相当于刘备的幕僚长或者总理,相当于刘备的直接副手,是有很大权力的,包括军政大权都有一些。

刘备之所以要靠发明官职来给诸葛亮,根本原因是因为刘备自己的官职也不大,从公元198年到公元219年的21年间,刘备在这么长时间内的官职是左将军,刘备能给手下谋士或者武将的官职都比较小,但是刘备作为左将军,他的幕府中最高官职就是诸葛亮的军师将军了,也算对得起诸葛亮,同时也表示刘备很看重诸葛亮。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职就升为丞相,丞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个蜀汉政权,除了刘备之外,数诸葛亮的官职与地位是最高的,所以刘备一直算是敬重诸葛亮了,不仅敬重诸葛亮,刘备还将江山社稷与身后之事全部托付给诸葛亮,这同时表达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古代社会的皇帝托孤,信任永远是排第一位的,而不是能力,刘备托孤于诸葛亮首先就是对诸葛亮的信任,毕竟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去世,整整16年时间,两个相处了16年时间,刘备用人识人能力本来就非常厉害,他看中了诸葛亮,也算是没有看错了,所以刘备让托孤于诸葛亮。

另外,刘备托孤的不止诸葛亮一个人,还有李严,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将政权交给诸葛亮,是希望李严与诸葛亮能够相互配合,一文一武,既能配合又能制衡,以保蜀汉江山社稷不倒,为什么托孤是诸葛亮呢?

因为诸葛亮能力最强,合适托孤。托孤一般来说是托给文臣,而不是武将,中国历史历来都是文官掌控朝政,武将负责对外作战,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一标准文臣,再加上诸葛亮擅长的就是内政,诸葛亮处理政务的水平在整个三国排在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就连荀彧也自叹不如,所以刘备托孤就选了诸葛亮。

还因为刘备没有其他人选,没得选择了。跟随刘备早年起兵打天下的那一批老臣全部逝世了,比如关羽、张飞、孙乾、简雍、糜竺等人,剩下的人选中要不是资历太浅,就是能力不足,只有诸葛亮的能力、资历都是数一数二的,也是最合适的,所以刘备选诸葛亮。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身份地位属于是荆州派的领袖。

刘备建立的政权定都成都,势力范围主要在益州,这就是一个外来政权,外来政权想要在益州稳定,就必须重用外地人,打压本地人,这是政治原则,诸葛亮在益州也是外地人,因为没有本地关系,想要稳定他得依附皇权,也就是皇权天然的政治同盟,诸葛亮的整个关系网都是在荆州建立的,另外刘备在逝世前也确定了荆州派作为蜀汉政权高层骨干的原则,像后来的蜀汉四位丞相,全部出自荆州,刘备用诸葛亮这样的荆州派,他的政权就会稳定,所以刘备用诸葛亮托孤。

刘备用诸葛亮托孤的原因不是因为诸葛亮会打仗,在刘备眼中,诸葛亮就是像管仲那样的相才,而不是像乐毅那样的将才,虽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实际上,诸葛亮与管仲非常类似,与乐毅力则就不一样了。

刘备在世时,没有让诸葛亮带兵打仗,就已经说明了问题,不是刘备不认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刘备的用人原则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诸葛亮治理内政很擅长,所以刘备就让诸葛亮管理内政,法正擅长奇谋妙计,所以刘备打仗就把法正带在身边,这只是分工不同,没有信任危机,当年刘邦也是这么干的,把萧何放在根据地足兵足粮,把张良带在身边出谋划策,何其相似。

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也算一流的了,在刘备去世后,外有强敌,内有叛乱,蜀汉政治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诸葛亮力挽狂澜,先是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势力,然后是在几年内收集到足够的粮食、兵员,以用于北伐,然后在五次北伐中,两胜两平一负的战绩也算说得过去。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因为用错了马谡,在街亭之战被张郃击败,蜀后损失过万,但诸葛亮还抢了三千户人口回来,总体上说算败。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中,率数万大军围攻郝昭镇守的陈仓,攻不下而撤退,算是平手。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中,夺取了魏国的武都郡与阴平郡,算是胜利。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击败了司马懿,斩杀了张郃,算是大胜。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算是双方平手,这便是诸葛亮一生的战绩。

但是你要看到诸葛亮所代表的蜀汉政权是多么的弱小,人品不脑曹魏的四分之一,军队数量不及曹魏的五分之一,地盘面积不及曹魏的二分之一,郡县数不及曹魏的七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以弱打强,这本身就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4

我的答案是:蜀汉国力多年积弱,以不十万之众抗衡敌对势力总计60余万,依靠诸葛亮谋略、智慧,延续国祚多年。虽败绩颇多,已是最佳选择。


1、蜀汉外交完全依靠诸葛亮

蜀汉刘备集团因多次背信弃义,外交信用极差。刘备一生侍公孙瓒,而弃公孙瓒于不顾,侍袁绍而弃袁绍,事曹操而背曹操,联吕布而诛吕布,侍陶谦而夺人城池,依刘表而算计刘表,仗同族刘焉、刘璋之势而灭同族、宗门,借荆州而霸荆州。

纵观三国,刘备集团依附谁叛谁。在反水这件事上,无人能出其右。就连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也是望尘莫及。不管怎么粉饰,还是没人愿意和刘备做朋友,蜀汉集团的外交一直都搞的一塌糊涂。

诸葛亮不同,诸葛家族一门三兄弟事三国,

老二诸葛亮侍奉刘备,

老大诸葛瑾侍奉东吴,

老三诸葛诞侍奉曹魏。

俗语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又加上诸葛亮名声优秀,各国士族名门认可诸葛家族。所以诸葛亮一人承包了蜀汉所有的外交。不管是赤壁之战前联合东吴还是游说蜀中门阀世家,都需要依靠诸葛亮。

2、蜀汉集团内各势力联合依靠诸葛亮

蜀汉集团由四部分势力构成,分别是:

荆州集团:诸葛亮,庞统,蒋琬,费讳,傅彤,魏延,杨仪,冯习,张南。

东州集团:李严,吴壹。许靖。

益州集团:张松,法正,谯周,陈寿。彭漾

外族集团:孟获等

能让各势力信服的除刘备,只有诸葛亮。换做他人,各势力并不能团结一致。试想原本就国小地狭,再加上内耗,蜀汉的灭亡会更加快速。


3、蜀汉内政发展依靠诸葛亮

蜀汉集团连年战争,不断征集粮草,改换币值,做出一当百,一当千的大钱。导致境内困顿不堪。人民采食草籽,通货不断膨胀。诸葛亮一直在大力整顿内政,发展民生。相比于他出名的对外征战,诸葛亮在内政方面更加优秀或者有业绩。主要表现在:兴修水利,屯田,发展农桑,鼓励生育发展人口等方面,可以说蜀汉能在三国期间活着和诸葛亮一系列内政措施有很大关系。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4、蜀汉军事上依靠诸葛亮

有俗语云: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蜀汉后期,随着荆州集团的覆灭,人才凋敝,处于无人可用地步。军事上随着老一辈将领的死亡,出现了无可用大将的局面。而能运筹帷幄,谋划指挥的就剩诸葛亮一人。蜀汉后期就连姜维这种投降的外来户,都被拿出来当作军队统帅培养,也说明了蜀中人才凋敝。从来就没有一个势力,敢把投降的外来户作为军队统帅。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穷兵黩武不断北伐,也导致蜀汉国力不断削弱。蜀汉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我是冷眼藏匿,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记得点赞,关注。

5

这个题目对诸葛亮而言,似乎实在不大公平,不得不说上几句。


我们还是按照托孤前、托孤时以及托孤后的三方面,分头简述诸葛亮的表现,看看他是否任之有愧:


一、托孤前,诸葛“军师”的战绩

“军师"是民间说法,并非官称。


在赤壁之战后经略江南时,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这不是军事指挥的权力,完全是后勤部的角色 。后来,刘备调诸葛亮进川,“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请问平成都算是诸葛亮的军事胜利吗?


平定益州后,诸葛亮的新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当刘备外出,依然是由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兵权依然不在诸葛亮手上诸葛亮还是在像萧何那样统管后勤。


托孤前,诸葛军师“十战九输”,从何说起?兵权不在诸葛亮手上,把刘备不管什么原因打过的败仗都算在诸葛丞相头上,贬低诸葛亮军事家的地位吗?


二、托孤时的考量和职责


孙策托孤于周瑜、张昭,张昭可有战绩?


曹丕托孤于司马懿、陈群,陈群胜算几何?曹真、曹休是不是百胜呢?


托孤与否与托孤前的战绩并无必然关联。


在我看来,托孤应该看重如下方面:


首先,可以托孤的人选一定是前任皇帝的亲信重臣。无足轻重、心怀异志、缺乏制衡的人,根本不能托付重任。


其次,辅政大臣得能够一以贯之地贯彻国家既定的政治理想、纲领,能够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


再次,辅政大臣得有政治基本盘,能够镇得住台面,尽量保持原有权力格局不失衡。


诸葛亮是蜀汉阵营里荆州派系的代表,在“隆中对”时即取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刘备具有相同的政治观念,长期为刘备坐镇后方,把内政治理的井井有条。


临终时,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诸葛亮的职务是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在刘备阵营里,论信任、人品和治政能力,何人可以超越诸葛亮有谁比诸葛亮更能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政治理念?


刘备让刘禅以相父待之,这本身也是对诸葛亮最大的肯定


三、托孤后的战绩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


虽然没有小说里说的那么神,但是诸葛亮的军事建树也是值得赞赏的。


诸葛亮在掌军权后,先是率军平定了南中孟获的叛乱,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这自然也得算诸葛亮的胜绩。


平定南中后,时不我与的诸葛亮又开始了连年的北伐行动。北伐的确没有达到消灭魏国的目的。但若就此认为诸葛亮都是在打败仗,那也是相当不公平的。


丢了荆州根据地,在战略层面实际上已然失去《隆中对》所规划的二路北伐的条件,以益州一州之力,在山高路险、后勤供应困难的条件下挑战综合实力更强的曹魏,这个难度非常之高。


对于敌强我弱的形势,诸葛亮心知肚明,“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家底不同,使命不同,对这样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纵是天纵奇才最后也落得徒呼奈何。


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理念指导之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诸葛亮自己说的,“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完全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就具体作战而言,诸葛亮也有收姜维、斩王双、射张郃、退郭淮,平二郡的战绩,并不是毫无收获。


如果诸葛亮真的像题主说的是个常败将军,那他就根本没资格作为“武庙十哲”,享受后人的祭祀。如果把司马懿、诸葛亮互换位置,在我看来,司马懿的战绩恐怕还赶不上武侯呢。


没有像司马懿父子那样篡夺江山,这样一个政治强人尽心辅政,怎么也得说刘备有识人之明,而诸葛亮也问心无愧吧?更何况诸葛亮在《隆中对》时为刘备规划了发展大计,还亲赴江东,促成了“孙刘联盟”,为创立和发展蜀汉政权构建了相对良好的外部空间。


综上所述,不管是作为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诸葛亮都受之无愧,完全具备托孤之资格。

6

第一,刘备真正的军师是法正和庞统。

第二,白帝托孤(223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将死其言也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为看穿诸葛包藏祸心而无奈的呐喊,寄侥幸于诸葛良心发现。同时责成李严、诸葛亮辅佐少主,李严统领内外军事(辅佐职责:诸葛亮50%、李严50%;军权:都授予李严)——(“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目的是制衡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结果大相径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变”!。

7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第一,刘备时期,诸葛亮很少出征作战,何谈“十战九输”?刘备一旦出征就由诸葛亮镇守后方,这不是说诸葛亮不重要,而是说诸葛亮太重要。只要诸葛亮镇守后方,刘备就没有再后院起火过,在此之前,张飞守徐州,徐州丢,后来关公守荆州,荆州丢。故而在刘备眼里,诸葛亮是非常靠谱的一个人。

第二,蜀国人口不足魏国的四分之一,蜀国军队不足魏国五分之一。刘备死后南中反叛。诸葛亮亲自收复南中,从此之后,南中不但没有给蜀汉政权添麻烦,反而还提供兵源和作战物资。

第三,诸葛亮北伐时,只是被后勤限制,次次达不到既定目标而已。不但从来没有发生过溃败,而且斩杀魏国大将张合等人,占领阴平等地。每次魏军人数是蜀汉军队的数倍。却是蜀汉部队在进攻,魏军在防守,当时人嘲笑司马懿畏蜀如虎。

第四,后世的蜀中政权几乎就再也没有像蜀汉政权一样对中原发动攻势,只是一味偏安。由此可见,诸葛亮没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

第五,诸葛亮的名声在当时就已经很火了,蜀汉百姓强烈要求给诸葛亮建庙,这是违背制度的;诸葛亮的政敌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后悲痛欲绝,甚至自杀。

第六,诸葛亮在晋朝时期就已经很火了,东晋权臣桓温就是诸葛亮的粉丝。桓温征蜀时,遇见了一个百岁老人,听说此人在诸葛亮时期做过小吏。桓温问他:现在谁能比得上诸葛丞相?”老人回答道:“自从诸葛丞相去世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能比得上他的人了。”

8

不能光看输赢,要看实力对比。就刘备那点儿人马,能打成10战9输已经是极其牛X了。换了旁人来指挥,别说是10战9输,连2战的机会都没有。

9

这个题出得有严重的不合理性!

就演义小说而言,在整个刘备时期,诸葛亮都是战无不胜的。比如博望坡之战、赤壁之战、荆南之战、入川之战、汉中之战,诸葛亮犹如神一般的存在,秀尽了操作。即使是当年的携民渡江,那也属于战略撤退,尽管如此,诸葛亮都还是大秀了一把,也就是计袭新野。

再看真实的诸葛亮,再整个刘备时期也并没有打过败仗。严格来说都没怎么打过仗,只有在益州之战的时候,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率军入川,也打得非常顺利。

真实的诸葛亮是军师将军,而不是军师,属于杂号将军。虽说军职,但诸葛亮的主要工作却是后勤、内政、外交。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逐渐总览军政大权。

刘备的托孤对象有两人,诸葛亮和李严,刘备的安排其实是让诸葛亮负责内政、李严负责军事。

刘备这样安排的目的除了他们各发挥其所长以外,主要还是因为诸葛亮的资历和出生。

益州的政治环境复杂,刘备以荆州派为嫡系入主益州,作为外来政权要巩固皇权的地位,就必须大力提拔荆州派干部而打压益州帮,而当时能够担起重任的唯有诸葛亮。

李严则是同样是外来集团东州帮的代表人物,提拔李严也是为拉拢东州集团。

只不过在后来诸葛亮想要再进一步巩固荆州帮的地位,所以对益州帮和李严所代表的东州帮都进行了刻意的打压。李严也在政治斗争中被废。

10

因为刘备底子最差,只有几员勇将,兵将数量最少,连个根据地都没有,好不容易占了别人地盘还被曹操打的大败丢了地盘,最后借了别人的地盘才能苟延残喘,而且还是一借不还的那种。刘备在三方势力中是势力最弱的一方,曹操是三方势力最大的存在,孙权是三方势力的老二,刘备的孙权单独的势力都不足于与曹操势力抗衡,刘备孙权两方势力联合才能对抗曹操,求得生存。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势力受到重创,很长时间内难以对刘备和孙权构成威胁,三分天下形势已定。从此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在刘备底子这么差,势力最弱的情况下,刘备能三分天下本身就是诸葛亮谋划的好才有的成绩,不然以刘备这么差的势力早就被别人灭了,因此历史上诸葛亮当军师还是很有成就的,刘备托孤也没有错,不然刘阿斗的势力早就被灭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