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最终决定交出兵权,主要原因是他做事没有主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时他也不具备和司马懿抗衡的能力。

首先,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因为太子曹芳还年幼,于是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执政。曹芳继位初期,曹爽对司马懿还非常尊重,听从他的意见。不过后来曹爽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司马懿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同时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洛阳的军队。加上曹爽自己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爽可以说兵权在握。

然而当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和曹羲、曹训等人都陪着曹芳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在曾经担任过中护军和护军将军,在中军有很大影响力的太尉蒋济帮助下,接管了洛阳的驻军。

而曹爽只是出去扫墓,并没有带太多的军队。在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屯田士卒修筑营垒自卫,可见他兵力之单薄。因此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具备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爽拒绝交出兵权,司马懿肯定不会手软,会派出军队直接攻击曹爽。而且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排名靠前的军事家,在用兵能力上比曹爽高得多,因此曹爽几乎没有什么胜利机会。

其次,即使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难以和司马懿对抗。

有些人认为司马一族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内部发生了多次叛乱反对司马家族专权。所以曹爽如果逃到许昌,就可以召集起大军讨伐司马懿,这个观点其实有误。

当时魏军除了洛阳外,其他部队分属扬州、荆州、豫州、雍凉、河北五个地区。其中又以直面蜀吴的扬州、荆州、雍凉三个地区和防范北方胡人的河北地区兵力最多

这其中河北地区距离太远,可以忽略不计。而司马懿曾经在最靠近许昌的荆州长期任职,此时的都督荆州的王昶也是司马懿举荐上去,所以肯定站在司马懿这边。

雍涼都督夏侯玄倒是和曹爽关系很好。不过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同样有不少旧部。夏侯玄在伐蜀之战兵败而回,因此雍凉大军到底支持谁还在两可之间。更何况司马懿掌握洛阳驻军以后,就驻军洛水,切断了曹爽西去之路,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雍凉军马的支持。

至于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后来曾经先后发动了反对司马家族专权的叛乱,会让有些人误会他们会支持曹爽。不过实际上王淩和毌丘俭只是忠于曹魏才起兵反对司马专权。

而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由于此前曹爽排挤司马懿,任用亲信把持朝政,他主持的对吴、对蜀的战争都遭到了失败,魏国国力大损。因此实际上朝中忠于曹魏的大臣也反对他继续执政下去。司马懿实际上得到了多数朝中重臣和太后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忠于曹魏的地方大员也不会支持曹爽,反而会支持司马懿。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也不会例外。

很明显,即使曹爽侥幸逃脱了司马懿的追杀,逃到了许昌,也不会得到什么人的支持,一样会兵败。

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即使曹爽拒绝交出兵权也难以和司马懿抗衡,兵败身死的可能性极大。

最佳贡献者
2

即使曹爽不交出兵权,他也斗不过司马懿!因为曹爽在三个方面不如司马懿,所以他必将失败。

一、曹爽得势后便飞扬跋扈,显露出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曹爽不仅在朝廷上大肆安插亲信,试图架空幼主独揽大权,甚至为了追求享受还不惜违制坏法。

从而使上至曹氏亲贵下至文武百官,几乎没有不讨厌他的!而司马懿不仅知道夹起尾巴做人的道理,而且还很注意笼络人心。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曹爽未战就先输一局!

二、司马懿知兵善战,是多年来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老将!论文韬司马懿远在曹爽之上,论武略司马懿更是甩曹爽八条街!

这两个人的素质截然不同本领又有高下之分,贪图享受的曹爽,又岂会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对手?因此,就算曹爽手握兵权也不可能战胜司马懿!

三、曹爽掌权后不仅在朝廷上作威作福,而且也没有忘记对地方官员的压榨。曹爽利用手中的权力公然向各级官员索取贿赂,如有不从者皆会受到打压!

如此一来,必将使他们失去各级官员的拥护,既然没有拥护又哪里会有支持?而司马懿不仅是世家大族出身,与举足轻重的世家大族们有天然亲切感,从而易于获得他们的支持!而且还很注意避免授人以柄,免得被对手利用。

这样做的结果是:以曹爽的飞扬跋扈,反衬出了司马懿的“谦卑”。以曹爽的贪得无厌,反衬出了司马懿的“无欲无求”,以曹爽的急功冒进,反衬出了司马懿的老成持重!

由此可见,在人们的眼里,曹爽不过是因出身于曹氏皇族而窃据高位的匹夫,而司马懿则是“德高望重”的智慧长者!因此当“得人心”的司马懿与不得人心的曹爽发生硑撞时,被硑得头破血流的当然只能是曹爽了!即使曹爽没有放弃兵权,也没有取胜的可能!

3

吕思勉说过:“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敌”。曹爽和司马懿同为8岁幼帝曹芳的辅政大臣,旗鼓相当,互相提防。司马懿老谋深算,演技高超,二人都扶不起,喝粥顺嘴流一身。

让曹爽放松了警戒,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曹爽陪同幼帝曹芳离开洛阳,到高平陵扫墓,司马懿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京城。史称高平陵事变。

曹爽没有反抗,为了城内家族,交出了兵权,暂时保住了性命,成了待宰糕羊,成了砧板上的鱼,没有多长时间,也没有逃脱诛连九族的命运。

曹爽不交兵权,如果有刘备的格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危急存亡关头,只有几个人逃跑,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赵云只救了阿斗,刘备的两个女儿,失落繁邦,15岁分别嫁给敌将为妻),鱼死网破一拼,如果成功了,或许名留青史。

因为司马懿后人不成器,烂泥扶不上墙,改朝换代后,以后的“八王之乱”,二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五胡乱华的时候,“困难”好比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扶不起的阿斗,朝纲混乱,以致五胡肆虐。

4

曹爽是大将军曹真的大儿子。从小就是权贵子弟,以皇亲国戚身份出入宫廷,可谓身份尊贵。少年事情的曹爽,谨慎持重,深得

其父信赖。曹芳即位后,拜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与司马懿并为托孤大臣之后加侍中。改封武安侯。从此,势倾四海,声震天下。

曹爽原本谦虚谨慎,后来随着权力的暴涨,开始专横乱政,大肆贪污腐化,侵吞国家财产。后来又一意孤行出兵伐蜀造成国内虚耗死伤惨重。军事上无能,国内却大搞集权结党营私之能事,连很多老臣都看不下去。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解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再将他满门抄斩,把曹爽和他党羽杀的一个不留。

看到这里,《三国演义》里有具体的描述。很多人想当然,认为曹爽傻就傻在听信司马懿发誓诅咒,为了保荣华富贵交出兵权。换言之,曹爽不交兵权,就一定能赢。但我想说的是,如果换成你是曹爽,你当时也高明不了多少。 而且曹爽假如真的起兵讨伐司马懿,失败仍然是十有八九。

小编结合史实,分析原因如下:

1、司马懿军旅几十年,老谋深算,既然敢起兵政变,必然胸有成竹。不然灭族的就是他了。

2、洛阳城被司马懿牢牢掌控,少说也有几千军队。(占领了各大军营,军官换成自己亲信)。曹爽呢?只带了自己几个兄弟和皇帝,一群扫墓的护卫队。如果短兵相接,当时的兵力肯定不是司马懿对手。

3、曹爽如果听从范恒的计谋,劫持皇帝到许都,司马懿必定领兵追击。别忘了,中央政府还在洛阳城,大臣太后都在城里,司马懿完全可以另立新君,宣布曹爽集团为叛贼,以清君侧名义追杀曹爽。顺便追杀到许都,把皇帝曹芳一起做了。

4、曹爽如果有幸逃到了许都,司马懿追兵后脚就到。天子曹芳下诏号令天下,调各路军队勤王。而司马懿早已大军兵临城下,一下出现两个对立的中央政府,各大军头必定观望按兵不动。如果纯军事对决,曹爽有可能是司马懿对手吗?

5、曹爽全家作为人质在司马懿手里,作为纨绔子弟、从未经历大战的曹爽来说,攻打洛阳明显是投鼠忌器。当然,司马懿阴险狡诈,脸皮厚的像城墙。千万个毒誓声称只要兵权,仍然保证曹爽荣华富贵。富二代公子哥曹爽,哪里经得住司马懿软磨硬泡,一来一往就放弃了。

6、结合前面曹爽伐蜀被司马懿孤立,惨败而归,虽握有兵权印信,但把兵全放在了长安(夏侯玄统领,但没有调动权),直接导致曹爽打不过司马懿。这也是后来司马懿能以大将军令轻松收走夏侯玄士兵的原因。

7、司马懿南征北战,经营军方多年。门生故吏,布遍天下。这点岂是富二代曹爽可比?曹爽即使不交兵权印信,司马懿重刻一个也不花多少钱。反正真打起来,那些军头只认脸,不认印章!就如同袁世凯被载沣赶回老家,河北军方不听号令,最后朝廷仍然得请老袁出山一样!

当然,曹爽远远没有想到司马懿比他想象的要阴毒百倍,一回去就被杀光三族。倒不如战死沙场更壮烈一些。

司马懿得到兵权后,立马反悔,把所有反对他的人都以“曹爽支党”杀了,做实了护国(其实是谋反)。

此举连担保人蒋济都看不下去,吐血而死。

5

如果两军对垒,十个曹爽也白给,要是处置叛乱,当然,这要代表官方的媒体定论,十个司马懿也没用。

6

革命不是请客请饭,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曹爽如果看到过这一句话,并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被灭门三族的是司马懿而不是曹爽。胜算完全在曹爽一方。

先简要回顾下什么是高平陵之变?

魏国少帝曹芳执政时,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但曹爽在朝中排挤司马懿,大权独揽,引起司马懿的极度不满。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魏帝曹芳率领众人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全部随同前往。魏国太傅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获得郭太后懿旨后,封闭了宫城,扣押了曹爽的家人为人质,然后报信给曹芳说免去曹爽的官职,曹爽接到信后,轻信了司马懿,决定向其投降。

这期间,与曹爽交好的大臣桓范借机逃出宫城向曹爽报信,建议曹爽”挟天子以令诸候“,征调各地大军消灭司马懿,然而曹爽却犹豫了,最后选择了最下策的办法,向司马懿投降了。

过了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罪处死了曹爽三族。

这就是高平陵之变的经过,本来高平陵之变优势完全在曹爽一方,但刚愎自用的曹爽不听谋臣之言,最终下场悲惨。

  • 司马懿发动政变前,官职为太尉,但被曹爽剥夺了职权,明升暗降为太傅,全国军政大权完全在曹爽手上。司马懿仅能靠郭太后的懿旨控制宫城,而外围的军队还由曹爽掌握,仍然占有绝对优势。
  • 虽然有郭太后支持司马懿,但毕竟曹芳才是皇帝,而此时曹爽和魏帝曹芳在一起,完全可以用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站到正义的一方,那么司马懿师出无名,就成了叛乱一方,道义上完全站不住脚。
  • 高平陵附近有曹爽出征随带的大量禁卫军,且到许昌不过两天的路程,负责粮食征调的大司农印章也在桓范手中,只要拿着曹芳的圣旨,局面瞬间就可以改变。
  • 虽然曹爽的家人都被司马懿扣押了,但如果曹爽反击,司马懿同样危险。况且曹爽如果投降,全族必死无疑;如果他奋起反抗,家人尚有幸存的可能。

刘邦与项羽在彭城之战时,项羽活捉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并以杀死刘邦父亲威胁刘邦,谁知刘邦竟然耍无赖地说,他与项羽结为兄弟,刘邦的父亲也是项羽的父亲,如果项羽忍心杀了他父亲煮肉汤,一定要分一碗汤一起吃。

并非刘邦真得残忍到对老父亲也无所谓了,但当时形势下,如果他认输,那就一无所有了,不但老父亲和妻子不保,自己也性命难保。

但如果刘邦保住性命,就可以卷土重来。果然,最后刘邦不但胜了,父亲和妻子也没事。

可惜不知曹爽是否看过这一段。

7

如果曹爽身经百战,是可以打败司马懿的。

当时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政变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司马懿抓住了曹爽的弱点,那就是曹爽是一个只知道享受的富二代,没经过战场历练,事实也证明了司马懿判断的没错,曹爽被吓破胆了,当时曹爽家眷都在城中,所以曹爽很快屈服。

假设曹爽身经百战,那么曹爽不会被吓住,曹爽可以带天子远走,然后以天子名义号召各地诸侯勤王,当时很多曹氏宗亲和曹操的旧部还在,他们都会听天子诏书起兵站在曹爽这边讨伐司马懿,那司马懿父子就成了乱臣贼子,很快就会失败。

但是曹爽没有曹真之才,关键时刻没有魄力,最后丢了江山。

8

他若不交出兵权,怕是司马懿会拿皇宫里的人当人质,曹爽的性格还是犹豫不定,所以结果还很难说。

9

在我看来当然有较大的机会可以,高平陵事变的起因是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曹叡,京城出现短暂的权力真空,司马懿带着三千私兵打入皇宫,挟郭太后以令曹魏。司马懿赌的是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当时从洛阳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就劝说曹爽带天子去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以谋逆罪讨伐司马懿。这样一来,司马懿就完蛋了。


如果我是曹爽连许昌也不去,直接带兵杀回洛阳,看司马懿怎么做,只要在城下说,祸首司马懿,如大家无关,杀了他的,封个万户侯。司马懿基本上可以退出历史舞台。

按正史来看,司马懿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他只是挟持太后,又不是皇帝,在外还有很多曹氏的忠臣,他的出路唯有劝降曹爽。而此时曹爽手中皇帝、兵权两大黄牌在手。其实曹爽只要处理得当,一举就可以铲平司马家族,还不用找借口。


只是后来的正史,大家都明白,曹爽被司马懿派来的众多大臣说服了竟然投降,可见曹爽的政治水平比常人还低,投降就是连最后一丝机会也不要了,任人宰割。曹爽这个人没有政治才能而身居高位,败亡是迟早的事情。你们觉得呢?

10

曹爽不交出兵权,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高平陵政变不会成功,则曹爽全家无险!

曹爽性格懦弱,身边有智囊都没有用,曹爽只爱娇妻美妾,交出了兵权,注定了被司马懿诛杀全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