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最终决定交出兵权,主要原因是他做事没有主见。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当时他也不具备和司马懿抗衡的能力。
首先,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因为太子曹芳还年幼,于是任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执政。曹芳继位初期,曹爽对司马懿还非常尊重,听从他的意见。不过后来曹爽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把司马懿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同时任命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洛阳的军队。加上曹爽自己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曹爽可以说兵权在握。
然而当司马懿发起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和曹羲、曹训等人都陪着曹芳去高平陵扫墓。司马懿在曾经担任过中护军和护军将军,在中军有很大影响力的太尉蒋济帮助下,接管了洛阳的驻军。
而曹爽只是出去扫墓,并没有带太多的军队。在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屯田士卒修筑营垒自卫,可见他兵力之单薄。因此在洛阳附近司马懿已经具备了绝对的兵力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曹爽拒绝交出兵权,司马懿肯定不会手软,会派出军队直接攻击曹爽。而且司马懿也是三国时期排名靠前的军事家,在用兵能力上比曹爽高得多,因此曹爽几乎没有什么胜利机会。
其次,即使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难以和司马懿对抗。
有些人认为司马一族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内部发生了多次叛乱反对司马家族专权。所以曹爽如果逃到许昌,就可以召集起大军讨伐司马懿,这个观点其实有误。
当时魏军除了洛阳外,其他部队分属扬州、荆州、豫州、雍凉、河北五个地区。其中又以直面蜀吴的扬州、荆州、雍凉三个地区和防范北方胡人的河北地区兵力最多
这其中河北地区距离太远,可以忽略不计。而司马懿曾经在最靠近许昌的荆州长期任职,此时的都督荆州的王昶也是司马懿举荐上去,所以肯定站在司马懿这边。
雍涼都督夏侯玄倒是和曹爽关系很好。不过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同样有不少旧部。夏侯玄在伐蜀之战兵败而回,因此雍凉大军到底支持谁还在两可之间。更何况司马懿掌握洛阳驻军以后,就驻军洛水,切断了曹爽西去之路,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雍凉军马的支持。
至于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后来曾经先后发动了反对司马家族专权的叛乱,会让有些人误会他们会支持曹爽。不过实际上王淩和毌丘俭只是忠于曹魏才起兵反对司马专权。
而在高平陵之变发生时,由于此前曹爽排挤司马懿,任用亲信把持朝政,他主持的对吴、对蜀的战争都遭到了失败,魏国国力大损。因此实际上朝中忠于曹魏的大臣也反对他继续执政下去。司马懿实际上得到了多数朝中重臣和太后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忠于曹魏的地方大员也不会支持曹爽,反而会支持司马懿。扬州都督王淩和豫州都督毌丘俭也不会例外。
很明显,即使曹爽侥幸逃脱了司马懿的追杀,逃到了许昌,也不会得到什么人的支持,一样会兵败。
所以高平陵之变时,即使曹爽拒绝交出兵权也难以和司马懿抗衡,兵败身死的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