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人都曾疑惑,为什么项羽带领仅仅三万人能在彭城之战中打败刘邦五十万的部队,创造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在垓下带领十万人马却被击败,最后逼得乌江自刎,身首异处。战争的人数并非决定胜败的唯一因素,这其中还有许多其他内在的因素影响着战局的走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两场战斗中,不同的条件和因素来得出项羽战胜与战败的原因。

首先彭城之战是放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熠熠生辉的一场成功军事案例,这场战役将项羽天才般的军事能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此时跟项羽交手的,是统帅着五十万大军,手下有张良萧何等出谋划策,英布樊哙等冲锋陷阵的刘邦。并且刘邦本人带兵打仗的能力也不低,项羽部下第一猛将英布后来造反时也曾言当世打得过他的,就只剩一个刘邦了。那这种情况下项羽是怎么打赢的呢?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将彭城占为都城,本以为没人敢打自己,也就没做什么防御措施,结果被刘邦抄了老家,夺下了彭城。气急的项羽立即赶了回来,但他并没有被愤怒影响理智,而是小心翼翼的绕到了彭城的西面,为了不走漏风声,项羽仅仅带了三万人,这一举动成功瞒张良陈平等人。而且此战中项羽采用的作战风格与世人熟知的巨鹿之战时采用的截然不同。因为打法很不一样,所以就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项羽挑选在凌晨时分汉军最疲惫的时候下手,毫无准备的西面守城军被迅速击溃,项羽直扑汉军的指挥中枢,也就是刘邦的位置所在。本来稳居后方的刘邦突然身陷危局,于是赶忙逃命,向着城东北方向的主力靠拢。汉军的指挥中枢就这样直接瘫痪,无法有效的调配军队,项羽一路冲杀,汉军无法进行有组织的对抗,在溃逃的时候引发连锁反应,本来人心就不是很齐的诸侯们更是趁此时反水。最终在项羽的追赶下,五十万大军被打的支离破碎,四散逃命者无数,十数万的汉军尸体堆积在河里导致河水断流。

接下来讨论垓下之战,垓下之战中与项羽对垒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同样赫赫有名的用兵之神韩信,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里,世上最会用兵的两个人就是他们了,但他们的博弈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项羽在刚和刘邦签订完和平盟约后回去的路上,刘邦有心算无心,对项羽展开突袭。楚军只好仓皇应战,且战且退然后再伺机反扑。项羽一直突围到垓下,决定就在这个平原与六十万汉军决一死战。在项羽英勇的率领下,楚军异常骁勇,连克汉军数道防线。然而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在每一道防线被击破后都迅速合围,组织一道新的防线,六十万大军宛如一个泥潭将楚军深陷其中。最后项羽战至两万人被包围在垓下,又遭遇张良奇策四面楚歌,军心动摇,随后在乌江战至最后一卒并自刎于此。

这两场战役的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汉军两次指挥作战的指挥官不同。韩信对战场的把控能力还是要胜于刘邦的,甚至逼近于霸王项羽了,给他六十万部队调遣自然是能够有很大转圜的余地。二是作战准备的不同。彭城是项羽突袭刘邦,而垓下是刘邦出尔反尔突袭项羽,没有准备的一方往往要被动许多。第三点,彭城之战是一次直取敌方中枢机构的斩首行动,人少一点也无所谓,只要能够达到使敌方指挥机构瘫痪的作用然后引起混乱就可以了。而垓下是大平原,两方人马正面对决,人数的劣势是很难弥补的一项因素。

总的来说垓下之败很正常,并不耻辱,或者可以说韩信有些胜之不武。但遗憾的是项羽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决定就在此处了结西楚霸王传奇的一生。

最佳贡献者
2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来讲,他的最后一仗亥下之战确实打得憋屈,想当初彭城之战的时候,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手里面只有几万的军队,但这几万人都是他的精锐,而他主要的主力却还位于齐国的土地上,也就是说,如果彭城之战失利,那么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其他的部队在拉起来,一只十几万人的人马去和刘邦争雄。

而刘邦突袭彭城,一部分来讲也是趁着西楚霸王项羽的主力部队不在才成功的,所以进入鹏程以后,刘邦以及诸侯联军可以说是烧杀掠抢,无恶不作,就没有把彭城当成自己的土地,打算掠夺一番以后就立刻退下去。

亥下之战,项羽满打满算才凑出来一只10万的部队,多出来的5万人呐,是过来凑人数的,最后证明这帮人只会拖后腿,这个时候的项羽所率的5万军队也不是曾经精挑细选的精锐了,而是他麾下能够动用的全部力量,所以对比两场战役,我们就发现了这两场战役根本上的不同。

项羽和刘邦差距在哪里?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差距就在于萧何。

刘邦可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战越强,但是项羽不行,为什么项羽的土地一天到晚都在那儿燃烧战火和来的发展何来的提供大量的战备物资,而刘邦的土地呢?拥有着关中之险,可以保证前线的军队不断的有源源不断的物资和援兵。

刘邦好几次被项羽打的,那是没脾气,一天到晚都想放弃了。萧何一次又一次的把援兵和物资送到了前线,告诉刘邦必须要坚持住。

正是由于萧何在后方的经营谋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让刘邦拥有了一块儿稳定的物资供应点,怎么让刘邦可以继续战斗下去,但是项羽呢,项羽手里只有一个范增,而且范增对于内政方面可以说没有多少建树,部队是打掉一点儿就少一点儿,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补充。

所以最后项羽的土地上面可以说是山穷水尽,没有办法再负担起一场大型战争了,但是刘邦却可以继续作战下去,养活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这几年的战争给当地老百姓给楚国的老百姓带来怎样的灾难,相宇是看在眼里呀!

因此,当项羽在自己的军营里面听到了楚国的诗歌声的时候,立刻就认为自己所有的d盘全部被刘邦给占领了,当那个亭长告诉项羽江东还有子民还有军队的时候。项羽就说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说到底,项羽的最后突围之战可以说是一场抱着必死的决心打的一场战争,从头到尾他就没有想在活着出去,所以最后他打到乌江边的时候都惊讶自己,我居然杀到了这里,回到了这里?

3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项羽不肯渡乌江的原因,一句诗已经明了了。

项羽少时,志气非凡,读书舞剑皆不成,却要学万人敌。看到巡游的秦始皇时,对其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年少项羽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已经显露无余,颇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霸气。灭秦后,项羽又自称“西楚霸王”,是何等的霸气荣光。

项羽的英勇无敌和能征惯战,确实让无数人为之折服。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项羽率五万楚军,和诸侯军一起大破章邯、王离四十万秦军。彭城之战,达到了辉煌的巅峰,项羽仅用三万精骑,长途奔袭,大破五十六之众的刘邦联军,杀敌三十余万,打的刘邦抛弃家眷,仓皇而逃。

但是,其后的荥阳之战,项羽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刘邦为了阻击楚军的追击,派兵到处袭扰楚军后方,断绝楚军粮道。项羽被迫和刘邦“鸿沟议和”,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此时的项羽,锋芒已经开始消散。

刘邦撕毁和议,追击撤退的楚军,俘虏了楚国大将周将军,策反楚大司马周殷,击破楚大将钟离眛的部队。刘邦又在之后的战斗中,将楚军精锐一一击破。龙且军团、项声军团、曹咎军团,先后被歼灭,楚军主力丧失殆尽。

项羽缺兵少粮,只能带着残军从陈下一路败退到了垓下。项羽此时还有十万楚军,而汉军兵力六十余万。如果项羽锐气还在,还是完全可以殊死一搏的。但是,一曲楚歌,勾起了十万楚军的思乡之情,也让项羽错误的认为楚国已亡,彻底丧失了楚汉决一死战的信心。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可奈何、奈如何……包含了多少的壮志未筹和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无奈。歌毕,虞姬自刎身亡,而项羽也踏上了茫茫不归路。

项羽率八百余骑突围,杀出重围,渡过淮水,却迷失大泽。一路血战,八百骑杀到了只剩二十八骑。

项羽面对失败,豪言道:“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自秦末起兵,奋战八年,至今霸气尚存,决不认输,竟以二十八骑,突破了数千人的包围,杀到了乌江岸边。但此时的项羽,透露出了更多的无奈,虽然战意犹在,却已经开始归咎于天了。

项羽面对乌江亭长让之渡江的请求,笑道:“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此时的项羽,面对滔滔江水,已经认命了。项羽想起当初起兵时的八千江东子弟兵,不由的悲从中来。此时的他,只求无愧于心,拔剑自刎而亡。西楚霸王,悲哉!壮哉!

项羽一生,勇武刚毅,坦荡磊落,做事只求无愧无心,让人不由得赞叹。但英雄终有末路时,如果遇到失败之时,却缺少了一分坚韧,那就只能是长叹一声,留下无尽遗憾了。如果项羽和韩信中和一下,项羽多一点韩信的忍辱持重,而韩信多一点项羽的霸道刚毅,那么最终争霸天下的,相信会是项羽和韩信。而刘邦,应该是哪凉快,哪待着去了。但,这只是如果……天下一统,终归刘邦,的确是“天意”呀。项羽是毁了刘邦,也成就了刘邦。

这正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霸王之死,只能留给后人无尽的疑问和感叹了。

4

我个人认为,《史记》有抬高项羽的倾向,用以衬托刘邦的流氓。英雄项羽无奈的死去,流氓刘邦愉快地建立汉朝。

《史记》告诉我们,一定要像流氓一样活着,不要做英雄,不然你会很痛苦。



秦始皇统一天下,根基并不牢靠,因为残暴,人们思念的是自己的故国。所以秦始皇一死,陈胜、吴广揭竿,天下子民都想恢复自己的故国,所以什么楚王、赵王之类的野心家都出来了。

项羽的勇武在起兵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却没有那么英雄。他先杀了准老板殷通,又杀了上司宋义。诸侯人人畏惧项羽,这虽然威风,但未必是好事。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有凝聚力。

秦灭亡后,项羽同样做了流氓的事,把名义上的主子义帝楚怀王干掉了。

也就是说项羽没有什么人格魅力,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玩的是同一套把戏。同样是流氓,刘邦懂得妥协退让,项羽一味逞强,留不住人才,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

项羽该杀刘邦时却犹豫了,鸿门宴放走了刘邦。彭城之战又被刘邦走脱,多次失去机会。



彭城之战,刘邦讨伐项羽的理由就是他杀了楚怀王,刘邦因此得到了诸侯的支持,聚拢了五十六万兵马。对彭城之战的规模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刘邦五十六万兵马这个数字一定是有水分的。



刘邦的五十六万可能被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但不管怎么说,项羽是赢了,刘邦仅带十余骑脱身。脱身就脱身,还被描写成天降狂风,才得走脱。这狂风只对项羽军起作用,对刘邦无效。

这历史写的,不能不令人相信,司马迁是个霸王吹。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刘邦逃跑居然还能再起,而项羽却做不到。

司马迁也不能架空历史,垓下之战该写还是要写的,但是要把项羽写的漂亮一点。实际上楚军和汉军还在交战搏杀,项羽居然带着人跑了,临阵脱逃,不为逃命,却是为何!

如果项羽不想过江东,他为什么要跑?最后他不肯过江东是受伤太多,已经是跑不了。即使他过了江东又能怎么样,能躲过刘邦的追杀搜捕吗?



有的人可以失败无数次,有的人只能失败一次。流氓对流氓,谁也不英雄,谁也不高尚!

5

羽之神勇,世所无二,这是史书对于项羽的最高评价,嗯嗯非常好,几乎高到了直接将项羽封神的地步,也因此项羽成为人们心目中勇战派的代表人物。

勇战者:好勇斗狠,以敢战能战,战而必胜著称。

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的,比如岳飞手下大将杨再兴,五胡乱华备受争议的冉闵,元末明初朱元璋左膀右臂常遇春,开创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还有蜀国唯一的名将关羽,等等都属于勇战派代表。

可是恰恰是这一个评价就让项羽的人生成就止步于此。

勇战,那是政治家该做的事情吗?不是啊!

那是武将做的事情,而项羽地位和做派不能二元统一就决定了他的人生上限还有最终的成就。

话说你不是武将,却做着武将的事情,最后当然是名不副实,成为政治家的垫脚石。

政治家之所以为政治家,和手下办事人的区别就是权谋,手腕还有天下观,而这才是赢得天下的关键。

转过头我们看看项羽的对手刘邦。

作为大汉的开创者,刘邦的起点可谓是非常低,有句话所的好“帝起于微末。”正因为起于微末,才对自己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刘邦看来,无用的高傲和尊严都是扯淡,那么他的做派就更有效果也更实际,那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找寻合适的人帮助自己。

他明白自己不会治国,于是对萧何说,这大后方交给你,我放心。

他明白自己不通谋略,于是对张良说,这大政方针你看着办,我放心。

他明白自己不通战事,于是对韩信说,信儿啊,你是大将之才,行军打仗就你了。

于是乎,汉末三杰成为他成事的关键,而他要做的不过是在从善如流而已,看刘邦故事就如看之后刘邦后裔刘备故事一样,承认自己的不足,用最合适的人帮自己做事。

看完刘邦我们在看看项羽,那就完全是又一个故事了。

作为西楚霸王的项羽,人生起点那是比较高的,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妥妥的贵族出生,也因此他有着与身俱来的贵族气质和贵族精神。

气质精神,都是好词,在项羽身上体现的那是淋漓尽致,如果在现代社会,项羽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富二代,权二代还是标准的霸道总裁,走到哪里都是小丫头片子们大呼小叫。啥鹿晗啊这样的小鲜肉,估计被秒的渣都不剩下。

可是这恰恰是他失败的原罪,从来都是高人一等的人就不会有虚心谦卑和从善如流的心态。

他明白自己不会治国,可是他不会承认,最后自己瞎掰,弄出个复古分封。

他明白自己不会谋略,可是他不会承认,最后自己瞎掰,气走了唯一的王佐之才范增。

他明白自己太会打仗,这个他必须承认,最后自己带兵,气走了旷世奇才韩信。

他就是这样一个,知道自己缺点但是也不会改正的人,霸道范儿十足。

而这三个明白和不明白就成为他最后宁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的原罪。

不会治国的他复古分封,自己做西楚霸王,弄出来无数个地方王,这所有的王一开始还都比较听话,可是在项羽不管不顾,裁军之后,开始出现异动,那就是背叛迭出,这时候的项羽开始疲于奔命,到处救火,最后火没灭,让并出汉中的刘邦捡了便宜。

不会谋略的他自己瞎掰,气走亚夫范增,从此过上和虞姬的二人世界,可是没有谋士出谋划策的项羽,还有人可以劝的动吗?答案是没有,于是他从此成为一个独夫。独夫的个性就是天上地下为我独尊,谁他妈也没我强。没有人在耳边逼叨叨的项羽,那还不是膨胀到天上去了。

太会打仗的他,气走韩信,最后又被韩信可收拾了,这个奇耻大辱他吃的下去吗?高傲如项羽,可从来不是谦虚的人,但是失败还是到来了,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那被打击的心灰意冷下,如何还有求生和二次创业的勇气?

自刎乌江前的项羽我们看看他的所作所为,就能侧面印证他为何不渡乌江,其实他是想渡江的,只是最后的战斗反思让他又改变了主意。

夜四面楚歌,项羽惊说:“汉军已攻占楚地吗?为何这多楚人?”

于是夜起饮酒,虞姬陪伴在侧,他作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几遍,虞姬也和他一起唱,随后虞姬自杀项羽落泪几行,之后项羽跨上战马,八百骑兵和他一同突围。

天亮时,汉军发觉项羽突围,就追击,项羽渡淮河,到阴陵,迷了方向,向老农询问,老农骗他:“左拐。”项羽左走陷沼泽被汉军追上。

项羽又率兵东走,仅剩28骑,军追兵数千,项羽对手下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今困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今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把骑兵分四队。对手下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带头冲杀,汉军人仰马翻,斩汉军一将。随后与骑兵会合,汉军不知项王在哪。也军分三路,项王冲击,又斩汉军都尉,杀数十人。只损两骑便问随骑:“如何?”骑兵佩服地说:“如你所言!”

随后项羽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称王。望大王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追到这也没办法渡江。”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不愧于心乎?”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命骑兵下马步行,手持短器交战。仅项籍就杀汉军几百人。看见汉军将领吕马童说:“你我老朋友啊!”吕马童面对项羽,指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就割脖子自杀了。

感谢太史公司马迁生花之笔,让我们生动形象的看到一个末路霸王的求生之路!

项羽想死吗?其实是不想的,这从他突围开始,到渡过淮河,到迷路被围,到继续逃跑最后到乌江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他如此求生,到处突围奔袭,最后又为何不跑了自杀了?

有人说,是感叹虞姬被杀爱情没有了,这算是理由吧,至少虞姬死后他落泪了。

有人说,是心中的高傲杀死了他,他不容许失败却最终失败,这也算是吧,因为太骄傲。

有人说,是江东子弟跟随自己而来,最后无一人生还,只有自己回去,怕被骂,这也算是吧。

可是,这都不算真正的理由。

促成项羽死的,是逃亡路上发生的三件事而已。

第一:迷路的项羽被老农忽悠,走错了路,最后被围。

这点让他明白,自己已经民心尽失,而这民心尽失就和他之气啊的暴力杀戮有关。

第二:追击战中他战无不胜。

这点让他明白,自己还是那个自己,战无不胜,可是天下已经不是那个天下,战胜不是决定天下的关键点,他在反思自己是否错啦。但是高傲如他还是不肯承认。

第三:乌江边只有一个渡船而已。

是啊,只有一个船,那我一人渡江,难道抛弃跟随我突出重围最后的忠勇义士吗?这不符合他的人生观,与其苟活,不如共义。

第四:看见原本是下属的人吕马童

这个人的出现才是最要命的,冲杀决死,项羽从来不怕,可是面对自己的下属,原来的部下他害怕啦,原来我自以为的悍勇无双,并不能让我成为他们的主将啊?

这就是项羽的宿命,他在逃亡路上才深切体会到,自己已经民心尽失,即使战无不胜又如何。最后的猛士是他唯一的牵挂,可是一人独活,有脸面吗?叛徒的出现让他明白自己军心也尽失,那么自己如何还有翻本的资本。

于是,民心没有,军心没有,唯有骄傲还在的项羽自刎乌江,而所谓的愧对江东父老不过是他给自己找的托词而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还是李清照能懂项羽,不过他也只是以女人那特殊细腻的心思给项羽做了注角而已,真实的项羽其实在人生最后时光里才明白,自己不该做勇猛无双的将军而该做政治家,可惜已经晚了。

6

问题:项羽曾以5万兵力在彭城击溃刘邦50万人,明明可以重头再来,为何不肯过江东?


前言

此一时彼一时,彭城之战时的局势与四面楚歌时候的局势已经不同。项羽不肯过江东自然有他的原因。不外乎这几个方面。

英雄本色,士可杀不可辱,宁肯战死沙场,也不做逃兵。

有愧于江东父老,爱面子不肯过江东。

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过了江东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对江东父老失去信心,他们是否能够支持自己很难说。

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到项羽,自然会想起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李清照在两宋之间,有感于南宋小朝廷的不思进取,作诗讽刺士大夫。

在这首诗中的项羽,是一位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丈夫。

这种解释,应该是项羽不肯过江东的第一种原因:

英雄本色,士可杀不可辱,宁肯战死沙场,也不做逃兵。

二、耻向东吴再起兵

唐朝诗人胡曾最喜欢写咏史诗,当然会写到项羽。他对于项羽的解读是::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大好的局面一手好牌,被自己打得稀烂,如何好意思再回江东呢?《史记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写到: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是第二种原因:

有愧于江东父老,爱面子不肯过江东。

三、大业固非人事及

唐朝另一位诗人孟迟也在诗中写了自己的观点: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史记项羽本记》中记载:

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乌江亭长说,江东还有基础,还足以让我们东山再起,希望您还是赶紧过江吧。

但是孟迟却说:大业固非人事及。如今的局势已经是大厦将倾,不是人力所能恢复的,你乌江亭长劝项羽过江虽是好意,但是你又怎能理解大局呢?

孟迟认为项羽不过江是因为第三种原因:

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过了江东也很难东山再起了。

四、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亭》在这件事的评价是: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批评了项羽不肯过江的第二种原因,他认为 “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

不过王安石一下子撤下了遮羞布: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说,就算你项羽回到了江东,但是江东的弟子真得还会为你项羽卖命吗?

了解项羽的人知道,项羽本不是江东人。他和叔叔项梁起兵时,的确得到了江东父老的支持。但是败战之后,跟随的江东子弟纷纷战死,他的谋士范曾也和他分道扬镳。此时的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了。

结束语

项羽并不傻,应该不会仅仅为了面子拒绝回到江东,而是判断形势以后,认为过江东也于事无补。

过了江东以后,恐怕也没有能力分江而治,估计刘邦一定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更何况,江东子弟未必能够愿意在为项羽卖命了, 岂不是自取其辱吗?

还是孟迟说得最有道理:

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

@老街味道

7

彭城一战中,项羽带的是真正的主力——楼烦骑兵,所以才能胜刘邦。垓下之战后,他就算过江东,拿什么和刘邦拼?

一支部队精不精良不是看人数多少,而是看到底战斗力成不成。项羽灭掉秦国之后,接收了楼烦骑兵的主力。这支长城军团才是项羽横扫天下的根基。

楼烦骑兵的战斗力到底有多强,你可以看一下垓下之战时的战斗力,几十人对阵几千人,可斩将夺旗而少损而退。虽然这里主要是战神项羽的功劳,但是如果不是这些骑兵自身素质强,也不可能有如此骄傲的战绩。



刘邦主要是以步兵为主,所以面对项羽就在彭城一战中吃了大亏,所以后来他也开始组建自己的骑兵兵团,也开始使用楼烦骑兵。

项羽这支主力部队如果留到垓下之时,也不会落到自杀的地步。

这支几万人的楼烦骑兵哪里去了呢?

被韩信干掉了,当时这支骑兵由龙且带队与韩信在齐国开战。

正面对敌,韩信肯定不是这帮骑兵的对手,因为韩信带的不是精锐,精锐全被刘邦抽调走了,所以韩信用水淹干掉了这群骑兵。

当龙且败亡之时,当时史记记载了项羽的反应。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

你什么时候见过项羽害怕和低头过?但此时的项羽不得不低头,因为他手中最厉害的武器已经被折损了。



你从项羽的低头中就可以知道楼烦骑兵的份量。这也是项羽走下坡路的开始,项羽的长处也是骑将,骑将没有骑兵,那叫啥呢?

如果回到江东,他能东山再起吗?不是没有可能,但想和刘邦争天下的机会应该不见了,最多是枯守割据。

项羽一生唯一一次的屈换来的是失败,因为韩信不听他的劝,还是帮刘邦。

所以项羽不可能有第二次的屈,这是他的性格生成的,他觉得天要亡他,他的信心已经被灭。一个没有信心的人已经不会再是一个英雄。

项羽接受不了这样的结果,所以他认为自杀是最好的结局。

8

都别抢,我来答。

今时不同往日,虽然项羽当年曾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骑兵一举击溃刘邦的56万诸侯联军,但彼时的形势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就是换了对手,但话说回来,对手是谁并不重要,关键得看对手给自己造成了什么困境。

项羽不肯过江东主要有两个方面:自尊和形势。

  • 项羽的自尊

自尊心是心理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的心理状态,说的高雅一点叫做爱惜羽毛,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爱面子。项羽并不全然是那种爱惜自己羽毛的人,如果他爱惜自己的羽毛,那么他就不会做出坑杀20万秦军俘虏,也不会杀掉义帝。

可见项羽对于自己的名声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重视,但他又是爱面子的,其实爱惜羽毛和爱惜面子在本质上有些许的不同,爱惜羽毛更加注重自己在人格上的清白,不容许自己做出有辱自己人格的事情。而爱惜面子则是注重外界对自己人格的态度。

有两个例子比较能够说明问题:

  1. 例子一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进入咸阳以后,刘邦不敢与其争锋,当时的项羽已经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实质领导人,也是最有机会统一天下开创王朝的人,但很遗憾由于其性格问题错失了这一机遇。当时有人劝说项羽定都关中,但是项羽在思想有一种“小富即安”的色彩,因此对争夺天下没有很大的兴趣。

所以你看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觉得自己如今成功了,秦朝已经推翻了,这就是他的目标,所以他也没有再多的打算,因此决定回到家乡光宗耀祖。所以你看项羽这个人的志向其实并不是很大,劝说他的这个人就说“华而不实”,项羽很生气,觉得这个人侮辱了自己,就把对方给杀了。

可见项羽这个人的自尊心还是很强,不容许别人侮辱自己,轻蔑自己。

  • 例子二

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失败以后,来到乌江边,当时的乌江亭长劝说他渡江到江东图谋东山再起,但是项羽很豪迈,说这次失败是天要亡我,而且我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为什么项羽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回到家乡呢?

他之前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这句话的另一种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不是以成功的姿态,富贵的身份回到家乡,而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到家乡,我有什么脸面去面对父老乡亲呢?这是项羽的自尊心,他不愿以弱者的姿态去面对家乡的亲人。

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史记·项羽本纪》

而且项羽比较有意思,他觉得自己的失败不是“人为”,而是“天意”,也就是说不是因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导致的失败,而是老天要灭亡他。可见项羽这个人的心性是比较刚愎自用的,而且不善于反思自己的错误,觉得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命运的决定。

对于项羽的这番言论,历来都受到批评,司马迁在末尾评价说: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就是说项羽犯了错误不知道悔改,反而说是上天要灭亡他,这不是谬论吗?

《法言》中也对此提出总结说:

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意思项羽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不会使用人力(谋士),而刘邦能够成功是因为能够合理运用人才,即所谓“群策屈群力”,也即曹操所说的“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

所以项羽有点“注定论”的色彩,所谓的注定论就是说任何事情都是注定的,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因此他对乌江亭长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老天要灭亡我,就算我渡江回去又有什么用呢?

这是项羽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项羽的内心多少有一点愧疚,他们当初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结果今天全部战死,一个都没有活着回去,因此项羽更加没有脸面去面对父老乡亲们了,所以你看项羽就说“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就算大家嘴上不说,难道我心里就不愧疚了吗?这一方面来说,项羽确实有情有义,有一种“梁山义气”的感觉,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偏偏是这一点害了他,毕竟对于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来说,顾忌儿女私情是大忌,容不得一点心软。

不过话说回来,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他不肯过江东,是因为心中有愧疚感,而且自尊心严重受损。所以这对于当时的项羽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以我们现在的历史眼光去看,项羽不过江东是意气之举,但却恰恰展现出人性中残存的一丝道德自觉。

因此人性是非常复杂的,刘邦虽然最终成功了,但是名声非常不好,你看他逃命的过程中把一双儿女踹下车,夏侯婴救起来之后他还要杀人家。开国以后大杀功臣,所以虽然刘邦知人善用,但是人格低劣,在这一点上远远比不上项羽。

  • 垓下之战后的形势

从另一方面来说,假如当时项羽度过乌江东山再起,但是形势对他来说也不是非常乐观。当时的刘邦可以说已经占据了绝对性的、压倒性的优势,想要遏制项羽的崛起几乎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因为垓下之战对于项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史记·项羽本纪》

当时项羽唯一拥有的十万楚军在垓下之战中全军覆没,用元气大伤来形容他压根就不合适,几乎可以说项羽经此一战被打的土崩瓦解,再也没有能力和刘邦叫板,他回到江东以后只能重新组织军队反抗刘邦,但是这对于项羽来说无非只是垂死挣扎。

首先刘邦已经名义上夺取了天下,项羽的地盘尽数被刘邦占领,地盘的扩大让刘邦拥有足够的物资和项羽对抗,当时的江东是指长江下游江南一带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管项羽把江东作为根据地和刘邦做对抗的话,他确实能够和刘邦纠缠一段时间。

然而刘邦还有另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天下诸侯的附庸,当时刘邦为了对付项羽,通过分封异姓王的方式将这些势力笼络到自己的麾下。

信、越不至,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坚壁自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二人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破也。”——《资治通鉴》

没有了天下诸侯的支持,项羽可以说成为了孤家寡人,难以和彼时的刘邦对抗,因为刘邦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击败残存的项羽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此即便项羽度过乌江以后,形势的转变恐怕也不允许他能够再次和刘邦对抗。

毕竟这时候的项羽可以说一切都需要重头再来,但刘邦已经拥有几十万的军队,而且势头正劲,项羽想要翻盘的机会可以说是十分渺茫,综上述所,可见项羽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即便渡过乌江也只是徒劳罢了。

倒不如死在乌江边,还能换取一个好名声。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9

项羽用兵之道还是比较高明的,但他的特点也是他的一个巨大短板。项羽从来身先士卒,冲杀于阵前,对于战场的信息是第一手的,所以项羽的指挥节奏可以总比对方先一步,就算对方用兵能力高于他,但从指挥发令到将士们执行还有几个步骤,所以项羽常常发生以少胜多的案例。

听起来是他的优势,但其实也是他的劣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项羽带的兵都是经过千锤百战训练有素的老兵,他的部队贵精不贵多。项羽也确实有自己的一套带兵打仗的方法,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带领他们打胜仗。

项羽被称为战神,垓下之战前无一败绩,什么概念?金庸先生笔下的独孤求败大家应该知道吧,我想古往今来历史中出现的人物能和独孤求败相比的,也就项羽了吧!项羽并不求败,但一旦败了,他那精挑万选的队伍,就再难建立起来了!

韩信被称为军神,最厉害的还不是如何排兵布阵,而是不管是哪来的壮丁,哪怕是刘邦的妻妾,经他调教出来后都能打仗了,而且还无往不利……简直就是撒豆为兵。这是项羽所不及的,如果带着一群乌合之众,项羽的打法就是找死,如果让他坐后方指挥,那他又没有跟韩信这样的指挥家一较高下的能力。

所以项羽有才能,但要求太高,对自己的要求高,对手下要求也高,一旦条件达不到,他就难以发挥,说白了还是军事才能不够。哪怕渡江了,也难以再东山再起,如果最终如吕布一样,东躲西藏被抓住再杀掉,霸王的威名和形象将大打折扣!

当然,这是我在说,项羽当时怎么想的,谁又能真的说得清呢!也许就是累了,想睡一会了……

10

项羽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抓主要矛盾。

后世文学都对项羽有所偏袒,因此项羽给众人的印象就是有情有义,对刘项之争的印象就是实在年轻人输给了老流氓。这样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项羽是政治人物,因此他必须具备政治思维。缺少这个思维,哪怕你带兵有多牛也白搭。事实证明,项羽有这样的思维,但是关键时刻会犯疏忽,这项被动技能的触发条件有些苛刻。

案例一,项梁死后,项羽被宋义掣肘压制。于是他做出了反映,直接杀了宋义夺权。这段说明,项羽准确地判断出了楚军内部的形势,将眼前的政敌除掉。虽然手段比较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至少证明项羽在这一方面是有头脑的。

案例二,项羽在关中会盟诸侯,恢复六国,并加封了几路诸侯,自己封西楚霸王。这一段,说明没有触发被动技能,没有用政治思维来思考问题。前锋带球到门前不射门,对着门柱一顿猛抽?男票攻陷女票最后一关,结果说我好喜欢你的枕头啊?项羽逼得诸侯膝行向前,结果是我当大王,你们当小王,咱们各回各家找妈妈夸。

秦始皇:???

灭我朝的人不想当皇帝吗?

以至于很多都说,哎呀,当初项羽如果在鸿门宴杀了刘邦,项羽就如何如何。我告诉大家,项羽就算在鸿门宴杀了刘邦,他接下来依旧是分封诸侯,各回各家找妈妈夸。然后彭越、黔布这些该反也得反,直至出现一个项羽摆不平搞不定的人把他灭掉。

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认为刘邦并没有得罪他,没理由杀。这点没有问题,说明项羽光明磊落。

但是,项羽应该要确立自己绝对合法的地位,成为诸侯实际意义上的共主。简单来讲,就是当皇帝。

只有这样,当诸侯造反的时候,项羽可以高举义旗,天下共击之。他比各位诸侯拥有的巨大优势,不是自己的带兵造诣,不是自己的神武之力,而是他自己的年龄哪!

代入到项羽的性格种,我们会发现,项羽不会高瞻远瞩,对周边潜在的威胁缺乏敏感度。一定要打疼他了,他才会回身反击。抛开项羽残暴的一面,项羽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简直就是社会标杆。

题主在问题中强调“明明可以”,显然对项羽无限惋惜。事实上,项羽当时确实无力回天。即便有,项羽也想不出卷土重来的理由。他的起步,是靠项梁运营起来的。只怕项羽就算重头再来,在誓师大会上,他也只会喊出:“干死刘邦这个王八盖子”的口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