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问的好,值得探讨一番。在主流学术界,素来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事实上真是这样吗?可能未必。我们可以先从“封建”的基本概念和本质内涵谈起,然后就能对问题下基本结论了。



什么是封建呢?说起来可能很复杂,但关键本质就四个字:封邦建国。也就是主体政府通过分封宗室、勋臣在指定区域建立指定规格的邦国,以为国之藩篱,屏障中央。据周礼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当然这是周朝时候的规矩,到了春秋、战国虽然还是封建制,但周天子衰微,地方诸侯早已把规矩整的一团糟了。

恰恰到了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强化了中央集权,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完全代替了封建制。所以如题,提问者的问题描述是对的,秦国是封建制的产物,秦朝则是封建制的终结者。只是到了两汉,封建制时有时无,却也是一直在持续,刘邦开启了异姓王的封建口子,最后也给关闭了,刘氏宗室却也一直享有封邦立国的权力,汉武帝时的“推恩令”也没根本消灭封建制,只是分散弱化了邦国的实力。到了隋唐、宋元等朝代,封建制已经名存实亡。

明朝虽然算是“封建”的一次事实上的回光返照,朱元璋的儿孙们有藩王名号,也各有藩地,却没有成为正式的藩国,因此算不上。清朝统治者则更狠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们以及公侯等,无诏不得出京,哪还有半点封地承载封建?从汉以后到清,都处于帝制专制时代。

如果让我说,顶多能算到东汉,中国的封建制就寿终正寝了。你觉得呢?


谢谢。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司马砸光

最佳贡献者
2

是被题目给吸引了,本是专注于教育。

看问题,以及题主的描述:中国的“封建”是秦就结束了,还是持续到近代?

可以说这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普通人要去理解,那么我们就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这个问题。接下来我就用聊天的方式来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会用到这个词,它代表的是思想问题,表示思想保守、落后等等贬义。相信大部分人在这个用语上,我们会习惯的认为封建是到近代结束,一切类似近代及近代之前的行为言行我们习惯把它定义为封建。这个是平常生活上。

当我们转到词意上时,那就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认真点去认识封建。去网络上查下百科。5

我们会发现封建出自《诗经》,有封邦建国的意思。这样可能比较文邹邹的。我们就通俗点,就是划地盘圈地,把天下像切蛋糕一样一块一块的给划分好了,让小部分人成为它们各自的主人,地面上的人及万事万物都属于那个人的,他拥有着这块土地上的生杀大权。

我们依次看下去发现封建一词,有四种解释。

稍微总结下。可以把它分成三种角度去理解。

一,政治制度

封邦建国,那么到了秦朝就结束了。

秦搞得不是分封制,而是中央集权制。那就意味着,至秦中国结束了封建制。

二,社会形态

我们在制度上摆脱了封建制。但我们的社会形态与封建制的相似度很高,还是有军阀,有势力划分,不是一个完整体。制度上改革了,但是行为上还是存在各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如果把政治制度看着是显性的,那么社会形态就是隐性的。依旧一个国家被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势力。

像这种形态一直持续到近代。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那就是持续到近代了。

三,思想状态

这个就比较笼统,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全凭个人喜好。核心意思就是思想保守,泥古不化。以这样的定义去评价,那么它将随着人们的繁衍而持续生存下去。

所以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如果要正确的认识这个词,我们只有在教育上让老师多花些功夫,让孩子们学会用汉字。我们现在用的很多词,大部分人不了解它的来源,都是直接用甚至出现乱用的情况。我自己也有这种问题。正在慢慢学习当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所以我们的字称之为文字,每个字都是有故事,都是一篇文章。

3

什么是封建?简而言之就是分封建制。因此,以前的历史往往把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清王朝结束的这段历史称为封建王朝。如果稍微对历史有过了解的人就会明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得到任何分封,怎么可能秦朝会是封建王朝?

所以中国真正的封建王朝其实就是周朝那八百年。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之后,推出了两项制度(注意这个制度是周武王制定的,之前没有制度)。这两项制度分别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项制度的出台,才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正式形成,包括封地,军队,爵位,继承人等等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周武王把周朝的宗室,功臣以及前朝的王室成员,尧舜禹的后代甚至此前已经存在的国家(如楚国),通通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进行分封。当然,在这个分封的过程中其实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将楚国分封为子爵国,楚国国君后来不干了,自称为王。周昭王甚至还亲自征讨楚国,结果不幸葬身汉水。

不仅如此,从分封来规定国家的大小,规定了军队的人数,大国三千,中国两千,小国一千。周天子自己十四师,八师驻洛邑,六师驻镐京。分封之国定期要到镐京朝贺周天子,像周天子进贡。一次不朝削其爵,两次不朝夺其地,三次不朝六师移之。

周天子将天下分封之后,自己只管王畿之地,其余诸国的内政周天子是不管的,只是制定了一个宗法制,规定诸侯的继承人必须为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小妾生的不算。嫡长子有继承权,国君的那么其他儿子怎么办呢?其他儿子们都为士,有共同管理国家的权力。

因此,中国的所谓封建时代,在周朝结束之后也就随之结束了。之后的王朝里确实也是郡国并行,但那都是封而不建。王是没有本国的管理权的,郡国的管理权在国相手里。明朝的王虽然也之国,但不许出王城,出城十里都要向皇帝打报告,与真正的封建差太远了。

4

这是个好问题。关于封建及封建制度的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的大讨论,沸沸扬扬,有共性也是分歧,曾经是历史学、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一门显学。

封建制度、经济形态和官僚体制之间是相互配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封建制度有三大特点:贵族地方分权、等级制与人身依附。在中国传统时代, 封建的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殷周两代实行此制。大规模封建的事实发生在西周建国初年,是周天子对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的分封。

封建乃是从部落联盟到宗法贵族国家期间的核心制度,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在《史记·三王世家》中言:昔五帝异制,周爵五等,春秋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等到秦汉大一统后,封建就不太适应社会状态了。故而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中说:秦并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为阡陌,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

封建制度在春秋战国之际开始逐步瓦解,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诸侯还可以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下一级的卿大夫,于是以土地为枢纽,形成统治者之间的多层等级连锁——当然,分封的扩展也导致了“下克上”的局面,诸侯纷争,周天子的权威不再光辉。

秦正式统一海内后,全面推行郡县之制,逐步取代西周以来的封建制。秦汉以下,虽保留了封建制的某些部分,如郡国并行制、封爵分藩,但社会制度的主体架构已转化为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地主自耕农经济,情况大变。

古文中可以找到封建的原典意义。封在甲骨文中作丰,像土上植丰盛的树木;周代青铜铭文中的封字有所演化,指聚土植树,又指堆土堤,进而引申出作田界、疆界,划分范围之意。

总体看,封词义扩展后,是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有划分采邑疆界、授予封地等多个意思;建一词有建立、设置之意。《礼记·学记》中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说法。封建正式合为一词,始见于《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说文》释云:封,爵诸侯之土也;建,立朝律也。指帝王以爵土分封诸侯,分茅列土,授土授民,使之在所领有区域建立邦国,即所谓封国土,建诸侯。其实,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必然,如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日本相对于中国,是比较典型的封建体制,等级和结构更为严格。中日两国的翻译者,都将封建(当时称为拂特)一词对应译为feudalism。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因为封建的汉语古义—封土建国与feudalism的西义—封土封臣之间具有一定的通约性(冯天瑜论)

晚清著名士人严复就认为:由唐虞以迄于周,中间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时代。当然,中西的封建制又有差异,前者是宗法封建制,后者是契约封建制,但这种差异并不能否定以封建一词对译feudalism的基本合理性。

西方的封建制度强调三大方面的内容:1、封建主义之间形成了特有的封君封臣关系;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关系相适应的封土制度;3、国家权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取得了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力。

但是,封建的内涵在近现代中国语境中的指代泛化与意义扩大,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即封土封臣、采邑领主的模式也相去甚远,似乎也并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封建社会的本来释义。实际上,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论,从秦汉到明清迄今并未停止。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共产国际的译词在中国传播,如称现实中国为一个半封建社会。尤其是1929年前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一派,将封建一词更为泛化,把秦汉至明清这一颇不封建的两千余年历史纳入所谓的封建时代。

众所周知,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此一论说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通行。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后,学理性的广泛讨论和深入辨析使之已经成为常识而被社会所认可。

纷乱的时局决定了封建意义的流传与扩大,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军阀与地方分裂主义构成近代民族—国家重建的主要障碍。

因此,当封建主义一词被用来解释军阀和联邦主义运动的奸诈关系时,原则与偶然因素便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共识。从经济模式考量,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大规模占有土地,而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即农民阶层),“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这部分人根据依附关系和土地数量,或为部曲,或为佃户,或为半自耕农。

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封建主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对使用土地的农民或奴隶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手段压迫其他阶层。

秦朝之后,中国开始采取郡县制度,所有人地位均等,都是皇帝的臣民,都需要向皇帝交税、徭役。土地实行私有化,政府占有土地的实际面积和人丁收税。由于是私有化,就产生了土地兼并,于是有了地主和佃农的阶级成分。

很明显,中国典型的封建制度只存在于西周,秦汉以后之中国社会不仅不是封建制度,而实际上是一种“反封建”的社会制度(中央集权)。很显然,明清之前的中国本不存在一个封建社会。

据冯天瑜先生的精细研究,秦汉至明清的社会,不宜冠以封建之名,从政制角度可称郡县制时代,从较宽泛的历史学言之,可称为宗法专制帝制时代。

参考文献:

冯天瑜:《封建考论》。

5

“封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其字面本意,侧重于政治结构和政权形式的外在表现,“封建”即“封邦建国”,也叫分封制,我国周朝实行的就是典型的分封制或“封建制”;第二个是政治层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并列,是作为一种社会形态而存在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阶级矛盾为核心,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形态,把以封建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形态称为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与欧洲在相同阶级矛盾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政权形式是不同的,中国封邦建国的时期主要是奴隶社会,进入地主和农民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后,分封制基本被废除了;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按照阶级关系来看,封建主和农民是社会主体,二者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政治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却是分封制。马克思生活在欧洲,因此把欧洲这种以封建主和农民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又实行分封制的社会形态称之为“封建社会”。我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因而将这个概念原原本本接受下来,并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政治概念。应该说,今天作为政治概念的“封建”与其字面含义已无任何关系,我们也没有必要去纠缠它本身的字面含义。不过,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我倒是觉得有必要适当区分,把我国历史上的封邦建国制度称为“分封制”,不要称作“封建制”,以免造成模糊和争议。

6

封建,简单地说,就是封土建邦。封土建邦只是封建的形式,而其含义之深刻就要从封建制的起源说起。

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可谓是对封建制做了一针见血的揭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莫非不欲去也,势不可也。”

柳宗元认为,封建制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就是上古的圣王也没办法解除封建制。

柳宗元借用战国儒家荀子的言论:大致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争端,争而不已,这时候就会有智而明者出现,讲道理论断是非曲直让人听命,于是这样的人成为君长,可服众。聚而成群的人相互之间的斗争的规模会更大,于是有了军队,出现了更有威望的人。群的首领君长听命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诸侯。诸侯之间相争就规模更大,又出现更有威望的人,诸侯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土都要听命于他,就是方伯、连帅。斗争的规模再升级,又出现更有威德的人,方伯连帅也要听命于他。这样的人安定百姓一统天下就成为天子。

所以封建制的产生是先有乡里长官再到诸侯、方伯、连帅,最后有天子。而泽及人民的人死了,人民还会尊奉他的子孙成为首领、诸侯、天子。这是封建制产生的原因。

当然,以上是儒家学派所认为的封建制。

实际上我们现在能了解的只有商周时期资料相对比较完备的封建制,上古时期的封建制因为资料的缺乏已经没有办法了解是不是真的像荀子说的那样。

拿西周封建制举例:

文王时已为方伯,即西伯,是一方的诸侯领袖。在周人东进的过程中也不断有诸侯归附。武王继位后在克商之前于孟津观兵,训示八百诸侯。这些先后追随武王的诸侯在武王克商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武王立周之后,有三个部分的政治势力都需要安抚。一是周的血亲重臣;二是这些追随武王的诸侯;三就是殷商的旧势力以及前代圣王的后代。

西周的分封就是将权力和义务分给这些亲族子弟、重臣诸侯们。《礼记*王制》说周设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西来的新取得政权的周人将土地分给封君,每个封君取得了一片土地,还有分领的人群。封君获得的人群包括司官、殷旧民,还有原来土地的原住民。西周的分封是族群的重新组合。天子赐予国号、疆土、告诫的文辞以及各种礼器作为受封的象征。西周的封国是春秋列国制度的前身。

西周时期是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周天子不是后世的皇帝,不具备绝对的中央集权。真正属于周天子的范围只有王畿之内,但分封到各地的诸侯又有对周王室的种种义务。这种特殊的体制是因为周克商之后需要对多方势力多个族群制衡所产生的。这就是早期王朝特点。

7

按照中华文化的定义,春秋及之前的几百年算是封建社会,当今日本也该算是封建社会。为什么呢?我们先要搞懂什么是“封”,什么是“建”。

封,木+土+又。古文字中,木:枝干一体,整体的,外形的;土:自己所有的,内容上的;又:接受、持有;故,“封”字的造字本义是:从形式到内容并继承接受并持有。

我们看,封口、封闭、一封信,都是从内到外无一遗漏的意思。周朝的分封诸侯、封地,封的不仅是人口、土地等外形的东西,其文化、管理办法、礼乐体系、运行机制,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内内外外一并继承持有,才是真正的“封”。

建,辵+聿。辵:行为举止决策;聿:从基础开始往上发展;故,“建”字的造字本义是:一切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

所以,“封建”的本义是:从形式到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完整的继承持有,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这就是真正的“封建。

因此,按照中华文化对“封建”的定义,西周至春秋这段时间应该还算是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已经各自为政,各国从形式到内涵都有比较大的变化了,因此孔子说,春秋末年已经礼崩乐坏了,所以,春秋末年就不算是封建社会了。同理,二战之后,日本从形式到内涵等各方面都完全接受了老美的一套,所以,客观的说,日本现在正处于封建社会,应该不过分。

想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文化,欢迎关注老慢的头条号。

8

要对比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国只有在周朝可能比较类似。但很显然,这个问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周朝是否等于中国?中国、中华和天下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理解古代“中国“到底是不是封建社会,以及如何解释封建社会。

历史学界现在已经不再将帝制中国称为“封建王朝”,因为“封建”的意义,就是“封土地,建诸侯”,而秦之后的中华帝国,很显然已不再是传统西欧意义上的封建。

我们看近代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帝国——清帝国。

清帝国被一些历史学者成为“封建集权”,这看上去是一对矛盾的词,因为集权就意味着放弃封建,封建就意味着分权。但是因为中华帝国太庞大了,所以,其实封建和集权是分不同范围的。

也就是说,清帝国“在中央地区高度集权”,和“在边缘地区广封众建”。

而中国领土的转型,就是“在一种地域范围内丧失封建相对主权,在另一种地域范围内确立近代绝对主权的过程。”

中国领土属性在鸦片战争后的转型,也意味着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体系的解体,东亚各国从此摆脱了中华帝国的同心圆结构,而变成欧洲式的民族国家。

现代人很难理解清朝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为了越南、朝鲜,不惜开战,而实际上,在清朝眼里,越南、朝鲜,是为“外藩”,也是中华帝国的一部分。但最终,清王朝也不得不接受“西国公法”,而将越南、朝鲜视为万国之一,与自己不再有高低之分——当然,更大的事实是,清王朝与其外藩,都成为了西方的殖民地。

而领土属性的转型,国家主权职能及相应机构,还有国家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1 首先,天朝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边界。

在列强的压迫与中国自身的反抗过程中,中国近代疆域画于何处,最终取决于中外双方实力的变化,而形式,则采取了国际法的条约模式。疆界一经划定,中国在其外,丧失的是封建相对主权。在其内,则获得的是近代绝对主权。也因此,这不单单是领土的量的变化,而是属性的质的改变——“历史上的中国”在领土缩小之后,终于形成了近现代的中国疆域。

2 与此同时产生的,则是外交的产生,这是领土属性改变的题中之意,在近代国家确立以前,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外交。

在乾隆时代,清廷把荷兰、法国、美国等与朝鲜、日本、琉球同列为“东夷”,尽管统治者眼中的寰宇有所扩大,但很显然,宇宙中的中心之国,仍然非天朝莫属。晚清政府,则终于有了总理衙门,这是中国外交部的前身,在1861年开始办公。

传统东亚国际体系尊崇的是一元的等级尊卑,而近代国陈体系则奉行的是多元平等原则。天朝的世界观,完全无法对付欧风美雨。只有总理衙门,才能用国际制度,来尽可能约束列强在中国的行为。

3 与外务相对,国内主权随之扩展。

章炳麟在1928年修订的《三字经》启蒙那时的幼童,“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二十二。”

这反映了人们对民国的一种认识,这种沿革从晚清开始。因为国界的确定,从19世纪后期开始,同其他一切拥有主权的民族国家一样,清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强化它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这便是外藩外交化,内藩内政化。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封建社会确实持续到近代以前。只是这种“封建”,和西欧意义上的封建并不相同。

9

先说答案

一、什么是封建?

所谓的封建,就是分邦建国。

分封国土多少的标准,是以爵位为依据。

在封建制社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

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诸侯再进一步把诸侯国的封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土地分给百姓,让百姓进行经济生产。

2、中国的“封建”是秦就结束了,还是持续到近代?

秦朝之后的朝代是郡县制,而不是封建制。

封建制

《礼记·王制》: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上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凡四海之内九州岛,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晳,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封建制的终结

在封建制国家管理模式下,诸侯国只要把天子摊派的税赋交够了,剩下来的都是自己的。卿大夫只要把公侯摊派的税赋和上级的提留交够了,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百姓只要把卿大夫摊派的提留交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种模式,虽然能层层往下摊派任务,鼓励下级组织的积极性,但是它的副作用非常可怕。因为它会出现下级组织,完成上级摊派指标之后,结余的留存,会比上缴的部分更多,甚至是多的多。如果再加上瞒报产量和偷税漏税的操作手法,后果更不堪设想。果然没多久,周王室就穷的揭不开锅了,而诸侯国则越来越富。周室式微,诸侯做大,周朝进入了诸侯国主导一切的春秋战国阶段,毕竟,谁有钱谁说了算。整个国家被诸侯割据得四分五裂。

封建制的弊端,导致周室式微。进一步,也反噬了封建制的既得利益者,作为诸侯国统治者的公侯们。因为卿大夫在大包干模式中,赚的钱超过了公侯,于是马上就出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这种更深层次的国家分裂。

诸侯僭越天子,比如郑国攻打周王室,比如晋国把周天子弱化成自己的傀儡。

卿大夫僭越诸侯,比如田氏代齐,比如三家分晋。

春秋战国几百年乱世,说明了一个道理:封建制大包干行不通了,得换一个可持续的国家管理模式。这个升级模式,便是郡县制。

现在的人说秦朝之后,中国开始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社会,其实恰恰相反,秦朝终结了封建制,开始了郡县制。

10

封建包含三层意思: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封建在中国结束于秦汉,作为底层社会制度的封建结束于民国,作为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封建一直残存在社会上。三者共同点就是人身占有和人身依附。

人类开始农耕时代后,基层生产形式就是一群人种一小块地。直到八十年代云南还有个别村子,除了盐什么都不与外界交换。粮食自己种,布自己织,油自己榨,房子自己盖。在整个农业经济时代,这就是生产的基本模式。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颇遇天灾,各姓氏,各部落,各村寨互相抢掠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种“过下去就过,过不下去就抢”的状态里,人们需要依附强者,团结起来对付其他人。所以慢慢就形成“庇护-依附”关系,就是“你们听我的,我罩着你们”。这就是作为政治制度的封建制的来源。中国最早可考证的商朝就是个部落联盟,商王罩着一群小部落,后来代替它的周朝其实是另一个部落联盟。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封建制的鼎盛期。后来从秦始皇一直到汉景帝,花费近一个世纪时间,终于将封建制改成了郡县制。从那以后,封建制在汉族地区就结束了,但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保存着。成吉思汗出道后就是先整合蒙古各部落,然后才对外征服。努尔哈赤也是先统一满族各部落才南下。西南地区直到民国还有残存的土司制,当地人不知道有民国,只知道有头人。

中国的近邻日本,直到明治维新前还有各种藩,也是典型的封建制。印度直到独立时还有各种土邦,中央政府通过赎买甚至武力征服,把它们统一成现在的印度。西方各国在中世纪是典型的封建制。比如德国,无论人口还是面积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中世纪居然有几百个小国,十九世纪才统一。

但是,封建作为国家政治制度消失后,社会生产力仍然是小农经济,所以这种“庇护-依附”关系在基层一直保留下来,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时代皇权不下县,基层村村寨寨都自己抱团,乡绅就是法官,甚至有自己的武装。一直到清末,很多部队都打着主官的旗号:张字营,王字营等等,兵效忠官,官效忠大官,最后效忠清室。

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今天的城市居民已经不可能独立生活,必须与其他行业的人进行交易。对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业缘关系,不是血缘和地缘关系。经济基础变了,上层建筑才会变,社会分工是封建制度结束的最重要动力。

中国现代史上的军阀混战时代,是封建制的最后结束。1949年后的中国彻底消灭各种割据,政权建设到村一级,成为从形式到内容都统一的国家。现在我们只能在中东、非洲某些落后国家里能看到封建制残余,当地人更忠于部族而不是国家。

由于政治上,社会上长期以“庇护-依附”为基础,整个封建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文化首先强调人身依附。妻子是丈夫的财产,子女是父母的财产,农民是地主的财产,甚至大官都是国王、皇帝的财产。彼此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社会基础不是个人,而是血亲大家族。

在这种文化道德熏陶下,人们习惯于把他人当成自己的财产,而不是独立个体。我们在《英雄本色》之类香港黑帮片里看到的,就是几十年前现代城市里残余的封建道德文化:小弟要忠于大哥,大哥要罩着小弟。直到今天,农村地区封建文化重于城市,小城市封建文化重于大城市。很多人仍然把血亲家族,而不是国家社会当成第一位的存在。另外,也有不少人在恋爱婚姻家庭中中保持着封建意识,将恋人、配偶、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一些私营业主甚至会公开在企业里让员工向老板宣誓效忠。

所以,在政治的,社会的封建结束后,清除思想意识中的封建还需要漫长的时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