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智慧的象征。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其最有名的战术非火攻莫属。

初出茅庐的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鬼神皆惊。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诸葛亮面对气势如虹的魏国军队毫无惧色,引入狭地点起第一把火。

瞬时硝烟四起,只烧得夏侯惇死伤惨重大败而归逃,此一把火树立了诸葛亮的威望。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诸葛亮命士兵月黑风高烧三放一,只烧得曹仁抱头鼠窜,此二把火让刘备转危为安。

诸葛亮第三把火:火烧赤壁。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连营,烧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这把火奠定了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而后诸葛亮又放了第四把火:火烧藤甲兵。藤甲兵刀枪不入,但是诸葛亮一把火下去灰飞烟灭。因此稳定了后方,奠定了蜀国基业,为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的前四把火一把比一把烧得旺,一把比一把烧的绝。

终于到了第五把火:火烧上方谷。面对一生的宿敌,诸葛亮决定利用千载难逢的机会干掉司马懿父子,为北伐扫平障碍,毕其功于一役。

诸葛与司马“棋逢对手将遇良才”,二人斗智斗勇。

司马懿想利用釜底抽薪截取蜀国军粮,以此逼退诸葛亮。

诸葛亮来了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毕竟司马懿在谋略上输孔明半招,司马以为得计,殊不知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进入了上方谷。

上方谷地形特殊,因其形状口小肚大如葫芦,故又称葫芦谷,位于陕西省眉县境内。

当年司马懿父子果然中计,率魏兵进入了上方谷内。

此时诸葛亮及时切断了谷口,马上命士兵点燃预先埋置的炸药和火种。顿时上方谷火光冲天,司马懿大惊失色道:“吾中了诸葛山人的计,命休矣!”

就在司马父子抱头痛哭绝望的时候,突然上方谷下起了倾盆大雨,大火很快被浇灭,司马父子逃出了生天。

这场景让诸葛亮始料未及,到嘴的鸭子飞了,瞬时惊得目瞪口呆,面对远去的司马父子,缓过神来的诸葛亮仰天长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然后制止了魏延率兵追击司马懿的行动。

这就令人奇怪了,诸葛亮善于火攻算无遗策,为何在关键的一战掉链子了?

这里面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天意难为”之说。

讲真这种说法其实是作者罗贯中为诸葛亮找下台阶自圆其说,意思是诸葛亮失算乃天意。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干掉司马懿,上方谷之战也是罗贯中杜撰出来的故事。

真实历史上司马懿为儿孙统一三国“以晋代魏”打下了基础。罗贯中不可能改变和歪曲历史,因此把诸葛亮的失算看作是天意难为。

三国演义的主旨是“扬刘抑曹”,罗贯中为诸葛亮开脱道:可惜苍天助曹不助汉”。

罗贯中设计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司马懿逃出生天,同时击垮了诸葛亮的自信心,从而致使他陨落五丈原。

这种情节的设计看上去天衣无缝。

另外,如果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被诸葛亮烧死了,那么后面谁来统一三国呢?

罗贯中为诸葛亮找了一个“人算不如天算”的理由,这样既保住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又保持了司马懿活下来的事实,说实话也够难为罗贯中的。

诸葛亮失算的第二个原因是:虽然诸葛亮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对自然科学不甚精通。

上方谷特殊的地形造成了大雨骤至的局面。

前面咱也说了,上方谷地形口小肚大,这时诸葛亮命令士兵点燃了预埋的炸药和火种,瞬时间火光冲天。

此时谷中的空气被烈焰灼烧,空气变轻上升,热空气跑到了上方谷的上空,这时四周的潮湿空气就会迅速补充进来。

冷空气和热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雨滴,当雨滴越聚越多的时候,就形成了倾盆大雨。在小学课本上我们就学过这样的知识。

诸葛亮事前没有想到这一点,也许他根本就不懂这些知识,毕竟过去科学知识匮乏,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他不是自然科学家,他不懂也在情理之中,上方谷失算也就不足为奇了。

文/秉烛读春秋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以致于现代人对三国时期人物与事件的熟悉度远高于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近期问答上就有题主发问“南北朝时期“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精彩程度都不逊于“三国时期“,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人们都不不甚了解呢?我的回答就是一部《三国演义》在作怪。罗贯中老先生是大才,一部《三国演义》写活了历史,创造了诸葛亮的神话,甚至成为兵法活用的经典教材。《三国演义》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其文笔优美,可读性强之外,罗贯中老先生作为一代文学大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最大限度地梳理历史,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良知也是功不可没的!

《三国演义》虽然有尊刘贬曹的思想,为了表现诸葛亮智绝,才虚构出上方谷战役,让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精彩程度达到极点。但是正史之中司马懿没有死,还成功篡夺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诸葛亮确实病逝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罗贯中老先生撰写的时候,自然不能将司马懿干掉,只好巧妙的借助“天降甘霖”这招,来实现这个目的。

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是在魏青龙二年春二月(这是真的),这是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当司马懿被引入上方谷后,蜀军引燃了埋在谷底的火药,大火燃烧时产生了巨大的热量并随之上升。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其实这是一个现代中学生都能讲明白的物理现象,而神如诸葛孔明之流却为此大放哀嚎之声,还说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不灭司马懿!“我个人觉得罗贯中老先生在此信手拈来的本领实在是太绝了——本来就是一场虚构的战争,还得突出诸葛亮用兵如神,还得表现司马懿计谋超群,所以运用这么一个特殊环境下的物理现象来挫败诸葛亮,让他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留下让人回味无穷的遗憾。实在是神来之笔呀!这次战争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战,战前准备充分,事先设下埋伏,就等着司马父子三人葬身火海。而司马懿父子三人也认定自己必死无疑,正在这个时候天骤然下起倾盆大雨,司马懿才侥幸逃脱。诸葛亮也因为大雨的来临由喜转悲,情绪的大变导致他淤血难散,郁结加上长期的操劳,年仅五十多岁的诸葛亮英年早逝。

司马懿和诸葛亮同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两人的作战风格极其相似。司马懿能卡住诸葛亮的要害,诸葛亮也能出其不意地给司马懿一击。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并不会因为性格纯厚端正之人而有所偏颇。司马懿能隐忍那么多年,也非常人所能做到。按照历史经验来推论:这样的人不是内心平淡如水,就是野心极大!而司马懿显然是后者。诸葛亮和司马懿虽性格不同,但是他们对彼此的作战思路和风格颇为了解。所以说诸葛亮怎能不怕这样的人?只要有司马懿在,他诸葛亮就休想战胜曹魏。在他们两人的最后对决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耗尽心力,甚至用下三滥的手段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就是不迎战。可见,诸葛亮拿司马懿也无可奈何。

历史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试问哪个朝代不是灭亡在时代的局限中呢?但是只以当时所知的范围来讲,诸葛亮又何尝不是一个著名的大人物呢?如果司马懿父子在那场大火中丧生的话,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呢?我相信罗贯中老先生当年也曾经会有这么一问。我想了很久,结论是应该不会,一个司马懿死了,后面还会出现无数个司马懿,直到跟上历史的步伐为止。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车轮永远把控在人民的手中。历史最终会选择谁?人民说了算!诸葛亮没斗过司马懿,是历史的必然!就象当今特朗普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斗争中花样百出,又该怎么评述呢?但愿罗贯中老先生神勇再生,把特朗普抗疫也写个折子,让我们都能永远铭记!

3

司马懿,历史真有其人。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实权。西晋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大家都非常熟悉,不做过多介绍了。历史上肯定是没有火烧司马懿的,要是真这样的,即使下雨也救不了司马懿,只要派重兵守住谷口,司马懿怎么也杀不出去的。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为框架的小说。无论怎么艺术加工,可以编出很多故事加人物身上,甚至改变某个将领的死法。但是无论怎么编,三个西晋的司马家奠基人再怎么狼狈,也不能让他们在上方谷被诸葛亮红烧,烤熟端上菜桌吧。他们完了,西晋就没了。

金庸以元末明初为背景写《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再厉害,最终大明皇帝也只能朱元璋当。



《三国演义》宗旨上尊刘贬曹。内容上都将蜀汉这边的主要人物美化。特别是后期,诸葛亮独立支撑蜀汉,为了维护蜀汉的形象,只能将诸葛亮神话。虽然说诸葛亮确实厉害,但双方国力实在太悬殊,只有神化诸葛亮,才能拉高蜀汉实力强大的形象。为了刻画诸葛亮之神,不惜弱化曹真来突出司马懿的厉害,并让司马懿早早的对阵诸葛亮,然后通过诸葛亮将司马懿耍的团团转来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历史上街亭失守是诸葛亮第一次失败的原因。演义中无论诸葛亮有多神,街亭是一定守不住的。于是过早的将司马懿安排上战场,败在司马懿手里比败在张合手里要好看的多。然后来个空城计,为诸葛亮挽回智慧的形象,最后来个斩马谡,找个背锅侠。。

后面几次北伐,为了树立诸葛亮智慧形象,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胜多败少,还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来场大胜仗来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但历史上的司马懿又没死,这里只能再来场雨灭火,而且还不能要诸葛亮算到这场雨。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北伐不成功,不是蜀汉实力不行,也诸葛亮不给力,是天意难为啊。



《三国演义》“壮诸葛之智而类妖”,为了树立诸葛亮的智慧形象,无所不用其极,五丈原病逝还要来一出“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至于那些用天文地理的科学去解释的就不说了,理论是好的,推理结果对不对,鬼才知道。反而会误导读者,以为上方谷之战是真是存在的。真要是靠谱,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多森林火灾了。

4

《三国演义》诸葛亮六出祁山,设计引司马懿入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这出戏经典,也是诸葛亮的人生转折点,从此跌落神坛,那他为什么没算出会下雨呢?我想他肯定是算出了会有雨,他在赌雨来之前可以烧死司马懿,时也,命也,诸葛亮赌输了。

隆中对让诸葛亮名誉天下,彻底征服了刘备,言听计从。三国中诸葛亮的最大对手是曹操和周瑜,之后周瑜被气死,曹操病逝,后起之秀司马懿走到前台,成为诸葛亮最大对手,二人交手多次,诸葛亮技高一筹,险胜司马懿。

司马徽曾说过,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注定诸葛亮的一生并不完美。诸葛亮《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一战,司马懿时时防着诸葛亮用火,司马懿肯定也算出了会有大雨,就算诸葛亮纵火,他也不怕,所以才敢入上方谷,两人在赌,赌下雨的时辰,司马懿闯入上方谷,诸葛亮火烧司马懿时,刚好突降大雨,司马懿险象环生,保住性命。诸葛亮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认为老天都不帮他,从此心灰意冷。

诸葛亮年轻气盛,恃才傲物,给刘备烧出半壁江山,联吴抗曹,智取荆州,可以说功绩斐然。蜀国后期无人可用,能坚守这么久也不容易了,也算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

5

话说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魏军司马懿对峙于渭水,诸葛亮连环施计使司马懿一心认为上方谷必是蜀军积粮之所,于是孤军深入。

上方谷形如葫芦,入口却仅通得过一人一骑,司马懿入谷便知上当,可惜为时已晚。诸葛亮纵火焚烧上方谷,司马懿自叹父子三人都必死于此,但怎知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上方谷大火,司马懿率残兵侥幸逃脱,而后诸葛亮并未派兵追袭,而是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后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诸葛亮对于天文地理,奇门遁甲研究有多厉害?在草船借箭中算出江上有雾,与鲁肃在船内冒着曹军的箭矢而饮酒,搭建七星坛为周瑜借来三天三夜的“东风”,从而大破曹军。为何诸葛亮这么厉害?

《三国演义》书中写得明白,诸葛亮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诸葛亮筑七星坛施法术借东风,只是个掩人耳目的形式,实际上他运用奇门遁甲的方法,早已预测出十一月二十一日凌晨起,必须要大刮东南风的天气状况,所谓草船借箭,也是诸葛亮事先预测出那夜江上必有大雾,所以才采取这一措施的。

那么精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为何五丈原火烧司马懿没算出有雨呢?我认为诸葛亮是算到上方谷会下雨的。

首先从地形地势来说: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间低,这种地形不利于空气流通,一旦谷内起火,气温开始升高,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以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

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结。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

以孔明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之识,既然能准确的推算出赤壁江上“东风”来的时间,也一定能推算出上方谷会天降大雨。但是他仍然选择走了这步棋,我猜测诸葛亮是想放手一搏,尽快结束战争。

诸葛亮前面五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如今六出祁山,劳师以远,必须速战速决。我猜测或许是当时局势所迫,必须尽快引出司马懿并且消灭他,尽快夺取汉朝的天下。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也可以说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若无雨他就成功了!但是天公不作美,助曹不助汉。实在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可惜司马懿命不该绝,上天在都在帮助他,诸葛亮在上方谷这次战斗后,因劳成疾病逝。也应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句古语。

6

三国的诸葛亮以足智多计谋著称,因为算无遗漏,甚至能呼风唤雨,有“妖人“之称。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了人们心目中智慧的象征。




诸葛亮运用最为得力最为有效的战术是2个字:火攻。

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证明自己。为此,他烧了一把火——火烧博望坡。

面对强大而咄咄逼人的魏军,诸葛亮避开与其正面交锋,而是以引诱战术,把夏侯惇所率的魏军引入了伏击圈,最后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火,烧得魏军哭爹喊娘,一败涂地。




这一把使得诸葛亮名声大震,从此,对他不服气的关张赵都对他服服帖帖了。

此后,诸葛亮又在新野烧了一把火,让曹操麾下牛将曹仁狼狈而逃,从而使得刘备度过了危机,迎来了转机。

而在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联手策划的大火攻计精妙绝伦,最终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大火中重生,“三分天下”的格局由此奠定。




刘备病死白帝城后,诸葛亮在平定南夷的过程中用一把大火烧了刀枪不入藤甲兵,从而使得蜀国的后方固若金汤,为北伐解决了后顾之忧。

当然,如果前四把火可以称之为诸葛亮的经典之作的话,那么第五把火就成了诸葛亮的遗罕之作。

北伐时,诸葛亮一直没能成功,除了各种外部因素外,还因为遇到了一个强有的敌人——司马懿。




司马懿的计谋显然比诸葛亮是有差距的,为此,他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一直是坚守不出战。

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于渭水,这一次,诸葛亮采取了连环施计使司马懿上计,司马懿认为上方谷必是蜀军的“粮仓“,为了破掉蜀军的粮道,他决定进行全力一击。

上方谷入口窄,腹地阔,两边高,中部低,形如葫芦,入口却仅通得过一人一骑,司马懿入谷便知上当,然而,为此已晚。当诸葛亮的大火在上方谷烧起后,司马懿自叹父子三人都必死于此,不由泪如雨下。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天空突然降下大雨,浇灭了上方谷大火。司马懿见状大喜,立马重振精神,率残兵奋力冲出了谷口。




而诸葛亮见状,只好发出了8字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据悉,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和奇门遁甲,在赤壁之战时还有借东风的传说。他又为什么没有算到了火烧上方谷时会下雨呢?

其实,这真不是诸葛亮漏算了,而是上方谷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的。上方谷两边高,中部低,入口窄,极不利于空气流通,谷内一旦起火,气温上升后,贴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受热膨胀上升,上层及周围冷空气则收缩下沉,形成强烈对流的山谷风,因此出现了狂风大作的现象。同时,当谷底大量热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又因气温降低而凝结成云雾,再加上柴草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尘随空气上升到天空后,又为水汽凝结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从而加速了水汽的凝聚。这些云雾中的小水滴互相碰撞合并,体积就会逐渐变大,最终导致大雨倾盆的局面,浇灭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马懿才得以脱险。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事后这一句话其实非常精准,一语道破了烧不死司马懿的真谛。司马懿连老天在都在帮助他,显然是福大命大。

诸葛亮在上方谷这次战斗后,情绪大变,抑郁成疾,最终病逝五丈原,诚为可悲可叹也。

7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马并槽”,天命不可违也。天下还是司马家的。

8

是太旱了,用物理解说,大火一烧,空气达到条件,人工降雨,龙出升天。这也是孔明命数,中国古代历史周易,易经,奇书也。

9

这个问题,上高中时地理老师讲到过,刚好还有一点映像。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火烧司马懿,叙述在第103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话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司马懿受魏主曹睿之托,坚守不出,欲待汉军无粮自走,而后击之。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解决了粮草问题,又决一策,令司马懿复制木牛流马,在其运粮时抢夺了去,又将引兵来援的司马懿打败。司马懿更坚守不出。

司马懿龟缩于壳中,诸葛亮对此无可奈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双方都想在粮草上做文章:司马懿想要诸葛亮无粮时自走;诸葛亮却又想到了一个对付司马懿的计谋。

诸葛亮先是派兵将粮草运到上方谷,自己也移军到彼处,造成祁山大本营防守薄弱的假象;又让运粮军士假装意外被俘,将此信息透露给司马懿。司马懿一听,便制定了攻其所必救,而拔其城的战略:祁山乃蜀军根本,若我攻之,各营必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位不接,必大败。

司马懿的计策,正中诸葛亮之计:祁山大本营和上方谷都早已设有伏兵,待魏军一动,蜀军则合而围之;又出一奇兵,乘机攻取魏军渭南大寨。

双方计议妥当,依计而行。司马懿亲自引一军来攻上方谷,汉将魏延诈败而逃,引司马懿进入上方谷埋伏圈。司马懿只顾追赶,待到发现有异,欲要退军时,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射下火箭,引燃了埋伏的地雷,柴草烧断进路和退路。司马懿进退不得,与二子抱头痛哭。

诸葛亮正得意时,“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这突如其来的暴雨浇灌了司马懿逃生的希望,却熄灭了诸葛亮就此抓住司马,恢复汉室的势头。诸葛丞相看着司马氏逃走,只能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其实,诸葛亮不知道,他是这次计划成功的决策人,却也导致了火烧司马的失败。火烧司马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突然天降大雨?这就要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了。

上方谷地处两山之间,中间地势低洼,谷内平坦。这种地形很容易因热力环流而出现一些气候特征,比如山谷风。诸葛亮围困司马懿,在地势比较低的谷中燃起大火。此时谷中的温度较高,山两边温度较低,气流从谷中流向四周,形成低压中心;而上层则形成高压中心,气流向下。谷中燃烧温度升高使地面的水蒸气上升,柴草燃烧后的烟雾又给了水蒸气提供了理想的凝结核;我们知道,高气压中心往往是冷空气中心,向下的冷空气气流遇到水蒸气,使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落下地面。这就是上方谷突然遭遇大风和强降雨袭击的重要原因。

所以上方谷突降大雨并不是上天眷顾司马而不照顾蜀汉,诸葛亮也不能将此失败归咎于天,而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如果孔明有学过这些知识,也许就会重新考虑一下捉住司马的计策。

对此,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10

《三国演义》毕竟是罗贯中所写的小说,并非正史。而且《三国演义》中所谓的诸葛亮设计火烧上方谷,只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并非真事。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赤壁之战”借东风,五丈原摆“七星灯”续命。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就是这样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居然最后还是没能改变蜀国灭亡的命运。小说中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天命,俗话说:天命不可违。

火烧上方谷正是这样。诸葛亮苦心设计将司马懿引入上方谷,用火攻之计将司马懿一家快团灭时。司马懿准备举刀自尽,本来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天降大雨。顿时将山谷中的火全部熄灭,司马懿随即带着魏军冲出重围。

诸葛亮一个人站在雨中大喊“天不助我,助尔曹”。诸葛亮随即撤兵,知道天命不可违。

杜撰火烧上方谷一战,更加衬托出诸葛亮的厉害

小说中,魏军之司马懿顺天命而为,而诸葛亮逆天命而为。照样和司马懿斗的不可开交,更能显现出诸葛亮的厉害。

诸葛亮上方谷一战,更是让司马懿心服口服,吓破了胆。而且,要不是关键时刻的倾盆大雨,诸葛亮恐怕要逆天改命了。所以这样更能体现出诸葛亮的厉害。

结语:

小说毕竟是小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并不是正史。由文人墨客的笔墨杜撰,所以我们只能在正视历史的同时,欣赏艺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