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是一个特定的称呼,也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所谓样板戏,就是样板,也就是戏曲的标准模板,这个模板的依据,就是两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工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示。
样板戏,无论是京剧和舞剧,都被冠名为“革命现代”,“革命现代京剧”,“革命现代舞剧”。
在著名的八个样板戏当中,革命现代京剧占的比例最大。
样板戏的“样板”,在当时应该是“政治样板”的因素占主导,对于京剧艺术本身,更多的是发展和创新。
抛开特殊的政治背景,仅就京剧艺术来讲,样板戏不仅算京剧,而且是到目前为止,对传统戏曲剧“现代化”尝试的最成功的典范,就现代京剧而言,配得上“样板戏”的标准。
第一,从内容上讲,样板戏开启了京剧脱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模式的先河,把工农兵的形象搬上了舞台,使得京剧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响应“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文艺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号召。
按照现在的流行语,叫做“接地气”。
样板戏当中的角色,都是在革命和建设中最基层的干部,战士,工人,农民。
第二,样板戏对京剧的“唱念做打”都进行了大胆有效的改革创新,大胆抛弃了京剧的经典戏服,简化脸谱,引进话剧元素(包括对白和布景,人物形象)和歌剧化唱腔,但又坚持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核心传统,这样的改革,更加贴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第三,首创京剧伴奏采用“交响乐队”的“革命性”变革,把中西音乐元素完美结合,真正提现了“洋为中用”。
《智取威虎山》当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片段,几乎是至今无法超越的京剧片段,现代舞台剧的布景,西洋乐器和中国传统京剧乐器完美配合的伴奏,揉合歌剧元素的唱腔,交响乐风格的音乐,真正体现了什么叫“现代京剧”,什么叫“样板”。
可惜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