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法国籍作家高行健的于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汉语作品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人。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谱写了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在一次作家创作议会上,主持方分别请贾平凹,余华,莫言及苏童四人分别选一篇对自己影响大的文章进行创作。其中三人都选了鲁迅的文章,余华选的《孔乙己》;贾平凹选的好像是《祝福》,莫言选的是《铸剑》。除此三部作品被文学爱好者及各大作家尊为经典之外,鲁迅影响世界的作品还有《狂人日记》等。其中鲁迅很擅长的还有许多的散文及杂文,例如取材血淋淋的《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及《野草》等等,都被奉为经典之作。
《铸剑》是鲁迅一篇很重要的作品,很久以来并未被人们重视,直到残雪和莫言发现了这部作品的精妙与深刻,或许处于创作的缘故,他们的视角避开理性从感性上进行赏识,透过《铸剑》作品,在鲁迅的生命深处产生了心理共鸣。该文属于历史小说范畴,通过改编神话传说,并经过作者对情节及主人公波折心理艺术性的加工而成,文章内容生动幽默,寓意深刻,具有梦幻现实主义色彩。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评语就是;富有梦幻现实主义作家,可见,这种写作手法非是莫言学习拉丁美洲,而是早在中国鲁迅就有了。
日本的教科书中一直有鲁迅的作品。早在1953年,鲁迅的《故乡》就入选了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的中学国语教科书,译者为著名鲁迅研究专家竹内好。之后,光村图书株式会社、东京书籍株式会社、教育出版株式会社等多家出版社的中学国语教材都选用了鲁迅的作品。可以说,从那以后每一个接受了完整义务教育的日本人都学习过鲁迅的作品。以至于日本著名学者藤井省三曾感叹过:鲁迅这是日本“国民文学”和“国民作家”的待遇啊!
在日本文学批评界,有一大帮专家学者研究鲁迅,比如竹内好、增田涉、丸尾常喜、藤井省三等。也有不少著名作家受到了鲁迅极深的影响,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曾说“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村上春树更是直言“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他甚至模仿《阿Q正传》写了个《失败的Q氏》。
鲁迅先生不仅批判社会,而且他批判人性,指导人生,教人如何面对世界,面对现实,其思想之深刻是日本人所欠缺的,聪明的日本人正是看中了这点才取长补短学鲁迅的,这是一种明智,也是种胸怀。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以要言之,当代社会还能再出第二个鲁迅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能满足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满足“诺贝尔文学奖”的条件——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原则:"作品的普遍价值"。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原则:"作者的洞察力(洋人形容为刻骨铭心)"。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原则:"作者的语言技巧(洋人形容为丰富机智)"。诺贝尔文学奖第四原则:"为中文小说和戏曲开辟了新路"。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条件是: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之所以要把这个设定为第一条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客观门槛,完成鲁迅先生遗愿。因为当时他自谦与同时期国际文坛同行相比,还不够优秀。
第二个条件是具备“鲁迅精神”。毛主席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微,看得远”;二是“他的斗争精神”,“他看清了政治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三是“他的牺牲精神”,“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毛主席还说:“鲁迅的骨头很硬,半殖民地的国家有像鲁迅这样硬的骨头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