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后汉书》、《三国志》留下姓名流传后世的人很少,但不能就此否认,没有在册就说他们不是真实人物。
但张仲景毕竟不是一般的历史人物,他居然没有蛛丝马迹,令人困惑。
不过在其他一些典籍中还是能够看到一些踪迹。
第一,《太平御览·何颙别传》中,记载了何颙对于张仲景的评价。
“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
这句话是说张仲景与何颙是同郡老乡,何颙认为他勤于思考,谨慎、全面、深入,思维缜密,但是性格过于低调,有些木讷,不善于张扬,不会咋咋呼呼的替自己炒作,这样就不会在仕途上有大的发展,但将来会是一个很好的大夫。
但这仅仅是张仲景年轻的时候,学习医术的情况,并不说明他没有做过官。
就像今天有些网红,没有多少技艺,但就凭着脸皮厚,热度不低,但不善于炒作的科学家等等,尽管非常伟大,但知名度却不高。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做不了高官,就别想蹭热度。
何颙可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牛人,著名的评论家,就像今天的媒体大咖,超级导师级别的大腕,他说谁行,不行也行的大佬。
《三国志》没有为何颙立传,但《后汉书》有其传。牛人荀彧被称作“王佐之才”就是何颙给炒作出去的,惊叹曹操的气度不凡,将来不同凡响,也是他炒作的。
在《太平御览》中,专门有《何颙别传》,此传中,就介绍了他对张仲景的评价。
《太平御览》是宋太宗赵光义命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编纂的类书,主要是一些道教、儒家、诸子百家关于养生保健的典籍。
这里提到的张仲景,是不是真人,豹眼认为没啥疑问,信不信就在友友们自己。
第二,有种说法,认为当时的长沙太守张羡,就是张仲景。
清代孙鼎仪所著《张仲景传》,就认为这个张仲景就是张羡。
其理由是,仲景是其字,仲说明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景是景仰之意,景仰与羡慕恰恰相同。
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公认。
因为张仲景做长沙太守这事,出自唐代甘伯宗所著《名医录》,但此前并没有记载。
豹眼认为,此事靠谱,因为正如何颙所言,张仲景太低调,不适合做官。因此做官的名声不大,不如行医留下的名声大。
再说,张羡一定会有字,张仲景一定也有名,史书一般是以政治成就记载个人传记。
就张羡作为长沙太守,在官渡之战时,经不住桓阶忽悠,反叛刘表,声援曹操来看,并不是很大的事,更何况张羡早亡,其子张怿代立长沙太守,又被刘表给灭了。就这点事迹还不足以树碑立传。
行医者的历史地位
华佗是同时期的历史名医,但其传记列在《魏书·方技传》,也是魏书最后一卷。
评曰: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昔史迁着扁鹊、仓公、日者之传,所以广异闻而表奇事也。
就是说,华佗看病救人,跟搞声乐艺术、相人、算命、圆梦的人凑在一起,尽管都是牛人,但却是些杂耍。不是读书人正儿八经的职业,不管道行多么高深,都入不了大雅之堂。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华佗的神技,出神入化,但作为士人,不能做官,却以医术见长,因而时常有悔恨之意。
同为名医的张仲景,恐怕是医者中官做的最大的;做官的人中医术最高明的,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传记留世。
尽管何颙断定张仲景在仕途上不会有很高的成就,可以做一个名医。但张仲景首先考虑从政,兼职行医,没有毛病,但影响了他的医学成就。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了一个故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仲宣,大约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张仲景曾经见过一次面。张仲景就断言王粲在二十年之后会眉毛脱落,而且半年后会死亡。但只要服用五石汤,就可以治疗。
王粲认为自己没病,更以为张仲景在扯淡,没有服药。结果,二十年后,王粲果然出现眉毛脱落,187天后病亡。
这是不是非常神奇哦,华佗传记载了许多事与这个差不多,至于刮骨疗毒根本就不算个事。
华佗能够入传,恐怕还是因为他与曹操的故事。当时名医不少,未必只有华佗一人,因为医者地位不高,也就没有很多人入传。入传者,除了帝王将相,皇后贵妃,其他人占据的资源很少。医者很难有一席之地,这很好理解。
这或许是张仲景没有在《三国志》、《后汉书》有传的根本原因吧。但这不影响张仲景其人的真实历史存在。
豹眼是相信确有其人的,信不信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