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宪原名李成器,是唐睿宗唯一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李成器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但是他却把太子之位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之位心甘情愿的让给了李隆基,诡异的是朝臣居然没有表示反对的,李隆基自然也上书表示反对,但是最终,太子之位落到了李隆基头上,这一幅兄友弟恭的景象确实很打动人。

后来证明李成器的选择是正确的,李隆基亲政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开元盛世,而李成器也受到了重用,安静的度过了一生,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让皇帝”。那么李成器为什么要让位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就是李成器的性格。李成器是唐睿宗的嫡长子,出生于679年,当时的皇帝还是李治,不过朝堂上已经出现了二圣。683年,李治去世,武则天摄政,先是把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外放,然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年仅六岁的李成器就做了皇太子。不过,悲催的是,李旦和李成器都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和太子,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而是被软禁在宫中。这样的环境让李成器倍感压抑,也很厌恶皇宫。

690年,武则天称帝,李成器成为皇孙,终于可以离开皇宫到藩地去,这让他稍微能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但是,693年,他的母亲皇嗣妃刘氏和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诬告行巫蛊之术而被武则天秘密杀害。这让李成器更加厌恶皇宫,也更加的低调,他想要的只是自保。所以他不愿意再次成为太子,也不愿意坐上皇位。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一党,然后辅佐李旦继位,接下来就是谁做这个太子,这关系重大。李旦的性格朝臣都是知道的,李旦也曾三让天下,也比较软弱,并不是能匡扶朝政之人,这个时候太子的人选就比较引人注目了。大唐急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太子在将来改变大唐。

毕竟从684年开始,大唐就一直是出于动乱之中,女人干政甚至为帝,当然武则天做皇帝还是不错的,但武则天之后,大唐在唐中宗时期,再次混乱,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等都出来干涉朝政,政出私门。这让朝廷的中流砥柱非常不满,他们急切的需要一位杀伐果决的君主来结束这一切,而恰好,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表现出来的正是他们需要的君王特质。当然,李成器自然也明白这个,知道李隆基做皇帝比自己强。这也正是为什么朝臣们都愿意李隆基这个庶子做太子。

第三点就是李隆基的野心。李隆基的势力在李成器之上,李成器一直安安分分的,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调,但是李隆基则不一样,他和万骑搞好了关系,身边也聚集了一批追随者,虽然并非势力强大,但还是比李成器多了不少。而且,李隆基是有野心的,李成器并不愿意争这个皇位,毕竟玄武门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它的影响一直都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上演喋血剧,后来的李承乾和李泰又来了一出。李成器不愿意看到兄弟为了权力而相残。所以他不愿意做这个太子。

综上这三点说明李成器让位于李隆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是心甘情愿的。甚至并不存在被动一说,因为早在唐中宗时期,唐中宗就封李成器为蔡王,但是李成器坚决辞谢还是继续做他的寿春郡王。他是真的不愿意处在权力的漩涡中。

所以在李旦复位后,准备立太子的时候,李成器就上书要求立李隆基为太子,原因就是和平时期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是李隆基立下大功,理应成为太子,所谓立贤不立长。这绝非虚情假意。《旧唐书》记载:

(成器)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时诸王、公卿亦言楚王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睿宗嘉成器之意,乃许之。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事情还得从唐隆政变说起。

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复辟之后,第二次当上了皇帝,可大权却被武三思、韦皇后以及安乐公主等人把持。公元701年,即唐隆元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死,韦氏扶持李重茂登基,继续把持朝政。韦氏还想要更进一步,效法武则天成为第二个女皇帝,由于担心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从中作梗,于是,韦氏的弟弟韦温和安乐公主打算除掉他们。

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于是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除掉了韦氏一族和安乐公主等人,并且让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李旦登基之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却犯了难。他的嫡长子是老大李宪,而在唐隆政变中力了大功的却是三子李隆基。因此,李宪主动给睿宗皇帝上书,辞让太子之位。李宪在奏疏中写道,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于是,唐睿宗李旦即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因此,李宪让掉并不是皇位,而是太子之位。李宪也的确是心甘情愿让出太子之位,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宪让掉太子之位其实是明智之举。在唐睿宗当皇帝的时间里,独揽大权的人既不是睿宗皇帝,也不是太子李隆基,而是太平公主。如果不是睿宗皇帝主动退位,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斗很有可能再次引发政变。而这些都是李宪所不能应对的,并且他的志向也不在此。李宪是一位音乐家,对于西域的音乐十分精通。

据说李隆基在当了皇帝之后,有一次在兴庆宫的角楼上看到他大哥在王府里看书,就派人去询问,结果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李宪在家里看的是一本龟兹乐谱,李隆基听完很是高兴,还去亲自向他大哥请教龟兹音乐。

尽管李宪没有当过太子,也没有当过皇帝,但他死后,李隆基还是追赠他为“让皇帝”,以此来表彰他大哥的高风亮节。在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也还有让皇帝陵,即是李宪的陵墓。

3

李世民以嫡二子身份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幽父夺得江山,自恃功高以武力破坏嫡长继承制,这个举动遗祸无穷,也给后代带来无数困惑,至睿宗李旦二次登上皇位时,类似场景再现,武则天以周代唐的乱象持续二代犹未休止,各派角力撼动中宗李显的龙位,中宗死后,太平公主李旦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铲除李显韦后一党,睿宗李旦再登皇位,朝野未宁,便面临继承人的选择问题。


李成器李宪是李旦的嫡长子,为人仁孝恬淡,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便被立为皇太子,武则天代唐后封郡王,唐隆政变李旦复位,按嫡长制要立他为太子,这时的李宪却不干了,认为自己的才能与功劳都比不上窦德妃所生的三弟李隆基,坚辞不当太子,并说太平时期自然按照嫡长继承,可如今是国难时期,应该特殊处理,以功劳为先“储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做得漂亮说得更漂亮,李旦不同意,李宪便终日跪泣请立三弟李隆基,心里可能在想,别以为我不知道李建成。李旦无奈只得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宪让太子位给三弟李隆基,与他的性格经历有关系,684年李宪当皇太子后,高兴不了多久,父亲李旦退位,自己降为郡王,又经武则天清洗大臣,杀戮李唐宗室等刀光剑影,连生母刘氏也无辜身死,小小年纪经受大喜大悲,上天入地,厌倦了宫廷斗争,而政变后的局势更加复杂,想要顺利继位恐怕难如登天,仅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二个集团势力,就不是他能够拿下来的,而单凭父亲李旦的支持明显不够,一着不慎极有可能蹈中宗复辙。所以抽身退出,让二大势力角斗,自己当不问世事逍遥王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当时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权势焰天,有当武则天第二的意图,而太平集团的先天缺陷,是朝野已厌倦了女主乱政,失去群众基础。并且太平空有效仿武则天的志向野心,却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才干,只知卖官敛财,无视国计民生。(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李宪自甘让位后,李隆基人心所向,在朝中正直大臣支持下,逐步取得优势。太平公主暗地里另有图谋,欲借李宪和李旦二子李成义与李隆基争斗,姚崇、宋璟等看破奸谋,奏请外调李宪和李成义为刺史,断绝太平集团非份之想。

李隆基当上皇帝后,晋封李宪为司空,后又晋位为太尉,二人兄弟情深,即使有谗言挑拨离间,李隆基只置之一笑,李宪恭谦小心,从不干议时政,也不与人交结。742年李宪六十三岁去世,李隆基号啕大哭,追怀其高尚品德,谥为让皇帝。

4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说一个人显贵了,全家人都享受荣华富贵。

我们老祖宗早就学会了辩证法,紧接着又发明一个词语,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就是说,一个人要败运了,全家人都跟着倒霉。

对于以上这些说法,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让皇帝李宪有自己的切身体会。

李旦曾经二度为帝。一开始在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废掉中宗李显以后,让李旦当了皇帝,李宪(李成器)为皇太子。这就是水涨船高吧。

后来武则天自己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被降为皇嗣,原太子李宪只能降为皇孙了。这就是潮退舟落吧。

公元710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并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政变成功后就把父亲李旦扶上皇位。

李旦当上皇帝后,按照江山社稷代代相传的惯例,就必然要选接班人。

李宪是嫡长子,而且还有过皇太子、皇孙的履历,应该说是当仁不让的唯一人选。但这时的唐睿宗李旦却犯了难,李隆基虽然是庶子,并且是老三,但是他有定策之功。现在看能力,李隆基的确是卓尔不群的。所以在那里踌躇再三,难以决断。

李宪听说此事后,心道,这有何难?几经宦海沉浮后,对一切都看得很开,他现在已经对皇位不感兴趣了。

于是主动找到皇帝老爸,坚决辞让,言语很恳切:“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太平时节就以嫡长子为先,国难之时就应归于有功的。若处理不当,就海内失望,这不是国家吉祥事。臣斗胆以死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

就这样,李隆基如愿以偿,最终当了皇太子,李宪还是当他的宋王。

李隆基继承皇位后, 封过李宪得过很多官职,什么司空、太尉、扬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但这些职务对于李宪来说,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连皇帝都不稀罕,何况这些虚职呢?但有一个职务他比较受用,那就是宁王,因为这个职务是他日常消费的经济来源。

公元742年1月5日,李宪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李隆基闻报,号啕痛哭,左右都掩涕。次日,李隆基就下诏,追怀其高尚品德,追谥其为让皇帝。最后还是让他大哥过了一把皇帝隐。

从上面的事例能看出,李宪是为人比较低调的一个人。但不要因为他低调就觉得他是个迂腐木讷之人,其实许多时候李宪还是很风趣的,有时候的恶作剧大家看了,都会忍俊不禁呢。

下面就是李宪当宁王时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趣事。

一日,宁王李宪带着大队的随从,在户县一带游猎。他们在丛林中来回穿梭,搜捕猎物时,偶然发现,在没人的草丛中,藏着一口大柜子,并且锁得严严实实。

看到这个箱子,大家都有些奇怪,这荒山野岭的,四下里都没有人烟,谁把柜子丢这儿干什么?怀着好奇,命人打开箱子。

“哇,奇迹呀!”箱子一打开,大家马上惊呆了,原来这里面居然藏着一个少女!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眼花了,揉揉眼睛,再仔细瞧瞧,的确是一个大美女!是千真万确的大美女!

“这……这是什么情况?”宁王很关切地问:“你是谁,何方人氏?”

一看是官家,少女从恐惧变成了从容,答道:“妾姓莫,本在叔伯的庄上居住。昨天夜里遇上了拦路强盗,被他们捉了起来,强盗中有两个和尚,大约觉得白天携带妾身不方便,便锁在了此处。”

少女答话时,凄楚委婉,媚态横生,当真是我见犹怜。

宁王看到此女绝世姿容,又听到她的倾诉,顿时怜香惜玉起来,便吩咐女子上了自己的马车,把她拉进了王府。

“这个开箱子也拉回去吗?”手下请示道。

“一个破箱子,要他干什么?”李显边回答,便准备上马。突然他想起一件事,这次出行,运气不错,恰好刚刚捉到一头棕熊,于是吩咐手下人,把这只熊关进那柜子里,照旧锁好。

当时唐玄宗正在四处选美,以充实后宫,宁王见到这位莫姑娘是天生丽质,心想,把此尤物献给老三,他不定怎么喜欢呢。于是上表详细陈述此女由来,送入宫中。

唐玄宗得到此女,册封为才人。又由于莫才人擅长唱秦声,当时还有个“莫才人啭”的雅号。

过了几天,京兆府呈奏了一宗离奇命案。户县有两个和尚,拿一万钱包了一家饭馆一整天,说是要用来做法事。

他们说是做法事,却没见到准备什么做法的东西,只是抬了一口奇怪的大箱子来到店里。

半夜里的时候,伙计们只听店中稀里哗啦,仿佛有人打架。但是店门紧关着,也不方便进去看个究竟。

到第二天,店主人迟迟不见那两个和尚开门,叫门亦无人应,卸下门板进去一瞧,忽有一头大熊狂冲而出,而两个和尚尸横就地,被熊啃的骨头都露出来了。


唐玄宗一翻阅这份案卷,就知道这肯定是李显的手段,忍不住开怀大笑,发上谕给宁王:“大哥真会玩儿!玩出了水平,玩出了境界!”

5

据史书记载,李宪(成器)曾谦让过太子之位,没当皇帝 ,也没真正"让"过皇帝之位,让皇帝是他死后唐玄宗给的溢号。资治通鉴载: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李宪)嫡长,而平王隆基有大功,疑不能决。成器(李宪)辞曰:"国家 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泣涕固请者累日。大臣亦多言平王功大宜立。刘幽求曰"臣闻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禝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莫大,语德最贤,无可疑者"。上从之,丁未,立平王隆基为太子。隆基复让成器(李宪),不许。从这段叙述可以看出,李隆基平定武氏和韦氏之乱有大功,从皇帝到大臣都支持李隆基为太子,李宪和李隆基的互让只是做做样子罢了,给人一个兄友弟恭的好印象,符合儒家道徳要求。后来睿宗做了太上皇,把皇位让给了儿子隆基。

6

在古代没有做皇帝,死后却被追封为皇帝的人有很多,比如曹操、孙坚、司马懿这些政权实际的建立者,以及开国之君的父辈们,在这些追封的皇帝中,有两个比较特殊,他们身为臣子却得到了皇帝的称号,一个是清朝的多尔衮,另外一个就是唐朝的李宪了,而这个李宪就是将皇位让给弟弟李隆基的人,死后也被李隆基慷慨的赐封了“让皇帝”的称号。

可以说古代皇子之间为了皇位都是尔虞我诈的,李世民和李建成这对亲兄弟兵戎相见,康熙的“九子夺嫡”处处透露着阴谋诡计,可以说这才应该是我们认知中古代皇子夺嫡的常态,可是李宪面对皇位的诱惑,怎么可能心甘情愿的将至高无上的皇位让出去呢?

李宪是李隆基的哥哥,原名叫做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我们都知道李旦一辈子两次坐上皇位,按照古代的礼法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在李旦第一次坐上皇位的时候,李成器就被册封为太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唐继承人,如果事情按照这个剧本发展,李成器绝对应该是未来的皇帝,可是李旦坐上皇帝没有几年时间,就被他的母亲武则天废掉,然后她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并且更改了国号,而李旦就这样失去了皇帝的称号,自然李成器的太子之位也就不复存在了;而李旦第二次坐上皇位,是因为韦皇后杀害唐中宗李显,企图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再这样的情况下李唐宗室推翻了韦后的统治,再一次将李旦扶上皇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并且李成器此前就是太子,可以说他的皇位是唾手可得的,可是面对皇位的诱惑,李成器主动放弃并且将它让给了李隆基,这才有了后面唐朝的“开元盛世”。之所以李宪这样做,其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点,历史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

要知道李宪为何主动放弃皇位,其实只要明白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就明白了,李旦第二次能够坐上皇位,其实与李旦和李宪没有一点关系,也就是“唐隆政变”的主角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正是因为李隆基主动招揽了禁军,以及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最终利用禁军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并且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这样才最终让李旦再一次登上皇帝宝座,也就是说李旦能够登上皇位,李隆基是第一大功臣,如果李旦册立嫡长子李宪作为太子,李隆基作为第一功臣必然受到李旦的重赏,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熟悉呢?没错,就是唐初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事情,因为李隆基功劳大,威望大,甚至政变过程中联合了大量的禁军武将,必然会得到武将团体的支持,接下来的发展很有可能重现当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夺嫡之战,既然前车之鉴摆放在面前,只要李宪处在太子的位置上,不管他愿不愿意,都会陷入到这场权力的争夺游戏中,结局已经很明朗了,要知道唐朝“玄武门之变”不是仅仅发生了一次,只不过李世民这次做出名而已,所以只要李宪做了太子,那么不管他是失败还是胜利,都必然会出现兄弟间的血腥争夺,因为处在那个位置上,已经不是他们两个人的问题,而是两大利益团体的争夺,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事情已经宣告了皇权争夺的残酷,李宪必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成功了一切都好说,但是如果失败的话,李宪的命运可想而知,所以李宪不想要去赌,因此主动上书请求册封李隆基为太子,也让李旦不再需要在两个优秀儿子之间犹豫不决了。

第二点,当时的政治情况让李宪放弃。

我们都知道唐朝自从李治去世之后,虽然经济在发展,不过社会长期处于动荡阶段,武则天统治时期,诛杀李唐宗室,后面神龙政变中宗李显成功复辟李唐,可是没有几年时间,韦后和安乐公主却杀了李显,进而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所以这段历史唐朝太动荡了,可以说唐朝处在一种“乱世”局面,自然也就需要一位强势的君王,可是李旦并不是这样的君主,而是一位优柔寡断的皇帝,面对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权力争夺,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逃避,直接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李隆基,自己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太上皇了,可见这样的皇帝并不能够解决当时唐朝面临的国情,而恰好唐隆政变中李隆基变现出来的果断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李隆基收获了大量的支持者,显然人们都看好李隆基能够力挽狂澜,后面李隆基成为皇帝,开创“开元盛世”,说明这个选择并没有错;而且李宪在上书说的很正确,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也就是说天下太平时期应该以嫡长子为先,在国难时期就应该以功劳为先,这就是当时的一种国情,李宪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也就果断放弃了。

第三点,两个人的政治野心和个人性格。

李宪这个人在李旦第一次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李宪就是太子,只不过他和李旦都仅仅是傀儡,可能也就是这段岁月,让李宪明显认识到明哲保身的重要性,当然这也与他的性格有关系;而李隆基这个人明显有着很强烈的政治野心,这一点我们能够从韦皇后掌握政权的时候,他敢于积极谋划政变就能够看得出来,如果他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一辈子只想要做一个安稳的王爷的话,还与做出这样冒险的行动吗?显然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他强烈的政治抱负的,在小编看来,也许就是他当时的威望不足,否则政变之后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做皇帝了,所以李隆基发动政变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皇位,凭借着他的性格,以及他手中掌握着禁军的权力,如果李宪跟他争夺的话,很可能一场流血冲突不可避免了,所以两个人性格不同,政治野心不同,所以面对选择的时候,做出的决定也就会不同。

第四点,对抗太平公主的政治需要。

我们都知道李旦能够坐上皇位,太平公主的功劳居功至伟,在李旦坐上皇位后,妹妹太平公主的地位得到提升,当时唐朝朝堂上有影响力的群臣,多是出自于她的门下,可以说太平公主绝对是一个政治野心非常强的女人,她这一辈子走了两步棋让她成为人生赢家,第一步棋就是参与“神龙政变”,哥哥李显坐上皇位后给予妹妹太平公主极高的地位,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开府,封户五千户,这也是后面李隆基为何要得到太平公主支持的原因,因为他的姑姑太平公主能够开府招募官员,第二次就是参与唐隆政变了,太平公主更是晋封万户,参与国政,李旦处理朝政经常与他商议,可以说李旦担任皇帝初期,太平公主的势力遍布朝野,这必然是威胁皇权的最大势力,而当时能够抗衡太平公主的势力也仅有李隆基具备,因为组织政变,李隆基在禁军中有人脉和影响力,在群臣中也存在着影响力,相反李宪并没有参与政变,本身不具备这份实力,显然很难斗得过姑姑太平公主,所以李宪选择退出,将皇位让给弟弟李隆基了。

在李隆基成为皇帝后,李宪明哲保身,不去结交群臣,不去参与朝政,这样的表现也就得到李隆基的敬重,在加上李隆基的皇位确实是李宪主动让出去的,按照《旧唐书》记载:时将建储贰,以成器嫡长,而玄宗有讨平韦氏之功,意久不定。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累日涕泣固让,言甚切至。乃下制曰:"左卫大将军、宋王成器,朕之元子,当践副君。以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佥属,由是朕前恳让,言在必行。天下至公,诚不可夺。也就是说在李旦看来,册立李宪作为太子也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在他去世后,李隆基给了他一个“让皇帝”的 称号,让他一辈子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却拥有了皇帝的名号。

7

皇帝大致有这么几类:

1.自觉要推动历史的,他们或自己或在伟大哲人引导,策略大师保驾下震慑当时,立下永世丰碑,供人敬仰。

2.被时势选择,玄武门之变,武曌改天,陈桥兵变,朱棣迁都北京,无一不是强行改变积弱之势,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更加神化皇命天授!让中国封建社会绵延更长时期!

3.不得已而推责,身不由己上位!爱鹤国主,肉靡白痴皇帝,爱佛入骨的梁帝,宋钦宗,木匠皇帝,顺治,光绪,溥仪!

4.死于非命的!各种原因,应景皇帝。

5.正常到平淡无奇的最佳传承皇帝。

6.纯粹过渡的,自动禅让!李宪即为此类!他不过肩挑母亲与儿子,度势而为,错失帝王家,却智慧至极!是出世高人,入世天才!总比不识时务硬抗的皇帝聪明!让位给自己亲爱的,有什么不甘心!

8

一切都是“形势所迫”的,用“心甘情愿”的确是“高风亮节”――李宪,原名李成器。和其伯父唐中宗李显、父亲唐睿宗李旦,因为其祖母武则天的原故,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李显、李旦兄弟俩都是“两度轮番担任皇帝”的,而李宪也是有机会“两度担任太子”的。因为李宪在第二度时让出了“太子位”,其得以善终,成了大唐著名的音乐家,死后封为“让皇帝”尊享帝王之礼遇。 难道李宪不想再当太子?离“皇权”那么近不想以后即位当皇帝?那都是被逼“退让”的,原因有四点――一是强势的祖母,迫其父让出皇位,留下严重阴影。武则天在废李显为庐陵王后,立李旦为帝。作为李旦长子的李宪顺理成章的当了太子。李旦让帝位于武则天后,李宪太子位自然也没有了。让他体味到帝王家之残酷与无情。二是伯父李显贵为帝王的凄惨结局,加剧了李宪心中的阴霾。李显通过“神龙之变”第二次当上了皇帝,可是皇权旁落在妻子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等人之手。公元701年唐中宗李显驾崩,韦氏效仿武则天扶持李重茂登基,继续把持朝政,想成为第二个女皇帝。后被当时身为相王的李旦和太平公主联合除掉他们。让李宪进一步看清了皇权的危险性。三是“唐隆政变”让李宪已丧失“政治挣扎”。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等在除掉了韦氏一族和安乐公主等人后,迫使李重茂退位。唐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成为皇帝。在政治力量的权衡中,李宪已无政治资本,更无任何政治优势,拥有的仅仅只是一个“长子身份”。四是朝野推功李隆基。李旦第二次登基在立太子的事情上为难。一来李宪是他的嫡长子。二来李宪在他第一次登基时已出任过太子。三来在唐隆政变中有大功的是三子李隆基。李宪综合权衡利弊,尤其是宫廷内斗,他的确无能也无力驾驭。于是李宪主动给睿宗皇帝上书,辞让太子之位。唐睿宗当皇帝时,独揽朝权的人是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主动退位与李隆基,使皇权平稳交接了。但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宫廷争斗并没有停止,这也是李隆基后来要杀其姑姑的主要原因。 李宪最终成为一名造诣极深的音乐家,尤其是对于西域的音乐十分精通。尽管李宪只当过太子,没有当过皇帝。他死后,李隆基还是追赠他为“让皇帝”享有“让皇帝陵墓”。

9

李宪让的并不是皇位,而是太子之位,“让皇帝”是李宪病逝之后被追封的谥号,两者是有区别的。

李宪,原名叫做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大儿子,十分喜好音乐,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尤其是对西域龟兹的乐章研究十分有心得。

我弄不明白李宪究竟是不喜欢权力呢?还是真的认为自己政治才能不好,所以才选择主动辞让职位的,一心去搞他的音乐,也可能他是一个被耽误了的音乐家吧!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逼近武则天退位给太子李显,李唐复辟!不久,唐中宗李显封李宪为蔡王,同时升任宗正员外卿,加赐实封四百户。不过,李宪婉拒了,他表示自己才能没有办法承担那么大的责任,最后还是当他的寿春郡王。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病逝了,由他最小的儿子温王重茂(唐殇帝)继位,韦后临朝称制。当时种种迹象表明,韦太后也想要学武则天当女皇帝,过一把坐龙椅的瘾。同年的六年,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等人发动了政变,诛杀了韦太后等人,史称唐隆政变。事后,拥立李旦继位为帝!

李旦继位后,要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李宪是长子,按照古代宗法来说是立长不立贤的,可是三子李隆基在诛杀韦后上功劳很大,立他又是众望所归,李旦犯了难。

这个时候,长子李宪主动站出来辞让太子之位,他说道:“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意思就是太平盛世应该立长子,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应该立有威望的,言外之意就是应该立三弟李隆基。

由于李宪多次言辞诚恳的推荐三弟李隆基就任太子之位,再加上大臣们也是属意李隆基,李旦便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后,对待李宪也是十分的友好,一来是因为他有辞让的恩情在,二来还因为李宪小心行事、从不预朝政。

公元742年1月5日,李宪病逝,享年62岁。当李隆基知道后是十分的悲痛,追封李宪为”让皇帝“。

10

我估计并非心甘情愿,只是李隆基已经大权在握,李宪就是继位也坐不住,到时候死的不明不白,前朝杨广对待废太子,本朝玄武门之变、贞观朝废太子之祸历历在目,何不做个顺水人情,还能保住身家性命。自古江山只有争斗,绝无禅让之理,所谓的禅让都是肮脏争夺的遮羞布而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