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学士基本“文”字开头,相传左宗棠谥号是许庚身提名、慈禧裁定;据记载张之洞是临到跟前被改动。
明清的谥号评定
谥号是给一个人的评价,从明朝开始,评定的整个程序是礼部请旨要求给予谥号,然后由吏部、兵部考核过往行绩,再由礼部根据行绩划定上中下三等,最后送翰林院,由翰林院拟定谥号,这个前几天关于钱学森按古代规矩能给什么谥号专门说过,就不再重复。
到了清朝,程序简化了些,按《大清会典》记载,大臣的谥号是“由大学士酌拟奏请钦定”,《会典事例》又补充了下,文武大臣谥号用两个字,这点基本和明朝同一作法。当然这个奏请的不止一个谥号,小王看到要拟定数个由皇帝来勾选一个,与现在给领导汇报工作做选择题一样。
另外,二品以下无谥,比明朝的三品以下无提高了一些,除特殊情况外。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士,正一品;张之洞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正一品。所以,两人皆有奏请谥号的资格。
两人谥号的由来
清朝的《旧典备征》中,记载了如下图的说法。
通读第一句,有不认识的可留言,所以这两人第一个开头必然“文”字。那第二字能用什么?
从《清会典》记录的范围七十一个字看,数量太多就不一一列举,小王发现仅“隐”“愍”两个字不好,属于上中下三等中的下等,其他都是上中等。至于常说的“文正”在清代基本到了最高等级,上图也可以看出一般不拟,除非皇帝发话。
而甲胄有劳曰襄,辟地有德曰襄、因事有功曰襄,也就是在清朝,“文襄”两字多授予学士背景的,同时又有军功的大臣。
左宗棠
在《慈禧全传》里曾写到,左宗棠奉旨督办闽海军务,但没多久就病死了。结果初次拟定谥号时,提了“文忠”这个谥号,还包含另外三个带“忠”字的谥号,但慈禧没同意,认为“忠”字不够。内阁中书许庚身提出了“文襄”,这也是基于左宗棠的军功,但又提醒慈禧,咸丰三年后,文武大臣或军营积劳病故或阵死亡而武功未成者,都不得拟用‘襄’字,所以,左宗棠能不能用“文襄”还得慈禧圣裁。
慈禧又听了往年定“文襄”的人员,综合考虑了一下,认为左宗棠可以评定此谥号。小王认为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一事上,能算的开疆扩土,所以辟地有德曰襄。当然,注意一点的是,《慈禧全传》是小说形式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史料,只能参考一下,许多网上抄袭的只说故事,并不考证指出出自哪纯属无脑搬运。
张之洞
在清朝史料笔记《蕉廊脞录》中,曾记载关于张之洞的谥号拟定情况,当时谥号已拟定为特谥文忠或文正。
结果在死前写的遗摺提到了一句话,就是上图中第二行所说,触到某位亲王之忌,然后临时改谥文襄,当时慈禧已死,载沣把持实权,多半载沣敲定张之洞的评定结果。
这个有点不同于左宗棠,如果谥号文正改文襄,那绝对是降格处理,文正在清朝是顶格谥号;如果文忠,可能差别就是微微降了。
所以,这也是我开头一个写的相传、一个写的据记载的原因,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