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纸上谈兵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专家不如专业。

赵括先生是理论派的专家,因此他掌兵御敌的能力,远不如实战派的专业人士廉颇将军,这才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战败。

老实说,赵国“长平之败”的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赵括。要为赵国“长平之败”负主要责任的是赵国国主。由于赵国国主不懂军事,外行指挥内行,所以才会有临阵换将的愚蠢行为。

赵国之所以败于秦国,表面上是赵国决策者的决策失误所致,实际上则是秦国的制度优于赵国的制度。

1,秦国在国主选拔制度上优于赵国,其结果就是秦国从没有出现过昏君。

2,秦国在国家层面的决策上,从来都很谨慎。秦国有完备议事制度,秦王也谨遵制度,一般不会未经朝臣们讨论,就独断专行。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一国兴亡处决于其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并不处决于专家与专业人士。

制度不好就选不对人,选不对人,也就处理不好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

最佳贡献者
2

“纸上谈兵”的典故,就是在告诉我们,要知行合一。

3

要活学活用,

纸上得来总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实际情况和理论总是会有很大差距的,只靠理论而不认真去思考实际情况,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5

不要死搬硬套

6

想永远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

迈开腿,胜过指手画脚!

7

理论必须结合实际!

8

纸上谈兵是有典故的,讲的是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括年轻时聪明好学,对兵法独有情钟,也有很高见解,对军事连他父亲都难不倒他。后来成为赵国赵将,在对奏国长平之战中,不按实战应战,变通作战,

只按兵法作战,最后被奏军大败。

这个典故说明一个问题,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照本宣科是修不出正果来的。

中国革命的成功就在于毛泽东同志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变成强大的执政党,从弱势的红军队伍,变成坚不可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践证明,纸上谈兵,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9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维一的标准。

10

谢邀。

大部分的答案都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说一点不一样的。

纸上谈兵也告诉我们人事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人事人事,不就是人和事吗?选拔人时,一定要考察清楚人是否符合这个岗位。岗位选错了,“好”人也能办坏事;岗位选对了,“坏”人也有他的作用。注意,这里的“好”“坏”说的是能力,不是品行。

赵括熟读兵法,他父亲赵奢是个大将军都说不过他,估计赵括对兵法的熟知程度在赵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他的父母都认为赵括不适合带兵打仗,这个判断很正确。因为打仗靠的是判断和冷静,而不是背兵法。

赵括之败,在我看来,是用他的人败了。赵括是一个典型的参谋型将领,根本不适合带兵打仗,如果把他放在参谋的位置,肯定是一把好手。

这就是放错了岗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