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那一部分钱财是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按照明朝的官俸来统计,这些大臣根本不可能会在有生之年攒下如此巨大的财富。满朝皆贪是明朝败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其他的朝代,清官贪官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但是在明朝这条界线却是模糊的,扳倒了奸臣严嵩的徐阶在其他的朝代都会是中正耿直的形象,他和严嵩之间是正邪不两立的光荣斗争。但是,徐阶本人却也是一个贪官。他的家族在江南有十余万亩土地,是江南最大的地主。而且,徐阶本人还经常利用职权为本族内部的子弟游说,为其上下打通关节。他和严嵩的斗争更像是一场争夺权力的黑吃黑。这样的大臣心中根本就没有家国社稷的观念,有的只有利益。所以他们宁可守住大量的财富等待改朝换代,也不愿意拿出钱来为国家纾困。


按照他们的打算,明朝即使灭亡了,只要他们懂得见风转舵,进可以重新为官,退也可以凭借着大量的财富逍遥一世。没想到遇到的是李自成这样的暴君,拷打之下,他们既留不住名节也留不住财富。周奎、朱纯臣、陈演、魏藻德等勋戚最后被压榨出了七千余万两白银,可是崇祯皇帝粮饷短缺时期,他们仅仅拿出了二十万两。两相比较可见一斑。


其次,明朝最后的时刻,国家与个人之间已经是严重对立。崇祯皇帝是一个色厉内荏,暴戾多疑的悲剧君主,他身上不缺乏励精图治的抱负,缺乏的是智慧和手段。在他的统治之下,文武离心将相不和,最重要的是他作为皇帝毫无恩威可言,能够轻易被清流所左右。这样的情况下,重臣集团自然会对他感到失望,因而才会紧守住财富而不是用来救国。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这是个立场问题。在“家天下”的时代,江山是皇帝家的,大臣不过是给皇帝打工的。大臣和皇帝的关系,不过是员工和老板的关系而已。改朝换代,对大多数大臣来说,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做官,跟现在的跳槽差不多。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带八十万大军南征,欲一举扫平江东。在江东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大臣们的表现,和鲁肃的一番话,把君臣的这种关系体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曹操的强势南征,孙权召开会议商讨对策,大臣们几乎是一片投降之声!连江东重臣张昭也主张投降。

只有鲁肃主张抵抗,他对孙权说:“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鲁肃的话很长,我们只看黑色字体部分“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意思就是说: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如果投降曹操,曹操会把我送回乡里。评品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个低级的官员,只要我踏踏实实的干下去,照样可以做官做到州牧郡守这一级别。

看见没有?鲁肃把江东众臣的心思分析的很清楚:投降曹操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做官。

现在我们回过头分析崇祯的大臣为什么守着大量的财富不愿意拿出来救国。当时大明王朝早已是风雨飘摇,即使大臣们把钱拿出来,不一定能挽救危局。就算能挽救,大明还是老朱家的大明,这些大臣的地位和待遇能得到多少改善呢?如果不能挽救,作为一个强硬的抵抗派,等于是在新主子那儿把自己的后路断了,到时候官财两空。所以那些大臣是不会拿钱出来挽救大明的。

平时把天下当私产,关键的时候就不要指望臣民能和你团结一心、毁家纾难!以史为鉴,慎之慎之~

以上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当,敬请补充、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3

这个问题问的很是刁钻,我来回答吧。

我用一个抖音里面发的短视频来举例说明吧。这个是电视剧和珅与纪晓岚里面的节选,地方上有了天灾,老百姓颗粒无收,和珅奉旨救灾,纪晓岚是事后风纪监督,两人有一段灵魂拷问的对话。

纪晓岚说:救灾明明朝廷给的是白米,你下面救灾的官员把白米全部换成了麸糠,而且人人有份,都做了假账,那麸糠是牲口吃的东西,人能吃吗?

和珅说:灾民能算人么?灾民就是牲口,有口东西吃就不错了,保证不饿死就行,还想讲究吃好?而且一斤白米可以换三斤麸糠,可以救更多的灾民。至于说官员都有贪墨救灾粮,救灾救灾,肯定要先救官后救民,不然官都饿死了,谁去把救灾粮发给灾民?所以我先把官员喂饱,他们才好给我办事呀?

纪晓岚被和珅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憋了半天才来一句:我头一次听人把贪污说得如此清新脱俗!然后无奈拂袖而去。

和珅说的道理表面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实际上全是诡辩。因为假设官员都带头贪污救灾的白银和粮食,上行下效,那救灾一定救不好,因为人都是有私心和贪欲的,一旦发现一个人因救灾致富,就会群起效仿,会比赛看谁贪得多,更会贪,于是和珅们应运而出,朝政败坏一发而不可收。

此时假设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官员,想捐出自己全家财产救灾,你敢不敢捐,你怕不怕被人卖了还帮忙数钱?

回到主题,和珅纪晓岚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年间,官场风气相对明末还是要好的多,明末更黑,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没人捐了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