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人,狭义指汉族人,广义是指华人、中国人。“汉人”一词是因汉朝而得名。那么问题来了,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朝以前有秦朝,汉朝以后有唐、宋,为什么流传至今叫“汉人”,而不叫秦人、唐人、宋人呢?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抽丝剥茧,一起追溯一下“汉人”的源头、传承及历史变迁。

一、汉族的前身“华夏族”的产生及传承

华夏族起源于上古时期的黄帝和炎帝部落,两个部落为争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爆发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部落战败,并入了黄帝部落,成为炎黄部落,从此有了我们后世“炎黄子孙”的称谓。后来,炎黄部落逐鹿中原,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东夷九黎族部落,并最终与山东境内的东夷部落组成了华夏部落联盟。自此,华夏族正式诞生。

那么,“华夏”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西汉时期孔子后人孔安国著《古文尚书》中解释为:“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冕服采章”,这种服饰实际上就是由图腾崇拜而来。 “华”与“花”二字古代通假,炎黄二帝的母族是活动于洛阳西北平逢山一代的有娇(虫乔)氏,他们以蜜蜂为图腾,蜜蜂采百花而成蜜,自然由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所以,炎黄子孙自称“花(华)”,就是源于此。

(华夏部落逐鹿中原)

而“夏”则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古人以山鸡羽作舞具,称为“舞夏”。山鸡又称“鸫”(音洛)。

华夏族正是因为对鲜花、山鸡这两种“五采皆备”的生灵十分崇拜,从而自美其名。

其实,在上古时候,“华”与“夏”两字同音,本是一字,相互通用。《左传》记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华”、“夏”二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以后渐合称“华夏族”。

另外,“夏”字也因“夏水”而得。

我国近代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说:“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

从这段考证可以看出,夏水即汉水。

(冕服华章,大国曰夏)

在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770年,以华夏族为主体的部落联盟摆脱了松散的部落管理模式,禹传位给他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建立起了奴隶制王朝。启在偃师的二里头建都,就以“夏”作为他的王朝的名称。

奴隶制王朝共历夏、商、周三代,延续一千多年。随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和战国的分裂时期,此期间大小诸侯国林立,各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对民族称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但是各国民族主体基本都是自西周以后华夏族分支出去的主体民族,包括秦国人也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

所以,华夏民族没有因为战乱和分裂而中断了传承,“华夏族”的称谓也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和“汉族”一起使用、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常常提到的“华人”就是“华夏人”的简称。

(汉服,前世今生别样的美)

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秦人”称谓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最应该因朝代而获得这一殊荣的应该是秦朝,相应的称谓便是“秦人”。

秦朝是一个分水岭,秦朝以前的夏、商、周是奴隶制王朝,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最初在征服和被征服的时候应该是不同的民族,时间久了,就淡化了民族观念和国家概念。而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政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南征南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同时对西南和漠北进行开发,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彰显出了泱泱大国风范,为四方所臣服。

当时,“秦人”的称谓就开始出现了,西域诸国在与秦王朝的政治经济交往中就称呼华夏族人为“秦人”,以至于外国对中国最早的称呼就是“秦”——“CHIN”,并流传至今,直到现在欧洲许多国家称呼中国还在沿用“CHIN”。

但是,秦朝的存在时间太短了,历二世而亡,前后不过十五年的时间,随着秦朝的灭亡,秦朝的影响逐渐消失,“秦人”的称谓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至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威服天下的大秦帝国)

三、“汉族”代替“华夏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国家,是当时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汉朝建立以后,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和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了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而在这些交往中,其他民族开始称呼汉朝军队为“汉兵”,出使别国的使节叫“汉使”,生活在汉朝地域的人们叫“汉人”,“汉民族”的名称也基本上确定了下来。

(西域归汉)

这就是现在“汉族”名称与汉朝关系的历史由来,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很大关系。

同时,正是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强盛王朝,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学说开始主导人们的思想,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汉人之师,千年不改)

汉族的形成,更大的意义在于民族的融合。汉朝的强盛,让周边民族产生了认同,实现了归依,不断吸收同化,包括西域的龟兹、大宛、于阗、乌孙、车师等地,全部纳入了大汉的版图,名称上也因大汉的原因而发生了改变,开始被周边民族称呼为汉族。这些被原华夏族同化的民族,在文字、文化、习俗、度量衡等各方面与原华夏族实现了全面融合,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汉族体系。

《春秋》记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也就是说,只要是接受了中原文化、华夏文明,不管你的种族和血统来自哪里,就都是中国人。汉民族的血统,也不再是相对单一的炎黄部落后裔,而成为各个兄弟民族互相交往、相互融合的产物。

(看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四、“汉族”一词的由来

知道了“汉族”代替“华夏族”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让我们再来更进一步了解一下“汉族”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

“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叫“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冢山,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

秦灭亡后天下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就以这个富庶的地区为根据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并一举完成了统一大业。当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他的发迹之地“汉”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所以说,“汉族”既是来源于一个朝代,又是来源于一条河流,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结果。

(汉江,两个王朝因它而得名)

五、“汉族”之后,民族名称再无更改

汉朝以后,另一个高度繁荣、空前强盛的朝代就是唐朝,对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时乃至后世,世界许多地方,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一直将中国和与中国有关的事物称为“唐”,如中国人为“唐人”,中国服饰为“唐服”,海外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为“唐人街”,而华侨则将祖国称之为“唐山”。

唐朝灭亡后,唐朝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唐人”这种称呼在许多地方一直未变,历时千载,绵延不绝,直到中国近代。但若论其广度与深远影响,终究不如“汉人”的称谓。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民族史》一书,有涉及民国时期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的内容:

“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系不特为今汉族之主干,且亦为全中国民族之主干。各系与此系接触混合后大都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时华夏系,而为一复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为汉族,不应再称为华夏系。华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为此系之古称。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

(国学大师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汉族”的名称,终究是人赋予的,而这种赋予充分体现了这一名词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经历了从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使用,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过程,经过了大众的传播和时间的筛选,是优中选优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汉民族文化,汉民族特色,汉民族元素)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最佳贡献者
2

汉,这个字,对我们来说会有格外特殊的感情。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古代的时候还不止56个民族,而我们都知道汉族是中国最大的一个民族,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创造的文字是汉字,使用的语言是汉语,文化核心是国学。还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男子汉,罗汉,汉服等。

以汉为名是什么道理呢?荀子说:“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首先来看看“汉”字的含义

“汉”一字最早见于安州六器中“父乙甗”的铭文,铭文讲的是周昭王南征的事儿,“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里的汉指汉水,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将士惊恐,军队损伤甚重。

《说文解字诂林》的释义:"汉,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当作堇。难声是发音,会义是(氵+堇),而前作相承去土从大把“堇”下面的“土”写成“大”,变成了漢。

“汉”字写作“难水”这是形声,并没有表示“苦难之水”的意思哦,王安石解字曰“波”乃“水之皮”,苏东坡得知后打趣道:“波”若是“水之皮”,则“滑”乃“水之骨”。

《尚书》某氏传曰:泉出山为漾,言其微。汉,言其盛也。

汉就是漾水流下来的。源头为泉,泉流出山为漾,漾形容水流微小,汉形容水的大,汉水,或称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上游称漾,中游曰汉,下游名叫沧浪

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江河巨著《水经注》则用了几乎等同于黄河、长江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汉水温润悠远的风貌与生发于沿岸的辉煌。

古人将天上的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汉水,“汉”有星空天汉即银河之意,银河也称“河汉、星汉、云汉”、霄汉”等。如,古代秦岭西部的周秦先人,以天上之银汉,命名地上如银河璀璨的汉水。汉民族跟汉水关系深远,中国本称华夏,古代以秦岭为华山,汉水为夏水,所以汉水也是华夏之渊源。

从会意角度考虑,“汉”的原形为氵+堇,而“堇”的本意是黏土,正与夜空中银河明暗相间,繁星散落的形态相似。提到“汉”,就联想到天。夜空银河乃至浩瀚太空,其意宏大无比,作为汉族的族名可谓实至名归。

汉指银河,有诗云:

《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亦指汉水:

《国风·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迢迢河汉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悠悠织女心”又衍生出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

你看夜空中没有明确边际和沉静不动的银河满溢而平缓,与地上的汉水相视,一地一天,遥相呼应,滋润万物,孕育生命。

到了大汉王朝,命运将“汉”字与我们民族牢固的合为一体。那么新的王朝出现了,和汉民族意识与体系形成建立有多大关系呢?分内外两方面的认同。

对内:汉朝之名得自刘邦的汉王封号,汉王之名得自刘邦的封地汉中,汉中位于汉水穿越盆地的中心地段。刘邦后来渡陈仓取天下,遂以汉名其王朝。两汉继起四百年,汉人之称,乃以奠定。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的王朝却注定那么短,秦始皇和他的儿子秦二世,孙子子婴,统治六国十四年的时间,等秦朝灭亡的时候,之前六朝的遗民还健在,古国记忆都还在心底。他们又各自占据领地恢复割据状态。秦王朝就像一阵狂风刮过,文化底蕴,教育,政策都没有形成主观意识在人民心里。

汉朝在秦朝既有基础之上形成大一统局面。汉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最长时间的王朝。足够长的时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彻底的融合。随着朝代的更替,我们国家的人也被称之为唐人、宋人等,但“汉人”作为最早的称呼,成为了如今汉族的称呼流传了下来。

对外:在对外交往中,汉王朝铺砌了丝绸之路,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使得汉朝疆域在当时空前扩张。武帝命汉中人张謇出使大月、大宛、康居、乌孙等地,播汉人之德,汉之恩威远扬。

当时历史上第一次打败匈奴,重新建立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自信,从那时候起,大汉朝的人树立了“汉人”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朝也得以威名远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以至于几百年之后,西方各国仍然称呼唐朝使臣为汉使,有一个西方小国的国王,看着唐朝使臣哭着说道“不想今日复图汉官威仪”!

文景之治到汉光武帝,当时中国领土扩大了两倍。此时汉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使得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人们纷纷以自己是汉人而自豪。

对于邻国的骚扰,汉朝更是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朝威名远播中外,汉人也因此得以扬名天下。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汉朝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

从文景之治到光武帝创造了比当时的罗马帝国更为先进和强盛的世界第一国。

中华的疆域范围基本确立,人口上汉平帝时期全国人口6000万,达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政治上是中国第一个真正长治久安的大一统国家。

在美国历史辞典里:汉朝以国力强大、对外扩张、持久的强盛统一而称誉西方世界!

在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里,汉朝是与当时的英国并称的世界性国家!

汉朝四百年,从头到尾,无论兴衰,都一直保持其在国际上的地位。

汉朝的强大,使得跟汉朝相关的民族,语言,服饰,建筑也都成为后来的符号。延续至今

上文提到的男子汉的称谓也是在汉朝产生的语素,西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不断侵扰我国的边境。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步强盛,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西汉的士兵们表现的非常勇敢,汉朝的士兵被匈奴称作“汉儿”或“好汉”。

南北朝时有称男子为“汉子”的。北齐文宣帝因任命魏恺为青州长史,他固辞不就,便对人说:何物汉子,我与官不肯就。“好汉”,后来指男子中的“佳士”(司马光《资治通鉴》语)。

如《新唐书》称张柬之为奇男子。唐武则临朝时,让狄仁杰推荐“一好汉任使”,被荐者是荆州长史张柬之。

“苏轼有诗论及此事:人间一好汉,谁似张长史。”

宋元以后,“好汉”常被用来称誉“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人,如《水浒传》中的人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子”、“好汉”与“男子”相混合构成“男子汉”一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象形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了四五千年的文字。

陶渊明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李白说:“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他们也认同了前朝中的汉朝为正朔。

岁月更迭,几番春夏,到今时今日

千百年的风韵吹着今人的脸庞。带着古老的文明的余温,,给我们心的从容坚定,往华夏的精神本质靠近再靠近。

我们绵延着一个民族的骄傲,生生不息,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并且分布在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香港汉族人占总人口的95%;澳门汉族人占97%;而台湾汉族人则占总人口的98%。汉族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人口众多的民族。

我们有数几千年不断层的灿烂文化,有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民族凝聚力。

其实不管是汉族人还是唐人宋人,作为炎黄子孙,我想到和无数圣贤同属于一个民族,他们犹如中华文明的天空上满天星斗,与我们现代人一脉相承同属华夏,内心有万分的骄傲。

回望,古时明月,古汉台下,汉族之源,源远流长。

3

一个国家是如何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首先他一定是一个强国

(1)经济发达,在国际贸易中占比较大,在世界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力强盛,人民富裕。

(2)拥有强横的军事实力,在世界或者地区博弈中占据上风,或者拥有话语权。

(3)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先进科技,在世界范围内都能占据上风,形成文化输出,形成一个文化圈。


那我们来看看汉朝:

(1)经济繁荣,人口大量增长,农业手工业都发展迅速,商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拥有稳定的货币体系。并且通过丝绸之路,和亚欧诸国有贸易往来。据统计,汉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26%,是东方的经济中心。

(2)强大的军事实力。汉朝通过一系列的战争,通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北伐匈奴,给予匈奴沉重的打击。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朝威震天下,汉人也因此得以天下闻名。自此树立了汉人前所未有的尊严,这样的朝代,老百姓当然是无比自豪。

(3)汉人更多是的文化上的认同。汉朝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由于两汉存在约400年,各族人民都统一在大汉的框架之下,一起创造了璀璨的文明,熔铸成大家都认可的汉人身份。“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朝的强大,在世界在周边,都是共认的,这种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汉朝灭亡几百年后,各国仍然称中国使臣为“汉使”。


“汉”是我们的辉煌的过去,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会全面复兴,会再次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无论何时,我都会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无比自豪。

4

我们说自己是汉人,因为汉朝是中国历史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两汉一共四百余年),同时也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第一次文化的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其统治疆域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的疆域基础(见下图 ),甚至于影响到了现在中国的版图。

这是西汉时期的(绿色为西汉疆域)



这是东汉时期的(带点橙黄色的是东汉疆域)
跟现在比,除了东北北部,西藏和蒙古,汉朝开始已经逐渐显露中国版图的雏形


同时,注意,古代朝代很多时候疆域多大并不是说实际控制,打个比方,这个地今天我来了,我就说这是我们家的地,明天你来了,就可能说是你们家的地,有时候古书中记载疆域很大,而实际控制的却很少。

但汉朝不一样,这个疆域基本上是汉朝实际控制的,尤其是西域,汉朝第一次设立西域都护府,掌管西域(用现在的话说,叫行使国家主权),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实际控制)

古人评价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重要一条就是疆域,而汉朝为以后朝代开了一个这么好的头,我们自然不会忘记,同时汉朝当年还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中国第一次打败匈奴),还有文景之治,汉武中兴,等等。这样的朝代我们当然会自豪,想想都会热血喷张!!

另外一点,古代中国人(现代也一样)的认同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认同。



举个栗子,就是金朝,金朝是女真人,按古人的惯例是典型的蛮夷,但是金国后代汉化严重,金国晚期曾出现很多女真贵族不会说女真语,只会汉语的情况,当时宋朝想联合蒙古攻打金朝,但是当时宋朝大臣就说了,金朝不管怎么样也是咱们的兄弟balabalabala......,什么?兄弟?女真人好不好?我们是汉人?但是当时宋朝就是这么认为的,因为金国也开科取士,四书五经,早已经完全汉化了

所以中国人的认同感主要是文化认同,就像很多跨国企业习惯把中国 日本 韩国,东南亚叫大中华区,因为毕竟文化都很接近。

从汉朝开始以国家建立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指导了中国的历史,千百年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根深蒂固,这种开天劈地的文化影响,以及我们秉持千百年来的文化认同感,让汉朝在我们内心拥有着无法割舍的向往。

无论是文化还是历史,汉朝对后世影响都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叫自己汉人。

为什么外国人叫中国人为唐人?

因为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开放程度最高的朝代(见下面唐朝仕女图),好像貌似那个时候长安就有几万外国人了,长安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要知道,在那个没有汽车飞机轮船的年代,一个国家的都城能有这么多外国人近乎于不可能。



图中可见,唐朝仕女,薄纱拢肩,胸前只有一抹胸,这在古代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影响下是很难想象女人能穿成这样的,由此可见唐朝开化之深。


唐朝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次认识这个东方国度的朝代,西方人第一次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盛的国家,他们国家的人不是金发碧眼的,而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

同时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富足的王朝,当时的唐朝人口已经接近一亿人了,评价王朝的兴盛,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人口,富足,人民才敢多生孩子,因为养得起啊。

所以,这样一个强盛开放的国家,势必也是老外们记忆犹新的,所以,外国人习惯叫我们唐人,而我们习惯叫自己汉人

5

主要是文景之治的功劳吧,其实本来我们可能更应该叫秦人因为秦之前没个地名都是不同国家,秦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第一次大家都叫一个名字,但是可惜好景不长秦的统治太短了二世而亡还没有一代完整的人,没有形成认同感,你想啊 当你二十岁之前都还是楚人或者齐人 二十岁之后你被叫做秦人,但是四十岁你的秦就没有了 你当然不会觉得你是秦人,汉朝的大一统持续了好几代可能你出生时候是楚人后来你被叫做汉人可能你这辈子都觉得自己只是楚人然后你告诉你儿子他是楚人 但是边上都叫他汉人 这样几代之后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汉人了

6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的字叫汉子不叫唐字,秦字,现代字?

7

光荣始于周秦,伟大归于两汉

先秦时期,虽然各国之间的文化略有不同,但都以周朝文化为正统。可以说,先秦时期中国人的文化已经趋于统一了。

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文化的统一并不等同于身份的认同,地区间的划分和区别使得国家认同无法建立。

1830年,歌德痛苦的说:“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而那时候的中国也是这样,人们的国家认同还停留在我楚人又或者是齐人这样,而不是更高层次的身份认同。

而秦始王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郡县制打破了以往人们国与国之间的身份认同,使得这个帝国所有囯民法理上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秦人。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度量衡进一步消除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

可以说秦始王最大的功绩就是将松散而又充满差异的人们拧成一股绳后又统一给他们上同样的色。

可惜的是秦朝灭亡的太快,民众大多生于六国,接受的教育和国家认同也是六国。

建立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的任务就这样交到了汉朝的手里。

而汉朝有两大优势使得中国人在这时期形成统一的身份认同——汉人!

一是两汉统一的时间极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得以建成,封建国家得以建成,长时间同处一体使得人们逐渐产生我们是一伙的这样的想法。

二是强大的国力及国际地位让身为汉人感到骄傲

有一条河走向和天上的银河一样,故曰汉水

国恒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奠定了汉人的名字,树立了中国前所未有之尊严。有一西方小国看到唐朝使者哭着说:“不想今复图汉官威仪”。

汉武帝死后,鄯善国国王投靠匈奴。博介子主动请缨前往鄯善国问罪,身边带了十一个人。博介子谎称带有大汉皇帝的赏赐,鄯善国国王信以为真结果被杀。

周围的鄯善国人想要为国王报仇,博介子大喝“汉军将至,敌不动,动则灭国”。

正是有这样强盛的国力和战绩,中国人才骄傲的自称为汉人。

就像现在中国崛起一样,中国越强大,我们就越骄傲的说出我们是中国人一样,而这份骄傲又反过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民族凝集力

中国人就是在这份骄傲中形成“汉人”的认同

8

秦朝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但时间只有15年就崩溃了

周朝各封国被灭后

按照郡县制运行社会需要适应新模式

那时有“秦”被域外知道

波斯语中国的发音就是“秦”

然后汉朝取而代之

扩大了领土范围

与周边更多国家、民族交往

统治时间也非常长久

中国人自称“汉人”顺理成章;

在秦朝时

原来各封国恐怕抵触秦的称谓

那意味着被强暴被侵略被剥夺

秦国虎狼之师饱受诟病

被看做野蛮人。

之后肯定有“唐人”和“宋人”类似的表达

因为皇帝要求如此

以示治下百姓的臣服

有关的宣传机构恐怕也会马不停蹄。

从华侨在国外建设唐人街来看

他们也非常喜欢唐朝

以唐人为骄傲

图个吉利和受尊重以及祖先庇佑。

汉人”的称呼最早起源于汉朝

这是理所当然的

意为汉朝之人。

到了北魏(鲜卑族政权)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

之后的隋唐宋也不否认汉人的说法

有一些文字记录

以区别唐朝广阔疆域不同人群。

后来“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

到中华民国时期

“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9

原因很简单,因为汉朝确定了我们的文化,甚至延续至今。

例如我们以农历正月为一年的开始,这个规定就是汉代制定的。在汉之前,传说夏朝也是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而之后商朝以农历十二月为一年之始,周朝以农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秦朝以农历十月为一年之始。

这种说法有没有证据呢?会不会是汉代的史官杜撰的呢?

有证据,例如周朝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就记载了很多月份中的景象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所谓流火中的火,通常被认为是指心宿二,周历七月相当于农历五月,心宿二正是从农历五月开始到最高点,并逐渐下降,符合诗中“七月流火”的记载。

灶马蟋夏季常见于田野草石、土隙间、洞穴口附近,入秋后进入居民家中。

入室的蟋蟀被称为灶马蟋,周历九月相当于农历七月,正是入秋时节,灶马蟋的活动习性正符合诗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记载。

野山枣,英文名Sour Jujube。鼠李科枣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主要产于我国北方地区,野生山坡、旷野或路旁;果实能健脾;种子有镇静、安神作用……花期5-7月,果期8-9月。

周朝时的枣并非现在流行的冬枣,而是指酸枣,酸枣阳历8,9月成熟,阳历8月一般是农历6月,农历六月正是周历八月,符合诗中“八月剥枣”的记载。

稻一般阳历十月成熟,阳历十月对应农历八月,周历十月,符合诗中“十月获稻”的记载。

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按说文解字的记载,农历八月成熟,农历八月对应周历十月,符合诗中“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记载。

除了历法以外,我们的很多习俗也是从汉代开始形成的。例如结婚时的六礼,最初源于孔子的《春秋》,到汉代后成为真正的礼仪,之后一直流传至今。哪怕新中国破四旧,在很多农村还能看到六礼的痕迹,符合孔子说的“礼失求诸野”的情况。

10

因为唐人,宋人,秦人都是汉人,汉族人都统称为汉人而清人却是满族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