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有回成都而留在白帝城,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一是暂时养病,想等康复后回成都。夷陵之战后,不仅蜀国军队大伤元气,而且对刘备的打击是巨大的。刘备在起家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败仗,也历经过无数次生死,他从来都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越挫越勇。而这次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的元气受到了重创,精神头一下子跨了,病倒在了白帝城。他选择在白帝城养病,本来是想等到病好后再回成都,谁知会一病不起。

二是暂时“遮羞”,无颜回成都。刘备从白手起家,到最后建立了三国鼎立的蜀国,应该达到了人生的高峰。他发兵攻打吴国,本意是替两个弟弟报仇,其实还有另一层意思在里面,就是想灭了吴国,把事业向更高一层推进一步。谁曾想,踌躇满志的他却遭遇了夷陵大败,这对刘备来说,算得上是奇耻大辱。当初出成都时夸下的海口,让他一时无法回成都向孔明等老臣们“交待”,他正好以养病为由在白帝呆下了,谁知却成了他的不归路。

三是实在走不了,无法回成都。可能夷陵之战的失利,彻底把刘备击跨了,真的是一下子病倒了,甚至是病得连坐銮舆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留在了白帝城。最后,也没有等来病好的那一天。

最佳贡献者
2

刘备从出峡口之后,本来有一次机会回成都,但是,他放弃了。

孙权听到刘备几十万大军从上游顺流而下,急得上火。马上认怂讲和。只要刘备退兵,什么都好说,送孙夫人回成都,把荆州还给刘备,把杀害关羽张飞的人引渡给刘备,让刘备自己处理,并且,从此以后,不再找蜀国的麻烦。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好了。但是,刘备非常不理智地拒绝了。

本来,关羽的死,并不是孙权的错,也不是关羽一个人的错,究其原因,刘备有相当一部分的错。他们三个都有错,为什么关羽的死会引发许多的矛盾,而且矛盾马上就暴露了出来。关键问题是,刘备当了皇帝后,还在兄弟之情中出不来。说明刘备目光短浅,根本就不是帝王的材料。如果刘备真的以天下大事为重。他在孙权开出的条件之上,会溜杆下坡。接受这些利益。毕竟关羽张飞已经死了。仇人也可以得到,也就等于给关羽张飞报了仇。而且,从此以后,荆州是刘备的就没有争议了。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理论基础就因此有根据地了。那么,刘备之后的诸葛亮“还于旧都”,就可以以荆州为跳板,直接打到中原去。不就免除了诸葛亮六次出祁山的艰苦创业吗?

刘备拒绝了这些有利于蜀国的物质基础。这还不说。关键是他不听成都的大臣们,部将们的苦苦劝告。一意孤行地要打击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损兵折将,白白牺牲了蜀国几十万士兵的生命。你说,刘备他还有什么面子回成都?

刘备在死了关羽,又死了张飞 ,再后来又冤枉地死了刘封之后,已经有些不理智了,糊涂了。而刘封的死,刘备的肠子都悔青了。因为 刘封死于群臣的冷漠之中。刘封也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坏,所以刘备在有关关羽一事引发出来的事情上寒了心。因此,他有可能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想法去打孙权的。

刘备如果冷静冷静再冷静,那么关羽张飞的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有些事情好在里子而不可以言传,不会显露出来,让一般的人看透。

而这件事情,蜀国几乎人人都认为皇帝是最大的赢家。但是,刘备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结果,连自己也没有面子回家,只得这半途停留,最后死在白帝城。

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备之谓耶!

3

夷陵之战后,刘备没有回到成都,而最终驾崩于永安,也就是白帝城,主要是形势使然,不允许他回成都。

有效阻止吴军进攻

当时,刘备夷陵战败后,一边败退,一边收集散兵,到达鱼复县后,驻扎于此,并改名永安。此时,东吴军队步步紧逼,吴军将军李异、刘阿等就率军驻扎在南山。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古人考证“南山当在奉节县东北”,奉节就是永安。“收兵还巫”,还是与永安相近。而且当时吴军的激进派徐盛、潘璋、宋谦等人都主张继续进攻。

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刘备)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此时,蜀汉形势万分危急,刘备驻扎永安,颇有天子守国门的意味,正是刘备亲自防守,才能有效组织剩余兵力,抵御吴军咄咄逼人的攻势。

以攻为守震慑东吴

东吴追击刘备之时,始终对背后的曹魏抱有极大地警惕之心。在众将主张继续进攻之时,孙权征求陆逊意见,陆逊就认为曹丕在背后包藏祸心,不得不防。

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不久,果然不出陆逊等人所料,魏军三路大军齐出。

而事实上,刘备对此看得也是非常透彻,曹魏与东吴虽然结盟,但也是各怀鬼胎,特别是曹丕势力要强于孙吴。如果曹丕与刘备两面夹击,东吴不仅要转胜为败,甚至难逃灭亡之虞。

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馀,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此时,陆逊虽然口头不让,但却是东吴的软肋。刘备也并不是口头说说,当时镇守江州的赵云所部进兵至永安,巴西太守闫芝也派来5000兵马。有学者推测,刘备败兵大约有1.5万,赵云所部2万左右,再加上阎芝的5000人,永安兵力已经达4万人左右。对东吴构成了威胁。在加上背后的曹丕,确实让孙权十分恐惧。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作为战胜方的东吴,主动请和。而事实上证明,刘备也是无心再战,这样做完全是以攻为守的策略,在见到孙权使者后,见好就收,答应了求和的请求,也算是挣回了一点面子。



刘备身体不允许

夷陵兵败是在章武二年的七八月间,刘备去世是在第二年的三月。也就半年时间,等到吴蜀讲和,形势和缓的时候,刘备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回到成都了。只能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了。


4

公元222年六月,刘备兵败夷陵,仓惶逃到白帝山上的白帝城,直到223年四月病逝,刘备在白帝城待了将近有十个月的时间。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呢?

刘备虽然怒而发兵征讨东吴,大败于夷陵,但是,他毕竟是从尸山血海中走过来的人,大败之下他并没有丧失理智,更非无颜见江东父老。刘备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刘备不敢立即回到成都。

兵败夷陵后,东吴方面并没有大发慈悲停止追击。吴军将领李异,刘阿等率部跟踪而至,前锋已达白帝城外外的南山。

紧接着孙权也亲自到了夷陵前线,并且,孙权还拜陆逊为辅国将军,兼荆州牧。吴军的将领徐盛,潘璋等人纷纷向孙权建议,要一鼓作气攻下白帝城活捉刘备。

大战一触及发,刘备急调赵云驰援。

虽然,陆逊建议孙权收兵,以对付即将来犯的曹魏大军。但是,刘备并不了解这个情况,他必须打起十二万份的小心来对付东吴。一但东吴攻破白帝城,蜀汉政权将岌岌可危。

刘备不能立刻回到成都。

刘备集团是外部势力入主益州,而且,蜀汉政府成立的时间不长,所以,它的基础还不稳固。

荆州大败,关羽,张飞死亡,东三郡丢失,孟达降魏,再加上夷陵大败,马良,冯习等大批将领战死,黄权不得已降魏,这一系列亊件的发生都在往短的时间内。对蜀汉政权的冲击是巨大的。

当时的益州天天却笼罩在悲伤的气氛中,上自将军,下至百姓都充满了哀伤,惶恐。实质上,从刘备兵退白帝直至去逝,大半个益州充斥着动荡,骚动,不安。

这个时候,刘备如果回到成都只会加重恐惶和不安。相反,刘备坚守白帝,会让人产生天子守国门的安稳感。

刘备回不去成都了。

此时的刘备己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英雄迟暮了。当他强打精神把这一些都做完后,他也彻底垮了。

连年的征战拖跨了他的身体,关羽,张飞的接连死去,打击了他的精气神,连继的失利象一道道催命符直接摧毁了他。

他想回到成都,想交待一下后事,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5

夷陵之战,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之后又一场大败。这两场战役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中基层武将青黄不接的局面。而且,刘备的夷陵之战失败,不仅让刚建立的蜀汉政权面临危机,也让刘备的精气神受创。

那么,在夷陵之战后,刘备为何没有直接率败兵回成都,而是死守白帝城,并在白帝城托孤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尽量压住夷陵之战失败的消息,不让其扩散。众所周知,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其刚刚建立蜀汉政权。而蜀汉政权的建立,是基于民间传闻汉献帝被曹丕所杀,且曹丕篡汉的信息上。一个新生的政权,其需要的是战胜的消息,是令人鼓舞的消息,而不是需要战败和不利。

况且,刘备在伐吴的时候,就得到了秦宓、诸葛亮等众公卿的反对,是刘备一意孤行的决定。所以,若是刘备率败兵回成都,其威信必然会受到冲击。其次,这对蜀汉的统治不利,会引起暴动。若是外有江东攻蜀,内有不臣之人叛乱,那刘备会更加的不好过。

所以,刘备镇守在白帝城,很大程度上就是有意的把兵败的消息压住。就算是压不住,那刘备坚持守白帝城和江东对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士卒的士气。毕竟,这是天子守国门。

其二,刘备想要寻机反攻江东。刘备虽然兵败,但是其手上还有白毦兵等精兵可用。再者,这个时候的曹丕又突然率兵攻打江东。这么一来,若是刘备以哀兵来攻打江东,那江东势必要两线作战。

但可惜的是,刘备虽然想法挺好,但是因为部分原因,这一场反攻战却没有能够打的起来。

其三,刘备的年纪大了。夷陵之战发生于公元222年,而刘备是公元161出生。计算下来,刘备当时的年纪已有61岁了。六十几岁,以古代的平均寿命,以及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来看,这已经算得上是高寿了。

而这样的高龄,又是久经沙场的统帅,其身上有些许的病患也是情理之中。再者,经过了关羽和张飞的突然去世,以及夷陵之战的大败,刘备的精气神自然大不如前了。所以,郁郁成疾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说,刘备不率兵回成都,而是驻守白帝城,不仅是想要寻机反攻,更是因为刘备受不了太大的折腾,年纪大了。

6

三国时期刘备的一辈子真的是很坎坷,他也是百折不挠,从一个卖草鞋的到三分天下,也真的是不简单了,在建立蜀国之前他也是经常打败仗,丢了好几个地方,被曹操打的满世界跑,但就是在这个逃亡的过程中,刘备逐渐的壮大,有了现在的基业。刘备不听从诸葛亮的劝阻,要率领军队攻击东吴报仇。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陆续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逼迫刘备扎下七百里连营,在这种情况下,陆逊借着风力火烧七百里连营,导致刘备大败刘备从蜀国带出去的几十万部队损失了大半。

退到白帝城之后,就没有走,直到一年多后就在白帝城去世了。难道刘备是因为夷陵之战失败,没有脸面回成都了吗?刘备的基业就是在这里失败的,在逃跑之中建立的与之前的失败相比这次的失败,并不算什么。只是损失了5万人马,蜀国的主力部队还在。

所以说这个根本不算是伤筋动骨,就算刘备不听劝告执意报仇,那也是大臣们的责任。所以说不存在刘备为了脸面不回成都。刘备始终没有放弃反攻东吴的决心。从刘备把李严调到白帝城掌管军队事务就可以看得出来,刘备还想继续进攻。就算打不起来,也要向世人看到刘备伐吴的决心。

刘备为托孤做准备。李岩被调到了刘备的身边,就是为了分诸葛亮的权力,好让他们两个相互制衡,为小皇帝打下基础。结果就是刘备后来真的是生病了,一病就起不来了,直到去世,刘备也只能够考虑托孤和稳定蜀国政治的事情了。

刘备为何没有回成都,而是死在白帝城?

有四点原因!

首先,在刘备入侵吴国之前,朝廷上下支持较少,反对较多。例如,诸葛亮和赵云显然反对。刘备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消灭吴国,结果他的军队的损失惨重。蜀汉积累的财富几乎被一扫而光,刘备羞于在朝廷面对文武官员,所以他干脆留在白帝城。

第二,刘备战败后,陆逊追求胜利追杀刘备最后选择撤退。一个重要原因是曹丕在后方大规模进攻吴国。这是刘备的一个机会,他可以随时跟上形势的发展,并可能借此机会东山再起。不幸的是,孙权没有给他机会。然而,东吴局势变得紧张,孙权也没有将当时的东吴最高统帅陆逊调回秭归,而是在这里防备刘备。

第三,刘备被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打败了,夷陵战争的失败对他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刘备非常气恼,祈祷最后还患重病。那时,刘备已经病得很重不能远行,所以不太可能会离开白帝城。

第四,白帝城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上游。只要白帝城不失去,蜀汉仍然可以保持对长江自然屏障的控制。同时,白帝城是蜀汉与东吴对抗的前沿,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大门。如果白帝城失守,对蜀汉来说真是一场灾难,一切都将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夷陵战败后,刘备含泪撤退白帝城。刘备驻守白帝城其实就是天子守国门,他可以在此重新构筑蜀汉的东部防线,并将吴国军队驱逐出境。

综上所述,在夷陵之战之后,刘备之所以不回成都,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很没有面子,另外一方面是身体不允许。

7

夷陵之战之后,刘备没有回到成都,最终病死白帝城可能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观望时局是否有变

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把刘备逼回了永安,刘备也就停在了白帝城,东吴很多将领建议乘胜追击,斩杀刘备。

但是无论刘备也好,陆逊也好都是有很深的战略眼光的,这个时候有个坐山观虎斗的曹丕,很想让吴蜀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陆逊想着不能再追,要注意曹魏,刘备想着,万一曹魏趁火打劫,自己还有没有杀回去的可能。

刘备甚至还给陆逊写信,说等我养好了病,马上就杀回去你小心点,曹魏大军也快到了,两方夹击东吴很危险,陆逊直接回信刘备,你还是好好养病先管好自己吧。



二、安定益州民心

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诸葛亮是没有坚决反对的,证明诸葛亮也认为蜀汉有一战之力,就算败了,也应该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所以统领后方一直为前线服务。

可是没想到刘备不但败了,而且败的这么快,这么惨,这是诸葛亮没有想到的,消息传到益州,益州民心动荡,尤其刘备刚刚接手益州时间并不长,很多地方还有反叛的势头。

这个时候刘备留在白帝城,就是传递给益州一个信心,虽然蜀国打了败仗,但是没有大家传的那么夸张,一把手刘备还在白帝城驻守,起码表现出没有元气大伤的样子,这对安定益州民心,稳固成都的政权有很积极的作用。



三、重病在身不能返川

从刘备最后白帝城托孤可以知道,刘备在白帝城的时候已经病倒了,但是当诸葛亮到白帝城君臣相顾的时候,才发现刘备病的已经太严重了。

这就还有一种可能,刘备当时战败后的身体状况不允许他继续返回成都了,留在白帝城静心养病,待身体恢复差不多了,再返回成都。

谁想,一战损失不少,加上自己已经年岁不低,竟然一病不起,万没有活着回到成都的机会了。



总结:夷陵兵败,刘备在永安算是给蜀汉又铸了一道防线,但是考虑到自身身体原因,曹魏也有可能加入战斗,自己也许还有转机,甚至自己一旦兵败的消息已经传回成都,自己再回去,对蜀汉政权稳定性的影响等多方面考虑,刘备最终病死在了白帝城。

8

他在把守蜀汉的东大门!

刘备晚年影视剧形象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此战过后,三国疆域基本定型,再无大的变动。

也正是此战,蜀汉从实力的顶峰跌落,损失八万精锐之师,有能力的大将谋士几乎损伤殆尽。

《隆中对》所描绘的坐拥益州、荆州,两路大军同时北伐的美好愿景,刘皇叔诸葛先生本已无限接近,但此战之后,也再无实现的可能!

夷陵之战后三国形势图

不仅仅如此!

刘备此刻最担心的,恐怕是陆逊乘大胜余威,朔流而上,灭蜀汉,收益州!

要知道,攻取益州是鲁肃二十年前献给孙权《榻上对》的方略之一,可以说是东吴的既定国策。

这就是刘备仓皇奔逃至白帝城,不顾身边只剩败兵数百,仍然冒着巨大的风险,坚守不走的原因!

夷陵之战地图

白帝城在三峡西口,是沿长江西上入蜀,出三峡后的第一道关隘。相当于蜀汉国门!

此时,东吴陆逊主力屯兵秭归,与白帝城近在咫尺。孙权的侄子孙桓部、李异部、刘阿部,兵锋更是直指白帝城下,屯驻南山,随时可以攻打!吴将潘璋、徐盛都主张乘胜追击,攻入蜀国。

这时的白帝城危若累卵。

不过刘备也有后手,赵云!

刘备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对逃跑的艺术参详得已经成精了。

刘备伐吴,未带大将赵云,而是把赵云安排在江州驻守(今重庆),这可不是一步闲棋!

赵云影视剧形象

可能皇叔的黑粉们又该激动了:看、看,刘哭哭就是不会用人,赵云这样的名将竟然如此小用,派去守城!

小心我啐你一脸!赵云从来就没有被小用过!中护军是赵云担任的时间最长的官职,这叫小用?查查东吴孙策的中护军是谁,查查曹魏的中护军是谁!周瑜那叫小用?虎侯许诸那叫小用?

赵云是曾与刘备同榻而眠的好“基友”,更是后主刘禅的救命之人,功高不赏先了解下!

刘备从来都把最需要忠心的职位和任务交给赵云。

江州就是刘备伐吴的后方据点!

赵云来援

听到刘备夷陵战败,赵云率兵顺流而下,抵达白帝城救援!

赵云的援兵,再加上陆续收拢的败兵,白帝城刘备军已接近两万,考虑上地形地势的加持,东吴军已无可能继续扩大夷陵战果。

“冬十月,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蜀汉与东吴正式停战,夷陵之战全面闭幕。下一场就是白帝城托孤了。

9

一、刘备兵败夷陵后退守白帝城,能遏制吴军入川的企图。一旦让吴军顺利穿过狭长的长江岸边,进入四川盆地,成都就无险可守了。

二、东吴陆逊担心的就是刘备扼守白帝城,用仅剩的一点心里优势,希望守住白帝城,等国力军士恢复以后,以白帝城为基地,再东出三峡举兵攻打吴国。

白帝城地势险要,进可以攻吴国,退可以守蜀。东吴虽控制荆州,但荆州处于白帝城下游,白帝城有居高临下之势,始终是东吴的一大心病。

三、刘备驾崩在白帝城,让李严参与托孤,同时要求李严必须重兵防守白帝城,就是要告诉东吴孙权,荆州我可能得不到,但是你想进入蜀也肯定不好说。

白帝城对刘备如此重要,也就不难理解,刘备兵败,就驻守于在此地,不回成都了。

10

有人说他是没有脸面再见朝中的大臣了,也有人说是黄元叛乱,蜀国产生了动荡,刘备不敢回去,但是这两个都只是猜测而已,首先来说战争不可能是没有失败的,所以就算失败了也可以在回去准备等到壮大之后再逐鹿天下,而黄元的叛乱在当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蜀国很快将就恢复了平静的状态,那么为何刘备没有回成都还是留在了白帝城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件事情吧。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地方的地形,四面基本都是山,想要入川只能通过走长江的水路,古代为了大军前行的安全,运送物资的便利,大多数都会对于长江的水系进行控制,而夺取长江控制权的最主要的地方就是三峡的控制权,在当时的时候入川的话大军会先在陆上经过汉江的平原地区,然后在溯江而上,经过西陵峡和巫峡之后再到达白帝城地区的瞿塘峡,所以白帝城在当时的时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区,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区。

当时陆逊的在夷陵战胜了刘备之后,便带领着东吴的大军一路追赶,虽然刘备方面已经元气大伤了,但是对于长江这个天险的控制权还是要固守,不容有失的,所以他便率领军队驻守在白帝城地区,并且利用长江的天险来抵挡吴国的进攻,如果连白帝城地区也失守的话,吴国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攻破江州地区直接一路抵达程度,那么蜀国就危险了,所以刘备当时必须要将白帝城守住才能保证蜀国的安全,并且还做出想要反攻的样子,并且东吴方面又是受到了魏国的进攻,孙权心生畏惧所以便于刘备进行讲和了,这样才与东吴建立了盟约,共抗魏国,使得蜀汉危机得到的化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