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不同时期旗主的人选完全不同,并且还伴有各种权利斗争,人员更替更是家常便饭。

那么就让我们从八旗制度的形成时期开始,仔细梳理一下各时期满洲八旗旗主的人选。

首先是二旗时期,这是八旗制度的萌芽状态。

二旗时期

这二旗的旗主分别为

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黑旗(后改为蓝旗)旗主:舒尔哈齐(努尔哈赤的弟弟)

三旗时期

然后是三旗时期,各旗主分别为

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白旗旗主:褚英(努尔哈赤长子)

黑旗旗主:舒尔哈齐,代善(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二子)

四旗时期

1609年,努尔哈赤囚禁了自己的同胞弟弟舒尔哈齐,1611年,努尔哈赤又囚禁了自己的长子褚英。所以最后形成了如下的四旗局面。

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白旗旗主: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杜度(小旗主,褚英长子,努尔哈赤长孙)

蓝旗旗主: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

红旗旗主: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

八旗时期

在努尔哈赤的不断攻伐之下,满人势力不断做大。于是于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又下令将四旗分为八旗。各旗旗主人员安排如下。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杜度,阿巴泰(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七子)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岳拖,硕拖(均为小旗主,代善的儿子)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德格类(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子)

镶蓝旗旗主:阿敏

公元1623年,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几个幼子进行了分封任命。于是便呈现出如下格局。

正黄旗旗主: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

正白旗旗主:皇太极

镶白旗旗主:豪格(皇太极长子),阿巴泰(小旗主,努尔哈赤第七子)

正红旗旗主:代善。 镶红旗旗主:代善,岳拖,硕拖(均为小旗主,代善的儿子)

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德格类(小旗主,努尔哈赤第十子)

镶蓝旗旗主:阿敏

清政府建立时期

公元1648年,也就是顺治五年,八旗旗主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换变革,最终多尔衮大权独揽,形成了如下格局。

正黄旗旗主:顺治帝。 镶黄旗旗主:顺治帝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 镶白旗旗主:多尔衮

正红旗旗主:满大海(代善第七子),勒克德浑(小旗主,代善之孙)

镶红旗旗主:罗科铎(岳拖长孙),尼堪(小旗主,褚英第三子)

正蓝旗旗主:多尼(多铎次子),阿济格,博落(阿巴泰第三子),岳东(阿巴泰第四子)

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

在多尔衮被去世之后,顺治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又对八旗旗主进行了一系列调换,最终形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

正黄旗旗主:皇帝。 镶黄旗旗主:皇帝

正白旗旗主:皇帝镶白旗旗主:肃亲王

正红旗旗主:礼亲王,顺承郡王

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庄亲王,褚英家族

正蓝旗旗主:豫亲王,睿亲王,饶余亲王

镶蓝旗旗主:郑亲王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八旗最初源于满清的狩猎组织,是满清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满清的根本制度。

①1601年,努尔哈赤设立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努尔哈赤在四旗的基础上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正式建立。

八旗旗主:努尔哈赤(正黄旗和镶黄旗)、皇太极(正白旗)、杜度(镶白旗)、代善(正红旗和镶红旗)、莽古尔泰(正蓝旗)、阿敏(镶蓝旗)。

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分别是努尔哈赤第8子、第2子、第5子,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之次子,杜度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之长子,说白了就是满清特有的家天下,基本上是“努尔哈赤政权”

②1623年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几个幼子进行了任命:

新进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阿巴泰、皇太极、德格类等,他们分别是努尔哈赤第12子、第14子、第15子、第7子、第8子、第10子,以及豪格(皇太极长子)、代善的儿子岳拖、硕拖,进一步巩固了“努尔哈赤政权”。

1631年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汉族旗,四年后又编了蒙古族八旗。

③1648年八旗旗主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换变革:

正黄旗、镶黄旗旗主:顺治帝;正白旗、镶白旗旗主:多尔衮;正红旗旗主:满大海(代善第7子)、勒克德浑(代善之孙);镶红旗旗主:罗科铎(岳拖之长孙)、尼堪(褚英第3子);正蓝旗旗主:阿济格、多尼(多铎次子)、博落(阿巴泰第3子)、岳东(阿巴泰第4子);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6子)。

当时顺治帝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基本上是“多尔衮政权”。

④多尔衮被去世后,顺治帝为了加强皇权对八旗旗主进行了调换,最终形成了“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即皇帝掌管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肃亲王掌管镶白旗;

礼亲王、顺承郡王掌管正红旗;克勤郡王、庄亲王、褚英家族掌管镶红旗;豫亲王、睿亲王、饶余亲王掌管正蓝旗;郑亲王掌管镶蓝旗。

不管怎样換来換去,仍是个满清家天下。但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八旗旗主都是满清呼风唤雨的人物。哪怕你官职多高,见到旗主都得行礼。据说八旗子弟大多都是都统,官品一级,掌管着一旗的大小事情,即便如此也得屈服于旗主。例如和珅大人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遇到红旗旗主金爷也得下轿行礼,因为和珅在红旗中只不过是个红旗子弟而已。

满清初期,八旗倚仗祖上有功于国,瓜分中原的土地,八旗子弟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会享乐,怕劳动,黄赌毒都沾,腐朽不堪,都变成纨绔子弟。

满清灭亡后,八旗制度也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3

具体各个时期旗主的人选,各位答主已经说了很多,就不多论述。这里讨论的是,清初(尤指努尔哈赤时期)满洲八旗各旗主为宗室子弟,尤以皇子为主,且分嫡庶,只有嫡子(这里的嫡子是指正室嫡出或者有封号的五宫后妃所出)才有资格成为旗主。

八旗旗帜

努尔哈赤元妃佟佳氏生二子,长子褚英,一度被立为储君,在三旗时期曾为白旗旗主次子代善,四旗时为红旗旗主,八旗时期为正红旗、镶红旗旗主

继后(亦称衮代皇后)富察氏亦育有两子,第五子莽古尔泰为正蓝旗旗主,第十子德格类,在兄莽古尔泰去世以后继任正蓝旗旗主

中宫皇后叶赫那拉氏生第八子皇太极,为正白旗旗主

继立之后乌拉那拉氏生三子,第十二子阿济格曾为镶白旗旗主,第十四子多尔衮先领正白旗、后领镶白旗,第十五子多铎,亦先领正白旗、后领镶白旗

上述均为努尔哈赤嫡出之子,所以均为旗主,相反,其庶妃所出之子,不得不附属于嫡子之后,甚至没有任何宗室特权,如努尔哈赤第三子阿拜,为庶妃兆佳氏所生,但却附属于幼弟多铎,第十六子费扬古,没有任何特权,甚至直至康熙时才得以列入宗室之列。

4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的牛录之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八旗旗主称为主旗贝勒,并规定由自己及弟舒尔哈齐的后代子孙担任旗主。

在天命时期,两黄旗主旗者事努尔哈赤,两红旗主旗贝勒是代善,正白旗主旗贝勒是皇太极,镶白旗主旗贝勒是杜度,正蓝旗主旗贝勒的莽古尔泰,镶蓝旗主旗贝勒是阿敏。其中两蓝旗的主旗贝勒都是舒尔哈齐的后代。

皇太极即汗位后,对八旗主旗贝勒进行了一次大的变动。首先,皇太极将两白旗改为两黄旗归自己统领,努尔哈赤原统的两黄旗改为白旗,归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等人统领。镶蓝旗主旗贝勒改为阿敏之弟济尔哈朗,正蓝旗的主旗贝勒改为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后来德格类病逝,皇太极重新建立正蓝旗,以其子豪格为新正蓝旗主旗贝勒。两红旗则相对稳定,镶红旗由代善长子岳托领属。

等到崇德时期,皇太极改制称帝,多次打压两红旗、两白旗势力,但是各旗主旗贝勒已经基本确定,此后的主旗贝勒也大多由他们的子孙继承。

5

八旗旗主基本都是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俩的后代,即满清黄金家族。

当然了,作为一旗之主,所用人选肯定是千挑万选出类拔萃的宗室人物。

在清朝前期,由于实行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再加上八旗旗主都是些拥有兵权的实权派大佬,所以在朝中的地位可谓是炙手可热权倾朝野。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和康熙朝的中前期,都是八旗旗主们的强势纵横时代。

但随着大清江山的逐渐稳固、国家不再需要八旗铁骑四处征战了,武将地位大不如前、文官势力强势崛起,以战功为政治依靠的旗主们便不可避免的靠边站了。

从康熙朝开始旗主便慢慢成为了皇族养老的荣誉代名词;到了雍正朝,雍正帝以应付西北战事为名设置了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但随后继续保留并最终成为中央定制,于是军机处制度彻底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和南书房制度,由此国家实权掌握在了军机大臣们的手中,八旗旗主和内阁大学士也随之都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和督抚大员们给彻底架空分权了,旗主空有爵位、大学士空有品级,旗主大学士都属于锦上添花的无实权的荣誉性的中央岗位。


6

总体来说,清朝的八旗旗主都是由皇帝和爱新觉罗宗室来担当,但这里面又有很多变化。八旗是一个集合了人口、军事力量和财产的一种共同体,在清早期,皇帝虽然是最高领袖和统帅,但实行的是分封制,把八旗人口按佐领,也就是牛录(八旗的最基层组织)封赏给宗室王公,附着在人口上的土地、财产,都成为这些宗室王公的私产或私属。

在努尔哈赤时期,他就把各旗分配给自己的子侄,比如八旗的前身,四旗,正黄旗由努尔哈赤自己统领,正白旗由他的长子储英统领,正红旗由他的儿子代善统领,正蓝旗由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统领。他所统领的正黄旗力量最强,所以他所带领的正黄旗,跟西周初年的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比较相似。所以,早年的“八王议政”,就是各旗的旗主王爷与统领了一到两个旗的皇帝共同议政,八王就代表了八个旗的力量。

入关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几代皇帝开始着手渐渐收回旗主的权利,先是皇帝成为了上三旗的旗主,不再分封给王子及其他王公,到了康熙时,又将自己的儿子都分封到下五旗,使用了“掺沙子”的办法,比如雍正在当雍亲王的时候,就被封到了镶白旗,镶白旗的旗主王爷是肃亲王,肃亲王就掌管15个佐领,但雍亲王在镶白旗掌管了10个佐领,虽然肃亲王依旧是镶白旗的旗主,但早年的那种大权独揽,已经被渐渐分噬的差不多了,权利大大被缩减,谁是旗主这个概念渐渐就变成了谁是力量最强的、最大的旗主。不过,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又因为诸王子私属的下五旗的力量,结党营私,互相争斗,所以从雍正到道光,一直不断地缩减旗人与所属旗王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旗主更替的也比较多,道光以后,所谓旗主大概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概念了。

7

先说说清朝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后金创立,是满清历史,清朝历史,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一项社会制度。

八旗制度和女真族的狩猎和生产有关。早期的组织方式是牛录(箭)和额真(主),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把组织方式从生产狩猎转为军事组织。从牛录到四旗,后来到八旗,因为地盘的扩大,人数的增多。后来还相应建立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再说旗主,一旗里有很多佐领,清朝分八旗,也分佐领,何解?

比如A旗有50个佐领,亲王领有其中20个,郡王领有其中10个,贝勒、贝子共领有10个,镇国公、辅国公等等又共领有10个,这些人都是领主,但其中最大的领主,也就是旗主了。

清朝初年,正红旗旗主是礼亲王;原两白旗旗主,后正蓝旗领主是睿亲王;原正蓝旗旗主,后镶白旗旗主是肃亲王;原镶白旗旗主,后正蓝旗旗主是豫亲王;镶蓝旗旗主是郑亲王;镶红旗旗主是克勤郡王。

另外,镶红旗领主是庄亲王;正蓝旗领主是怡亲王;镶蓝旗领主是恭亲王;镶白旗旗主是醇亲王;镶蓝旗旗主是庆亲王。

最后,两黄旗无旗主,皇帝直接领导。

8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准确的说清朝能够担任八旗旗主的一般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或者舒尔哈齐(努尔哈赤胞弟)的后人,因为八旗是他们一手创立的。

八旗制度的创立

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源于女真(满洲)人的狩猎组织,因为女真人外出狩猎都不是单打独斗,需要结伴成行,这样有利于围猎。但是这一伙围猎的人得需要一个人来领导,这个担任首领的人就叫牛录额真,这个多人的集体即称为牛录。所以早期女真人就是以牛录这样的单位围猎和打仗,而若干个牛录就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单位,他们以旗作为标志,满语中称为“固山”,汉语称为旗。

努尔哈赤因为自己的祖、父被杀,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创立了一支部队,用黑旗作为标志,所以这时候的努尔哈赤只有一旗的兵力,然而就是这一旗的火种,就创建了后来战斗力爆炸的八旗军队。

随着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实力不断壮大,统治的人多了,就又设立了红旗军,而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而女真人也崇尚黄色,所以努尔哈赤就为了显示身份把红旗改为黄旗。

再以后努尔哈赤于1599年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哈达部,收编的人数比较多,不好编入两旗,就用又创立了白旗,白旗旗主一开始是哈达部的降将,后来降将被杀,白旗旗主就成了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这时候有黄黑白三旗。

公元1609年,努尔哈赤与兄弟舒尔哈齐因为权利争夺发生争执,努尔哈赤一气之下就把自己弟弟舒尔哈齐关起来,导致舒尔哈齐之前管理的黑旗失去旗主。努尔哈赤就把黑旗一分为二,一半还是黑旗给了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一半组成新的红色旗,旗主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阿敏的黑旗因为不好分辨颜色,就改成了蓝色。这样就形成了黄蓝白红四旗。并且每个旗有二十五个牛录组成,每个牛录300人。一旗共7500人。

公元1615年,随着努尔哈赤打下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的四旗已经不够用的了,很多旗牛录成倍增长,已经不是当初的二十五个牛录了。所以努尔哈赤再进行改编,又增加了四旗,也就是镶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这时候才真正的形成了完整的八旗制度。八旗旗主分别为: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褚英之子)、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镶蓝旗主阿敏(舒尔哈齐之子)。1616年,努尔哈赤荣登汗位,建立后金,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为四大贝勒。这时候的贝勒相当于亲王。

八旗兵丁,战时打仗,平时为民。后来努尔哈赤时期又设立了蒙古旗,皇太极又设立了汉军八旗。

八旗的混编和改色

八旗成立后又历经了数次改色变迁。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很喜欢大妃阿巴亥,所以他把自己的两黄旗的65个牛录分出来45个分别给了三个幼子,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每人15个牛录。

其余的二十个牛录努尔哈赤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并且努尔哈赤还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想把镶白旗给多尔衮。

虽然努尔哈赤安排的挺好,可是他没有活到把镶白旗给多尔衮就死了。努尔哈赤死后,其实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成为八旗中掌握牛录最多的一方势力(掌握六十五个牛录,努尔哈赤亲军),但是这方势力有个致命的缺点,就三个孩子还太小。并且其他八旗旗主为了对抗这三个孩子,他们抱成团推举出了皇太极来继承汗位,并且皇太极等贝勒逼迫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

阿巴亥自尽后,皇太极于1626年登基,皇太极趁势把努尔哈赤想给多尔衮的镶白旗抢了过来,并且让他儿子豪格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虽然没有得到镶白旗,但是他继承了努尔哈赤给他的十五个牛录,并且依附在阿济格的正白旗身边。

皇太极又以自己是皇帝,所以就把自己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和镶黄旗。而阿济格和多铎的两黄旗被皇太极改色为两白旗。虽然皇太极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尊贵,但是没用,旗的实力并没有变化,还是阿济格和多铎的两旗最厉害,毕竟是努尔哈赤的嫡系部队。

1635年,皇太极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找个借口把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废掉,并且自己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儿子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这样皇太极就掌握了三旗的兵力。

皇太极为了分化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先是把年龄比较大的阿济格废掉,让年龄比较小的多尔衮当正白旗旗主,同时还把正白旗和镶白旗进行混编,但是成果也不是太明显,因为这两个旗确实团结,不论怎么改编都是铁板一块,不亏是努尔哈赤调教出来的。

皇太极掌握了三旗的兵力后,还想进行了很多巩固自己权力的策略,比如在旗里面设立一位旗务大臣,用来分割旗主的权力。皇太极还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自己一人“南面独坐”。

皇太极时期,已经开始学习中原文化,老是想着怎么才能加强皇权,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皇太极驾崩了。皇太极驾崩后,顺治帝福临继位,多尔衮掌握朝中大权,他把豪格处死,豪格的正蓝旗被多尔衮所得。多尔衮把自己的正白旗和豪格的正蓝旗混编,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从此以后八旗旗色没有再改变。

八旗旗主定型

顺治皇帝之前皇帝或者汗王只控制两黄旗,其他六旗由王公贝勒控制。顺治皇帝亲政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多尔衮的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控制,并且把镶白旗(原来的正蓝旗)还给豪格后人。而此时顺治帝直接控制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形成上三旗,而王公贵族统领剩下的五旗,称为下五旗。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这时候的八旗旗主基本上定型分别是: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世袭,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世袭,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世袭,多铎后裔。

镶蓝旗:郑亲王世袭,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的儿子)后裔

八旗旗主权力的削弱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国之初确实权利很大,都可以决定皇位的归属,就比如皇太极继位时和福临继位时。但是后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权利被削弱殆尽。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是从一品的高官。都统负责整个旗的训练、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爷的工作,八旗都统负责各个旗的实际工作以后,旗主王爷被逐步架空。

并且康熙还把儿子们分到下五旗里面当小旗主,进一步分化旗主的权力。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八旗议政王制度名存实亡。乾隆时候,更是废除了议政王制度。从此以后八旗旗主只有封建的宗法权,并没有军事和行政权力。像《雍正王朝》里面的各旗旗主对雍正逼宫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在礼节上,八旗旗主还是比较重要的,像电视剧中和珅要给正红旗旗主行礼,那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八旗各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后人担任的,其中主要还是努尔哈赤的后人。八旗制度是清朝一统天下的法宝,然而这样一支劲旅随着国家趋于安定,等到康熙皇帝时期,八旗兵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所向披靡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清军入关后,八旗优惠的政策使他们慢慢的退化。八旗子弟的生存问题一直是清王朝的一大难题。

9

关于各旗旗主的变迁,之前已经有大大回答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我在这里简单的补充一小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评论。

发展史: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公元1601年创立的,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八旗的规格: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关于各位旗主,姓氏不固定,也不是世袭的,所以在清朝几百年的统治下,是很多的。八旗制度最开始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

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经常变动。

入关后,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从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光绪时养育兵共计27408人,清末达到29407人。乾隆时曾准许京城和各省驻防汉军八旗出旗为民,令其各得生计。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国家、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10

必须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家族的子孙。后来入关到顺治和康熙越来越淡化旗主,上三旗下五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