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准确的说清朝能够担任八旗旗主的一般都是努尔哈赤的后代或者舒尔哈齐(努尔哈赤胞弟)的后人,因为八旗是他们一手创立的。
八旗制度的创立
八旗制度其实就是源于女真(满洲)人的狩猎组织,因为女真人外出狩猎都不是单打独斗,需要结伴成行,这样有利于围猎。但是这一伙围猎的人得需要一个人来领导,这个担任首领的人就叫牛录额真,这个多人的集体即称为牛录。所以早期女真人就是以牛录这样的单位围猎和打仗,而若干个牛录就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单位,他们以旗作为标志,满语中称为“固山”,汉语称为旗。
努尔哈赤因为自己的祖、父被杀,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创立了一支部队,用黑旗作为标志,所以这时候的努尔哈赤只有一旗的兵力,然而就是这一旗的火种,就创建了后来战斗力爆炸的八旗军队。
随着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实力不断壮大,统治的人多了,就又设立了红旗军,而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而女真人也崇尚黄色,所以努尔哈赤就为了显示身份把红旗改为黄旗。
再以后努尔哈赤于1599年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大的哈达部,收编的人数比较多,不好编入两旗,就用又创立了白旗,白旗旗主一开始是哈达部的降将,后来降将被杀,白旗旗主就成了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这时候有黄黑白三旗。
公元1609年,努尔哈赤与兄弟舒尔哈齐因为权利争夺发生争执,努尔哈赤一气之下就把自己弟弟舒尔哈齐关起来,导致舒尔哈齐之前管理的黑旗失去旗主。努尔哈赤就把黑旗一分为二,一半还是黑旗给了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一半组成新的红色旗,旗主为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阿敏的黑旗因为不好分辨颜色,就改成了蓝色。这样就形成了黄蓝白红四旗。并且每个旗有二十五个牛录组成,每个牛录300人。一旗共7500人。
公元1615年,随着努尔哈赤打下的地方越来越多,原来的四旗已经不够用的了,很多旗牛录成倍增长,已经不是当初的二十五个牛录了。所以努尔哈赤再进行改编,又增加了四旗,也就是镶蓝旗、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这时候才真正的形成了完整的八旗制度。八旗旗主分别为: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褚英之子)、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镶蓝旗主阿敏(舒尔哈齐之子)。1616年,努尔哈赤荣登汗位,建立后金,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人为四大贝勒。这时候的贝勒相当于亲王。
八旗兵丁,战时打仗,平时为民。后来努尔哈赤时期又设立了蒙古旗,皇太极又设立了汉军八旗。
八旗的混编和改色
八旗成立后又历经了数次改色变迁。
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很喜欢大妃阿巴亥,所以他把自己的两黄旗的65个牛录分出来45个分别给了三个幼子,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他们每人15个牛录。
其余的二十个牛录努尔哈赤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并且努尔哈赤还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想把镶白旗给多尔衮。
虽然努尔哈赤安排的挺好,可是他没有活到把镶白旗给多尔衮就死了。努尔哈赤死后,其实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成为八旗中掌握牛录最多的一方势力(掌握六十五个牛录,努尔哈赤亲军),但是这方势力有个致命的缺点,就三个孩子还太小。并且其他八旗旗主为了对抗这三个孩子,他们抱成团推举出了皇太极来继承汗位,并且皇太极等贝勒逼迫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
阿巴亥自尽后,皇太极于1626年登基,皇太极趁势把努尔哈赤想给多尔衮的镶白旗抢了过来,并且让他儿子豪格为镶白旗旗主。多尔衮虽然没有得到镶白旗,但是他继承了努尔哈赤给他的十五个牛录,并且依附在阿济格的正白旗身边。
皇太极又以自己是皇帝,所以就把自己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和镶黄旗。而阿济格和多铎的两黄旗被皇太极改色为两白旗。虽然皇太极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尊贵,但是没用,旗的实力并没有变化,还是阿济格和多铎的两旗最厉害,毕竟是努尔哈赤的嫡系部队。
1635年,皇太极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就找个借口把正蓝旗主莽古尔泰废掉,并且自己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儿子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这样皇太极就掌握了三旗的兵力。
皇太极为了分化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先是把年龄比较大的阿济格废掉,让年龄比较小的多尔衮当正白旗旗主,同时还把正白旗和镶白旗进行混编,但是成果也不是太明显,因为这两个旗确实团结,不论怎么改编都是铁板一块,不亏是努尔哈赤调教出来的。
皇太极掌握了三旗的兵力后,还想进行了很多巩固自己权力的策略,比如在旗里面设立一位旗务大臣,用来分割旗主的权力。皇太极还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自己一人“南面独坐”。
皇太极时期,已经开始学习中原文化,老是想着怎么才能加强皇权,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皇太极驾崩了。皇太极驾崩后,顺治帝福临继位,多尔衮掌握朝中大权,他把豪格处死,豪格的正蓝旗被多尔衮所得。多尔衮把自己的正白旗和豪格的正蓝旗混编,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从此以后八旗旗色没有再改变。
八旗旗主定型
顺治皇帝之前皇帝或者汗王只控制两黄旗,其他六旗由王公贝勒控制。顺治皇帝亲政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多尔衮的正白旗被顺治皇帝控制,并且把镶白旗(原来的正蓝旗)还给豪格后人。而此时顺治帝直接控制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形成上三旗,而王公贵族统领剩下的五旗,称为下五旗。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这时候的八旗旗主基本上定型分别是:
上三旗:旗主为皇帝,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
下五旗:
正红:礼亲王世袭,代善后裔。
镶红:克勤郡王世袭,代善长子岳托后裔。
镶白:肃亲王世袭,皇太极长子豪格后裔。
正蓝:豫亲王世袭,多铎后裔。
镶蓝旗:郑亲王世袭,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的儿子)后裔
八旗旗主权力的削弱
八旗旗主在清朝建国之初确实权利很大,都可以决定皇位的归属,就比如皇太极继位时和福临继位时。但是后来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的努力,基本上旗主的权利被削弱殆尽。
先是康熙皇帝建立了八旗都统制度,都统是从一品的高官。都统负责整个旗的训练、器械和民政等工作,实际权力非常大。这些工作原本是八旗旗主王爷的工作,八旗都统负责各个旗的实际工作以后,旗主王爷被逐步架空。
并且康熙还把儿子们分到下五旗里面当小旗主,进一步分化旗主的权力。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八旗议政王制度名存实亡。乾隆时候,更是废除了议政王制度。从此以后八旗旗主只有封建的宗法权,并没有军事和行政权力。像《雍正王朝》里面的各旗旗主对雍正逼宫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但是有一点,那就是在礼节上,八旗旗主还是比较重要的,像电视剧中和珅要给正红旗旗主行礼,那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八旗各旗主都是由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后人担任的,其中主要还是努尔哈赤的后人。八旗制度是清朝一统天下的法宝,然而这样一支劲旅随着国家趋于安定,等到康熙皇帝时期,八旗兵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所向披靡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清军入关后,八旗优惠的政策使他们慢慢的退化。八旗子弟的生存问题一直是清王朝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