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是彻头彻脑的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他的愚民哲学在论语中有很多唯心主义学说。所从历史上他的儒学论话一直受到进步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相抗,一直到上世纪″五四"学生运动,人们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革命口号。从而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路上不断前进。

孔子在《论语,泰伯》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十足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愚民学说,是指定劳动人民只能供封建统治者使唤,而且不能让劳动者知道,不晓得为什么。从而维护地主阶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孔子《论语,阳货》: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述高贵的有头脑的人智慧的人和卑贱的愚蠢的人是先天决定的,还坚定不移,还不可以改变。

孔子《论语,季氏》中放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个孔老二,现代人一看,人都要气死来。

他说天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上等。通过努力学习人才知道是次等人。碰到困难还学习的人,是再差一等人。遇到困难不学习,老百姓就是这伙人,下等人,下矣,还不也不也了。

最佳贡献者
2

老子和孔子都有愚民思维,只是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



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老子的眼里,他认为人们被挑起的欲望是罪魁祸首。如不可见欲,民心就不乱了。这其实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当今,大多数营销都是采取给便宜、贵物炒作的方法引诱消费者,尤其针对老年人群更是把骗术做到了登峰造极。对年轻人则今天来个O2O,明天来个比特币,后天就是区块链,大家都削尖了脑袋往里冲,可其实都是少数人的饕餮盛宴。所以这个时代人心浮躁、拼命争夺,早就已经笑贫不笑娼。只是老子认为使民无知也就无欲,他的出发点是不想民心混乱,不想看到社会你争我夺。他是站在当时社会强烈变化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当时诸侯已经不太遵守周礼礼法制度,各诸侯拼命发展自己想要实现霸业、吞并别人,所以也就使得一部分人拼命思考、到处献策。社会呈现出越来越混乱的乱象。然而这就是百家争鸣的来源,是诸侯相攻伐孕应而生的壮大自己的需求导致的。圣人看到乱象又站在整个社会角度又开出了救世药方。老子就是其中之一,老子认为,就是你们这些贵族瞎折腾导致的。老子说,民之饥,是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对于上层阶级的态度可见一斑。今天也一样,这帮互联网精英不断发明可能他们自己都弄不明白的概念引诱公众进入。



孔子作为一个上层阶级也开出了他的救世药方,他的思维就是要复古,要恢复西周礼制。各个阶层遵守自己阶层职业本分,那就不会乱了。孔子是站在一个上层阶级的立场上看待愚民的,他甚至认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就是说普通人你连议论贵族的资格都没有。不过他也并非只是阶级立场,他只是更关注等级秩序。所以他才会说可以给民自由,但不可给民认知。意思是给自由是出于上层对下层的关怀、德政,让民有认知往往就会僭越,失去身份该有的本分。孔子一贯思维都是如此,中庸里他就这么描绘,上不骄,下不倍。意思是上层应该有德行,下层不要背叛。他是这么描绘的,儒家在后世倡导的也是这个核心思维。君王行德政,百姓忠君爱国。所以孔子的愚民思维的出发点是维护礼法秩序。

3

统治阶级为了隐固自己的权力,经常耍弄一些愚民术,是它必需要做的一件事,如它不把老百姓教化成傻子,它怕你看透了它的真面孔,所以,在以前历史上的一些封建王朝,它用的一些愚民术还都很高明的,就是它把你卖了,你儍得还去邦它数錢,它还得让你去喊我皇万岁哩!

4

這句話一直以來學界頗為爭議,還衍生了斷句解釋。我個人覺得實在牽強。以這句話攻擊孔子愚民政策的純屬斷章取義。我的老師專門講解過這句話的問題

首先,「論語」是孔子學生摘錄收集孔子言錄的一本書。任何不利於孔子形象的話,出於主觀尊重都避免收錄進去,既然錄入了,必定是讓他們覺得很有道理的言語。因此這句話需要以積極的態度去看

其次,此句出於論語泰伯篇,紀錄的是孔子和學生就泰伯的故事評述的話。古公亶父欲將周家天下傳於三子季歷,只因看重季歷之子姬昌,可是又礙於嫡長子承襲制度,於是終日長吁短嘆,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得知後出走吳山而不返。古公亶父覺得愧疚命季厲還位於長兄泰伯,泰伯推辭不受,無奈帶著弟弟仲雍和吳族人舉族南遷到江蘇無錫梅里。而泰伯和仲雍積極融入吳地,開墾農桑,人丁興旺,後建吳國扎根於江南,泰伯卻一直不肯稱王只稱伯。後季厲被商王殺害,姬昌繼位,再次請泰伯歸位,泰伯第三次拒絕。並且窮其一生無子嗣,把伯位傳給了弟弟仲雍。姬昌繼承周王位,後武王伐紂,創西周王朝。

孔夫子討論這件事情,認為泰伯作為上位者「可謂至德」。而後續的所有言論均關係於這一件事展開討論。

其中該篇有一句頗為重要的評述是: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意思就是說,民間禮讓和孝順的風氣都是因為泰伯作為君子即上位者為民眾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但是不管表現出恭敬,穩重,勇敢,或者是正直都該以服從禮作為前提,否則就是虛偽的。倘若君子真心愛他的親人,百姓普遍就會興起道德之風。君子從來不遺棄他的故交舊友,則百姓就不會彼此冷漠相對

從這一句可知,孔子要強調的是上位者對民眾的表率作用。那麼回過頭來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們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體會,那就是百姓是單純的,他們會仿造上位者的言行去做,但是你很難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其中的道理

以這種理解,我們可以代入該篇孔子的其他話語。如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詩歌作為普及的初端,禮法作為獨當一面成人立世的準則,最後學會學士智者那般喜歡風雅之樂,則人的層次就得到了完善提高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倘若人用心的去學習三年,還混不到一官半職,那真是少見

子曰「不在其位,不制湔

不在那個位置,就不要考慮那個位置上的是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慎言,表面諔┒皇匦庞茫艺娌恢廊藶槭颤N會變成這樣

通過一系列的代入,發現理解是正確的,孔子滿篇在抒發對那些不學無術之人,卻模仿別人惺惺作態現象的厭惡。希望學生耐下性子,好好學習禮教

重新看回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就不再有困惑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十分不贊成斷章取義歪曲孔子之言的學術態度,一定要回到原本的典籍,了解其所處的時空背景和評述的歷史事件中來

5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合理句读

  历代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被统治阶级奉若法宝,做为他们愚民政策的依据,也正因为此,“愚民政策”成了孔子的“发明”。近年来,关于孔子的研究又热了起来,究竟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已经成为研究孔子的人们争论的一个焦点。不少人认为孔子一直主张教化民众,是不主张愚民的,所以提出要重新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并解读。

民本思想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孔子一贯主张为政以德,主张为政取信于民,主张以礼教化民众。《为政》第1章就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为政》第3章孔子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德”引导民众,“以礼”约束民众,这就是教化。孔子还提出“以礼让为国”(《里仁》第13章),通过这样的教化形成淳厚的民风。

当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怎样才能使民“敬、忠以劝”时,孔子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第20章)“举善”就是让好人出来做官、做事,“教不能”就是对能力低、做得不好的人实施“教化”。孔子认为对民“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卫灵公》第33章)。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第1章)“先之,劳之”就是要通过表率作用“劝人”“劝民”,让下属、让民众跟着走。在开导樊迟后,孔子有一番话说得很明白:“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第4章)这说的也是上位者表率作用的积极效果。当季康子又一次问“政”于孔子时,孔子说得更明确了:“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第19章)在上位的“君子”喜好“善”、带头“善”,在下位随风倒的“小人”就会从善如流。

孔子深知表率作用的意义,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宪问》第43章)。“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13章)表率作用是教化民众的方式之一。孔子称赞子产取信于民,说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中“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第16章)正是为政之道,亲民之道。

在去卫国的路上,孔子和冉有的对话更明确地强调了教化。“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第9章)“教之”,就是让百姓知道该怎么做。

孔子反对不经过教化就让民做事,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子路》第30章)孔子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路》第29章)在《论语》终结篇孔子回答子张“从政”之问时,孔子说要“尊五美,屏四恶”。“四恶”就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和“出纳之吝”。没有经过“知之”而且是及时的“知之”这个环节,就要求民众做到这个做到那个是恶行,“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

当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为政》第21章)这里的“为政”就是通过宣传礼教形成的影响“教化”人民,让百姓知道该怎么做。孔子是教化民众的典型,他对三千弟子的教化,可以说帮了执政者的大忙。就连对“难与言”的“互乡”人,他也不放过教化的机会。“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第29章)

孔子主张教化民众,并亲自实践,子贡给予了高度概括:“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子张》第25章)

以上都是从《论语》本身找例证来说明孔子主张教民,不主张愚民。孔子不只是不主张愚民,甚至反对愚民。散见于其他史料的孔子言论就能说明这一点。比如《大戴礼·虞戴德》就记录了孔子说的话:“圣人之教于民也,以其近而见者,稽其远而明者。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两以庆。违此三者,谓之愚民。愚民曰奸,奸必诛。”《群书治要·尸子·处道》记载:“孔子曰:‘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上何好而民不从!’”

一贯主张教化民众的孔子绝不可能主张采取愚民政策地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语法上是说不通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出现歧义,除了没能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外,关键在于未能用正确的语言习惯解读它,没有正确地解释“可、使、由、知、之”这几个词。

  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无非有下面几种: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我们从语法角度来分析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是“可以”,是“能”。“使”有“使令”“让”的意思,还有“役使”“听从调度”的意思。“由”与“知”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动词,但现在它们带了宾语“之”。如果用“任由”解释,这个“任”就是“使”的意思,把这些对应的解释排列出来:

“老百姓能让任由他们。”

——这个句子显然不通顺。

如果用“自由”解释,排列出来也不通顺:“老百姓可以让自由他们”。

同样,按“知道”的意思解释“不可使知之”句读,排列出来就是:

“不能让知道他们。”

——还不通顺。

退一步讲,按“使动”用法解释“由”和“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应的解释就是:

“百姓能使让他们自由,不能使让他们知道。”

——这里“使”形成了“赘疣”。

无论从语法还是逻辑角度上,乃至于孔子的一贯思想角度考虑,1的解释都矛盾。不知道宋儒们为什么要用说不通的形式断句。

3、4、5、6的观点虽然都是主张对百姓实行教化的,但3、4、5仍然存在语法不通的问题。

用1、2、3、4、5的形式断句,用现代语言试着进行直释,怎么也不好解释“可”,不好安排“使”,不好解释“由”和“知”,而且无法解释处在宾语位置上的“之”。

如果按“使令”来解释“可”,与“由”“知”形成冲突。因为“由”“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而带了宾语“之”(他们,指前文的“民”)。“由之”就是“让他们跟从”,“知之”就是“让他们知道”,或是“教化他们”。这两个动词本身都是使动用法,再用“使”就累赘了。

3句中,两个“可”没有着落:什么“可”啊?两个“使”没法安排:使的宾语是什么?作为代词的两个“之”没法解释。当然可以按照习惯考虑在两个“使”后面补出宾语(兼语)“其”,但费解,既不能解决前文“可”的着落,又说不清楚“由”与“知”后面的“之”。如果不给“使”补出宾语(兼语),它放在这里更不伦不类了。

5句的解释同3句 一样仍然存在着“不通”的问题,“使由之”“使知之”仍然与3 句一样没法安排。除了“使知之”同上文对3 句的分析一样,4句的断句“可”与“使知之”也自相矛盾,故不取。

只有按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再解释才通顺。这里的“使”是“役使”,“听从使唤”的意思,“由”是“任由”的意思,“知”是“使……知道”的意思。只有按此解释,“可”有了着落,“使”也有了合理的位置和解释,“之”这个宾语也有了明确的所指。

6句:“老百姓能听从调度,就让他们跟着做;不能听从调度,就教化他们。”(“不可使,知之”还可以解释成:不能听从调度,就让他们知道该怎样做)

在考证孔子一贯思想脉络基础上,再从古文字意义、语法习惯上研究,我赞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形式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句读曾经为康有为、梁启超所认同。

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原意应该是这个!但是呢?历代统治者做法是比较符合不断句的情况,所以,看你怎么理解了。反正断不断句都说得通。

7

在先秦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着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正是这句话在后世引起了争议。

有的人用这句话来批评孔子推崇愚民政治,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让民众由着统治者的道路前行,但不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有的人说,孔子并非赞同愚民政治,因为这句话要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本意是:如果民众的觉悟高,就由着他们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民众觉悟不高,就教育他们,让他们明白道理。

那么,究竟孰是孰非呢?首先可以肯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读法是错的。杨伯峻先生曾在《论语译注》一书中指出这种读法的错误,因为它不符合先秦的语言习惯。如果真的要表达这种意思,孔子会这么说:“民可,则使由之,不可,则使知之。”

那么,孔子真的认同愚民政治吗?上世纪考古工作者们的一次重大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真相:这句话还有新的一种解释。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一个楚国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804枚竹简,其中包括703枚有字简。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因为这些有字简中包含着多种古籍,这一发现改写了先秦学术史。在郭店楚简中,包含着一篇战国时代的儒家作品《尊德义》,通过研究这篇文章,人们发现了解读这句话的关键。

在《尊德义》中有这样的文字:“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知之。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第一句话与《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把“由”字改为了“导”字。而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解释,意思是:民众可以被引导,但不可以被强迫。

那么,为什么《尊德义》要把“由”字解释为“导”字,把“知”字解释为“强”字呢?其实,“由”和“知”是通假字。“由”字通“迪”字,是启迪的意思。而“知”字通“折”字,是强迫的意思。在先秦时代,“知”与“折”本就可以通用。比如: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这一名句,在《大戴礼记·劝学》篇中写作“锲而舍之,朽木不知”。而“哲学”的“哲”字,其实就是“智”字。

因此,孔子说的其实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孔子的本意是:老百姓可以被启迪、引导,但是不能被强迫。所以孔子并非提倡愚民政治,恰恰相反,孔子是重视教育、启迪民众。在《论语》中也有相关的文字,比如《论语·尧曰》中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 。” 意思是,对于民众,如果事先不教育他们,却在他们犯罪后杀死他们,这是暴虐的行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8

孔老二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他的腐朽思想是毒害中国人民的精神鸦片。他的愚民思想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什么历代帝王都尊崇孔孟思想?归根到底就是用这个精神鸦片毒害人民,以达到他们奴役人民的目的。

9

我认为这句话不是‘‘愚民‘’政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收学生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拿着十来条肉干拜师的,都会教导他。有这种全民教育的精神,怎么会打上‘‘愚民‘’的标签呢?

纵观《论语》四百多则,除了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断句而产生‘‘愚民’’的歧义。还有两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看上去也有些‘‘愚民’’的味道,但其实,这两句的重点是批评身处困顿却仍不喜欢学习的人。

郭店出土的儒家文献《尊德义》篇有句相似的话:“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这里的‘‘道’’,是引导的意思,也就是‘’老百姓可以引导他们这样做,但难以使他们明白。但无论如何,只能引导,不能强迫。‘’

就算是这句话翻译成‘‘老百姓可以让他去做,不必让他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是一种所谓的‘‘愚民’’,但看看历史,看看周围,人们的立场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有多少人会去理解政策的初衷,有多少人能理解政策的长远规划?如果要每一个人都明白了才去做,黄花菜早就凉了,哪里还做得成事!

10


若把孔子之言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先看看与孔子的思想是否矛盾。

孔子曰:君子不器。器物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孔子要求君子有灵魂,有思想,有道德。就是智民。

孔子又曰:君子以振民育德。即启民智,立民德,这是孔子大力兴学的目的。

显然,此言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符合孔子的智民思想。

那诸子百家中,谁主张愚民呢?

是商鞅和韩非。

《商君书》有曰:诗、书、礼、乐、廉、修、孝、悌、仁、智。国有十善,上无使战。韩非谓之:儒以文乱法。

商鞅有曰:“民愚,则君以智而王”,“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 民愚,则易治。

韩非有曰:“智者不以言教,而慧者不以藏书”,“民不越乡而交,贵贱不向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在法家看来,愚民是比刑法更重要的奴役人民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预防“国有十善,上无使战”,和“儒以文乱法。”使人民成为“有目不以私视,有口不以私言,有智不以私臆”的行尸走肉,任由君主驱使。

总之,儒家与法家水火不容,针锋相对。儒家提倡智民,法家主张愚民。儒家提倡富民,法家主张贫民。儒家提倡强民,法家主张弱民……

附录:孔子不是教人变聪明,而是教人更有智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