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黄海海战之后,因为损失了5艘巡洋舰,修理工作和弹药补给进展缓慢,所以北洋水师暂时失去了和日本联合舰队海上争锋的能力。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附近海面爆发了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这就是黄海海战,也称之为大东沟海战。此次海战北洋水师虽然奋战到最后,迫使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撤退,但是自身损失惨重,损失了防护巡洋舰致远、装甲巡洋舰经远、旧式巡洋舰超勇、扬威、广甲这5艘战舰。

镇远舰尾楼舱壁中弹情况

但是北洋水师的损失并非仅仅于此,其他各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其中装甲巡洋舰来远因为存放在舰尾的弹药殉爆引发大火,受到重创,黄海海战以后就入旅顺船坞修理,直到日军攻击旅顺前夕也没有修复完毕。只是因为局势紧张才不得不仓促出海,前往威海。

受伤的来远舰,其钢制骨架都已经被烧变形

而定远等舰虽然损伤不是很严重,不过由于旅顺工匠数量严重不足,各舰受损处都只做了简单处理。像平远的主炮炮罩和桅杆被打坏,由于没有备件,因此将炮罩拆除了事,桅杆则锯掉一半。而定远、镇远的锚机被打坏,也一直没有修复,起锚只能靠人工操作,每次需要两小时之久,显然也影响了两舰的战斗反应速度。

平远的主炮炮罩和桅杆都在战斗中受损

更糟糕的是各舰损耗的炮弹此后补充速度缓慢,以定远、镇远两舰的305毫米炮弹为例,直到11月8日,黄海海战过去差不多两个月了,才补充了160发,另有100多发在大沽待运,没有送到威海。考虑到定、镇两舰8门305毫米火炮每门炮备弹50发,那么一个弹药基数就要400发炮弹,因此即使加上两舰原来用剩的炮弹,此时只能说勉强够用,可想而知此前弹药数量的窘迫程度。

黄海海战后的北洋水师

因此到11月8日前,北洋水师实际能出海的战舰只有铁甲舰定远、镇远,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防护巡洋舰靖远、济远,鱼雷巡洋舰广丙,区区6艘战舰而已,弹药储备也不充足。相比之下,日本联合舰队仅有赤城、比睿、松岛三舰重伤需要一定时间修理,其他各舰在海战后第三天就完成了修理工作,直接投入战斗,双方之间的实力差距巨大。

黄海海战后的定远舰局部

同时清政府缺乏情报机构,对于日军动向毫无所知,而日本的间谍却对北洋水师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为不可能出海冒险,以避免被日本抓住机会,只能在近海巡游,对日军造成一定程度的威慑。

修理中的定远舰

而到了11月14日,镇远在进港时又不幸触礁,舰体受伤。此时旅顺已经被日军攻占,镇远只能进行简单的修补,如果出海只能以低速航行,战斗力大打折扣,北洋水师等于又损失了一艘主力舰,更难以和日本联合舰队对抗。

所以最终丁汝昌根据北洋水师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依托威海的炮台,和日本舰队在近海交战的战略,而不是出海决战,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北洋海军在大东沟之役之后,你也可以理解为元气大伤,也可以理解为被打残了。

因为北洋海军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五艘巡洋舰,而且致远和经远又是海军的主力战舰,其他的几艘军舰基本都是负伤严重。

海军的核心定镇二舰皮糙肉厚,损伤不大,但是定镇的致命缺点是舰炮射速慢,航速慢,缺乏炮位。定镇加起来一共12个炮位,主炮射速平均五六分钟一发,而日军120速射炮每分钟五六发,其核心三景舰不算那座大而无用的320主炮,一共拥有32座120速射炮,火力密度远胜于定镇,这个仗根本没法打。更何况,镇远后期触雷,基本报废。

装甲巡洋舰来远,后甲板因弹药殉爆,基本上被烧变形了,当时观战的外国人士认为,来远已经等同于报废。

平远舰战时主炮受损,桅杆倾倒。虽然战后紧急补充了桅杆,但是没有桅盘,等于丧失了瞭望能力。

靖远舰战时多处中弹,不仅燃起大火,舰体也进水严重。

而且,当时中国只有一座旅顺大坞能容纳北洋海军的战舰,各舰只能轮流入坞维修;再加上工人因为战争大量逃亡,导致维修进度缓慢,日军逼近旅顺,连首先入坞的来远都没修完,只能紧急转移至威海卫。

但是不幸的的是,镇远舰在威海踩了水雷,导致船体进水,航速降低,只能勉强的慢速行驶,已无出海作战之能力,管带林泰曾引咎自裁。

所以,此时不算鱼雷艇、蚊子船等几百吨的小船,北洋海军主力战舰能够作战的只有定远、靖远、济远、来远、平远五舰以及编外的广丙舰,且大多带伤,已经无力同日本海军对抗。

日本海军由于不缺船坞,所以除了受伤最重的松岛,其余战舰很快就修复了战伤,并且困住了威海卫。只不过由于威海卫有完整的对海防御体系,使得日军无法从海上攻破威海卫。

只不过,由于清朝高层的党争,导致威海卫被日军从陆上攻破。

北洋海军作为中国第一代海军,没有对不起这个国家,而这个国家亏欠北洋海军太多。

全文完

3

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基本被打残,元气大伤,失去黄海控制权。

此战是中日发生在黄海海域的战争。此战中日双方都是12艘战舰参战。中方12艘被击沉5艘,日本一艘未沉。从这场战争足以见清王朝的腐朽不堪。

下面来分析以下此战战败的原因。

战备老化,清廷无力修缮。

这场战争清朝共有12艘战舰。而且大型战舰只有定远、镇远超过了7200吨,其他的诸如致远、靖远、济远等战舰都不足3000吨。甚至还有1000吨的广丙舰,总吨位也不过35000吨。比日本参战战舰总吨位都还小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一批战舰都还是洋务运动里的产物,服役几十年了的老家伙,而且还没有大的修缮过。用这种老家伙,跟日本的新式战舰打,这怎么打。

而最重要的是,清廷是真的没钱修缮战备吗?恐怕是舍不得吧。慈禧一个大寿就花了3000万两白银。当真是目光短浅,为了一点小利,结果却输掉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付出了更大的代价。清廷要是舍得花《马关条约》赔款十分之一的钱,用在军备上,这场仗都不一定会输。

黄海海战失利的原因就是战舰的发动机锅炉太老了,烧的煤出来的都是黑黑的烟雾。所以还没发现敌人就被日本人发现了,失去了先手。锅炉无力,战舰移动速度过慢,几乎成为日本人的活靶子。虽然战舰不行,但好在船上的官兵还算给力,操作还算熟练,打的比较准。可是打的准有什么用,缺乏大口径的弹药,炮弹打过去都不疼不痒,你打中人家五发挡不住人家一发的威力。所以结果就是中方被击沉5艘,日本一艘都没沉。

当然这也跟日本人的无耻有关,他先是挂美国国旗,等开战时才换成日本人国旗。这里也不得不佩服以下日本人的无耻。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清朝政府的昏聩,无能。偌大的国家被一个短视的女人控制在手里,清朝的灭亡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4

其实早在黄海海战之前,北洋水师就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了,黄海海战没有被日军打成全军也算是幸运的了。就好比一支本身战斗力就很差的舰队,黄海海战都损失惨重,战斗力减少了许多,原本战斗力就不强,被沉重打击后基本就没有战力了。

说到北洋舰队原本战斗力就不强,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装备陈旧,已经跟不上当时海军的发展主流

从李鸿章李中堂来说,他从1876-1881年陆续购买了20多艘战舰后北洋舰队的装备就一直没更新,导致开战以后,北洋舰队的装备水平和日本联合舰队相比其实已经差了一个层次。

以上是黄海海战开战时期中日双方战舰情况的对比,北洋主要战舰的平均速度为15.63节,日本联合舰队的平均速度为17.67节,速度上明显强于北洋水师。从火力上来说,5个小时的海战,日本火力输出达4万多发炮弹,北洋舰队只有2000多发炮弹。从命中情况来说,日本除了赤城号中弹30发左右外,其他战舰中弹都在个位数,而北洋舰队被击沉的5艘战舰中弹都在200发以上,除了济远号逃走,其他主要战舰中弹都在100发以上,这也说明平时训练根本就没跟上作战需要。

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已不言而喻。

二是双方高层对海军的经营理念不在一个层次上

就北洋舰队的最高领导人李中堂来说,他其实对近代海军的经营一无所知。开战以后,他才想起要通过购买战舰来增强战力,可惜当了冤大头,从他当时发的电报来看,他连什么是巡洋舰,什么是猎雷舰和驱逐舰都不知道。一开始他找了英国人赫德帮他物色英国的战舰,赫德给他推荐了30万英镑最好的巡洋舰,以及28000英镑的猎雷舰,他信不过英国人就找了驻英大使龚爱瑗帮他物色,结果龚爱瑗是个大贪官,给他物色了58000英镑的战舰,其实就是先前赫德给他推荐的28000英镑的猎雷舰,一下子要了4艘。之后各国掮客纷纷上门为李中堂效力,表示愿意帮他物色战舰,最后钱是花出去了,战舰一艘也没买回来。

▲李中堂表示,洋人的东西拿来就行了

李中堂最在意的是“即战力”,说白了就是买过来就能成为战斗力,但近代海军不是军舰下水了就能形成战力,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成形。

北洋舰队的提督,也就是舰队司令丁汝昌实际上是骑兵出身,根本不懂近代海军,属于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情况。他出国转了一圈,然后就回家不知道干嘛去了。相对而言日本舰队司令伊东右亨英文流利与各国海军将领交流广泛且私交甚厚,对海军发展动态了如指掌。

即便不与人交流,就像打游戏一样,不知道高手是怎么打的,攻略总要买一本吧,纵观北洋舰队史,外国的海军期刊是一本也没买过,相对而言的日本,只要一有马上就翻译出来。

说白了就是日本是认认真真地学习西方的海军经营体系,我们是根本不屑去学习。

三是双方水兵训练不在一个层次上

从训练来说,日本是从来没落下过的,就拿日本后来的海军战神东乡平八郎来说,他在英国学习了之后回来先后在八艘战舰上担任舰长,最后日本政府才把最好的战舰给他。

中国方面,舰长基本是从头当到尾,按照各国海军的经营经验来说,一个舰长当了2年就会换,为的就是防止舰长成为战舰上的土皇帝。北洋舰队没有这个概念,结果战舰最终就成了舰长们的海上别墅了。

北洋舰队的最高层,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三人其实都是烟鬼,上了战场还要带着大烟,整个舰队情况可想而知。

有段时间请了英国海军上校琅威理过来调教舰队,也曾把训练搞得有声有色,无奈被刘步蟾他们排挤,人家英国老头给气走了。再之后在刘步蟾等人的带领下,整支舰队就成了个吃喝嫖赌抽的五毒舰队,这种舰队不要说跟当时的日本打,拿到世界上去也不知道能打赢谁。

所以综合以上情况,从经营理念、装备水平、训练水平等等方面全面落后,说明本身战力就不强,被沉重打击以后,基本也就等于一直残废舰队了。

5

黄海大战可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中国海军海军可谓是损失惨重。虽然在最后重创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但是并没有击沉一艘日本的军舰,而中国这一边却成了5艘,主力只剩下7艘军舰了。

按照中国的史书上讲,一般都说是主力尚存,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体面的说法而已,因为一下子少掉了一半左右的军舰,再和日本打的话,能够取胜的概率已经相当的小了。当时中国北洋海军的两个主要港口是旅顺和威海,而在旅顺有比较完备的修船厂,所以当时北洋海军在黄海大战之后,基本上都开到那里去修理。

不过由于陆战和海战的双重失败,日军又很快攻下了旅顺,所以北洋海军的这些军舰只好回到了威海。而威海并没有修船厂,所以在黄海大战中受创严重的这些军舰战斗力相当的可疑,只能说还保存着,事实上很难再出去打一仗。当然军舰作为非常昂贵的东西,如果一直保存着,等待时机回转,两国议和后,自然还有相当的作用。此外,威海作为海军重地,在陆地上有很多陆军的炮台,北洋舰队可以依靠这些炮台来保护自己。

可惜满清末年的军队腐败可谓是全方位的,所以威海周围的陆军炮台很快就被日军给占领,结果用来保护自己的炮台最后被日军用来攻击北洋舰队。所以在这种时候,北洋舰队已经没有回天之力了,水师提督丁汝昌最后服毒自杀,而刘步蟾炸沉定远号也服毒自杀,最终满清用重金武装起来的北洋舰队就如此飞灰烟灭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6

黄海海战亦称甲午海战,是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中日双方进行的铁甲舰对铁甲舰的海上战役。

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装备的舰艇海上作战……日本人发动此次战役,其目的是打击清政府海防军事力量,进而夺取海上制海权。

清朝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己经有了先进的海防力量,这就是铁甲战舰。很遗憾!这些舰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舰艇海军将士也是在国外培训的,舰艇火炮弹药也是外国进口的。

总的来说,清朝时期是不能自己动手制造的,装备靠花银子买,舰艇虽然买的货真价实,够先进。弹药却买了不少"水货,假货"。

战时一用才发觉……说来说去这与当时政府体制腐败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注定失败——此役以北洋水师失败而告终。共损失舰艇5艘,日方联合舰队虽受重创,却无一舰艇沉没。

清朝海军建有四支舰队:分别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防舰队——以实力最强的北洋水师为龙头老大,共同守护清政府的海防。

不过有些舰队只是摆设,黄海海战时,只有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配合北洋水师参加了海战。其余各支水师,因实力不行,未参与海战。

因此历时5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舰艇,来远也受了重创。此海战清朝海军死伤官兵近8000人。日本联合舰队也受了重创,其中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损伤,计伤亡作战人员239人。

统而言之,此次海战清朝海军大败,不过并没有被彻底打垮,虽然元气大伤,"还是留了一口气"。虽然说海战中,超勇,杨威被打沉了,不过,损失不算惨重,可惜致远,经远两艘巡洋舰的沉没,对清政府海军就是一个惨重的损失,这两艘舰艇是最新式的,装备也是最先进的,花了不少白花花的银子,不过还好,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还在——虽然打趴下了,却没有死。还能站起来,所以说……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只是元气大伤,没有彻底垮掉。

7

黄海海战后,获胜的日本人却恐惧到了极点……定远,镇远,明显只是皮外伤,它们的装甲可以挡住日本军舰的所有炮弹,这二艘巨舰回刘公岛,补充燃料和弹药,并短期休整后,依然可以开出来直奔日本本土,届时,没有一艘日本军舰可以拦截它们,当时日本人出动了几乎所有的鱼雷艇,遍布在威海卫海域,就为了疯狂堵截定远镇远……当时清廷甚至还可以向英国求援,租用军舰以求与日本第二次决战,西方虽然在日清战争中号称中立,但英德美“战争天平”明显偏向中国是有目共睹的……但中国人首先丧失了再战的勇气,萎缩在刘公岛,慢慢腐烂而死……

8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编辑本段]海战背景

  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于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著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后,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编辑本段]海战经过

  1894年9月15日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

  9月16日

  北洋水师抵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部分舰艇担任警戒,其馀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

  9月17日

  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9时,北洋水师舰队起航「巳时操」。

  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北洋水师。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0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后,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两国几乎全部主力舰艇。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于北洋水师阵前。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一说因战船老朽发炮时震塌飞桥),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

  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

  13时左右,第一游击队炮击北洋水师右翼超勇、扬威两舰。

  13时20分,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起火。联合舰队本队航速较慢的比睿、扶桑、赤城成为北洋水师的打击目标。比睿、赤城受重伤。第一游击队左转,回救两舰。本队右转,形成夹击阵势。

  14时20分,日舰西京丸中弹起火退出战场。北洋水师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有记载被济远撞沉于浅海)。

  14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命中日舰松岛(法制的日本战舰松岛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也被其所伤并引起火灾,暂时退避。

  15时04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

  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北洋水师突前的致远。致远(管带邓世昌)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后,径直驶回旅顺(广甲在途中触礁搁浅,两天后被日舰击毁)。北洋水师已无法保持战斗队形。

  15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击中,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

  16时10分,北洋水师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信号。

  17时左右,北洋水师靖远、来远经抢修恢复战斗力。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

  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管带林永升)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脱离战斗。(海战结束)

  [编辑本段]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后,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编辑本段]双方战斗序列

  联合舰队舰艇

  第一游击队

  巡洋舰:吉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旗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舰长大佐东乡平八郎)、高千穗(舰长大佐野村贞)、秋津洲(舰长少佐上村彦之丞)

  本队

  巡洋舰:松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旗舰,舰长大佐梶本知道)、严岛(舰长大佐横尾道昱)、桥立(舰长大佐日高壮之丞)、比睿(舰长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千代田(舰长大佐内田正敏)

  旧式铁甲舰:扶桑(舰长大佐新井有贯)

  炮舰:赤城 ;武装商船(代用巡洋舰):西京丸(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

  北洋水师舰艇

  铁甲舰:定远(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镇远(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

  巡洋舰:来远(管带副将邱宝仁)、经远(管带副将林永升)、致远(管带副将邓世昌)、靖远(管带副将叶祖珪)、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广甲(管带都司吴敬荣)、超勇(管带参将黄建勋)、扬威(管带参将林履中)、平远(管带都司李和)、广丙(管带都司程璧光)

  炮舰:镇南、镇中

  鱼雷艇:福龙、左队一、右队二、右队三

  [编辑本段]海战影响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后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

  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显示了防御能力的优势,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战舰依然是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舰。安装重型火炮的相对小型战舰在海战中效用不高。

  北洋海军在大口径火炮方面占优势,但射速较低。联合舰队各主力舰均装备了中口径速射炮,通过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弥补了其大口径火炮的不足。对19世纪末海军的武备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役后各国海军设计的战舰,均重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并强化中口径速射炮的火力。

  海战双方都针对性选择了不同的阵型。联合舰队采用单纵阵有良好协调性。北洋海军各舰舰首向敌,因对准不同的军舰,出现阵形紊乱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各国海军得出结论,海战中最重要的是阵型的整齐与协调;纵阵比横阵更适合发扬火力。

  联合舰队在海战中机动性占有优势,第一游击队编队航速达到15海里,海战中进退自如,始终掌握著选择进攻目标与时机的主动权。

  [编辑本段]关于方伯谦的争论

  黄海海战结束以后,8月24日,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以「临阵退缩,致将船伍牵乱」的罪名斩首。

  关于对方伯谦的评价,史界至今仍有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伯谦家乡福建省出现了为方伯谦翻案的热潮。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以外研究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的学者却表现出谨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学者认为以现有的史料,尚不足以翻案。

  [编辑本段]日俄战争期间的黄海海战

  1904年黄海海战(Battle of the Yellow Sea,1904年8月10日)是日俄战争之一部份,是日俄战争期间两国第一次正面的海上冲突。

  日期:1904年8月10日

  地点:旅顺港外黄海海域

  参战方

  日本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

  兵力:4艘战列舰、2艘装甲巡洋舰、8艘巡洋舰、18艘驱逐舰、30艘鱼雷艇

  伤亡:226人伤亡

  俄国指挥官:维佐弗特海军少将

  兵力:6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14艘驱逐舰

  伤亡:343人伤亡(含舰队司令维佐弗特)

  海战背景

  1904年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的鱼雷艇偷袭驻旅顺口外锚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旅顺港外都制定了相应的水雷封锁战术,双方有多艘战舰触雷沉没。4月18日俄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触雷沉没,舰队司令马卡洛夫(战争爆发后接任)遇难,从此俄军丧失了争取黄海制海权的自信心。

  6月日军从陆上包围旅顺,加紧围攻旅顺,俄太平洋舰队继续留在旅顺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决心突破旅顺口外日本舰队的封锁,撤往海参崴。8月7日,俄舰队接到“迅速突围,驶往海参崴”的命令,开始突围行动。

  海战经过

  ★8月10日

  8点45分,俄舰队出港,向海参崴突围。此前日舰队已经觉察到俄舰队的突围企图,提前在山东半岛外的黄海海面游弋,实施封锁。

  12点左右,俄舰队航向几乎正东,航速13节;日舰队航向西南偏南,航速16节,双方距离约10海里。日舰队企图从前方横越俄国舰队(占领“T”字射击阵)。

  12点10分,俄舰队采取回避交战的方针,力图以机动突围,俄舰队向左转,航向朝北与日舰队相对航行。

  12点30分,日舰队向左转,取与俄舰队几乎平行的航向。

  12点40分,日舰队为保持与俄国舰队的接触,向右转,恢复与俄舰队相反航向。双方距离接近到4.5海里。

  13点左右,双方开始交火。稍后俄舰队转向突破了日舰封锁,与日舰队脱离炮火接触,向东南方向逃逸。

  16点30分,日舰队利用航速优势追上俄舰队,与俄舰队平行航向进行炮战。俄舰队集中打击日舰队旗舰三笠号,使它严重受创。

  17点40分,日舰命中俄旗舰太子号的舰桥,击毙指挥官维佐弗特少将,太子号因操舵装置被毁,向右偏转,俄舰队失去了指挥,无法保持战斗队形。

  夜幕降临,日舰队驱逐舰和鱼雷艇准备夜袭。俄舰队无法统一行动,开始溃散。大部分俄舰逃回旅顺。

  参战舰队序列简介

  日本联合舰队

  日本联合舰队第一舰队指挥官:东乡平八郎大将

  战列舰4艘:三笠号(旗舰)、敷岛号、富士号、朝日号

  装甲巡洋舰2艘:春日号、日进号

  巡洋舰8艘,驱逐舰18艘,鱼雷艇30艘。(舰名略)

  俄国太平洋舰队

  俄国太平洋舰队指挥官:维佐弗特少将

  战列舰6艘:太子号(Tsesarevich)(旗舰)、列特维赞号(Retvisan)、佩列斯维特(Peresviet)、胜利(Pobieda)、波尔塔瓦号(Poltava)、塞瓦斯托波尔号(Sevastopol)

  巡洋舰4艘,驱逐舰14艘,医院船1艘。(舰名略)

  结果

  俄舰队的突围行动失败,损失包括舰队司令在内的343人,日方伤亡226人。除旗舰太子号以及2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逃往中立国外,大部分退回旅顺的俄舰再没有尝试突围,战舰的火炮被拆下安装在俄军陆上的阵地,水兵则被编进陆军守备部队。随着旅顺的失守,驻守旅顺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全军覆没。

9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甲午战争北洋水师有着这样一段记载:黄海海战过后,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而消极保守的李鸿章为保护自己利益,严令北洋舰队不得出战。也间接的造成了随后的威海卫之战中,北洋海军只能龟缩在军港内,最终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

历史上,黄海海战结束后,北洋舰队是否还真的具备与日军进行主力作战的能力?个人的看法是:很难,李鸿章甚至丁汝昌皆选择“保船”,并非没有道理。

北洋海军的精锐主力,即八大远军舰:

7335吨级别的定远号、镇远号重伤,8门305毫米主炮只有3门可用,随后镇远因事故触礁,失去航行能力。

2300吨级别的致远号沉没、靖远号尚存。

2900吨级别的经远号沉没,来远号尚存但军舰后半部因大爆炸而报废。

2300吨级别的济远号尚存、2100吨的平远号尚存(主炮受损且无爆破弹)。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就明白了,北洋水师在战后主力军舰也许还剩下大部分,但战斗力也许只有战前的50%左右。

而黄海海战给北洋舰队的震撼性,恐怕并不在于损失了几艘军舰,而是在实战中,北洋舰队的领导层才惊讶的发现清朝与日本的海军实力对比,已经完全超过了自己的想象,经过战前充分的准备,日军新式军舰的连续火力和速度优势在战役中完全展现出来,北洋舰队损失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全部是毁于日舰的连续火力打击之下,而缺乏弹药供应的北洋海军,一度让日军望而生畏的大口径主炮,却只能在大部分时间成为摆设,定远、镇远两艘主力铁甲舰的305毫米火炮,爆破弹的威力虽然巨大,但缺乏足够的爆破弹,根本给不了日舰以致命杀伤,连威力最大的定远、镇远都是如此,其他军舰对日舰的威胁性,更是少得可怜。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黄海海战尾段,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撤退,北洋舰队收拢剩余军舰企图进行追击,但无比尴尬的是,由于速度和性能原因,北洋舰队竟然追不上日本舰队,眼睁睁的看着其扬长而去。

致远号,虽然沉没的无比壮烈,但在史料记录中,却没有记载沉没前给日舰以重大杀伤,经远号的沉没也同样惨烈,但在双方的战史记录中,记录最多的则是它如何被动挨打,甚至遭到日本第一游击队4艘军舰长达一个小时的攻击而无力反抗,最终沉没。

因此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字面上虽然主力尚存,但早已失去了主动出击的底气和勇气,尤其在黄海海战战后,经过临时维修的北洋舰队返回威海卫军港,竟然出现了主力舰镇远号触礁重伤丧失出海航行能力的悲剧,在国内唯一一个可以维修大型军舰的旅顺已经陷入日军陆海围困的局面下,镇远号已经不可能在战争期间进行修复,在此等囧境下,北洋水师几乎损失了一半的力量,主动出击日军的可能性更是无比渺茫。

所以这个时候,北洋海军只能寄希望于威海卫的陆海炮台能够保护好自己,留在威海卫利用8000陆军和几十座炮台将自己围住,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但不幸的是,丁汝昌和李鸿章更是高估了威海卫淮军陆军的战斗力。

10

甲午以后清廷又重建了北洋水师,但军舰的数量和吨位再未达到战前的水平,最终于1909年清廷将南北洋海军合并,北洋舰队的历史正式终结。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