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随随便便碉堡里面的士兵就被击毙了,这碉堡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了。碉堡这东西通常是摆放在视野开阔的制高点,前边一片开阔地,居高临下,射击下面进攻的步兵。这个时候,下面的步兵都是只有跑路的份。

一般来说,前边一个碉堡,对付它的办法就是利用密集火力倾泻,通过火力封锁敌方射击孔,总有几个流弹打进去命中率看脸。碉堡作为一个重要防御火力输出点,一般一挺机枪就可以压制一片人,外面人是很难抬头的,就别说什么精准射击之类的了,碉堡外面找个地方安心隐蔽,还想安心瞄准射击,难度太大。

碉堡大多在高点,狙击手必须仰角射击,射击角度基本就被限制住了,再加上碉堡墙体较厚、机枪长度,里面的机枪手漏出来的头顶是非常小的。你要是能找到一个制高点去打,修碉堡的人基本就可以毙了。另外,碉堡里面,你在外面看顶多能看到膛口焰,看不清里面的人。

而类似于太平洋岛礁上,日本人修的那些地堡,通常是前边一片开阔地,美军大量吃瓜步兵登陆了,在陆地上前进的时候,突然某个洞里伸出来一挺机枪,然后就倒下一片人,很多时候,你压根就找不到这个机枪射击孔,指不定在哪个草堆底下。

另外有一点很关键,碉堡是把大多有利的射击位置都占了,外面的机枪手不大好找射击地点。狙击手一枪下来,里面的人一旦没死,你位置暴露了,机枪的火力可就都吸引过来了,我说了,你去哪再找一个狙击位置都很难,被机枪盯上了,能不能活下来都两说。

其实对付碉堡吧,狙击手几乎就是多余的,无后坐力炮、RPG火箭筒、火焰喷射器都可以,有钱的话弄个钻地弹也行。没必要拿狙击手去打,难度大不说,效果还不好。

最佳贡献者
2

战争里狙击手一直处在隐秘位置,使用的狙击枪据有高效、精准、杀伤力大的特点,属于千里之外取敌人首级的存在。那么当有敌兵躲入碉堡中时,远处的狙击手能否多开几枪,通过打出来的弹孔或敌方射孔击杀里面的敌兵呢?

以二战的碉堡为例,当时疯了的希特勒命令在德国修建八座大型碉堡,三座位于维也纳、二座在汉堡、三座于柏林,并且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外墙厚约2.5米,高约35米。据说这种碉堡不仅能正面抗拒敌人的射击,还能抵御战斗机的轰炸。

后来联军反攻过来时候,苏军的榴弹炮根本无法炸开该些碉堡,美军轰炸机也拿其没有法子。而已英国人不信邪,搬来八百斤炸药堆在德国碉堡下引爆,不料现场观众只感觉“轰隆”一声,白烟冒起,整栋碉堡仅稍微晃动了几下而已。

看来碉堡的坚固程度非同一般,还有一个优势则是其具有良好的制高点,在高处占据开阔的视野,这给狙击手造成极大麻烦,需爬到更高的位置才能扩大自身的射击优势。不过以德国碉堡这种坚固度,就算采用狙击手集火射击,精准点射,子弹穿透进去的几率也会非常低。

不过二战时各国修建的碉堡各不相同,有的因地制宜,没有很好的材料,在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当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在海岛上修下一些地堡,通常会选择在开阔的地域修筑,那么等敌兵靠近,地堡的机枪就对其一览无遗,快速的扫射反击,而进攻方一般因为没有大多掩体而造成大量伤亡,这一点对狙击手同样奏效,故此想对付碉堡里的士兵难度异常之大。

由于缺乏隐秘掩体,狙击手容易暴露在外,根本就无法长时间潜伏射击,就算找到合适隐蔽位置,要射穿碉堡也需要一定时间跟运气,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通过碉堡射击孔射杀敌人呢?

基本上碉堡内的光线都很暗,在远处根本看不清里面的情况,为此只能依靠对方机枪射出的火舌辨别,狙击手这时可以瞄准火舌击杀一个开枪的敌兵,但这样做,很容易暴露自己的位置,最多能杀死一个敌人就得撤了。

另外虽然碉堡在设计一些小孔方便里面的人射击,但狙击手想通过瞄准这些小孔射杀里面的敌人几乎是一件非常难办到的事情,除非是电影里的神枪手才有可能成功,但现实战争中很难做到。所以,狙击手多数是在击杀暴露在外的目标时才能发挥最好效果,对于躲在碉堡内的敌兵,自己仍毫无办法。

因此碉堡是战争中的一处重要防御跟攻击设施,但凡事都有相克的一面。虽然巩固的碉堡擂炸不动射不穿,但可以烧。击溃碉堡的有效方法就是用火,美军曾采用火焰喷发枪,通过碉堡孔口朝里面喷射剧烈火焰,直接就把烧得一锅熟,如果碉堡内存有较多炸药、子弹还会即时爆炸,不过这种方法需要有敢于牺牲的火焰兵冲过去才行。

另外,还可以采用火箭筒对付碉堡内的敌人。越战时期,很多背着火焰枪的士兵未等靠近碉堡就被打成肉泥,需要造成很大牺牲才能烧毁一座碉堡,为此攻方被迫放弃这个计划,改用火箭炮出击。

而当时的便捷式火箭筒在实践中,确实胜过火焰枪跟炮轰,只要瞄准得当,就能一发入魂,射个榴弹进去把敌人炸开花。为此狙击手虽然隐蔽性强,射程远,精准度高,但凭它通过射击孔点射的方法始终不能有效打中碉堡内的敌人。

3

碉堡的射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用尽可能小的开窗实现最好的射界。如果我们把碉堡切开看横截面,射孔并不是一个矩形而是一个梯形,即内窄外宽的形状。这样的设计决定了狙击手只要所在的位置偏离射击孔正前方一定角度可能就没办法瞄到里面的人了(见下图的平面几何理论的解释)。所以狙击手要想瞄准里面的人,必须要在射击孔正前方附近。

碉堡的射孔其实非常小,通过设计成内窄外宽的形状来实现较大的射击扇面

还有更变态的射击孔,基本上就露个枪管出来

三个不同狙击位来狙击碉堡射击孔,三个狙击位对碉堡内部获得的射击角分别为α1、α2、α3,可见一定是α1>α2>α3,即狙击位1获得的射击角最大,瞄准线捕捉到目标的概率最大


但狙击手在射击孔正前方,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狙击手、射孔及碉堡内的士兵几乎是成三点一线的。本着只要是个正常人,眼镜都会往前看的原则来推论,此时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也就是说双方都暴露在了对方的火力之下。一般来说狙击手杀人主要是利用对方的视野盲区来实现的,要是在人家眼皮子底下瞄人家,那可太拼操作了。

狙击手对上碉堡里的机枪手,各自都在对方视野范围内


所以如果碉堡内的机枪手始终保持在射击位的情况下,狙击手跑过来狙人是要吃大亏的。因为一般来说碉堡都是建在开阔地,碉堡射击孔面前有一片开阔视野,狙击手一个大活人跑过来肯定会被发现。不过反过来,如果狙击手提前就位瞄准碉堡射孔,等待碉堡内的机枪手来到射击孔的话,那么狙击手也拥有先手优势,不过射孔毕竟还是太小了,能给狙击手打的只有一个脑袋,而且只有一次射击机会。今天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用1MOA精度的军用狙击步枪,要想准确命中人的头部,需要在400米内射击才能做到;距离越近命中率越高。但这个距离内,机枪手也很容易就从背景中分辨出人,更不要说某些碉堡机枪还给配多倍镜。

狙击枪在400米距离上ES(Extreme Spread)1MOA的话就是4英寸直径(10cm左右)的散步,相当于人头颅大小的目标

奥马哈海滩一处机枪碉堡里的德军机枪手,注意MG42上的瞄准镜


况且这还是今天的军用狙击枪标准。在二战,这个精度几乎是狙击枪的天花板。当年纳粹德国为狙击手配备的98K是从无数把步枪中挑出来的,精度方能达到1MOA,而像苏联、日本的狙击枪还未必能达到这个精度,加上瞄准镜精度和倍率的问题,要在远距离命中人头更是难上加难了。

德军带4倍镜ZF42的98K狙击枪。这种狙击枪是从成千上万把普通98K中挑出来的,精度也只能达到1MOA左右


基于以上的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狙击枪诞生的二战一直到今天,都鲜有狙击手能狙杀碉堡内敌人的战例了。

4

为什么狙击手枪法如神,却很少听说狙击手狙杀碉堡里射击的士兵呢?

原因很简单,真心不好打啊!

碉堡的射击孔本身就不大,就连碉堡里边的士兵,射界都不算开阔,想打中就不容易。

再加上,士兵射击时,其实身体在射击孔后方一段距离,而不是正后方,即使子弹打进来,也不一定能打中。

一般来说,碉堡要么是隐蔽起来的暗堡,不开火,很难发现,如果连发现都做不到,那如何击杀呢?大多数碉堡都处在高点,向下射击,士兵如果在外面,需要一个仰角,那么很可能很难看到碉堡里的士兵。

碉堡的作用,就是保护里面的士兵,这么多年,碉堡之所以还存在,就证明它的防御作用很明显!

狙击手也是一名士兵,并不是万能的。二战时,狙击手很可能连瞄准镜都没有,打碉堡这事,就不适合狙击手做。一般来说,装备好一点可以用火炮,差一点可以火箭筒,再差一点只能炸药包爆破桶了!现代狙击手就厉害了,反器材狙击步枪可以打穿比较低级的碉堡,可以指示炮兵和飞机支援!

5

没有这种说法,狙击是一种战术,不是死板的教条,只要条件允许,那么完全可以对碉堡射击孔中的士兵进行狙击,即便无法有效对其杀伤,也能形成一定的火力威慑,小幅度的压制对方的行为。

实际上,在一战到二战的时间里,通过步枪精准火力对碉堡射击孔进行密集压制,是一件存在过的事情,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对射击孔的变相狙击行为,在缺乏有效火力压制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失为死马当活马医的途径。

比如我军抗战时的衡阳保卫战,在张家山阵地上,国军反而取消了许多碉堡前的射击孔,这是为什么呢?

说起来还是让日本的“特射手”打怕了,此前的一系列战斗中,国军发现碉堡射击孔在日军面前相当不保险,中方在火力密度和远距离对射上根本占不到日军的便宜,留下孤掌难鸣的机枪碉堡只能活活送死,日军特射手可以轻易的将子弹射入其中,而且对方这种士兵还相当多。

面对连绵而来的精准射击,碉堡里的机枪手很容易丧命或被压制,继而让正面碉堡失去作用。再加上这种薄弱位置容易被日军灌炮,倒不如放弃掉,只加强左右交叉火力,所以衡阳方面干脆就没有在正面设计射击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因为战争模式的特殊,双方以堑壕阵地和堡垒、掩体为主要战斗方式,所以这时候的远距离狙击是相当多的,在阵地架设的半永久工事或防盾工事前,许多机枪、狙击手都展开过精准的厮杀,协约国就曾抱怨过对方狙击手的厉害,能在马克沁机枪刚烧起白雾时就把子弹打进射击口。

美军甚至还有更传奇的许多经历,比如“塞班岛上的护林熊”,这段内容记叙于艾德里安·吉尔伯特的《追踪与猎杀——狙击手的战斗经验》中:两个身穿猎装,头戴卷边帽,仿佛护林员臂章上卡通熊模样的狙击手在危机关头被叫到阵地前,他们不以为然的卷着烟,然后根据陆战队中尉的指示趴下身子干活,在1000-1200码的距离上对日军狂喷火力的碉堡进行了射击,只打了3、4枪就把子弹灌进了日军碉堡,日军机枪手被打死,随后他们又补了个人,然后又被打死,一直被打死了4个人。

最后陆战队顺利的突破了日军碉堡的封锁线,绕到后面端掉了这个碉堡,而两只“护林熊”则拍拍衣服不知跑哪儿去了。

很显然,只要有射击条件,有适合狙击手发挥的机会,且狙击手的技术本身过硬,那么对碉堡进行攻击并非不可能。要知道,狙击手许多时候射击的目标并不比射击孔大。

比如之前CCTV电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之加油中国”中,我国狙击手就在电视屏幕前完成了200米的移动靶射击,透过山崖上小房间的窗户,他准确击中了模拟靶。

不要以为200米很近,他们使用的是无人机非直接观测,三发三中。

不过通常来说,用精准射击来对付碉堡并不是一件好主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两边基本不进行机动作战,主要打的就是对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枪法高端,而国军缺乏远程火力手段,反倒令视界不足的堡垒吃了闷亏;在正常的战场上,除非狙击手拥有很好的射击条件,以及部队有功夫设计这种战术,否则用狙击枪对付堡垒并不划算。

尤其是二战诺曼底登陆时奥马哈海滩的那种堡垒,结构坚固、占据了制高点、有火力优势,美军即便有狙击手也无法对其进行稳定的射击,反倒会被MG42机枪给撕碎在沙滩上。

毕竟碉堡如果那么轻松就让狙击手给消灭,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我们需要明白,虽然历史上不乏出现了一些战例,但总体上,拿狙击枪射碉堡还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6

由于碉堡都是修建在比较险要的位置上,碉堡上的射击孔的角度非常的刁钻,狙击手很难能够击中躲藏在碉堡内的机枪手。碉堡在选址的时候一般都建立在视野较为宽阔的地方,例如四周都是平原的开阔地,或者是居高临下的小山坡上。因为碉堡的选址十分的讲究,狙击手很难能够潜伏到碉堡的附近进行射击。

因为碉堡出于居高临下的位置,躲藏在碉堡中的人的视野,要比在碉堡外的人的视野更加的宽阔,二战时期机枪的射程也比步枪的射程更远。因此当狙击手想要去狙杀躲藏在碉堡内的机枪手的时候,必须要在对方眼皮子底下潜伏过去,才能够有机会击中碉堡内的敌人,一旦狙击手被敌人率先发现,肯定会被机枪打成筛子。

而且一个碉堡中的火力点往往有多名士兵共同操作,狙击手在击杀掉一名机枪手后,就会暴露自己的位置。而碉堡内的一名机枪手阵亡后,另一名机枪手很快就能顶上来。碉堡都有多个火力点相互配合,狙击手开枪之后,其他火力点的人就能发现狙击手,狙击手也会丢掉性命。用一名狙击手的性命去换一名碉堡内机枪手的性命并不值得,培养一个狙击手的成本非常的高,而碉堡内的替补机枪手非常多,打死一个机枪手还会有其他人接替上。

实际上碉堡射击孔的构造也不适合狙击手射击,碉堡的射击孔都比较的小,刚好足够碉堡内的人居高临下观察外面的目标,而外面的人想要看到碉堡内的人却并不容易。因为碉堡的射击孔非常小,而且射击孔的内壁也比较厚,狙击手只有在正面对着射击孔的情况下,才有机会用子弹射中射击孔内的敌人。

狙击手在正面射击敌人的同时,也就把自己完全暴露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狙击手想要击中碉堡里面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角度和运气成分,碉堡里面的人想要击中狙击手则相当的容易。只要狙击手的藏身之地暴露,碉堡里面的人几乎能够十拿九稳的击杀狙击手。从这几点来看,使用狙击手打碉堡的方法根本行不通,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想要攻击碉堡只能采用强攻和偷袭的方法才行。

7

主要是角度问题。暴露在外面的目标,可以不同的角度打击同一个点,而碉堡射击孔只有在同一个点射入,稍偏斜一点,则被碉堡壁阻挡。因墙壁厚度就是射孔通道长度,所以只一个垂直点能射入子弹。而这个左右、上下的平衡垂直点,狙击手必须与弹孔同一水平高度才能射入子弹。那么狙击与弹孔同一水平,而要抬高自身位置,这样就将自身暴露无余,倾刻间会变成靶子!狙击手可以用火箭筒,弹头只要进入射击孔一小半,凭弹头的爆炸碎片和冲击波可伤碉堡的人员。只是威力大加折扣,但总会短时间有点效果。

谢谢!

8

为什么不能,当然能!只不过,这么干风险很大,很可能得不偿失。在阵地战时代,狙击步枪大多是制式步枪改制的,射程并不比碉堡里的机枪远。碉堡前方有良好的视野和射界,狙击手想打中枪眼里的机枪手,就要先把自己置身于对方的打击范围里。这个进入射击位置的过程已经具有极大风险,到位后,即便乘对方换弹一类射击间隙得到开火机会,击毙机枪手也不容易,狙击手既没时间精细瞄准,也未必能看见昏暗枪眼里的人头,只能仓促大致瞄准射击,就算侥幸击中,碉堡里一般还有替补射手,栓动狙击枪却没有足够持续的火力一直压制枪眼,仍有可能遭到反击。一旦失手,可就亏了,要知道机枪手多的是,与宝贵的狙击手没法儿比。所以与其用宝贵的狙击手去打碉堡枪眼正面硬刚,不如让机枪步枪压制碉堡射击孔,然后步兵想办法迫近碉堡再做处理。

9

应该是射击角度问题。雕堡的射击口一般比较高,所以肯定不好瞄准。从他高或低,或左或右射进去,射中射击手的可能性都不大。只有正方射进才有可能击中,但是正面和射击口对射的概率不大,危险系数高。所以,从射击口打进击杀射击手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一个外行的外行分析,整篇外行话,真正的高手可怡一笑,勿怪!

10

在步入近现代之后,战争模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近现代的战争中,真正占据主流的是热武器的搏杀,而不是古代那种军队集结成战阵、互相面对面搏杀的状态。

而在热武器时代里,军事掩体也和热武器一样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毕竟面对着那一挺就可以收割几千人性命的机枪以及其他步枪、冲锋枪之类的热武器,人体根本就如同纸糊一般不堪一击,没有掩体的话,一支部队的士兵可很难在战争中支撑太久,不一会一大帮人可能就被射成筛子了。

因此,在近现代战争中掩体真的非常重要。

在一战和二战的时候最主要的掩体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临时开挖的战壕,战壕由沙袋和地道组成,灵活性很强。

另一种则就是碉堡,这碉堡是固定的,虽然没有战壕那么大的灵活性,但是防守能力却非常强悍,能给士兵们提供比战壕更加优越的防护环境。

一般来说,只要战壕里的士兵冒出了头,就会有被子弹射中的危险,但是碉堡就不一样了,因为碉堡的孔洞比较小、被射中的概率比较低,所以碉堡中的士兵们一般没有太多的顾虑,只管在碉堡中肆意地朝外开枪就行。

最后我们再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了解一下狙击手为什么不能通过射击碉堡的孔洞、射杀孔洞后面的敌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限制是这个问题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第1个限制就是战场中的狙击手比较稀缺,都是专门用来斩首敌方军官或者完成一些特殊任务的,不会派来执行这种任务。

一般大家对于狙击手的稀缺性都没有太过于具体的概念,有些人甚至以为有支狙击枪、有个瞄准镜就能当狙击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狙击手就如同赛车手一样是很注重天赋的,有天赋的人,就能如同赛车手驾驶赛车一样,驾驭住自己手中的狙击枪,没天赋的人就如同普通人开赛车一样,刚开出去没多远就很有可能翻车。

第2个限制则是狙击手并没有那么神,虽然碉堡中有那么一个孔洞,但是因为里面没有光线透露出来,所以狙击手也很难分辨里面的士兵到底在哪个方位,很难对其进行精准打击。

另外,一些碉堡的孔洞是外宽内窄的,面对着如此狭小的孔洞,狙击手们就更加无力了。

当然,就算狙击手们真的打中了碉堡孔洞后面的士兵,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以碉堡里面充足的兵员分配,那个孔洞后面还会重新填补上一个人,不至于说死了一个人就会导致碉堡沦陷。

要想解决碉堡的问题,只能完全将其炸掉,这样才能解决后顾之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