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大学扩招让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当学习不再能改变命运,我为什么要学习?

最佳贡献者
2

过去城乡差别非常大,农村衣食全靠双手从土地里扒,拥有城市户口的至少可以拥有每月固定供应的大米。

为了这一口饭,农村的孩子在拼命学习,努力读书。

现在,城乡差别在不断缩小,吃饭早不是问题。农村孩子经过努力拼搏,花了很多钱改变命运进了城的,很多人的生活还不如留在农村的兄弟。所以,读书的吸引力不大了。

另外,当年上学不搞义务教育,小学就掇学了一些,往上是层层筛选,能坚持上学的都是爱学习的人。

现在,在学习不为了吃饭问题的情况下,要端正思想,树立学习是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的意识。树立学习是增强竞争力,发展力的思想意识。

3

从2010年左右开始,中国就已经有大量学者开始从事阶层固化的研究了。在知网(CNKI)输入关键词“阶层固化”,共出现18页检索结果,346篇相关论文。

大致看了二十几篇,感觉杨文伟、马宁的《阶层固化的内在逻辑及负面效应》写得最翔实,刘宏伟、刘元芳《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阶层固化剖析》思路最清晰。

1、政治。

现实地看,由于“主仆”地位颠倒,工人和农民对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力要远远低于官员群体和富人群体,属于“低度的政治参与”。

这一点可从工人农民代表在各省市出席全国人大的代表比例中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从第六届人大到第十一届人大,工人和农民代表所占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从 29.8% 跌至6.11% (工农两者合计)。而同期官员代表却从21.4% 增至41.81% 。第十二届人大略有好转,工人农民两者合计增加了5.18% ,达到13.42% ,官员下降6.93% ,降至34.88%。(大家猜猜现在是多少?)

正是由于政治权利能力弱化和低度的政治参与,导致以工农为主体的主要社会群体无论是在大众传媒还是网络空间里,其话语权显得相当孱弱,成了名符其实的“沉默的大多数”。谁为他们代言,谁替他们说话?他们只是被动参与者和被压榨的廉价劳动力,看看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就知道了。

而基层政治生态家族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并不断向高校、企事业单位扩散,二代世袭、裙带关系、近亲繁殖相当严重。

2、教育。

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的绝对数量大大增加。但是,不同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的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的机会却大不相同。

杨东平的研究表明,在国家重点高校,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份额逐渐减少。 毫无疑问,强势阶层除占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外,也是社会资本的富有者,他们既可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在起点上占据优势,也可以为孩子动用社会资本以便在高等教育入学竞争中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自主招生不会考虑种菜、插秧能力吧?而农村孩子是没有条件接受音乐、美术培养的。

寒门子弟不是不聪明不努力,而是由于以上原因,使他们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而“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同时也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贫困生” 。

如果以父亲阶层为基准,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即<1)的社会阶层从低到高依次是:服务业人员(0.167)、农业劳动者(0.633)、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0.32)、产业工人(0.408),无一例外地是,这几个职业阶层均属于相对弱势阶层;而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即>1)的社会阶层从高到低依次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6.7)、私营企业主阶层(6.484)、经理人员阶层(3.778)、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557)、个体户阶(1.9)、办事人员阶层(1.45)。在当今社会,这几个阶层均属于社会中上层。所以,以父亲阶层为基准,在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这一项指标上,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野,即强势阶层相对于弱势阶层子女而言,获得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

杨东平的调研显示: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比例仅占17%。

另据调查,2009-2012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超过300万。来自农村贫寒家庭的学生之所以彻底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要是他们认为上大学已难以改变命运,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赚钱。教育成了“高投入、低产出”的选择,新“读书无用论”开始流行。

3、就业。

院校差异直接导致了就业选择的差异,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相对过剩,就业单位动辄非“985”、 “211”的毕业生不予录用。如此一来,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上文提过,这里集中了大部分的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越发窄小,又没有社会资本可以动用,沦为 “蚁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进入重点大学的农村学生如何呢?根据麦可思研究院《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显示,“211”院校中的农民及农民工子女入学平均分领先于管理阶层子女,但其找工作则要艰辛得多,农民与农民工子女毕业生35% 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15% 未就业的比例。公务员选拔、事业单位招考、垄断行业的选聘上的“火箭提拔”“萝卜招考”“绕道进人”现象,就是明证。

目前,一种被戏称为“拼爹指数”(代际收入弹性指数,lgE)的阶层固化衡量指标正在流行,在该指数国际排行榜上,中国的指数高达0.6,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秘鲁的0.67。

有迹象表明,随着“富一代”们逐渐老去,中国“富二代”接班高峰期已经到来,尤以一些家族企业为甚。据福布斯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家族企业中,一代掌权的企业有645家,占比超过九成;二代完成接班的为66家,较去年上升了21家,占比接近10%。这表明,随着“富二代”们陆续接班,以家族企业为先锋的中国社会财富代际转移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比如,柳传志、任正非、杨国强的女儿们都已相继成为企业高管或创业公司老总。

政治、教育和就业三者又相互作用:较低的政治地位导致在教育和就业上更少的话语权,较差的教育资源造成更低比例和更低层次的就业,从而社会和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看不到希望,所以放弃学习。

和20世纪初中国人被日本称为支那猪类似的偏见:劣等民族、懒、不思进取等,被一些人装在了农村孩子身上。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差,而是环境和眼界、实力,造成他们胆小懦弱自负或自卑。给大家一样的机会、资源、教育和成长环境,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农村人也未必比城里人差。

4

题主这个问题本身就有人群歧视的思维在里面。什么叫有些农村孩子比他们的父辈更不爱学习?意思你知道他们父辈不爱学习?

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分城市还是农村,当然原因可能不同。但是,我所了解的农村的父母,尤其是家境一般的,没有谁比他们更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的了。因为他们知道农村生活的不易,并且他们的现状已很难改变了,所以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改变自身的生活状态。

农村的父母因为生活的环境,生活的状态和周边的人群,所以导致学习和认知上有很多不足。但这也不代表农村父母不爱学习,现在自媒体领域有很多农村来的优秀代表,他们也在引领着一个时代。如比较知名的巧妇九妹,农村四哥等。

社会的变迁发展也可能造就一些畸形现象,比如电视新闻等媒体搞得一些娱乐活动,塑造的一批流量明星,小鲜肉等,客观的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好引导和示范作用。让孩子们不喜欢吃苦读书,不明白知识的重要,穷其一生的辛苦劳作可能比不上一个流量明星的一部烂片的收益高。这就是一个价值观和社会导向的问题,毛主席当年树立雷锋这个榜样时,多少人都想去做好事?多少孩子立志做雷锋?价值观多重要!!!

说远了。

不管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如果让大家听到的看到都是学习的重要,理解知识的重要,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好好学习。父母的监督作用也会更彰显,甚至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5

孩子没什么爱不爱学习的,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引导方式,让孩子产生爱学习的兴趣!

其实许多贪玩的孩子是具备学习智慧的,甚至比爱学习的孩子更适合智慧的灌输和慈养!

一旦智慧的门被打开了,有可能就是天才的诞辰,寻找这把匙锁的方法须认真分析才行!




6

答:题主提出的问题,笔者深有同感。

现在农村的中小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顽劣异常,不爱学习,不能吃苦,爱哭鼻子,爱发脾气……比起他们的父辈来,真是毛病多多。

就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笔者认为,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一、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近年来,城乡居民就业困难,影响了孩子们读书的积级性。

他们亲眼看到,辛辛苦苦花费几十万元供出来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令人烦恼。而上不几天学就去工厂、工地打工、国外打工的年轻人反而收入不菲。家长看在眼里,学生也看在眼里,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积级性。

家长的溺爱

农村孩子,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年轻夫妻出门打工挣钱,孩子交给老人带着。老人只是一味地溺孩子,满足孩子的生活需求,对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敢大胆教育。

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辅导孩子学习更是无从谈起,无法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孩子成绩会越来越差,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学习环境的恶劣

现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一个班总有几个或十几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上窜下跳,抽烟喝酒,搞得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都乌烟瘴气。

这种环境,有心学习的孩子也学不下去了。

教育环境严重恶化

如今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学生出了问题,教师不敢实施惩罚教育,甚至严厉的批评都不敢。为什么?因为一旦因教育学生,学生出了问题,板子会落在学校、教师头上。主管部门处理起下属来,一般是快速、顶格进行,决不留情面,以平“民愤”。

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形势影响下,一切以文化课考试分数为标准评价老师、学生,素质教育成了空话。

学生文化课不行,可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但这种形势下,进行非文课的特长教育,学校允许吗,家长愿意吗?

许多孩子兴趣得不到满足,不爱学习就正常了。

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回归它的本质,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什么时候学生就爱学习了。

我是海边漫步人,想说说心里话,欢迎和您交流。

7

这种孩子可能受家庭环境影响,有些农村人,自己经商,开工厂,当包工头等等,挣了不少钱,孩子养尊处优,平时要什么给什么,但家长却很少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不仅如此,自己经常在外应酬,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跟金钱和吃喝有关,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而父辈小时候,家里条件没那么好,和外界接触的机会没有那么多,相对孩子来说,学习还算是用心的,虽然算不上勤奋好学。

8

有人说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眼界。这句话并不是说,农村的孩子就注定不热爱学习。

大部分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耳濡目染让他们形成初步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又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曾经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状元多集中在省会或次省会的名校,并且来自于家教极好,家境殷实,有素质修养的家庭。

这些家庭不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多少的财富,但是他们在世界观以及好学的心这一块的养成上面,是非常重要的。

9

我个人认为农村孩子不如他们的父辈爱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孩子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第一种情况,众所周知,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非常的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也日趋增多,很多孩子的成长都是爷爷奶奶伴随着,期间父母的陪伴少之又少。农村爷爷奶奶的年纪也想对较大,能够接送孩子上学,管孩子吃穿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就会造成农村孩子的学习无人监督的局面,同时现在老人都非常溺爱孩子,管教上也会出现问题。这些因素就会使孩子放任自己,更不用说学习了。第二种情况,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也会造成孩子不爱学习。有些父母在离婚之前,总会吵闹好几年,最终分道扬镳。在吵闹这几年里,可想而知孩子心里会承受多大的伤害呢?第三种情况,农村很多要二胎甚至多胎。孩子多了之后,父母又要忙于工作去抚养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更是无暇顾及,这都会造成孩子不爱学习。2、思想方面。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来说非常普遍。即使老师们想尽办法给他们扩展视野,讲道理,毫无用处。因为在他们甚至他们的父辈心中都认为,读书是靠天赋,能读的了是本事,读不了就认命。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应该改变他们的思想,告诉孩子们读书是一个很好的出路,没有知识,终将会被淘汰,现在去哪工作,首先要看的就是你的文凭。

3、师资的力量。总体来看,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都希望能够留在条件好的城市里生活工作,不太愿意回到农村,这使得农村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综上所述,农村的孩子们不如父辈爱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应坚信,通过国家的调控以及孩子们的转变,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



10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有的幼儿园学习的是一年级知识。学生一边学习,背后好像有一个棍棒在举着。一年级有的学生就开始厌学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