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鲁特氏,即孝哲毅皇后,同治皇帝载淳的皇后。同治十一年年九月十四日被册立为皇后,第二天与同治皇帝合卺,正式成为同治皇帝的妻子、慈禧和慈安太后的儿媳妇。

清朝的皇后仪制尊贵,与皇帝敌体。皇后母仪天下,统御六宫,是后宫法律上的最高领导人。当然,与民间的世家大族一样,在皇帝上面有太后的情况下,她的首要职责是做一个好儿媳妇。清宫中没有太后的情况非常稀少,只有咸丰皇帝一朝,此外历朝都有太后,到同治小皇帝这儿,一下子有了两位太后。

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大两岁,与同治皇帝堪称姐弟恋。据说她长得富态,圆脸,身长玉立。又很有见识,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更值得称道的是,她的父亲是同治三年的状元崇绮。在那个年代,娶一个状元的女儿,不论怎么煊赫的家世,对男方来说都是很有面子的事,皇帝家也不例外。

崇绮共五个女儿,除了一个皇后之外,都嫁到显宦人家。其中最小的五妹参加选秀,被指婚给了嘉庆皇帝的孙子、惠敬郡王奕祥。阿鲁特氏的另一位堂妹,被指婚给了惇王奕誴的儿子贝勒载濂。

阿鲁特氏的祖父是道光朝的权臣赛尚阿。赛尚阿是文华殿大学士兼首席军机大臣,是名副其实的宰相,也是有清一代与和珅、明珠等人齐名的强人。

因此,阿鲁特氏家族是蒙古和满洲八旗最煊赫的门第之一。常言道,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皇帝娶阿鲁特氏这样的妻子,是一种很妥帖的安排,对皇帝本人,对后宫,对国家都是一种最优选择。

可以说,有清一代其他十一个皇帝里,谁的皇后也没有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那样既有实惠,又有面子的。

可偏偏慈禧太后不喜欢她。慈禧不喜欢阿鲁特氏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是因为她的祖父赛尚阿。

赛尚阿举人出身,是八旗的一时俊彦。他做官一直很勤勉,升官很快,咸丰皇帝登基时,他升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并且是大学士管理户部,与后世的翁同龢相仿。但他运气不好,赶上太平天国起事,咸丰皇帝重用他远赴前线督师,特授鄂必隆刀,发库帑200万,到广西前线围堵太平军。但只几个月就兵败如山,把咸丰皇帝的家底全部吃光当尽。所以咸丰皇帝大发雷霆,将他下狱,差点儿要了他的命。而咸丰皇帝因此而嫌恶他,直到临死之前才给他起复到正红旗副都统。

由于他是咸丰皇帝讨厌的人,慈禧和慈安太后对他印象也欠佳。选他的孙女当皇后,对慈禧太后来说,绝对谈不上称心如意。

其二,阿鲁特氏也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郑亲王端华的二女儿是崇绮的正妻,所生的长女就是孝哲毅皇后。郑亲王端华是咸丰皇帝留给皇长子载淳的顾命八大臣之一,是慈禧太后的死敌。辛酉政变后,端华被赐令自尽,其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也被褫夺。慈禧是个政治动物,政敌的外孙女做儿媳妇,在她心里是一根刺。

第三个原因是,在选秀女时,慈禧相中了满洲镶黄旗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想让她当皇后。

富察氏当时十四岁,是同治十一年二月选秀女入选的五个人中最美貌的。据说富察氏神态上有点像年轻时的慈禧,慈禧对她青眼有加。

可是慈禧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小皇帝载淳虽然是她的亲生儿子,却一直与慈安太后亲近。事实上,在载淳的心目中,慈安太后才是他真正的母亲,慈禧太后更像一位严父。载淳和慈安太后的母子之情远胜于慈禧,他从小在慈安太后的宫里长大,两人母子连心,对慈安太后的话言听计从。

另一方面,慈安太后对小皇帝也是真正的慈母情怀,一心专为载淳着想。 在立后的问题上,慈安太后属意阿鲁特氏。

对于富察氏,慈安太后是有想法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自己还没长大呢,让她统御六宫,怎么看着都不像。再说,知子莫若母,小皇帝也还十六岁,娶个皇后回来最好是能帮他一把的。一个没长大的小女孩,她觉得不是皇帝的良配。

与富察氏相反,阿鲁特氏在选秀女时表现得稳重大气,一派大家闺秀风范。阿鲁特氏比皇帝大两岁,也比皇帝成熟,正好能在许多地方帮助皇帝。

崇绮教女有方,又肯下功夫,这在旗下人家里早就传为佳话了。当时的京中的达官显贵都知道崇绮家的女儿学问好,能诗能文,谁家娶了都是娶了福气进家门,这话早就传到深宫了,慈安太后在选秀之前就非常留意。

在慈安太后看来,小皇帝经过李鸿藻、翁同龢这样的名仕多年教导,年纪轻轻就腹有诗书,颇有乃父风范。娶一个状元女儿做儿媳妇,宫中长夜,诗酒唱和,在自己的儿子来说应该会有许多读书人的乐趣。

实际上也是,阿鲁特氏能诗能文,其文采绝不输与小皇帝载淳。阿鲁特氏是270年清宫里文化素养最高的皇后,没有之一,据说她和小皇帝经常夫妻二人夜宴,诗酒唱和,令青年就守寡的慈禧太后十分不快。

慈安太后一心为小皇帝打算,至于她的祖父如何,外祖父如何,还有过去的恩怨种种根本不算什么。她原本就是皇后出身,对做一个皇后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是有数的,她看重阿鲁特氏的家世背景和能力潜质,所以她力主皇帝选阿鲁特氏为皇后。

慈安太后与阿鲁特氏还有一重亲戚关系。阿鲁特氏的嫡亲祖母钮钴禄氏,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所以,阿鲁特氏也是慈安太后的姑表侄女。所以,虽然她是端华的外孙女,但慈安太后能接受。

慈禧也是大意了。说实在的,在最后定局之前她没太当回事,总觉得皇帝小,又是她的亲儿子,他的婚事自己完全可以做主。没想到载淳和慈安太后早就达成默契,在选秀现场众目昭彰之下,载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阿鲁特氏,让慈禧措手不及。

所以,有了这些背景,阿鲁特氏被慈禧不喜就是在所难免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哪怕天潢贵胄也不例外。

最佳贡献者
2

慈禧的儿媳妇阿鲁特氏,就是历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慈禧亲儿子同治皇帝的嫡妻。这位蒙古贵族出身的阿鲁特氏从册立之时一直到死都不为慈禧太后所喜爱。这主要是由于阿鲁特氏的皇后之位并非慈禧所属意,加之阿鲁特是性格刚烈,为人倔强,不会讨婆婆的喜欢,婆媳自古是天敌,这样的一个儿媳不要说出身皇家,就算是在普通人家,也不会让婆婆喜爱。

首先,阿鲁特式的皇后之位并非慈禧属意,而是慈安的决定:

公元1872年,同治十二年,两位共同垂帘听政十二年之久一直相安无事的皇太后因为皇后人选的问题,爆发了前所未有的争执,一方面,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皇太后中意蒙古状元崇琦之女阿鲁特氏,而另一方面,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却执意要册立员外郎富察凤秀之女为皇后,由于两宫太后谁都不肯就此问题做出退让,因此,同治皇帝的选后问题一度陷入停滞。最终由于相持不下,两宫皇太后为此各退一步,表示可由皇帝自己选择皇后,同治皇帝最终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这样的结果既说明了嫡母慈安皇太后在同治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也确实说明,阿鲁特时身上一定有着吸引着年轻的同治皇帝的东西。但是这一切在慈禧太后看来,纯属是自己的亲儿子伙同慈安太后在和自己作对,由于不便与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发作,慈禧便将一腔的愤怒发泄在了新后阿鲁特氏身上。

其次,同治皇帝婚后独宠阿鲁特氏,让慈禧妒忌不已:

由于同治皇帝选择了慈安皇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是为皇后这让慈禧太后推荐的富察氏境况尴尬,慈禧为了挽回失去的面子,便将富察氏强塞给同治皇帝,并将其册封为慧妃,并享受贵妃级别的待遇,富察氏因此成为同治帝后宫中仅次于皇后而排名第二的妃子。阿鲁特氏出身状元之家,从小接受过系统而良好教育,这也使得她行为举止端庄大方,颇有母仪风范,不仅如此,阿鲁特氏还颇通诗书,同治皇帝看书时她总能与其聊上几句,同治皇帝因此对皇后更加宠爱,终日与皇后在一起。慈禧眼见自己册立的慧妃常年独守空房,又见皇帝与皇后恩爱异常,形影不离,这让慈禧太后妒忌不已,她不仅天天对同治皇帝絮叨着慧妃如何如何好,甚至还粗暴的干涉起了同治皇帝的私生活。

最后,阿鲁特氏是慈禧政敌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

阿鲁特是不受慈禧喜爱还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阿鲁特氏的出身。郑亲王端华的二女儿是崇绮的正妻,所生的长女就是孝哲毅皇后。郑亲王端华是咸丰皇帝留给皇长子载淳的顾命八大臣之一,是慈禧太后的死敌。辛酉政变后,端华被赐令自尽,其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也被褫夺。慈禧是视权力如生命的政治人物,自己政敌的外孙女做了儿子的皇后,这让慈禧越想越别扭。

有了以上这些原因,阿鲁特氏被慈禧所厌恶愤恨就是在所难免了。婆媳自古是天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家也是家,所以也就在所难免了。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3

一种说法,是皇后阿鲁特氏生肖属相与慈禧相克。皇后生于咸丰四年(1854)甲寅,是属虎的。而慈禧太后出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是属羊的。如果属虎的人入选中宫,慈禧太后就变成了“羊落虎口”。这种冲克非同一般,因而慈禧极力反对选她为皇后,以避免克着自己的“贵命”。

另一种说法,是皇后的出身犯了慈禧的忌。阿鲁特氏的母亲是慈禧在“祺祥政变”中杀死的顾命八大臣之一,郑亲王端华的亲女儿,也就是说,阿鲁特氏是慈禧仇敌的外孙女。让一个仇敌的至亲当皇后,日后一旦归政于皇帝,那皇后便成了六宫之主,会不会报复于已呢?由此便心生无限的警惕,颇有些忌讳,因而极力阻止阿鲁特氏入主中宫。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慈禧不喜欢皇后的性格。皇后为人端凝方正,谨守礼节,品德贤厚,与慈安的性格颇为相近,而与慈禧好动不好静,骄奢淫逸,阴险狠毒的个性格格不入。德行恶劣的人,往往会视德行高尚的人为眼中盯,肉中刺,因而慈禧太后对敦厚善良的皇后极为仇视。

4

阿鲁特氏即历史上的孝哲毅皇后,她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蒙古皇后,是同治皇帝的结发妻子,也是其唯一的一位皇后。阿鲁特氏与同治皇帝虽为包办婚姻,然而大婚之后的帝后感情十分亲密,同治皇帝虽然有一后四妃,却单单独宠皇后阿鲁特氏,因此引起了其生母慈禧太后的嫉恨,儿子媳妇感情亲密,通常情况下, 作为母亲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慈禧太后却十分嫉恨阿鲁特氏,这是为什么呢?


慈安太后中意的皇后人选:

同治十一年,两宫皇太后为业已十七岁的同治皇帝举行了选后大典 ,按照清朝祖制,皇帝十三、四随便可举行大婚,然而作为同治皇帝生母的慈禧太后却始终以“典学未成”为借口,拖延同治皇帝的大婚。慈禧之所以拖延同治皇帝大婚,实际上有着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据清朝祖制,皇帝大婚预示着年幼的皇帝已经长大成人,既然皇帝已经长大成人,那么在皇帝大婚之后便会举行亲政大典,这也就意味着以皇帝年幼无法理政为由临朝称制的两宫皇太后再无垂帘听政的必要和理由,这是嗜权如命的慈禧太后无论如何不愿接受的。因此慈禧太后对与同治皇帝的大婚,始终消极拖延。


然而同治十一年时,已经十七岁的同治皇帝无论如何也要举行大婚了。因此两宫皇太后开始为年轻的小皇帝张罗起了婚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桩原本普天同庆皆大欢喜的皇帝大婚,却在皇后人选的定立上出现了问题。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认为阿鲁特氏端庄秀丽,颇有母仪风范,因此坚持立阿鲁特氏为皇后,而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则坚持立风流俏丽的富察氏为后。


两位皇太后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皇帝大婚日期即将来临,可是皇后的人选却迟迟无法定下来,最终,两位皇太后各让一步,决定由同治皇帝自己挑选。让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亲儿子竟然站在了慈安太后的一边,选了阿鲁特氏为皇后。颜面尽失的慈禧太后无法公开反对同治皇帝的决定,因此将怒火发在了皇后阿鲁特氏的身上。


政敌郑亲王的外孙女:

阿鲁特氏遭到慈禧太后的嫉恨还有一个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与阿鲁特氏的出身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琦,娶了郑亲王端华的女儿为福晋,因此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这位郑亲王端华不是别人,正是咸丰皇帝临终前遗命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也就是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太后赐死的郑亲王端华。


阿鲁特氏是自己政敌亲外孙女这样的身份,让慈禧太后愤恨不已。除此之外,阿鲁特氏与慈安太后也有亲戚,她是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同治一朝后期,原本在辛酉政变中亲密合作的两宫皇太后因为权力分配和朝政处理的问题上,渐渐产生了嫌隙和矛盾,两位皇太后都希望通过皇帝来强化稳固自己在宫中特别是垂帘听政中的地位,这也是两位皇太后当初在皇后人选上互不相让的原因。皇后与慈安太后的这层关系,不仅让慈禧太后嫉恨,更让她十分忌惮。


阿鲁特氏一句话刺痛慈禧内心:

出于以上两种原因,阿鲁特氏在大婚之后便不为慈禧太后所喜,皇后每天向慈禧请安时,慈禧也从不给阿鲁特氏好脸色,然而大婚之后,同治皇帝独宠皇后阿鲁特氏,反而将慈禧太后原本中意为皇后人选的慧妃丢在一边,不闻不问。这让慈禧太后怒不可遏,有着寡母心态的慈禧太后对于儿子和儿媳的异常恩爱十分眼红,嫉妒不已。


一次皇后向同治皇帝哭诉自己遭受婆婆慈禧太后虐待之事,年轻的同治皇帝也无可奈何,只能安慰皇后,因此随口说了一句:“忍忍吧,早晚能熬出头的。”恰巧这句话被在窗外探听的慈禧太后听到。怒火中烧的慈禧太后闯进屋内抬手便要打皇后阿鲁特氏,阿鲁特氏一世情急,脱口便说了一句:“请皇额娘给儿臣留点脸面吧,儿臣好歹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


阿鲁特氏说出这样的话,无非是想说明自己是中宫皇后,希望慈禧给自己留点颜面。可是皇后阿鲁特氏这句话却让慈禧勃然大怒,在慈禧看来,阿鲁特氏是在讽刺自己并非从大清门抬入皇宫的中宫皇后,慈禧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做过皇后,即便她生下了儿子,做了皇太后,也不得不因为妃妾的身份而处处对嫡出的慈安太后退让三分。阿鲁特氏这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慈禧的自尊心,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注定了同治皇帝死后皇后阿鲁特氏被逼自尽的不幸结局。


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3月27日,已经被光绪皇帝尊为嘉顺皇后的阿鲁特氏崩逝世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此时距离同治皇帝驾崩仅过去七十二天时间。帝后在相距百日之内相继去世,一时之间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阿鲁特氏的死是早了慈禧对的毒手,这种说法实际上毫无历史依据,人们在将阿鲁特氏之死归咎于慈禧的同时实际上忽略了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此时尚在世慈安太后无论如何不会对慈禧害死阿鲁特氏而置若罔闻。


根据清朝太医院现存的档案可以发现,实际上阿鲁特氏是患病去世的,并且阿鲁特氏的病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这个发展过程恰好是在同治皇帝驾崩前后。名门出身,性格刚烈的阿鲁特氏很有可能是因为丈夫同治皇帝的绝望厌世。无儿无女,又无法成为皇太后的阿鲁特氏极有可能是抑郁发病,最终拒绝治疗而身亡。无论如何,对于阿鲁特氏的死,慈禧是富有间接责任的。

5

同治十一年,年纪已经17岁的同治皇帝要准备成家亲政了。皇帝找媳妇,那绝对是国家级大事,流程程序十分繁琐。凡从旗人家中闺秀都得参加选秀,再经过层层遴选,最后才能够有资格站在大殿之下等着皇帝钦点,19岁的阿鲁特氏就是这“晋级总决赛”大家闺秀之一。

图1 阿鲁特·崇绮,(1829-1900),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

就在这“总决赛”选择“总冠军”的时候,两宫太后意见出现分歧,慈禧太后力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认为这个小姑娘活泼可爱,有自己年轻时的几分模样,甚是喜欢。然而,慈安太后认为阿鲁特氏端庄贤淑,落落大方,更具有母仪天下之气质,换句话说也和自己比较像。

别小看了这次分歧,从两宫太后的选人意见不同可以看出,两位太后绝对是两种性格之人,并且都各自认为自己所选才是大清王朝皇后的最佳人选。

图2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

这其实这是一种博弈,博弈的主动一方是慈禧太后,她想要博倒慈安太后主要是为了证明,要不是你的出身优于我,咸丰皇帝皇后的位子就应该是我的。慈安太后虽然对于国家政事不大“感冒”,但她秉承着祖宗制度和那个时代对于女性的整体认知,知道什么样的女子,才应该是大清皇后的最佳人选,而阿鲁特氏自然就是慈安太后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了。除此之外,这阿鲁特氏和慈安太后还有亲戚关系,阿鲁特氏的母亲是慈安太后的表姐,慈安太后向着阿鲁特氏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两宫太后意见不统一,那就皇帝自己选,结果同治皇帝选了阿鲁特氏,将那柄象征皇后的金如意交给了阿鲁特氏。在这看似“公平”的两宫太后博弈之中,显然慈安太后胜利了,慈禧太后能爽吗?其实,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很正常,因为阿鲁特氏当时是19岁,长同治皇帝两岁,长相咱没见过照片不敢说,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她气质上绝对是群芳之首。而且19岁正是女子最佳年华,而富察氏当时才十三四岁,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从生理角度来说,同治皇帝的选择没毛病。但是,正所谓“选者本无心,看者却有意”,对于阿鲁特氏来说,这登级人生之巅之时,也是她悲惨命运之始,可惜此时的阿鲁特氏还浑然不知。

图3 同治皇帝的婚礼

  • 被恶婆婆慈禧太后记恨

败兴而归的慈禧太后自然心生记恨,她不敢把慈安太后怎么样,这股恶气就得撒在儿媳妇阿鲁特氏身上。像很多“中国式”恶婆婆一样,经常出来挑拨儿子和儿媳之间的感情,慈禧太后经常阻止皇帝儿子与皇后之间有夫妻生活,总之阿鲁特氏进宫之后生活并不如意。

从小养尊处优,如今又活在母亲阴影之下的同治皇帝,生活对他来说,似乎失去了目标。于是他开始胡作非为,竟然跟着堂兄载澄跑出皇宫去寻花问柳。一来二去,原本身板就不太结实的同治皇帝,再经过这顿折腾,亲政不足一年就翘了辫子。而且,同治皇帝很可能是染上了花柳病而不治身亡。

图4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 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同治是一死了之,可是苦了他那些年轻的遗孀们了,首当其冲的必然是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皇帝死的时候,有种说法指阿鲁特氏已有身孕,但是大清皇位不可能给一个未出世的孩子留着,所以关于皇位继承,当时宫廷出现了一段讨论。最后,还是以慈禧太后的套路收场,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过继子身份,继承了穆宗同治皇帝的皇位,即光绪皇帝。其结果就是,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掌握实权。

那么最尴尬的就是阿鲁特氏了,此时的她是个什么身份呢?只要阿鲁特氏存在,她就是慈禧太后的隐形政敌,而且此时阿鲁特氏若已经怀孕,要是生下来一个阿哥怎么办?要是节外生枝,阿鲁特氏的儿子继承同治皇帝的皇位,载湉再回去当他的醇亲王世子吗?那慈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喽。经历无数宫廷斗争的慈禧太后,绝对不会让这一切发生。

图5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在二次垂帘之后,慈禧太后就开始逼迫阿鲁特氏,目的就是将其逼上绝路。慈禧太后对待这位儿媳妇是百般凌辱与刁难,可想而知,此时阿鲁特氏的生活境地。迫于无奈的阿鲁特氏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崇绮求救,年轻的阿鲁特氏哀求父亲将自己接回家,自己不想当这大清皇后了。但是,身居朝廷之中的崇绮知道,自己是根本不可能,也更不敢救自己的女儿。在给女儿的回信中,崇绮只写了一个“死”字,不难想象崇绮作为一名父亲此时的无奈与悲痛。

就这样,走投无路的阿鲁特氏,在同治皇帝去世70多天之后,也跟着她的夫君去了,那一年她只有22岁,谥号孝哲毅皇后。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阿鲁特氏被迫草草地了断了一生,真正是大清王朝命运最悲惨的皇后了。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6

很多人一味指责唾骂慈禧,其实慈安就是个脑残,而且是铁杆脑残,明明知道阿鲁特氏是八大臣之一端华的外孙女,却挑来给慈禧的亲生儿子做正宫妻子,也难怪慈禧不大喜欢,换做谁谁心里都不舒服,这根本就不是人是谁挑选的问题。第二,阿鲁特氏进宫后,慈禧也曾经主动套近乎,因为既然已经成婆媳了,来日方长,得搞好关系,可阿鲁特氏一直冷冰冰的,慈禧当然越想越气觉得她不识抬举。所以 慈禧后来冷暴力逼得阿鲁特氏无路可走,但我认为慈安的挑选是愚蠢的,她才是始作俑者!好心 却猪脑袋地办了坏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