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要回答的话有两个关键点,第一,清朝王爷的工资水平如何,究竟高不高?第二,清朝王爷们的开销情况如何,究竟多不多?事实上,大部分清朝王爷的日子都过得不赖,而且清朝王公和前朝不同,妻妾和子嗣都算不上太多,王府人员有限,也花不了太多的钱。

▲醇亲王府大殿

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正式废除了藩王制,王爵就只剩下就亲王、郡王和郡王衔贝勒。早在顺治年间,清廷就针对各级爵位制定了待遇标准,亲王一年的恩俸为白银10000两、粮食10000石,郡王得到的钱粮则是亲王的一半,郡王衔贝勒则会在郡王基础上再打一部分折扣。同一时期,一品文官的年俸为白银180两、粮食180石。对比之下便能看出王爷的待遇之高,竟然达到了后者的55倍之多。

▲庆亲王载振册封金册

为与现代社会进行对比,我们不妨换算一下。清朝的一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百三十斤,也就是说亲王一年可以获得65万斤粮食。按照“米价是唯一基本不变定量”的计算原则,顺治至乾隆年间的米价为每石9钱至1两一钱左右,同治年间时涨价近一倍,白银的购买力自然也就减半。因此经过折算,康熙年间的亲王一年得到俸禄约合190万斤粮食。按照现如今大米三元一斤的价格,亲王一年得到的俸禄高达570万人民币,郡王减半也得有280万元。即使是在同治年间,亲王一年也能得到390万人民币,放在现如今也是不折不扣的高薪阶层。

▲大米

此外,从顺治年间开始,许多清朝贵族就开始囤地,几乎每位王爷名下都有几千亩至上万亩的土地,按照当时每亩地收租两石计算,一万亩就能收租390万元。“康雍乾盛世”时期,老百姓们生活比较富裕,物价波动不大,一两银子约合人民币450元,一两银子能换一千文钱,而当时的禽肉蛋价格在二三十文钱一斤左右,也就是11元左右一斤。

同治皇帝在位时期,肉蛋类食品价格涨了一倍,而蔬菜粮油价格并没有太大变动,一斤大约十文钱左右。虽然吃喝方面的支出增加了,但是王爷们显然不会为了这一点儿小钱而发愁,他们大部分的钱财几乎都花在了购置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上,当然还有赌博与攀比。

▲庆亲王奕劻旧照

想当初清朝还存在的时候,这些王爷们的生活可谓很是风光,由着自己豪华的大王府,手下养着几十甚至上百的丫鬟家丁,每天都是山珍海味变着花样的吃,平时没事儿就到处游玩,除了皇上,生活最滋润的估计就是这些王爷了,每年享受着国家定期给的年薪,轻松不累还能奢华度日。从整体来看,清朝王爷年薪基本都在300万人民币以上,和普通工薪族相比这绝对算是富人阶层了。不过要是拿清朝王爷和如今大行其道的戏子演员相比,后者的年薪早就过亿,王爷们自然也都相形见绌了。

▲天津庆王府内景

更为讽刺的是,清朝灭亡后,除醇亲王、庆亲王和恭亲王外,其余多数亲王和郡王的生活并不是很好,没有手艺又不愿意吃苦,他们只好靠变卖家产、卖房卖地来混口饭吃,有的王爷甚至由于已经卖光了祖上积蓄,只好去干些苦力活勉强度日,不禁令人感叹唏嘘。

参考文献:

《清史稿》《中国经济史》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各种封建体制都达到了极致。比如在中央集权方面,前朝历代多有分封诸侯的惯例,即给予皇亲国戚或者有功之臣们,爵位,封地!

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极大的权力,制官、收税甚至于可以拥有私兵,总管一方,当然不同的朝代规矩不同。但地方威胁中央的情况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明朝,有着燕王朱棣“靖难之役”,颠覆朝堂。或者明末福王,兼并土地,横征暴敛。

所以,入关后的清朝吸取了明朝等前朝历代的经验,对于王爷公爵们,只给地位荣耀,不会给与封地实权,将王爷们留在京城。

清朝的王爷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没有封地,无国可就。受封之后,若没有上差,只能待在北京城内。这使得清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没有王爷作乱这样的事情发生。

那么这些留在京城的王爷们,是如何养活这王府上下的呢?

首先,王爷们是有工资的,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贝勒岁俸银2500两,贝子岁俸银1300两。此外,他们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亲王是1万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这些可不是小数目,亲王这一年的俸银相当于当时数百个家庭一年的收入(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曾出使中国,他记录下一个北京普通四口之家当年的家庭年收入是32两银子,支出是35两银子。)

当时清朝文武官员每年俸银分别是: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这就是公务员和贵族们差距,这也是清朝前期官员贪腐现象严重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当然了,富人们的价值观和咱们肯定不一样,毕竟王爷手下需要养活的人太多,妻妾 、父母、子嗣、护卫、丫鬟、谋事等等,这么多人衣食住行的花销已经是比不小的数目。何况王爷还得经常处理人际关系,参加各种场合,这俸禄也并不能说宽裕。这点钱在一些王爷们眼中绝对是不够用的,他们需要更多的收入来源。

比如皇族的赏赐,逢年过节的,都会收到来自皇上太后的红包,那可不是小数目。还有王爷们大都会在朝中任职,他们除了爵位俸禄之外,也还有职位俸禄。当然,这背后更多的是职位所带来的敛财之道。

由于王爷们职务和地位的关系,他们每年都能收到不少的孝敬,清末的庆亲王为了创收,甚至干起了买官卖官的勾当。这来钱怎么不快?

3

清朝王爷没有封地,但不是只有工资。

清朝王爷的工资(俸禄)其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爵位俸禄,根据《大清会典则例》,一般为10000两白银与10000斛岁米在内的实物(亲王)、5000两白银与5000斛岁米(郡王);一部分是职位俸禄,视王爷担任的具体官职、差事而不同。

这两部分工资(俸禄)相比其他文武官员是不少的,比起老百姓的收入那就更多,但是王爷本人、家属锦衣玉食,再加上府邸上下人等都要花这点钱的话,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引出了养活王府需要的另外三大收入来源:

1、如果王爷有官职与差事,会有巨额的灰色收入,灰色收入中有比较偏白的一部分,那就是被称为冰敬、炭敬、别敬等在内的实际上被制度认可的外官给与京官的馈赠;也有比较偏黑的一部分,那就是包括卖官鬻爵、上下其手收受的贿赂。

2、如果王爷没有官职与差事,也就是所谓闲散王爷,也不会被尿憋死,他们虽然没有封地,但是往往有大量入关之初与后来取得的皇庄,皇庄的存在意味着王爷拥有大量不需要缴纳赋税的耕地,耕地的所有收入都是王爷的;除了皇庄耕地,王爷还会经营产业,拥有当铺、古董店、绸缎庄等店铺,或者指使家奴进行长途贸易,因为王爷身份的背书,这些产业贸易往往也不需要缴税,而且也不太会被官吏揩油侵夺,所以入息也都是很多的。

3、此外,一般皇子受封的时候还会有一笔分府费(分家时赏赐银两),以康熙朝为例,有23万两白银之多,在皇帝特许下还可以支取官物若干年,这些也是王爷的收入来源。

总之,清朝王爷没有封地但是也有所占的耕地产业,并不是只有工资,所以养活王府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4

感谢邀请

我们来看一下清朝宗亲的正常收入情况。


清朝宗室从高到低共十二级:

其中,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和硕意为一方、一隅;

多罗指一角;

固山指一旗。

不入八分是指不能享受8种待遇:朱轮(红车轮)、紫缰(乘马用的缰绳)、宝石顶(一品用珊瑚顶上嵌宝石)、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门钉。

此外,清朝世袭罔替的爵位主要为铁帽子王,其余爵位从世袭递降,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宗亲的收入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元至220元左右,此处我们按平均值185元进行计算;一斛米合200斤,每斤5元计算。

宗室之间的差别相当大。亲王郡王自然不在话下,但假设一个袭奉恩将军爵位的八旗子弟,靠正常收入去养活上下满府的人口,还要充面子,出入穿戴吃喝讲究,那就是活受罪了。

这种情况下,出现这些贵族后代纷纷卖官鬻爵,走私投机,乃至后期没落时的卖房典产,沦落街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简单看一下其他人群的收入情况。

1. 官员的收入

清朝官员的收入除了俸银与禄米外,还有一笔养廉银。

以一品总督为例,年俸180两,禄米180斛,养廉银16,000两(接近90倍的年俸),约合317万元,高于贝勒,低于郡王。

再看七品县令,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接近27倍的年俸),约合27.5万元,收入水平在辅国将军和奉国将军之间。


2. 平民的收入

参考清五品郎中何刚德(光绪三年进士)所著的《春明梦录》描述:

“余初到京,皆雇车而坐,数年后始以二十四金买一骡,雇一仆月需六金;后因公事较忙,添买一跟骡,月亦只费十金而已。”

不管他的骡子,只看仆人的月工资,6两约合人民币1,110元,年收入约1.3万元。


最后是彩蛋时间

几个八旗军官的孩子“拼爹”。

一个孩子说:“我爸有只白雀,叫得可响、可脆了!”

第二个孩子说:“我爸会唱戏,他登台唱戏,下面叫的彩排山倒海!”

第三个孩子对第一个孩子说:“你家养白雀的鸟笼子,是我爸扎的。”又对第二个孩子说:“你爸登台那回,是我爸带人去捧的场儿。”

三个孩子一起问第四个孩子:“你爸会干嘛?”

第四个孩子高声说:“我爸会骑马!”

前三个孩子一齐竖起大拇指说:“你爸最牛!”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5

清朝时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不给王公贵族封地,只有俸禄,俸禄根据等级而定。比如和硕亲王岁俸是白银1万两,禄米1万斛;多罗郡王岁俸是白银5千两,禄米5千斛。

另外亲王和群王的嫡长子在满20岁以后,经宗人府请旨以后,也有一份俸禄,亲王的世子岁岁俸是白银6千两,禄米6千斛,群王的长子岁俸是白银3千两,禄米3千斛。

对比清朝时正一品的官员每年的俸禄180两银子,亲王和群王的这个岁俸其实也蛮高了。不过亲王、群王排场也大,府邸、仆人各种开销也大,而且实职的官员一般灰色收入高,所以对于亲王、群王来说,这个钱是不够花的。

实际上,王爷们主要收入也不是靠俸禄。虽然清朝时王公贵族没有封地,不过还是有赏赐的旗地和田庄,这一块收入也蛮高的。

大家熟悉的《红楼梦》里,有一章就是讲黑山村的乌进孝送田庄上的孝敬来,除了大量的实物外,还有白银2500两,这还是招了天灾,贾珍原来估计是有5000两收入的。荣府那边更是“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而贾家不过是国公,尚有这么多田地,亲王、群王那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王公贵族还有一些其他收入,比如房产里有些是店铺,可以出租,门人出去当官也有孝敬,有些还有实职,这个收入就更没边了,比如清末的庆亲王奕劻,卖官鬻爵,以至被人叫做“庆记公司”,收入之丰,可想而知。

至于没什么外快的,那么混的就惨了,破败的王公贵族打肿脸充胖子的也不少,平时家里省点,出门穿光鲜点,逢年过节靠卖地啥的维持下,勉强维持。


6

清朝王朝属于最高统治阶层的成员,他们当然不会被养家之类的问题困扰。他们的收入很高,比如亲王年俸超过万两,还有禄米万石,而当时一品大员的年俸才一百八十两。他们还可以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有的王爷在清初的圈地中得到不少田地,可以收到大量田租。很多王爷利用权力插手暴利行业,比如漕运,盐道。如果折合成今天的收入,亲王有上百万元,而普通百姓一年开支也就十几两银子。

所以清朝王爷们活的很潇洒。

7

谢邀!

清朝吸取了“藩王”割据的教训,不再给王爷封地,王爷没有皇命是不允许离开京城的。所以清朝的王爷多是在京城居住,并没有像明朝王爷那样拥有封地。

清朝的王爷按照爵位分亲王和郡王两种。朝廷每年都会发给亲王一万两的俸银和一万斛的禄米,而郡王,每年朝廷发放的俸禄是亲王的一半。


看似很多的俸禄,可是较王爷那一大家人的花费,还有各类的应酬来说,是不够的,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俸禄不够用,那王爷是如何养活他那一大家子人的?

首先,有掌握实权的王爷,会“卖官”,例如庆亲王,他便公开卖官鬻爵,各种官位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再有,朝廷有时也会给这些王爷发“双俸”。这些王爷除了有爵位的俸禄外,他们还会在朝廷担任官职,所以也能拿到官职岗位的俸禄,也就是岗位津贴。

其次,那就是下面人的孝敬了,什么冰敬啊碳敬、别敬等,这些都是很大的一部分收入,王爷毕竟是王爷,是皇亲贵族,那是很多人巴结的对象。

最后,那就是来自皇帝或者皇后啊太后的赏赐了。

所以,清朝的这些王爷虽然没有封地,但是他们通过贪污受贿、各地孝敬等等,总是能拿到很多的俸禄,完全可以很轻松的养活起他们的王府。

8

清朝的王爷虽然没有封地,但是收入还是不错的,工资只是他收入里面很少的一部分。清朝对于王室宗亲的待遇还是非常优厚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国家出钱养着你,你别给我捣乱就好。



清代王爷正常收入

在清代官员的俸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俸银一种是禄米,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发放,但是并不高,所以很难支撑一大家子的开销,此外还有一个养廉银的制度,并且这个养廉银的数额是正常俸禄的数倍甚至十数倍。王爷(亲王和郡王)的一年俸禄折合白银数目据清代《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俸银一万两。排在亲王之后的郡王岁俸银五千两,此外他们还有和爵位品级相对应的俸米补贴,亲王是1万斛大米,郡王是5000斛大米。



清代王爷的其他收入来源

在清代满清王爷的地位是很高的,很多王爷和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的看法有时能够对皇帝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很多官员进京后都要想办法拉近和王爷们的关系,或者送贵重物品或者私下打点,这一笔灰色收入每年的数额都能达到一个很大的数字,足够王爷们享受生活所需了,而且还大大超出了他的花费。

有些王爷在朝廷握有实权的,他们有的人甚至私底下买卖官职,你要是想升官必须要给这个负责的王爷一笔费用,不然即使你够资格了,没有他的同意你也升不上去,这些都让王爷们赚的盆满钵满。

当然如果是一般落魄的王爷,他们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很多王爷府中拥有大量的名贵古董和玉器等物,他们也可以私底下变卖换取一大笔的收入用来维持生活。此外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皇帝还会对王爷们进行赏赐这些收入都不菲,足够他们用来享受的。



综上所述,在清朝的王爷即使没有封地日子一样过的滋润,养活王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没有想的那么难。这种情况直到清帝退位,满清灭亡为止。

9

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家“长史一名;管事官一至二名;庄员处五至六名...”按溥杰给出的人员配置,一个王府最少有150多人的服务队伍。清王公没有封地,拿什么给仆从发薪水!

王府内有“庄员处”,这庄园处主要替王爷收取租金——王府在全国各地都有庄园,以保证王府内的正常开销。

虽清王爷们没有实权,但受封为王是项莫大的荣耀,清廷上下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不同的爵封,又采用金册、镀金银册、纸册、诰命来区分,这金册和镀金银册可是货真价实,按照规定“亲王、亲王世子、亲王福晋银质镀金册四页,每页重十五两七钱九分(约为450多克)。凡银质镀金金册,每页用赤金一钱九分(将近10克)。

对于每一个受封者,皇帝还要给与封号,如睿亲王、勤郡王、定郡王等,那么多王,见皇帝的时候,到底谁在先,谁在后。为解决这个麻烦,《清会典》规定:首礼亲王、次睿亲王、次郑亲王、次豫亲王...

既然受封为王,就是”国家公务员“,朝廷要出钱帮王爷修王府,还要拨款给王爷,以保证王爷过得舒坦。甚至王府内的后勤人员都是带品级的政府人员,如长史是内务府直接委派过来的,管事官具有三、四品的官衔,庄员处的人员则是四、五品级的官员。可以说一个王府相当于一个政府单位。

10

因为满清的政治体制如此。

王爷,不管亲王郡王,除了俸禄之外,捞钱的渠道多得很。

首先,亲王郡王有包衣,这些人可以被推荐出仕,形成王爷门人集团,每年都要孝敬。

其次,王爷分管牛录,如各旗旗丁,这些人当官领兵晋升比一般人快,哪怕当军机大臣也永远是王爷的奴才,同样要孝敬。

至于伸手到盐茶的特种行业,或者丝绸瓷器的外贸交易,那就更容易赚钱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