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道这不是以德服人吗?

我搞不懂,啥叫德?

孔老爷子不是说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些野蛮人不服你,你就(打到)让他们服,

我们是完美的践行老夫子的话啊,怎么就不是以德服人呢?

年轻人,不要随便质疑一个盛世天子的决策,因为你没有他那个高度。

以德服人?你跟读书人可以谈道德,你跟底层人可以谈道德?何况是一群外族的茹毛饮血的野蛮人谈道德?

外族的野蛮人,畏威不畏德,

“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李世民

“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魏征

“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苏轼

“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王夫之。

你跟这群人谈道德?岂不是笑话吗?

想要谈,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打服了它们,把它们打到谈判桌上,不然,你认为他们会坐下来谈吗?

宋辽为什么可以和谈?因为把它们打服了。

宋金为什么可以何谈?因为中兴四将把它们打服了,

宋蒙为什么不能和谈?中日为什么不能和谈?因为你打不赢啊,别人凭什么跟你谈?

你会跟比你弱的人谈判吗?不会吧?你能谈,只可能是你估摸着打不赢对方,

为什么穷追猛打,对于匈奴这样的敌人,如果不打死,打服,只是打败,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你不穷追猛打,就只会给他们喘息的机会,等他们缓过来了,卷土重来,然后你怎么办?派你去谈判?

至于为什么不占领打下来的地盘?没有城池。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占领的成本太高了,不是农耕文明可以支持的,

而且,汉武帝之后,不是以德服人吗?前提还是汉武帝把它们打服了。

最佳贡献者
2

引言

所谓“以德服人”必须建立在你的军事实力比对方强的基础上,这才有讨论的意义。基于此,汉初刘邦被困白登山整整七天,他采纳娄敬的意见开启和亲之策属于“技不如人”。经过惠帝、吕后、“文景之治”近六十年的休养生息后,汉朝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才给汉武帝“大展拳脚”的机会。这个时候汉朝为什么不采用“以德服人”呢?

(刘邦剧照)

匈奴人的秉性决定了他们要不停地对外发动战争、掠夺资源

匈奴是个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大漠中,匮乏的生产资料根本不足以支撑其生存。另外,他们没有农耕技术,在消耗完相对有限的畜牧资源后,只有不停地发动战争、掠夺资源。司马迁曾经对这个民族有一个非常全面的总结:

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敬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剧照)

可以说匈奴人“唯利是图”,完全不理会中原人士道德、操守等问题。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近七十年的时间汉匈都在执行和亲政策,可两国的局部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汉朝在嫁出公主的同时,“陪嫁”的金银、绵帛等物品一次比一次多,匈奴人不但屡屡犯边,还出现了冒顿调戏吕后之事。

对于匈奴人而言:和亲也好,进贡也罢是你军事实力弱的体现。一纸合约只是中原人的习俗,匈奴人有吃有喝的时候就遵守,物资短缺时只有“抢劫”一条路。对于这样的群体,想仅仅用“以德服人”来“感化”他们恐怕不现实。

(汉朝公主剧照)

汉武帝要永载史必须从征讨匈奴开始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汉朝国力的方方面面已经完胜匈奴,开战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然而他面前的压力也非常大:先有窦太后,后有以韩安国为首的朝中高官,甚至是后来的太子刘据都坚决反对与匈奴开战。

“文景之治”留给汉武帝的是一片大好的河山,同时也给他上了一道大大的“枷锁”:无为而治。朝中的大臣的意见很明确:匈奴不过汉朝一个大县,劳师远征会使国家疲敝不堪。更重要的是与匈奴开战无利可图,土地和人口都不好管理,继续和亲方为上上策。

(汉文帝剧照)

作为帝王,汉武帝有更大的“野心”。从汉初的百废待兴到他即位时的国富民强,那属于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政绩。他可以继续执行无为而治的策略,史书会怎么记载?充其量是个守成之君。如果他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做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做到或者没敢做的事情,征讨匈奴则是最好的契机。

(汉武帝剧照)

结语

“以德服人”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保证,另外对方还要有一定的道德底线或是“合约精神”。即使是汉武帝也没最终消灭匈奴,直到汉宣帝时“五单于争权”,呼韩邪来降,这才有了“以德服人”基础。

3

汉朝还是占了不少地方的,也开发了不少地方。

河西走廊——本来是白种人月支族群的故地,后来月支被匈奴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汉朝反击匈奴后占有河西走廊。设立酒泉、张掖、武威、天水。

(河西走廊地缘)

酒泉:汉军打赢了仗,把酒倒在河水里庆祝,以示全军同饮庆功酒。故名酒泉。

张掖:一个十分形象的的名字,就好像一名篮球运动员张开手臂,增加防守面积。

阴山——匈奴的发源地,匈奴人称之为焉支山。尤其是阴山南麓地区,森林密布。为匈奴传统上的木材产地,汉军将匈奴驱逐出阴山、河套地区,匈奴人痛哭歌唱:失我焉支山,使我六畜不繁息。这首歌谣反应出汉军对于匈奴的打击力度。

汉军西出,首要的原因在于稳定长安的防御态势。占领河西走廊,叫做断匈奴右臂,可以三面包围匈奴的南部领土。更重要的是占领河西走廊后可以直通西域,正是在汉朝时期中原完成了对西域的了解与规划,这一壮举被称为凿空。

河西走廊基本上一直被汉朝牢固占领,汉朝在这里屯田开发。

至于汉匈战争的实质,实际上是东亚两大强权的争霸战。汉匈战争历时数百年之久。大致分为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匈奴崛起。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崛起。在此之前,匈奴默默无闻,乃至于匈奴的发源都有很大争议。

白登山之围。汉初匈奴大举入侵,引发汉高祖刘邦率军北上追击。汉高祖刘邦大意轻敌,导致汉军在白登山被匈奴重兵围困七天七夜,没有水源。最后是天下第一谋士陈平,利用匈奴王后的嫉妒与戒备心理,劝说匈奴退兵。历史记载,匈奴放开一面口子,汉军保护着刘邦,张弓撤退,可想当时的情况有多么危急。

(紫色为汉初匈奴与汉朝疆界 可见汉朝建立时无论河套与河西走廊都不在汉朝控制范围内)

白登山解围也许有些演绎与润色,但正是这一仗,让汉军意识到自己无法击溃匈奴。只能采取被动维持和平的局面。至于和亲政策,其实并不是汉朝一个政权的行为,实际上当时匈奴也和亲。更多是当时封建政权之间的一种外交手段。

这段时间汉朝处于守势,主要是休养生息,饲养战马。准备反击。

长期防御对于一个封建政权来讲,压力同样不小。委曲求全容易导致封建政权内部威信下降,领土被蚕食,宋朝的败亡就是一个例证。

反击阶段:汉武帝时期开始,汉军开始战略反击。主要的战略方向是向北、向西。向北需要横穿大漠,自然无法长期占领。但是向西的反击与联盟取得了成功,汉朝从河西走廊发端,逐步与西域诸政权展开联合。

值得一提的是,汉武帝晚年的确对全面反击导致的巨大人力物力损失有过反思。

(鼎盛时期西汉疆域)

僵持阶段:西汉、东汉,数百年间在西域与匈奴展开争夺战。汉武帝去世后,汉朝在损失巨大人力物力之后,仍然没有改变争夺战略。说明匈奴的确是汉朝不能回避的威胁。

匈奴的分裂与失败:随着僵持战的持续,压力传递到匈奴一边。与独尊儒术、实行郡县制的汉朝不同,匈奴政权实际上是一个部落联盟,联盟之内有大大小小24个半独立的部落实体。这种分散导致匈奴经常陷入权力争夺,匈奴陷入五单于争位后分裂,被汉朝各个击破。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远迁。

汉朝的反击基本上达到了效果。

图片来自网络

4

导读:俗话说打蛇不死反受其害,中原王朝征战匈奴耗费相当巨大。如果不能持续打击,匈奴根本不会被消灭或者向西迁徙。况且中原王朝有很规律的兴衰周期,一旦王朝处于非鼎盛时期必然受到反噬。在我国历史上源于漠北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游牧政权有三个:匈奴、突厥和蒙古。只有匈奴在汉王朝的持续打击下西迁,而唐朝和明朝虽然在鼎盛时期都击败了对手;但是以德服人的结果就是突厥再次复国以及绝对大明王朝国运的土木堡之变。况且汉朝攻击匈奴除了扼杀威胁之外,还有实现控制西域这个战略意图的原因在里面。从汉朝开始西域纳入中原版图重大几乎成了标配,中原王朝实现西跨葱岭影响中亚都是汉朝持续攻击匈奴的结果。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从汉朝初年白登山之围后,汉朝就默默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进入了韬光养晦的低调发展期。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能力。在庞大国力的支撑下匈奴来去如风的骑兵作战方式不再独有,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大幕。从西汉到东汉,对于匈奴的持续打击让北匈奴消失在史书上。而汉朝再向匈奴成功复仇的基础上,极具战略意义的西域也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成为标配。


持续攻击匈奴既是汉朝国防安全和战略纵深的需要,客观上也跟北匈奴持续的和汉朝保持对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周朝时期四周的少数民族很多、也认识不清,大体可以分为东夷、西戎、南越、北狄四个部分。而匈奴作为秦汉时期首次在北方出现有具体记载、具体组织架构的游牧汗国性质的政权,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遵循历史往前可能对华夏文明造成威胁的还是蛮族对于商朝的入侵,结果是入侵者都被送入了殉葬坑从而保证了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汉高祖六年由于韩王信引发的汉王朝与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碰撞,以汉朝白登山之围惨败告终。这场战斗类似突厥、唐朝的渭水之盟一样的耻辱,让汉朝开始卧薪尝胆休养生息。


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逐渐步入鼎盛,财富、粮食、民族凝聚力都达到了巅峰。随着马政的实施,汉朝的骑兵部队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汉朝数十年忍辱负重,甚至利用钱财和和亲的方式容忍匈奴的袭扰到汉武帝时到达了临界点。而匈奴骑兵来去如风已经不是匈奴特有,所以“寇可往我亦可往”吹响了汉朝反击匈奴的号角。开河西、设四郡,北逐大漠勒石燕然;到东汉王朝时继续攻击匈奴,终于造成南匈奴内附;北匈奴被迫西迁,消失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中。

汉朝持续不断的攻击匈奴除了复仇以外,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极具战略价值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在汉武帝之前,河西走廊和西域都在匈奴的控制下。正是有了河西走廊和西域汉朝以后的中原王朝才可以轻松的与漠北游牧政权周旋,使游牧政权的侧翼始终处于中原王朝的威胁当中。再说汉朝一直给大家的印象是“放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哪里会搞什么以德服人?


唐朝、明朝的事例表明,在对游牧政权取得一定优势后就以德服人结局一定会遭到反噬

除了匈奴外,突厥和蒙古也是很强悍、甚至影响到欧洲的游牧政权。唐朝消灭突厥王庭后,突厥在武周时期重新崛起给唐朝造成巨大的伤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十余次北伐蒙古,在仁宣后期逐渐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蒙古已经完全臣服。明朝以册封的方式相当松散的处理蒙古事务,放任蒙古各部自由兼并发展最终酿成苦果。瓦剌部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在土木堡之变中击败明朝精锐。大明王朝三十万精锐损失殆尽,明朝精锐三大营被一扫而空。如果不是于谦和孙太后另立新帝、坚持京城保卫战,也许大明王朝被瓦剌翻盘也未可知。但是明朝、蒙古攻守态势易手,明朝再也无力以绝对优势压制蒙古各部。所以盲目的以德服人的结果可能就是自酿苦果,畏威不畏德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5

大汉就是以德服人的……

但匈奴戎狄,不懂德为何物!所以要先派卫青、霍去病、窦宪等,去教下它们何为德!人不能缺德……

南匈奴于是就学会了,从呼韩邪单于开始,就叩关内附……自愿做大汉之屏障……

6

匈奴就如当今美国,他们尊从丛林法则,不讲诚信唯利是图胡言乱语,匈奴也是胡人,我们今天用语表达不诚实叫“胡说、胡来、胡扯、胡搞”,对他们用德用善能改变他们吗,一个字就是打,要打的他怕要打服他还不能心软,要一路追着打直到不再碰面为止。

7

德能服有德好人,德无法服无德坏人,而法能治服无德坏人,因此以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才是科学的,否则治不住坏人,社会好不到那里去。

8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出自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圣人的《公孙丑章句上》。在汉朝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汉武帝初掌朝政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贯彻全国。

到了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董仲舒跟武帝召对提出:应该以某一家的思想治国,遵循大一统的论点。而如今朝廷多道论,人们持有不同论点,太过混乱,在朝廷之中各人都执意不同。而孔孟一脉相承,都是以攻心为上,以柔克刚的政治方针。是以,请皇上应该摒弃其他论道,只采用一家学术而言行一统,因此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儒术,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服务,儒家的思想为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受到汉武帝刘彻的赏识,他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而推行全国。

但是武帝本人却还是尊崇黄老之术,真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你想一想,汉朝对国家思想的统一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武帝自己私人的追求)。而对待匈奴那就更加不可能以德服人了。所以历经几代皇帝的努力,最终将匈奴赶出了汉朝,赶出了西域。这一点有一句话就可以说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再说了,汉朝从高祖刘邦之时就被匈奴吊打,还定了和亲政策,自高祖皇帝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经营的六十多年之间,虽说经过休养生息,国力也强盛了,但是汉朝过的别提心里多憋屈了。曾经在高祖刘邦驾崩之后,匈奴的冒顿单于还写信调戏刘邦的老婆吕雉,不过吕雉还是忍住了。匈奴还时不时的常常跑来借粮,可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直到武帝刘彻继位,心说既然你不仁那就别怪我不义了,这位仁兄决定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于是发动了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对匈奴的战争。所以说这里边跟以德服人压根就没有啥关系!汉朝对匈奴就一个宗旨:往死里打,直到把匈奴打残打废。

9

你隔壁的邻居老是找你麻烦,你认为这样的人能用德去感化的了吗?你不把他收拾好他能老实?

10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将以德治国作为立国之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有。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强力集团,以国家暴力为维系手段。

儒家思想的原创人孔子讲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从来没有以德服人的说法。

还有,以德服人至少要在同文化圈内,汉与匈奴,德的意义和标准都不一样,怎么以德服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