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误国,阉党害国”,在之前看到过的所有评价中,这个评价是相对中肯的。明朝的灭亡,主要亡于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跟东林党、阉党之争有关系,但党争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1618年,明朝内部党争开始加剧,东林、齐、楚、浙、昆、宣、宦等多党竞争。此时魏忠贤叫李进忠,还是一无名小宦官。
野猪皮趁机发表“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宣战。同年,万历遣兵部副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并加派饷银200万两。
1619年,杨镐指挥的明金“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将领辽东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原任总兵赵梦麟、副将麻岩、北路军主帅刘綎等等十数位明军将领战死,明、后金形势反转。
“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代替杨镐经略辽东,稳定了辽东局势。
1620年八月,神宗万历皇帝驾崩,一个月时间,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启帝先后继位。
熊廷弼遭到了御史冯三元、给事中魏应嘉等人的联名弹劾,朝廷改派袁应泰代替熊廷弼。御史吴应奇、给事中杨涟(东林党)力主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证明了熊廷弼的功绩。
1621年,辽东多地陷落,袁应泰自杀,新任经略薛国用以病推辞,王化贞任辽东经略。熊廷弼重新任兵部尚书,得尚方宝剑巡抚辽东。此时,毛龙文投靠了辽东经略王化贞,成了皮岛总兵,王、毛和辽东巡抚熊廷弼结下矛盾。
1622年,王化贞因和熊廷弼不和,一意孤行,致广宁惨败,牵连熊廷弼。两人皆因战败,被判处死刑。
魏忠贤终于上场了。熊廷弼托汪文言(东林党)以四万金贿赂内廷,后失约,惹怒了魏忠贤。魏忠贤誓杀熊廷弼,但是此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中立首辅叶向高,及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魏大中等东林党人手中。
同年,王在晋任兵部尚书,挟尚方宝剑经略辽东。王在晋到达辽东后,认识到山海关孤城难守,建议在关外不远的八里铺筑城,遭到了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反对。
真正奠基了确保明朝后期近三十年,辽东不失战略的天启帝老师,孙承宗上场。这是明朝后期仅次于帝师张居正,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孙承宗采取了袁崇焕守宁远的建议,安排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在宁远筑城防守,并确立了依托坚城火炮防御后金,辽人治辽地的战略。孙承宗又启用袁可立掌管海务,而袁可立成功节制了毛文龙。同时,孙承宗又启用孙元化等十数位明军将领,重新将辽东防务稳固下来。
孙承宗上任之初,魏忠贤派自己的手下带领金银和武器前往边关,慰劳军队,实为窥探军情。孙承宗对此表示不满,但是天启帝并未做任何表示。
1623年,魏忠贤接管东厂。
1624年,魏忠贤不再满足于内廷权力,开始夺权,正式拉开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巅峰大幕。
孙承宗联合袁可立,请求饷银准备反攻后金,被否决,失去了打击后金的最好机会。
1625年,最残酷的一年终于到来。东林党中一心报国,正直不阿,不畏生死的主要人物,“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抗清名将史可法恩师)、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在经历了狱中的残酷迫害后,均宁死不屈,以身报国,全部殉难;汪文言宦海沉浮数十年,最终选择成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宁死不屈,坚决不肯诬陷六君子,被残忍杀害;赵南星、李若星、毛士龙等一批东林中坚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
杨涟等人死后,熊廷弼被杀,传首九镇。
魏忠贤又唆使人弹劾孙承宗。天启帝让孙承宗精兵简将,同时减少了军饷。孙承宗只能将锦州多地的数名将领罢免,裁剪军队一万七千人,节省开支六十八万两。九月,魏忠贤再次唆使人弹劾孙承宗,十月,天启同意了孙承宗辞官的请求。
兵部尚书高第接任孙承宗,由于军饷缩减,只能放弃了孙承宗时,扩张出的200余里土地,全力守护山海关。袁崇焕坚持不放弃宁远,高第只能将锦州的军民撤回。高第的这次锦州撤退,军民损失惨重,开始在辽人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1626年,“东林七君子”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再次被阉党所杀。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朝廷内部主政的东林党人基本上被肃清。
同年,野猪皮得知孙承宗被撤换,率军进攻宁远。袁崇焕、满桂、祖大寿、何可纲等将领死守宁远,取得“宁远大捷”。但是,觉华岛因为兵力不足,参将金冠战死,军民数万人被杀。而袁崇焕也因兵力不足,无力救援。高第因拒不发兵支援,被撤职。
同年三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镇守关外;王之臣接替高第任辽东经略,一个驻关外,一个守关内。袁崇焕因为宁远大捷,开始日益骄纵,和王之臣、满桂不和。八月,野猪皮病死。
宁远大捷,如果不是魏忠贤从中作梗,野猪皮敢进攻么?如果不是魏忠贤作梗,缩减军饷,可能导致兵力不足,弃守锦州,宁远空虚,还无力救援觉华岛么?所以,不要给魏忠贤洗白了,就一无耻奸臣,用任何语言骂魏忠贤都不为过。
因为魏忠贤的大清洗,才将东林党中致力于改革,立志报国、无畏生死之士,全部清除殆尽。东林党从此只剩下了伸脚进长江,洗个脚指头都嫌水凉的软骨头、墙头草。魏忠贤的作为不是“害国”,还能是什么?
魏忠贤如果杀的是钱谦益这些连风尘女子都不如的东林败类,那倒是要给他点赞,可他杀的都是东林党中铁骨铮铮的汉子。这些人在得知将要被抓时,多是静守家中,情愿被关入大牢,受尽酷刑,也宁死不屈。这些死去的、被流放的东林党人,可都是大明朝的股肱之臣,都是大明朝的脊梁呀!大明朝的脊梁没了,只留下了败类,还能不亡么?
明朝的确亡于“东林党”,可是此“东林党”已经非彼“东林党”。可叹呀、可悲呀。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杨忠烈,宋朝之杨业,宁死不降,甘愿饿死于辽军之中。而第二位杨忠烈,明朝东林党之杨涟,没能死于后金,却遭“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之酷刑,最终被一枚大铁钉钉入头顶而亡。临死之前还咬破手指,血书云“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写完仰天大笑,这才是真正的“东林志士”!!!
1627年,袁崇焕和皇太极议和,皇太极进攻朝鲜。皇太极平服朝鲜后,五月,转身进攻锦州。赵率教、纪用孤军坚守锦州,袁崇焕部署兵力救援。后金一时拿不下锦州,分兵进攻宁远。满桂、祖大寿等人率军在城外与金军决战,双方均损失惨重。后金见拿不下宁远,撤军全力围攻锦州,同样不能拿下。后金军因为伤亡惨重,六月退兵,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即使没有魏忠贤的支持,最多也就是没有重新占领锦州。袁崇焕继续固守宁远,同样还是能够取胜。
魏忠贤在宁远大捷前,之所以派遣了刘应坤、陶文、纪用等人去犒劳袁崇焕,并且支持袁崇焕重新占领了高第放弃的关外土地,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关外的田地。“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就弹劾了袁崇焕,王之臣再次走马上任。之后就是袁崇焕吹嘘“五年平辽”,重新做回了蓟辽总督,“己巳之变”之后被下狱处死的事情。
而在1627年宁锦大捷的当年,天启驾崩,崇祯继位。魏忠贤被弹劾,并于年底自杀身亡,结束了他罪恶丑陋的一生。
看完了以上的史实,1625年到1627年,魏忠贤当政的三年做了什么了?朝廷内部的东林精英大臣被清除殆尽,更多剩下的是那些软骨头、墙头草。而且,不要忘记了,“阉党”中不仅有宦官,还有投靠过去的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等文人。所以,崇祯时期,不肯捐款的大臣,怎么可以全部归为东林党人。至少做了八年首辅的温体仁就不是东林党,也是一个十足的佞臣。
此间,辽东也是动荡不断,孙承宗、袁崇焕接连被弹劾。之所以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也是因为孙承宗时期打下的基础,留下的将领,还有制定的战略在起作用。魏忠贤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其中捣乱吧。
况且两次大捷,都是后金军主动进攻明军,明军是被后金军压着打,根本谈不上压制皇太极。
至于东林党反对矿税、工商税等税收,导致了大明财政收入的单一化,只能加重农民的负担一事,其中虽然有税吏不法的因素,的确有私利在内。东林党,其实不只是东林党,江浙楚工商业最发达,也有浙党、楚党在内,其中一些官员家庭,本身就是大富商,所以,他们坚持废除工商税,户部坚持不收工商税,可以理解。
知道了利益所在,作为帝王就应该知道如何应对。相比天启和崇祯,万历就很聪明,知道农业税过于微薄,户部不征收,派人将工商税直接收归“内库”,虽然落了一个贪财的名声,却有钱用于“三大征”。
天启虽然也有宦官,比如魏忠贤等人代征,却更多的被宦官贪没。而崇祯呢?唉……
而且,魏忠贤聚敛的钱财,果然都是工商税么?还有很多从各级官员那里盘剥来的钱财。你盘剥工商业者,他们会提高产品价格;盘剥各级官员,官员会从百姓那里强取豪夺回来。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别人只能少吃。魏忠贤所做的只是把别人的蛋糕拿到自己手里而已,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天下的穷苦百姓头上。
所以,魏忠贤好么?答案很肯定,数百年来对魏忠贤的评价没有错。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天启和崇祯身上。
天启不应该放纵阉党大肆屠杀东林党,懂军事、懂治国的人才,还是在这些文人中,也只有这些文人中的顶尖者,比如孙承宗,才能比较好的协调各方关系,控制好将领,也需要朝中有人支持。想靠宦官改革弊政,靠宦官去打仗,想想当年的英宗朱祁镇手下的大太监王振就知道了。
而且,把敢仗义执言的文人杀光了,谁监督宦官,怎么让宦官心甘情愿的把钱吐出来呢?反过来也一样,没有了宦官,怎么才能让文官把钱吐出来呢?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脸皮就够厚。你告状呀,你骂呀,就是不理你;即使被拦回来了,也会想办法继续,该干嘛还是干嘛,但就是不轻易杀人。
同样的,崇祯也不应该矫枉过正,大肆屠杀阉党成员,留着继续征收工商税,充盈内库么。崇祯后来也觉悟了,拉党结派是避免不了的,还是要搞平衡,又开始重用宦官。但是结果有点不好,崇祯只会杀杀杀,把剩余的大明人才,杀的杀,降清的降清,崇祯自己把大明朝给玩死了。
崇祯不觉悟,杨涟即使党争未死,估计也会被崇祯所杀;留着魏忠贤,崇祯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就是大明的气数,朱元璋最应该教训的就是崇祯,其次是天启。
大明既不是亡于万历,也不是亡于党争,更不是亡于东林党,关键人物不给力,又能怎么样?毕竟天启和崇祯都没有第二个张居正,可以撒手不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