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压着打?历史架空小说么?虽然我是明粉,但是不会刻意吹捧大明帝国,也不会昧心诋毁大清帝国,其实他们某些时候也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这才正常。

某些资深答友回答的战绩、战例十分完善,我就不在本题浪费大家时间了,先说说这个水分很大的题目(或者说掺水的假象)是如何由来并被某些人群认可的。

作为皇家寄生虫,魏忠贤在某些方面的利益是和皇权利益趋于统一的,国家完了,皇帝完了,他也就完了,出于危机意识,或者说的好听点叫大局观、生死存亡方面的利益原则性问题上,魏忠贤还有些操守,确切的说那个时期只是趋于“稳定”,至少相对来说。

为什么很多人有“魏忠贤在位时,明朝能在辽东占些优势”甚至“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想法呢?

我们说,一个人干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干坏事不干好事,所以魏忠贤也未能免俗,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也还是有些功绩、政绩可表的。

为了捞钱,嗯...顺便干点正事,魏忠贤设立工商税,这样一来江南资本家们就被动的给国家奉献了不少银子,虽然他们很不愿意,但在那个时代,商人这个群体本身是没什么话语权的,他们只能借势发言,比如东林党的某些败类,但即便巨富们有喉舌可借用,也不敢跟魏忠贤呲牙,所以工商税勉强算是顺顺利利执行下去了,自己有钱了,高高兴兴,国家有钱了,啥事也都好办,当时的关宁锦整条防线基本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军心稳了,不会象某些时期一样会发生兵变,这是安定的基础,功劳算有魏忠贤一份。

还有人员任用方面启用了被喷的体无完肤的熊廷弼,虽然自己也很不喜欢,但也还是另外启用了孙承宗等一些人,孙承宗的能力和功绩大家耳熟能详,不多赘述了。

在这里我想引用我曾经看过的一段评述:

魏忠贤是皇家走狗,这狗还是有些忠心的,虽然并不这么纯粹,也虽然他很贪,经常窜到厨房偷点肉汤,甚至连主人的饭食都敢尝尝鲜,但也有些看家护院的本事。

东林党就是宠物猫,天天要吃要喝,过分的是---吃喝过了他还不会卖个萌,见天的喷天喷地喷皇帝,院子里进贼了,宠物猫丝毫都不关心,谁的猫粮不是粮呢,主子能当小鱼饼干吃么?

最佳贡献者
2

魏忠贤也算是一个奇人了。

他天生无赖气质,从小不读书,不务正业,但却十分伶俐,善于拍马奉承。长大后好酒色,更沉溺于赌博,在赌博场上争奇斗气。有一次,赌输了,他饱受凌辱,一气之下,便自行阉割,将老婆改嫁他人,决定走当太监这条“金光大道”,以图飞黄腾达。

魏忠贤进宫时已经很大年纪了,这样的太监按理说不会有出头的机会。不过,魏忠贤知道他进宫的目的,因此他审时度势,靠着溜须拍马,竟然在内廷里得了势。他虽不识字,却被破例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魏忠贤:为人阴狠、猜忌)

朱由校特别宠信魏忠贤,在1624年至1627年,魏忠贤权势熏天,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这样一个不知书的人乱政于朝,他生性猜忌、残忍、阴险、毒辣,借着皇帝的宠信,逐渐有很多谄媚小人主动依附。这些人排斥异己,大肆打压朝中异见人士,御史崔呈秀揣摩魏忠贤的心意编造了《天鉴录》、《同志录》等,王绍徽也编造《点将录》,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等为魁首,将不依附于魏忠贤的人全部网罗进去,将他们指为东林党人。皇帝最痛恨臣下结党营私,于是在魏忠贤的指示下下,这些人连手攻击东林党。

与此同时,归魏忠贤直接掌管的东厂的缉捕人员四出横行,凡他们缉访过的地方,不管情况是虚是实,都被整得稀烂。很多不愿依附魏忠贤的人都被污蔑为东林党,被下诏狱,多数都惨死狱中。

(自诩爱国却实为毒瘤的东林党)

借着白色恐怖,魏忠贤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他在帝国内绝对的权威。按理说,魏忠贤如此倒行逆施,必然神人共怒,国将不国。然而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在魏忠贤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魏忠贤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

与后来袁崇焕与崇祯皇帝君臣相误的情形对比,袁崇焕与魏忠贤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崇焕在天启年间的几次战功都是在魏忠贤掌权时取得的。

崇祯朝的噩梦,在魏忠贤掌权时至少没有出现。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毛文龙也算干吏,投桃报李,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魏忠贤又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让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在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宁远大捷)

魏忠贤掌权时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基本同步。

宁远大捷中,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后来明军又多次重创皇太极。在丁卯之役中,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3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皇太极眼见南下无望,只好派兵经略北方野人女真,算是聊胜于无。

所以,此时的明军说不上压着皇太极打,但是与后金对阵不落下风。那几年又是饥荒年月,后金本来不事生产,如果再抢不到东西,后金也要穷困死了。明朝只要维持这样的围困封锁战略,不过3、5年光景,辽东可复不算妄语。

为什么在魏忠贤掌权时,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呢?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

魏忠贤虽然为人混账,做官猜忌,但他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如果熟知明朝晚期的历史,就知道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都苦于国库没钱。所以,魏忠贤的收税能力(理财能力)是明帝国最需要的。

明末,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并且有得力的东厂收税。对那些清流的反对,魏忠贤要么不置可否,要么直接以雷霆手段,所以东南一带的东林党人痛恨魏忠贤。

可是出身于底层的魏忠贤没有给农民加赋——就冲这一点,崇祯的理政能力就远不如魏忠贤了。农民要能活的下去,明王朝也不至于覆灭。与崇祯朝一再加派赋税相比,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免除了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

魏忠贤还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搜刮,齐楚浙党与魏忠贤打的火热,阉党“爪牙”(税官)送钱的踏破魏府门槛,有钱好办事,而魏忠贤办事能力没的说,一定给你办成。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忠贤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袁崇焕称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国库有钱,是魏忠贤最大的底牌。

这是魏忠贤最大的施政特点,虽然折腾那些当官的、有钱的,却不折腾底层百姓。可是掌握社会话语权的却是那些当官的、有钱的,所以魏忠贤风评很差。

这些东林党人,时刻想着反攻倒算。魏忠贤势力虽然强大,可却是依附于皇权。既然魏忠贤不好打倒,那么就让朱由校出一场意外,而且落水后还一病不起。“尔当为尧舜”,崇祯皇帝走上了前台,魏忠贤的最大的后台倒了。在向崇祯皇帝表示效忠,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响应后,魏忠贤知道他的末日到了。

(满朝文武皆清谈误国)

说到底,魏忠贤是一个没有地方势力根基的小人物,他能够呼风唤雨,是因为口含天宪,皇权才是他最大的底牌。因此,魏忠贤与皇权的利益是一致的。皇权通过魏忠贤建立的威风,打压了地方势力的气焰,增强了国家应对灾变的能力。

崇祯皇帝杀了魏忠贤本不足惜,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却失去了一条臂膀。崇祯皇帝最后都要挨个向臣子们化缘来凑军费,想魏忠贤若在,何至于此?皇帝只要自己动了手,不管打人还是杀人,皇帝的威风都减了大半。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无形中形成皇权的威慑与压迫,这才是帝王之道。

3

魏忠贤是个明白人,皇帝龙椅坐的越稳,玩得越开心,魏忠贤就越得皇帝的信任。皇帝越信任,魏忠贤的权势越大。看明白了这一点,魏忠贤做事就越有原则,比如说税收不能断,边境不能乱,百姓可以过的很苦,但不能活不下去等等,所以魏忠贤坚持税收,提拔卢象升等名将,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魏忠贤的利益来自于皇权的稳定,他就是皇帝身上的寄生虫,他与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东林党是读书人也是地主,皇帝也是地主,土地就那么多,皇帝土地多了,东林党人掌握的土地就少了,所以东林党的利益与皇帝的利益是相反的,可是这些白痴不知道历代皇权衰落以后,就是外族入侵之时,等到李自成和满清入京,他们的噩梦才刚开始。

无意给魏忠贤洗白,可是我想说在煤山给崇祯皇帝收尸的,只有一个王承恩而不是东林党的顾宪成,钱一本,钱谦益……

还是古人说得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4

“东林误国,阉党害国”,在之前看到过的所有评价中,这个评价是相对中肯的。明朝的灭亡,主要亡于天启皇帝朱由校和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跟东林党、阉党之争有关系,但党争绝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以客观的态度,看一下辽东战场和朝局在这几年的变化就了解了。

隆庆、万历两帝的大部分时间,辽东都是明朝大将李成梁镇守,包括蒙古遗部和野猪皮在内的诸多部落,完全处于明军的掌控之下。

1615年,李成梁去世。

1616年,野猪皮正式建立后金。

1618年,明朝内部党争开始加剧,东林、齐、楚、浙、昆、宣、宦等多党竞争。此时魏忠贤叫李进忠,还是一无名小宦官。

野猪皮趁机发表“七大恨”檄文,正式对明宣战。同年,万历遣兵部副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并加派饷银200万两。

1619年,杨镐指挥的明金“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将领辽东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原任总兵赵梦麟、副将麻岩、北路军主帅刘綎等等十数位明军将领战死,明、后金形势反转。

“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代替杨镐经略辽东,稳定了辽东局势。

1620年八月,神宗万历皇帝驾崩,一个月时间,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启帝先后继位。

熊廷弼遭到了御史冯三元、给事中魏应嘉等人的联名弹劾,朝廷改派袁应泰代替熊廷弼。御史吴应奇、给事中杨涟(东林党)力主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证明了熊廷弼的功绩。

1621年,辽东多地陷落,袁应泰自杀,新任经略薛国用以病推辞,王化贞任辽东经略。熊廷弼重新任兵部尚书,得尚方宝剑巡抚辽东。此时,毛龙文投靠了辽东经略王化贞,成了皮岛总兵,王、毛和辽东巡抚熊廷弼结下矛盾。

1622年,王化贞因和熊廷弼不和,一意孤行,致广宁惨败,牵连熊廷弼。两人皆因战败,被判处死刑。

魏忠贤终于上场了。熊廷弼托汪文言(东林党)以四万金贿赂内廷,后失约,惹怒了魏忠贤。魏忠贤誓杀熊廷弼,但是此时,朝廷的大权掌握在中立首辅叶向高,及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魏大中等东林党人手中。

同年,王在晋任兵部尚书,挟尚方宝剑经略辽东。王在晋到达辽东后,认识到山海关孤城难守,建议在关外不远的八里铺筑城,遭到了袁崇焕、孙元化等人的反对。

真正奠基了确保明朝后期近三十年,辽东不失战略的天启帝老师,孙承宗上场。这是明朝后期仅次于帝师张居正,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孙承宗采取了袁崇焕守宁远的建议,安排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人在宁远筑城防守,并确立了依托坚城火炮防御后金,辽人治辽地的战略。孙承宗又启用袁可立掌管海务,而袁可立成功节制了毛文龙。同时,孙承宗又启用孙元化等十数位明军将领,重新将辽东防务稳固下来。

孙承宗上任之初,魏忠贤派自己的手下带领金银和武器前往边关,慰劳军队,实为窥探军情。孙承宗对此表示不满,但是天启帝并未做任何表示。

1623年,魏忠贤接管东厂。

1624年,魏忠贤不再满足于内廷权力,开始夺权,正式拉开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党争巅峰大幕。

孙承宗联合袁可立,请求饷银准备反攻后金,被否决,失去了打击后金的最好机会。

1625年,最残酷的一年终于到来。东林党中一心报国,正直不阿,不畏生死的主要人物,“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抗清名将史可法恩师)、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在经历了狱中的残酷迫害后,均宁死不屈,以身报国,全部殉难;汪文言宦海沉浮数十年,最终选择成为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宁死不屈,坚决不肯诬陷六君子,被残忍杀害;赵南星、李若星、毛士龙等一批东林中坚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

杨涟等人死后,熊廷弼被杀,传首九镇。

魏忠贤又唆使人弹劾孙承宗。天启帝让孙承宗精兵简将,同时减少了军饷。孙承宗只能将锦州多地的数名将领罢免,裁剪军队一万七千人,节省开支六十八万两。九月,魏忠贤再次唆使人弹劾孙承宗,十月,天启同意了孙承宗辞官的请求。

兵部尚书高第接任孙承宗,由于军饷缩减,只能放弃了孙承宗时,扩张出的200余里土地,全力守护山海关。袁崇焕坚持不放弃宁远,高第只能将锦州的军民撤回。高第的这次锦州撤退,军民损失惨重,开始在辽人心中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1626年,“东林七君子”高攀龙、周起元、周顺昌、缪昌期、周宗建、黄尊素、李应升等人再次被阉党所杀。东林书院被限期全部拆毁,朝廷内部主政的东林党人基本上被肃清。

同年,野猪皮得知孙承宗被撤换,率军进攻宁远。袁崇焕、满桂、祖大寿、何可纲等将领死守宁远,取得“宁远大捷”。但是,觉华岛因为兵力不足,参将金冠战死,军民数万人被杀。而袁崇焕也因兵力不足,无力救援。高第因拒不发兵支援,被撤职。

同年三月,袁崇焕被任命为辽东巡抚,镇守关外;王之臣接替高第任辽东经略,一个驻关外,一个守关内。袁崇焕因为宁远大捷,开始日益骄纵,和王之臣、满桂不和。八月,野猪皮病死。

宁远大捷,如果不是魏忠贤从中作梗,野猪皮敢进攻么?如果不是魏忠贤作梗,缩减军饷,可能导致兵力不足,弃守锦州,宁远空虚,还无力救援觉华岛么?所以,不要给魏忠贤洗白了,就一无耻奸臣,用任何语言骂魏忠贤都不为过。

因为魏忠贤的大清洗,才将东林党中致力于改革,立志报国、无畏生死之士,全部清除殆尽。东林党从此只剩下了伸脚进长江,洗个脚指头都嫌水凉的软骨头、墙头草。魏忠贤的作为不是“害国”,还能是什么?

魏忠贤如果杀的是钱谦益这些连风尘女子都不如的东林败类,那倒是要给他点赞,可他杀的都是东林党中铁骨铮铮的汉子。这些人在得知将要被抓时,多是静守家中,情愿被关入大牢,受尽酷刑,也宁死不屈。这些死去的、被流放的东林党人,可都是大明朝的股肱之臣,都是大明朝的脊梁呀!大明朝的脊梁没了,只留下了败类,还能不亡么?

明朝的确亡于“东林党”,可是此“东林党”已经非彼“东林党”。可叹呀、可悲呀。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杨忠烈,宋朝之杨业,宁死不降,甘愿饿死于辽军之中。而第二位杨忠烈,明朝东林党之杨涟,没能死于后金,却遭“土囊压身,铁钉贯耳”之酷刑,最终被一枚大铁钉钉入头顶而亡。临死之前还咬破手指,血书云“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写完仰天大笑,这才是真正的“东林志士”!!!

1627年,袁崇焕和皇太极议和,皇太极进攻朝鲜。皇太极平服朝鲜后,五月,转身进攻锦州。赵率教、纪用孤军坚守锦州,袁崇焕部署兵力救援。后金一时拿不下锦州,分兵进攻宁远。满桂、祖大寿等人率军在城外与金军决战,双方均损失惨重。后金见拿不下宁远,撤军全力围攻锦州,同样不能拿下。后金军因为伤亡惨重,六月退兵,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大捷,即使没有魏忠贤的支持,最多也就是没有重新占领锦州。袁崇焕继续固守宁远,同样还是能够取胜。

魏忠贤在宁远大捷前,之所以派遣了刘应坤、陶文、纪用等人去犒劳袁崇焕,并且支持袁崇焕重新占领了高第放弃的关外土地,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关外的田地。“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就弹劾了袁崇焕,王之臣再次走马上任。之后就是袁崇焕吹嘘“五年平辽”,重新做回了蓟辽总督,“己巳之变”之后被下狱处死的事情。

而在1627年宁锦大捷的当年,天启驾崩,崇祯继位。魏忠贤被弹劾,并于年底自杀身亡,结束了他罪恶丑陋的一生。

看完了以上的史实,1625年到1627年,魏忠贤当政的三年做了什么了?朝廷内部的东林精英大臣被清除殆尽,更多剩下的是那些软骨头、墙头草。而且,不要忘记了,“阉党”中不仅有宦官,还有投靠过去的齐党、楚党、浙党、宣党、昆党等文人。所以,崇祯时期,不肯捐款的大臣,怎么可以全部归为东林党人。至少做了八年首辅的温体仁就不是东林党,也是一个十足的佞臣。

此间,辽东也是动荡不断,孙承宗、袁崇焕接连被弹劾。之所以有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也是因为孙承宗时期打下的基础,留下的将领,还有制定的战略在起作用。魏忠贤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其中捣乱吧。

况且两次大捷,都是后金军主动进攻明军,明军是被后金军压着打,根本谈不上压制皇太极。

至于东林党反对矿税、工商税等税收,导致了大明财政收入的单一化,只能加重农民的负担一事,其中虽然有税吏不法的因素,的确有私利在内。东林党,其实不只是东林党,江浙楚工商业最发达,也有浙党、楚党在内,其中一些官员家庭,本身就是大富商,所以,他们坚持废除工商税,户部坚持不收工商税,可以理解。

知道了利益所在,作为帝王就应该知道如何应对。相比天启和崇祯,万历就很聪明,知道农业税过于微薄,户部不征收,派人将工商税直接收归“内库”,虽然落了一个贪财的名声,却有钱用于“三大征”。

天启虽然也有宦官,比如魏忠贤等人代征,却更多的被宦官贪没。而崇祯呢?唉……

而且,魏忠贤聚敛的钱财,果然都是工商税么?还有很多从各级官员那里盘剥来的钱财。你盘剥工商业者,他们会提高产品价格;盘剥各级官员,官员会从百姓那里强取豪夺回来。蛋糕就这么大,你多吃了,别人只能少吃。魏忠贤所做的只是把别人的蛋糕拿到自己手里而已,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天下的穷苦百姓头上。

所以,魏忠贤好么?答案很肯定,数百年来对魏忠贤的评价没有错。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天启和崇祯身上。

天启不应该放纵阉党大肆屠杀东林党,懂军事、懂治国的人才,还是在这些文人中,也只有这些文人中的顶尖者,比如孙承宗,才能比较好的协调各方关系,控制好将领,也需要朝中有人支持。想靠宦官改革弊政,靠宦官去打仗,想想当年的英宗朱祁镇手下的大太监王振就知道了。

而且,把敢仗义执言的文人杀光了,谁监督宦官,怎么让宦官心甘情愿的把钱吐出来呢?反过来也一样,没有了宦官,怎么才能让文官把钱吐出来呢?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脸皮就够厚。你告状呀,你骂呀,就是不理你;即使被拦回来了,也会想办法继续,该干嘛还是干嘛,但就是不轻易杀人。

同样的,崇祯也不应该矫枉过正,大肆屠杀阉党成员,留着继续征收工商税,充盈内库么。崇祯后来也觉悟了,拉党结派是避免不了的,还是要搞平衡,又开始重用宦官。但是结果有点不好,崇祯只会杀杀杀,把剩余的大明人才,杀的杀,降清的降清,崇祯自己把大明朝给玩死了。

崇祯不觉悟,杨涟即使党争未死,估计也会被崇祯所杀;留着魏忠贤,崇祯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这就是大明的气数,朱元璋最应该教训的就是崇祯,其次是天启。

大明既不是亡于万历,也不是亡于党争,更不是亡于东林党,关键人物不给力,又能怎么样?毕竟天启和崇祯都没有第二个张居正,可以撒手不管呀。

5

我的答案:

魏忠贤得势的时候,明朝能守住辽东(不是压着打),是因为出现了孙承宗这个军事大家和他提拔的袁崇焕,孙承宗的上位和魏忠贤没关系,因为他是小木匠皇帝的老师(魏忠贤难以撼动的对手),非常有政治资本,自请督师辽东,小木匠立即答应。

孙承宗是天启五年被魏忠贤逼回家的(活动多年,终于撬动),而袁崇焕也因魏忠贤在天启七年一度辞官回家,加上熊庭弼被魏忠贤所杀,由此可见魏忠贤对辽东只有负面贡献。

两人镇守辽东的时候局势尚稳,这不是魏忠贤的功劳,魏忠贤不管他们的时候一切都很好,只要注意上他们,两个人都得辞官回家。

孙承宗和袁崇焕去镇守辽东都在天启二年,而且都是自荐,那时的朝野还是叶向高做首辅,东林党人多人在高位并左右朝政,要说辽东战场的功劳,为什么要归在魏忠贤头上?根据在哪?说是东林的功劳还说得过去。

看到某个答案,我来说明一下。

比如观点:魏忠贤不死,东厂锦衣卫里的税监,会严格税监制度会得到严格落实,国家财政不会崩溃,会没有贪污和民变;魏忠贤加大富商和地主的税,大力叫减小百姓的税,杜绝贪污;东林党造成了民变起义,东林党只知道敛财享乐;厂卫是警察机构,不能撤销;他提拔了一批著名将领,守住了辽东。

这些观点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1. 明朝的税监制度早先也有,但是不多,大盛于万历神宗皇帝。

万历好财,所以派出矿使税监,结果税监横征暴敛、疯狂敛财,引起朝野和地方的反对,而且激起民变,在万历年间因税监而民变非常之多。万历对此也有察觉,在万历三十三年已有约束,而且,注意重点,万历死后其子朱常洛终止了税监制度而朱由校上位的时候,已经没有税监,所以魏公公不管活着还是死去,都和税监扯不上关系

说税监制度不会让国家财政奔溃,是不了解税监制度本身,其实这个制度盛行了二十余年,是明末国家财政崩溃的一大主因。

2. 说魏忠贤没有加大富人税而减小百姓的税,也在限制贪污。

历史上太监当政就没干过好事,要说有点特别的,应该是被活剐的刘瑾,因为刘瑾很能折腾,想做出点什么事儿,于是任用过有才干的官员,做过几件大事,比如盘查(财物、府库、盐务、边饷)和清丈土地,尤其是清丈土地,在历史上影响很大,而且都是正面评价。

但是,魏忠贤没有干过正经事。

他掌握厂卫,不是为了政绩,而是为了打击异己、控制朝政,他的手下垃圾巨多,比较著名的是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看都是些辱没祖宗的东西,指望他们限制贪污?

不必为魏公公洗白,此人不学无术,没有政治主张,没有做过治理国家的正事。

3. 说东林党是伪君子,敛财,帮助富人剥削穷人。

东林党也有伪君子,但它绝对不是一个伪君子拉帮结派的社团,里面的主流也都不错,在历史上都有正面评价,比如顾宪成、杨涟、赵南星和高攀龙,还有左光斗,这个团体的主旨不是敛财贪污,帮助富人剥削穷人。

明朝党争是国家衰败的一个原因,因为内耗太大。

东林党虽然自认清流,但也和阉党一样都在斗争,这是党争中两者的共同弊端,要说这个社团是伪君子,只是敛财,明显不对。我从来没有从哪个资料看出这个团体是以敛财和剥削对目的,难道左光斗和杨涟宁死不屈,就是为了敛财?如果真是,用生命来敛财也真是财奴的至高境界,但你信吗?

4. 说撤掉厂卫是完全错误

答主说没有厂卫,百官再无制衡,社会由此混乱。

我想问一句:厂卫之外,再无律法机构?

厂卫是什么?只是皇帝掌握的私人监察大队,除了这支队伍,难道国家没有正式的监察大队和法律机构?就像皇帝有内帑,国家也有国库一样,一私一公而已。

只有明朝才有皇帝亲自掌握的厂卫,明朝以外没有这种机构,难道别的王朝百官都无制衡,社会异常混乱?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正式的警察机构,与厂卫无关。

将厂卫比作警察是本质上的错误,它们是皇帝的私器,而不是国家公器。

5. 说一批名将也是魏忠贤提拔、举荐,如卢象升、熊廷弼、李成梁、孙传庭,如果没有如果魏忠贤不死哪有清朝什么事。

这就是荒诞不经了。

卢象升,天启二年中进士,在魏忠贤当权的天启年间他是默默做官,直到混上知府,魏公公活着的时候他也没做过什么大事,卢象升暂露头角是从崇祯二年的勤王开始的,那时候魏公公已经入土,实在无法提拔他。

熊廷弼,他能经略辽东肯定不是魏公公提拔的,因为那是万历四十七年,魏公公还没上位,时间对不上,而他的死却真是魏公公构陷的,说魏公公提拔他不是搞笑吗?

李成梁,说他是魏忠贤提拔的,简直是大笑话,因为李成梁在万历初年已是辽东总兵,而且死于万历四十三年,魏忠贤怎么提拔他?李总兵当上辽东司令的时候,魏忠贤还是个五六岁的孩子,明显这不是他的功劳。

孙传庭,在天启年间不满魏忠贤而辞官,崇祯八年才重出江湖,说他是魏公公提拔的,这回要把魏公公从坟里挖出来提拔他。

说了四个人,没一个是对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瞎挺魏忠贤。

(在最后郑重申明,熊庭弼、孙承宗两人督师辽东和魏公公没有关系,他们并非魏公公提拔,却都因魏公公下台或者身死,不信可以去查历史。魏公公因提拔两人而辽东大定的说法是谎言,虽然有作者喜欢这么写,但我们要尊重事实。)

更新:

粉魏现在是种潮流,所以我收到不少反对意见。希望提出反对意见的读者或者达人,提供一些分析材料,比如哪部史书,或者哪个明人清人的笔记等等,让我也学习一下,因为我真没看到魏忠贤施政的材料,不知道他这么厉害。明朝的太监,有明确施政方略而且得到正面评价的是大太监刘瑾,但没看到魏忠贤的。谢谢指教。

6

现在网上对英雄是一通抹黑,对历史上的一些奸贼坏蛋反倒极尽维护之能事,必欲“翻案”而后快。最典型的就是抹黑岳飞,颂扬秦桧,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对魏忠贤的洗白和袁崇焕的抹黑又是一例。

再说明代自万历四十七年也就是1619年在萨尔浒大败于后金之后,战略上就处于守势,直到灭亡也不存在压着皇太极打的情况,能够打赢防守战已算不错。

至于魏忠贤及其阉党,争功委过是好手,打仗未见的有多厉害,曾经的名将熊廷弼等最后也死于党争,传首九边!打赢了宁远保卫战的袁崇焕也被也被免职,功劳归于阉党。

之所以有人给魏忠贤洗白,可能有一个原因是崇祯皇帝的不争气,连续犯政治和军事上的错误,像对袁崇焕,阉党只是把他撤职,崇祯皇帝却把他杀了!“边事益无人了”。

于是乎,有人认为,也许魏忠贤还在会好些?不过从他之前所作所为,实在让人失望,实在不是挽留大明危亡的人选。


7

压着打,兄台从哪看出来的?难道又想给魏公公洗白?

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压着打,而是双方处于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期,因为大家都有事情要做。

先说袁崇焕,袁崇焕致力于修复自己跟孙承宗倾心建立的关锦防线,所以继续修城堡,筑高墙,把关锦一线彻底内部消化。而且就算是现在打,辽东的兵力也不够。

然后就是皇太极,其实皇太极真的是个雄主,因为他老子给他留下的生存环境太恶劣了。科尔沁蒙古有半数部落跟自己是敌对关系,朝鲜也在背后插刀子,女真内部也是有分裂的倾向,尤其是自己的几个亲哥哥莽古尔泰,野心很大,所以皇太极真的是处于内忧外患中,不过凭借英明的决断和智慧,他是成功的摆脱了逆境,然后大权在握。

1627年,皇太极进攻关锦防线,目的有俩,一方面抢粮食抢资源过年,另一方面通过军事行动削弱莽古尔泰和齐尔哈朗的实力。这点在进攻宁远的部署上就可以看出,莽古尔泰部受重创,齐尔哈朗直接战死,皇太极虽然没抢到粮,但是却通过战争巩固了自己的汗位。

接着袁崇焕因为棋局下大了,被蒙古人坑了一波,运往边关粮食,分出部分给了蒙古人,目的是联合攻金,结果蒙古人被皇太极揍哭了,资源尽数到了后金,帮后金度过了小冰期最难过的时期。接着袁崇焕又因为单方面和后金议和被朝廷免职,这段时间后金继续处理内部事务,一直到魏忠贤倒台,明金边境也没在发生什么战事。又如何说辽东军一直压着皇太极打呢?

8

可以如许说,魏忠贤掌权的时代,明朝当局抵制后金在辽东的攻势仍旧非凡很是给力的,前期魏忠贤可以也许清晰明明辽东应付都门的紧张性,反驳了龟缩山海关的发起。积极撑持了孙承宗在辽东的计谋,在后期,魏忠贤是撑持袁崇焕督师辽东的,从二人的交往信件来看,相关仍旧不错的。而且袁崇焕抵抗后金的屡次?G悍的军功都是魏忠贤当九千岁的时辰发生,譬喻炮轰努尔哈赤,宁弘远捷,多次重创皇太极,使得其只能龟缩于盛京。

关形状势大好你能说完竣是魏忠贤的功勋?着实也不是的,此中的要害仍旧一个钱字。魏忠贤做的最好的一件事,那便是收税,并且不是向平常老黎平易近收税,他针对工贸易,对外商业发家的江南地域收取工商税、海税。在河南遭遇天灾的时辰,魏忠贤也可以也许免除钱粮,收来的钱用于赈灾。浙江巡抚感受魏忠贤在朝时期,国内咸平,发起为其建造生祠。你必定不晓得辽东官兵立的最努力,袁崇焕还传颂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

不喜好的魏忠贤的人也有,他们便是明末牛气哄哄的东林党。他们都身世于南京江南贡院,相互视为“校友”,并慢慢形成了党派,执政堂之上心如乱麻,党同伐异。魏忠贤身后,这一群人从头把握了朝廷,上位之后,马上铲除了工商税、海税,对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主和,应付海内农人军苟且偷生,看待黎平易近天灾更是置之不睬。崇祯上位之后,也不晓得这个天子怎么想的,衣服破了打个补丁连续穿,以至于这些东林党也成了影帝。

暗里奢侈无度,可是一到崇祯的面前目今,就酿成了比讨饭人还穷的官员了。崇祯应付辽东沙场的定位也非凡很是恍惚不清,先是丢弃孙承宗,然后又将忠臣袁崇焕给千刀万剐。辽东排场境界恶化也酿成了理所虽然,着实明朝崇祯上位后,国度财务已经烂到根子里了,将这些全数怪罪在一个姓魏的寺人上,怕是有失踪偏颇。

9

天启年间辽东战争明朝之所以能够保持平衡主要是因为孙承宗,当然和魏忠贤的支持也有关系

先来看天启年间辽东的大体局势:

1、天启元年3月,清军攻占辽阳、沈阳,辽东经略袁应泰等战死,天启帝下旨兵部寻找山野中的将才,一反以往的以文制武、武将地位低微状况。6月,重新使用熊廷弼经略辽东。

2、天启2年1月,王化贞弃守广宁,熊廷弼随之入关,震动明朝。8月孙承宗督理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军务。

3、天启5年1月,清军夺取旅顺;9月,因为柳河之战的失败,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和孙承宗被罢免。

4、天启6年3月,因为宁远大捷的战功,袁崇焕巡抚辽东、山海关。

5、天启7年,宁锦之战胜利,袁崇焕因为不救锦州而被罢官。

孙承宗的布局

孙承宗从天启2年8月到天启五年9月,合计治理辽东4年,成绩比明朝任何一位督抚辽东大臣都好:

“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

孙承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绩,原因在于:

1、孙承宗擅长地形防守。孙承宗从小就经常和老将、退役老兵了解地形防守情况。

2、以帝师身份,得到天启帝的信任,这点是熊廷弼、袁崇焕2人所不能够比拟的,也是为什么孙承宗能够“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的原因。

3、延续熊廷弼重兵把守扼要广远策略,坚持重兵驻守宁远策略

“与其以百万金钱浪掷于无用之版筑,曷若筑宁远要害?以守八里铺之四万人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即无事,亦且收二百里疆土。总之,敌人之帐幕必不可近关门,杏山之难民必不可置膜外。”

4、魏忠贤并没有过多干预。魏忠贤提督的东厂并没有告破坏:

“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魏忠贤杀左光斗、杨涟后,同样派人送武器军饷支援:

“及魏忠贤窃政,遣其党刘朝、胡良辅、纪用等四十五人赍内库神炮、甲仗、弓矢之属数万至关门,为军中用,又以白金十万,蟒、麒麟、狮子、虎、豹诸币颁赉将士,而赐承宗蟒服、白金慰劳之,实觇军也。”

5、孙承宗主理辽东时,后金正忙着和察哈尔干仗,给了孙承宗修建宁远等城堡的时间。袁崇焕同样利用皇太极攻打朝鲜机会修建宁锦防线。

天启年间明朝两次击败清军取得平衡局面的原因:

1、天启帝内用魏忠贤抗衡东林党,外信用孙承宗,给孙承宗完全的权力去主理辽东。天启帝对孙承宗的支持很高:在孙承宗在修筑宁远城、要求增加24万军饷出兵但兵部、工部拖延不给后,曾督促给钱并因此训斥兵部、工部。

如果当时孙承宗能够成功出军,后金能否征服察哈尔就难说了。

2、魏忠贤对辽东战事也比较支持,并无干涉孙承宗的举动。魏忠贤和孙承宗的关系有四:

一、派遣刘朝等送武器、装备、军饷到辽东,孙承宗虽然反对但无力阻止,只用茶水招待使者;

二、孙承宗在巡视蓟、昌时,在没有得到召回圣旨下,意图回京见天启帝,但被魏忠贤和内阁次辅顾秉谦阻止;

三、魏忠贤派遣梁梦环巡视辽东。

四、柳河之役被弹劾而回乡休养,和魏忠贤关系应该不大,原因更应该是孙承宗简将、汰兵、清饷的后果:

“罢大将世钦、世禄,副将李秉诚、孙谏,汰军万七千余人,省度支六十八万。而言官论世龙不已。”

这才有柳河之败死400人,导致孙承宗不得不在压力下辞官。

3、后金忙于征服察哈尔,没有精力理会明朝。孙承宗得以修建宁远等城堡,构建辽东防线。

孙承宗胡子很多


综述

天启朝明军能够取得两次胜利,根本原因是天启帝信任魏忠贤、孙承宗二人。在朝廷,天启帝用魏忠贤和东林党抗衡;在辽东,天启帝完全授权孙承宗,并在文官弹劾时支持孙承宗,更不派太监或其他大臣进行监视。

由于有内阁首辅叶向高支持王化贞否定熊廷弼导致广宁被抛弃的发生,天启帝让孙承宗一人“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便宜行事,不从中制”,又为此不设置总督,又不派太监去监军。相比袁崇焕,天启帝可就没有这样信任:即便袁崇焕想要孙承宗时不派太监监军的特权,但依然被派遣太监监军。

天启帝的信任和支持,魏忠贤抗衡东林党,后金忙着征服察罕尔,这些都给了孙承宗最好的条件去修筑宁远等城堡。这也是袁崇焕能够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战2次胜利的基础。

从重视提拔角度而言,袁崇焕就是孙承宗的徒弟。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10

看来,想让某些人要点脸,真的很难,这样的要求也太高了。

明朝什么时候压着清朝打过?

若是无知,可以静下心来读点书,增加些知识,但若是无耻,那可就没救了。

压着皇太极打?是做梦呢还是YY小说看多了?

自努尔哈赤起事以来,明清交战,明朝哪一次不是被狂虐?

来来来,把明清之间历次战争全都摆出来,让大家看看草包们是如何被吊打的。

一、抚清之战

这是明清之间第一次成规模的大战。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七大恨”誓师,率兵攻打明朝。

努尔哈赤兵分两路,一路攻打东州、马根单。另一路由努尔哈赤率领,攻取抚顺。

努尔哈赤派人伪装成商人提前混入抚顺城中,里应外合,攻下了抚顺。明朝守将李永芳与中军赵一鹤等出城投降。千总王命印、把总王学道、唐钥顺等战死,明残军溃逃。后金俘获590余人,杀死杀伤明朝军民约两万,掠走居民近万。

进攻东州和马根丹的后金兵也取得胜利。东州守将李弘祖战死,士卒被俘二百多人,马根丹守备李大成及军民一百六十余人被俘。伤亡被俘共近千人。

东州、马根丹,抚顺三城附近的115处台、堡,地皆遭到洗掠,被俘掠人畜将近30万。

明朝派兵援救,被努尔哈赤设下伏兵围歼,总兵张承胤、副总兵颇廷相战死,余军溃散。

当年7月,努尔哈赤又率军攻破了清河城,副总兵邹储贤所部明军被歼灭。

二、萨尔浒之战

挨了揍吃了大亏,明朝调集重兵北征,准备一战而胜,将努尔哈赤一网打尽。万历四十七年冬,明朝九万余人,兵分四路,远征萨尔浒。

努尔哈赤“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首先打击杜松主力部队。

杜松率中路明军到达萨尔浒,与努尔哈赤相遇,被击溃,杜松战死。

努尔哈赤乘胜北上,进攻马林北路军,在尚间崖和斐芬山与明军相遇,再次获胜,马林只身脱逃。

刘綎率东路军到达阿布达里冈,陷入了后金军埋伏圈。努尔哈赤率师回围,刘綎力战而死,全军覆灭,朝鲜援军也投降了。

三路大败,李如柏得到消息,迅速撤兵逃回。

萨尔浒之战,明朝文武将官战死三百余人,军士战死45800的多人。

三、开铁之战

万历四十七年六月,努尔哈赤率军从静安堡进,攻下开原城,在萨尔浒之战中侥幸逃脱的明朝总兵马林这次没躲过去,战死了。明朝从铁岭的援兵也被努尔哈赤在半途击败。

后金军从开原城大肆掳掠,俘获人畜财物运了整整三天都没有拉完。

七月,努尔哈赫又率兵攻占了铁岭。

四、辽沈之战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率军顺浑河而下,水陆两路并进,夹攻沈阳城。

明总兵贺世贤率部出城迎战,被努尔哈赤设下埋伏,贺世贤中伏战死。副将尤世功率兵前去救援,也战死了。往后金占据沈阳城。

明朝援军匆匆赶来,行至浑河,与努尔哈赤军相遇。明军川兵在桥北扎营,浙军在桥南。努尔哈赤先战败了桥北川兵,又在桥南与浙兵展开激战,浙兵就是以前戚继光的那支老部队,战斗意志很顽强,万余人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全部战死。

沈阳一失,辽阳势危,明朝调集了附近营堡的兵将,挖了重重城濠,引来太子河水注入濠中,还在城上摆满了大炮。

努尔哈赤率兵攻来,辽东经略袁应泰和总兵官侯世禄、李秉诚等出城迎战。努尔哈赤分两路进攻,布列楯车攻城。明军不支,向城内溃退,人马拥堵、互相践踏,堕水而死。后金军攻入,登上城墙,城内起火,明朝守军大乱,袁应泰自焚而死。巡按御史张铨被俘自缢。

沈阳、辽阳皆被攻占,辽河以东大小七十余城被努尔哈赤攻陷收降。

五、广宁之战

辽沈即失,广宁势孤。明朝派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驻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又用王化贞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

问题是经抚不和,这两人战略思想完全不同,还互相闹别扭。

熊廷弼想搞的是“三方布置策”,广宁驻陆军,牵制后金主力。天津和登莱两地则加强水师,从海上乘虚而入,经略驻山海关节制三方。  

王化贞却想搞的是“画地分守,里应外合”。诸军在三岔河分设各营,画地分守,策反后金将领,联络蒙古援军,鼓动辽东民众。

大明朝堂拒绝了熊廷弼要求调集重兵加强防御的计划。都支持王化贞的主张,熊廷弼徒有经略之名,掌握不了多少力量,被架空了。

天启二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进攻,渡辽河,围西平堡,破城而入,杀掉守将罗一贯。镇武堡、闾阳驿兵溃散,王化贞弃广宁,仓皇而逃,在大凌河遇到了熊廷弼,痛哭流涕,还想再守住宁远及前屯,但熊廷弼认为时机已去,就下令军队掩护溃民入关。后金军攻下了广宁,并占领了辽西四十余城。

明朝逮捕了王化贞,崇祯年间被杀,熊廷弼也罢免下狱被斩,传首九边。

整个辽东落入努尔哈赤手中。

六、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

由于在这个问答下面,看到有明粉们否定袁崇焕的战绩,那我就很痛快地把这两次战役忽略不计了,让大家看看,假如没有袁崇焕的战绩,明朝是一付怎样的窝囊废德性。  

七、清军五次入关   

1.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后金与蒙古联军,绕道喀喇沁部落,从大安口、龙井关进入明境。得知消息,赵率教、袁崇焕、、祖大寿、满桂等率兵救援京师。十一月,后金军在遵化与赵率教救兵相遇,赵率教战死。后金兵进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在广渠门外与清军大战。清军退去,袁崇焕被逮下狱,关宁军哗散。清军再至,满桂出战,全军覆没,满桂战死。袁崇焕狱中写信召回祖大寿关宁军,后金兵转而东去,还至沈阳。  

2.崇祯七年七月,皇太极再次率后金军入境。兵分四路攻入明境,直指宣府、大同。北京戒严。这次入塞,后金军蹂躏掳掠,超过五旬,获得战利品和俘虏官兵百姓不计其数,故意将辎重部队留在最后面,迤逦而还,明军却不敢追击。后金军还在路边留下“各官免送”的木牌,以示侮辱。

3.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建立清朝,改元崇德。六月,武英郡王阿济格等率领清军从独石口入关,进抵居庸关,攻克了昌平,威慑北京。明朝兵部尚书张凤翼、宣大总督梁廷栋等不敢接战。清军“遍蹂畿内”,每攻必克,掠走人畜十八万余,还烧毁了天启的陵墓。九月,从建昌冷口扬长而去。

4.崇祯十一年九月,睿亲王多尔衮、克勤郡王岳托等率清军入关,兵分两路,一入墙子岭,一入青山关,会师于通州,又分八道,一路沿太行山南下,一路沿运河而行,六路并进。明朝派督师卢象升迎战,但被杨嗣昌和高起潜陷害,卢象升在钜鹿贾庄被清军包围,战死沙场,高起潜率兵逃走,被清军设围杀溃,死伤惨重。明朝重臣孙承宗也被俘杀害。次年初,清军攻下济南,山东德王被俘,境内明朝朱家王室被俘杀甚众,全城被焚掠。清军入关共五个月,转战二千里,攻掠七十余州县,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金银百余万两。   

5.崇祯十五年,贝勒阿巴泰率领清军再次来袭,分路而入,会于蓟州,又分兵攻打通和天津。十一月,北京戒严,明军固守九门不出。清军南入山东,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还在明朝境内解甲牧马,过了个冬。次年四月才北还。明朝各军无人敢应战,反而抢掠自家民众。清军这次收获更加巨大:

八、松锦大战   

这是明清双方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各自投入了重兵,从崇祯十二年二月,一直打到崇祯十五年四月,历时三年。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任蓟辽总督。崇祯十三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进攻锦州,明朝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急。

崇祯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共十余万人马援救锦州。洪承畴不敢冒进,率军步步为营,但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速战速决,催促承畴进军。

洪承畴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与清军僵持,总兵杨国柱中箭身亡,双方在乳峰山处于胶著状态。清军初战失利,皇太极急得流了鼻血,带病连夜急援,昼夜兼行500余里,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包围了明军。双方在松山一带决战。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烧掉了明军在笔架山的粮草屯积。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分路突围,顿时大乱。“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吴三桂和王朴逃入杏山,马科和李辅明等逃入塔山。

洪承畴突围未成,困守松山,“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降清,做了内应。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归降,清军占领锦州。清军炮轰杏山,副将吕品奇投降,松山、锦州、杏山全部失守,关宁锦防线不复存在,只剩下吴三桂的山海关。

检索一下明清的交战史,哪一次明朝压着清军打过?

罔顾事实的幻想有用吗?自明清开战以来,明朝基本上都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是历史事实。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军事指挥能力很强,而皇太极的政治策略甚至还要更胜一筹,从他处理对蒙古和朝鲜的关系,从他组织专门的炮兵部队,从他收降和任用明朝的官员,都可以看出他高超的政治才能和战略眼光。这样的人物,就凭朱木匠和魏公公,想压着人家打,不是做梦呢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