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腊这个人,只要是对《水浒传》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有印象深刻。因为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在屡次击败宋朝官军和辽军都没有死多少人,结果征方腊却翻了船,在江南方腊那里损兵折将,被杀得七零八落。

那么,历史上的方腊起义军真的有水浒小说里面描述当然那么厉害?方腊最后真的是被武松抓住?方腊最后的结局又如何?下面就来说说这三个问题。



方腊起义的原因。

方腊之所以要造反,纯粹是被宋徽宗给逼出来的。宋徽宗这个文艺皇帝除了整天不务正业的爱好书画之外,还喜欢奇花异草还有奇石。喜欢就喜欢吧,毕竟他是皇帝嘛。但宋徽宗的问题在于,他喜欢花钱,但他还不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掏钱。

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下级官员。在贪官污吏的压迫下,江南的老百姓被搞得民不聊生,然后就活不下去了。

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卖子女以供其须。——《宋史》卷四十七

而且,北宋时期的经济已经南移,首都汴梁每年所需消耗的六百万石粮食,以及北宋每年巨大的军费来源,都是出自富庶的江南地区。也就是说,江南百姓的负担原本就很沉重。而从宋徽宗开始,老百姓又要增加为徽宗皇帝的花石爱好的负担

方腊起义前夕,江南大旱,浙江一带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百姓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把百姓从山地里收起来的几颗杂粮,也搜括得干净。百姓的肚皮饿得精瘪,可粮食却一车一车把县里的粮库装满满。

百姓负担重上加重,官府却为富不仁,这样一来,江南的老百姓也就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走了。只不过大家缺一个带头人罢了。也就是在此时,方腊登上了历史舞台。

方腊起义的规模

关于方腊的出身,有说他是开漆园的,也有说他只是个帮工。但不管其出身如何,方腊的战略眼光是很好的。

按民间野史的记载,方腊起义后,他制定了一套比较合理的规划。大致上来说,就是组织群众,乘北宋朝廷没有反应过来之际,迅速扩大战果,割据东南,建立政权,然后与北宋划江对峙,渐图进取,计划用十年时间推翻北宋王朝

按照这个计划,方腊起义的人数规模很快就扩大到了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包括现在浙江省全境,以及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等广大地区都被起义军占领。一时间,东南震动。

起义迅速被镇压

应该说,方腊起义的计划还是可行的。可方腊他低估了宋军的反应时间

就在方腊割据浙江,还没能按计划完全占领长江南岸,与北宋隔江对峙之前,宋朝的中央军就已经出动了。

宣和三年(1121)正月,宋徽宗调集京畿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共十五万,南下镇压方腊起义。宋军由童贯、谭稹统帅,十五万大军分兵两路,向江南进军。

到了二月,宋军就收复了杭州。三月初,义军反攻杭州失利宋军杨可世、刘镇、王禀等部又分别攻陷歙州、睦州。

进入四月,起义军驻守的衢州又失守,守将郑魔王被俘。当月十七日,重镇婺州再失陷。至此为止,起义军所占据的所有大城市全部被官军收复。

四月十九日,王禀部攻陷青溪县。最后,方腊带领义军退守帮源峒。

四月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等三十多人被俘,解往汴京。

此后,义军残部仍在坚持斗争,但也是屡战屡败。到了宣和四年三月,起义完全被宋军镇压下去。整个方腊起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但以方腊被俘来算,只有短短六个月

起义失败的原因

方腊起义的前期异常迅猛,可谓是一顿操作操作猛如虎。后期当宋军主力到了江南,就迅速败亡。这前后反差巨大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北宋在江南的官军太弱。

北宋自宋太宗灭北汉统一全国后,内地由于没有战争威胁,军队就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了。尤其是南方地区军事训练情况实在不容乐观。除了南方士兵训练不足外,宋朝在南方的兵力也很少。就拿方腊起义的两浙地区来说,整个两浙禁军的兵力只有二万多人

并且,就这么点人马。北宋朝廷还怕武将会造反,对江南的驻军进行打压。截止到方腊起义之前,朝廷把杭州驻军一分为五,交给五个指挥使指挥。后来又把五个指挥裁成三个,裁掉将近一千人。因此方腊起义后,杭州当地的驻军也就六千人。这么点人,而且还都是战斗力不强的兵。这哪里是几十万起义军的对手?

士兵没战斗力、人数还不足,这也就不难理解方腊之前的势如破竹了。其实别说方腊了,因为南方兵力过于空虚,宋神宗时期,越南人都曾经打进两广。仅在南宁一地,越南人就屠杀了50000多名北宋老百姓。



第二,方腊起义军的实力不强。

再说说方腊军。方腊军的兵源多是不堪压迫和裹挟过来的平民。因为,方腊起义军的军事素质并不高。

起义军虽然最多时发展到几十万之众。但是要注意,史料记载中的“众有几十万”,不代表方腊义军有几十万兵。方腊义军的真正兵力应该也就十几万人。与童贯率领的十五万北宋正规军的兵力应该差不多。

并且,北宋强干弱枝,中央强,地方弱。这就导致了北宋在江南缺少兵器工匠,像什么兵器和甲胄之类的,南方基本没有(甲胄历来就被严管)。

于是,方腊起义军虽然兵力不算少。但是常见的武器却并不多,义军使用的武器大多为大家熟悉的朴刀、拉力弱的弓,以及梭镖等非制式军械。

这种武器和兵员素质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方腊义军的实力非常的弱,很难扛得住北宋中央军的猛攻。


第三,北宋中央军的实力比较强。

实事求是的说,北宋官军的实力并不差,尤其是西北军。宋军真正差劲的是将领水平和指挥系统。也就是说,如果放开了限制,让宋军去虐菜,北宋的精锐虐方腊义军的能力还是有多余的。

宋军在平定方腊起义的过程中五战五捷,这就是双方实力差距的真实体现。



方腊的最后下场

关于方腊的下场,其实很简单:起义被宋军镇压后,方腊被押送至汴京处死。但是关于是谁抓了方腊,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水浒传》原本小说中,是花和尚鲁智深擒住了方腊。具体的小说原文如下:

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忙忙似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便望深山旷野,透岭穿林,脱了赭黄袍,丢去金花幞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爬山奔走,要逃性命,连夜退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草庵,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庵内寻讨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带到草庵中,取了些饭吃,正解出山来。却好迎着搜山的军健,一同帮住,擒捉方腊,来见宋先锋。

在《水浒传》电视剧中,是武松单臂擒住了方腊。不管是老版水浒电视剧还是新版的水浒电视剧,都是这么演绎的。



在真实历史上,应该是韩世忠抓了方腊。相关记载如下:

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续资治通鉴》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宋军收复杭州后,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随后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

此时义军虽然还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不是官军的对手。为了躲避锋芒,方腊率残部躲在了帮源洞。由于石洞的位置极为的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当时在宋军中担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了进洞的一条小路,便偷偷的潜入方腊所藏的洞中,在格杀数十人,活捉了方腊。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八月二十四日,方腊被杀于汴京。此时离方腊起义之时,仅仅才过了十个月的时间。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通过看《水浒传》这部书,了解到,方腊是被鲁智深所擒,这也应了方丈送给鲁智深的四句偈语。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水浒传》的作者施大爷有点迷信和宿命观,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则改为了“武松单臂擒方腊”。

那么真实历史是不是方腊被两位水泊梁山好汉所擒呢?(秉烛读春秋)将给亲们聊聊历史上真实的方腊。

〖方腊(?~1121年),北宋末年浙江农民起义首领,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一说原籍歙县(今安徽歙县)。雇工出身(一说家有漆园)〗

单就老方的身世就有好几种说法,可见方腊神龙见首不见尾。

说实话,方腊和宋江是宋朝一南一北的英雄好汉。这从宋江受诏安后,平方腊可以看出来,北方众好汉,死伤十之八九,侥幸活下来的不是断臂就是少腿。

老方起义和宋江起义如出一辙,因为南方出奇石异树,奸臣高俅和童贯,需要这些孝敬皇帝的东西。

但老方不堪花石纲之扰,于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组织群众,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讲真,我对老方的宗教一窍不通。)

说实话,南方人头脑就是灵光,太平天国洪秀全就是南方人,也是利用宗教起义的,看来南方利用宗教起义由来已久了。

方腊起义也是筹谋已久的事了,别看势力范围不大,但振臂一呼响应的很多。很快人数扩大到几十万,连续攻下杭州、歙州等六州五十二县,方腊计划十年内推翻宋王朝。

宋徽宗赵佶一看这阵势,说,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是不?

命童贯为宣抚使率军十五万镇压,果然方腊是银枪腊枪头。起义军战斗失利。

宣和三年(1121年)夏,方腊率余部退守睦州青溪帮源洞和梓桐洞,后被叛徒告密,情况岌岌可危。

我觉的方腊起义失败是肯定的,只是早晚的事,因为农民起义本来胜利的概率就低。从头算起,陈胜吴广失败了吧,李自成失败了吧,宋江被诏安了吧天平天国洪秀全失败了吧……。

但是谁擒的方腊呢?这个问题没说清呢。别着急,咱接着聊。

话说童贯包围了方腊,方腊手下还剩下几十名义军兄弟,他们见“圣公”危险,都争先恐后地围到方腊身边,用身体挡住敌军的砍杀……。

后来,宋朝士兵一拥而上将方腊砍成了肉泥,方腊便在松毛岭这个地方英勇就义了……。

这一天是农历八月二十四日。

历史真实情况大致是这样的,至于具体是谁砍的,没有记载。这也给后世留下了想象空间,

就连《宋史》和多种版本的史书,都记载方腊最后的结局是被擒受俘,而后被宋朝廷砍了头示众,然而方腊究竟是被何人所擒?一直语焉不详。

刚开始文章说方腊是武松和鲁智深所擒,实际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后来我查资料,《宋史.韩世忠传》记载擒得方腊的是偏将韩世忠,韩世忠是南宋抗金英雄,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但我觉得韩世忠名气太大,似乎有贪天之功的嫌疑。你还不如说是岳飞所擒呢。我更喜欢岳元帅。

另一说法说是方庚擒的方腊,桂林方氏族谱记载:

“庚遂得生擒腊,献军中。”

方庚带宋军搜帮源洞,收买了叛徒方京,找到了方腊等人的藏身地点,生擒方腊。


说到底,方腊被谁所擒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更希望是一个大英雄擒的方腊,这样不会辱没方腊。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3

方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他领导了北宋末年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对于他的籍贯,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一说是睦州青溪(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西)人(《青溪寇轨》载:“睦州青溪县碣村居人方腊”),另一说是安徽歙县人(《歙县县志》载:“方腊,青溪人也”)。当然他的籍贯虽不确定,但可以明确的是他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于睦州青溪帮源峒发动起义的。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以徽宗、蔡京为首的上层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为了满足那如同无底洞般的欲望,他们肆意侵占民田,巧立名目无限地增加百姓赋税,征收所谓的经制钱(所谓经制钱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百姓为此被弄的是苦不堪言,同时他们公开卖官鬻爵(“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致使朝廷日益腐败。更甚者徽宗为了个人享受,还大肆“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大兴土木,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如此,随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了土地,越来越多的百姓活不下去,正所谓“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最终自宣和元年开始,北宋各地终于开始爆发了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宣和二年(1120年),佣工(有说他是家有漆园的小富户)出身的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创建了“食菜事魔教”的秘密组织,并利用这个组织招揽了一大批对朝廷不满的百姓。十月,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先是在支持者的面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讲,他说道当今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剥削者和压迫者,从事农耕的百姓“终岁劳苦,少有粟帛”,而上层的统治者却能“父兄悉取而靡荡之”,且一旦百姓稍微让他们不开心,他们往往就“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至死弗恤”。因此百姓要想摆脱这种局面,要想当家做主,就只有推翻他们的统治,只有这样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如此,方腊决定“仗义而起”,率领着百姓一起推翻北宋的统治,还百姓一个安定的天下,他决定“十年之间”统一全国。在演讲完成后,方腊就以睦州青溪帮源峒为据点,假托“得天符牒”,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此后随着青溪义旗的高举,浙江灵山洞的朱言、浙江温岭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浙江仙居吕师囊等都相继起义响应。初期方腊的部队因无兵器,所以只能是以鬼神之说来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而那些百姓本来就被朝廷弄的是怨声载道,再被方腊这么一忽悠,自然就踊跃的加入到了方腊的队伍中,因此不久方腊的队伍就拥有上万人。



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军在青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全歼两浙路常驻官军五千人,兵马都监察颜坦被杀,随后,乘胜进取青溪县,俘获县尉翁开,自此开始方腊军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此后,方腊军的势力不断扩大,十二月初,方腊攻克睦州,占据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不久方腊又兵分东西两路,先是西路攻克歙州,全歼宋东南第三将郭师中部,再是东路又攻克富阳、新城,直驱杭州。

二十九日,起义军攻入杭州,杀死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知州赵霆逃走,自此方腊的势力步入了极盛时期,此时方腊势力拥有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六州52县的疆域,遍布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兵力更是“众殆百万”,成为宋王朝威胁最大的一股武装势力。



当时的北宋王朝虽已是病入膏肓,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方腊军人数虽众多,但装备极差,且战斗力也不比宋军高多少,只是当时方腊军的突然袭击,宋军猝不及防,才让方腊军有了可乘之机。此后随着宋徽宗等北宋上层统治阶级都逐渐反映过来,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腊军开始节节败退。

十二月,宋徽宗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宣和三年(1121)正月,童贯、谭稹分兵两路,由王禀、刘镇等分别率领,向杭州和歙州进发。二月,宋军包围杭州,方腊军经过苦战,终因粮尽援绝不敌,杭州失守。自此方腊军的形势急转直下,离灭亡不远矣。



三月,宋杨可世、刘镇部攻陷歙州,王禀部攻陷睦州。四月初二,衢州失守,方腊军大将郑魔王被俘。十七日,婺州失陷。十九日,方腊军大本营青溪县失陷。而随着青溪县的沦陷,走投无路的方腊只得率领义军退守帮源峒,随后宋王禀、刘镇等各路军会合帮源峒,将其层层包围。

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方腊军奋起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宣和三年(1121)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在汴京被宋徽宗下令斩首示众,自此轰轰烈烈的方腊起义彻底宣告失败。



当然方腊起义虽宣告失败,但是它的意义注定是非凡的,它不但给予了北宋政权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方腊所提出的一些理念在当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冲击着北宋固有的体系,如方腊在起义时就超前的提出“男女无别”的政策。

众所周知在宋朝,妇女的地位无疑是最低的,“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饿指的就是人欲,节指的就是三纲五常)的这个所谓的德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摧残着北宋的女子,她们被这个所谓的“德操”是折磨的苦不堪言,她们没有丝毫的地位,让男子是随意欺辱。而方腊起义时,方腊在占据的州县就宣扬“男女无别”的理念,就是男女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男子有的,女子也该有。



可以说方腊起义在北宋末年绝对是正义的,绝非是《水浒传》所杜撰的那般非正义。只是可惜,因当时北宋的实力还是很强大,最终方腊的义举还是失败了。

4

谢邀!文献记载,方腊是北宋睦州清溪县(今浙江淳安县)人,他本是漆园主,家中颇有些资产,因不堪劣吏屡屡敲诈勒索,遂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聚众反抗。史家将这段历史称作“漆园誓师”。

彼时,宋徽宗宠信奸相蔡京和大太监童贯,这两人排斥忠良,祸乱朝纲,弄得朝野一派乌烟瘴气,时人称蔡京为公 (老头)相,童贯为媪(老太太)相。“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痴迷奇山异石,蔡、童二权奸投其所好,派人到江南去搜括珍奇稀罕的花石(太湖石、灵璧石),再用船运到京师用以修葺、点缀园林和万寿山,以供徽宗玩赏。运奇石时,每十条船为一纲,故名“花石纲”。地方官吏们打着皇帝御用的旗号四处搜略奇石,见谁家院里有奇花异石,砸门闯进去用黄纸一贴,就是皇帝的私人收藏了。运走时,若花石体量庞大,必拆墙毁屋,还不忘恐吓勒索一番,弄得是鸡飞狗跳,民怨沸腾。很多人早就被花石纲折腾的倾家荡产了 。大家早已憋了一肚子气,今见方腊挑头扯旗造反,众人群起响应 、揭竿而起。

史载,方腊在漆园中动员大伙道:“天下家国本是一个道理,好比子弟们辛苦一年勤于耕织,才积攒下一点点粮食布匹,当家长的却夺去挥霍掉,稍不如意还随意打人,打死了也白死,你们甘心如此吗”?众人答:“不甘”!他接着说:“家长肆意挥霍民脂民膏,还大方奉献给敌国(指辽国和西夏),敌人吃饱喝足,又反过来打我们,家长却驱使子弟们去抵御。子弟们抵挡不住,还要挨其 鞭笞羞辱。你们愿意如此吗”?众人群情激奋,异口同声地喊道:“岂有此理!坚决不能”!方腊见气氛热烈,火候已到,又说:“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一鼓作气攻下江南各郡,划江而守,轻徭薄赋。十年之内,必能统一全国。不然,就等着被官府屠戮吧”!众人高呼:“愿听从你的号令”!

方腊树起义旗,以诛杀奸贼朱勔为口号,个把月麾下便聚集了十余万人,他稍加整编训练,便指挥他们往北打去,一路势如破竹,不久便攻占了东南重镇杭州。方腊率先举义,又接连攻城拔寨,声势大振,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的很多州县纷起响应,大家都来投效他,队伍很快就发展至百余万人。

方腊见形势一片大好,遂匆匆建立了政权,年号永乐(不是明朝那个永乐),自称圣公。

方腊义军横扫东南,引起宋廷恐慌,徽宗立即派“媪相”童贯率15万大军南下镇压,同时,为平息民怨,他宣布罢免“花石纲” 。方腊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仓促聚义,兵卒大都是刚刚洗脚上田的农夫,器械粗劣,缺乏训练,组织纪律性较差,更缺军事经验,面对前来围剿的朝廷正规军,义军虽然奋勇冲杀,浴血抗敌,但多次失利。第二年(宣和3年)4月,宋军攻陷清溪帮源洞,方腊力战不支,旋即被俘。8月,方腊被官军解送汴京,后惨遭处死。 方腊起义是宋朝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虽历时不长,旋起旋灭,但历史影响深远。

方腊举义,拥众百余万,纵横江南数省,他们冲州撞府,抢掠富豪诛杀官吏,先后攻占了6州52县,极大地冲击了宋廷在江南的统治。

童贯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这次声势浩大的起义,《宋史》载,共有300万起义者和无辜普通民众被其屠杀。方腊起义是被童贯领兵剿灭的,和水泊梁山的宋江毫无关系。而宋江领导的起义规模很小,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就被海州知州张叔夜领兵扑灭了。方腊功亏一篑,兵败身死,但早已风雨飘摇的北宋王朝在奇葩皇帝宋徽宗的操弄下也是摇摇欲坠,寿命已进入倒计时的读秒阶段。

转载请注明出处 剽窃必究

插图源自网络

5

北宋末年有两大农民武装反抗组织,以宋江为首的梁山集团和以方腊为首的江南集团。

尽管两支农民武装都失败了,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不同:梁山成了好汉们的典范,是草莽英雄,成了“忠义”的象征,在社会世俗价值观中得到了肯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官府的认可;方腊他们则成了地地道道的造反者。这可能多拜于《水浒》所赐。为了塑造梁山好汉的正义形象,不得不将同为起义者的方腊放在对立面。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宋江接受诏安后远征方腊的一战可以用“惨烈”形容,在这场战役中,梁山集团与江南集团两败俱伤。梁山一百零八将,竟然死了59个,一蹶不振;而方腊集团则全军覆没。

话说当时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荒而逃,在深山旷野中脱了赭黄袍,丢掉金花啐头,脱下朝靴,穿上草履麻鞋,乔装打扮,然后翻山越岭,急忙逃命。连夜翻过五座山头,走到一处山凹边,见一个茅屋嵌在山凹里。方腊肚中饥饿,却待正要去茅屋内寻讨些饭吃,这时松树背后走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将其打翻,然后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正是花和尚鲁智深。拿了方腊后带到草中取了些饭吃,将方腊带出深山后,迎面碰着搜山的军队,然后一同绑住捉来见宋先锋。

以上是《水浒传》中描写方腊被鲁智深所擒,场景,那真实的历史场景,方腊的结局是什么样呢?

宋史上方腊没有单独的传记,方腊传是附在童贯传中,作为童贯的战绩出现的,在《宋史·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传三·童贯(附方腊)》,记载如下:

话说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率领军队进攻秀州,统军王子武利用坚固的城防固守不出。待大军抵达之后,一起合击贼(方腊),斩首9000,但方腊依然不出。二月,贯、稹率前锋部队抵达清河堰,水陆并进,两路合击。方腊没有办法只能焚烧官舍、府库、民居,连夜逃走。然后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前来增援,收复了全部失地。四月,在梓桐石穴中生擒方腊及其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并杀敌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数得以平定。

下面梳理一下方腊起义的最后阶段:

宣和三年正月,方腊派大将方七佛率众六万进攻秀州(今嘉兴),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军援兵赶到,大败起叛军。

宣和三年二月,宋军进攻杭州,方腊不敌,放火烧城,之后撤出杭州。之后起义军所占城池逐个被官军收复。

宣和三年四月,方腊及其部属被宋军包围。方腊在某石洞中躲藏起来,做最后的抵抗,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方腊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宗所俘虏,藏匿在洞中的七万起义军被杀,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腊等人被押往汴京。

《宋史》关于方腊个人的描写到此为止,至于压到汴京后如何,没有记述,但估计难逃一死。

6

方腊起义只嚣张了短短半年:武松也没有单臂擒方腊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七百三十期】(历史系列第299讲)

大家看水浒,都伤痛于宋江和方腊的自相残杀。108将被方腊杀了三分之二,方腊自己也被生擒完蛋。真实历史上,宋江没有打过方腊,方腊也没有嚣张多久。听萨沙说一说吧。

历史上的今天,方腊被小将韩世忠生擒,方腊的摩尼教起义由此失败。

北宋的浙江人方腊是摩尼教,也就是明教的教主。方腊是一个优秀的宗教领袖和组织大师。他利用宋徽宗的花石纲错误政策,巧妙的煽动浙江民众一起叛乱。

宣和二年(1120元)十月,方腊教众起义。

方腊的起义和历史上很多起义,有一定区别,倒是酷似太平天国。这是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起义,宣称明尊降世,会推翻宋朝。

方腊的核心人物,全部是宗教狂,类似于日本战国时代的僧兵。

这些人非常疯狂,认为为明尊战死可以直接升入天堂,所以作战毫无畏惧,凶狠残忍。

而北宋地方的武力虚弱,只有厢军和民兵,兵无斗志,将领无能。

精锐的中央禁军都驻扎在首都开封,一时间是赶不到的。

于是,方腊的军队迅速席卷浙江,不到十天就有数万人参加义军,在息坑大败宋军,杀死宋将蔡遵。

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逼杭州。

方腊部队迅速增加到20多万,但骨干部队很少。

在方腊凶悍的部队面前,浙江地方军队根本招架不住,也毫无抵抗的决心。说白了,厢军是混饭吃,根本不愿意打。民军则素质低下,无法打。

随后,浙江宋军吓破了胆子,几乎都是闻风而逃。

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了六天,死者不计其数。

然而,此时不太懂军事的方腊,犯了战略错误。

他错误估算了宋军禁军的反应速度和战斗力,没有及时调转兵力北上决战,而是向南占领江浙和江西广大地区。

这边,北宋朝廷反应也很快。垃圾宋徽宗还是比较聪明,立即取消花石纲政策,并且自我批评,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同时,大将童贯率15万精锐禁军,大举南下,同方腊决战。

这边,方腊却分兵应付,结果连长失败,南京、杭州先后丢了,北方部队伤亡惨重。

此时方腊才知道犯了错,紧急将主力在3月北上争夺杭州,只是大势已去。

4月,宋军攻破方腊老巢青溪县,方腊起义被扑灭。

有意思的是,中后期的方腊,并没有得到浙江老百姓支持。

为什么?

在于他的可怕政策。

方腊和其他农民起义一样,手段凶残,滥杀无辜。

历史记载:方腊抓住宋军官吏,一律残杀。包括凌迟、分尸、剖腹、乱箭穿身,甚至或者下锅熬油。

在攻打杭州市,方腊毫无顾虑的放火,烧死大量无辜民众。

浙江人总体没有这么凶悍,被方腊吓住了,开始抛弃他。

所以,方腊前一年10月起兵,第二年4月就战败,嚣张半年而已。

至于宋江呢?

他带着35个头领,大约和方腊一起行动,不过是转战山东、江苏等地。

两人在不同区域作战,根本遇不到。

然而,宋江垮台更快。

宣和三年(1121年)2月,海州(今连云港)知府张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大破宋江。

宋江副将被杀,部队伤亡很大,被迫投降。

宋江投降后,时任亳州知州的侯蒙曾经建议招安宋江去打方腊,但皇帝“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看看,宋江根本没有打过方腊。

就算他想打,宋江2月被收编以后,3月赶到浙江,方腊已经大败,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军队从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4月就全军覆没。

可见,宋江也没有机会参战。

不过,历史上的宋江也是很厉害的。

初期带着区区35个头领和一群小喽啰,竟然周旋于几万宋军之间,如若无人之境。

也许不是宋江多强,还是宋军地方部队太弱。

用杨志的话来说:相公给我1000人也没用。这些厮们,一见到强盗自己先跑了!

所以,武松单臂擒方腊也是不存在的。

7

我们知道的方腊,是《水浒传》里的人物,其实正史中还真有个方腊,那么,正史中的方腊是个什么样的人,其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方腊剧照)

方腊又叫方十三,是北宋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后来,辗转到了睦州青溪万年镇碣村,做长工谋生。

当时的皇帝是宋徽宗赵佶。赵佶是个很有艺术造诣的皇帝,但亦是个骄奢腐败的皇帝。

由于偏爱花石,在奸臣的建议下,宋徽宗专门设立了应奉局等机构,专门替他搜罗运送民间奇珍异宝的。这些部门,把搜罗来的奇珍异宝以大船装载,运送到汴京。以10船为一纲,故名曰“花石纲”。

这些官员仗着皇帝的命令,特别跋扈。凡是看上了谁家的一花一石,或者文玩古董,只要封上黄纸,就算是皇帝的东西了。

不光蛮横不讲理,他们还借机敲诈勒索。如果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随便定一条罪,轻的押入监狱,重的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好多人家被他们折腾得倾家荡产,苦不堪言。

宋徽宗还喜欢建造园林,所以不光需要很多奇珍异宝,还需要大量的竹木漆。而方腊所在的睦州青溪,便是盛产竹木漆的地方,因此被朝廷作为征收的重点区。

生活无着的百姓,除了要上缴大量的竹木漆,还要被拉去服劳役。再加上那些官员对他们百般欺凌,拼命压榨,大家的生活,实在是苦不堪言。

(宋徽宗剧照)

方腊有武艺,平时为人侠义,很得百姓敬重。他眼看大家被“花石纲”逼得走投无路,便动了起义的心思。

他先以摩尼教的二宗三教来蛊惑受苦受难的百姓,接着又用神鬼之说,唬得百姓无不信以为真。因此信众颇多。

公元1120年10月,不堪盘剥的方腊,喊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口号,发动起义。由于他组织能力极强,再加上百姓已被盘剥到食不裹腹的地步,因此应者如云。仅短短十日不到,便云集了数万人之多。

随后,方腊在大家的拥护下被奉为“圣公”。他借机建立政权,设立官吏将帅,并以头巾区分官阶高低。

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很快便震惊了朝廷。朝廷先派5000精兵前往镇压。得到消息的方腊,率领起义军埋伏在宋军必经的路上,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随后,方腊一股作气,带着起义军攻下青溪。接着,又以势不可当地夺取了睦州和歙州。

起义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的鸟一样,在各地传开。全国各地的百姓闻讯而来,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的队伍愈发壮大。

仅1月有余,在方腊的带领下,起义军便攻占了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等六州五十二县,几乎夺取了北宋半壁江山。

大惊失色的宋徽宗,立刻再次下令童贯率15万精兵镇压起义军。

由于起义军势力分散,童贯采取一一击破的战术,很快就大败起义军。

(童贯剧照)

公元1121年,宋军包围了杭州城。

宋徽宗下旨招安,希望方腊归顺朝廷,但方腊拒绝了宋徽宗。

尽管方腊亲自坐镇指挥,但由于城中粮草无继,很快,起义军便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为了保存实力,方腊只得率领起义军撤出杭州城。

由于起义军多是农民,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又缺少精良的武器,再加上接连失去攻占的城池,因此大家士气低迷。与宋军对战时节节败退,很快便失去了歙州、睦州和衢州等地。

方腊边打边退,带着不足20万起义军,最终退回青溪帮源洞,并以此为根据地,与宋军进行殊死搏斗。

公元1121年,宋军把青溪团团包围起来,准备一举围剿起义军。但由于帮源洞地处隐蔽,他们始终没能找到起义军的根据地。

为了捉拿方腊,官府四处张贴悬赏告示,表示只要有人提供方腊藏身的信息,不光加官进爵,还赏赐丰厚。

起义军中有人见之起意,做了叛徒。在他的带领下,宋军找到了帮源洞。

尽管起义军顽强抵抗,但由于宋军数倍于他们,最终7万起义军悉数被杀。

方腊和妻子则被宋军俘虏,押往汴京,不久便以酷刑处死。

据史书记载,他英勇就义时慨然而立,一声不吭。百姓见之无不落泪。

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朝廷镇压下去了。但这并未引起宋徽宗的反思,他依然如故,我行我素,过着奢靡腐败,凌驾于百姓之上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日子也仅继续了6年。随着金人攻破汴京,宋徽宗沦为金人俘虏,北宋灭亡。

(参考史料:《宋史》)

8

方腊并非小说虚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方腊领导的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方腊的结局并不好,他是被叛徒出卖后被俘杀害。


北宋初期有王小波起义,北宋末年有方腊起义,这两次农民起义对北宋影响都很大。其中尤以方腊起义规模最大,在南方轰轰烈烈与北宋王朝分庭抗礼,极大动摇了腐朽衰弱的北宋王朝的统治根基。

方腊与摩尼教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中国的农民起义,总会掺杂着宗教的成分,比如东汉末年张角的五斗米道、元末的明教、清末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而方腊,则是依靠摩尼教迅速扩大义军规模和影响力。

方腊,又名方十三、方世腊,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首领,雇工出身,典型的底层贫苦老百姓。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秋发动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的精神纲领,来自于摩尼教,这种宗教,诞生于公元三世纪的古巴比伦,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摩尼教最早是从中国福建传入的,之后在南方广泛流行。方腊利用摩尼教的“二宗”(明、暗)、“三际”(过去、现在、未来)之说,吸收了大批教徒,摩尼教主张的“是法平等,无分高下”深得人心,教徒亲如一家,无尊卑之分,团结对外,钱财物用全部公共享用,无分你我,真好似个大同世界的理想社会。

当时的江南,因征收花石岗导致民怨沸腾,特别是朱勔受徽宗命负责江南花石岗事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在江南胡作非为,弄的民怨四起,人思反抗。方腊正是利用百姓的反抗心理,迅速揭竿而起,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抗北宋王朝暴政的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与宋江起义没有交集



作为北宋末年两大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比方腊起义要早上一年(宣和元年,1119年),但论起义规模,宋江起义就远非方腊起义能比了。虽然是同一时期的两大农民起义,但其实他们并没有任何交集。

《水浒传》里面说梁山好汉接受朝廷的招安后,掉头来以官兵的身份攻打方腊,宋江征方腊,是朝廷利用梁山义军,来达到宋江与方腊两败俱伤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寇制寇”。结果是梁山泊整整折损了59名好汉,浪里白条张顺在杭州涌金门下更是被射成了筛子,死的极其惨烈。



当然在付出了这么大代价的情况下,梁山众将士还是艰难的攻下了杭州城。在影视剧中,方腊在与武松交战中,断去了武松的一条臂膀,经过一番苦战,为武松单臂所擒,演义了脍炙人口的“武松单臂擒方腊”,不过,在小说中却是臂力过人的鲁智深擒拿住了方腊。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方腊都绝非泛泛之辈,他与宋江义军没有任何交集,更不可能轻易被梁山好汉轻易拿下。

方腊死于叛徒出卖

方腊义军主要活动在浙皖两省,至宣和三年(1121年),在朝廷大军压境下,方腊被迫困守杭州。宋军将杭州围的水泄不通,宋徽宗下旨招抚方腊,但招到了方腊的严词拒绝(这一招在硬汉方腊这里行不通),但是由于城中缺粮,方腊被迫杀出重围撤出杭州城。不久又来夺杭州,却在城外为王覃所败,义军开始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不得已,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的帮源洞。



四月宋军包围帮源洞,但由于洞穴隐秘,宋军迟迟未能找到方腊,此时有义军叛徒奔宋军大营,方腊的藏身处最终被发现。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和妻子、丞相方肥被忠州防御使辛兴忠俘虏,躲在洞中的七万义军将士全部被杀。方腊等人被押解至东京汴梁,八月被处死。轰轰烈烈的方腊农民起义就这样被剿灭了。

9

相比《水浒传》,历史上的方腊起义无疑比宋江起义声势浩大得多。宋江起义实际上就是三十六个流窜作案的头目而已,而方腊起义在1120年,很快就占领了杭州、睦州(今浙江淳安、建德)、歙州(今安徽黄山)、衢州(今浙江衢州)等城池,控制了差不多半个今天的浙江省。

但是方腊起义失败得也很快,1121年正月,方腊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就遭到守将王子武的顽强抵抗。同时,政府组织的平叛大军也赶到,统帅是有名的阉相童贯,将领有辛兴宗、折可存、宋江等人。这个宋江,和起义的宋江可能不是一个人。但是在小说中把他们事迹杂糅在一起了。

方腊军在秀州之战的失败,成为起义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宋军接连攻下杭州、睦州、衢州等地,方腊只能退回老家清溪县。当时还有二十万部队,但士气相当低下,不是宋军对手。但方腊躲在帮源洞据险而守,宋军也一时攻不下来。这时辛兴宗手下一个小将带着一支小分队,秘密潜入帮源洞,一举擒获方腊。

辛兴宗一见,马上出来夺取胜利果实。这个小将也不敢和他争,就把方腊交给了他。但这个小将日后名气更大,他就是南宋中兴四将的韩世忠。所以方腊在历史上是韩世忠抓获的,而《水浒传》中改成了鲁智深,电视剧又根据评书改成了武松,这样一来最有名的反而是武松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10

起义造反,一旦失败,极少有结局幸运者。虽然,方腊全家结局悲惨,但更惨的则是从他躲藏的洞中逃出来的妇女,尽皆全身赤裸,并自缢于外面的树林中,抬头相望绵延100多里,其惨烈场面,简直触目惊心。

据《续资治通鉴》上讲,这些妇女是方腊抢掠来的。但是,当时朝廷解救的军队已经到来,她们又为何会自缢身亡。再说,当时方腊躲藏的帮源洞(位于浙江首淳安县叶家乡洞源里村西南2.5公里处)已被宋军包围,这些侥幸逃出来的妇女更没有自缢的必要吗。

因此,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朝在《明史》中严重夸大张献忠的祸患,而多扬自己的美名。这种说法,显然存在太多商榷的地方。

那么,方腊究竟栽在何人手中?

关于方腊被擒,在史料、文艺作品以及民间传说中,共存在六个版本。

版本一:《宋史演义》、 “南宋笔记”、影视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方腊是被朝廷招安的宋江率领的梁山好汉武松单臂擒拿后,又被朝廷斩首。

版本二:《水浒中传》、《水浒传》、《水浒别传》等文艺作品中,方腊是被梁山好汉鲁智深所擒拿后,又被朝廷斩首。同时,在《水浒传》中,方腊也是四大寇之一,另三大寇分别是山东梁山水泊宋江、河北田虎和淮西王庆。

版本三:有野史记载,方腊是被北宋名将折可存所擒。

版本四:在元朝时期的资料中记载,方腊是被北宋沈丘知县刘世光和洞源里里正方庚所擒。当时,方庚因全家24口被方腊杀害之故,随投身从军,立志为家人报仇。当方腊兵败,躲进洞源石洞时,方庚正好跟随宋军搜山围捕,并收买叛徒方京,因此宋军得知方腊躲藏在山洞里,从而带领宋军包围方腊躲藏的帮源洞,最终造成方腊等人被捕。

版本五:还有资料记载,擒获方腊的还有王马、余木勺、余宗德等人。

版本六:据《宋史·韩世忠传》记载,自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从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先后破六州五十二县,涉及百姓200多万,一时声势浩大。但是,到了次年四月,在朝廷15万大军的镇压下,方腊的起义军连战连败。当时,副将韩世忠跟随着讨伐方腊的先锋王渊,率领部下悄悄来到清溪溪谷,通过向一位妇女打听路径后,直捣方腊躲藏的清溪帮源洞,并生擒方腊。就在这时,忠州防御使辛兴宗又领重兵赶到,将帮源洞团团包围,因此抢去了灭方腊的首功。当月24日,方腊和妻邵氏、子方毫、丞相方肥等30余人,被朝廷处斩。事后,王渊称赞韩世忠为“万人敌”,而韩世忠也因生擒方腊之功,被升任为承节郎。

那么,究竟哪个版本更加可信呢?

版本一、二、三,毕竟演义、野史及传闻居多,并无实质依据。同时,据1939年出土的宋将折可存的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平定方腊,班师返回途中接到皇上御笔:“捕草寇宋江”。因此,折可存又用时约一个月,将宋江擒获。对此,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认为,历史上的宋江确实曾接受朝廷招安投降,但不久又反叛,这才在折可存平定方腊余党后,又被其镇压。所以,在朝廷讨伐方腊期间,根本没宋江什么事,当然也就没有“武松单臂擒方腊”和“鲁智深擒方腊”的事实了。

版本四,方庚主要起到了提供情报的作用,只是间接造成方腊被擒,而并不是他亲自擒获。

版本五,并无历史实据支持,因此也不被史学界认可。

版本六,《宋史·韩世忠传》的记载和《宋会要辑稿》以及《续资治通鉴》记载的事实,完全相吻合。因此,关于方腊的结局,最可信的当属版本六。

据传,方腊被朝廷处斩后,马岭方氏用其生前衣冠在马岭村头的一座山上,面向大路建了一座衣冠冢,后又在其冢旁建圣公庙,一年四季都有朝拜者云集马岭。

图片来源网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