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大明王朝1566》让你懂了哪些现实生活中有用的道理?

《大明王朝1566》让你懂了哪些现实生活中有用的道理?

2020-08-05 13:03阅读(234)

《大明王朝1566》让你懂了哪些现实生活中有用的道理?:趁着疫情的隔离期,一口气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都说国内历史剧有三座高峰:《雍正王朝》、《走向共和

1

趁着疫情的隔离期,一口气看完了《大明王朝1566》。都说国内历史剧有三座高峰:《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其中最耀眼的应属《雍正王朝》,《走向共和》在网络世界也甚是火爆,而最低调的则是《大明王朝1566》。08年在芒果台第一次播出后,被雪藏了多年,17年才再次出现在银幕,而《大明王朝1566》讲的那段历史和主角——嘉靖帝和海瑞,相比其他两部,其知名度也差了很多。《大明王朝1566》对我而言就像一座传说中的高山,知道很厉害,但因为太高又离的太远,一直没有触及。

看完最直观的感受是震撼好看,个人觉得不管是从可看性还是高度上,都超过了《走向共和》。但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看完两点遗憾,一涉及的人物不够多,基本上以嘉靖帝、海瑞、严嵩三人为主,相比之下《走向共和》更像一部群像戏。二是留了很多伏笔却因收视率不佳没拍续集。

然而瑕不掩瑜,《1566》不管从立意、剧本还是台词、表演都达到了让人感叹的高水平,而作为一个历史小白,这部剧更多的是教会了我思考问题和为人处事的方法,这种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比《权游》之类的更能打动我。虽然自知以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在这部剧中基本活不过片头,但还是想试着从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感悟。

一、清浊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制衡

《1566》中有一句话出现了很多次,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句熟悉的话出自《楚辞》的《渔夫》篇。在剧中引申为如果政治清明,则兼济天下,政治污浊,就独善其身。这句话海母说过,当年海瑞的父亲在中了秀才以后,不肯再考取功名,海母不解问之,海父便以这句话答之。那时的大明,严嵩父子权倾一世,官员从上到下搜刮民脂民膏,国库空虚,路有饿殍,确实不能说是清明之世,海家一门硬骨头,自然不愿意出来做官。

我自以为是个带点精神洁癖的人,平时看到大大小小的污秽之事总觉得恶心,一把年纪了,外表看平和,内心却还像个愤青。相信知乎上有很多跟我一样的同学。

但《1566》最后一集,嘉靖帝的那番话真让我汗毛都竖起来了:

《1566》里的嘉靖帝不能说是个贤君,但绝对聪明。这番话也绝非谋国之言,但听着就是十分有道理,连海瑞都无言语对。嘉靖帝的意思非常明白,水清水浊并不重要,都要用,重要的是制衡。

如果用现代制度比喻,嘉靖帝就是大明王朝的董事长,这位老板在位45年,放权20几年,将国家交给内阁官员这些职业经理人,同时不忘让家奴司礼监监督分权,再还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裕王。所以从朝局来看,董事长下面是一个铁三角——内阁(严嵩、严世蕃)、司礼监(吕芳、陈洪)、太子党(徐阶、高拱、张居正),哪方要是泛滥了,董事长就制衡哪方。

这就是浙江改稻为桑案牵出严世蕃后,严世蕃出阁(莫名好笑),高拱、张居正虽然无过,却也要跟着出阁。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当吕芳拿着海瑞审出来的供词,跳过皇上直接去找严嵩、徐阶时,嘉靖帝会怒而让他去看守陵墓,并借太祖爷的两句“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警示。

而这个稳定的结构里,最微妙的还是胡宗宪的那句话: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事坏就坏在这里。

胡宗宪是国之重器,同时也是严嵩的人;浙江改稻为桑,严党和司礼监共同谋划了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出事以后各种盘根错节,严党、宫里,谁也脱不了干系,甚至牵涉到了皇上。那一系列要案,胡宗宪不敢不查,也不敢彻查,因为查到后面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权力制衡,别人更不敢碰。

这套三角体系的制衡,完全是在嘉靖帝的能力范围内的,只需要那边出bug了修补一下,但海瑞敢,他不光把浙江的案情查的水落石,还一份奏疏,将矛头直指向了这个体制本身,这就让嘉靖帝很不爽了。

嘉靖帝封海瑞是“神剑”,神剑不能用,只能当一代精神偶像。

放得再大一点,大明的三角制衡是皇帝、群臣和百姓。《1566》的故事由经济问题牵出,皇帝要修宫殿,前方要抗击倭寇,然而以严党为首的官场贪墨成风,百姓赋税沉重,国库空虚,难以为继,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面临严峻的挑战。

皇帝要钱有两个方法,一是抄贪官的家,二是向百姓伸手。群臣要钱的方法,就是进一步搜刮百姓。皇帝和群臣,同属于统治阶级,虽因内部分赃不均问题危机四伏,依然一致对外,将手伸向了百姓。但这个危险之处嘉靖帝也不是不知,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在不堪重负时揭竿而起,所以嘉靖帝在死前的三道手谕中,第一道就是要将皇族的田地归还百姓。大明的三角不能破,破了整个王朝都将分崩离析。

二、明白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1566》中,胡宗宪可说是最让人心疼的角色之一。他文有治国之才,可以安抚江浙一方百姓,武有保家卫国之能,可平复东南倭寇之乱。他和海瑞一样是理想主义者,却是个可用的理想主义者,他心怀天下,上要为皇帝分忧,下要为百姓谋利,中间还得为恩师严嵩撑起一片天。要说才他有,要说谋他也有,要说家国情怀,他更有。

但他一直是个孤独的悲剧人物,浙江改稻为桑案搅得天翻地覆,他拖着生病的身体到处借粮,但张居正、高拱不借给他,严党的人也不借给他,这些人当然各有各的立场和难处,让胡部堂一个人去做这些明知不会有结果的事情。浙江政局未定,胡部堂又被派到前线去平定倭寇,而此时后方,严党、司礼监甚至皇帝,却要让他的亲戚去买沈一石被抄的家常,要把他搅到这滩浑水里去,自己真心相托的赵贞吉也并没有要帮他的意思。

这就是一个国之重器的处境,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胡部堂的行事原则不过六个字:尽人事,听天命。因为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他虽然作为封疆大吏,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嘉靖帝专制,严党权势熏天,而自己不过是其中的一颗棋子。

嘉靖帝在死前对儿子说:

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时用之,不贤黜之。

用沈一石的话说:

“狡兔死,良弓藏;我之后,君复伤。”

胡宗宪最后没有听严嵩的“倭寇不可不打,也不可全打”,而是为国为民一举歼灭倭寇。这可能是他作为一颗棋子能做的最后的事,这以后告病还乡,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知乎上有个问题:

沈一石要怎么做才能保住性命?

是啊,年轻的时候我们都这样想,好像只要自己足够聪明,足够努力,就可以逆天改命。但《1566》首先就要打破这种想法,因为在聪明和能力之上,每个人都被罩着一层更高的东西,就是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这是任凭你多聪明多努力,都无法逃脱的。

嘉靖帝问吕芳,你觉得胡宗宪像什么,吕芳说像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有一群儿女要拉扯,难啊。

同样的话严嵩也说了一遍:

胡宗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中间有丈夫,下面还要拉扯着一大群孩子。会当媳妇两头瞒,我也是个媳妇啊,就是比你长一辈。

可见媳妇不是胡宗宪一个人的定位,而是那时候群臣的定位。

看了高票答案说,皇帝是君父,与他更亲近的宦官就像是儿子,而群臣则是媳妇。是啊,群臣处于这样的地位,能不难吗?

而现实中的我们也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看了《1566》以后,明白一个道理,个人所处的地位跟他的才能并不一定相匹配。一个县令如海瑞、王用汲者可能有大才,而处于巡抚哪怕更高级别的大官,可能不过是一个草包,很多事情都是机缘巧合。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才不对位的事情非常正常,现代社会给了我们比那时候多得多的选择和可能性,而找准自己的定位,设好合理的上限,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则是安身立命之本。

找准之后,就要记着吕公公对冯保说的这几句话:

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

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

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

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思危,思退,思变。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三思有这层意思。蒋勋先生说过,为人处事要懂得“进退意让”,然而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不会了,吃相难看的太多了。

找准自己的定位,然后在这个位置上,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这是我看了以后学到的。

三、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忍辱负重者

《1566》中王劲松老师饰演的杨金水是个让人难忘的角色,他是司礼监外派到浙江主管江南织造局的大太监,太监boss吕芳最亲的干儿子。江南织造局,贡献了半个国库收入的重要部门,开始登场的杨公公自然是大红大紫,各级官员争着逢迎巴结,沈一石用20万两银子买来的艺妓芸娘伺候陪睡,而沈一石赚的那些银子,也不过是他手指缝里漏出来的。

杨公公极明事理,能做到这个位置,可见政治素养也非常高,他说过一句话:

有些事看起来不足半两,放上秤就是千斤也打不住。

品品,至理名言啊!

吕芳对他这个干儿子的评价是,

我这个干儿子,坏起来比谁都坏,好起来却也比谁都好。

杨金水对一切洞若观火,在这个位置上,他确实做过太多坏事。为了推进改稻为桑毁堤淹田;为了陷害海瑞,放出倭寇,诬陷海瑞通倭;为了将胡宗宪拉下水,让胡的亲戚去买沈一石被抄的家产。这一桩桩一件件,杨公公虽不是主谋,却都有参与。

但我一直不讨厌杨公公,他也明确知道,自己不过是皇上和老祖宗派到江南的一条狗。他对芸娘的照顾和情谊,对吕芳的报答,以及最后对胡宗宪的袒护,都体现了摘除宫里爪牙身份后,人性本身的善。《1566》中的太监并没有被妖魔化,像吕芳、杨金水、黄锦这些人都闪着人性的善,相比那些以“禽兽”自比的官员,这些公公反而活得更像一个人。

当皇上忍无可忍要查办严党,江南这些罪恶滔天的事在海瑞的严审下浮出水面,杨公公以及织造局自然脱不了干系,因为织造局归司礼监管,这案子还会扯上吕芳甚至皇上。这时的杨金水只有一个办法,装疯,才能让事情到他这儿结束。

而杨金水的装疯,真的是让人佩服啊!反正我没看到最后根本没想到他这是装的。胡言乱语,三伏天将大小便拉在身上十几天没人给擦洗那都是小事。面对陈洪的凌辱、毒打,用针灸刺,用火灸烧,都纹丝不动,不能有任何反应。

杨公公的眼睛会说话

他知道就算骗过天下人,也无法皇上,面对皇上的诘问,回错一个字那都是粉骨碎身的事。

他先是说出了皇上的三个别号,意会嘉靖帝他没疯,再是摘除了吕芳和胡宗宪的嫌疑,最后说自己已经是个死人,将头磕的血肉模糊,以告诉皇帝自己会将所有的事情烂在肚子里。

他靠这样的忍辱保住了一条命,被皇帝送到道观,继续装疯三年,直到吕芳被罢黜去南京接他一起守陵。

那场戏是整部剧中最让人动容的片段之一:

金儿,咱爷俩平安了,从这一刻起,你不用再装了。三年了,真是苦了你了,现在好了,咱们给太祖爷守陵去了。太祖爷也不会说话,也不会生气,没有人再算计咱们了。金儿,把头发,把脸,还有咱们这只有半条的身子,都洗干净了,从今往后,咱们爷儿俩干干净净地做人。哭吧,把憋在心里的委屈都哭出来,以后咱们就不哭了,让他们哭去吧。

——吕芳

此时的杨金水在阳光下拼命地拍着河水,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出,这眼泪不再是此时此刻的眼泪,而是郁积了3年甚至40年的眼泪,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畅快的一天。

杨金水是《1566》中我认为最忍辱负重,并获得善终的人。作为一个太监,可能在被行宫刑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一辈子都将没有尊严。他对那些官员说过,你们有很多家,大不了辞官还乡,日子照样可以过,而我们这号人,只有一个家,那就是宫里,只有一个主子,那就是皇上。他们是在生命夹缝中生存的人,这样的人当然最懂得忍辱负重。

人性是会变质的,在这样忍辱后,还能保存作为一个人的良知和尊严,才是最不容易的。

普普通通的我们可能不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但没有一条路是坦途,要成事者必先吃得苦中苦。而一时的得意或失意,都不会是最终结局,这就需要我们能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一看,作出长远的谋划。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经常感到迷茫,要么是站的不够高,看的不够远,要么是吃不起苦,为自己找的借口。

而那些忍辱负重者,必是吃得起当下的苦,又能看到长远的人。

这样的人,往往能笑到最后。

《红楼梦》里有两句宝玉十分排斥的话: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一部《1566》却讲明白了这个道理,凡事要多看一步,多想一层,知进退,知可为和不可为。不管是做官,从商,本质上都是做一个人,剥去什么厚黑学,博弈论,波谲云诡的各种争斗,还是会回归到一个人本身的善恶,坚持和信念,《道德经》云,大道至简,而坚持做个人,是比洞明世事,收获外在名利更难也更重要的事。







2

《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对冯宝说得一句话我觉得是至理名言!

明嘉靖四十年正月,天降瑞雪,东厂提督太监冯宝压着所有人不许声,自己跑去给嘉靖帝报喜,犯了内廷大忌。

司礼监掌印太监吕芳罚他在雪地里跪了半响,直到整个人都被冻僵,吕芳才命人把他从雪地里搀扶起来。

回神之后的冯宝赶紧向吕芳承认错误,但是吕芳之执意要将他送到裕王府,可是冯宝死也不愿意到裕王府去,吕芳见状对冯宝说道:

我再教你两句话,你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得,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在注意你的地主,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我一直认为思危,思退,思变这短短六个字透露出人生的大智慧,无论是做官,做事,做人都可以用到。

思危就是居安思危,因为人生不一定就是一帆风顺,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无论何时我们都要保持一份警觉性,就像我们没有办法预知未来那样预知危险,所以让自己随时保持警觉性,才能转危为安。

恩退就是急流勇退谓之知机,不是说不能冒尖,但也不能处处冒尖,人一但站到最高峰,就要想好怎么从山峰走下来。事不能做绝,话不能说死,给自己留一点回旋的余地。

思变就是懂得看清形势,明白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变化的规律而变化,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认理是好事,但是不能认死理,凡事要多想,不要死脑经,更不能一条路走到黑。

3

《大明王朝1566》这部历史电视

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

嘉靖三十九年,贪官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练道修玄二十载不上朝,无为治国,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一项由严党提出的增加丝绸生产,扩大进出口贸易以填补国库亏空,而旨在进一步兼并百姓田地的所谓“改稻田为桑田”的国策,决定在浙江推行,而改稻为桑这一国策,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各阶层矛盾激化,于是,大明王朝的各方势力相继登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部电视剧让我领悟了现实中有用的道理就是: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剧中引申为如果政治清明,就出来兼济天下,政治污浊,就独善其身。

现实中的我们也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知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思危,思退,思变。为人处事要懂得“进退意让”,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则不是吾辈所敢想也。







4

1.任何人答应你的都不算数,只有自己做主的才算数。这话也只有到了皇帝这级别才能说出来。

2.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要求,只有真正的目标一致的时候才会齐心合力去做。

3.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三思是思危、思退、思变。

4.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并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出来了,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5.不谋全局者,不可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海瑞读了太多的圣人书,做事循规蹈矩,不会变通,所以生活中会到处碰壁。



5

大明王朝开局讲了一件事,就是国库空虚,需要江浙的农民改稻为桑,把稻田弄成能种植经济作物的桑田,这样国库可以收税,可以卖丝绸,然后就有钱了,这个思路没毛病吧?就是这么一件事,足足讲了十几集,其后引发的各种政治博弈,海瑞入局,胡宗宪救火等等等,我们暂且不表,我来讲一件今年我们县发生的一件小事。

我们县地处中原腹地,八百里伏牛山始于此地,伏牛山首,有条河贯穿,按理说,有山有水,好地方啊。不过我们县确实地灵人杰,县里有一景,叫xx书院,是明朝某一任户部尚书在此开山立派,教导皇子读书的书院,称得上是山清水秀之地。然而,去年,我们县来了一位好领导,举全县之力,花了数亿资金,先把县城所有省道县道乡道两旁的树拔掉换了一遍新的,后又举报了全省闻名的xx花节,按理说,我们县并不是以植被闻名的,我们的临县才是花卉之都,这位好领导就是从临县来的,据说家里做的也有花卉生意,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县财政空了,事业编制的绩效奖金拖欠已经大半年,下级乡政府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然后,我们这位好领导想了一个办法,啥办法?天才的创意,让我们全县强制推行种植烟叶!够天才吧,我们县其实只有西边几个乡适合种植烟叶,东边几个乡,从来就没种植过,也都不会种,东边几个乡历来种植的都是大鹏黄瓜,香菇,中药这些东西。但是,为什么要强制种烟叶呢?答,可以收税。烟草行业对种植烟叶有补贴,地税部门有税收,100亩地可以收税1000块,所以,我们县今年就强制下属乡政府领任务发动村里种植烟叶来增加财政收入。我们扶贫所包的xx乡共有耕地8万多亩,据说乡领导拍板说必然超额完成6万亩的种植任务,我们分包的村分了300亩……一时间,哀鸿遍野,底下各种阴奉阳违,各种戏谑怒骂我们的好领导,真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过不同的是,人家电视剧有海瑞入局,而今太阳下少了个人罢了!

6

《大明王朝1566》是和《雍正王朝》齐名的顶级历史正剧,都是写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雍正王朝》写的是一个朝代的更迭,更侧重的是阴谋诡计,节奏紧凑,高潮迭起,可以瞬间吊起观众的胃口;而《大明王朝1566》则写的是一个朝代的重大历史变革,节奏相对宽松,底下虽然暗流涌动,面上却始终风平浪静,初看不以为然,你品,你细品,细思极恐啊!

该剧虽为古装,其体现的一些道理,却又太契合于现实生活了!

一.帝王之道,其实就是公司内部的“平衡之术”罢了

就像康熙在明珠和索额图之间搞平衡,任何一方势力的崛起都是对皇权的威胁,此消彼长,须得相互制衡,作为为掌门人,不外乎抑强扶弱,将局势控制在可调节范围之内。

嘉靖帝不是个好皇帝,但却是个最聪明的皇帝。在他的掌控下,朝堂之上一共分为三方势力,以严嵩为代表的的严党,掌控内阁;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掌控六部;以吕芳、杨金水为代表的太监帮,掌控着司礼监。三方势力纵横交错,互为敌友,却又相互倚重,三足鼎立。任何一方出格都要收到其它两方势力以及嘉靖帝的敲打,这是不是像极了现代企业里一把手掌控局面,调教副手的戏码!

二.领导放权,让副手间去争斗,自个儿看景儿

朝堂之上除了问题,最后由严嵩、吕芳和徐阶等各个头儿开会,嘉靖帝隔着帘子不言不语,放权让他们畅所欲言,争议出一个结果。如果嘉靖认可这个结果,就在帘子里敲一下钟,其它3个头儿方可停止开会。否则就一直开下去,让你们之间相互撕咬,我在一边儿乐得看景儿。

其实这样做,比之皇帝直接参与讨论,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皇帝参与讨论,其它3人会察言观色,故意随声附和!而在一边儿看景儿,则既可以掩饰自己的神情,让人觉得高深莫测,就像王家卫的墨镜!

而其它3人畅所欲言说出的观点,有时或许可让自己眼前一亮,使得会议达到最佳的效果。这就像王家卫拍电影,没有剧本,只写个纸条,让梁朝伟等自己随心去折腾,遇到惊艳的镜头就留下,反之就删减,拍多了,一拼凑,剧本就出来了,你不觉得这实在太像了!

《大明王朝1566》给我们展现的东西很多,时间有限,不再一一赘述了,欢迎朋友们评论!

7

《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说起这部剧,首先要介绍明朝当时的掌舵人——嘉靖帝。嘉靖帝几十年不上朝,痴迷于玄道之学,我之前以为他是一个比较昏庸的皇帝。然而,在这部剧里,嘉靖帝虽然深居皇宫,几十年不上朝,但他却是明朝户部的实际当家人,通过司礼监执行机构,深知朝野内外动向和每一笔税银的去向。他明知严党贪墨国家巨资,却为了平衡朝政力量而装作毫不知情,但是私下却又做好了对严党巨资的监视工作,只为等到时机成熟,将严党一举拿下,此时严党所贪巨资一并充归国库。嘉靖帝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只能默默地承担着这巨大的担子,恩威并济平衡朝局力量,在背后推动着明朝这巨大的机器正常运作。

嘉靖帝的一番作为似乎解决了我之前的一个困惑:为什么有的同学整天看似无所事事,成绩却十分优秀?因为他们在暗暗的使劲,只是你不知道罢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也正验证了那个颠扑不破的道理:自助者天助之,上天眷顾那些努力的人。

一提起海瑞,我们脑海中便不自觉的浮现出“清官”一词。海瑞就像是一把利剑,给浙江官场一记重创。海公严于律己,法以治人,是明朝官场的一股清流,这是不可辩争的事实。然而他当时只是区区一个七品县官而已,由于职位的限制,他无法得知高层的真实想法和战略布局,虽出于一腔报国热忱,也不免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对于“倒严”战略略有影响。

海公的做法警醒了我自己,现在来说看似做的对的事情,其实也不一定是对的。眼界决定见识,由于自己眼界和朋友圈的限制,所接受的信息也比较单一,虽然现在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其实不然。要突破这种局限就要增加自己的见识,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让我重新审视了之前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和自己当下每一件事情的做法,与君共勉之。

8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这个故事简介,明嘉靖年间,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朱厚熜出现了。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大明朝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严嵩,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二十年把持内阁的首辅,明史将其定为奸臣之首。他党羽密布,权倾朝野,在家产被抄没、儿子被砍头之后,无家可归。

然后,这部电影也是网评中的第一名,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如下所示:

第一,无论是结伙站队也好,还是做孤臣也好,总是要靠独当一面的能力才能获得偏安一隅乃至左右局势的资格,否则难免会落到工具人般用后即弃的下场,被人用来挡枪子还以为是对上级表忠心的机会,最后只能感叹命运不济,凉的那叫一个干净利落。

第二,别人答应你的事情都不算数,只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数。这也是嘉靖告诉他孙子的一句话,也是刷新了我对人性的新认识。

第三,一个人手握多大的权力并不牛逼,权柄滔天而又能全身而退才是真的牛逼!

对于这部剧也是有很多东西让人学到很多东西,每一次刷这部剧都对生活有了新的认知,不知道你们感受是什么呢。

9

言轻莫劝人,人微莫入世啊?马宁远,凭借自己读了两本圣贤书,把自己作死了。高瀚文,会点酸臭文章,懂点音律,就敢对国策指点一二,两个人都没得好下场,人还是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真进入了自己陌生的环境,一定要苟住,别瞎逼逼,别蛮干,以前自己奉为真理的道理可能行不通,以前自己莽撞的风格可能会惹祸,苟住的人,才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

整个电视剧里,逆势上涨,最后功成名就的人,前后差距最大的就是齐大柱,从一个淳安桑农到了十三太保,如果大家看过另一部大家经常一起推荐的剧《雍正王朝》也有这么一个人,那就是张五哥。他俩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蛮憨,但是重情义。做事情看似冲动,但都是有分寸,不作大死,虽然齐大柱差点被通倭给冤杀,但主要原因还是有人必须让他背锅。而且经一事,长一智,等成了老十三的时候,就没那么蛮憨了。他要是真的臭显摆起来,估计死了不知道多少万回了。

对标当前社会,其实,齐大柱以及他老婆也不会是普通人,有血性,敢争抢,但玩的套路,都是自己熟悉的,不会向马宁远和高翰文一样,拿圣贤理论和人家玩政治手段,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吧。齐大柱时刻知道自己能干啥,能抱上一棵大树,就抱一棵,从海瑞到胡宗宪再到七爷,敢于做事,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而不是去别人的bgm里去装逼,可能作为一个普通人,大多数人不会有他这样的运气,但普通人要想成功,齐大柱的方式,未尝不是一个很不错的模版。

大多数时候,活得最久,肯定不是最扎眼的那个人,甘心做配角,有时候也是一种智慧,让冲的最快的人去趟雷,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一帆风顺,跑的最快的,基本是死的最快的,比如海瑞之于王润莲,王润莲稳稳当当,也是干到了京官,比海瑞上天入地的,又死老婆又死孩子的强多了。

无论是谁,处于哪个年代,什么角色,都不能失去狼性。当然这并不是指装的和个狼一样,其实是白痴的那种。而是说,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处境,各种阶段,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对周围的环境,相关的人,自己可能要面对的处境,有高度敏感的自我感觉和机敏而迅速的应对。这个电视剧里,这点做得好人,比如海瑞,比如后期的冯保,比如杨金水,他们无不是在大势将尽之外,给自己保留了一丝丝微弱的可能性。人微言轻,的确左右不了局势,但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局势,也给自己保留了生机,人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付出的,金钱?女人?尊严?地位?生命?那要看你珍重什么,愿意用什么东西换什么东西。像何茂才那种大傻帽,满脑子都是把自己作死的鬼点子。学了一脑子僵硬的为官之道,自己总结了点官场哲学,就开始喝大茶了,放浪形骸了,开始耍官威,要尊重了,既看不清形势,也没做对选择,只能灭亡了。

支撑海瑞一直坚持下去的,是他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也许这在电视剧里可以解释的通,而且,从表面来看,也确实如此,但有几个点,希望斟酌一下,

第一,海瑞反朝廷却不反皇帝。

第二,海瑞知名大孝子人设,但对老婆孩子不管不问,围绕在他母亲身边,是不是做事情分不清重点,看不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第三,海瑞清贫,刚强,偏偏和做事圆滑,家庭条件优越的王润莲是至交好友,海瑞不贪污,不收常例,但王润莲可不是海瑞这样的人。

第四,海瑞倒严却不倒裕王一派。裕王一派从头到尾,一直在和严党斗争,一直在阻挠他们施政的方法,能把为国为民拿出来的时候,就拿出来说,拿不出来的时候,第一选择还是干严党,不管民众死活。

第五,海瑞不愿意生市长,反而愿意去严党老家当县长。到底是为了倒严,还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源很难说。如果当了市长,那他就是一名普通的市长,和大多数市长区别不大。但如果去了严党老家,那他还是政治斗争最前线的那杆枪,裕王那个小团体,肯定还会时常想到他。

第六,海瑞入京,先去六必居改扁,而且头头是道,没提前做功课,鬼都不信,真是那个年代最优秀的政治演员,始终就活在大明朝的前列腺上,前前后后,让大明朝政局为了他好潮好几次,自己也随之美名遍天下,步步高升。

海瑞是个天生没有政治资源的人,但会这一手刺激前列腺的高招,他不能随波逐流,他就像个精致的飞机杯一样,与众不同。最后上治安疏,那真是玩险的了,直接拿猛药刺激大明朝的G点,皇帝。

但海瑞要是真不站,就会在教俞的位置上退休拉到了,裕王用海瑞和严世蕃用高翰林,是一样的,调过来,是为自己集团办事的,结果,第一个回合,海瑞就把高给说服了,高就成了真不站队的人了,下场应该都看到了,就算海瑞说服高之前,高也是觉得自己是因为才华侧漏被重用的,丝毫没看到自己身上背的责任,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海瑞清楚,所以抓住严党的软肋猛锤,他自己是不是裕王这一派,自己说没用,要用行动说话。憋屈了一辈子了,自认为能力超群,有机会肯定要不遗余力的展示,他的确没有贪污腐败的动机,因为对他来说,只有证明了自己,将来才有无限可能,过来和稀泥只有死路一条。就算一分钱不贪污,但是想和稀泥,裕王就不会保他,别人想杀他,就像杀他前任一样简单。所以,他的命就是在裕王手里的,裕王认可了,他才会活,才会步步高升,裕王觉得他无能的时候,他会比严世蕃觉得高翰林无能的时候,下场还要惨。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海瑞算不算站队了?可能把他满嘴槽牙都打掉都不会承认,但事实胜于雄辩,他就是裕王一派在浙江最锋利的一把刀,降服高翰林,斩杀郑,何二人,把事情办成这样,绝对是人才中的人才啊,裕王做梦都要笑醒了。

10

大家好,我是寞子。

《大明王朝1566》导演张黎,作为历史正剧界的传奇人物,拍过许多不得不提的好剧。比如与《大明王朝》平分秋色的《走向共和》,9.0分的神剧《人间正道是沧桑》,8.3分的《四十九日祭》、《孔子春秋》。

剧情

其实一句话总结:聪明的嘉靖+背锅侠严嵩+明如镜的海瑞=嘉靖的权和利。

今天只分析下嘉靖同学吧!

嘉靖

明朝有16个皇帝,而嘉靖同学却以昏庸无能,忙于修道不理国事之名,排名第一。

可历史中的嘉靖真的昏庸无道吗?

嘉靖同学是明代唯一一位外藩入主皇帝的人

小提示:“外藩入主”就是说,上个皇帝死了,又没有儿子,只好把弟弟的儿子接进来当皇帝。

嘉靖同学,作为一个外地人能做到那把椅子上,并且能坐稳,你觉得他是没有能力呢?还是没有智慧呢?只要能坐到那把椅子上,没有不懂帝王之术的,(除了白痴)。

一、不轻易表态

嘉靖同学最大的特点:是永远躲在后边,掌控者朝堂的局势,我总是把严嵩或者陈洪推出去做挡箭牌,避免自己直接和大臣起冲突。为自己的以后就有用余地。

现实中很多时候的开会,领导其实心中早有数了,但是这话不能从他嘴里说出来。

二、领导的面子

嘉靖同学为了国库,提出了“关键是蚕丝,如何增加桑田,多产蚕丝。大家都说是个好主意,就定下浙江的“改稻为桑”

为了改稻为桑,严世蕃扒开了新安江的大堤,淹掉了一个半个县。几千人死亡、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嘉靖同学为了脸面,把严嵩父子叫过去臭骂了一顿,作为八十多岁的老人、二十多年的首辅,严嵩无奈的走在风雨中。他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明朝唯一能够呼风呼雨的就是皇上”

现实社会中是一样的,并不是你聪明领导就喜欢你,你得给足领导的面子,在职场中比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活的时间更长。

三、嘉靖同学的小纸条

一天,嘉靖给严嵩递了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宪似速,宜如何”。严嵩以为是说“胡宗宪官升的太快了,应该怎么办?”,可嘉靖的意思是“杨宜如何”。

现实中,领导这样说往往并不是征求你的意见,而是一种态度。必须跟上领导的节奏,顺着他的意思,否则下个被炒鱿鱼的就是你了。

欢迎大家下方留言,关注!说下你最喜欢剧中的哪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