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为什么现代作家写作条件好了,却再也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

为什么现代作家写作条件好了,却再也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

2020-08-05 10:02阅读(118)

为什么现代作家写作条件好了,却再也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不持久埋头在底层俯视“地狱”,怎能透视“三界”?自1949年至今,作家之多

1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不持久埋头在底层俯视“地狱”,怎能透视“三界”?自1949年至今,作家之多,多如牛毛,——而卓有成效、横空出世者不过“九牛一毛”罢了!

……陈忠实执笔穷及一生,只留下一部垫棺材底的巨著《白鹿原》;路遥以42岁韶华赌押以殉情,杜鹃啼血,脱颖而出《人生》与《平凡的世界》……等,其苦行僧自残式的砥砺,有几个中国作家敢匹敌?面对物欲横流、富人扎堆的美景,谁不怦然心动?有几人甘为夸父逐日的信徒?宝玉才情不输颦儿,衡文赋诗,何以贾府这个诞玉“臭皮囊”敌不过林妹妹?黛玉自幼丧母——历练了人生三个六月天之一:年幼丧父或母!由此,真切地研习了人世嘴脸,——文学,本质是人学,即人生。

试想,一篇作品而成名,以

后,贪恋“瘟柔富贵乡”,自然“江郎才尽”;而每遇底层路人,一概嗤之以鼻,大拽拽哪,却生怕人家认不得你是个“大作家”,由此,此后作品“写个鬼”,千篇一律,令人鸡皮疙瘩起满身,——不读则矣!这就是当下作品丧失震撼力的根源。

一地鸡毛。这是另一类震撼:鸡皮疙瘩!

2

现代震撼作品很多,比如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苍凉广阔深入心灵;比如金一南的长篇报告文学《苦难辉煌》,回望非凡的岁月,详解党存在发展得过程,特别客观振奋……因为现代媒体特别丰富,作品特别多,闪光的作品光芒倒是不容易被看见了。

3

个人觉得,可能是见识少了,闭门造车,自然难直击心灵。

现在作家写书,很多都是坐在家里去写,很少是说见到某现象,刺激了,意气风发写出来的。

首先,靠想像写出来的,与现实就有了距离。你看现在的电视剧,都是靠曲折的情节取胜,不是情就是爱,再不就坏人斗好人。说白了,就是将一群演员分成两组,变相地斗来斗去。看多了就会厌,根本没有半点接近观众的现实生活,完全天马行空,观众能怎么感动。

再者,现在是和平盛世,美好的事多于不好的事,即使有些不好的事情,也不好过分宣扬。所以作家也缺少感动人的事实作为素材。

社会上最感人的故事就是好人好事了,正能量嘛,但这些故事能有多深刻呢?最多就是引人围观而已,感动不深。

三者,现在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和以前任何年代都不相同,五光十色,作家迷了眼,很难从真实的身边事情中看透本质,从而勾画一部波澜壮阔的新现代生活史诗,现在的作家看不透现在大生活的本质,总结不出深刻的主题。

大都只能从侧面去描写局部事件,以偏很难概全,也不够深刻。没有代表时代性主题的书写,难出精品。

书写侧面一个点,往往只能引起一时轰动,热点过了也就过了,下一个热点一出现,上一个就会给人丢下。

只有是书写一个时代的代表作,让所有人想绕都绕不开的大事件才能让人深刻。如建国前,所以那时出现了鲁迅巴金老舍等大作家,他们的作品才能让人百读不厌。莫言都还是靠书写以前的大事件成功的。现在有什么避不开的时代性事件被书写出来了?暂时还很少。

四大名著基本都是一个大时代的总结,一个时代的缩影。

4

朋友,我不知道你读过曹禺先生的剧本《日出》没有,如果你没有读过,我建议你找来读一读,这部作品我每看一次,心灵都会感到极大的震撼。

1929年,曹禺开始构思《雷雨》,5年之后,他把稿子交给童年时朋友靳以,想发表在《文学季刊》上,可是,《文学季刊》主编并不看好这个剧本。一年之后,巴金任《文学季刊》编楫,一口气读完了这个剧本,决定立即发表。

《雷雨》的发表,给曹禺极大鼓舞,他决定写一部更好的剧本。为了体验生活,他和乞丐约好,向他们学数来宝,在呼啸的寒风中,他瑟瑟发抖地来到了约定地点,可是,这些叫花子却一个没来,于是,他找到叫花子住地。就在这时,一个侠客式人物蹿上来对他拳打脚踢,差点打瞎了他一只眼。原来,他出的钱太多,引起了这些人的怀疑,以为他是侦探一类的特务,所以就动手打了他。

伤势还没有完全好转,他又混进了三等妓院,亲眼目睹了下层妓女的悲惨生活。陈白露等高级交际花的灯红酒绿穷奢极欲,和底层如“小东西”及翠嘉之类妓女的悲惨生活,让他感到极大的震撼,于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走出他的笔尖,一幕幕惊心动魂的情节拨动了读者心弦。

试想,如果他不熟悉陈白露等人生活,他对底层人没有一点直观的印象,他能写出如此精典作品吗?

前些时候,我在写作训练营看过徐公一篇教写作的文章,我在下边留言,徐公回复说:技巧可学可练,思想高度不是能练出来的,要经过生活毒打……

作家,就像厨师,没有精湛的厨艺,做不出色味俱全的佳肴,反之,没有优质厨材,再好的厨艺,又怎能做好无米之炊呢?

这大概就是当代作家写不出传世之作的原因吧。

5

现代作家写作条件好了,震撼人心的作品缺少了,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过去毛主席时代,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接近人民大众,反映工农兵大众火热的干劲和精神,社会正气盛,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像《金光大道》等好作品迭出。而现在社会宣传以挣钱为目的,耐得住寂寞的作家也少了,深入生活也差了,好作品自然少了。二是现代社会可看的种类太多,看电视多了,看电影少了,看手机多了,看电视又少了,作家辛辛苦苦出版了一本书,销售量少得可怜,如此一折腾,肯定打击作家的积极性。

总括,就是这两大原因制的。

6

呆在空调房间里的作家是写不出来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就像长期坐办公室脱离群众、脱离现实的官员做不成成绩一样。


长期呆在空调房里写作的作家一般是指体制内、小有名气的作家,这些作家在成名前一般都会有一部或几部相对能拿出手的作品(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凭借着几部“尚可”的作品“谋”进了省市作协,并谋了一个省市作协副主席什么的职位当当,在这个职位上迎来送往,疏通关系,出席县市文学爱好者文艺讲座去好为人师、去炫耀自己曾经的“辉煌”等,这些活动耗费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时的他们心情是浮躁的、是爱慕虚荣的,而这正是文学创作的大忌


这些“端着铁饭碗的作家”也会下基础去体验生活,但这种体验生活的方式已经走了样。通常由一名权威或领导带队,呼啦啦几部车子,到达一个地方便被地方上热情的接待人员前呼后拥起来,只看好的不看差的,走马观花一番后便推杯换盏互相客套恭维;回到空调房间后,几个还记得作家书记员责职的人便写几篇“花样”文章交给各级文学刊物或报纸,一者美其名曰圆满完成下基层创作任务,二者又在刊物上再次露了脸,挣点稿费,可谓名利双收。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体制内的作家不再像柳青、路遥那样一沉到基层就是几个月或者好几年去真正地与抒写对象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也不会像陈忠实那样,为了避免干扰,为了更加贴近写作故事的氛围,创作《白鹿原》时一个人住进农村的老宅里,一住就是三四年。


他们走马观花写出来的应景文章又挤占宝贵的文学刊物空间,使文学爱好者的文章登上文学刊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此循环下去,怎么能有好的、震撼人心的作品问世?!


其实,当代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的原因很多,浏览其他网友帖子后,为了不与网友们的答案重复,这里仅补充上述文字。除此之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请网友们补充为盼为感!

7

为什么现代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

这个问题,原因可能有许多,任何问题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就像曹雪芹为什么会写出《红楼梦》。

但是,本着尊重问题,就这个问题,我还是简单的分析出了三点可能的原因。

第一,读者的原因。

1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要读一本书,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读到想读的书。然而,读者的认知,品味,和震撼点,随着自身水平的提升,品味也是水涨船高,要求也就高了。

就好比经常看笑话的人,笑点越来越高,越来越难被逗乐,所以,对笑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缺少发现震撼的眼睛。

我相信现在仍然有作者在默默付出,进行着惊世骇俗的作品,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作品,有多少人看过他获奖的作品呢?恐怕只有少数人。

现在票房几十亿的电影,比如《我不是药神》,《哪吒》,如果以小说的形式出现,能卖出一个亿吗?能不能成为震撼心灵的文学作品呢?

可能欣赏的方式也改变了,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灵,很难静下心来欣赏文学作品。

3文学素养水平

如果现在有一部著作,你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吗?

作者的作品,就像他在讲一个很长的故事,包罗万象,只有心灵相通,水平相差不是太大,才能听得懂。要不然,就成了对牛弹琴了。

第二,创作者原因

1 创作者的经历,阅历,铸就了自身的素材源泉。

古代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

在作者所处的环境,比如动荡的封建社会,但凡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就开始舞文浓墨,批判现实,反应现实,抒发情感,渴望并期望社会、国家改变,变得更好。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

另外就是作者自身的遭遇。司马迁仕途平坦,可谓半生顺利,不曾想因为一句话没说对,受了奇耻大辱的宫刑,终忍辱负重著成《史记》。

哪一个文学巨匠不是经历了大起大落,从顶端的上可九霄揽明月,到底层的潦倒新亭浊酒杯。经历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世沧桑,大彻大悟之后,怀着奉献之心,为世人现上一本经典。

2修为,修养,文学底蕴如虎添翼。

正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东西,拿什么创作。

就像现在有些人,想培养当众讲话的能力,当他特别胆子正的站在舞台中间,没词儿了,讲不出东西来。勇气可嘉,可是实力不允许他崭露头角。

著作经典的人,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读过万卷书的。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之前,读了许多的书,有些书是重读,有些书是新读,有的细读,有的粗读,有长篇小说,有中外读书。不仅如此,而且把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全读了。

生平多阅历,心中有丘壑。所有的素材烂熟于心之后,再经过艺术加工,最终呈现在作品当中。

3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司马迁受刑之后,在写给好友任安的信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所以,为了留一部巨作,就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自己,遇到千难险阻,也不会放弃。

王阳明,被贬龙场,偏远地区,始终没有放弃成为圣人的信念,终成大儒,圣人。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身患重病,老婆还递上一纸离婚书,这些都没有阻止这本书的出世。

4对社会的影响和思考。

震撼人心的东西,往往可以引起千万读者的共鸣,欣赏和思考。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被人们津津乐道,流传千古,不仅留给后世文学的粮食,还有对后世的影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至今都没有停止人们的思考。

有的拿来做管理,有的拿来学职场,有的拿来练文学,等等。

三、作品时机

太前卫的作品,看不懂。

经典的作品流传千古,是有人不遗余力的传,但是,在作品当时不一定受大众追捧,呈现不到大多数观众眼前,自然震撼不了你的心灵。

那些名著在它现世的时候,往往没有后世名气大。

你知道还有哪些原因,请指正交流[机智]


8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却再也见不到震撼人心的作品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分开来看。

我觉得现在还是有好的作品的,要看读者以什么标准衡量这个震撼人心。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作家在网络时代很出名,作品也广为流传,很多拍成了影视剧,我觉得好作品是有的,但也是存在你说的,条件好了,特别震撼人心的作品不多的情况,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1、写作其实门槛很高,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入生活的感悟,还要有直击心灵的冲击力。现在社会吸引人的作品多集中在视频类。真正搞文学创作的人不多,有也多是写些商业化的作品。

2、写作需要心静,但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心静是很难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包括作家,写网络小说,可能更加赚钱,不是说网络小说不好,而是值得记住和传颂的伟大作品不多。

3、互联网大潮之前,人们的媒体只有纸质的书籍,报纸,现在人人盯着手机,拿着ipad,很少有端起书本,认真看书的。写作也需要读者,没有读者就没有市场。市场经济,一切供需都是市场需求说了算,很多作家顺应读者习惯和喜好,写些大家爱看的网络小说,赚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4、震撼人心的作品,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也许若干年后再读今天的作品,也会有震撼人心的感觉。

9

作者本身没有经历过苦难(精神的肉体的苦难),是难以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的。

写出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的作者,或者自己亲身经历,或者亲眼目睹了那些苦难,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表达。

10

现代作家的写作条件确实好了。一般都衣食无忧,不用颠沛流离。更有专业的作家,基本生活国家给予保障,就是一心用于写作。条件这么好了,为什么写不出振撼人心的作品呢?

这要从两方面看。

从写作者这方面看:作家写作条件好了,但生活经历少了。现在社会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作家生活的圈子窄,生活经历经验很难十分丰富,直接导致作家视野狭窄,思考不深,格局不大。托尔斯泰自己当过兵,亲自建学校,办农庄,下地劳动,所以能写出《战争与和平》那样的巨著。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哪能有振撼人心的作品。

从读者方面看:现在各种媒体蜂拥而上,多种艺术形式各展其能,可供读者选择的很多,尤其是互联网,使许多人放下了厚厚的小说,捧起了手机,自然,有些能振撼人心的作品也就看不到。

还是有一些作家写出了一些好作品。如梁晓声的《人世间》,徐则臣的《北上,北上》等,都有很强的震撼力。尤其是一些年轻的作家,他们学历高,素质好,有现代意识国际视野,又热爱写作,也写出了不少好作品。还有数量庞大的网络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使网络小说成为当下十分重要的文学形式。

也有不少的作家意识到了生活经验的缺乏,开始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们不畏艰难,努力实践,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大地。同时勤奋创作,千锤百炼,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现代作家一定会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