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刘伯承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在长征途中从1935年1月开始,身为红军总参谋长的他一直担负为全军开道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史的奇迹!
1934年12月18日,离开江西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到达湖南黎平县,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放弃原先同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全军改道向西进入贵州,避开敌军的锋芒。与此同时,在苏区被撤销了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此时的红军虽说确定了西进贵州的战略意图,但是当前所面对的敌情仍然非常严重。从苏区一出来连续两个多月的行军作战,红军的行动路线始终在蒋介石的预料之中。红军刚刚走出黎平才50公里,敌军周浑元所部就进占了黎平,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合围而来的敌军更是多达30万人以上!
红军要想摆脱险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突破水流湍急、敌军重兵设防的乌江!刚刚官复原职、有过在川黔地区作战经验的刘伯承就领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为了鼓舞士气,毛主席说:“刘伯承这条独眼龙,定能想出渡过乌江的办法。”
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说法,渡过乌江必须有技术娴熟的船工驾驶大木船在大晴天才能成功。可是在当时,红军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沿江两岸的渡船和船工都被黔军搜罗走了,新年伊始的季节大雪纷飞,追击的敌军距离红军最近的不到100公里……
面对严峻的情况,可以想见当时矗立于乌江岸边的红军指战员的急迫!
指战员们经过商议,决定组织突击队乘坐木筏强渡,然后架设浮桥供大部队通过。没有渡船,就到附近的竹林中砍伐竹子扎木筏。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从两个渡口同时发起强渡乌江的战斗。数十只竹筏满载着红军战士同时下水,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对岸黔军密集的炮火开始强渡行动。
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红军强行登上对岸,不顾一切的向黔军阵地扑了过去。黔军士兵望着眼前寒风中湿淋淋的红军战士,顿时吓傻了眼,扔下枪掉头就跑。强渡乌江的战斗紧张而又顺利,仅仅两天功夫,两个军团就控制了对岸的江界河、茶山关两个渡口。
但是渡过去的红军毕竟是少数,如何能将主力部队的3万余人全部安全渡过去这才是最后的胜利。扎竹筏显然是不可能,担负突击任务的红军扎一个竹筏平均用时3个小时。唯一省时的办法就是架设浮桥。
不过问题又来了,水流湍急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没有成功架设过一座桥梁,而要在短时间内架设一道供3万人通行的浮桥,谈何容易?
在刘伯承指挥下,红军的工兵部队一个营又一个连在江界河渡口开始了架设浮桥行动。把三个大竹排重叠固定在一起组成一个门桥,总共做成了100多个。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放入江水中,同时用竹篾编成的粗绳连接,再把装入大石块的竹篓坠入江中用来固定每一节门桥。
36个小时后,一座横跨乌江两岸的浮桥就建成了,虽然被湍急的乌江水冲击的像蜈蚣一样摆来摆去,却始终垮不掉,承载着3万红军战士顺利通过了乌江。
乌江两岸的老百姓连同对岸的黔军士兵都被鬼斧神工般的红军惊呆了,以至于几十年后依然有当地人用惊愕的神情描述这个红军创造的神话场面!
作为红军强渡乌江作战的总指挥刘伯承激动的在江边走了好几个来回,嘴里不停的念叨:“红军里面有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