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国元帅刘伯承是我军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在长征途中从1935年1月开始,身为红军总参谋长的他一直担负为全军开道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一系列战争史的奇迹!

1934年12月18日,离开江西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到达湖南黎平县,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放弃原先同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全军改道向西进入贵州,避开敌军的锋芒。与此同时,在苏区被撤销了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岗位。

此时的红军虽说确定了西进贵州的战略意图,但是当前所面对的敌情仍然非常严重。从苏区一出来连续两个多月的行军作战,红军的行动路线始终在蒋介石的预料之中。红军刚刚走出黎平才50公里,敌军周浑元所部就进占了黎平,从四面八方向红军合围而来的敌军更是多达30万人以上!

红军要想摆脱险境,唯一的出路就是迅速突破水流湍急、敌军重兵设防的乌江!刚刚官复原职、有过在川黔地区作战经验的刘伯承就领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为了鼓舞士气,毛主席说:“刘伯承这条独眼龙,定能想出渡过乌江的办法。”

按照当地老百姓的说法,渡过乌江必须有技术娴熟的船工驾驶大木船在大晴天才能成功。可是在当时,红军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条件,沿江两岸的渡船和船工都被黔军搜罗走了,新年伊始的季节大雪纷飞,追击的敌军距离红军最近的不到100公里……

面对严峻的情况,可以想见当时矗立于乌江岸边的红军指战员的急迫!

指战员们经过商议,决定组织突击队乘坐木筏强渡,然后架设浮桥供大部队通过。没有渡船,就到附近的竹林中砍伐竹子扎木筏。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从两个渡口同时发起强渡乌江的战斗。数十只竹筏满载着红军战士同时下水,顶着凛冽的寒风冒着对岸黔军密集的炮火开始强渡行动。

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红军强行登上对岸,不顾一切的向黔军阵地扑了过去。黔军士兵望着眼前寒风中湿淋淋的红军战士,顿时吓傻了眼,扔下枪掉头就跑。强渡乌江的战斗紧张而又顺利,仅仅两天功夫,两个军团就控制了对岸的江界河、茶山关两个渡口。

但是渡过去的红军毕竟是少数,如何能将主力部队的3万余人全部安全渡过去这才是最后的胜利。扎竹筏显然是不可能,担负突击任务的红军扎一个竹筏平均用时3个小时。唯一省时的办法就是架设浮桥。

不过问题又来了,水流湍急的乌江自古以来就没有成功架设过一座桥梁,而要在短时间内架设一道供3万人通行的浮桥,谈何容易?

在刘伯承指挥下,红军的工兵部队一个营又一个连在江界河渡口开始了架设浮桥行动。把三个大竹排重叠固定在一起组成一个门桥,总共做成了100多个。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放入江水中,同时用竹篾编成的粗绳连接,再把装入大石块的竹篓坠入江中用来固定每一节门桥。

36个小时后,一座横跨乌江两岸的浮桥就建成了,虽然被湍急的乌江水冲击的像蜈蚣一样摆来摆去,却始终垮不掉,承载着3万红军战士顺利通过了乌江。

乌江两岸的老百姓连同对岸的黔军士兵都被鬼斧神工般的红军惊呆了,以至于几十年后依然有当地人用惊愕的神情描述这个红军创造的神话场面!

作为红军强渡乌江作战的总指挥刘伯承激动的在江边走了好几个来回,嘴里不停的念叨:“红军里面有神仙!”

最佳贡献者
2

1933年1月,我组织总负责人博古到达“红色之都”瑞金,两个月后,一位共产国际军事代表也后脚赶到,博古要求同志们一律称他为李德,有姓“李”的德国人之意。

随后博古主持召开会议,在会上,他向大家隆重推出李德,说他是共产国际派来驻我组织的军事顾问,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国际战士。

参加会议的领导,除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周恩来未到会,其余的包括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刘伯承等领导人一时颇感惊愕,大家看着这位从天上掉下来的军事顾问,都有些莫名其妙。博古的一句话,让谁也不清楚底细的李德成为了红军的指挥者。

在此后的近两年时间里,李德成为红军的“太上皇”,基本上说一不二,牢牢把握着红军的命运。但他让人难以恭维的指挥水平,却险些把红军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一直到遵义会议,主席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才挽救了组织,才让红军起死回生、走向光明。

1937年,在饱受磨难的长征中幸存下来的王稼祥去苏联治病,当见到组织驻共产国际的代表王明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质问:“共产国际是怎样决定派李德去中国的?在李德去中国前你和他谈了什么?为什么博古要完全依赖李德指挥军事工作”?

但王明的回答却让王稼祥大吃一惊,王明说共产国际从来没有派李德到中国去,他本人也没有对那个德国人做过什么指示,他只知道李德是苏军总参谋部派到中国去的,至于派他去中国干什么不清楚”。

吃惊之后的王稼祥听完勃然大怒,他认为这是王明为推卸责任而在编造谎言,因为王明当时是共产国际负责中国工作的执行委员,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一无所知?但如果真如王明所说,李德是苏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的,那他凭什么指挥中国工农红军?

关于李德在红军领导层的合法性,到现在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个主流的说法是:李德只不过是一个曾被苏军俘虏的普鲁士军队的下级军官,他来到中国根本不是共产国际派的,而是苏军总参谋部派到远东搞情报工作,后来到达上海时,遇到了正准备前往瑞金的博古,在博古的反复请求下,他化名李德来到瑞金,成为“共产国际军事代表”。

名不正,言不顺,没人知道底细的李德,却鬼使神差地成为了红军的国际军事代表,而他的存在,也有如敌人安插的“卧底”一样,险些让红军日暮途穷,濒临灭亡。

李德的到来,真的考验、磨练了红军,也付出了数万红军年轻鲜活生命的代价,李德执掌大权,组织既没有调查又没有研究讨论,仅仅凭着负责人的一句话,他就成为了红军的主宰者,看似难以想象,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3

抢自己儿媳妇被自己儿子割了鼻子而死的开国皇帝


西夏国主李元昊晚年虽然沉湎于酒色,但还没忘记出巡和狩猎。然而,身边出现的不是皇后妃子,而是没藏氏。他们的私通有了太子李谅祚的出世。李谅祚自幼被寄养在舅舅没藏讹庞的家中,公元1047年三月,由于没藏氏在香枕边的不停建议,没藏讹庞被元昊升任为国相,开始掌控国政大权。



李元昊在酒色中越陷越深,国事基本由没藏讹庞掌控。在没藏氏深得元昊宠爱时,又-场掺杂着政治因素的婚姻走进了元昊的生活,这场婚姻的女主角是元昊的儿媳没移氏。1047年五月,元昊被儿子宁令歌娶的妻子没移氏的美貌所迷,便将她纳为新后,没藏氏因此失势。元昊专门为没移氏在贺兰山修建离宫,日夜游宴作乐。



看到没藏氏被废,元昊依然沉湎酒色中,没藏讹庞从个人情感出发,要为妹妹的失宠报仇;从图谋大业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他篡权的绝好时机。没藏讹庞从西夏形势中嗅到了出击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对元昊来说,就是一种死亡气息的逼近,遗憾的是酒色之味影响到了他一贯敏锐的政治嗅觉,根本没有觉察到死亡气息的到来。一场宫廷政变即将发生。



1048年五月十五日晚,李元昊在皇宫内喝醉酒休息、没藏讹庞唆使宁令歌约好野利家族的浪烈等人潜人元昊的寝宫行刺,没想到浪烈未能得手,当场被杀。宁令歌在别人的怂恿下,慌乱之中割伤元昊的鼻子,仓皇逃往没藏讹庞的家中躲避。



没藏讹庞看到利用宁令歌诛杀元昊的计划没有得逞,便以弑君之罪杀了宁令歌和他的母亲野利氏,而元昊也因为伤势过重,流血过多而亡,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个因鼻子被割而身亡的君王。讽刺的是,西夏人俘虏他国士兵都是割鼻子的,现在李元昊自己也因为鼻子被割而死,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被妻子和妻舅合谋,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

4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想说的是雍正帝继位的事情。

雍正篡改了遗诏吗?有人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想把帝位传给十四皇子?禵。但是胤禛勾结当朝重臣隆科多,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了于字。这才夺得皇位的,但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当时清朝皇帝的遗诏是用满文书写的。而且要用满语宣读,所以将十改成于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汉字也不可能,因为那时的“于”的写法是“於”,于是简化以后的文字。而且清朝皇帝的儿子当时称为皇子。第几个儿子称为“皇某子”,这是规矩不能出错,如果真的将“十”改成了“於”字,就是“於四子”这在语法上讲不通。

据说,康熙遗诏中曾写有“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据史料记载也能找到康熙传位给胤禛的一些迹象;第一康熙曾说要选一个坚固可托之人做嗣予,胤禛性格刚毅,精明务实,手段也比较狠毒,有利于改革康熙朝后期弊政。第二康熙先是派胤禛代替他行祭天大典,又在弥留之际特将他召至畅春园,应该有特殊意义。第三据说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在胤禛即位时有言:“钦命予子缵续大统,实非梦想所期。”这说明雍正继位是康熙早就安排好的。

但是胤禛登基以后,就将在帝位争夺战中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隆科多处死,与此同时,康熙晚年的贴身侍卫赵昌也为雍正所杀。隆科多是朝廷重臣,康熙死时在其身边,而赵昌则常常传达康熙的命令,他们的被杀,又令雍正继承帝位之事更加扑朔迷离。

5

刘秀的大陨石术

刘秀被王莽四十万大军围困在昆阳城,此时刘秀手里只有两万兵。

一天夜里,正当城内人心惶惶,将领想要投降时,突然天降陨石,砸到了城外的军营,王莽的军队死伤无数,但是昆阳城却毫发无损。刘秀趁机出击,打得王莽的军队丢盔卸甲。并最终成为东汉开国皇帝

6

都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