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

2020-08-05 07:33阅读(87)

曹操送荀彧一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为何马上服毒自尽?:曹操这个人向来杀人不见血,尤其是对于三国时期所谓的名仕,曹操总是采取借刀杀人的办法,荀彧之死

1

曹操这个人向来杀人不见血,尤其是对于三国时期所谓的名仕,曹操总是采取借刀杀人的办法,荀彧之死就是这样!

题目中所说的曹操送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打开后说了一句:荀彧终无汉禄可食。然后荀彧便自杀了。这只是荀彧暴卒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从情理上说的过去,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

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荀彧自始至终认为自己为汉臣,所食汉禄。但是给他提供职位及发放俸禄的其实是曹操。而曹操以汉臣丞相自居,这时的荀彧从内心还勉强能够接受。

但是从曹操要称魏公的时候,事情就开始有了变化。曹操称魏公,加九锡,乘天子龙撵,假节,带斧钺。府门可以涂成红色,着装也可以是红色。这一切都是准天子的礼仪。这一切对于荀彧来说是接受不了的。

因此,在曹操被汉献帝敕封为魏公的时候,荀彧想要和曹操谈一谈,荀彧想劝曹操做一个重振汉室的忠臣,而不是一个谋臣篡位的奸臣。但是曹操没有给他机会: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议,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赍玺书犒军,饮飨礼毕,彧留请间。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寿春,

荀彧请求见曹操一面,曹操婉言拒绝了。其实这个时候两人都心知肚明。荀彧心中所想,曹操一清二楚。因此曹操是不想和荀彧面对面探讨这件事情而尴尬,因此曹操选择了回避!

曹操之所有后来给荀彧送去空食盒其实是给荀彧自己选择的机会,荀彧可以选择保全自己的名节,但是曹操控制下的汉室天下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荀彧也可以选择妥协,继续为曹操效命,但是应该尊曹操为魏王。

于是荀彧以自杀的形式向曹操表明自己的心志,意思很明显,即使拼了性命也不愿意和曹操同流合污,换句话说,在荀彧眼中,曹操是个奸臣!

曹操逼死荀彧是个双败的结果,以荀彧为首的文官系统认识到曹操的阴险,从此和曹操离心离德。而曹操也因为荀彧的死再也不敢在往前进一步。于是曹操选择了将改朝换代的任务交给下一代。

曹操死前将自己的谥号都想好了,他准备封自己为文王。谁知道后来曹丕称帝后把文帝的称号给了自己,把武帝的封号给了曹操。估计曹操泉下有知会被气的暴跳如雷。曹丕算是把黑锅甩给了曹操。

荀彧选择自杀其实是正确的,荀彧以实践证明,当时的所谓百官,几乎只有一个荀彧算是真正的忠臣。后期曹丕篡位,几乎没有一位大臣站出来说一句话。这就更证明了荀彧以死明志这种精神的可贵!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荀彧遍观天下,只有曹操能够平定天下,因此荀彧没有其他的选择,他只能选择去辅佐曹操,况且汉献帝还在曹操手中。但是曹操不满足于只当一个即将倾覆的汉朝的维护者,曹操要做的是取而代之。于是曹操用送空食盒的办法逼荀彧做出最终选择,荀彧没有妥协,以自杀的举动生生的打了曹操一巴掌。不就是一个官职而已,我荀彧所食为汉禄,无禄可食即使自杀也不吃你曹操赏赐的一口饭!这就是气节。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2

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最喜欢动不动杀人(纯属调侃),曹操既多疑又喜欢杀人,还爱打哑谜,多才多艺真不是盖的(纯属调侃)。

下面我们邀请几位受害人现身说法,说说自己是如何被曹操的哑谜整死的。

杨修,东汉末年大才子,不但文才了得,脑袋瓜也特灵光,一点就透,甚至不用点就透,还时刻不忘展现自己的小聪明。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提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别人看了很懵逼,不知所云,杨修见了也不给老板打招呼,就直接打开盒子吃了,还分给大家吃,人家将信将疑,不敢动嘴,杨修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合酥”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这是丞相的命令,大家尽管放心吃吧!

曹操听后,把杨修表扬了一顿,其实曹操或许只是心血来潮,随便写了三个字,未必是让大家分吃的意思,而且这个自作聪明的杨修也不请示汇报,仅靠自己的主观臆断就代替曹操做了处置,让他心里十分不满。

除了“一盒酥”,杨修和曹操还联袂为我们奉献了“阔”字门事件、“绝妙好辞”事件、“鸡肋”事件,杨修每次都妄自揣测领导意图,自作主张,甚至散播不利军心的消息,让曹操忍无可忍,也不打哑谜了,直接安插一个罪名,把杨修给斩了。

“空食盒”哑谜的受害人荀彧死的比杨修还悲催,裴松之注《三国志》讲过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唯一一个哑谜,荀彧自认为猜出了这个哑谜,然后很自觉地自杀了。

荀彧是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谋士,他不像杨修那样恃才傲物,而是为人深沉,能谋善断,堪称曹操的左膀右臂,曹操把他称作自己的“子房”,比喻成“汉初三杰”之一的军事家、谋略家张良,可见荀彧的才华。

可荀彧又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他认为曹操虽然是自己的上级却不是大老板,大老板是汉献帝,其他人都是臣子,曹操也不例外,他自己是以汉臣的身份效力曹操,目的是为了协助曹操匡扶汉室,不是让曹操当皇帝。

可曹操的想法就复杂了,他虽然到死也坚持着没有称帝,但一度有过准备,比如当年曹操想要称魏王,加九锡——这是人臣的极致,再也没有更高的规格待遇,下一步十有八九就是搞一个禅让仪式,把皇帝取而代之了。

曹操希望大家都支持他,配合他演一出戏,但令人失望的是,荀彧第一个带头反对,还给曹操讲了一番大道理,让曹操无言以对,但曹操内心已经对荀彧产生极大反感。

对曹操而言,杨修的错误并不严重,只是积少成多,让曹操忍不可忍才动手;但荀彧的错误却是路线错误和政治站位问题——就算你不赞成,憋着不说话就行,明摆着跟我唱反调,你到底是神马意思?性质太恶劣!

于是曹操决定再打一个哑谜,虽然曹操一生打过很多哑谜,但这个哑谜一定是水平最高的,因为以前的哑谜都是有字的,这回却只有一个道具,一个食盒。

荀彧收到曹操送来的食盒后打开一看,傻眼了:里面空空如也,啥也没有。

荀彧知道曹操喜欢打哑谜,但连个字都没有,毫无线索,到底是啥意思?

杨修虽然聪明,但对这种哑谜还真不一定能破解,荀彧苦思冥想后,终于悟出了他自认为的正确答案——盒内无食,请君自采(裁)。

完了,这不但要断了我的俸禄(食),还让我自杀(自裁)啊!

想来想去,荀彧觉得自己无路可走,只剩死路一条,竟然横下心来,服毒自尽了——又是一个自作主张的典型案例。

曹操打哑谜的故事是否属实,荀彧是否误解曹操的意思都很难说,但我认为这些故事很可能是陈寿在编《三国志》时采信的一些传闻,毕竟正史并非100%靠谱,就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些史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夹杂文学色彩在所难免,并不当妨碍曹操的雄才伟略和重大贡献。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3

荀彧被曹操视为子房,也就是说,他的重要程度对于曹操来说,就像张良对于刘邦来说一样,可见荀彧这个人在曹操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可以说荀彧为曹操平定天下,出谋划策,立下了汉马功劳,最后,曹操为何要置荀彧于死地呢?

这恐怕主要是因为政见不和吧,荀彧一直是视自己为大汉的臣子的,并且荀彧在辅佐曹操的时候也是以汉臣而自居的。

要知道当荀彧弃袁绍而去,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的力量并不大。但是,荀彧眼光十分的犀利,他看出曹操是可以成大事的人,所以,他极力的拥护曹操为汉家平定这个乱世江湖。

曹操之所以能战胜吕布,是因为用了荀彧的谋略。

曹操早期征战四野的时候,是荀彧用一己之力,为他守住了大本营,若是没有荀彧的鼎力相助,曹操早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山野之人了。

曹操人生最关键的一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官渡之战,还是因为荀彧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解曹操,这个仗一定要坚持打下去,并且荀彧很有把握的告诉曹操,最后的胜利终究会是你的。

虽说曹操当时对荀彧的话是半信半疑,但是,战果果然如荀彧所料,袁绍因为内部人不团结,纷纷弃袁绍而去,导致袁绍失败,曹操因为官渡之战名动天下。

还有贾诩,许攸等众多谋士全部都是许攸推荐给曹操的,把荀彧定位曹操账下第一功臣一点都不为过。

为什么到了后来,荀彧和曹操闹翻了呢?

这还要从曹操平定关中之后,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开始说起。

可以说在这时候,曹操在朝中的地位已经如同天子一般了。要知道曹操的这个公爵,是可以组建领导班子的,说他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一点都不为过。

曹操当然想当这个魏公了,他很想让荀彧带头来拥护他称魏公,毕竟荀彧的威望很高,影响力很大。

但是,荀彧是不同意曹操当魏公的,在他的心中曹操的这种行为和篡汉自立为王有什么区别呢?

荀彧不但不公开的承认曹操为公,而且他还到处说曹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被立为魏公。

若是真把曹操立为魏公,曹操肯定会被天下人所不齿的。

这些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当然不高兴了。

他没想到跟随他三十载的荀彧不但不成就他,反而还给他穿小鞋。

曹操彻底的怒了,他找了一个理由,把在朝中做高位的荀彧,给调离开去做监军了。

就是在这期间曹操给荀彧送了一个盒子,荀彧打开后却是空的,他猜想曹操可能是想让他闭口不言了。

荀彧明白了曹操有夺取天下,篡汉家江山的决心,所以,他打算以死来明志,我荀彧即使死也不会成全你曹操的。

荀彧的死,曹操应该也感觉到了很意外,因为他并没有说要杀荀彧呀。

曹操一直到死都没有称帝,这多少可能和荀彧的自杀有关吧,毕竟荀彧这个人在地下一直看着曹操呢,他好意思让旧友死不瞑目吗。

4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为此查阅了一些关于荀彧的史料。

对于题主所说的问题,史料是有记载的。《三国志·荀彧传》引注《魏氏春秋》曰: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这件事恐怕不假。

之所以出现这个情况,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在消灭异姓诸侯王后,为防止异姓诸侯王再起,在临终前与心腹大臣王陵、周勃、陈平等人举行了一次秘密盟会,君臣约定“非有功者不得为侯;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白马之誓“。之后汉朝历代都遵循着这一约定。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位魏公,加九锡。荀彧认为曹操代替汉室的意图已经显露,于是进谏,由此惹怒了曹操。

其二,建安元年(196年),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内部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不同意奉迎献帝,而荀彧力主奉迎天子,而且必须马上去做,否则以后再考虑就来不及了。

荀彧劝说曹操的理由,既有大义,更多的是从利益上来引诱曹操。

在这个时候,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不可能不清楚曹操究竟在想什么,更不会不清楚汉室名存实亡的命运不可改变啦。

荀彧之所以还辅佐曹操,无非两方面原因:

第一,尽量延续汉室的存在。荀彧背弃袁绍投奔曹操,事实上,他自己很清楚,曹操与袁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曹操更有能力成就大事。依附曹操就可以最大可能的维系汉室的存在,包括最后的劝谏,也是尽力而为而已,他清楚不会改变这一切。

第二,荀彧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无论献帝落在谁的手里,恐怕结局都是一样的。董卓、李傕、郭祀如此,杨奉、董承、韩暹如此,曹操、袁绍如此,就是刘备、孙权等等都会如此。曹丕称帝后,献帝成了山阳公,能够寿终正寝,恐怕也是最好的结果。

既然大势不可改变,荀彧的所作所为,不仅延续了汉室的寿命,为献帝寻找的最好的归宿,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荀彧有“荀令香”的美誉。

《襄阳记》记载,荀彧为人伟美而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到人家做客,离开三天后,坐过的地方还有香气。

荀彧并不喜好财物,所得赏赐尽皆分给族人。曹操一向主张俭朴,反对奢侈,但熏香是很名贵的物品,而荀彧却独爱之。

这就说明荀彧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就像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样。

最后,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声誉,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所具有的,世俗的人只可以望其项背,无法置评。

荀彧不希望一生维护汉室的声誉遭受诟病,又无法阻止曹操不臣之心,自尽是最好的选择,可谓死得其所。

曹操决心已定,既然不想食魏绿,那么汉禄也不必吃了。

这是唯一的结果,别无选择。

5

1,事情是这样的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天曹操得了两盒点心,觉得很好吃,于是让自己手下大将许褚给荀彧送一盒。许褚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杨修,杨修问:仲康你提着食盒干什么去?


许褚说:丞相让我给荀文若先生送点点心去。


杨修说:啥点心,我看看。


许褚给他打开了食盒,原来是燕地进贡给魏公曹操的酥饼,一盒两层,整齐排列。


杨修本是吃货,曾经吃过一次曹操的一盒酥点心,美味异常,这次又看到酥饼,顿觉舌下生津,于是撺掇许褚说:仲康,你吃过这种酥饼吗?


许褚摇头。


杨修说:我知道这种酥饼美味异常,不如这样你我分吃了上面这层,把下面这层酥饼送给荀先生,反正他也不知道丞相送给他多少酥饼,这种小事事后他也不会去查问的。


许褚想了想,说好吧。


于是两人找到一个僻静之地,分食了一层酥饼。


杨修吃了个多半饱,满意而去。

许褚提着食盒,越走越饿,杨修是个书生吃点东西就饱了,许褚不行啊,《三国志》上记载曰: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馀,腰大十围。


吃这点点心,简直连开胃都不够,没有解馋反而让许褚更饿了。


他躲到一个无人之所,打开食盒,看着点心发呆,心中暗想:要不,我再吃一块~


拿起一块点心一口吞下,然后很遗憾的发现自己还没尝出啥味道呢。于是又拿起一块,等许褚来到荀彧府上时,发现食盒里已经空空如野了。


他羞愧异常,也不进府,把食盒交个荀彧府上下人手里,只说是丞相赏给文若先生的,就脚步匆匆的逃也似的跑了。

过了几天许褚听说荀先生死了,小道消息说是喝药自杀,据说荀先生看了丞相给他的一盒点心,彻夜未眠,然后就死了。


许褚很惶恐,觉得是自己害死了荀先生,他去荀彧灵前磕了三个头,努力记住了灵位上的文字,心理暗暗说:荀先生我再不会把您的名字念成苟或了。


后来许褚还是忍不住把自己偷吃点心的事告诉了丞相,然后等着丞相的雷霆震怒,但是丞相什么也没说,拍拍他的肩膀说:德祖太聪明了,真的是太聪明了。


2,曹操的小情调


以上就是个故事,历史上这个食盒确实是曹操送给荀彧的,食盒里啥都没装。


荀彧看到食盒就明白了,就自杀了。

荀彧和曹操曾经是合作无间的搭档,就像刘邦和萧何,俩人的合作在官渡之战时达到巅峰。


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但是荀彧和萧何不同,荀彧是颍川大族出身,有理想有梦想,对汉朝复兴还有执念,所以曹操从魏公想晋封成魏王时,荀彧反对,认为不宜如此,曹操于是不高兴了,太祖心不能平。


但是如果大张旗鼓的和荀彧对着干,或者杀了他,曹操又不想。


荀彧主持内政这么多年,很多官员都是他举荐任职的,如果明火执仗的和荀彧闹翻,那必定牵扯过多,不如来点暗示,告诉荀彧我老曹不爽你了,给你两条路,死,然后家族荣宠不减,或者咱哥俩来个鱼死网破,然后你再死。


所以曹操才给他送了个空的食盒。


空食盒的意思来自《礼记》:士死曰不禄。


聪明人之间的较量往往不用说太多,曹操是聪明人荀彧也是,他一下就猜到曹操的意思,为了家族于是自杀。

他的侄子荀攸热烈拥护曹操晋封魏王,于是被封为魏国的尚书令,一个世家往往是这样,有人为了理想殉道,有人为了家族利益砥砺前行。


曹操玩这种小游戏很拿手,除了给荀彧送空食盒还给东吴大将太史慈送过当归:


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太史慈的老家是东莱人,属于曹操治下,曹操给人家送当归意思很明白,用一句歌词就是:

归来吧归来哦,浪迹天涯的游子


曹操还曾经撩过诸葛亮,很豪奢的给他送了五斤鸡舌香:


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汉末的制度是尚书含鸡舌香伏奏事,那就是告诉诸葛,来吧我这里给你准备了高官厚禄,但是可惜曹丞相的这两次暗送秋波,人家都没理他,秋波都成了菠菜了。


虽然曹操这种小情调撩敌人成功率不高,但是撩个小寡妇啥的成功率蛮高的,据说他在这方面收获颇丰。


======================

文:薛白袍


秦宜禄:我没死,我媳妇不是小寡妇。张飞:无耻啊。

6

荀彧曾被称为曹氏江山的头号大功臣,却在五十岁时服毒自尽(一说郁郁而亡),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听笔者娓娓道来!

荀彧是曹操同意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大功臣,为曹操屡出奇谋,曹操南征北战都是留下荀彧主内,总理各方事务,从未有失。吕布偷袭兖州时,荀彧更是以一己之力保住鄄城、东阿一线,使曹操得以卷土重来。荀彧还为曹操举荐过很多有名的人才,荀攸、郭嘉等人都是荀攸推荐给曹操的旷世之才。后来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关系很好
一直到曹操平定马超、韩遂后,称帝的野心日益膨胀,又因自己多年以来举着匡扶汉室的大旗拉拢人才,如果出尔反尔岂不失信于天下。这时董昭给曹操献计,让曹操效仿周文王,自己生前只称王不称帝,让他的儿子周武王称帝。这个提议深的曹操的欣赏,曹操随即让董昭牵头,荀彧担纲来推举自己晋爵魏公

董昭找到荀彧,提出了推举曹操的想法,荀彧马上就明白了董昭与曹操的计划,勃然大怒。《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中这样记载:“彧以为太祖(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授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当曹操知道这件事后,两人的关系就已经破裂了,荀彧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曹操的种种行为也颇为不齿,但他类似于愚忠的性格使他一直固守君臣之道,为曹操集团效忠。但在他眼中,曹操应该是匡扶汉室,以安天下的角色,而不是“借壳上市”,最后取而代之,董昭的一番话打破了他的幻想。

随后,荀彧被免去尚书令之职,同年,曹操攻打孙权,命荀彧以侍中的身份到合肥劳军,在寿春曹操大营中,荀彧本想和曹操解释一下之前的事情,可是刚要开口,曹操就拂袖而去了,根本不给荀彧说话的机会。

当天晚上,荀彧就收到了曹操送来的食盒,原本很激动的荀彧打开食盒后却发现食盒是空的。到这里史实的记载就很模糊了,如题所问,荀彧为什么打开食盒就服毒自尽了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不在食盒上,食盒最多算是一个诱因。(另有人说是后来曹操又给了荀彧一杯毒酒,年代久远无从考证。)

真正原因在于荀彧终于看清了曹操的嘴脸,这些年他帮助曹操南征北战,最后竟成了曹操篡汉的头号帮凶,荀彧非常后悔效忠了这样一个祸害天下的曹操。如果不是他对大汉的愚忠,他本应该在曹操杀害大学士边让及其家人时,在曹操屠杀徐州无辜百姓时,像陈宫、张邈、刘备一样弃曹操而去。

综上所述,了解了前因后果,荀彧的死也就并不意外了,并不是一个食盒逼死了荀彧,而是他看清自己走错了路,跟错了人。

7

据史料记载,曹操一生共做过三件“送物表心意”的“雅事”。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曹公闻其名,遣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第一件:曹操听说北海太史慈是青州名士、有大才,便以其家乡在自己辖区为由,将一封书信封存在木匣中,派人送给太史慈,但信中并无片言,只有封存的药材“当归”,意为希望其能加入到自己的麾下。

《抱朴子·外篇》记载:“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第二件:曹操为了招揽大才胡昭(字孔明),便给他送去“鸡舌香五斤”,按照汉末朝臣制度,意指“虚位以待”。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第三件:就是曹操与“吾之子房”荀彧关系决裂后,派人送给他一个空食盒。古人为官的俸禄,称为食禄,按《礼记》的说法,“士死曰不禄”。对此,在《通鉴考异》中叫 “隐诛”。显然,曹操想要荀彧死。而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荀彧又岂能不明白曹操的意图,只能无奈自杀。

至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杨修智解“一合酥”为“一人一口酥”、门上加“活”意为“阔”等事件,只不过是传闻轶事,并不一定符合历史事实。

那么,荀彧又是如何从曹操的“吾之子房”的亲密“君臣关系”,决裂到性命相逼的地步的?

决裂探源

当“衣带诏”事件泄露后,就算汉献帝苦苦哀求,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派人杀死。虽然,当时的“衣带诏”事件和伏皇后(名伏寿)并没有关系,但她却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与威胁。因此,她伙同父亲伏完(屯骑校尉、皇丈),欲密谋曹操,结果事败,全族被诛。

据《献帝春秋》、《后汉书》以及《曹瞒传》等史料记载,曹操为了试探荀彧究竟是“忠汉”还是“忠曹”,便命荀彧去杀伏皇后,实为让其纳“投名状”。结果荀彧提出:“将伏后送到邺城,再以曹操的女儿配献帝”。

虽然,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并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但二人亲密的“君臣关系”也就此破灭。后来,接任荀彧的尚书令华歆“勒兵入宫收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做了荀彧未做之事,最后成为了曹操的心腹重臣。

因此,可以说曹操让荀彧去杀伏皇后,而荀彧却没有做,应是曹操与荀彧关系决裂的主要源头或因素。

死因探源

据《献帝春秋》记载,荀彧卒于寿春后,有人告诉孙权,说曹操“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

显然,曹操逼死荀彧,与其没有交纳杀死伏皇后的“投名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也可能证明荀彧“忠汉”而非“忠曹”。

那么,就算如此,曹操为何一定要置荀彧于死地呢?

荀彧死时,曹操已有60岁,而思虑接班人的问题,也应该是他思考的首要内容。例如:当自己百年之后,如果儿子曹丕想代汉称帝,忠汉的荀彧这一关将很难通过。到时,儿子不能称帝事小,可能还会威胁到全族安危。

毕竟,荀彧的威望实在太高,不但为曹操制定了平定北方的战略蓝图和军事路线,而且还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最让人心惊的是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大量的人才,都是荀彧举荐典选出来的。而曹操之所以称荀彧为“吾之子房”,不就是因为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

因此,对于不能为自己所用的“王佐之才”荀彧,曹操只能杀之以绝后患,这也应该是荀彧之死的主要原因。

同时,曹操曾为郭嘉、典韦等麾下的死伤心痛哭过,并且还曾进行追封加爵,而唯独功勋卓著的荀彧却是个例外。由此不难看出,曹操和荀彧的关系不只是有了裂痕,而且已经恶化。

荀彧之死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为了除掉荀彧,又不想引起朝廷非议,这才以劳军为名,在征讨东吴孙权期间,命荀彧前往谯县劳军。当荀彧到达后,曹操便乘机将其留在军中,为掩世人耳目,并封其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之后,曹操与孙权对阵濡须,而荀彧也正好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修养。不久,曹操便暗中遣人给荀彧送去了食盒,当他打开发现其内空无一物时,便明白了曹操的心思,遂无奈服毒自尽(但多数人还是相信其“忧虑而死”的史料),时年五十岁,谥号敬侯。

次年,少了荀彧这个强大的反对者,曹操顺利进封魏公,朝中无一人提出非议。只是让人感到有点讽刺意味的是,第一个站出来劝进曹操称魏公的竟然是荀彧的侄子荀攸。

可见,无论是父子兄弟也好,还是君臣朋友也罢,只要出现意见分歧,就是关系出现“裂痕”的源头,倘若分歧足够影响双方的根本利益,也难免出现生死相搏的事件。最明显的当属帝位之争,那还有半点父子兄弟之情、朋友之谊、君臣之道。这也正应了那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图片来源网络

8

这事得从当年的杨修说起。



当年,曹操收到别人送来的一盒酥饼,拿起笔来,题了三个字“一合酥”。

杨修进来看到,就拿起来分给众人吃掉了。

曹操见责,杨修却说:我见丞相写下“一人一口酥”,所以奉丞相之命,给大家一人一口吃掉了。



曹操大笑,夸奖他才思敏捷,但心中十分厌恶。

杨修又扶助曹植争储,诡计百出,犯了曹操的大忌。

后来出征途中,杨修又卖弄他的鸡肋小聪明,被曹操抓住机会,把他杀掉了。



曹操深知,自己家族富贵安定,只是因为自已手握重兵,位高权重。一旦自己身死,若后人不能继续拥有高位和重权,必将被帝王所清算,全族性命堪忧。但自己身份若仅仅是做为辅臣,后代只能袭其爵位,而无法继承军政大权,那就太危险了。

所以,只有获得“王爵”,才能从法理上将自已的兵权和行政权全部沿继给后人。并为储君打下进退两便的基础,退则裂土分茅,进则位登九五之尊。



他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终身为汉臣。但他的后代都并不具备他的威望,智慧与才能。如果仅仅靠一个辅臣的身份,曹丕缺少威重,曹植缺少城府,曹彰缺少智谋,他们都没有足够的能力保住曹家的平安,必须更进一步。

于是,他说:“吾为文王”。文王为商臣,但武王则可伐纣而代之。

曹操就让自己的继承人曹丕做这个武王。

荀彧有自己的政治操守,他也是有政理想和底线的。他也只愿为汉臣,绝不背叛。但是,曹操活着的时候,两人同为汉臣,无论曹操多大的权力,他都可以接受。但曹操死了以后呢?

若曹操死后,他仍守汉臣之节,对曹丕篡汉自立而言,该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劲敌啊!



曹操的“魏王”之位,彼此间就已经摊牌了。彼此深知对方,所以曹操不能留他。

杨修的酥饼,荀彧的空盒。

空者,无物,不见容也。

盒者,何也。

空盒,即是“即不见容,何(盒)能留你”



荀彧高才,胜杨修十倍,岂能不知,于是自尽。

9

荀彧看到曹操所送来的礼物后选择了自尽,自然是因为看懂了曹操的意图,荀彧已经没有比自尽更好的办法了,于是选择了自尽。荀彧和曹操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时间局势的变化而变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合作共赢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董卓进京擅废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自此天下大乱,群雄皆起,割据一方。这时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荀彧,曹操一心欲在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天下,建不世之功,这时曹操的第一目的是以恢复汉室之名,招纳天下能人为已用,扫平动乱,谋得天下,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扫平动乱。而荀彧在乱世之中的人生目标是,我为汉臣,尽吾之所能扫平动乱,恢复汉室,而荀彧自己则终生为汉臣,荀彧的人生目标第一步的核心也是扫平动乱,这和曹操的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一个需要人才,一个需要主公,合作共赢。

二、敌对矛盾

经过二人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扫平动乱,天下基本安定,完成了第一目标。但是接下来二人的核心目的则不在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曹操想谋取汉室,荀彧想维护汉室,核心目的的不同导致二人矛盾不断升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不断的爆发,将之前合作时建立的良好关系消磨的殆尽,最后更是彻底撕破脸皮,走到了最后的一步。

荀彧身死的导火索

荀彧晚年和曹操的矛盾不断的爆发,而其中有两个导火索,直接的促使了荀彧的死亡。

一、荀彧反对曹操封魏王

曹操晚年,天下已经基本安定,曹操篡汉的野心也基本暴露出来,丞相之位已经无法满足曹操。于是曹操让汉献帝刘协加封自己为魏王,这触动了汉朝的根基,要知道当年汉高祖刘邦曾立下白马之约,非汉不王,曹操的封王等同于要谋逆,即便没有当时谋逆,下一步也是谋逆,曹操的这个行为直接的促极到了荀彧的底线,荀彧当然不肯,于是直接表示自己的反对态度,当然反对是无效的,而荀彧的这一行为也直接促极到了曹操的底线,因此对荀彧颇有微词。

二、荀彧阻止曹植擅闯白马道

曹操封魏王一事闹的双方不愉快,但是有人却很愉快,曹操的儿子曹植知道父亲被封为魏王之后,急忙的想要出宫,赶回自己的府中庆祝,这时为了早些能够回府就犯下了一个禁忌,也就是擅闯白马道,要知道白马道是只有天子才可以走的道,文武大臣们无论是多么的显赫是都不可以的,但是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又岂敢有人阻止呢!看门的侍卫被曹植呵斥几声便退下了。

这时荀彧出现了,呵斥了曹植的行为,并且说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一个称王一个擅闯白马道,均做不臣之事,而曹植碍于荀彧的身份又不敢过于放肆,但是曹植身为世子,做出的行为自然不好收回去,一个偏要过,一个偏不许,于是二人便僵持上了,这时曹操赶来了,直接给了曹植一个嘴巴子,呵到这是你的长辈,又是有功之臣岂敢放肆,曹植灰溜溜的走了,曹操又下令将守门的侍卫杀死,荀彧问道:“曹植犯的错为什么要将守门将士杀害?”,曹操答到:“若不是守门将士将门给打开了,世子又怎能犯错?”,荀彧冷笑着说道:“那在朝廷之中打开封王的大臣们是不是也应该杀掉”,这激起了曹操的杀心。

曹操送礼事件

此事过后,曹操越想越愤,对荀彧也是越来越失望,于是渐渐的起了杀心,一日,曹操派人送给了荀彧一个礼物,为一个装甜点的礼盒。荀彧结过这个礼盒打开一看发现是空的,荀彧顿时明白了曹操的意图,这是在告诉自己,“要你何用”,自己所食的汉室俸禄已经是空的了,是要自己去死了,荀彧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选,最后的归宿就是自尽,这样还能体面一些,于是便自尽了。

曹操荀彧有过友谊,有过信任,有过矛盾,有过决裂,最终这样的结局主要是二人的核心利益相反所致的,这也是必然结果,但是仍不失后人对二人的敬畏,因为这二人都是有些理想,并且坚定的向理想前行的人。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10

曹操送给荀彧空盒子,表面的意思是我曹操不养你了,不供给你饭吃了,你自谋生路去吧。

但实际上,这是曹操在委婉的劝荀彧自杀。这时候,荀彧如果听话,自己自杀的话,祸不及儿孙。如果荀彧不死,曹操就会用法律手段找他的把柄,到时候荀彧家族很可能就像孔融一家一样被满门抄斩。

好在荀彧服毒自杀了,他的儿子报丧给曹操以后,曹操厚葬了他。曹操让荀彧的儿子继承了他的爵位和俸禄。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曹操想称魏王,加九锡。结果遭到了荀彧的反对。荀彧一生跟着曹操,希望曹操扶汉室。从曹操称王开始,曹操就开始谋划让自己的子孙篡汉了。这时候荀彧反对,就是公开和曹操决裂。然而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荀彧又能到哪里去呢?去找孙权的话,孙权政权的法理更加薄弱。而刘备的能力是荀彧一直都看不上的。对于官位高到荀彧这种程度的人来说,政治生命的死亡,就宣告了自己生物生命的死亡。所以荀彧只有自杀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