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

2020-08-05 05:02阅读(97)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令她随儿子到封地免受残害?:#原创#刘邦即位之初,封了七位异性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藏荼

1

#原创#

刘邦即位之初,封了七位异性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藏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赐给他们丹书铁券,就是俗称的免死金牌。

刘邦还立下誓词: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意思就是:即使黄河细的像衣带,泰山平的像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恩泽延及后世子孙。

结果呢?刘邦根基一稳,立即清剿这些异性王。除了张耳和吴芮善终,因为他俩早在刘邦动手之前,就已经病死。其他的五位异性王都没好下场。

刘邦发的免死金牌自己都不兑现,立的誓词全当臭屁。那他给戚夫人发个免死金牌,在自己死后,对吕后能起一点毛线作用吗?

刘邦的八个儿子,除了后来继位的汉文帝刘恒,还有吕后养大的淮南王刘长,吕后没有下手,其他的六个儿子(包括吕后亲生的刘盈)可以说都是死在吕后的手上。

何况戚夫人生前夺尽吕后恩宠,关键是刘邦差点废了刘盈立刘如意,现在刘邦死了,吕后掌权,刘邦那些跟她没有冲突的儿子,吕后尚且不放过,何况戚夫人母子?

刘邦为汉王时,得定陶戚姬,戚姬能歌善舞,刘邦喜欢的不行,即便是行军也带上戚姬,戚姬生赵隐王如意。刘邦以为“如意类我”,吕后子刘盈仁弱,刘邦不喜,刘邦几次都想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

更要命的是,吕后年长色衰,连刘邦的面都很少见到,更加疏远了。而戚姬日夜啼?,欲立其子代太子。就是说戚姬天天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让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恨死戚夫人了!

有一次在朝堂上,刘邦又议此事,周昌死谏不能易储,周昌有点结巴,刘邦和众臣皆笑。事后,吕后很感激周昌。后来吕后又请留侯张良,还请动商山四皓力保刘盈。刘邦为了江山稳固,终于没废刘盈。

但刘邦也为刘如意打算了,他让周昌去赵国做赵王丞相,陪伴保护赵王刘如意。吕后感念周昌当年保刘盈之恩,就不会动赵王如意!

但吕后对戚夫人母子恨入骨髓,是不会放过他们的,先把戚夫人囚禁永巷。然后让使者去召赵王,使者连去几次都被周昌阻拦拒绝,周昌对使者说: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吕后大怒,命人先把赵相周昌召至长安,周吕不敢不来,然后又命人再召赵王如意。

惠帝刘盈仁慈,知道母后欲杀如意,亲自去灞上迎接如意,然后让如意一直寸步不离。吕后没机会下手。有一天,惠帝早起出射,因如意年幼,起不了那么早,吕后闻其独居,让人端了毒酒毒死刘如意。

如意死后,吕后命人断戚夫人手足,挖眼,烧耳,灌哑药,放在厕中,命曰:人彘。过了几天,还让惠帝刘盈来观人彘,惠帝得知是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赵王如意已经在封国了,吕后还不是把他召入京师毒死,戚夫人即便与如意同去赵国,又能如何?吕后手里是国家机器,有政权有军权,有生杀大权!

后来的两任赵王刘友,刘恢,也都没有好下场。最后吕后让代王刘恒出任赵王,刘恒谦恭辞谢:儿臣愿替母后戍边代国。吕后觉得刘恒有点傻气,放着富庶的赵国不去,愿守代国。吕后放过刘恒。

其实不光是吕后被骗了,连功臣派也认为刘恒老实懦弱。这些都是刘恒守愚藏拙,刘恒母子守得云开见日出,终于荣登大宝,开创一代盛世“文景之治”。

2

给免死金牌,管用吗?刘邦活着,刘邦就是戚夫人的免死金牌;刘邦死了,任何免死金牌都不管用,吕后想办谁就办谁!当初刘邦说过“非刘不王”,吕后不照样封自己兄弟们当王,陈平连个屁都不敢放!

刘邦也知道自己下线后,吕夫人肯定饶不了戚夫人,他把刘如意封王,而且把当初对吕夫人有重大恩情的周昌派过去当丞相,就是希望吕后看在周昌的面子上放过刘如意。可惜啊,戚夫人被囚禁永巷粮食加工厂不思悔改,还想唱歌让自己的儿子回来救自己,这不属于作死吗?被做成人彘也是自作自受了。

刘如意也是该死的命,谁让他是刘邦最喜欢的娃呢,当年还和现在的皇上争太子之位,再加上喜欢睡懒觉,被毒死也在情理之中了。

刘邦知道免死金牌救不了戚夫人,所以不会留什么金牌给戚夫人。一朝天子一朝臣,下代的统治者只要不承认免死金牌,免死金牌就是块烂铁,当初窦婴临死的时候还拿出了景帝的救命密旨呢,武帝还不是照样以密旨是假的推出去斩了?假如刘邦留下免死金牌,戚夫人拿出免死金牌,吕后说是假的,谁敢说是真的?!

留免死金牌没用,还浪费金子,所以刘邦就不留了呗。

喜欢的可以关注,一块聊聊有温度有意思有趣味的历史。

3

刘邦晚年,汉朝朝堂上最大的政治事件,是戚夫人和吕后的夺嫡之争。刘邦和戚夫人,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皇太子。但是由于朝臣们的反对,以及吕后的运作,最终刘邦改立太子的想法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戚夫人和刘如意在太子之争中落败,刘邦去世以后,两人的命运也都捏在了吕后手中。吕后是何等人也,对于自己的政敌向来是心狠手辣。

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将戚夫人打入冷宫。此后,吕后毒杀了刘如意,而且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最终,戚夫人和刘如意都惨死于吕后之手。刘邦和吕后夫妻一场,自然知道吕后的为人。刘邦肯定也知道,吕后会在自己去世以后,找戚夫人和刘如意算账。

刘邦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之后,便开始担心戚夫人与刘如意的命运。刘邦曾经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史称:

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却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刘邦在赵尧的建议下,让周昌担任赵国的丞相,希望周昌能够保全戚夫人母子。史称:

“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便开始打击戚夫人母子。周昌曾经挫败了吕后的阴谋,暂时保全了赵王刘如意。史称: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吕后想到了先把周昌招入长安的办法。周昌被征召以后,年幼的赵王刘如意失去了主心骨。吕后再一次征召之时,刘如意离开了赵国,来到了长安。刘如意来到长安之后,很快便被吕后毒杀。吕后杀死刘如意之后,接着又将戚夫人做成人彘。戚夫人受到百般侮辱之后,屈辱地死去。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一个免死金牌,或者让戚夫人到赵国跟随刘如意呢?这样不是能够更直接地保护戚夫人母子吗?

说到免死金牌,我们并不陌生。免死金牌的源头也可以追溯到刘邦。汉朝建立以后,刘邦为了褒奖功臣们,给予韩信、萧何等人丹书铁券。这便是免死金牌的源头。既然刘邦可以给功臣们丹书铁券,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和刘如意也颁发一个呢?

当时的丹书铁券,只是一种荣誉上的褒奖,并不具备免罪或者免死的功能。魏晋南北朝以后,丹书铁券逐渐具备了免死或者是免罪的功能。汉朝以后,不少皇帝会颁发丹书铁券,或为褒奖其功劳,或为其免罪免死。当时,刘邦都没有赋予这块铁券,免死或者是免罪的功能,又怎么会拿这个当成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护身符呢?

有时候我们也会戏称,免死金牌实际上就是找死金牌。如果一个人的功劳大到可以免死,基本上也就离死不远了。能够获得免死金牌的人,大多都是功高震主之人。这样的人对于皇帝来说,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即使当时皇帝颁发免死金牌,后来也会以各种理由收回金牌。免死金牌极少,能够起到免死的效果。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也曾经颁发给功臣们免死金牌。但是一点都没有耽误朱元璋诛杀功臣。即使,刘邦颁发给戚夫人一张具有免死功能的免死金牌。吕后也会想尽各种办法,收回这张金牌,或者让这张金牌失去应有的功效。以吕后的政治才能,一张小小的免死金牌,怎么可能阻碍其杀死戚夫人的决心?

当掌权者想杀掉某个人的时候,再多免死金牌也无济于事。更何况刘邦时代,只有丹书铁券一说,根本没有免死金牌的说法。刘邦又怎么能颁给戚夫人一张免死金牌呢。

既然刘邦不能颁给戚夫人免死金牌,那又为什么不让戚夫人离开长安,跟着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呢。在汉代,只有一种人能够来到儿子的封国,那就是王太后。也就是说,只有当皇帝去世以后,妃子才有可能来到儿子的封国。刘邦虽然出身于草根。但是却非常看重传统礼法。刘邦去世之前,不可能将戚夫人送到赵国。即使刘邦想把戚夫人送到赵国,也会遭到朝臣们的反对。通过史书,我们也没有发现刘邦临死之前下令,让戚夫人在自己死后回到赵国。我们只见到,刘邦临死之前,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可能刘邦认为,为赵王刘如意安排一个强相,已经足以保全戚夫人母子安全。所以在临死之前,没有打破常规,将戚夫人送到赵国。

让我看来,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在夺嫡失败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刘邦活着的时候。吕后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有再多怨恨也只能克制。一旦刘邦去世,吕后便会大权在握。吕后的政治才能不亚于刘邦,处理政治问题的手段比刘邦还要高明。无论刘邦生前为欺负人准备地多么完备,吕后都有办法予以破除。就算刘邦给了戚夫人免死金牌,也无法阻止吕后才杀戚夫人母子。即使刘邦生前将戚夫人送到赵国,吕后也会想尽各种办法将戚夫人母子骗到长安。

总地来说,刘邦是一个遵循规矩的人,他不敢打破某些常规或者传统。但是吕后不一样,她不是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刘邦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大臣们的反对,始终不敢废掉刘盈。刘邦也没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提前将戚夫人送到赵国。但是吕后不一样,吕后不仅敢废立太子,还敢废杀皇帝。刘邦死前,曾经定立“非刘不王”的白马盟誓。刘邦去世以后,吕后照样封吕氏为王。刘邦的白马盟誓几乎没有阻碍吕后的步伐。白马盟誓天下皆知,都无法限制吕后,更不用说免死金牌。

都说刘邦残忍,我却觉得刘邦并不残忍,吕后才叫真的残忍。吕后想杀之人,没有她杀不成的,也没有她不敢杀之人。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大肆屠杀刘邦的儿子和孙子。吕后屠杀刘邦的子孙后代之时,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即使戚夫人在赵国,又能躲得过吕后的屠刀吗?

戚夫人在刘邦面前撒撒娇还可以,政治才能远远比不上吕后。刘邦去世也基本上意味着戚夫人和刘如意命不久矣。其实刘邦要为戚夫人的死负一定责任,刘邦给了戚夫人希望,掀起了夺嫡之争,最终却没有废除太子。刘邦没有废除太子刘盈,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悲惨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4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券”它起源于刘邦,它最早的特权并不是免罪或者免死,只是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的一种凭证,唐朝时才有了免死特权,当时即便它有免死特权也不管用,你看刘邦封的七个异性王都有免死金牌,但是被杀死了四个,还有三个死的早,明朝的免死金牌更是成了催命符。

刘邦是汉王的时候 ,纳戚姬为妃,十分的的宠爱,后有了个儿子,取名刘如意,也是喜爱的不得了,这时候的吕后,人老珠黄,失宠了,吕后也就挣个眼,闭个眼,算了,那个男人不好色。

可是戚夫人非得寸进尺,不断的像刘邦吹枕边风,想叫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枕边风吃多了,刘邦也感觉太子懦弱,不像自己,于是便有了废除太子,另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下吕后怒了,失宠也就罢了,还想把我儿子的太子之位给夺走,门也没有,戚夫人和吕后两人的仇恨从这一刻也就结下了。

戚夫人其实从想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因为这已经变成了一场政治势利的对抗。就个人能力戚夫人也是无法和吕后相比的。

当刘邦把废除太子,另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刚说出来,就遭到多数大臣的一致反对,吕后的哥哥吕泽的部下如陈郗,丁幅等人,吕后的妹夫樊哙,萧何,王陵,还有太子刘盈的老师叔孙通以死相谏,御使大夫周昌更是以“不奉召”相抗,张良帮吕后出谋划策,请出了负有盛名的“商山四老”。刘邦一看,也无可奈何的对戚夫人说“太子羽丰,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了”。

这时候的戚夫人除了哭,没有什么好的对策。而吕后从刘邦起义开始,就跟着刘邦颠沛流离,而吕后家族更是无条件的支持刘邦,而吕后还被项羽捉到,当了两年人质。并在刘邦外出征战的时候,说是太子监国,其实就是吕后当家,并帮助刘邦消除了韩信和彭越,和大臣的关系也很融洽,和萧何合计杀害了韩信,在周昌为太子之位据理力争时,可以下跪拜谢,并向张良问计,请出了刘邦都请不出的“商山四皓”,展现出了自己成熟的政治能力和手段。

戚夫人的愚蠢和无知,导致了自己和儿子的悲剧。

人们都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另立太子不行,还不趁着刘邦在,向吕后低个头,认个错,刘邦死后不久,吕后就把戚夫人打入冷宫,叫她不停的捣米,这时候的戚夫人你就低调点吧,可能时间久了,吕后也就淡忘了,可是她还嘚瑟,做个一首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据说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有文字记载最早的五言诗,戚夫人的文学造诣和成就确实很高,不过却把儿子带到了深渊,吕后听说后,大怒,心想“你不说,我还差点忘了你还有个儿子,你还盼望着儿子来救你,那就把你儿子杀了,斩草除根”。

于是吕后便召刘如意入宫,但是召了三次,都被周昌顶了回来,于是吕后先把周昌召回,然后召刘如意入宫,不过在刘如意入宫后,得到刘盈的保护,吕后就在有一次,刘盈单独出去的时候,毒杀了刘如意,并把戚夫人手脚砍断,眼睛剜除,薰坏耳朵,毒哑喉咙,做成“人彘”,把戚夫人扔在猪圈里。

有人说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免死金牌有用吗?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券”它起源于刘邦,它最早的特权并不是免罪或者免死,只是一种加官进爵封侯的一种凭证,唐朝时才有了免死特权,当时即便它有免死特权也不管用,你看刘邦封的七个异性王都有免死金牌,但是被杀死了四个,还有三个死的早,明朝的免死金牌更是成了催命符。

还有人说为什么不让她到儿子的封地,到封地有用吗?儿子刘如意不是也被害死了吗,再看看刘邦其他被封王的儿子,他们都在封地,不也是被吕后杀害或者排挤掉了吗?刘邦还说过“非刘不王,非功不侯”,但是吕家人不都是封王,封侯了吗?

所以说,刘邦给戚夫人什么都不好使,随儿子去了封地,也是惨死的结果,因为从个人能力,政治水平,君臣关系,家族势利,个人影响力都不是吕后的对手,两人不在一个水平,说到家就是戚夫人的实力不行。

5

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者让随儿子到封地居住免受残害?那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这样做了也无济于事,救不了她的小命。

说句不好听的免死金牌这种东西,当权者承认,你就是免死金牌,不承认,它就是废铜烂铁,在刘邦死后,吕后成了大汉朝的实际当家人 ,假如刘邦真的给了戚夫人这种东西,你认为她会承认它的作用吗?好像刘邦还真给了韩信一块吧,结果呢?不照样被吕后给杀了。

同样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戚夫人母子还在大汉帝国的地界,那么就没有吕后这个掌权人行使权力够不到的,所以戚夫人即使随着儿子到了封地也是没用的,她儿子赵王刘如意倒是倒了封地了,结果呢,不还是被召回来了然后被毒死。

如果戚夫人真的够聪明,她就应该在刘邦死后尽量的低调隐忍,在吕后发配她去冷宫捣米的时候,她如果能俯下身段认真工作,把自己变成个小透明的存在,时间久了,吕后没准真把她忘了,她还可能留得性命。

但是她呢?高调的不得了,还唱了一首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母,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拼命的刷存在感,并且做着希望儿子回来救她的美梦。结果就是提醒对方不要忘了连她的儿子一块杀了。

所谓的天作孽,犹可存,自作孽,不可活,大概说的就是她了,当然如果她真的有政治头脑,大概也不会吹枕边风撺掇着刘邦换太子招来吕后的恨意了。

6

免死金牌,又称为丹书铁券,为汉高祖刘邦首创,赐予开国有功之臣。具体什么样子呢?皇帝命人在生铁铸成的圈,在凸面阴刻受赐人相关信息,包括名字、功勋、可免的罪责及次数,以及赐予的时间,最后用丹砂填满。然后,对半劈开,等于是一式两份,由皇帝、受赐人持有。

丹书铁券一般都包含了这句,“除谋逆不宥”。意思是说对于谋逆罪,是不饶恕的。可见,所谓的“可免罪责及次数”的时效性,常常由皇帝把握。这个“裁判”的尺度,可大可小,可松可紧。当年,刘邦逐一除掉韩信、英布、彭越等异姓王时,丹书铁券上的信誓旦旦,还言犹在耳。

(丹书铁券)

这便不难明白,给戚夫人免死金牌,一点用都没有,“解释权”最终归于刘邦的继任者吕后(吕雉)。之所以出现“人彘”的悲剧,更多的是戚夫人自己“作死”。

吕氏一家因躲避仇家,前往沛县,擅长看相的吕公,将吕雉下嫁给了还是泗水亭长的刘邦。婚后不久,刘邦即干起了“造反”的勾当,家里一摊子都丢给了吕雉。身为千金小姐的吕雉,吃了不少苦头,过着贫困的物质生活不说,还得面临嫂子的挤兑,连个哭诉的人都没有。但其秉承“嫁鸡随鸡”, 尽力维系着这个家庭。

好不容易熬到刘邦成为汉中王,以为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又碰上楚汉之争,吕雉当了项羽当了两年多的人质。可以想象在此期间,不安、焦虑的心情,吕雉多么渴望丈夫能在身边,有个人可以分担,安慰那颗不安的心。

(吕雉)

等到吕雉万万没有想到,长期的异地分居,刘邦身边早已经有了别人。这个来自定陶的戚夫人,属于艺术工作者,擅长“翘袖折腰”之舞,颇为妖娆,非常合刘邦的“胃口”,比起吕雉更有“女人味”。由此,决定了戚夫人的“顺位”比吕雉更靠前,成为了刘邦的宠妾。

但戚夫人觉得还不够,自己当皇后无望,毕竟吕雉才是刘邦明媒正娶的正妻。“天下父母心”,戚夫人开始为自己的儿子打算起来,说白了,也是为自己打算。于是,常常劝说刘邦改立太子,伴随的是一出与自己相称的“梨花带雨”。

《史记》是这么记载的:戚姬幸,常从上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从刘邦给戚夫人之子取名“如意”以及说“如意类我”,说明了戚夫人有这个实力;而刘邦也被说动了,动了废黜刘盈太子之位的心思。只不过,在吕后几次三番的请求下,张良出了请“商山四皓”的点子,才打消了刘邦更换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

戚夫人“鸠占鹊巢”,抢走了丈夫的宠爱不说,现在还怂恿着废掉自己的儿子,这种极其“不安分”的想法,极大激怒了吕雉在动荡环境之中,发展出来的非理性病态心理。刘邦深知吕雉的为人,特意在临终之前,选择了御史大夫周昌,出任代国的丞相,以此保全刘如意。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连吕雉、太子以及满朝文武都忌惮三分。

刘邦死后不久,根据汉代藩王就藩的制度,刘如意在周昌的保护下,前往封地;而母亲戚夫人留在了长安。因为刘邦当初担心藩王羽翼丰满、对抗中央,作出规定:藩王的母亲必须留在长安,不能随儿子到封地去。很明显,是作为人质扣压。

独自留在长安的戚夫人,不久后,便被被吕后囚禁在永巷。戚夫人在屋檐下选择低头,向吕后服软,或许能在劳动中过完余生而保全性命。但是戚夫人不,唱出了“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此举立马激怒了,因嫉妒而将近病态心理的吕后。

(戚夫人)

先是,吕雉将戚夫人“宝贝儿子”召到长安,趁着刘盈不注意,毒死了刘如意;接着命人砍断戚夫人的手和脚,挖了她的眼睛,熏聋了双耳,灌下哑药。(《史记》记载: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这才平息多年来,一直忍受的委屈。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7

相反,给了的话,会『弄巧成拙』。可叹戚夫人的智商太低,在刘邦死后,并有『审时度勢』作出正确的抉择。不懂得学会低头,不懂得如何明哲保身?所以,酿成了人间悲剧。

8

对戚夫人而言,最有用的“免死金牌”就是刘邦本身。只要刘邦不死,戚夫人就不会有事;只要刘邦驾崩,戚夫人就会一命呜呼。

至于说让戚夫人到自己儿子的封地去,可以免受残害,那就更是“痴心妄想”。

【戚夫人】

戚夫人与赵如意之死:

戚夫人是定陶人,很受刘邦的宠爱,刘邦与戚夫人生有一子,就是赵王刘如意。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在刘邦下葬不久尸骨未寒之际,太后吕雉便急不可耐的对刘邦生前的宠妃戚夫人举起了屠刀。

吕雉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剃光了她的头发、戴上刑具、穿上囚服,并命令她做苦力。然后吕雉又派遣使者到赵王刘如意的封地去召见刘如意,想将戚夫人母子二人一同残害。

【吕雉】

赵国宰相周昌对使者说:“高帝(指刘邦)生前将赵王嘱托给我,如今赵王年幼,我听说太后怨恨戚夫人,想把赵王召去一起杀害,我不能让赵王去。”吕雉派遣去召见刘如意的使者三次都没能成功。

吕雉对周昌的行为大为愤怒,便派人先将周昌召来。赵王刘如意缺少了周昌的保护,吕雉很容易的把他骗到了长安。

公元前194年,吕雉命人把毒药喂给赵王刘如意喝,毒死了刘如意。随后,吕雉又让人将戚夫人的手脚砍断,眼睛挖掉,用药熏耳,又逼迫她喝哑药,让她住厕所,并称戚夫人为“人彘”。不久,戚夫人便一命呜呼了。

吕雉与戚夫人的矛盾可不只是简单的两个女人争宠,而是更高层次的争夺未来帝位的矛盾。

吕雉之所以非要置戚夫人于死地,可不仅仅只是两个女人之间简单的“争夫”矛盾,更多的是吕雉的儿子与戚夫人的儿子之间争夺太子之位的矛盾。

据史料记载,刘邦宠爱戚夫人,也就爱屋及乌的喜爱刘如意,由于刘如意又非常的像自己,于是就有了废掉太子改立刘如意为新太子的打算。刘邦的想法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只能暂时搁置起来。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乱,此时刘邦有病在身,便想让太子领兵攻打英布。但软弱的太子通过传话的方式让吕雉到刘邦面前哭诉,拒绝了领兵出征。刘邦对太子的软弱表现很是不满,说道:“我本来应该想到这个小子没有能力,还是我自己去吧。”

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

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病情越来越重,就越想废掉太子改立刘如意为新太子。张良、萧何、叔叔通等很多大臣都反对刘邦废太子,刘邦知道群臣心向太子,只能放弃。

刘邦想把赵王刘如意立为新太子的打算,严重威胁到了吕雉的核心利益,必然促使吕雉与戚夫人之间水火不容,吕雉对戚夫人也变得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对吕雉而言,戚夫人母子二人必须要杀掉,至于何时动手,那就看刘邦什么时候驾崩了。刘邦驾崩之时,就是戚夫人母子二人落难之时。


刘邦生前早已看清吕雉会对戚夫人下毒手,同时会霸占大汉江山,在最后时刻做出布局,但时日不多的刘邦未能跑赢时间,吕雉野心得逞。

以刘邦的谋略,改立太子的决定不单单只是针对太子,更多的是针对吕雉。

吕雉陪同刘邦打天下一步步走过来,拥有太多的权利和野心。人心隔肚皮,刘邦明白,这个自己的枕边人会在自己死后,霸占大汉江山。得到权力的吕雉会让刘邦的太子成为傀儡,捎带着也不会放过戚夫人母子。

病重的刘邦决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砍掉”太后吕雉的野心。

刘邦一方面派遣曾有恩于吕雉的周昌来做赵王刘如意的宰相,从而保护刘如意的安全。另一方面,秘密派遣陈平周勃杀掉与吕雉有勾结的樊哙,掌握军权,来制衡吕雉,避免未来吕雉把持朝政。

但刘邦最后输在了时间上,在刘邦驾崩后,陈平、周勃放过了樊哙。吕雉由于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外加自己儿子是太子,成功把持了大汉朝政。

吕雉做为大汉“女一号”,权倾朝野,杀害戚夫人母子简单的易如反掌。

面对霸道的吕雉,除了刘邦,神仙也救不了戚夫人母子二人。

  • 戚夫人母子的死是个悲剧,对于吕雉同样是个悲剧。由于吕雉在杀死戚夫人的手法上过于残忍,导致吕雉的儿子始终对吕雉的残暴表示不满,继承皇位后相当抵制,最后英年早逝。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

免死金牌,又称作“丹书铁券”,始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刘邦曾将它赐给一些功臣名将,以作笼络人心之用,咱们比较熟悉的有淮阴侯韩信。



但其实最早的丹书铁券是没有免死特权的,直到南北朝时期,这个铁券才被赋予了免死的特权,只不过是有次数限制的。不然汉初那些被赋予丹书铁券的人,该被杀的依然没能逃过。

功臣尚且是如此命运,何况是戚夫人,一个小小的后妃,既没有军功,又没有功于社稷的贡献,刘邦也不会贸然赏赐这个铁券,否则朝臣必会不服,间接会引发朝廷动荡。



戚夫人是汉高祖的宠妃,育有一子,赵王刘如意,母子俩都深受刘邦的喜爱。而戚夫人母子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吕后母子的地位,甚至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险些被废。

在这样的情况下,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是无法调和的,即便刘邦真的冒群臣之大不违,赐给戚夫人具有免死作用的金牌,吕后上位后,依然多的是方法折磨她,金牌能保她一次两次,能否保她千次万次,能挡明刀,却无法抗住暗箭。



所以,戚夫人母子如果当初能像薄姬母子那般低调,亦或是可以更果断更狠心夺下太子之位,这样才可能避免最糟糕的结果。

10

该来的总会来,跑是跑不掉的。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戚夫人是吕后要动的人,在刘邦已经驾崩的情况下,甭管是免死金牌还是其他的,都保不住戚夫人,毕竟大权在吕后的手里。

刘邦不是不想保她,而是真的顾及不到身后事

历史上的王朝中,皇帝偏宠妃子的情况不是一朝独有,大部分都存在这个情况,毕竟年轻貌美的妃子,是极其容易得到帝王宠信的,戚夫人就是如此。

作为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为刘邦生下了赵王刘如意,而刘如意的存在也是戚夫人与吕后关系势如水火的重要一环,戚夫人当时得宠,这本身已经让吕后不舒服,而最让吕后不可容忍的,就是刘邦有意向换太子。


当时,刘邦有意向让刘如意取代吕后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对于古代王朝而言,太子是一国之储君、未来的皇帝,如果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成了太子,那么吕后之后的日子,会特别不好过,这个事也是戚夫人被吕后清算的十分凄惨的重要原因。

因为有大臣极力反对,使得刘邦替换太子一事作罢,刘邦也想到了以后,戚夫人母子可能会被清算,那么如问题中所提到的,若是给戚夫人免死金牌,或者让他跟着儿子去封地保命,是否能行呢?

吕后想处理戚夫人的想法是很坚定的,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大权在握,戚夫人压根儿逃不掉,免死金牌对于吕后这位当权者来说,没什么用,而最后戚夫人的下场也不是直接被杀,而是被吕后折磨的无比凄惨。至于随着刘如意去封地,也保不住命,刘如意本人最后也是被吕后从封地弄回了京城,然后杀了。


从刘邦驾崩的那一刻起,吕后就开始清算了,戚夫人跑是跑不掉的,她也没能力去抗衡吕后的权势。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