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金融政策的实施目的是延缓危机的到来,或者是将危机的影响程度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或者有些国家的经济学界还提倡更多的硬着陆,而不是软着陆,而另一些国家比较喜欢软着陆,通过延长萧条时间来减缓萧条的影响。美联储防范过很多次,华尔街也想避免经济周期的发生。但是这个世界,有些事类似于自然规律,事缓则圆,也可以事急从权。但不可能一点事都没有。就好像有天晴就有下雨,有黑夜就有白天。你不能指望每天阳光明媚。
早期的美国经济周期,也就是“繁荣-衰退”普遍认为起源于美国的金融行业,也就是商业银行。也就是1个半世纪前,美国有很多的银行,这些银行当然前提是民营的,他们大量的吸收储蓄,为什么吸收储蓄?当然是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放贷赚取差价。就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这些银行都出现了活期存款过高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挪走了资金去房贷,金库里面没有足够的钱去兑付所有存款人。由于存款人不会集中来提走资金,所以相安无事。可是,有一天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好,有可能就是赶巧,一大堆人来到银行门口,说我要提走我的活期存款。这个时候就有银行被挤兑倒闭。而倒闭之后清算债权和债务,可能还无法清偿所有存款人。这种事件多了,就形成了恐慌。很多人一听到哪家银行支付异常,这家银行门口就会排队。而这种行为,加速了更多的银行被挤兑,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周而复始的恐慌,其实就是起源于人的行为偏差。情绪是会蔓延,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很多国家认为金融危机到来第一点:商业银行,大,而不能倒了。如果一家银行倒闭,那么就会影响其他存款人的信心,他们会去自己存款的银行挤兑。
为了应对挤兑,于是就有了地方联储行。这些联储行做法很简单,各家小银行将钱存在联储行,如果发生挤兑,联储行的职员第一时间押运钱币往这家银行敢,那时候的原则就是,所有联储行和其下属商业银行的距离不超过一天的火车。这样一个电话,金币就在路上,银行可以先用盘库等行为拖住储户。
问题解决了吗?没有解决,各地的联储银行突然发现,周期只是被延长了。有时候联储银行一天要应付多个银行的挤兑。这实在是吃不消。这个时候,华尔街开始崭露头角。就是利弗莫尔《大作手回忆录》写的那个年代,美股一个投机倒把,全民炒股的年代。华尔街诞生了原生力量,一个是摩根财团,其整合了爱迪生公司,也就是现在的通用电气,奠定了这家公司百年辉煌的基础,也拥有雄厚的金融业为后盾。另一个是洛克菲勒财团。通过石油贸易,也就是普及汽车和煤油灯的业务,开始迅速壮大,并开始通过并购试图垄断整个石油贸易。
好在,这两个财团不对付。他们在华尔街明争暗斗很多年。但是华尔街有钱,这是事实,摩根和洛克菲勒富可敌国。于是各地联储行通过合纵连横各种博弈。最终所有的地方联储银行都存钱到纽约联储行。如果商业银行有事,那么地方的联储银行去救命,如果地方的联储银行还有事。那么纽约的联储银行去救命。实际上,这等同于将华尔街和商业银行的利益进行了捆绑。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1907年,又一次集中的紧缩来临,所有的银行发现,市场上资金太少,没有钱给储户,各种挤兑盛行。史称“1907大恐慌”。起因就是一次对铜股票的坐庄行为失败,纽约第三大信托瞬间倒闭,人们担心纽约华尔街可能要流动性危机,而纽约联储行又关系到美国全国的流动性,于是恐慌迅速蔓延,危机持续了三周。
JP摩根也算是一战定乾坤,自掏腰包,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并且开始说服其他财团。并利用自己旗下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大型经纪公司,来提振市场信心。
死对头洛克菲勒在这件事上,没有和摩根唱对台戏,洛克菲勒对国家城市银行投入了1000万美元(当时美元值钱),并打电话给美联社经理,告诉他自己会用财富的半壁江山来保护金融业。
这事,就这么了了。但是,习惯养成了。“繁荣-衰退”循环继续,而且摩根和洛克菲勒立马发现,他们虽然可以在商界腾挪自如,但是却不得不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危机一旦来临,他们就要表现出一种兜底状态。金融业贪婪的本性,是一定会伸手要钱,在存亡的时刻。如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于是,1914年,这对冤家一起推动了美联储的形成。无非,是将责任推给一个机构。这就是现在美联储的早期形态。一部分权力来自华尔街,另一部分权力来自美国政府。救市不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吗?华尔街推得干干净净,然后,转头又开始大肆投机,扩张信贷。
直到,1929大萧条。当时的错觉是,美国人民已经战胜了周期,当时的真相是,周期永远在,只要你有银行在吸纳资金。你就要承受这个问题。因为你无法遏制金融业对于利润的贪婪,这种贪婪是资本主义本质的特征。你若救了金融行业的银行,他们就扩大规模,更多的投机,如果你不救,他们倒下的时候就会蒸发一大批普通人的存款。
接下来,美国人开始看到了这个本质。但是解决方法寥寥。第一个办法,就是分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家。这样商业银行不会去冒险,老老实实吸收存款保护存款人的安全。投资银行该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这似乎是个好办法。但其实这个办法最终在2000年以后被废止。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让前五大投行都哭出声来。为什么要废止分业?本身就是因为投资银行的风险过于放大,而美国经济,逐渐从银行提供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变为了股市和债市提供资金的直接融资的模式。也就是说,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分出来,结果最终成为了当年商业银行的角色,他们的连锁反应甚至比商业银行还要大。比如次贷危机就是如此。谁也没想到,次级债会如此多层嵌套和包装。所以,商业银行独立规避风险的做法,反而助长了投行的无限扩张,金融业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老路。
第二个办法,就是硬着陆。头着地,撞一下又何妨?如果危机必然要来,那么就拉长牛市,缩短熊市,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之后继续上路。代表人物就是里根,在1980年代先拉高利率,最高甚至突破20%,这种紧缩做法是毁灭性的,然后再逐步回血。
第三个办法,就是宽松。这个办法属于有毒做法,但是美国相对于日本和欧盟,这方面还略微好一点,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尼克松宽松,把布雷顿森林体系给毁了,小布什的宽松,最终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格林斯潘前脚演讲“非理性繁荣”,后脚造了2000年科网大泡沫。然后,格林斯潘在退休的时候老老实实的说了句“我错了”。宽松从来没有治愈过美国经济,但是美国经济因此,而延长了牛市,缩短了熊市。
所有的方法,无论是金融分业限制监管,还是宽松和硬着陆,其核心都是认为金融周期无法避免,分业监管,比如奥巴马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比如1933年《银行法》,这是堵,硬着陆和宽松,则是疏。所以你不用指望美国经济周期会消失,他一定会来,但是总体上你现在的感觉是,美国市场熊短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