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时在董卓身边的还有袁氏家族成员,袁绍兄弟还是依然选择讨伐董卓,最终导致了袁绍的叔叔袁隗、兄弟袁基被杀。

袁绍逃往冀州,董卓原本想通缉袁绍。有很多人劝董卓:“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董卓因此就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给他邟乡侯的爵位。

袁绍兄弟很有可能因此认为董卓不会杀害袁隗等人,当然这里也许有些侥幸的心理在里面。

董卓想废掉弘农王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袁绍是持反对态度,而袁绍的叔叔袁隗则是持同意的态度。这其实就是袁氏家族产生了分歧。当然也不排除家族为了利益和自保,采用在两面下注的策略。

袁氏一族和那些门阀世家一样,都是以家族做为一个整体。以家族为支撑,就会比个人更好地获得资源,从而积累自己家族的资本。家族的资本提上来了,那么个人的资本也就跟着上来了。

袁氏一族通过累世公卿,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袁绍的叔叔袁隗在朝中任职,在袁氏家族积累的资本里面,只是占到很小的一份儿份额!袁氏家族更大的资本其实还是在朝廷之外、京师之外!

家族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和朝廷一样,也会在利益之间做出取舍。不管是袁绍和袁隗产生了分歧,还是出于策略两面下注,总有一方会因此而成为牺牲品。

处于董卓身边的袁隗,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活动能力了。处于外围的袁绍兄弟,由此掌握了决定家族命运的主动权。

袁绍的叔叔袁隗等人的被杀,对于袁氏一族来说,损失并不是很大!

恰恰相反,袁隗等人的被杀,反而把所有的力量都重新整合到了袁绍兄弟身上了!

袁氏一族的势力大损,是因为袁绍和袁术两人纷争导致的。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最佳贡献者
2

事实上,这就是袁绍一手策划的阴谋,袁绍这盘棋下得是相当大,不仅将自已的整个家族卷入,而且还成为东汉帝国的掘墓人

袁绍是老袁家第七代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说袁绍杰出,是因为他除了有一个好出身(出身在四世三公的袁家)外,袁绍是袁家第七代人中长得最帅的,和最有才能的。

出身、相貌、才能,袁绍全占了,这不得不说袁绍天生就是含着金钥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袁绍由于家族名声和自身才能,20岁就开始做官,出任濮阳县长,随后不久,由于党锢之祸辞官隐居在洛阳。

袁绍在洛阳隐居期间,大肆结交党人,进行地下政治活动,但却不应征朝廷的征僻,结果引起了宦官的警觉,当时袁绍的叔叔袁隗还在朝中担任太傅,袁隗担心袁绍的行为会引发宦官对袁氏家族的迫害,因此袁隗严历斥责袁绍,但是袁绍根本不听,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袁绍就在计划着自已的阴谋,根本就没有将袁氏家族当回事。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被迫解除党锢,袁绍觉得时机成熟,接受大将军何进的征召,成为何进的幕僚。

袁绍给何进出了什么主意?

1、杀尽宦官;

2、召外军进京。

袁绍执意挑起外戚何进与宦官的矛盾,导致何进与宦官发生杀戮,首先是何进杀了蹇硕,接着何进又被十常侍为首的宦官杀死,然后袁绍与袁术两兄弟带领人马杀尽了朝廷的所有宦官,于是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在争斗中双双灭亡。

外戚和宦官都灭亡了,那朝廷权力谁来掌管,当然是以袁绍为首的士族阶级来掌管,这就是袁绍的惊天阴谋,可惜袁绍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董卓这个袁氏故吏,居然不按常理出牌,居然不屈从于自已,而是靠武力夺取了京城的控制权。

于是袁绍开始反对董卓,袁绍反对董卓不是因为他为了拯救东汉,而是因为董卓抢了袁绍的胜利果实。

再说一说当时袁家在朝廷的情况。

袁绍进入何进大将军府2年后,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的中军校尉,之后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地区的行政一把手,有兵权和行政权,如果不是因为袁绍家的名声和背景,也不会升官升得如此之快了,在当时的社会做官靠的就是名声、家世和才能。

袁术是袁绍的弟弟,区别就是袁术是嫡子,就是正妻生的儿子,而袁绍是庶子,是小妾生的,袁术也因为家世背景在朝廷做官,官至虎贲中郎将,相当于中央警备团团长,有兵权有实权,袁术除了才能和长相比袁绍低一些外,其出身甚至比袁绍还要好。

其实袁绍和袁术还有一个亲哥哥叫袁基,袁基也是嫡子,而且是嫡长子,按继承制来说,袁基才是袁家第七代的家族长,这个袁基一直比较低调,当时在朝中官至太仆,太仆是九卿之一,掌管皇帝的车马,算是个闲职。

袁基、袁绍、袁术三兄弟的父亲是袁逢,早早就去世了,他们有个叔叔叫袁隗,题目中应该是笔误,当时袁隗在朝中官至太傅,为三公之一,太傅原本是皇帝的老师,大将军何进掌权时,袁隗与何进一起掌管尚书台,在朝中算是实权派人物。

董卓作乱时,袁绍与袁术两兄弟逃出京城,随后组织了反董联军,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在京城的袁氏一族的安全,是有着深层次的目的的。

1、政治目的。

董卓以一军阀进京乱政,引起天下共愤,只要打着反对董卓的旗号,就能赢得政治上的名声和支持,事实上袁绍和袁术兄弟,正是通过打着反对董卓的旗号,赢得了天下的名声和大量的支持,但实际上啥事没干,讨伐董卓时是孙坚和曹操发兵攻打的,袁家兄弟都没有出手。

2、家族目的。

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在袁基活着时,是不可做袁家的家主的,只有袁基这个嫡长子死了,袁绍才有机会 ,而袁术也是这样认为的,在这一点上,袁绍和袁术两兄弟有着共同的目的,因此根本不顾他们的亲大哥袁基的性命。

而袁隗是袁绍与袁术的叔叔,是他们的长辈,是当朝太傅,如果袁绍或袁术想在家族出头,自已做主的话,袁隗也不能活,因为袁家第六代人中,只剩下袁隗了,袁绍早在隐居洛阳的时候,就坑过自已的叔叔袁隗,现在只不过又坑了一次。

绍与袁术扯起反对董卓的大旗时,绝对是没有顾及过袁氏一族在朝中的安危,完全顾及的是自已的利益,是自已如何才能夺取天下的利益,至于大家族的利益,袁绍和袁术早就抛到脑后去了。

虽然东汉末年是士族政治,世家大族都是以家族利益为根本,但是家族内部由于争权夺利,从而损害整个大家族的利益这种事,时有发生,家族内部为了争夺继承权自相残杀的情节,与皇帝家儿子们争夺皇位的残酷是一样的。

当在朝中的袁家族人被团灭后,袁绍和袁术自然就成为整个家族中的首领,然后再由袁绍和袁术争夺领导权,事实上兄弟两人就是这么干的,袁绍和袁术虽为亲兄弟,却联合外人互相厮杀,这不是争权夺利又是什么呢?至于家族利益,在袁绍和袁术的面前,不过是为了个人利益可以牺牲的利益而已。

3

我们评价一个君主,往往以“雄才大略”做为标准。有些人有大略而无雄才,有些人有雄才而无大略,最终就只能成为一方诸侯级别的人物。

袁绍就是这样,他有雄才,少大略。

如果仅论智谋的话,袁绍这个人的头脑可不简单。汉末三分时代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小瞧,不要以为袁绍败给了曹操,就觉得他水平很一般。那就错了,以袁绍的谋略,把咱们普通人卖到索马里去那是很轻松惬意的事情。

咱们今天就通过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这件事,来分析分析袁绍的布局。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国政紊乱,陷入衰微。汉灵帝比较宠信他身边的“十常侍”,这些宦官们就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胡作非为,残害忠良,鱼肉百姓,激起了“黄巾之乱”。

忠直之士不懈于内,经过多年的征杀,黄巾军主力被消灭得差不多了,但国家却被折腾得奄奄一息,汉灵帝也心力憔悴,撒手归西。

汉灵帝死后,太子刘辨既位。国舅何进成为了大将军掌握了兵权,当时袁绍任职司隶校尉,他去见何进,认为阉宦掌权,对何太后不利,袁绍劝说诛杀“十常侍”,武力夺取朝政大权。

那么,具体是怎么个做法呢?袁绍建议“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要发动天下手握兵权之人进京勤王。

这确实是个馊主意,本来很好解决的事情,这么一搞,局面就复杂了。英雄聚会,各怀一心,客人好请难打发,谁又对权力和利益不眼热呢?

曹操认为,要除阉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栽上罪名,再派几个派出所干警去捆回来干掉就行了,没必要大张旗鼓,反而更容易露馅。

但何进决定按袁绍的方法来,曹操无奈,“乱天下者,必进也。”

袁绍是智谋不够吗?当然不是,袁绍本来就需要的是一个乱局。

消息不知怎么就走漏了,宦官就设下了圈套,何进受太后召见入宫,被阉宦杀害。在宫外等候的袁绍、曹操又率兵冲进宫去,把宦官们杀了个精光。

这么一来,朝廷的权力中枢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真空,需要有人填补。朝廷中袁氏一系人物众多,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袁绍又有诛杀权宦的大功,这样的局势对袁绍是十分有利的。

大家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袁绍屡屡劝说何进诛杀宦官,还建议召天下英雄勤王。可以想想,是谁把消息泄露给宫中太监们的。

袁绍算计得精明,没想到董卓比他下手更快,出招更狠,提前一步行动,掌握了朝局。尽收何进之军,又另立新君,袁绍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计划失败的袁绍与董卓翻了脸,离京而去。开始谋划反击。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回到家乡招兵买马,矫诏天下诸侯勤王。袁绍看到机会来了,率领人马与曹操会合。

此时的京城中,袁傀仍为司徒,位高却权卑,在朝中任职的族人众多。袁绍这么一来,董卓为防止他们内应,就大肆捕拿杀害,袁氏族中精英被诛杀殆尽。

袁绍并没有投鼠忌器,而是坚决要兴兵勤王。朝中袁氏人员虽多,却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也起不到里应外合的作用。如果袁绍事成,驱走董卓,这些人能支持袁绍登上高位,但也会分散他的权力。毕竟,无论威望还是位份,袁绍还并不是一枝独秀。

这些在朝中的袁氏族人多是辈分更高,官职更大,他们被杀,朝廷内外地位和威望最高的就成了袁绍了,而各地的族人也会以他马首是瞻。

袁绍利用了家族的名望,却害了族人的性命。

和袁绍能有所竞争的还有个袁术,这厮自高自大,依仗自己为嫡出,瞧不起袁绍。袁绍也很清楚袁术的心思,就安排他掌握盟军后勤粮草。利用袁术牵制住众诸侯,却把恶名推给袁术,让众人对袁术仇恨鄙视。

所以说,袁绍还是非常狡猾的,脑袋瓜子转得滴溜溜,谋划阴深,机关算尽。

但袁绍这个人,有雄才,无大略。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但对大局势总是误判,策略失当。而他手下的谋士们,如郭图、沮授、田丰、许攸等也大多数是这种人,贪小失大,没有郭嘉、荀彧、程昱这类胸怀四海的大战略家。

比起曹操来,袁绍差得是一个境界,一种格局,一腔囊括天下的雄烈猛志。

4

袁绍说:“袁魁是谁?我不认识,他灭不灭们关我鸟事。”

袁术说:“袁魁是谁?我不认识,能帮助我当皇帝吗?”

袁魁说:“你俩是谁?我活着的时候你俩连骨头渣都没了。”

当时被杀的是袁绍袁术的叔叔袁隗【kuí】,不是袁魁。

东汉时期,汝南袁氏和华阴杨氏是当时唯二的四世三公之家,家族枝属、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高祖父袁安为汉章帝时司徒、曾祖父袁敞为汉安帝时司空、祖父袁汤为汉桓帝时太尉、其父袁逢为汉献帝时司空、其叔父袁隗为汉献帝时司徒。家族四代中出了五位担任三公职位的人,可谓簪缨世胄。

到了袁绍、袁术这一代,家族势力达到鼎峰。东汉末期军阀割据,袁绍统一冀州,袁术霸占扬州,天下九州袁家占其二。

但是正如题中所说,袁绍袁术起兵反董卓之时,朝中尚有袁家之人,袁绍袁术不怕董卓以袁家之人要挟吗?

袁绍袁术起兵之时,留在长安城内的袁家只有袁绍袁术的叔叔袁隗和袁术的弟弟袁基。董卓怕袁隗袁基和袁绍袁术内外勾结,于是在袁绍袁术起兵之时,将留在长安的袁氏族人全部斩杀。

这件事看起来是袁绍袁术因一私之利不顾家族命运,但是将这件事放到东汉末年的大背景下就很好理解了。

东汉中后期,士族门阀逐渐兴起,但除了像华阴杨氏、汝南袁氏这样的数百年豪族,大多士族政治话语权还是比较少的。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动乱军阀割据,各士族谨遵“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投资理念。像后期诸葛家族、司马家族,四方投资,各强势政权中都有其身影。最后无论天下归谁,这些士族总能占据一席之地,对于家族来说都是胜利。

袁氏家族虽然号称四世三公,但是在朝廷里面仍然不属于强势的一方,在乱世之中,更多的体现在荣誉上的,而不是实权上。

当时朝廷最为强势的肯定是董卓。袁氏一族留人在都城,一是为了董卓,如果董卓最后胜利了,袁氏可以凭借留在都城的族人获得利益;二是因为皇帝还在,虽然皇帝是个傀儡,但是名义上天下还是刘家的,作为四世三公的家族如果全都跑了,道义上说不过去。

可惜袁氏千算万算,没有算到董卓不按规矩出牌。出生于羌地的董卓自幼尚武好斗,对于这些儒家的道义并不看重,你反我我就灭你族。因此袁氏家族受到了打击。

5

不反董卓,屈服或者投靠董卓,是对袁氏四世经营的摧毁性破。

袁氏灭门,是意外。

袁家被灭门,是个意外,董卓之残忍,对天下所有人都无所顾忌。管你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照杀不误。

投靠董卓,失人心

董卓是西凉人,生性残忍,嗜杀。这个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摧毁了汉室江山的暴徒,袁绍和袁术如果屈服投靠了,让天下人怎么看,让士大夫们怎么评论?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

比如周毖、伍琼、何颙等人都是名士,就是因为袁绍硬气,才佩服佩服,暗地里偷偷给袁绍传递情报,替他说好话。

袁绍袁术其人

袁家四世三公,袁绍虽然是庶出,但是长得英俊威武,而且礼贤下士,特别受到士大夫们的信任和亲睐。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

再看袁术,袁术也不是普通人。

以侠气闻。

袁术的特点是豪迈讲义气,可见也是一个深受士大夫们欣赏的贵公子。

袁绍袁术这两兄弟,作为四世三公出身的大人物,一定不会轻易背弃当时士大夫们对他们的归附和信任,所以必须反董。

袁绍袁术的野心

袁术的野心大家都知道,三国时代第一个称帝的出头椽子。一个梦想着做皇帝的人,怎么会在乎家人的安危?

再说袁绍,有没有称帝的野心?有,至少他没把汉朝的皇帝当回事,擅行废立之事,要把刘虞立为帝,但是刘虞怂了没答应。

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

同时,袁绍也想模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同样道理,一个对做皇帝有野心的人,怎么可能会在乎家人的安危,只顾着自己逃命,占据道德高地,然后征讨天下,满足私欲。

6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要想知道袁氏兄弟是怎么想的,就要了解东汉末年权力结构。

先回答你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的惯性思维里,没有人敢得罪他们士族。

东汉自光武中兴,国运实在是不好,从汉殇帝刘隆开始不少皇帝都很短命,留下小皇帝继位,但是皇帝太小,只能由太后摄政,但是太后是女人,一没经验二没手段,只能依靠皇帝的舅舅姥爷摄政,也因此外戚开始掌朝,但是小皇帝一点点长大不会任由外戚摆布,开始依靠最亲近的人夺回权力,小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就是太监,也叫宦官,宦官帮助长大的皇帝重掌朝政,得势之后宦官的地位提高外戚的地位下降。

但是东汉皇族的基因不好,一个是孩子生的晚一个是自己死的早,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的局面屡次出现,这两股势力就成为东汉末年两大权力支柱,不仅有机会要上,没机会也要效仿前人。在袁绍的那个时期就有出现了这个情况,汉灵帝早逝,留下小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外戚开始重掌大权,但是前朝的十常侍不甘心将权力交给外戚。十常侍假意向何太后投降,何太后妇人之仁,命令她兄弟大将军何进放过十常侍,然而十常侍却乘机剿灭了何进的外戚势力,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势力,冲进去又剿灭了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自此东汉末年的两大权力支柱倒塌,就只剩下士族这一支了。

那士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东汉选拔人才制度是孝廉制,想入朝为官要先举孝廉,而且要朝中官员推荐才可以做官,官僚系统内部利用这个制度官官相护,互相推荐自己潮中甚至地方,导致朝中和地方的官员多被大家士族垄断。士族另一个更专业的说法就是门阀,他们远比外戚和宦官在这个生态系统里待的久,因此他们有更加盘根错节的势力。袁绍就是典型的士族,袁家四世三公,甚至在一朝五人做过三公的官职,因此袁氏家族几乎是士族集团最大的一支。十常侍剿灭何进以后,士族就成为这个庞大机构唯一的权力集团。多年以来,不论外面经历了什么样的腥风血雨,士族集团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几乎也没有人敢得罪这个庞大的集团。

但是东汉末年产生了一个变数,那就是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军阀拥有了自己招募军队的权利,地方军阀势力从此崛起,同时他们有人也渴望得到中央的权力,董卓就是当时的地方军阀之一。当年十常侍乱政,朝堂大乱,皇帝召地方军阀,带兵入京勤王,董卓就带着他的西凉兵近入了东都洛阳。但是董卓的西凉军进入洛阳以后并没有走,而是自己废立皇帝,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也从此获得了中央的权力。

地方军阀进京不走,而且行废立皇帝之事,这明显是一种造反行为。当时的诸侯,也就是其他的地方军阀当然不能看董卓一家独大,但是他没有忌惮董卓的军队,所以决定联合起兵讨伐董卓。有时离经的袁绍,袁术分别在自己的封地募兵勤王。作为士族集团最大的一股势力,袁绍袁术起兵于情于理都是正常的,但是其他士族也忌惮董卓,具体是否要参加讨伐董卓的大军,他们也在犹豫。此时的袁绍根据惯性思维,认为董卓不可能因此得罪整个士族集团,所以他没有考虑在京的叔父伯父的安危,以个人的名义站在了董卓的对立面。

但是董卓本来就是粗暴的军阀,他不明白绝对不可以得罪士族,同时生性残暴,特别喜欢诛九族,没有政治头脑的董卓,以报复的心态诛杀了袁氏家族。对袁氏家族来说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袁绍而言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本来就是庶子,家族的继承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而他家族的灾难却成为他收买人心的有力武器,士族集团义无反顾地站到了袁绍这一边,铁因为他曾经在朝堂之,因废立皇帝之事与董卓对峙,本来没有继承权的他却成为了诸侯的盟主。

总结一下,袁绍袁术武定董卓不敢因为他们得罪整个士族集团,但是他们没有料到董卓生性残暴,只喜欢杀人泄愤,不过对于袁绍而言这件事福祸相依。

7

呵呵,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这么说吧,这是一个充满狗血,也有兄弟阋墙的内涵故事。

袁家190年时的骨干嫡支实际分三家,也就是袁成、袁逢、袁隗三兄弟。

其中,袁成绝嗣,袁逢(安国宣文侯)就以庶长子袁绍出继。袁隗是太尉、太傅,是当时袁家的政治领头羊。

袁基是袁逢的嫡长子,袁逢死后,继承安国亭侯,是整个汝南袁家的宗长,在朝中担任太仆职务。

明白了吗?

袁基走的是中央政权路线,不出所料是下一个袁隗,也是整个袁家宗子所在。在他的面前,袁绍袁术都是渣。

也就是说,袁隗袁基第一不相信董卓敢于对自己下手,第二也是为分薄家族风险,让袁绍袁术各逃南北两方,董卓最初确实不敢怎么样,所以封袁绍为渤海太守,袁术为后将军,以图安抚整个袁家。

可袁绍袁术并不在乎叔叔哥哥,公然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忍不了,又怕袁隗袁基内外勾结,所以灭袁家满门。

说不得,袁绍袁术还内心高兴呢。所以随后两兄弟分家,袁绍本以袁成嗣子身份得到袁成那少部分,袁术则以嫡弟身份得到袁基那部分,袁隗那一部分则被分之,大体应该是袁术分得更多些。

自此,袁家的庞大势力被一分为二。

之后,袁绍用袁谭嗣袁基,以继安国亭侯身份(实际代表以袁谭为继承人)。曹操后面就很不客气地以皇帝诏书方式改封黄巾张燕为安国亭侯,呵呵,这等于公开剥夺了袁绍的身份。

8

我认为袁绍、袁术可以不顾朝中袁氏有被灭门的风险,反董卓导致袁隗所在的袁家被灭门,最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认为董卓不敢灭袁家。

袁家当时在士族界有着巨大的名声,“四世三公”更是他们家骄傲的资本,全国各地做官的门生故吏数不胜数,可以说隐隐有着东汉末年第一世家的地位。当时董卓进京后,袁术先行离开洛阳,而后袁绍反对董卓行废立之事,也离开了洛阳。从这两人的反应来看,在洛阳的袁家的领导人袁逢与袁隗必定明白这两人会做出反抗董卓的事。

凭借袁家的实力,袁逢与袁隗想走怎么可能逃不了?但是袁家所有人都认为,董卓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真的敢对世家大族动手。尤其是袁家在董卓没发迹前,还帮助过董卓。

自古以来,世家大族一直有着巨大的实力与能量。他们完全可以左右朝政,这点从后来东晋就可以得到论证。因此,袁家人认为董卓就算真的想动手但是对于这背后的能量需要顾忌一下。

第二,讨伐董卓是积攒名望最好的捷径。

古代,你也许走遍不了全国,但是如果你有名望,你的名字可以让他人知道。古代人对于名望是极为看重的。为何刘备屡战屡败,但是最后还是可以建立蜀汉基业?就是因为他有着仁义之名,皇叔之称。

而当时董卓在朝中的行为可以说是天怒人怨,完全是真正的国贼。讨伐董卓义不容辞,也许我仅仅出几个兵,也许仅仅只是提供点粮草,仅仅只是摇旗呐喊,壮壮声势,但是这在天下人口中流传的时候,就会出现与董卓西凉大军恶战的高大形象。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声是绝对跑不了。

完全可以说,讨伐董卓是对于自己有着巨大的回报的。

只是没想到董卓二话不说直接将洛阳的袁家灭门。当然除了防止袁家与关东二袁互通外,还有就是觊觎袁家巨大的财富。要知道董卓迁都,不仅仅灭了袁家,更是劫掠了洛阳城中所有的大户,还掘皇陵,聚敛了大量的财富。

至于说损失,有是肯定有的。最大的损失就是老一辈人的去世,使得二袁之间的关系没人相劝,直接导致两人的敌对,袁家后来的内耗才是最为致命的。至于其他,那些袁家的名望、隐藏实力,可以说都被袁绍与袁术继承了下来,只是最后都败光了。

9

并不是大损,相比较而言,当时的袁家可能是做了一个最好的打算。

我想讲袁家四世三公为什么这个名号说起所以那么吓人,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全国的官员任职都必须得通过中央的朝廷大员,尤其是三公进行推荐以后才能够获得举荐并且当官成功。

袁绍所谓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四世三公垄断这个官职位置最起码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任何一个官职上面的官员想要获得朝廷的认可,就必须得去讨好袁家或者常规袁家的门生,这就是资本,这就是能力,这就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后来能够有雄心夺取天下的真正原因。

可是这一切在董卓入金以后,很大的问题,你们想没想过董卓把持朝政以后等于就是把袁绍或者是那些大家族一脚踢到一边,自己独揽朝政,谁如果想当官先讨好我董卓,你想想看,当时袁绍一家对于董卓的恨之入骨,本来这件事情是我垄断的,我靠这个东西收获名声,收拢自己的势力,但是你这么一弄我什么都没捞到,反而成全了其他的人。提醒一句董卓入金,这是袁绍提的建议。

这件事情才是对于袁家的一次削弱,袁家经过了这一次事情以后,实际上是利大大削弱,在这之后袁魁被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可你要说这个里面势力被削弱了,这就大错特错,因为当时袁绍这个家族把持天下世子职位的能力已经被董卓给篡夺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他留在朝廷内部的这个叔叔也起不了任何的作用,顶多就是传传情报或者恶心一下董卓,这个时候袁绍的叔叔死了,无伤大雅,对于袁绍家族来讲,他的事例并没有受到削弱。

在这之后袁绍这个家族的势力不断的增长,袁绍拿下了冀州以后,又拿下了青州幽州,并州,是立大志统一了北方,即便再这之后元素被曹操,吕布,刘备,孙策这样的组合击败,并且袁家一半儿的势力被抹平,此时袁绍一族才迎来了自己真正的巅峰期和辉煌。

由于彻底与中央划清了界限,袁绍做事情再也不会束手束脚,相反做起事情来可以如鱼得水,甚至眼界也变开阔,不再局限于朝廷内部的那个皇帝了,所以袁绍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我随便拉一个人做皇帝,我成为柱国大臣,我不是能够权倾朝野了吗?这也是袁绍为什么后来拒绝去迎接汉献帝的原因之一,但这本身也成为了袁绍的败因之一。

袁绍叔叔的死并没有削弱袁绍这个家族的实力,相反此时袁绍的家族迎来了一个迷茫期,但是很快袁绍就把这个迷茫期给直接度过了,袁绍基本拿下了北方四周以后,袁家的实力达到了一个巅峰期,但很快又再次陨落下去。

10

确实,最初看到袁绍不顾自己的叔叔袁隗的安危也要和董卓起冲突时,我也很疑惑袁绍为什么要这样不顾大局,后来仔细咀嚼了一下袁绍的行为,我觉得袁绍的心理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

何进掌权时,袁绍希望谋求在朝廷中的更大权力,但以失败告终

十常侍之乱中,袁绍极力怂恿何进诛杀宦官,以图大事,这时候的袁绍野心很大,他看清皇帝的怯弱无能,也看清了宦官们狐假虎威的专权,同时也认识到何进才是真正掌握力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时候的何进手中握有兵权。

所以袁绍在反复掂量三方的权力以后,决心还是背靠何进这颗大树,因为有兵有乱才是硬道理,十常侍虽然掌握着朝中大权,但这些虚无缥缈的权力在军队面前是不堪一击的。以至于袁绍不遗余力的蛊惑何进,屡次让他诛杀宦官,但是何进因为顾忌何太后,加上自己又有点犹豫不决,这件事结果没有干成,反倒把自己的命给搭进去了。

而袁绍为什么不惜让何进引用外援呢?难道他没有意识到“引狼入室”的道理吗?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袁绍仗着自己“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又凭借何进掌握兵权的底气所以才敢建议引用外援,因为何进不是花架子,他是有号召力和节制力的,至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各方军阀都还受他节制,皇权的威严并非被践踏的一文不值。

所以,袁绍才敢让何进引用外援,但很可惜的是何进死了,自此朝中也就失去了能够节制董卓的人,而何进这棵大树倒了,袁绍自己的心里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当鲍信告诉袁绍董卓必有异心的时候,袁绍也没有了办法,为什么呢?因为何进这颗大树倒了,袁绍自己也没有了底气。


当董卓议废立之事时,袁绍又为什么要公然反对他

话说袁绍因为见何进这棵大树已经倒了,势单力薄的他不免有点没有底气,对于董卓的许多行径也只好采取了忍气吞声的态度。但是当董卓越发嚣张开始议论废立之事的时候,袁绍似乎正义感爆棚,他站出来怒斥董卓,大有“杀身成仁”的气魄。

但是,袁绍是不是真的正义感爆棚呢?还是他断定了董卓并不敢杀自己,为什么不敢呢?就是因为他显赫的家世背景,我认为除了这一点没有合适的理由解释袁绍的行为,除非说他在那一瞬间是真的正义感爆棚。但我认为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袁绍凭借着自己“汝南袁氏”和“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咬定董卓不会轻易杀了自己。

现实或许正如他所料,董卓没有杀他,反而还卖了一个面子给他,把他封为渤海太守,所以袁绍很完美的诠释了有恃无恐这个成语,其实越是在乱世,家世背景越能够起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它有号召力,有凝聚力,就像秦末时项羽也不好自立为楚帝,而是把楚国王室的子孙拥立为楚王,这就是正统的号召力。

所以后来袁绍和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他就凭借着自己的家世背景这块金字招牌成为了各路诸侯的盟主,说明越是在乱世,越是需要一个正统的、合法的名号为自己树立起大旗,以便笼络人心,所以哪怕刘备只是一个卖鞋的,他逢人就会说自己是汉室宗亲,其实就是为了展露自己在血统和地位上的不可取代性。

那么袁绍为什么不顾朝中袁氏一族而要和董卓决裂呢?

其实这就展现出袁绍枭雄本色的一面,从袁绍建议何进引用外援给何太后施压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绝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反而是那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手段,但我认为他之所以要起兵讨伐董卓有他自己的现实考虑。

(1)袁氏大势已去

袁氏一族最大的仰仗是什么?答案无疑是皇权,只有皇权稳固可靠的时候,他们袁氏一族才能在朝中继续呼风唤雨,但如今汉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皇帝如同傀儡已经没有实际权力,皇权衰落带来的后果就是门阀士族的一损俱损。

尽管他还有一个叔叔袁隗在朝中担任太傅,但实际上也不过是形同虚设,没有了实际权力,皇权的衰落伴随着的必然是门阀士族的衰落,两者是相互相成的关系。所以,袁绍必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才不惜破坏袁氏一族在朝廷中的根基,因为他知道汉家天下这棵大树已经要倒了,他们这些啄木鸟只能择木而栖。

所以,这时候的袁绍还不如抓紧利用自己“四世三公”的显赫家世另展宏图,而不是抱着汉家天下这棵腐朽的大树一同消亡,所以他宁愿牺牲自己的叔叔也要换取自己的强大。另一方面,董卓已经把持朝政,而袁绍和董卓又水火不容,在这种情况下,注定袁氏一族在朝中将没有什么作为。

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天下名义上还是汉家江山,他董卓不过是一个专权的权臣,倚靠董卓无法得到天下人的拥戴,最重要的是董卓的行径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袁绍宁愿得罪董卓,放弃袁氏根基,自己另谋发展,兴许还有一丝作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