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卖炭翁》中的老人"卖炭翁",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正是由于有了"卖炭翁"这样的劳动者辛勤付出,社会才有了最基本的生活财富,才有了所谓的上层社会的"上层人"统治者的幸福生活。

"卖炭翁"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压榨的劳动者,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剥削制度下的牺牲品,是我们的祖先,他们有着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着任劳任怨的情怀,他们是被压迫阶级的人们。

"卖炭翁"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

我们不但要理解他们,要同情他们,更要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平等,争取更大的利益做出我们的贡献,尽到我们的一份力量,因为社会在进步,因为我们要正直。

#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就令人泪奔使人心碎。如果此情此景还麻木无觉,甚或质疑老者可不可怜,不是缺乏良知就是失去人性。题主何故多此一问。

3

为什么卖炭翁不值得可怜和同情?辛辛苦苦在南山伐木烧炭,拼尽全力,缺衣少食,只昐把炭卖掉能换个温饱。

但是用尽力气烧出的炭,拉到集市上,却被宫里的太监以"宫市"的政策一分不给的抢走了。

冬天的衣食何来?

不知题主是否覺得他应该反抗才问这个问题,他单身一人,身无寸铁,面对的是国家武装,敢反抗,无异送死。

"宫市"是唐朝皇室巧取豪夺的一项政策,很多家庭家破人亡。难道不应该同情和可怜嗎?

4

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中的主人公"卖炭老汉“,肯定是非常值得我们可怜和同情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诗的开始,诗人仅用寥寥十四个字,就活生生的为我们刻画出一个逼真的卖炭老人的形象,在严寒的冬季,为了一家老小的吃穿,而每日伐木,燒炭的忙碌着。虽然自已身上的衣衫非常单薄,但为了炭能卖出好价钱,宁愿自已受冻也希望天气能再冷一些。

这个"卖炭老汉"的形象,是千百万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这些"黄衣使者白衫儿“们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对处于"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的死活是不管不顾的,对于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常常不会等价交换,而采取"掠夺式"的强取豪夺。正如诗的后半部分,宫中的使者只用一丈红绫,就强行夺走了老汉整整一车千余斤的木炭。

叙事诗《卖炭翁》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可以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是非常同情和热爱,而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压榨,剝削老百姓的行为是无比鄙视和痛恨地。

5

白居易写这首诗本就为了揭露“宫市”的腐败,“卖炭翁” 只是受欺压的众多百姓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做为个人,还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代表,“卖炭翁”无疑都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



先把整首诗粘上来,我们慢慢分析,看看“卖炭翁”到底可怜在哪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满面尘灰烟火色” :

首先看看这卖炭翁的脸,都是常年烧炭烧出来的“烟火色”,此处突出了烧炭的活非常的累,常年高温下,连脸都烧变色了。

“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十指黑就不说了,两鬓苍苍说明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为什么上了年纪还要干这么累的活养活自己呢?可见没有子嗣可以养老。为什么没有子嗣养老?很可能是战乱死掉了。可伶吧!正好对应上中唐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当时席卷了中国北方大片地区,很可能老人的儿子就是在这场战乱中死掉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想象一下你身上只有一件薄衣裳,天寒地冻在风雪中卖炭。冷得你直哆嗦。然后你还拼命安慰自己:“真……真好,这么冷……冷的天!这车碳,肯定不愁卖!” 为了卖炭,连自己的冷都顾不上了,可见生活是多么的贫穷,估计连口吃的都没有。而接下来就说到没有吃的了。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此时日头已高,应该是中午了。这时牛已经困了,可见来城里卖炭的路比较远,牛都走到没有力气了。老翁这时也已经饿肚子了,但是只是歇息,没有吃东西。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半匹红纱一丈绫,大概是多少价值呢?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看看老翁“宫使驱将惜不得” 就知道这笔买卖老翁是有多不乐意,无奈宫使得罪不起,最后只能强忍了。



被“宫市”强买了碳之后,此时站在风雪中,饿着肚子的老翁恐怕已经泣不成声,苦不堪言。

他不可怜,谁人可怜?

6

我国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学过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对《卖碳翁》一诗中为了温饱辛勤砍柴烧碳的老人十分可怜和同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白居易《卖碳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怜和同情的问题?,我们看看提问人的回答:

窃以为卖炭翁老头心眼比较坏,大冬天只为自己多赚钱考虑,不考虑天气冷了别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还有一人这样回答: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为什么会有些青年人这样理解一首唐诗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标新立异引起关注;二是三观出了问题。

一个孤苦的老人,为了生活还要上山砍柴烧碳,为了能吃上饱饭,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卖个好价钱有错吗?

哄抬物价的只有奸商,他们有钱,可以把碳囤积起来卖高价。谁见过农民囤积粮食,果农囤积水果哄抬物价的?

不是卖碳翁在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而是你的良心坏了。。。

7

白居易的《卖炭翁》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们的艰难生活,主人公,也就是卖炭翁是一个令人同情的老人。

卖炭翁,伐木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灰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蹍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上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遇到了不平事,即便心中一百个的心不情,意不愿,他又能如何?皇宫的使者一句话,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把老人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千余斤啊,给充公了。这么冷的天,一家人还等着他卖炭的钱买米充饥呢,可他偏偏倒霉遇到了公差,他怎么敢反抗,那不是自找死路吗?

卖炭翁不是英雄,他遇到这种情况,也只有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这也是无奈之举。所以说,他是个值得我们可怜和同情的老人。




8

如果站在欺压百姓,鱼肉百姓,一切为自己,不管他人死活,我行我素,没有人情,亲情的冷血角度看待是不会同情的。反之,只要懂得民间疾苦,体恤民情,关爱百姓的人都会同情。


9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的《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看到啦,写诗为文,并不是为了写而写,更多的是记录社会现实,反应民生疾苦,为当政者提供参政思考。

《卖炭翁》就是白居易著名的写实诗之一,作者描写了一位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卖炭老汉是那般的辛苦,宫吏却是那么的霸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我们不知道当时一车炭究竟值多少钱,半匹红绡又值多少钱,但是,显然是极其不对等的,更不是卖炭翁所需要的。卖炭翁需的是钱,拿回家可以买上米和面让一家子人吃饱肚皮,可是,他辛苦了那么久,挨饥受冻,最终换来的半匹红绡在这个大冬天里又有谁要呢?

只有真正走进生活,观察过底层民情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好诗文。一个人倘若整天坐在高楼大户里,是看不到这些的。

10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人值得可怜与深感同情。

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待事情要一分为二,别虚情假意的偏袒一方。

每个朝代人们分工不同,贫富悬殊在所难免。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天寒地冻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在草芦中烧炭取暖。可他有没有想过,大多数买不起炭的穷人们该如何是好?

就如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似的,这能怨恨谁呢?别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凭空得来的,难道要取出全部家产与天下人平分这才合理吗?

其实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也与当朝统治者的政策与制度密不可分。

职业的不同,自然造成了收入来源的不均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才是正道。

在那个时代,多少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

。由于古代的科举制度,普天下的读书人十年寒窗,刻苦攻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