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外部形势来讲。秦国自孝公变法至长平之战之时已经80多年了,国力基本上抗衡2,3个小国(除赵国)没有问题。而其他国家都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和困难,以致无法救援。不仅楚国不敢趁火打劫,其余各国皆作壁上观。秦赵皆为强国,两国俱损于天下有利!以下分析一下各国在长平之战的心态。
- 楚国。楚国虽然大,但是由于士族分治,权力分散,实际上是外强中干。加之在秦惠王,秦昭王两代打的房陵,鄢郢等战役中损失惨重,基本已经放弃了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控制权,推到长江下游,淮河流域一带。而且楚军多为步兵和车兵,骑兵很少,战斗力极差,20万楚军连5万秦军都打不过,所以根本不敢和秦国交战
- 燕国经历昭公时代乐毅变法后虽然强大一时,但其20万主力在齐国被田单火牛阵大败,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乐毅在被陷害后逃到了赵国,燕国自此衰落,就不要谈什么救援了。最重要的是燕国自战国以来从来没有和秦国交恶,一直以赵国为敌,秦赵对峙估计是燕国最希望看到的。
- 韩国。韩国本来就弱小,而且在苏秦时代两次参加合纵中丧失了主力,再加之在更早的韩魏战争中被庞涓消灭了12万新军,国力已极度衰落。此时的韩国连自保都难,拿什么来救援?
- 魏国。魏国在经过围魏救赵,围魏救韩战役后,30万精锐损失殆尽。在秦国崛起后,魏国的河西,河东,河内三地均被秦国占领,动弹不得。而且魏昭王昏庸无道,不用信陵君,虽然派了援军,但主要还是以观望为主。
- 齐国。齐国经历了6年半的燕齐之战,国家已经破败不堪,此时恢复国力为首要目标,肯定不会主动和秦国交战。更兼齐国和秦国之间隔着韩赵魏三国,和秦国本来就没有领土纠纷,参加合纵一贯不积极,更不会和60万秦军硬碰硬的。
因此当时有能力,又有勇气和秦国对抗的只有赵国。赵国在经历了武灵王,孝成王两代发展后,国力成为山东六国之首,更兼有廉颇,蔺相如,李牧等贤臣猛将。最主要的,赵军经过胡服骑射后,战斗力大大加强,赵人又历来好武,可以说和秦军是不相上下。
从战役自身来讲,长平之战相持3年,双方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各国实际上都是在观望,如果贸然出兵救赵,一旦赵军战败,秦国一定会追究自己的责任。长平之战秦赵争夺的焦点实在上党地区,开始秦赵两国的军队也就20来万,后来越来越多。赵国不仅动员了国内的军队,连李牧的边军都调到长平参战了。秦国除了北地,上郡和陇西留了部分兵力,连南郡的兵都调走了,关外更是全民动员,悉数参战。这个时候,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否则牵一发动全身。秦军也是等了3年,直到赵括上任才发起进攻的。
事实上,秦军虽然战胜了,但是自身伤亡极大,以致在后续的三次攻赵战役中皆大败,不仅损失惨重,而且丢失了函谷关外的所有土地。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所以不能说六国完全没有救援。趁火打劫也是要本事的,面对秦军各国皆惧怕,故不敢轻举妄动引火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