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及商鞅变法,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存在不同的声音。赞扬他的,认为商鞅开创了一个时代,是历史的进步,反对他的人,认为他缔造了一个专制时代,让中国走向独裁的帝制社会。
商鞅到秦国后,跟秦孝公见了三次面,前两次面试很失败,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彻夜长谈,由此拉开商鞅变法的大幕。那么他们究竟谈了什么?为何前两次谈话不成功呢?
其实商鞅跟秦孝公三次见面,谈了三个不同的思想,分别是帝道、王道和霸道。结果,帝道和王道让秦孝公直打瞌睡,霸道给秦孝公打了兴奋剂。那么三道有什么区别呢?
①帝道
所谓帝道,就是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强调小国寡民,顺应天道,淡化统治者的存在感。
这种思想其实就是黄帝、尧、舜时期的社会结构,是远古的部落联盟结构模式。有人说,商鞅还曾经谈到了皇道,那就是比黄帝还要早的伏羲时代,原始部落状态结构。
很显然,帝道存在的基础是原始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人口稀少,人类刚刚过渡到农业文明,政权结构刚刚开始萌芽,国家形态还未形成。而秦孝公所处的战国末期,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治理模式不可能适应新形势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帝道社会没有君主世袭,实行的是选举制,秦孝公愿意放弃“一家一国”的特权,心甘情愿地把国君位置让出来吗?即便他愿意,天下所有既得利益人都能做得到吗?
②王道
所谓王道,就是西周建立的宗法制社会。秦孝公所处的战国时代,理论上讲还处于王道时期,只是临近崩塌了。以王道治国,说白了就是将摇摇欲坠的宗法制社会,重新撑起来。那么还有这种可能性吗?
其实王道社会的崩塌,是其结构本身的缺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导致。孔子所说“礼坏乐崩”、人心不古,只是外在表现,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企图通过教化,恢复旧秩序,明显是治标不治本的思想。
再举个例子,按王道社会要求,秦孝公要乖乖听周王的命令,恭恭敬敬纳税,自觉当孙子,他愿意吗?各诸侯国愿意吗?
③霸道
无论是帝道还是王道,其本质就是无视社会的发展,力图以旧的统治模式,管理新的社会现状,是一种泥古思想,是历史的倒退,不可能行得通。秦孝公的兴趣点肯定不是听故事,更不是想当雷锋,所以他很生气,把推荐人景监尅了一顿。
结果,第三次商鞅终于抛出了真家伙,一个全新的治国理念,这就是霸道。秦孝公为何对霸道那么感兴趣?简而言之,帝道和王道是让秦孝公割肉,霸道是让秦孝公抢别人的肉!文绉绉的说法就是:彻底推翻宗法社会结构,建立一个皇权独裁社会!
相对于王道社会的第一个表征,霸道社会干掉了掣肘皇(王)权的宗法势力。
宗法制社会是等级社会,通过血缘关系,建立上下尊卑关系,形成宗室贵族势力。比如秦国,秦孝公是国君,他的赢姓宗亲构成的政治集团,就叫宗法势力,他们与王权相互掣肘,共同治理秦国,历史上把这群人叫“老秦贵族”。
宗法社会下,国君所有的决策受制于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利益纷争很严重,甚至出现国君被架空。比如鲁国的三桓,完全架空了国君。
商鞅告诉秦孝公,他有办法干掉老秦贵族政治集团,建立一个以国君为中心的政治结构,保证王权独裁,你说秦孝公能不打了兴奋剂似的吗?
2.铲除特权阶级,构建“法制”规范
干掉贵族阶级,社会秩序该如何重建?商鞅的思想是“法制”。当然这个“法制”跟今天的“法制”截然不同。商鞅的法治就是,以国君利益为核心的法律体系,说白了就是王权独裁。
秦法的第一个思想就是“编户齐民”。即全天下除了国君一个人享有特权,其他人都是平民,没有贵族,没有特权阶级。
秦法的第二个思想就是“国君即国家”。国君的利益代表国家利益,不能有其他利益集团的存在。
秦法的第三个思想就是“法制即政治”。国家的治理模式摆脱政治利益的纠葛,社会秩序以法律为准,就像机械结构一样运转。
3.摒弃礼治教化,主张钳制思想
为了强化秦法,商鞅变法彻底摒弃了西周建立的礼法,主张思想钳制,全社会不允许出现“杂音”,人们只能按秦法规则生活。
很显然,这是一种将人格“物化”的思想,企图将每个人,当做秦帝国的零部件,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血肉的人。
放在历史“全时间轴”上,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很显然,商鞅的法既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又有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既要考察它对当时社会的效用,更要把他放到历史长河中,用全景视野来审视。
1.商鞅变法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放在历史“全时间轴”上看,中国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西周之前的部落联盟或邦联制结构社会;周王朝的宗法制社会结构;秦朝及以后的帝制文化社会结构。
这三个阶段的社会结构变化,对应的正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变化。商鞅变法就是帝制文化机构的奠基,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标志。商鞅变法相对于前面的宗法制社会,究竟带来了哪些进步呢?
①打破社会等级
宗法社会的等级非常森严,一个人的命运,由他的出身固化。假如你出生在贵族之家,你就有政治权,有继承权,不需要个人努力。假如你出生在平民之家,你只能自认倒霉,子孙后代永远别想做官。要是出生在奴隶家庭,那就只能世代给人家当牲口。
宗法社会就是一层剥削一层的寄生社会,是一个极端不公平的社会。商鞅变法改变了这个局面,它只允许皇帝一个特权家庭的存在,其他人从身份上一律平等。谁都有参与政治的机会,不存在靠出身坐享其成的土壤了。
商鞅建立的军功爵制,就是最好的体现,要想获得封爵,要想升官,只有一个,为国家立军功。这就是秦军战斗力强爆的原因,敌人头颅就是秦军的财富钥匙。
②分配机制更加公平
宗法分封制导致越来越庞大的贵族集团,贵族阶层是不从事生产作业的,他们要靠平民和奴隶养活。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机制,首先带来平民的负担加重。
另外,贵族阶级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公田萎缩,由此带来国家税收的锐减。国家税收减少,就意味着必须从平民头上加税,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崩溃。
商鞅变法等于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垂直管理,排除了特权阶级的干扰和盘剥。分配机制的公平,有效调动了社会的创造力。
③解放生产力
宗法制社会,形成了僵化的奴隶主庄园经济,不受国家控制。而商鞅变法则催生了新的士族小地主阶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疑是一次生产力的释放。
秦国在战国末年,能够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得益于强大经济基础。
2.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①思想钳制
商鞅变法把人“物化”的思想,无疑是一次历史退步。秦国由此进入思想压制,学术禁锢,虽然在短期内体现出高度集中意志的优越性,但是从长远来看,思想的僵化必然带来思想的革命。
秦朝的焚书运动,并不能阻止思潮的发展,当火种出现时,被压抑的思想法而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秦朝二世而亡,跟此有很大关系。
②残民思想
鼓吹商鞅变法的人认为,商鞅有民本思想,这是个误解!商鞅变法虽然客观上给平民带来福利,但是其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平民,他的所有核心都是围绕皇权设计,平民只是皇权的工具。如果说平民得利,那仅仅是为了解除了贵族的压迫,让平民更好地为皇权服务。
商鞅变法对平民的基本思想是“残民”,他主张不能让百姓有思想,甚至不能让老百姓吃得太饱,穿得太暖,老百姓本质上是“暴民”,需要通过法律管控压制。
所以,商鞅之法,于老百姓只是“牧民工具”,是“残民帮凶”,跟民本背道而驰。
如何理解从古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质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做个小结:
1.商鞅变法既有进步意义,又有历史局限性
它相对于西周的分封制结构,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基于维护皇权独裁的狭隘思想,商鞅变法的初衷不值得炫耀,更从思想上遏制了社会的进步。其“残民”的立场,更应该受到批判。
2.商鞅变法的争议,要摒弃纯道德意义上的评判
商鞅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独裁统治秩序的坚定维护者。但是中国自汉武帝之后,法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从此步入两千年的儒家独大局面,而儒法两种思想,至春秋末期以来,一直就是水火不容的势态。因此,儒家学者对商鞅变法必然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加上西汉建立后,出于政权合法性宣传的需要,一直将“暴秦”作为宣传工具,“暴秦”的始作俑者就是商鞅。由此,商鞅必然站在儒家道德审判台。
3.今人要学会摆脱古人的历史视野和政治立场
很多人读历史,很容易被古人影响,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史书是古人写的,他们的视野和立场,跟我们今天有很大差别,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古人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呢?为什么还会被古人牵着我们的思维呢?
读历史,首先是自我超越,当你摆脱了狭隘的历史观,很多问题其实不难看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