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帝为什么要搞“改稻为桑”?——朝廷没钱,缺钱,为了捞钱。
对于嘉靖帝来说,搞一下改稻为桑是好的。或许必须要搞一下。
北御鞑靼要用钱,东南平倭要用钱,自己盖宫殿要用钱。朝廷却没钱养兵了。
必须要想办法另外捞钱了,因为除了这三种用度,钱不够分的,严党的贪墨,宫里太监各种司局的贪墨,已经影响到国家大局的稳定了。
国库里没钱了,也就没法养兵了,鞑靼扛不住,倭寇平不定,动摇国家根基。
这也是嘉靖帝那么护着胡宗宪的原因,即便满朝文武,特别是清流党,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倒严党把胡宗宪目为严党的人。
甚至嘉靖帝还曾大发脾气,说都是严嵩严党,导致自己连胡宗宪这样的人才都不能用了。
对于严党来说,不搞改稻为桑也没事,搞一下是锦上添花。
对于严党来说,不搞改稻为桑,他们仍然可以过得很滋润,看看后来严党的鄢懋卿到江南巡盐,一次性就贪了百万两银子。
严党平常的收入非常多,严党的人个个肥的流油,别忘了,江南的两个织造局,其收入有严党一份,这一点嘉靖帝都是承认的。
只盐税,纺织,这两项收入,就可以让严党过得舒舒服服,更何况其他收入。严党没必要非得再搞什么“改稻为桑”。
但是,嘉靖帝在新年财政会议上,明确下旨要找个新办法搞钱,这个活,与其让倒严党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及其背后的裕王揽去,不如严党自己搞。严嵩是这么想的。
严世藩更巴不得这么干,因为他要扶植自己的势力,所以后来他推荐了自己的门生高翰文做杭州知府。罗龙文和鄢懋卿这种中枢大员,是严嵩的人,严世藩支使不动的,他只能在地方上发力,用郑泌昌何茂才这种地方官员。
在朝廷的财政会议上,倒严党提出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缺钱,还包括张居正作为兵部的人,提出了缺钱养兵。面对这些问题,嘉靖帝不问提出问题的高拱张居正,单单问严嵩。
这就是在暗示严嵩,快点想办法给朕搞钱。因为严党搞了钱,除了国家用度,还给嘉靖帝留一份,让他盖宫殿,让他骄奢淫逸,倒严党就没这么体贴。
于是严嵩顺势提出了开源节流,给嘉靖帝找了个开源的由头,嘉靖帝顺势提出了海外贸易,把货物运到波斯印度,赚外汇,接着严嵩顺势说增加织机,嘉靖顺势说增加蚕丝。
君臣二人配合得亲密无间,一问一答,实在绝妙。老奸巨猾的严嵩对嘉靖帝的小算盘早已经心知肚明,最后提出了改稻为桑,嘉靖帝拍板定位国策。
对于裕王和倒严党来说,通过“改稻为桑”倒严,让严党的贪墨和恶行展露在嘉靖帝面前,是一个好机会。
倒严党和裕王,一直在想办法搞严嵩父子和严党,比如,在朝廷财政会议上,高拱张居正就拿给嘉靖盖宫殿,严世蕃借用运木头的兵船说事,可是呢,严党很聪明,总是把事情往嘉靖帝身上扯。
嘉靖帝护短个性极强,一扯到他身上,他就死不认账。后来,沈一石开着大船,打着织造局的名义,满载着粮食去赈灾,把严党水淹建德和淳安两个县的事,也往宫里扯,嘉靖帝只好继续护短。
水淹两县百姓的事,嘉靖帝只默认处死了杭州知府和河道监管了事,没有彻查,更没有兴起大狱。
周云逸的事,倒严党和裕王本来借机攻击严党,结果被严党扯到嘉靖帝身上,周云逸被冯保打死。
以上种种都表明,倒严党以前的倒严策略都是失败的。那为什么“改稻为桑”是个好机会呢?
因为,通过破坏“改稻为桑”,倒严党可以做到三点:
一是,阻碍改稻为桑的进度,这会让急于捞钱的嘉靖帝迁怒严党;
二是,通过搞胡宗宪,让嘉靖帝认清严党已经危及到国家的安全根基了;
三是,把严党贪墨的丑行暴露在嘉靖帝面前。
按说,这三条都不会扯到嘉靖帝本身,嘉靖帝也就不用护短了。倒严也会有成效。
倒严党用人很有一套,比如,他们用的海瑞,把严党的贪墨丑行暴露在嘉靖帝面前,他们用的赵贞吉,明确拒绝胡宗宪借粮的请求,阻碍改稻为桑的进度。
相比之下,严世藩用的郑必昌何茂才就是两个蠢货。远远不如严嵩用的胡宗宪。
改稻为桑成了嘉靖帝捞钱,倒严党和严党争斗的一个工具,其自身的成败与否,并不是关键。苦的是老百姓。
改稻为桑搞成了,高兴的是嘉靖帝和严党,搞不成,高兴的是倒严党。这些人,全都是一路货色,没一个在乎老百姓的民间疾苦。
嘉靖帝不是好玩意儿,严嵩严世藩父子不是好玩意儿,徐阶高拱张居正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他们没一个在乎老百姓的苦难的。
嘉靖帝和严嵩父子不是好玩意儿,就不用说了,为什么徐阶高拱张居正也不是好玩意儿?
只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倒严党不让赵贞吉借粮给胡宗宪,看着老百姓受苦受难。虽然他们嘴上说,是为了倒掉严党,解救更多的老百姓出水火。说实在的,真特么虚伪。
说到底,“改稻为桑”是朝廷当权者的狂欢,是底层老百姓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