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世界上第1例心脏支架成功植入人体开创了人类治疗冠心病新的纪元。心脏支架的发明,改变了原来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方式,拯救了成千上万心肌梗死的病人。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原来的支架不是很完美,因此在进行不断的改进。目前,心脏支架经历了两代,分别是第一代金属裸支架,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目前主流的支架是第二代药物涂层支架。未来心脏支架的方向则是第三代支架,可吸收式的生物可降解支架。
一、第一代心脏支架——裸金属支架
- 1987年瑞士的学者Urich sigwart首次将冠脉支架植入人体。在这之前,治疗冠心病用的单纯的球囊扩张,就是将导丝伸进血管,然后用球囊将堵塞的血管扩张2-4次,然后就没有了。单纯的球囊扩张后由于血管会弹性回缩,以及血管自身对于球囊扩张带来的损害的自行修复,都会导致血管的再狭窄,而且中晚期再狭窄率很高,达到了50%。
- 第一代裸金属支架,在单纯球囊扩张的基础上,再放上支架将血管进一步的撑开,这样就阻止了血管的弹性回缩。这样一来,相比单纯的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的再狭窄率显著降低,达到了20%-30%。虽然比起单纯球囊扩张好很多,但是仍然让人不满意。
- 继续研究发现,金属支架植入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支架这个异物,支架和血管内膜接触的地区当作创伤区,接触的地方会出现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新生内膜会过度的增殖,这样就容易把原来通畅的支架重新堵塞掉。这是第一代裸金属带来的问题。
二、第二代支架——药物洗脱支架
- 第一代裸金属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很严重,因此研究人员想到能不能在支架上涂上药物,然后缓慢的释放,这样就可以阻止,血管内膜的增生导致的支架内再狭窄的问题。于是乎,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诞生了。
- 药物洗脱支架涂的药物主要有紫杉醇、雷帕霉素,支架进入人体后这些药物会缓慢的释放,抑制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研究发现,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将支架内再狭窄率下降到3%甚至更低。
- 药物洗脱支架虽然防止了支架内再狭窄,但是另外一个问题诞生了。那就是支架内血栓的问题。由于支架内的药物延缓了血管再内皮化的进程,因此植入支架后容易长支架内血栓。因此,现在,植入支架的患者都需要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目的就是防止出现支架内血栓。
- 支架内血栓有多可怕,我知道的一个病人,植入心脏支架后一周,由于没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后,支架内长血栓,又堵掉了。
第三代支架——可吸收的生物可降解支架
- 第一代、第二代支架植入心脏后就取不出来了,如果植入的支架内再次出现斑块堵塞,那只能再放一个支架。但是不可能无限制的放入支架。而且放了支架后,这段血管就失去了正常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 因此最理想的支架应该是植入后的一段时间内,血管可以得到支架的支撑,并且释放药物防止再狭窄,然后功成身退,自身被人体吸收掉,这样一来这一段血管的功能也可以继续保持,将来也可以继续放支架。这就是第三代可吸收支架的设计理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心脏支架会越来越好,那个时候放了支架也不用吃那么多的药,副作用也会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