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月笙是1951年8月16日去世的,生前他最放心不下、最怜惜的就是五太太孟小冬,去世前几天,他曾对自己最信赖的弟子陆京士说:“只有妈咪最苦!”

与孟小冬在香港举行婚礼后,杜月笙一直称呼孟小冬叫“妈咪”,这个称呼里有无限的温情和安慰。

临终前几天,杜月笙对遗产作了分配,上海滩一代大佬最后的遗产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他始终压在枕头下的七千美金,另一部分是一辈子所剩下的全部积蓄,十万美金。

七千美金是陆京士代他分配的,孟小冬分三千美金,三夫人孙佩豪和长子杜维藩各两千美金。

十万美金是按照“先外后内”的原则分配的,孟小冬分到了两万美金,加上那三千美金,孟小冬分得的杜月笙遗产一共两万三千美金。

孟小冬没有想到杜月笙留下的遗产居然只有区区十万美金,分到那两万美金时,她不由地说了句:“这怎么够······”

杜月笙一死,香港杜公馆里是世态炎凉的,听到孟小冬这样讲,杜家人发牢骚说:“美不死你!要不是老头子帮忙,举行过什么结婚仪式!丫头或者女朋友,两千也甭想。”

杜家人对杜月笙快不行时还要和孟小冬举行婚礼,意见很大,甚至有刻薄的说法,觉得孟小冬硬要在那个时候举行婚礼,就是打遗产的主意。

这种说法太过分,一代梨园冬皇没有这么不堪,她说“这怎么够”只是真性情使然,她不是将钱财看得重的女人,若是对钱财看得重,和梅兰芳离婚的时候,她有大把的选择。跟梅兰芳,她是出于爱;跟杜月笙,她是出于情义。跟钱财的关系都不大。

坚尼地台杜公馆本就是杜月笙门生给他租的,杜月笙一死,杜家人纷纷离去,各奔东西,孟小冬也搬了出来,迁居到了使馆大厦。

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孟小冬和姚玉兰既是结拜姐妹,又都是杜月笙夫人,两人走的比较近,杜月笙一死,两人也就渐渐疏远,不再同住一个屋檐下,各过各的生活去了。

1952年10月25日,在香港存放了一年多的杜月笙灵柩,因为陆京士、洪兰友等人的奔走,终于移到台北市南京东路极乐殡仪馆。之后又差不多等了一年,才于次年的6月28日落葬秀峰国小的后山。到这时,杜月笙在孟小冬的世界里就算彻底逝去了,只剩下一块牌位。

如同杜月笙担忧的那样,孟小冬在香港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苦,一是来自于她孤傲的性格,二是没有收入。

在寡居的日子里,孟小冬再也没有登过台,即便是清唱也不愿意。有时候兴致来了,自娱自乐地清唱一曲,也要紧闭门窗不许别人偷听。

虽然收了几个徒弟,但都是为了传承余派艺术,跟经济几乎不挂钩。

其实,在孟小冬寡居香港的那十五六年时间里,她本是有机会赚钱的。

比如说,她协助孙养龙编写《谈余叔岩》一书。这本书出版后,很畅销,一版再版,据说赚了几十万的稿费,但孟小冬一份钱没要,全部给了家道中落,急需钱养家糊口的孙养龙。

除了这一次,孟小冬还有一次赚钱机会,而且是赚大钱的机会。

那是1963年春,大陆方面和香港方面合作,邀请孟小冬去大陆观光、表演,并建议她灌录十张唱片,更希望她能将她的代表作《搜孤救孤》、《空城计》和《捉放曹》等拍成电影,流传后世,并告诉她,如若成行将奉赠一百万港币作为报酬。

考虑再三,孟小冬作出如下答复:感谢大陆方面的盛情邀请,因体弱多病,她暂时不能赴大陆演戏或观光;她的老师余叔岩已经有十八张半唱片遗留下来,再由她录制唱片,会有许多重复,没有必要;她表示对拍摄电影感兴趣,认为这是提倡国剧的精神,是有一定意义的。

很快,大陆方面、香港方面和孟小冬商定,先拍《空城计》。拍电影的事,只要孟小冬积极配合,还是可以成行的。可是,孟小冬提出“场面及配角人员要在拍摄影片前半年,来香港先行排练,完成准备工作。”

这个要求,难住了大陆方面,因为既需要时间更需要经费,一时半会儿难以达成协议。

孟小冬不愿让步,拍电影的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见,孟小冬即便生活拮据,对名利看得依旧不重,这是她孤傲的性格使然。

后来,有个熟人见她没有收入,建议她拿出些积蓄,投资做生意,赚点钱。孟小冬对这类建议很警惕,怀疑这个熟人是骗子。

之后听说这个熟人又要去台湾,准备找姚玉兰投资合作。孟小冬害怕姚玉兰上当受骗,赶紧给十几年没怎么来往的姐妹打电话,要她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姚玉兰很感动,结拜姐妹的感情从此开始升温,此后,姚玉兰多次打电话给孟小冬,极力劝说孟小冬去台北定居,一起安度晚年。

思量再三,孟小冬终于接受邀请,于1967年9月11日搭乘轮船离开香港,赶赴台北。

到台北后,她在台北信义路租了一处房子,单独居住,但姚玉兰和女儿杜美霞每天都要去到她那里,陪她聊天,陪她散步,这时候,孟小冬算是有了亲人,不再孤独。

经济上,因为台北恒社弟子众多,有他们关照接济,孟小冬的生活不再像在香港时那样拮据,物质上也有了安享晚年的保障。

值得一说的是,在香港时,孟小冬曾给张大千清唱过一回,张大千后来投桃报李,特别用心地专门为孟小冬画了幅“六条通景大荷花图”。

据说,这幅画后来拍卖,成交价高达一百八十万新台币。

安享几年具有人间温情的日子,1977年5月26日,一代佳人、梨园冬皇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岁。

虽说得了善终,但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孤寂中度过的,确实也是红颜苦命。

最佳贡献者
2

孟小冬是一个著名的京剧演员,早年和大名鼎鼎的梅兰芳成为情侣,可好景不长由于各种原因两人最后还是不欢而散了。杜月笙一直倾心于孟小冬,经过长时间的追求,最终和孟小冬同居了。怕大家不了解杜月笙和孟小冬的关系,所以简单介绍了下。

杜月笙和孟小冬建立了感情之后,两人却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杜月笙病重时才和孟小冬举行了婚礼,最后也算给了孟小冬个名分吧!杜月笙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死前留有遗嘱自己的遗产要分给孟小冬一份。杜月笙虽然最后逃到了香港居住,但他一生积累了一笔不菲的财富,孟小冬拿着杜月笙给他留下的这份遗产,后半生应该是没有经济压力的。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就在香港收徒授课,虽然没有记载孟小冬收徒授课是否收费,我想应该也有一点经济收入。这样的日子一直到1967年,由于孟小冬的亲人朋友大多都在台湾,随着她年纪的增长也越发感到孤独,所以这次的她就移居台湾了。到台湾后孟小冬也就不再授课收徒,更不会参加商业演出,一心一意的静心休养安度晚年,一直到1977年因病去世。

希望我的回答大家还满意,手机打字不易,喜欢的话点个关注吧!

3

杜月笙死后,有很多人挂念孟小冬如何谋生。"南张北溥"两大绘画大师都送过画给孟小冬,以备其不时之需。新中国政府也曾多次邀请其回大陆养老。

“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14岁的时候,就在上海和露兰春、姚玉兰等名角同台演出。18岁到北京深造,钻研余派(新谭派)。也是在北京,“以女性扮男人”的孟小冬,认识了“以男性扮女人”的梅兰芳。两人在多方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不过,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两人分开了。第一件事是“缀玉轩血案”:孟小冬的粉丝王惟琛对孟小冬心仪已久,听说孟梅的事后,拿枪到缀玉轩找梅兰芳。梅兰芳侥幸逃过一劫,但是,王惟琛在开枪打死了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后,也被警察打死。第二件事:梅兰芳的大伯母去世,孟小冬去拜祭。没想到,她却被拦在门外。而此时,梅兰芳却没有站出来支持孟小冬。

于是,孟小冬决定和梅兰芳分开。此时,孟小冬的好友姚玉兰已经是杜月笙的四姨太。于是,姚玉兰请杜月笙出面解决此事。据说,梅兰芳赔了孟小冬四万元。孟小冬也放出狠话:以后我再唱戏,再嫁人,绝不比你差!

1933年9月5、6、7日三天,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头版连续登载了"孟小冬紧要启事",说明和梅兰芳分手的事,以及缀玉轩血案。言语间,孟小冬对梅兰芳失望透顶。

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虽经友人劝导,本人辩论,兰芳概置不理,足见毫无情义可言。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抑冬更有重要声明者:数年前,九条胡同有李某,威迫兰芳,致生剧变。有人以为冬与李某颇有关系,当日举动,疑系因冬而发。并有好事者,未经访察,遽编说部,含沙射影,希图敲诈,实属侮辱太甚。

而孟小冬和梅兰芳的分手,也给了杜月笙追求孟小冬的机会。姚玉兰本是孟小冬好友,又在杜家受其他姨太太的欺负,她也想让孟小冬到杜家,好多一个帮手。于是,在姚玉兰撮合下,杜月笙的殷勤追求下,1946年,孟小冬走进了杜家。

1949年,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此时,杜月笙年老多病,都是孟小冬照顾他。1950年,杜月笙原打算全家迁法定居。在计算需要多少本护照时,孟小冬说:“我跟着去,是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孟小冬一语方出,环室肃然。杜月笙也知道自己亏待了孟小冬,一直没有给她名分。于是,杜月笙马上决定尽快与孟小冬成婚,地点就在杜公馆。

杜月笙从病床上起来,与孟小冬补办了结婚仪式。杜月笙在港的子女、媳妇、女婿都过来重新见礼。晚辈们一律跪拜磕头,并改称孟小冬“妈咪”。

1951年,杜月笙病逝,同年十一月孟小冬离开杜氏公寓,居使馆大厦公寓。在杜月笙死前,杜月笙曾对亲戚朋友都有交代,让他们好好照顾孟小冬,并叮嘱孟小冬和家人千万不要再让孟小冬唱戏了。

也是因此,孟小冬再也没有登台唱戏。后来,新中国想请孟小冬回去录音、拍电影,她都婉言谢绝了。不过,孟小冬还是经常会在家里给朋友唱两句,并开班授课。

1952年的时候,孟小冬在香港认识了张大千,两人一见如故。张大千还为她画了一幅六尺观世音菩萨。另外,著名画家溥儒先生也曾亲自赠孟小冬一幅《观音像》。溥儒先生(溥心畲(yú))想的很周到,他画观音给孟小冬。一是因为孟小冬信佛;二是因为,万一孟小冬有什么急用,还可以将画变卖,所以这幅画上并没有落款写明送给谁。

(孟小冬和张大千)

就凭张大千和溥儒送给孟小冬的几幅画,也够她应付不时之需了。不过,孟小冬并没有这样的“不时之需”,晚年过得很幸福安逸。

等到孟小冬去台湾以后,基本上不再开口唱戏了,也不吊嗓子了。打麻将、遛狗、看电视是她日常的主业。也是因此,孟小冬的外孙金祖武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的孟外婆是京剧名家。当金祖武在学校的社团学唱老生时,孟小冬说她可以教他。结果,金祖武还给拒绝了,说要跟学校老师学。这可把孟小冬气坏了。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

2014年,孟小冬基金会在银座国际拍卖推出“冬皇故物专场”,将孟小冬收藏大半生的名家书画、录音带、首饰、老照片等50余件珍贵物品进行拍卖。溥儒先生的《观音像》最终成交价为230万!杜月笙送给孟小冬的定情信物-----17克拉的“哥伦比亚祖母绿戒指”,最终以115万元成交。京剧大师梅兰芳、余叔岩合作的书画成扇《梅花》,以37.95万元成交。全场总成交额达到700多万。

(文|勇战王聊历史)

4

“这里有7000美金,你替我分一分,妈咪最苦,给她3000。其他的分给三楼和大房。”

1951年8月10日下午,从病痛昏迷中醒来的杜月笙突然在枕头底下一阵乱摸,半晌,他摸出一个毛巾包交给侍立在一旁的陆京士说了这段话。

此时,是杜月笙辞世前的第六天。他口中的“妈咪”,指的是他生前最后一位太太,京剧大师孟小冬。

在此前,杜月笙已经委托陆京士将自己的财产和后事做了最后安排。

这毛巾包里的7000美金,是杜月笙最后的最后安排。这笔钱,也是杜月笙最后的所有。

从他分配这最后一笔财产的种种可见,即便此前他已经将自己11万美金中的两万美金分给了孟小冬,可他对她却依旧不那么放心,以至于最后一点钱也要找个由头分大半给她。

杜月笙的这一细节,除了对新婚妻子不舍和怜惜。依稀透露着遗憾:他死后,没有子女的她将更苦了。

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歉疚,这种歉疚在旁人眼里是情义,实际上它更是他对她爱情的表现。

杜月笙曾和友人半玩笑说:“自己活了五六十岁才明白什么是男女情爱。”说完这话他还补充了一堆注解,此前我在文章里有讲,此处不赘言。

很明显,杜月笙这段感慨的来源是冬皇孟小冬。

熟悉杜月笙一生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虽是黑多于白,但在为人处世上他从来情义满满。这情义,他对旁人如此,对孟小冬更甚。

这个“甚”出来的部分,便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因为这情至深,于是,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歉疚也就越深。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歉疚,通常是觉得自己对他付出不够多,这歉疚背后若没有亏心事,绝是偏爱无疑了。

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哥们对哥们,姐妹对姐妹,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

没错,就是这偏爱,让杜月笙对孟小冬满满都是歉疚。这歉疚在旁人眼里并不存在实际上,因为在所有人看来杜月笙对孟小冬已仁至义尽。

可杜月笙对她有偏爱,所以,他的歉疚便多得吓人了:没在自己最风光的时候娶她,是歉疚!没和她白头到老,是歉疚!没给她买大宅院安顿,是歉疚!没和她生孩子,是歉疚!让他照顾自己病中,也是歉疚!没给她留巨款,也是歉疚……

说来,因着这歉疚,孟小冬一生是值当了。

实际上,孟小冬作为京剧界大神级人物,生计岂会堪忧?但她偏偏就真的“堪忧”了。

孟小冬之维持生计堪忧,在很大程度上,与杜月笙有关。

杜月笙死前,曾表示希望她此后再也不要登台唱戏。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便真的就再也没有登台唱过戏。这意味着,她之最后一次登台是为杜月笙(他六十大寿),它之从此不再登台,也是因为杜月笙。

以唱戏为生的冬皇孟小冬,不再登台唱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将失去最大的收入来源。且,在香港这块儿地方,人生地不熟,孟小冬独居于此,无依无靠,钱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孟小冬成为一代名伶之前,也是苦日子出身。在香港独居,日子虽然没有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好,较之成名前,却好了很多倍。因此,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并没有太大问题。

在香港的日子里,孟小冬不论生活的有多苦,有一件事从未落下:每日在杜月笙灵位前上香并聊天。

其实,以孟小冬的名气和唱功,只要她肯开口,钱并不是问题。

比如说,孟小冬寡居期间,有人找到她,希望将她的代表着《空城计》等等十余部戏拍成电影,拍完之后,奉送她100万港币作为报酬。

孟小冬却以体弱多病为由,婉言谢绝了邀请。

1952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外出访问回国,途径香港时,因仰慕孟小冬的才情,特意拜访了她。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为了表达对张大千的敬意,孟小冬破例清唱了一段戏。作为回报,张大千临别前,赠送她几幅画。

除此之外,著名画家溥儒拜访孟小冬时,也为她留下了几幅画作。

这些画作,在孟小冬身故半个世纪之后的一次拍卖会上,竟然拍卖出近200万元的天价!在这些画作之外,孟小冬还有一枚杜月笙送给她的“定情信物”,一枚17克拉的祖母绿戒指,也拍出了115万元的天价。

可见,孟小冬的困顿,并非她不想过上富足的日子,而是生活里没了杜月笙,一切都可以苟且了。

孟小冬为了让余派艺术不至于断于己手,收了几名弟子,时不时地免费指点他们几下,日子也不显枯燥乏味。学生们也知道“孟老师”的苦,逢年过节,都会找借口,接济她一下。

就这样,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生活了十五六年。

1967年9月,杜月笙的另一个太太姚玉兰(也就是开头所说的三楼),见孟小冬一个人在香港孤苦伶仃,多次打电话,极力劝说她到台北,一起生活。

再三思考之后,孟小冬最终接受邀请,而孟小冬之会接受姚玉兰的邀请,一个原因是她俩在杜月笙活着的时候,关系最好;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杜月笙被葬在台北。

至此,孟小冬结束了在香港的生活,一直到去世,再未离开过台北。

他和她,终于又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厮守一处了……

后来的后来,孟小冬也终于带着她最后的身份“杜太太”辞别人世了。临走前一天,她还给杜月笙上了最后三炷香。

颇为让人遗憾的是,她死后并未和杜月笙合葬,这多少是顾忌杜月笙四太太、孟小冬好友姚玉兰感受的结果。

她终究是像他的,即便到最后也不肯抛下情义二字。只是,自古忠义难两全,没负如来的孟小冬,最终负了自己!

5

面对周总理的邀请,面对同行马连良、裘盛戎的邀请,面对章士钊的多次邀请,孟小冬自言非常动心,想要回到内地,但是她考虑和纠结的时间实在太久了,66年大乱来临,转过一年,就连香港当时也愈发混乱,虽然台湾也不安生,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亲友众多的台湾,这让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孟小冬的母亲当时尚在,一直定居北京。

孟小冬从未为钱发过愁,就算没有杜月笙的遗产,就算她一生没存过钱,就算杜月笙没嘱托亲朋好友照顾她,就算没有梅兰芳的4万块分手费,就算她天天在家坐着,也有钱送上门来,所以咱们不必替“古人”担忧了,谋生这类事对孟小冬来说,并不能称之为问题。

提起孟小冬,太多的人都下意识的想起杜月笙,其实冬皇的艺术造诣很高,余派的尖峰人物,人气也很高,如果回到内地,身边又没有杜月笙,门槛会被踏破的,她想依托的是家庭、亲人和温暖,而不是钱,杜月笙临死前早已没剩几个钱,而且重病缠身的状态,主要还是孟小冬专门照顾他。

孟小冬根本没在香港和台湾收徒弟,指点一二倒是有的,所谓的徒弟都是热衷追捧余派的人,也有人欣赏冬皇的唱腔,所以有意的学习,牵强附会的算是个老师,称为资深票友或者铁杆粉丝更为贴切一些,他们定期给孟小冬一些钱,说是学生的学费,其实就是对孟小冬的无偿资助,表达对一代宗师的敬意。

其实内地、香港、台湾相对比,孟小冬在香港停留的时间最短,孟小冬本身生活就比较节俭,从小吃过苦受过穷,知道赚钱的艰辛,所以她并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就连下馆子也很少,即便是别人请客她也不爱去。

杜月笙的遗产加上“学生”的馈赠,生存下来并没有问题,有一项资料我们不掌握,以冬皇一生的勤俭,她自己的存款可是少不了的······现在全中国都是歌迷,以前全中国都是戏迷,当初她去上海演出,整个上海为之轰动。

以她的名气和艺术造诣,孟小冬接触的名人非常多,所馈赠的物品中,就仅仅书画作品也是太多太多,都是主动送她的,大多百万级以上,真缺钱······随便卖一样都够吃一辈子的,而事实上,她活着的时候,啥都没卖过,她会缺钱?别人给她买房子她都不住,就自己在台湾租了一间很小很小的房子,一直到她身故。

孟小冬嫁到杜府后,一直非常平静,也可能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无论外界还是杜府内的纷纷扰扰,她都不以为意,如果说还有一件事是她所在意的,那就是她和杜月笙的名分,当时的杜月笙没什么钱,还重病缠身,但孟小冬还是没有犹豫的嫁给了他。很多人都说杜月笙仁义,其实无非是责任,相对来说,仁义这个词放到孟小冬身上好像更合适一点。

到了台湾以后,孟小冬并不寂寞,总是有很多朋友上门聊天闲谈,陪她说说话,麻将一打一天也是常有的事,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她70岁的时候,哮喘后昏迷的孟小冬最终因肺气肿和心脏病辞世。

6

说实在的,这个题目问的不好,有重男轻女之嫌,或者孟小冬嫁给杜月笙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的意味?

尽管杜月笙是当年上海滩有名的青帮大佬,属于大亨级人物,可孟小冬也算得上那时上海滩上的著作京剧老生之皇。

上海滩上任何一个普通的女子嫁给杜月笙,很可能是为了生活,而孟小冬在成名之前嫁给杜月笙或许也逃不脱这种嫌疑,关街是孟小冬嫁时早已成名。

但就孟小冬在杜月笙去世之后的生活问题,本人愿意略谈一二。

可能任何一个人都愿意孟小冬凭借自身的条件和名气复出在舞台上。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派人请孟小冬录音、拍电影,她都婉言谢绝了。

但孟小冬就是孟小冬,她有自己的坚持。

孟小冬出生梨园,无选择地走上剧艺道路学唱老生,十四岁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尽管如此,孟小冬依然北上深造,先后拜访、请教多名名人大师,钻研谭派艺术,还几经周折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派唯一得衣钵真传的人。

可见孟小冬认准的事情,再艰难都要坚持做到,这或许就是她与别的几位和她同时出道的诸如露兰春、姚玉兰等不同的地方。

孟小冬和杜月笙结婚时,杜月笙已病得不轻,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杜月笙是因为孟小冬当初跟他去香港时的一句无心的话“我跟你走,算丫头还是女朋友?”

孟小冬曾经和她同台的著名京剧男旦梅兰芳有过一段婚姻。在“辍玉轩血案”和梅兰芳养母去世两件事情上,梅兰芳一味地躲避,让孟小冬看出了梅兰芳对自己的薄情和软弱,就毅然和他离婚了。

可见,孟小冬在婚姻爱情方面和她对京剧一样地执着,从不将就。

与梅兰芳不同,每次孟小冬有难,杜月笙都慷慨相助,既便补办婚礼,也无非是放心不下她失去他以后的生活。

“我活了六十多年,对于男女之间的事,向来只知道一个欢喜,根本不懂什么叫爱。现在我说出来你不要笑话我,直到抗战胜利的这几年,我懂得爱和欢喜之间,距离大着哩。”这是杜月笙对法学吕光说过的一段话,无疑他是爱着孟小冬的。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一直住在香港,直到1967年接到师姐也是杜月笙夫人姚玉兰的邀请去了台湾,后来就一直住在台湾。因为杜月笙曾经流露过希望她不要再登台唱戏的话,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孟小冬再没有登过台,除教了几个弟孑,就养养狗,打打麻将,但她每日必在杜月笙灵位前上香聊天,直到1977年,70岁的孟小冬因患有和杜月笙一样的病症离世。

你不负我,我便不会负你,我想孟小冬做到了。她的毅力、执着、知恩图报、重情重义都是一般人不能相比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7

在孟小冬晚年的时候,生活的应该还是不错的,因为就她的名气、才华来说,她就算是脱离了杜月笙的庇护,也一样可以好好的生活。

杜月笙

他出生于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末,在最初时候他的名字其实是叫杜月生,但是后来在别人的建议下,他将名字改成了杜月笙。毕竟在那个时候,每个男人都会有一颗想要出人头地的心,而且当时他所在的环境还是身处“物欲横流”的大上海,这就使得他对于成功很是迫切。在那个时候,想要出人头地最快的办法便是加入到帮派中,所以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加入到了青帮当中,成为了青帮中正式的一名成员。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因为他的表现受到了上层的关注和赞扬,所以他便从曾经的底层,进入到了当时号称上海青帮龙头的黄金荣公馆,当时他负责的是经营“公兴俱乐部”。

在1925、1927年、1929年和1949年的时候分别担任和经营了“三鑫公司”、中华共和会、以及总汇银行。在那个时候,他便已经成为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人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后来因为一系列的原因,离开了上海在香港生活,并在1951年的时候在香港病逝,一共活了六十三岁。

孟小冬

孟小冬在1907年的时候出生在了中国北京的京剧之家,在和很小的时候便被身边京剧的氛围所潜移默化,所以孟小冬的家庭是一个实打实的“艺术世家”。毕竟是身出名门,她在很小的时候便被家人送到科班中进行历练,随着时间的增长,她的技术和能力也越来越得到了加强。因为她在初次的京剧表演中发挥超常,所以一时间细粉无数,受到了很多人的好评和追捧,这也使得她在那个时候成为了众多人心中的“女神”,被当时的《天津大风报》评为了“京剧冬皇”。

随着她的事业蒸蒸日上,早已发迹了的杜月笙对这位“女艺人”很是上心,于是在他的一番攻势下,使得孟小冬在后来沦陷到他的怀抱中,成为了他的第五太太。

孟小冬孤身一人,在香港是如何么谋生的?

首先大家应该知道,孟小冬是的名气在当时是很大的,这就像现代拥有超高人气的明星一样,有人追捧,有人砸钱;所以那个时候的孟小冬是不缺钱的,因为在上海滩、在全国,想要给她送礼,想要给她送钱的人有很多,这些人大都是她的戏迷,大都是她的追求者,也大都是一些广告投资商,所以即使在当时杜月笙没有给她留下什么遗产,即使在后来她也没有存到一分钱,她早年的名气是一样可以过好好的,这仰赖的便是她在戏曲上的造诣,在戏曲上的研究,以及超高的人气。

其次,虽然孟小冬是不缺钱的,但是就她这个人来说,她的一生极为节俭,除了打打牌的时尚消遣外,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所以她的生活质量也算是不错的。

最后,她在自己的丈夫,也就是上海滩的一大枭雄死后,积极的为国家的瑰宝、民族的民粹做着贡献。因为她自己本就是科班出身,又获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所以只要她肯教,就一定会有人仰慕来学。但是她在教授京剧的时候,并不是说什么人都教的,她注重培养精英,注重培养精品,她只会教授那些天资聪慧,且具有很高悟性的人为徒弟。

所以孟小冬在杜月笙去世后,她依靠教授别人唱戏、还有她的名气生活。

8

民国年间的上海滩风云人物辈出,各种势力狠人林立,所以在那个混乱年代,诞生了许多英雄豪杰,诸如许文强、黄金荣、杜月笙等等。当然许文强只是一个虚构人物,杜月笙才是一个历史上真正存在的风流人物,他是上海滩势力最强的青帮老大,曾经风光无限不可一世,但是结局显得有点惨淡,因解放改革热潮,而选择逃离香港,最终在那边离世,他逝世后留下妻子孟小冬一人孤苦伶仃的在香港继续生活,那么孟小冬晚年在香港是如何谋生的呢?

孟小冬本来是民国时期的一个知名京剧戏子,她一生对京剧贡献极大,自从有了她的存在,使得梅兰芳大师都深感遗憾。而黑大佬杜月笙自从娶了孟小冬之后,也被不少后人评价为真君子,真豪杰。当年,杜月笙加入黄金荣门下,成为一个金牌得力助手,并且成就了一番功名。

有一日,杜月笙在一场京剧当中,除此见到孟小冬,而杜月笙立马就被女方的气质容颜所吸引,而孟小冬对杜月笙的第一印象也挺好,于是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后来,太太姚玉兰看出端倪,不但没有阻止他们反而主动站出来做媒,把杜月笙跟孟小冬拉到了一起。

杜月笙顺利抱得美人归后,两人很快就在一起合居了。不久,抗日战争结束,全国迎来大解放,此时风云一世的杜月笙被迫逃离上海,举家搬迁来到了香港定居。临行前,孟小冬问了他一句:“到香港,我是应该用丫鬟的身份,还是女朋友的身份呢?”杜月笙听后,立马明白女方的意思,马上就组织下人张灯结彩,大张旗鼓的把孟小冬娶进了家门,给了她应有的名份。

后来,杜月笙在香港患病离世,在临死前写下遗嘱。第一是吩咐家人给自己安排一副棺材,并将遗体运回上海老家的杜家祠堂附近安葬。第二,房子资产问题,之前他在东北路买下一栋豪宅供以开赌坊,解放后,托人卖给美国当领事馆,获得十万美金由宋子安代为保管,杜月笙遗愿是将该笔巨款要回来,分给孟小冬跟姚玉兰,但最后能不能要回来,目前不得而知。

杜月笙逝世后,孟小冬一个人开始在香港过上孤苦伶仃的日子,有人请她重操就业出去唱戏,但出于倔强的个性,她宁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独居,从而拒绝他人的好意,在收入方面,由于孟小冬始终没有出去工作,而使得自己生活很清贫,之后收了几个慕名而来的徒儿,但仅是为了传承京剧,从而没有获得什么财物收入。

后来,国家开始关怀远居香港的孟小冬,周总理还亲自邀请孟小冬回到内地定居,她却一直犹豫,后来京剧同行裘盛戎跟马连良也几次提出邀请,孟小冬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想过回去。不过1966年,内地发生了很多状况,各种骚乱频繁,使得第二年牵连到香港,孟小冬眼见香港也乱得不得安宁,最终选择了去拥有更多亲朋好友的台湾。

晚年的孟小冬过得节俭又安详,她是一个顾家的女人,平时很懂把控生活开支,不会乱花钱,平日里多数是教一些学生唱京剧,有空时候就走门串户,跟朋友亲戚聊聊天说说家常。为此她当初在香港的时候,基本没有出去做任何工作谋生,可能是杜月笙给其留下了一笔遗产,使得她足够花完下半辈子。

9

杜月笙很爱孟小冬,或者说他一生唯一爱过并且爱到他死的那一天的女人只有孟小冬,除了她之外,他没再爱过别的女人。

沈月英,是林桂生做的媒,他之所以娶沈月英说白了是为了攀附黄金荣和林桂生。

陈帼英,是在和沈月英怄气并且想找一个女学生的时候娶回家的,他之所以娶陈帼英只能说是正巧撞上了而已。

孙佩豪,是在陈帼英怀孕之后,出去玩的时候看上的,然后也娶回了家。

姚玉兰,她和孟小冬是好朋友,也算得上是上海京剧界的一个名伶,杜月笙之所以娶她,一则因为她生的好看,二则是因为他在她身上看到了孟小冬的影子。

只有孟小冬,才是他真正花了心思和感情追到手的女人,从1925年对孟小冬产生爱意到1931年孟小冬和梅兰芳离婚,再到1937年第一次得到孟小冬,最后到1949年带她一起去香港,杜月笙整整花了24年的时间才得到了孟小冬的心。

人生有多少个24年?杜月笙生于1888年,死于1951年,他活了63岁,他用了自己的后半生去爱孟小冬。

所以,孟小冬是真正地被他感动了,也真正地爱上了他,所以杜月笙去世的时候,哭的最伤心的人就是孟小冬。

1951年,杜月笙病逝,一直以杜家女主人自居的姚玉兰和孙佩豪、孟小冬发生了争吵,孙佩豪一气之下去了美国,孟小冬则独自留在了香港。

那么,独自一人留在香港的孟小冬是如何谋生的呢?实际上,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得到了一笔不菲的遗产。

杜月笙一生叱咤风云,曾经在香港能够拍着桌子威胁列强的驻沪领事:“我杜月笙要说一句话:只要议案通过,我请日本军队尽量的开来,外国朋友一个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以内,将租界全部毁灭!”

当时,杜月笙的话吓得各国领事不敢说一个“不”字。

他在上海的时候,也是工商界、金融界的霸主,赚得盆满钵满,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一生一世,过手洋钿何止亿万!”

杜月笙这个人很会捞钱,可是,他更会花钱。

他曾经为了支持抗战事业便已经倾尽家资,后来到了重庆虽然有东山再起的气势,可终究不如1937年之前在上海之时,回到上海后没多久又被蒋刻意打压,更不可能重回巅峰了。

1949年到了香港之后,他自己没有经历再打拼了,让门徒去投资,结果亏了不少钱,所以到香港后的两年时间,杜家的一切花销实际上都是等于是在“坐吃山空”。

所以,他临死前身边只有10万美元,再加上买股票赚到的1万美元,杜月笙的遗产只有11万美元。

这11万美元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很多,可是对于花钱如流水的杜家来说,却很少。

对于这笔11万美元的遗产,杜月笙也定下了分配的规矩——四位太太平分杜月笙遗产的一半,八儿三女之中,则硬性规定未成家的比已成家的多拿二分之一。

这么一算,孟小冬能够拿到近1.4万美元的遗产。

不过,孟小冬终究是杜月笙最爱的女人,所以他还给她偷偷开了“小灶”,另给了孟小冬3000美元,所以孟小冬最后拿到手的遗产有近1.7万美元。

从1951年杜月笙病死到1967年迁居台湾,孟小冬在香港独自生活了16年之久,这1.7万美元够她在香港生活16年吗?

恐怕不够。

可是,孟小冬可是人称“冬皇”的孟小冬,她是名满戏曲界的“冬皇”,更何况,除了杜月笙留下的遗产,她自己又岂能没有积蓄?对于她有多少积蓄,她自己并没有透露过,所以外人也无从得知,但想来绝对不少。

此外,她在香港期间也收过一些学生,想来也不至于没有学费,即便她不提学费的事,她的学生也不会这么没眼力见。

更何况,凭“冬皇”这块响亮的招牌,孟小冬真要缺钱的话,还能赚不到钱?她之所以没有利用“冬皇”的招牌赚钱,只能说明她并不缺钱。

实际上,孟小冬的晚年生活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奢侈,她多数时间深居简出,花销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1967年,孟小冬和姚玉兰和好,随后在姚玉兰的邀请下去了台湾,由姚玉兰的女儿杜美霞照顾,一直到1977年病逝。

10

孟小冬在香港只分到两万多美金遗产,过的很清贫,为了杜月笙的脸面,她是不会去谋生的,后来到了台湾,有四太太的资助,日子比较和顺。

杜月笙是1951年走的,这以后杜公馆基本就散了,仆人都走了。

  • 后面分遗产的就是三太太孙佩豪、四太太姚玉兰和五太太孟小冬。但到了香港以后,各种生意受限加上花销,最后遗产其实只有10多万美金,还有他自己一直私藏的一笔大概7万美金,这部分藏在他卧室里,算是私账

  • 孟小冬挺惨,她在几个人中本来就算是弱势的一方,就分得了2万多美金。在当时这个钱算很少了,杜月笙其实算是很有铁汉柔情的了,本来他又大量钱财只是外借了,但他后来为了几个姨太太和子女的安全,在临终前把所有欠条都烧掉了。杜月笙死了以后,刀香港的,只有孟小冬一个,就是这里题主问的问题的来源

  • 2万3千美金,其实在香港撑不了多久,当时孟小冬的名声很大,很多香港人找她录唱,也有很多人,希望她能够登台演出。但是她都拒绝了。她觉得这样对于杜月笙的面子不太好,生活的清高也清贫。后来那个画家张大千和她认识以后,十分欣赏孟小冬,专门为她作几幅画。到如今,那些画早就被拍出了天价。

  • 孟小冬在杜公馆里名声很好,1967年9月,孟小冬收到了她结拜姐妹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离开了香港,来到了台北。有了姚玉兰母女的接济,孟小冬在台北的晚年,算是过得比较和顺,之后还收了几个弟子,就这样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晚年在香港如果只是谋生的话,对于孟小冬来说,她的骨气和对杜月笙面子的珍视,让她不会专门去谋杀。如果没有姚玉兰的邀请,也许她会保持如此清贫地,在香港度过人生最后的光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